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生:中國困境 - 李怡
中國國際地位突然一落千丈絕非偶然,中美貿易戰開打,和中共極左經濟政策回潮所帶來的困頓,在10.1前大陸網頁已有高明之士,指出了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11個困境:1,經濟開放與政治封閉的矛盾;2,經濟發展與政治停滯的矛盾;3,經濟搞活與輿論統死的矛盾;4,教育創新與思想箝制的矛盾;5,網網共用的需要與維護謊言的矛盾;6,融入世界自由市場與獨裁管制的矛盾;7,獨裁政府與民主政府對比凸現的政治劣勢;8,民主的承諾與專制的實質的矛盾;9,公正公平的客觀需要與赤裸裸的特權統治需要之間的矛盾;10,滿足極少數人的特權需要,與滿足絕大多數人民對公平的需要之間的矛盾;11,社會全面發展對人才的渴求,與特權統治對人才的蔑視的矛盾。
這11個困境的觀察,深刻而實在。但中共掌權者和所有為中國唱讚歌者,只看到中國經濟開放、經濟發展、經濟搞活、網絡共用、融入世界自由市場等等的一面,卻看不到政治封閉、輿論統死、思想箝制、獨裁管制等等的另一面,或看不到這另一面對中國發展等等帶來的致命限制,直至危機爆發。
種種矛盾困境的要害在哪裏呢?就在中國的政治體制。
無論中共高舉的是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國家主義,其核心意識就是集體主義。以集體主義去強攻某些項目,自然有其優勢,但對於讓每一個人發揮自由思想、發揮創意,卻是窒礙。尤其是經濟發展進入越來越強調個人創造的時代。當然,更根本的,就是所謂集體主義,實質上不可能集體一起作決策,而必然是由少數人去宣稱執行「集體意志」,於是少數人就形成壓在廣大人民頭上的特權階層。奧威爾說「所有的動物都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就是這個意思。
與社會主義、民族主義等等相對的,是建基於個人權利之上的民主主義,與上述政治封閉、思想箝制、獨裁管制等等相反,民主主義思想就是承認個人權利是天賦的,民主體制的本質是對個人自由與人權的尊重與維護。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讓每個人都有獨立自由的思想,無束縛地發揮個人創意,需要人才的充份發展空間,需要社會的公平公正。這一切,只能在真正全民投票授權的制度中取得。
中國憲法第5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權利。」這是集體主義的規定。在自由世界裏,國家、社會、集體在行使權力時必須盡量避免損害個人自由和權利,而且大部份個人權利,根本就從來沒有由天賦人權的人民交出來,付託給國家、社會或集體處理。
香港《基本法》沒有中國憲法第51條那樣的規定,一國兩制就是要讓香港充份發揮原有的優勢,其實就是自由的優勢。但中國共產黨的本質是嗜權如命,有權用盡,就是甚麼都要管,又永遠是一管就死。香港反送中掀起的抗爭,要達到的目的就是維護過去已有、卻被逐漸蠶食的個人自由與獨立。如果中共明白這一點,接受這一點,就有可能走出在香港的困境,也連帶走出中國那11個困境。不過,專制統治者視人民為奴婢,不會尊重珍視每一個人,要他們明白這一點幾近妄想,所以只有堅決抗爭。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75的網紅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影音/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在你現在的關係裡,你覺得自在、沒有壓力嗎? 你會為了照顧對方(家人),而犧牲自己嗎? 華人文化強調集體主義,它告訴我們不能自私、需要為團體,或許在某個角度上是沒錯,但實際這麼做時,你變得不快樂。 這則影片跟你談談,我對關係中為彼此付出與自我照顧的觀點,一切就從露營的...
