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手指守護神】
修道院是中世紀重要的藏書場所與知識中心,而院中種滿了各式植物的庭園更是另一座寶庫。
那些隨著季節繁茂生長婉轉盛開的盎然景緻不僅用來讚詠時令妝點環境,尚且具備更重要的實用功能,例如藥草植物是治療疾病所不可或缺,讓高度自治的修道院調理自家修士病況之外,還能拯救教區民眾免於苦痛,順道讚揚上帝的憐憫慈愛。
因此如今常見的鼠尾草(Sage)早在中世紀便長據於修道院庭園,它被認為〝清新常綠,有助淨化身體毒性和疫病〞,用來當成口香糖咀嚼可以幫助美白牙齒,並且常與洋蔥和大蒜一塊烹調,不僅美味又能增強免疫力,從這點看起來,似乎頗符合現代健康烹飪觀念。
-----------
在這個一切以服侍上帝為重心的神聖場所,各種宗教節慶的隆重儀式自然不可少,重點配角之一就是具有象徵意義和裝飾作用的植物。
聖誕節必備月桂、東青和常春藤,復活節需要紫杉和榛樹柳絮,5月要有樺樹枝,或者意喻受難的桑樹也得種上幾棵。由於至關重要,萬一少了一樣可能引發災難,每個修道院甚至得有專人照料,並確保植物們在節慶時供應無虞,免得悲劇出包。
另外,植物們還有最實際的食用和經濟價值。
-----------
中世紀教會地位崇高,較富裕的修道院根本像座城堡莊園,而院長就是領主,許多修士也都是來自貴族家庭,即使號稱要戒律苦修,飲食內容依舊比老百姓豐富得多。
庭園內種植的蔬菜水果正好供應院內自用,遇上豐收年,水果足以拿來釀酒,或者販售給老百姓。至於綿延於院外的葡萄園釀製成酒後又是另一項重要收入來源,畢竟酒鬼不分世俗或階級,口渴的時候照樣忍不住。
用途豐富,好處多多,你說,管理修道院園藝工作的綠手指是不是很重要?
聖菲亞克(Saint Fiacre,c. 600-670)應該是所有負責園藝的修士都會誠心敬奉的〝綠手指祖師爺〞。
-----------
根據傳說,聖菲亞克出生於愛爾蘭,自小進入修道院,跟著修士們學習藥草知識。時光芢苒,小聖菲亞克決定將自己貢獻給上帝,並且運用精深的藥草理論治癒了許多因病痛受苦的人們。不過受到盛名所累,前來拜訪聖菲亞克的人越來越多,於是他決定離開愛爾蘭,前往法國尋求一方寧靜天地。
抵達法國莫城(Meaux)之後,當地主教聖法魯(Saint Faro)便賜給聖菲亞克位於布里省(Brie)境內布勒伊(Breuil)的一塊林地,作為他的隱修處。聖法魯原本開給聖菲亞克的條件是,看他一天能整理多少荒蔓野地,便能擁有那些土地。這種體力粗活聽起來對於一位平常頂多只是養花蒔草的修士似乎很為難,對吧?
