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末書單: 2020 年我最愛的幾本書 ]
年末,整理了一下過去一年讀的書,算一算,今年不知不覺間讀了 40 幾本,有好書、爛書和無感書,但總體來說算是收穫豐富。這些書,有的是今年熱騰騰的出版品,有的是已經流傳許久的作品(最近心血來潮甚至重讀了李維菁所有的書,還有三毛和莒哈絲全集),以下精選一些 2020 年我最喜歡的幾本,推薦給大家:
/
你也可以到我的網站讀這篇文章:https://urbananimalsabby.com/2020/12/31/2020-recommended-book-list/
/
#鏤空與浮雕:大馬作者范俊奇的作品,他在時尚雜誌界有 20 幾年資歷,閱人無數,見解獨到,文字細膩又充滿畫面感。這本書裡,他側寫了許多中西名人的生命故事,沒有娛樂新聞的俗氣,也沒有字字鏗鏘的大道理,而是走過人生漫漫長路後的歡樂哀矜,豐富而深情,字句寫進心坎裡。這也是我第一次掛名推薦,感謝 有鹿文化.閱讀有路 的邀請,讓我認識這本好書。
#對倒 & #酒徒:王家衛對作家劉以鬯讚譽有佳,並表示《花樣年華》就是受他的作品《對倒》啟發,電影名言「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就是來自這本書。我喜歡王家衛,於是就去找了劉以鬯的書來看,沒想到一讀馬上深深愛上。劉以鬯或許是生活在動盪年代,再加上本身在媒體工作,曾在重慶、香港、南洋等地旅居,他的字裡行間充滿一種知識份子的頹廢感,以及靈魂無處安放的徘徊動盪,《對倒》和《酒徒》這兩本書都很意識流,《對倒》不是一個愛情故事,倒像是一個思春故事,主角是一位青春少女和一位中年男子,故事就在兩人的日常生活與意識之間交插組成,勾勒出當年香港繁華底下的空無,忙碌人群的百無聊賴,時代靡靡之音下逐步邁向平庸人生的芸芸眾生。而《酒徒》主角是一位有才華卻被時代沖著走的男人,他對文學創作見解銳利獨到,超越同代庸碌諂媚之輩,卻因為當時香港盜版嚴重,讀者水平不高,生活壓力龐大,於是只能靠寫廉價的武俠或色情小說謀生,並因日日違背個人良心與藝術水平,逐漸產生厭世心態,只能透過發牢騷、喝酒、女人、酒店等事情麻痺自己,徹底迷失在香港的霓虹迷宮裡。
#崩麗絲味:這本書作者是林佑軒,我被他一篇《在巴黎,我亞洲的身體》驚豔到(這一篇網路上打文章名就找得到),於是跑去買了他其他的書,這是其中一本。崩麗絲味,取 born this way 諧音,書中數篇散文,勾勒同志愛戀生活經驗,男男女女,跨來跨去,有崩潰有救贖,都在尋找個人心中的「生來如此」。
#你都沒在聽:本書作者 Kate Murphy 是一名資深記者,還有飛機駕駛執照,可以自己開飛機到偏遠地區採訪。她採訪的人有 FBI 探員,有領域知名教授,也有街上默默無名的人們,在這本書中,她從腦科學的角度教人「怎麼聆聽」。聆聽不是被動地聽,假裝點點頭,把對方說的話變成問句再丟回去,聆聽是一種藝術,是一種洞悉力的培養,更是化解現代人寂寞的途徑。這本書深入淺出,讀了之後保證受益良多。
#愛的不久時:南特/巴黎回憶錄& #性意思史:今年陸續看了張亦絢這兩本書,非常非常喜歡。她的語言從來不複雜,卻能用最精簡最普通的字句,創造意義深遠宏大的礦脈,讓你一點一點向下去鏟,挖掘到深意和詩意時,渾身甜蜜暢快。愛的不久時,寫的是一個同性戀女子年輕時在巴黎與南特生活的故事,她背負著原生家庭的傷和對自身愛情的懷疑來到異國,在那裡認識了許多人,其中包含一位異性戀男子,而她後來與這位男子發生了許多的「關係」。這個故事跨越性向,跨越國籍,跨越創傷,它是一個非常動人的,關於「純愛」的自我探索。
