【 David 龔 最新課程:怎麼看電影 系列講座! 8月開課 】
系列講座A:怎麼看電影1~4
系列講座B:Romantic Comedies 怎麼看電影5~8
系列講座C:說故事的人_希區考克
課程介紹請看以下三張圖片
詳細資訊與線上報名:https://goo.gl/aPg2kJ
歡迎推薦給親朋好友
-----
延伸文章閱讀:
1. 訓練視覺思考的基本功課:蒙太奇理論」https://goo.gl/GvwLgZ
2. 想當導演的第一門課」https://goo.gl/i5JmX5
有任何疑問歡迎聯絡Nico,0953330963
waysofseeeeing@gmail.com
「蒙太奇 希 區 考 克」的推薦目錄:
- 關於蒙太奇 希 區 考 克 在 David 龔 Facebook
- 關於蒙太奇 希 區 考 克 在 VOP Facebook
- 關於蒙太奇 希 區 考 克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 關於蒙太奇 希 區 考 克 在 希區考克談剪接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蒙太奇 希 區 考 克 在 網路上關於希區考克風格-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 關於蒙太奇 希 區 考 克 在 網路上關於希區考克風格-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 關於蒙太奇 希 區 考 克 在 網路上關於希區考克風格-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蒙太奇 希 區 考 克 在 VOP Facebook 八卦
#最新刊!!!!!!!!!!!!!!!!!!!!!!!!!!!!!!!!!!!!!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Issue 26 : 末日棲居
Dwelling in the Apocalypse
面對不可預期的來日,我們是否與德國詩人腓特烈.賀德林曾言的「詩意地棲居」更加疏遠?災害與戰禍、虛假與算計,人類世界無限擴張的野心和欲望未曾降低,人的存在也愈來愈難以賦添詩意。而衝突升高的國際政治情勢,使此刻相隔末日只剩兩分鐘的「末日時鐘」竟回到與1953年冷戰時期的同一等級,成為二戰結束以來與末日距離最近的年代。我們如何可能地棲居——在末日到來的大地?
志賀理江子迷離如夢般的影像書寫,是她在2011年親歷東日本大地震之後對於存在與死亡的感知路徑。在新作《Human Spring》中,志賀試圖打開如今已逐漸被封閉但仍存於人類內在的自然性與身體感,透過繪織意識流般的圖景,呈現著對於人性與生存本身的冥思啟示。林諭志的《Asongcalledformosa》是他在漫長的家園行旅中刻錄的私房曲盤—故鄉與里人、工業區和荒涼的海岸、父親在二戰時遭日本軍徵召至南洋服役的往事記憶⋯⋯,跨越數十年的影像在此首次發表,島嶼的戀曲與哀歌幽幽鳴奏,旅人一路踽踽低吟。1980年代起投入錄像裝置創作的袁廣鳴,作品反映著對於日常生活的不安覺察,自上世紀末的《關於米勒的晚禱》、《離位》到本世紀的《城市失格》、《能量的風景》、《棲居如詩》、《日常演習》等系列作品,發散著前末日感氣息的寓言,這些寓言緩慢漂移在去人化的現代社會空間,直至世界轟然炸裂。
在本期中,謝佩君深度描寫美國藝術家克利斯迪安.馬克雷與亞瑟.賈法各自運用現成影像蒙太奇的創作,傳遞著影像生產中戰爭、暴力的末世預警,這兩件於今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受到矚目的錄像作品,同時反映著本屆「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這個對現今世界充滿各種不確定性的喻義主題。陳儒修則從影史開展的歷史性一幕—「火車進站」—指出電影發展的開端與災難的關聯、災難電影與現實經驗的糾葛,以及電影本身所造成的歷史性災難。
日本在今年告別「平成」年代並開啟「令和」年號,對日本的政治與文化進入新的階段有著重要的象徵意義,張世倫從昭和天皇裕仁於1946年發表的「人間宣言」開始,針對天皇形象在戰後的轉變與影像包裝歷程,進行了細緻地視覺解析,檢視天皇制度綿延而生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政治。「攝影書製作現場」單元則近訪日本藝術書籍出版社赤赤舍創辦人姬野希美,記錄了外界少見的編印工作實況。
今年三月起,《攝影之聲》與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合作舉辦了一系列由藝術家和影像研究者帶領的「歷史後像:攝影史敘事工作坊」,嘗試推進攝影史的當代意義與創造性思索。本期我們特別摘錄其中由高重黎主持的「影像機器工作坊」談話,在這份講稿中,他以視覺原理出發,揭示藝術與文學創作如何回應攝影與視覺,並創造出強調手眼協作感知的「觸/視頭部造相術」,為思考攝影/視覺史帶來新的啟發。關於工作坊系列的更多內容,我們將在後續製作的專題中呈現。同時,我們近期也將舉辦攝影史論壇與相關活動,等待你一起來參與。
● 更多內容預覽 / 購書 Order | http://bit.ly/vop26
In the face of unpredictable days ahead, have we drifted even further away from the “poetic dwelling” the German poet Friedrich Hölderlin so poignantly described? Disasters and wars, lies and scheming - the ambitions and desires that plague the human world never cease to expand, making it harder to imbue the presence of humans with a sense of poetry. As the threat of conflict in global politics rises to its highest level since the Cold War in 1953, where the “doomsday clock” stays at two minutes to midnight, we are closer than ever to the end since World War II. How do we possibly survive on this land as the apocalypse closes in?