華人 集體主義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八卦
依依不捨的個人主義
文:薯伯伯
言行不一,就是最不願承認卻又最為現實的中國意識形態教育理念。記得有次跟一位中國朋友談起,在香港的學校旅行過後,老師要我們寫一些所謂的旅行感想,最後一句總是這樣:「我們懷著依依不捨的心情,離開某某郊野公園。」朋友一聽,笑說這種寫法,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肯定會受批評。
為甚麼?因為「依依不捨」的心情,帶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老師普遍不喜歡或不鼓勵學生抱持類似想法。那麼按中國的教育模式,可以如此修改:「我去到郊野公園,深深明白到綠化環境的重要,希望自己能好好學習,將來為國家的環保事業作一分貢獻。」
在中國的教育體制裡,經常出現一種辯不完的論題,就是到底「個人主義」重要,還是「集體主義」優先?這論證的答案早已定好,經過一輪辯證後,結論當然是集體主義佔主導地位。在中國儒家的思想裡,雖然也有強烈的小我意識,但如果說這種思維跟儒家有關,卻在深受儒學影響的香港及台灣,也難找到這麼強烈的印證,那就要從教育或政治去解釋。
「個人主義」的解讀很多,除了強調個人利益,也有突出個人的自由與權利,但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這四個字幾乎與「自私」二字劃上等號,並與國家利益,社會利益,長遠利益等作對立。這種辯證的方式,通常都會戴好頭盔地強調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並非相違,但大前提是個人的利益必須是「正當」,如果兩者有衝突,那就只有一個原因,因為這個人追求的利益不屬正當範疇。討論時可以以辨證的方式進行,但實際上唯一可以接受的結論,就是口頭上摒棄個人主義的冒起。誠實的身體怎麼去實行是一回事,但虛偽的嘴巴上怎樣說又是另一回事。
中國遊客大鬧香港機場,聲稱:「如果不是我們,你們香港早就完蛋了! 」遊客買了個 LV 手袋,就覺得是全港市民的恩主。雙非父母認為自己來香港生孩子,是在幫助香港,他們永遠無法明白為何香港人不感恩,就等如香港人也永遠無法明白為何他們以為我們要感恩一樣。港珠澳大橋通車之後,大批中國旅行團抵達香港西邊的東涌,見地就坐,阻塞行人通道,嚴重影響當地人的正常生活,但一名遊客大媽卻說:「全靠我們內地人來消費支持他(可能是指東涌的店鋪),他才有好日子過,你看看,這麼重的東西都買回去(可能是指豉油),是不是,還說我們大陸人阻擾,求之不得啦,是不是呀?」
他來買豉油,你要感恩。你去買東江水,你也要感恩。澳洲人有機會來中國發展,所以澳洲人要感恩。中國人去澳洲發展,所以澳洲人也要感恩。外國人來中國旅遊,得到幫助,所以外國人要感謝中國。中國人去外國旅遊,得到幫助,所以也要感謝中國。你以為這種邏輯前後不一時,卻其實很一致,就是無論你做甚麼,只要涉及中國或中國人,都要感恩,至於感激甚麼,不用理會,總之就是別人欠自己,自己永遠是恩主。
我們很容易把這種思維,取笑之為「恩主心態」,但當這種心態在某一個政治領域裡普遍存在時,就是跟教育及政策有關。最近澳洲有一本頗多討論的新書《無聲入侵》(Silent Invasion),作者 Clive Hamilton 在書中討論中國在澳洲的政治、政策、教育、經濟等各方面的影響,並把澳洲變成中國的傀儡國家。我本來對這本書及其作者的興趣不大,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卻在記者會上批評該書為「個別人對中國惡意炒作和抹黑攻擊毫無意義和價值」,弄得我忍不住把該書都讀完。如果讀者對該書有不同意之處,本可逐點或大體上去反駁,但我見不少根本沒讀過該書的中國網民的所謂對質,就是說中國留學生為澳洲帶來多大的學費及生活費,還因為代購業務盛行而讓當地的保健品重新繁榮起來。
我有一位西藏的朋友跟拉薩的「共享」單車主管一起對談,朋友直接跟對方說:「你們搞的所謂共享單車,其實就是圈錢(拉攏資金)。」本來圈錢也不是甚麼貶義詞,而且也是這類共享單車真正賺錢的方式,怎料對方一聽到有人說真話,立即黑臉,並說:「怎麼圈錢了?我們也是為國家的環保事業作貢獻!」
之前有一些新來港的中國家長,稱自己貢獻比本地人多,如果不是他們,香港經濟哪有這麼好,香港的學校哪有人讀。又有家長聲稱,當初來港生子,是因為香港人口不足,現在過來幫香港生孩子,政府又不幫他們找學位。聽起來的邏輯,匪夷所思得讓人發笑,但說穿了,其實就是教育本質的問題,當你從小到大,都被逼在口頭上把「集體主義」放到最高位置,要逃出這種虛假的辯證,就不是人人能夠做到。
還有一點,在國內有所謂的「遊客援藏」安排,而且不只民間說法,甚至是官方安排。例如北京旅發委與西藏旅發委簽了所謂的《2018 北京遊客援藏協議》,即是安排一班遊客來西藏,用以支持西藏的經濟發展,全國總量達 2000 萬人(次),真係多謝晒!