而性意思史也非常精彩,由數個短篇集結而成,從各種新穎的角度去探討「性」這件事,罪惡的性,美好的性,孩童認知的性,成人約定俗成的性,超越性別的性,傷人害己的性。撥亂反正,再撥正反亂,性意思史像一場淋漓盡致的按摩,把我們糾結在內心關於性的種種創傷與疑惑一根筋一根筋撥開,讀完之後,渾身暢快。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 #困難的愛:今年,義大利作家 Italo Calvino 受盡矚目,第一次看到 Calvino 的書,是在義大利,我朋友爸媽的書櫃上,那時拿起來翻了幾下,看不懂,又放回去,沒想到幾年後再翻開中譯本,竟然馬上愛上。Calvino 是一個怪人,他的文字有種古怪的彆扭,又有種老舊的幽默,再加入一點奇妙的超現實感。《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是一本後設小說,全書由不同書籍的斷簡殘篇串連而成,男女主角急於追逐故事的下落,啟動一連串奇妙的旅程。如果你喜歡寫作,或是喜歡讀書,一定會覺得這本書很有趣,它會讓你對「寫作」和「閱讀」這兩件事改觀。
而《困難的愛》則集結了數個短篇,都在描寫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故事,平凡之中,充滿了荒誕、假仙、幻滅、寂寞、情慾、失落,Calvino 把中產階級的小確幸大確喪全清清楚楚攤在陽光下,在裡面你會看到自己的倒影,覺得有點好笑,也有點不好意思。讀這本書,讓我想到 James Joyce 的《Dubliners》,但是沒有 Joyce 那麼灰暗批判,反而有種 Calvino 獨有的抽離、憐憫與諷刺在裡頭。
#醋與日子的配方:這是廚師 Yen 的第二本著作,她在義大利拜師學藝,後來到英國等地知名廚房工作,第一本書《寫給地獄廚房的情書》,生動且精彩地描寫了廚房交織著大火、油脂、血淚、髒話與癲狂的真實景象。《醋與日子的配方》chill 多了,Yen 義大利從北走到南,到每個城市向地方媽媽們拜師學藝,學來了不少好東西,也體驗了義大利各地的風土民情。Yen 把旅程上的美食故事寫出來,同時也附上食譜,讓你讀完之後,也可以嘗試自己做做看,重現書中的色香味。目前 Yen 在竹北經營餐廳 G.D,正打算明年和朋友去嚐嚐。
#Love is a dog from hell:這本詩集,充滿了性愛、酒精、藥物、音樂、詩句,一個又一個醜得或美的女人,一段又一段沒有未來的愛情。如此書詩人 Charles Bukowski 寫的:”Love dries up, I thought/ as I walked back to the bathroom, even faster/ than sperm.” 這本詩的中譯版長得很可愛,一本小小的紅色封皮的像塊小磚頭的書,滿呼應詩集的性格,我有買來收藏,但個人推薦讀原汁原味的原文版。
#發酵文化:今年開始對發酵食物感興趣,原因是我有一些反覆不癒的小毛病,無藥可醫,只能依靠調整體質、改善整體生活品質和生活習慣,才能變好。我們「人」不只是一個「人」,而是由身上數百種細菌等小生物組合而成,沒有這些體內細菌,人就無法健康存活。現代人飲食習慣很糟,所以體內產生失衡,導致慢性發炎,種種問題於焉而生。發酵食品之所以值得研究,是因為那是人跟細菌攜手合作的一種藝術,適量攝取對健康有許多正面影響。這本書用非常清晰明瞭且深入淺出的方式,概括講述了人的健康與腸道細菌的關係,然後分成肉類、蔬菜類、飲品類等章節,介紹各國發酵物原理和自製方法,非常實用。