但是別忘了,人家是聖人,當然要有神蹟出現啊~
聖菲亞克連出動鐵犁翻土都不需要,僅僅拿把鏟子三兩下就剷平整片森林,清除荊棘蔓地,為自己闢得一大塊靜修之處安身之所。
-----------
從法蘭德斯著名畫師李文・范・萊瑟姆(Lieven van Lathem,c.1430-1493)於1469年使用蛋彩、金箔和金、銀顏料所繪製的手抄書頁《Saint Fiacre and Houpdée》,就能見到聖菲亞克只以雙手和鏟子,便夷平整片荒野的〝英姿〞。左側奔跑的女子可能是因為見到聖菲亞克單槍匹馬所創造出的神蹟感到讚嘆、驚訝,畫面後方則是隨後興建修道院的情景。
另外,這座年代為15世紀中期,以雪花石膏雕刻而成的聖菲亞克雕像《Saint Fiacre》,也以他左手握著的一把鏟子作為屬物象徵。
-----------
聖菲亞克發揮讓主教下巴掉下來的神奇速度,開墾出荒地之後,便逐步建造修道院、敬奉聖母瑪利亞的禮拜堂和濟貧院。
修道院裡的庭園可供他繼續發揮園藝專長,栽種藥草植物和各式蔬菜,作為飲食自用或是贈送鄰近民眾造福人群。若是有人因病前來求助,他會親自接待並給予醫治,或者窮人請求救濟時,他也會伸出援手,充分發揮濟貧院功效。
在醫學知識尚未發達,衛生條件有限的遙遠中世紀,要是擁有像聖菲亞克這般,一人堪比整個醫療大隊的好鄰居,不正是老百姓之福嗎?
然後啊,據說聖菲亞克琳瑯滿目的濟世藥典裡最神奇者,莫過於治療痔瘡的藥方。
對於這個讓人羞於啟齒又坐立難安的隱疾,只要聖菲亞克出手,就會出現神奇的療效,從此讓許多人的世界從黑白變回彩色,特別是騎士和領主們又可以暢快馳騁馬背上了。
此時尚未出現中世紀最大災難黑死病,要是聖菲亞克再晚個700年出生,不曉得能否扭轉歷史,拯救更多生命與苦難?
-----------
精研藥草知識,加上眾多醫療神蹟,聖菲亞克被奉為園丁守護神,即使時光流轉,仍舊擁有大票忠實粉絲,並且追隨他當年建造的修道院,求得心安祈禱健康,甚至把他老人家的遺物拿來治療疾病。
就連法王路易十三的王后-奧地利的安妮(Anne d'Autriche,1601-1666)都曾在聖菲亞克逝去千年後,特地前來修道院靜禱,感謝聖菲亞克庇佑國王夫婿大病得癒,以及王位繼承人的寶貝兒子-路易十四順利誕生。由於聖菲亞克生前規定女人不得進入他的修道院和禮拜堂,儘管貴為王后,奧地利的安妮還是得乖乖待在院外跟其他信徒一起禱告。
可見聖菲亞克威力如何折服人心。
關於聖菲亞克的眾多醫療奇蹟真實性已經不可考,但他當年苦心鑽研的藥草學問想必曾經幫助許多人,至少,在他的照護之下,許多植物蔬果應該都曾度過明媚燦爛的一生。
-----------
下次若是在美術館內再見到某位拿著鏟子的修士,無論是圖像或是雕塑,那大概就是傳說的〝中世紀綠手指〞聖菲亞克了。
尤其萬一剛好你又熱衷園藝喜愛花草,或者偏偏不幸手指黑漆漆,或許就跟電腦前放包乖乖的類似道理,常常跟聖菲亞克打交道,說不定哪天也會不小心得到綠手指真傳(咦?)。
#中世紀綠手指
#園丁守護神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莫桑鑽有價值嗎」的推薦目錄:
- 關於莫桑鑽有價值嗎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 關於莫桑鑽有價值嗎 在 林柏宏 Facebook
- 關於莫桑鑽有價值嗎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 關於莫桑鑽有價值嗎 在 莫彩曦的10萬元真鑽當鋪拒收,讓PTT熱議的未來鑽石可買嗎? 的評價
- 關於莫桑鑽有價值嗎 在 莫桑石值錢嗎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 ... 的評價
- 關於莫桑鑽有價值嗎 在 莫桑鑽摩星鑽是如何通過測鑽筆顯示出和真鑽一模一樣的現象 的評價
- 關於莫桑鑽有價值嗎 在 人造寶石莫桑石-摩星鑽(Synthetic Moissanite) - Mobile01 的評價
莫桑鑽有價值嗎 在 林柏宏 Facebook 八卦
這位可愛的旅伴,認識一天我們同桌吃飯,認識兩天我們可以分享食物共用餐具,認識三天我們距離不到十公尺背對背野放。
很開心我們一組人都完成了這段見行,大家都不容易,也在七天內更新、進步了!