至於在文章首段提到的那位朋友,本身是九十年代的北京大學學生,看事情當然較為通透。當他稱「依依不捨」不乎集體主義,並建議改作「為國家的環保事業作一分貢獻」之後,連自己也忍不住哈哈大笑:「反正說就是這樣說啊,其實每個人只為自己的利益,大家心裡都明白,不說而已。」
———
照片:有線電視新聞截圖,〈東涌商場繼續迫滿旅客 居民批影響日常生活〉,日期:2018 年 11 月 12 日。遊客大媽聲稱從內地來香港消費支持本土經濟,讓香港人過上好日子,並即時拿出一瓶醬油出來,以示真心。(見 https://goo.gl/eNPxZP。)
———
感謝閱讀此文!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啟發,請隨緣分享文章,因為分享不單是美德,更是對寫作人最大的鼓舞。
如果一篇文章還不能滿足你的閱讀慾望,那麼現在是好時候了,《西藏西人西事》(白卷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已經加印第二版,並且在旺角序言書室、誠品書店及香港各大書屋發售!有關詳情,請看:https://www.facebook.com/…/a.200788675944…/2203844616515005/
華人 集體主義 在 財務管家 Facebook 八卦
【看時事‧學英文】富裕病毒蔓延到台灣
https://www.facebook.com/BOS.English
●其實富裕病毒包括:
◎沒能力煮飯:被外食餵食習慣了˙像家中豢養的動物沒有尋找新鮮乾淨食物的能力。
◎沒有工作價值:太有錢沒有工作的必要˙太聰明→社會付出的功能消失。
◎社會需求消失˙工作需求消失→飽食終日˙無所事事→這是現代社會的多數現象。
●妳,你,還在當「孝子」「孝女」嗎?
這股「富裕病毒」正席捲全球,從美國、日本到臺灣……看完這篇覺得花點自己的辛苦錢享受人生或投資賠點錢也不一定是壞事,避免小孩得富裕病。
美國調查:繼承15萬美元以上財產的小孩,2成放棄工作,多數一事無成;他們得到越多,越不滿足,甚至失去奮鬥目標。這股「富裕病毒」正席捲全球,從美國、日本到臺灣……
「好好待妳的小孩,但不要給他們太多財產。」這是今年一月,美國《商業週刊》出版的25個最佳觀念專題(Thebest25ideas),報導開始的第一句話。配合一張皺著眉頭、不開心的小孩照片,這句話格外引人好奇:為何要這麼慎重其事的談這事?
答案在文章中的一個單字:「富裕病」(affluenza)。先前令人聞之色變的禽流感(AvianInfluenza),讓大家看到富裕病的英文時,感覺好熟悉。沒錯,富裕病這個名詞是1990年代後期才發源於美國,由兩個單字「富裕」(affluence)和「流感」(influenza)合成,指那些由於父母供給太多,造成孩子過度沉溺物質,生活缺乏目標等後遺症。
●童年富裕、長大負債
美國年輕破產族,每年增加16%。當美國嬰兒潮世代到達人生成就最高峰,即將擁著四百一十兆美元退休,甚至將財富傳承給下一代的階段,卻突然發現,他們的兒女或孫兒女,正受到富裕病毒的威脅。
根據美國消費者聯盟的一項調查,2003年有31%的大學生,有超過三千美元的信用卡債,比2000年增加了67%;二十五歲以下因為負債而破產的人數,過去十年也以每年16%的速度快速增長(二十五歲以上破產人口的增加速度只有5%)。不是因為年輕人沒錢,而是因為他們太愛亂花錢,所以如今美國許多大學將消費性負債,列入學生退學的評量因素之一。
●臺灣也不遑多讓
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的最新統計,臺灣所有卡債中,五分之一是由二十至二十九歲的年輕人所「貢獻」。他們主要用於購買奢侈品所積欠的現金卡、信用卡卡債,共計一千四百七十八億元,相當於政府兩年的高等教育經費,或未來八年的全國治水經費。
而根據研究,美國的破產族當中,超過七成都來自於中產或者更高收入的家庭。他們的人生因為負債搞得一塌糊塗,並不是他們資源太少,反而是在他們成長過程中,資源的供給非常充裕,甚至是太充裕了。
●美國興起反思浪潮,五分之一富豪寧捐出財富不留給子女