#現代愛情:這本書是由《紐約時報》熱門專欄的精選文章組成,主題圍繞在「愛」上,男女情愛、光怪陸離的愛、親情與友情之間的愛。這本書多的是小故事,沒什麼大道理,有的平庸,有的精彩,有的觀念過時,有的卻讓人讀了感動流淚。《現代愛情》讀起來很輕鬆,就像在聽某個朋友八卦自己的感情故事一樣,我看其他書看累了,就會拿這本出來嗑一下。
#掙扎的貝類:精簡短小的詩,每首詩都是一個小世界,架空在我們熟習的日常收活之外,充滿了天馬行空光怪陸離的元素,讀起來有種懷舊的未來感,也有種脫離常軌的恐怖感。這本詩的娛樂性很高,先前我有寫過詳細書評,歡迎到我的網站上閱讀。
#羅曼史作為頓悟:夏宇的詩,老實說這本詩我第一次看完全看不懂,只能攀爬著字句的邊緣,在外殼敲啊敲的,期望敲出一個縫隙,洞見內核的全貌與意義。但這本詩好玩就是好玩在,每一次讀,你都會注意到不一樣的東西,被激起不一樣的情感和念頭,目前它就躺在我的床頭櫃上,有事沒事我就翻開來讀個幾行。
#故事如何說再見:這本書,推薦給所有創作寫作者。每個寫作者都有各式各樣的疑惑和瓶頸,希望有人為自己指引明燈、突破困境。這本書集結數十位知名作者,分享自己在創作上的過程與建議,其中包括我自己特愛的 Neil Gaiman,還有史蒂芬金、阮越清、譚恩美等等。每一篇文章的知識量都極其濃厚,每讀完一篇,我都要休息一下,才能把我腦裡被激起的種種思考想個清楚。總之,Master Class 那麼貴,不如先讀一下這本書。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書中多篇散文,寫的是我們這個世代年輕人的成長經歷,對家庭關係的理解、對厭女社會的反思、對愛情的進退與拿捏...... 吳曉樂的文字從不華麗,卻字字精準寫入心坎裡,我特別喜歡一篇《習得復忘掉》,刺激我寫了《被罵婊子和罵婊子的人,誰比較猥褻》一文,很多讀者後來都跟我說自己讀到哭,我才知道,原來很多女生和我一樣,身上都帶著很多厭女情節的創傷。
#不只是厭女:本書作者的學術專業是哲學,她用哲學的批判思考,去拆解當代厭女情結的種種詭異「邏輯」。每一篇文章都精悍短小,卻讓人如醍醐灌頂,讀完你才知道,日常生活中那些讓你感覺「怪怪的」的事情,原來不是你自己想太多,而是它本來就有很多邏輯漏洞。這幾年,我慢慢覺得整個厭女社會就是一種大規模的 gaslighting,而讀了《不只是厭女》後更證實了這樣的思維。我非常建議大家讀這本書,讀完了不僅更了解整個社會,更會懂得如何保護自己。
#漢賽爾與葛麗特:《漢塞爾和葛麗特》,就是我們小時候耳熟能詳的《糖果屋》故事,講的是一對姊弟被爸爸與後母遺棄在森林裡,差點被糖果屋裡的女巫吃掉,最後憑著智慧和勇氣逃離魔爪,回到家人身邊的故事。《糖果屋》的原型據說與 1315 年的大饑荒有關,當時很多父母養不了孩子,遺棄的遺棄,餓死的餓死。而今年大塊出版的《漢塞爾與葛麗特》繪本,是由知名小說家 Neil Gaiman 與插畫家 Lorenzo Mattotti 合作的作品,狂躁的黑白筆觸掃過大開本的每一頁,精準刻畫了這則「童話故事」內蘊的動盪與暗影,讀來讓人身臨其境,不寒而慄,但到了這年紀重看這故事,卻又對人性多了理解與憐憫。
最後,今年終於辦了 IG,歡迎大家追蹤:
https://www.instagram.com/abby_chao_/?hl=en
祝大家明年也有個充實的一年,新年快樂!
#book #書 #書評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書法教學創作吳啟禎,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聲妓晚景從良,一世之煙花無礙;貞婦白頭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 語云:「看人只看後半截。」真名言也。...