Shiga Lieko’s dream-like imagery creations reflect her perception of life and death after living through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in 2011. In her latest work, Human Spring, Shiga attempts to recover the sense of nature and self that lies within all humans but has since been forgotten and buried. She does so through the use of imagery that flows like a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presenting a picture of meditation on human nature and survival itself. Lin Yu-Chih’s Asongcalledformosa is a private songbook he created on a long travel home, filled with songs like that of his hometown and its people, the industrial area and the desolate coast, and memories of his father being recruited by the Japanese army to serve in Southeast Asia. These images taken over the course of decades are pu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singing the love and sorrowful songs of this island that the traveler hums along to as he set out on his journey. Yuan Goang-Ming has been working with video installation since the 1980s, and his work illustrates a sense of uneasiness towards daily life. From About Millet’s The Angelus and Out of Position created at the end of last century, to more recent works such as City Disqualified, Landscape of Energy, Dwelling and Everyday Maneuver, a sense of our past and last days permeates his creations, the message of which is drifting afloat in the modern social space that has been dehumanized, until the world can finally take no more.
In this issue, Hsieh Pei-Chun describes in great detail American artists Christian Marclay and Arthur Jafa’s works that consist of found footage, and are warning of war and violence. Their work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in this year’s edition of the Venice Biennale as they reflected the metaphorical theme of the Biennale that hints at uncertainties in today’s world, “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 On the other hand, Chen Ru-Shou draws a connection between movies and disasters, the entanglement of disaster films and real-life experience and finally the disasters brought about by filmmaking itself.
Japan’s era name change from Heisei to Reiwa this year is symbolically significant both for her politics as well as her culture which have also entered a new era. Chang Shih-Lun takes a look at the post-war transformation in the external images of Emperor Hirohito since his “Declaration of Humanity” in 1946, analyzing in detail the memories of history and cultural politics that followed Japan’s imperial system. Furthermore, the Photobook Making Case Study segment features a rare behind-the-scenes look at printing work with Himeno Kimi, founder of AKAAKA, a Japanese art book publisher.
Since March this year, we have been co-organizing with C-LAB the Afterimage of History: Photography History Narrative Workshops, a series of workshops led by artists and imagery researchers, promoting the critical thinking of contemporary meaning and creativity in the 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this issue, we are featuring an excerpt from artist Kao Chung-Li’s lecture in his Imagery Machine workshop, in which he spoke about the principles of visual imagery, and revealed the ways art and literary creations responded to photography and visual perception. (Kao also created a concept called “chù/shìh tóu bù jhào siàng shù” (tangibility of touch/sight head phase-image making method), a method to illustrate the perception of touch and sight in image creation, inspiring new ways to approach photography and visual history.) We will be featuring more content from the workshops in future issues. At the same time, we will also be organizing a forum on photography history, and we look forward to your participation.