今日的美國,百萬富翁在十年內成長了400%,對財富卻出現了反思的浪潮:2003年,哈佛大學募款人柯立爾估計,全美三百二十萬名百萬富翁中,約有六十萬人因擔心會寵壞子女而將捐出大筆財富。他說:「許多新富之家,希望子女只享有中產階級的生活形態,好讓他們擁有快樂婚姻,並且養育快樂子女。」
那麼這些新富會留多少錢給子女?柯立爾表示,資產超過三千萬美元的富豪,會留給子女每人約一百五十萬美元,這筆錢可用來買一幢房子,且受良好的教育。連續十二年蟬聯《富比世》全球富人排行榜第一名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則早在一九九九年時宣布,他和妻子將他們兩個孩子的遺產繼承金額,限制在一億美元以內。蓋茲目前的身價有五百億美元,卻只留下五百分之一給孩子,剩餘的財富全部捐獻給慈善機構和社會福利事業。
富裕人口也快速增加的華人社會而言,如何恰當的給孩子金錢、資源?正是前所未有的挑戰。首先,中國傳統上避諱談錢;其次,我們的傳統都還是留遺產給孩子,而非將財富留給社會。奇美創辦人許文龍四月二十七日在交通大學演講時表示,他有二女一男,但三個子女現在還不知道,老爸到底會不會留財產給他們。他說:「我錢很多,留一些給子女到底要留多少?」這個問題對他而言,遠比經營事業還困難。
不只有錢的許文龍覺得很難,對大部分中國人的父母而言都不是簡單的事。從事跨文化,本土心理學研究的中研院院士楊國樞指出,包括臺灣、香港、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等東亞儒家文化圈,是集體主義的社會,「至今我們民法的『父債子還』,還是延續這樣的『家族共產主義』精神。」
●富留子孫種下惡果,孩子變得只知享受,不知義務
今年四月十六日,臺南市爆出一家四口燒炭自殺的人倫悲劇,二十八歲的張智凱帶著妻子與五歲長女、五個月大幼女,輕易的結束四條寶貴的生命,自殺原因只因為高中音樂老師退休的媽媽不借給他三十萬元!
悲傷的母親,即便面對兒子指控「媽媽愛錢更甚我的生命」,深痛之餘,仍然替兒子說話,認為是媒體亂寫,「他其實很乖」。老鄰居看到的則是,失婚獨立扶養張智凱長大的陳玉霞,在張智凱從小到大的成長中,只要是張智凱開口要的東西,幾乎沒有說不的。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東吳大學社會係副教授吳明燁觀察指出,在這個家「呈現的似乎是孩子只有權利,沒有義務。」這個永遠只負責享受的孩子,最後走上的是富裕病的最惡後果。
外國人稱臺灣為BossLand,因為臺灣家族對子女高度的經濟支持,讓許多人不需要理性計算風險,就可以隨性創業。「因為得來容易,所以臺灣創業的年輕人投資報酬率常算不清楚。」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翟本瑞說,同樣的,在花錢時,年輕人也預期將來會從家裡繼承財產,而有恃無恐。
●讓孩子走出「金鳥籠」,教導正確用錢觀念,為自己負責
中國人常說「富不過三代」,但這並非打不破的魔咒;深入了解一些能夠富過好幾代的家族,對如何與財富相處,都有非常嚴謹的教養。翟本瑞舉例,德國最老的投資銀行梅茲勒(Meztler)家族,富過三代的秘訣只有一個:不讓孩子關進「金鳥籠」;他們的小孩上地區最普通的學校,每天走路去搭公車上學,與所有同學一起玩耍、一起生活,吃同樣食物。
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沃爾瑪集團的華頓家族,已逝的董事長山姆.華頓(SamWalton),奉行的財富教育核心理念是「勞動讓人有價值」。老華頓從來不給孩子們零用錢,他的四個孩子很小就開始「打工」,在商店裡擦地板,幫忙修補倉庫的房頂,晚上幫助裝卸簡單的貨物,老華頓則根據一般的工人標準付給他們「工資」。
這一代華人富裕家庭的青少年,是在「漏斗型」的資源灌注下成長──臺灣出生率是世界倒數第一,全臺平均值衹有1.2%,居民社經地位最高的臺北市,出生率更低至1.04%。因此,富裕病毒對華人的考驗,將比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更為嚴峻。妳的孩子,做好防疫措施了嗎?妳的財富教育啟動了嗎?