菜根譚名言 在 Agnes Chee謝嫣薇 Facebook 八卦
有一些讀者反映說很想讀《我為什麼寫飲食》這一篇文章,特別在這裡原文刊登。
《蘋果日報》專欄
「我為什麼寫飲食」
上週在台灣《經濟日報》發表了一篇全版的專題文章,寫的是2019年高端餐飲心得。當中提及我因為出版了《消失中的味道》,聯乘澳門永利皇宮以及法國麗固旗下的如意系列中式fine dining瓷器辦了一個三天的pop-up,透過永利宮譚國鋒師傅的高超廚藝,將消失中的老舊粵菜拆解原理後重新,以新姿態延續老菜的生命,並以如意瓷器呈現,大器登場。辦這項活動收到許多傳媒朋友私底下的查詢,在確定性質以後都義無反顧地抽空出席——為何要確定性質呢?原來大家對於時興的四手、pop-up餐宴感到太疲倦了,覺得很多都是為做而做,意義不大,缺乏報導的角度,搞不懂為何好些公關、大廚為何還在樂此不疲,缺乏前瞻思維。於此深深有感,有素養的媒體人,都不會想要淪為為了吃而吃、報告活動的寫手。那就好像只懂得出席活動來博取曝光的紙上藝人,一點價值都沒有,道理放諸餐飲界也一樣。
這個反思讓我回到內心,問問自己:還記得妳為什麼要寫飲食嗎?
從小到大的寫作能量都很澎湃,只要一開始寫就停不下來,從來沒有碰過靈感便秘的問題。一直被命運的大手推著走,上了大學順理成章選修大眾傳媒,後來進入傳媒工作,都是因為喜歡寫作。然而,從來沒有想過專業寫飲食,直到9年前的某一天:
我去到中環四季酒店的Caprice作採訪。當時Caprice是米芝蓮三星新貴,聲勢如日方中。時任主廚叫Thierry Vincent,他很有耐心地向我講解許多菜式的步驟和做法,然而,那些廚房專業名詞,於我而言就像是外星文,一個也聽不懂——因為我真的連broth、stock、bouillon、consomme全都搞不清楚!儘管我讓大廚在筆記本寫下這些名詞,我回去照著打字就可以了——不過我頓時感到羞愧難當,想著眼前的廚師,是經過多少磨練取得今天的成就,我的無知彷彿在侮辱他。回家以後,我把每個他寫給我的「生字」鍵入谷歌搜查資料,如此這般只是做功課做了不知多少個小時!寫完該篇文章以後,我下定決心,我要當一個專業的飲食作者,不能再重蹈覆轍!
下了這個決心以後,更令我體會到:喜歡飲食跟懂得寫飲食,根本是兩回事。如果對於寫飲食這回事有要求,那是一項涉及知識、見地、視野、分析、感悟的寫作範疇,而不是純粹結合資料與不著邊際形容詞的分享——如果對於專業有一定要求,自9年前開始我就以這個標準不斷地自我鞭策。自我充實的最方便法門就是看書自學吧!幸好我天生嗜書如命,從此料理相關的書都大量入手,有些是只要有空就翻一翻,有些則是一讀再讀,漸漸許多詞彙、知識也就入了腦,跟廚師做訪問的時候,能夠溝通的東西隨之增加。這時候我慢慢發現,當我一無所知的時候,這些廚師並不介意分享,可是,當他們發現你懂得他所說的,他們會樂意甚至迫切分享更多,甚至因為這種互動,就把你當成了朋友,而不是純粹的工作往來。與之互為因果的是,跟大廚們當了朋友,交流多了,心得隨之而來,內涵在不知不覺中提升。有一天,當自己執筆寫一個對以前來說是戰戰兢兢的題目,可以行雲流水地表達,就曉得:進步了。有一天你得到世界最頂尖大廚的讚賞,就明白:努力沒有白費。