---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www.vopmagazine.com
蒙太奇 希 區 考 克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八卦
【與萬島之國的兩位作者對話】
2019年10月,我在法蘭克福書展的挪威展位上看到繪本《我要和你在一起》,雖然不懂挪威文,書中的圖像明亮、瑰麗,魔幻又寫實,混合了繪本、圖像小說與拼貼畫的多種層次,一眼看見就著迷。讀了翻譯出來的文字之後,又給故事擴增了縱深。
出版後,我透過視訊訪問繪圖作者史提恩‧霍爾(Stian Hole)與文字作者辛娜‧雷雅(Synne Lea),請他們聊聊這本繪本是怎麼發展出來的。他們談得很誠懇,對創作者很有參考價值。
-------
郝:你們住在同一個城市嗎?怎麼認識的?
史提恩‧霍爾(簡稱「史提恩」):對。都住在奧斯陸。我和辛娜在做前一本給兒童看的詩集的時候認識,一起合作的。很榮幸。那之前,我讀她的一些詩就印象深刻,她的詩句奇異又浮現影像。她寫給青少年的小說也很好看。因為我們都在同一家出版社出書,所以有一位編輯就把我們拉在一起合作了。
辛娜‧雷雅(簡稱「辛娜」):我也是在合作之前就注意他的繪畫很久了。我很喜歡他的畫作總能從各種不同角度傳達訊息。
郝:挪威是個萬島之國。請談一下海洋對你們的影響。
辛娜:我們在地球的北方,面對海洋有很複雜的感情。一方面,海洋是我去尋找平和(Peace)的所在,讓我們感受到力量,但海洋也讓我覺得脆弱,是失去我們所愛的人之處。
史提恩:我同意辛娜所說。人類最早就誕生於水中,所以水和人類的關係是很密切的。我也覺得海洋的啟示就是人生是一個旅程。談到水,都是用流動(Flowing)這種形容,就像人生。台灣呢?你們是在海洋中啊。
郝:噢,這話說起來有些複雜。台灣雖然在海洋之中,但因為一些歷史和政治原因,反而大部人不會親近海洋。就像我們雖然是全世界最大的遊艇生產國,但是沒多少人駕駛遊艇。你們自己成長的過程中都常划船嗎?
辛娜:小時候每年都要划兩個月。划獨木舟。現在也是,有空的時候就找個小島划過去,待個一天。
史提恩:我到現在也是。我在海邊有個木屋,會帶小孩去。和他們一起划獨木舟。
郝:我很喜歡其中有一張許多島嶼是人的臉孔,浮在水面上。文字也很好:「只要妳一直划著船,島就來來去去。就像跟朋友在一起一樣。」
史提恩:很高興你喜歡那一張。
辛娜:我也喜歡那張人臉島。島嶼和人是相同的。每個人是孤獨的,但也是互相相守的。島嶼也是。
郝:你們是怎麼共同創作這本《我要和你在一起》?
史提恩:我們開始只是互相用電郵傳了些想法,一些心底的話,一些文字和圖像的草圖。到最後,這些材料大多都沒有出現在書裡。你也知道,講故事就像是在組拼圖,或是在進行一趟探索。《我要和你在一起》也是一趟探索,有些脆弱易感,但也充滿愉悅。
辛娜:從許多方面來說,跟史提恩合作都是很美妙的。就一名文字寫作者來說,能和他這樣的繪者一起發展一個故事,可以說是一種解脫。我可以講一個光靠文字講不出來的故事。在工作的時候,我可以觀察,也可以被觀察。
這使得我可以嘗試用一些我很喜愛,但是如果沒有他的支持和圖像的延伸,我不敢使用的文字。我在寫作的時候,會覺得更自由,更勇敢一些。
郝:最早是誰的主意?