【看時事‧學英文】6/8(六)19:30主題:
高效看懂社會政治新聞 ─ 以六四天安門事件為例
https://docs.google.com/…/1a2VNz7s_jGYrXy01T-GNBV…/viewform…
【看時事‧學英文】富裕病毒蔓延到台灣
●其實富裕病毒包括:
◎沒能力煮飯:被外食餵食習慣了˙像家中豢養的動物沒有尋找新鮮乾淨食物的能力。
◎沒有工作價值:太有錢沒有工作的必要˙太聰明→社會付出的功能消失。
◎社會需求消失˙工作需求消失→飽食終日˙無所事事→這是現代社會的多數現象。
●妳,你,還在當「孝子」「孝女」嗎?
這股「富裕病毒」正席捲全球,從美國、日本到臺灣……看完這篇覺得花點自己的辛苦錢享受人生或投資賠點錢也不一定是壞事,避免小孩得富裕病。
美國調查:繼承15萬美元以上財產的小孩,2成放棄工作,多數一事無成;他們得到越多,越不滿足,甚至失去奮鬥目標。這股「富裕病毒」正席捲全球,從美國、日本到臺灣……
「好好待妳的小孩,但不要給他們太多財產。」這是今年一月,美國《商業週刊》出版的25個最佳觀念專題(Thebest25ideas),報導開始的第一句話。配合一張皺著眉頭、不開心的小孩照片,這句話格外引人好奇:為何要這麼慎重其事的談這事?
答案在文章中的一個單字:「富裕病」(affluenza)。先前令人聞之色變的禽流感(AvianInfluenza),讓大家看到富裕病的英文時,感覺好熟悉。沒錯,富裕病這個名詞是1990年代後期才發源於美國,由兩個單字「富裕」(affluence)和「流感」(influenza)合成,指那些由於父母供給太多,造成孩子過度沉溺物質,生活缺乏目標等後遺症。
●童年富裕、長大負債
美國年輕破產族,每年增加16%。當美國嬰兒潮世代到達人生成就最高峰,即將擁著四百一十兆美元退休,甚至將財富傳承給下一代的階段,卻突然發現,他們的兒女或孫兒女,正受到富裕病毒的威脅。
根據美國消費者聯盟的一項調查,2003年有31%的大學生,有超過三千美元的信用卡債,比2000年增加了67%;二十五歲以下因為負債而破產的人數,過去十年也以每年16%的速度快速增長(二十五歲以上破產人口的增加速度只有5%)。不是因為年輕人沒錢,而是因為他們太愛亂花錢,所以如今美國許多大學將消費性負債,列入學生退學的評量因素之一。
●臺灣也不遑多讓
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的最新統計,臺灣所有卡債中,五分之一是由二十至二十九歲的年輕人所「貢獻」。他們主要用於購買奢侈品所積欠的現金卡、信用卡卡債,共計一千四百七十八億元,相當於政府兩年的高等教育經費,或未來八年的全國治水經費。
而根據研究,美國的破產族當中,超過七成都來自於中產或者更高收入的家庭。他們的人生因為負債搞得一塌糊塗,並不是他們資源太少,反而是在他們成長過程中,資源的供給非常充裕,甚至是太充裕了。
●美國興起反思浪潮,五分之一富豪寧捐出財富不留給子女
今日的美國,百萬富翁在十年內成長了400%,對財富卻出現了反思的浪潮:2003年,哈佛大學募款人柯立爾估計,全美三百二十萬名百萬富翁中,約有六十萬人因擔心會寵壞子女而將捐出大筆財富。他說:「許多新富之家,希望子女只享有中產階級的生活形態,好讓他們擁有快樂婚姻,並且養育快樂子女。」
那麼這些新富會留多少錢給子女?柯立爾表示,資產超過三千萬美元的富豪,會留給子女每人約一百五十萬美元,這筆錢可用來買一幢房子,且受良好的教育。連續十二年蟬聯《富比世》全球富人排行榜第一名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則早在一九九九年時宣布,他和妻子將他們兩個孩子的遺產繼承金額,限制在一億美元以內。蓋茲目前的身價有五百億美元,卻只留下五百分之一給孩子,剩餘的財富全部捐獻給慈善機構和社會福利事業。
富裕人口也快速增加的華人社會而言,如何恰當的給孩子金錢、資源?正是前所未有的挑戰。首先,中國傳統上避諱談錢;其次,我們的傳統都還是留遺產給孩子,而非將財富留給社會。奇美創辦人許文龍四月二十七日在交通大學演講時表示,他有二女一男,但三個子女現在還不知道,老爸到底會不會留財產給他們。他說:「我錢很多,留一些給子女到底要留多少?」這個問題對他而言,遠比經營事業還困難。
不只有錢的許文龍覺得很難,對大部分中國人的父母而言都不是簡單的事。從事跨文化,本土心理學研究的中研院院士楊國樞指出,包括臺灣、香港、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等東亞儒家文化圈,是集體主義的社會,「至今我們民法的『父債子還』,還是延續這樣的『家族共產主義』精神。」
●富留子孫種下惡果,孩子變得只知享受,不知義務
今年四月十六日,臺南市爆出一家四口燒炭自殺的人倫悲劇,二十八歲的張智凱帶著妻子與五歲長女、五個月大幼女,輕易的結束四條寶貴的生命,自殺原因只因為高中音樂老師退休的媽媽不借給他三十萬元!