儘管如此,能夠把飲食寫成專業,味覺天份、味蕾觸覺也很重要,這部分應該要感謝父母的遺傳和幼庭承訓的巨大影響吧!爸爸從事布匹貿易,家境小康,但可以為了吃一擲千金而面不改容,我媽有一句名言:我們家已吃了半片江山,那就是說,如果我們把花在吃的錢存下來,大概可以多買幾層樓吧,哈哈哈。父母對於吃的追求不止是花錢,還有花時間和功夫,我舉一例,是所有自認從愛吃家庭長大的朋友聽了都要投降的:每逢中秋,我們家是自己做月餅的,而且是從零開始那種!記憶中無數個日子,人家是電視汁撈飯,我和哥哥是電視汁撈剝蓮子!堅持不用已經處理乾淨的蓮子,因為香氣不足,我們家的湘蓮幾斤幾斤地入貨,然後浸鹼水,接著就由我和哥哥擔任童工,一邊看電視一邊為蓮子剝衣剔芯…..接著就是交給媽媽去將這些蓮子㷛熟、搓爛,然後炒蓮蓉!我們家連糖漿也是自己煮的,真是人都癲。做菜方面,秉持傳統粵菜精神,上湯是我們家的調味神髓,爸媽總是定期做好上湯,放涼後分成一盒盒雪藏,要用的時候再拿出來解凍…… 還有嗎?還有的!爸媽也會買回大地魚乾,用烤沙爹的炭爐慢慢烘香,再用攪拌機磨成粉……. 現在回頭一看,來自這樣的家庭,也是讓我飲食寫作底氣十足的成因之一吧!
一如所有行業,要在當中建立自己總有挑戰和辛酸,體會過人情冷暖,甚至人心黑暗。多年前試過有大酒店公關邀請了你去聖誕派對又在前一天發來電郵說人數超額,這次無法招待你…….讓我坐在電腦前委屈得哭成淚人,覺得:即便我什麼都不是,妳也不用這樣對我吧?到你漸漸做出一點成績,又有人忙不迭地打擊你,給你冷言冷語..... 還有更離譜的是有人竟然可以寫電郵給品牌總監說她才是寫得最好的,以後的活動只可以請她不可以請我,呵呵,真開了人性的眼界。風風雨雨中堅持著血淚的努力和單純的初心,每一次交出去的都是希望對得起自己、讀者的作品,寫作的熱情一如既往轟轟烈烈燃燒透頂,無窮無盡地自我燃燒中也燃燒著生命,同時懷抱著使命感前進。新年伊始,摸摸自己的初心和真心,還在。莫失莫忘,莫忘莫失!
圖解:
1. 寫出《消失中的味道》這樣的一本書,是想要對飲食文化的根有所貢獻,卻有許多意外收穫:一哥賜我墨寶,由大師姐見證,被德高望重的前輩認可,是我飲食寫作上備感光榮的時刻。
2. 黎堅惠是我的偶像,她的經典著作《時裝時刻》是我仍在不時重溫的一本書,也以她為目標:寫時裝寫出精神層面的美好啟發,希望我寫飲食也做得到。
3. 我老家廚房收藏的部分月餅模具,有很多用了十年以上,佈滿歲月痕跡。
菜根譚名言 在 Agnes Chee謝嫣薇 Facebook 八卦
有一些讀者反映說很想讀《我為什麼寫飲食》這一篇文章,特別在這裡原文刊登。
《蘋果日報》專欄
「我為什麼寫飲食」
上週在台灣《經濟日報》發表了一篇全版的專題文章,寫的是2019年高端餐飲心得。當中提及我因為出版了《消失中的味道》,聯乘澳門永利皇宮以及法國麗固旗下的如意系列中式fine dining瓷器辦了一個三天的pop-up,透過永利宮譚國鋒師傅的高超廚藝,將消失中的老舊粵菜拆解原理後重新,以新姿態延續老菜的生命,並以如意瓷器呈現,大器登場。辦這項活動收到許多傳媒朋友私底下的查詢,在確定性質以後都義無反顧地抽空出席——為何要確定性質呢?原來大家對於時興的四手、pop-up餐宴感到太疲倦了,覺得很多都是為做而做,意義不大,缺乏報導的角度,搞不懂為何好些公關、大廚為何還在樂此不疲,缺乏前瞻思維。於此深深有感,有素養的媒體人,都不會想要淪為為了吃而吃、報告活動的寫手。那就好像只懂得出席活動來博取曝光的紙上藝人,一點價值都沒有,道理放諸餐飲界也一樣。
這個反思讓我回到內心,問問自己:還記得妳為什麼要寫飲食嗎?