史提恩:不記得了。因為我們就是在不斷地討論中萌生了這個故事。像是在組拼圖的時候不斷地出現新的組片,也像是在划船的時候,看到海上有些景象出現,又消失。記得我們最早討論過這是否應該是一個難民的故事。但辛娜想把她自己投射進來。
辛娜:因為我們合作過一本書,彼此已經很熟,這使得我們在發展故事的時候,像是把許多私人的事物都攤開在桌上彼此分享。這也很像是在和親密的朋友對話,彼此引發對方把心底一些話講出來。
在這個過程裡,故事會不斷地改變,成為一個新故事。開始這是爺爺跟孫女兩個人的故事。後來加進弟弟這個角色。
郝:你們這種溝通的創作模式,對許多人都是夢想之境。請再多說一些合作的細節。
史提恩:我知道這是很難得的。我遇到辛娜就知道。她有很好的理解力,又十分開放,這就讓我們的探索可以自由進行,在過程中不知道會發展到哪裡。很有意思。
不知怎麼,在我自己創作的許多繪本裡,文字往往是一個地基,然後圖像建構於其上。但是和辛娜合作不一樣。當我傳給她一張草圖之後,有時候她會重新改動原先傳給我的文字,有時候她會加幾句新的文字,為那張圖打開或是擴大新的視野。這個過程把我的感官磨得十分敏銳。我也發現繪本可以是一座遊樂園,讓文字和圖像進行對話、遊戲的遊樂園。我希望這本書也可以打開讀者的回憶、好奇,並且讓感官啟發新的作用(alertness)。
辛娜:對我來說,寫作的時候,聆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而史提恩是很會聆聽的一個人。他看到我寫出來的一些文字的時候,他所理解的往往比我想要表達的還要更多、更好。然後,他就會用他的畫,用他自己的角度來回應。我們就這樣彼此反覆來回,我相信這部作品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發展出來。
郝:你們合作的模式真令人羨慕。請史提恩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史提恩:我們一直在改。一直在想如何合作。並且不要兩個人都講同樣的事。我給你看這一頁。
郝:我記得,爺爺講夜晚和口袋的關係。
史提恩:你記憶力太好了。
郝:不是我的記憶力好。是那一句寫得太美了。
史提恩:對。非常美。辛娜寫:「爺爺覺得,把夜晚想成是他最好的那條褲子裡最深的那個口袋,是有好處的。」我看到這一句的時候,覺得太美了。那我該怎麼表現呢?我總不能畫一個褲子,或一個口袋。
我一定要畫一個可以和文字相搭,但是和文字又不一樣的畫面。我從夜晚聯想到夢境,再延伸,再延伸,就畫了這一張。但這是圖像從文字延伸出去,一方面要夠遠,另一方面又不能遠到完全不相干。這也是創作中探索的樂趣。
郝:這是你一向的畫風嗎?去年十月,我是在法蘭克福書展的挪威展位上看到這本書。當時只有挪威文,我完全不知道內容是什麼,但是光看圖像,就深為著迷,就想要出版這本書。我覺得你在這本書裡的圖像創作,混合了繪本、圖像小說、拼貼畫,很喜歡。你怎麼發展的?
史提恩:我繪畫的技術是混合的。主要是電腦繪圖,但也加上拼貼。這些混合讓我覺得很快樂。創作這本書,又格外快樂。因為和文字進行對話,因為辛娜的文字有許多層次,所以我畫起來也混合了許多層次。加上蒙太奇。
我覺得繪畫最重要的就是要覺得自在(freedom)。不必擔心對不對(right),不必擔心是否別出心裁(clever),只要享受創作的樂趣。那是最重要的。
而我們之間,不是她寫了字,我畫圖。是我傳些圖,她傳些字;她傳些字,我畫些圖。像是對話,彼此刺激對方的靈感。幸運的時候,就有些完全沒意料到的很美好的東西出現。
郝:那辛娜,妳呢?妳也舉一個例子來說一下因為史提恩的圖,而激發妳的地方?我很想聽妳說有時候會變得更「勇敢」,是怎麼一回事。
辛娜:剛才說過,這個創作過程像個「旅程」(journey),我們在過程中也不知道會去到哪裡。過程裡,我也把故事講給我的孩子聽,發現他們不滿足於只是告訴他們一些簡單的答案,像是「放心吧,不會有很壞的事發生」。我要另外想,要很誠懇,很真誠,但也會讓他們思考。
而史提恩是一個很棒的人。我可以相信他,在這個過程裡告訴他一些我心底的話,不會和任何人說的話。有時候,我會說一些自己在人生中遭遇的困難,也在這個過程裡覺得可以化解了。
我自己很喜歡的,是到最後我知道怎麼表達了。爺爺說,我不會永遠在這裡,但是我的某一部分(parts of me)會。我會死,但不是今天。
史提恩:辛娜投射她自己的那個小女孩很棒。我可以從那個小女孩身上看到我自己的童年。
有一個場面,是爺爺告訴她,有一天妳可以擁有我的東西。這個那個,船,所有的東西。小女孩在那個時刻,意識到有一天輪到她要自己做她爺爺在做的事了。那是我自己記得很清楚的時刻,一個有點嚇人(scary)的時刻。所以她大叫,她不要,她不要這個,她不要那個,她只要和她爺爺在一起!