悲傷的母親,即便面對兒子指控「媽媽愛錢更甚我的生命」,深痛之餘,仍然替兒子說話,認為是媒體亂寫,「他其實很乖」。老鄰居看到的則是,失婚獨立扶養張智凱長大的陳玉霞,在張智凱從小到大的成長中,只要是張智凱開口要的東西,幾乎沒有說不的。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東吳大學社會係副教授吳明燁觀察指出,在這個家「呈現的似乎是孩子只有權利,沒有義務。」這個永遠只負責享受的孩子,最後走上的是富裕病的最惡後果。
外國人稱臺灣為BossLand,因為臺灣家族對子女高度的經濟支持,讓許多人不需要理性計算風險,就可以隨性創業。「因為得來容易,所以臺灣創業的年輕人投資報酬率常算不清楚。」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翟本瑞說,同樣的,在花錢時,年輕人也預期將來會從家裡繼承財產,而有恃無恐。
●讓孩子走出「金鳥籠」,教導正確用錢觀念,為自己負責
中國人常說「富不過三代」,但這並非打不破的魔咒;深入了解一些能夠富過好幾代的家族,對如何與財富相處,都有非常嚴謹的教養。翟本瑞舉例,德國最老的投資銀行梅茲勒(Meztler)家族,富過三代的秘訣只有一個:不讓孩子關進「金鳥籠」;他們的小孩上地區最普通的學校,每天走路去搭公車上學,與所有同學一起玩耍、一起生活,吃同樣食物。
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沃爾瑪集團的華頓家族,已逝的董事長山姆.華頓(SamWalton),奉行的財富教育核心理念是「勞動讓人有價值」。老華頓從來不給孩子們零用錢,他的四個孩子很小就開始「打工」,在商店裡擦地板,幫忙修補倉庫的房頂,晚上幫助裝卸簡單的貨物,老華頓則根據一般的工人標準付給他們「工資」。
這一代華人富裕家庭的青少年,是在「漏斗型」的資源灌注下成長──臺灣出生率是世界倒數第一,全臺平均值衹有1.2%,居民社經地位最高的臺北市,出生率更低至1.04%。因此,富裕病毒對華人的考驗,將比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更為嚴峻。妳的孩子,做好防疫措施了嗎?妳的財富教育啟動了嗎?
【德良老師開課囉!】線上學習,快來報名吧!
http://goo.gl/VRmzh
華人 集體主義 在 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Youtube 的評價
影音/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在你現在的關係裡,你覺得自在、沒有壓力嗎?
你會為了照顧對方(家人),而犧牲自己嗎?
華人文化強調集體主義,它告訴我們不能自私、需要為團體,或許在某個角度上是沒錯,但實際這麼做時,你變得不快樂。
這則影片跟你談談,我對關係中為彼此付出與自我照顧的觀點,一切就從露營的「拔營」觀點說起...
我是曾正奇,這裡分享了我在生活、工作的心得與見聞,歡迎您來這裡交流!為保護個人隱私,有關案例分享,皆經過改編或整合多個案例經驗所撰寫而成。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http://www.doctseng.com/
立即追蹤我的youtube頻道,或用 LINE 訂閱我的文章即短片 http://bit.ly/doctseng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bkbBCXBUc0/hqdefault.jpg)
華人 集體主義 在 Re: [問卦] 華人是不是不配有民主啊- 看板Gossiping 的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