從小到大的寫作能量都很澎湃,只要一開始寫就停不下來,從來沒有碰過靈感便秘的問題。一直被命運的大手推著走,上了大學順理成章選修大眾傳媒,後來進入傳媒工作,都是因為喜歡寫作。然而,從來沒有想過專業寫飲食,直到9年前的某一天:
我去到中環四季酒店的Caprice作採訪。當時Caprice是米芝蓮三星新貴,聲勢如日方中。時任主廚叫Thierry Vincent,他很有耐心地向我講解許多菜式的步驟和做法,然而,那些廚房專業名詞,於我而言就像是外星文,一個也聽不懂——因為我真的連broth、stock、bouillon、consomme全都搞不清楚!儘管我讓大廚在筆記本寫下這些名詞,我回去照著打字就可以了——不過我頓時感到羞愧難當,想著眼前的廚師,是經過多少磨練取得今天的成就,我的無知彷彿在侮辱他。回家以後,我把每個他寫給我的「生字」鍵入谷歌搜查資料,如此這般只是做功課做了不知多少個小時!寫完該篇文章以後,我下定決心,我要當一個專業的飲食作者,不能再重蹈覆轍!
下了這個決心以後,更令我體會到:喜歡飲食跟懂得寫飲食,根本是兩回事。如果對於寫飲食這回事有要求,那是一項涉及知識、見地、視野、分析、感悟的寫作範疇,而不是純粹結合資料與不著邊際形容詞的分享——如果對於專業有一定要求,自9年前開始我就以這個標準不斷地自我鞭策。自我充實的最方便法門就是看書自學吧!幸好我天生嗜書如命,從此料理相關的書都大量入手,有些是只要有空就翻一翻,有些則是一讀再讀,漸漸許多詞彙、知識也就入了腦,跟廚師做訪問的時候,能夠溝通的東西隨之增加。這時候我慢慢發現,當我一無所知的時候,這些廚師並不介意分享,可是,當他們發現你懂得他所說的,他們會樂意甚至迫切分享更多,甚至因為這種互動,就把你當成了朋友,而不是純粹的工作往來。與之互為因果的是,跟大廚們當了朋友,交流多了,心得隨之而來,內涵在不知不覺中提升。有一天,當自己執筆寫一個對以前來說是戰戰兢兢的題目,可以行雲流水地表達,就曉得:進步了。有一天你得到世界最頂尖大廚的讚賞,就明白:努力沒有白費。
儘管如此,能夠把飲食寫成專業,味覺天份、味蕾觸覺也很重要,這部分應該要感謝父母的遺傳和幼庭承訓的巨大影響吧!爸爸從事布匹貿易,家境小康,但可以為了吃一擲千金而面不改容,我媽有一句名言:我們家已吃了半片江山,那就是說,如果我們把花在吃的錢存下來,大概可以多買幾層樓吧,哈哈哈。父母對於吃的追求不止是花錢,還有花時間和功夫,我舉一例,是所有自認從愛吃家庭長大的朋友聽了都要投降的:每逢中秋,我們家是自己做月餅的,而且是從零開始那種!記憶中無數個日子,人家是電視汁撈飯,我和哥哥是電視汁撈剝蓮子!堅持不用已經處理乾淨的蓮子,因為香氣不足,我們家的湘蓮幾斤幾斤地入貨,然後浸鹼水,接著就由我和哥哥擔任童工,一邊看電視一邊為蓮子剝衣剔芯…..接著就是交給媽媽去將這些蓮子㷛熟、搓爛,然後炒蓮蓉!我們家連糖漿也是自己煮的,真是人都癲。做菜方面,秉持傳統粵菜精神,上湯是我們家的調味神髓,爸媽總是定期做好上湯,放涼後分成一盒盒雪藏,要用的時候再拿出來解凍…… 還有嗎?還有的!爸媽也會買回大地魚乾,用烤沙爹的炭爐慢慢烘香,再用攪拌機磨成粉……. 現在回頭一看,來自這樣的家庭,也是讓我飲食寫作底氣十足的成因之一吧!