郝:是的。我們也很喜歡那個場面。所以書名我們沒有用挪威版的書名《你和我》(Du og jeg),而是用了那個小女孩在那時說的那句話:「我要和你在一起」。
辛娜:太好了。
郝:此外,書裡還有一個場面很令人感動。就是女孩和她弟弟的對話。她弟弟問她,如果有一天他在海上太遠,回不了家怎麼辦?她說她會去救他。然後,她弟弟一直質疑她能做到這個嗎、能做到那個嗎?她弟弟說他會害怕。她回答:「如果我知道你害怕,我就不會害怕。」接下來她和弟弟的對話,十分動人。
史提恩:我同意。今天早上我也重看了一遍這本書。讀到這一段也是覺得特別感動。
> 「剛才妳說什麼? 」弟弟問。
> 「如果我知道你害怕,我就不會害怕。」我說。
> 「那,妳不用再害怕了。」弟弟悄悄地說。
> 「我很害怕。」他說。
因為有時候兩個人在一起,就是不能兩個人都一起害怕。所以他和他姐姐這麼說。那是真實的。是人生。即使這是個虛構的故事,那還是真實的。
辛娜:每一本書都有太多寫法,沒有所謂對不對的寫法和讀法。這本書是有關成長的故事,他們的收穫(gains),他們的失落(losses)。每次在失去什麼的同時,也會獲得什麼,得到了一個從不同角度觀察這個世界的機會。不能不看,你所看到的;也不得不學,你所學到的。我雖然不能有跟你同樣的感受,但是可以在你有這個感受的時候,和你在一起。
郝:這本書創作了多久?花了多久時間?
史提恩:你記得嗎?一年?
辛娜:比一年還多些。
郝:在挪威,書店裡如何陳列這本書?
辛娜:會在童書區。
史提恩:這是一本適合任何年齡讀的書,但書店總想按6-9歲,或9-12歲來分。他們很難接受一個繪本給大人看的樣子。台灣的情況?
郝:類似。也有同樣的苦惱。那今天謝謝你們的時間。
相關閱讀:
本文OKAPI 網頁版: https://bit.ly/3dXOYGb
《我要和你在一起》MV:https://bit.ly/2AttqTu
蒙太奇 希 區 考 克 在 網路上關於希區考克風格-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八卦
2022希區考克風格討論資訊,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考試資訊整理,找希 ... 希区柯克最早发现了悬念对电影语言的意义,他超现实的拍摄手法、独特的蒙太奇语言 . ... <看更多>
蒙太奇 希 區 考 克 在 網路上關於希區考克風格-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八卦
2022希區考克風格討論資訊,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考試資訊整理,找希 ... 希区柯克最早发现了悬念对电影语言的意义,他超现实的拍摄手法、独特的蒙太奇语言 . ... <看更多>
蒙太奇 希 區 考 克 在 希區考克談剪接 - YouTube 的八卦
Transcript · Hitchcock · [Vicco] How To Do Hitchcock Dolly Zoom In DaVinci Resolve | 用達芬奇30秒製作 希區 柯 克 推移變焦效果| 達芬奇三分鐘 · 摄影知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