一如所有行業,要在當中建立自己總有挑戰和辛酸,體會過人情冷暖,甚至人心黑暗。多年前試過有大酒店公關邀請了你去聖誕派對又在前一天發來電郵說人數超額,這次無法招待你…….讓我坐在電腦前委屈得哭成淚人,覺得:即便我什麼都不是,妳也不用這樣對我吧?到你漸漸做出一點成績,又有人忙不迭地打擊你,給你冷言冷語..... 還有更離譜的是有人竟然可以寫電郵給品牌總監說她才是寫得最好的,以後的活動只可以請她不可以請我,呵呵,真開了人性的眼界。風風雨雨中堅持著血淚的努力和單純的初心,每一次交出去的都是希望對得起自己、讀者的作品,寫作的熱情一如既往轟轟烈烈燃燒透頂,無窮無盡地自我燃燒中也燃燒著生命,同時懷抱著使命感前進。新年伊始,摸摸自己的初心和真心,還在。莫失莫忘,莫忘莫失!
圖解:
1. 寫出《消失中的味道》這樣的一本書,是想要對飲食文化的根有所貢獻,卻有許多意外收穫:一哥賜我墨寶,由大師姐見證,被德高望重的前輩認可,是我飲食寫作上備感光榮的時刻。
2. 黎堅惠是我的偶像,她的經典著作《時裝時刻》是我仍在不時重溫的一本書,也以她為目標:寫時裝寫出精神層面的美好啟發,希望我寫飲食也做得到。
3. 我老家廚房收藏的部分月餅模具,有很多用了十年以上,佈滿歲月痕跡。
菜根譚名言 在 書法教學創作吳啟禎 Youtube 的評價
聲妓晚景從良,一世之煙花無礙;貞婦白頭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 語云:「看人只看後半截。」真名言也。
菜根譚名言 在 [心得] 讀菜根譚有感- 看板Buddhism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出處:https://ppt.cc/7Jl6
5.良藥苦口 忠言逆耳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纔是進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
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21.人能誠心和氣 勝於調息觀心
家庭有個真佛,日用有個真道。人能誠心和氣,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間,
形骸兩釋,意氣交流,勝於調息觀心萬倍矣。
26.事悟而癡除 性定而動正
飽後思味,則濃淡之境都消;色後思婬,則男女之見盡絕。故人常以事後之悔悟,
破臨事之癡迷,則性定而動無不正。
49.多心招禍 少事為福
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為福;
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為禍。
51.忘功不忘過 忘怨不忘恩
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61.寬嚴得宜 勿偏一方
學者有段兢業的心思,又要有段瀟洒的趣味。若一時斂束清苦,是有秋殺無春生,
何以發育萬物。
74.磨練之福久 參勘之知真
一苦一樂相磨鍊,鍊極而成福者,其福始久;
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76.厚德載物 雅量容人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
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82.不著色相 不留聲影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85.未雨綢繆 有備無患
閒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靜中不落空,動處有受用;暗中不欺隱,明處有受用。
86.臨崖勒馬 起死回生
念頭起處,才覺向欲路上去,便挽從理路上來。一起便覺,一覺便轉,
此是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關頭,切莫輕易放過。
92.人生重結果 種田看收成
聲妓晚景從良,一世之胭花無礙;貞婦白頭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
語云:「看人只看後半截。」真名言也。
96.春風解凍 和氣消冰
家人有過,不宜暴怒,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事隱諷之;
今日不悟,俟來日再警之。 如春風解凍,如和氣消冰,才是家庭的型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36.238.116.22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