感謝每次和妳聊天妳都會發現每個人身上最迷人的地方,愛你❤️
都快2個禮拜,整個人還沒從”國王小徑”抽離,不只是身體的痛,整顆心有如被徹底挖空,又填滿了一樣。
左腳趾水泡裡還殘留著濃濃的血,變形腫脹的右腳踝,仍麻麻的10隻腳趾尖,鎖骨因緊繫背包肩帶造成的紅腫疼痛,兩側髖骨為了hold住登山包被勒的瘀青,雙手指尖皮膚龜裂,不停地脫皮...
這些身體的不適,多半會隨著時間慢慢消逝,但烙印在心理的卻是很深的印記,走在台北街頭,常常突然一個畫面閃過,鼻子還是會酸酸的。
這不是一場秀,它沒有華麗舞台,歡樂劇情,別想沿途打卡拍美美的照,七天沒有浴室,無法洗澡洗頭,戶外大小便必須自行挖坑掩埋,雖然每兩天會經過一處公共糞屋,但相信我,裡面的味道會讓你根本排不出來。
從踏出的第一步起,就要有萬全的心理準備,除非你的身體受到嚴重意外,需要直升機救援送離現場,否則你必須靠自己走完全程。你的隊友不是競爭對手,也不是你的小幫手,他們有各自的問題要解決,還有可能需要你協助,因此在這趟旅途中,你絕對是一個人,請務必照顧好自己。
我的團隊有14位成員,年齡約26到40歲(還有我這個50的),從電影導演、金馬獎得主、藝術總監、創業家、企業管理階層、名模、鐵人三項運動員、體適能教練、閱讀空間經營者、咖啡達人等。配置2位優秀專業嚮導,31歲的Fred(Nols/National Outdoor Leadership School成員)以及33歲的Kristin(山徑越野長跑高手),一位領軍一位壓底,確認團員們都跟上速度,軍事化控管,不浪費時間,有效率的前進,一小時維持在3-4公里,依地勢險峻調整,每小時休息10分鐘,期間可以脫下重重的登山靴、厚厚的羊毛襪,讓腳ㄚ休息呼吸。
我喜歡走在嚮導後方,不僅可以聊天,讓心情放鬆,還能觀摩他們的步伐,如何在眾多大小不一的尖端石塊間,找到有利於腳底棲息的平面,穩穩地抬起,再輕輕放下。
出發前,主辦單位就告知一切從簡,所有衣物帶一套身上穿一套,當然,假使你想多換幾套,也沒有人會阻止,不過就是得自己扛。
背包負荷的重量不超過個人體重1/3,以我50公斤左右估算14-16公斤(最終13公斤)背包裡最重的就是帳篷、營釘、睡袋、床墊,而這些也佔了絕大部分空間。出發前在營地預先領取的乾燥糧食包,一天三包,每兩天補給一次(口味有17-8種,我最喜歡牛肉洋芋泥、甜酸豬、檸檬雞、義大利麵,聽說咖哩也是美味到不行)以及烹飪的瓦斯罐、鍋子、2個耐100度高溫水壺(另外準備一個保溫壺,在零度的夜晚,喝到一口熱騰騰的開水,絕對是幸福)。
行經中耗費大量體力,身體需要不停補充水分,沿途每每經過溪邊,我們都直接取溪水飲用,甘甜解渴,冰涼好喝。順便裝滿水壺水袋,儲備接下來一整天需求的水量(每餐烹飪料理包需要大量熱水,每晚睡前水壺裝滿熱開水,再套上穿了一整天潮濕到不行又沾滿泥巴的毛襪,是野外最有效的烘乾方式)。
這是一場無極限的極限旅程,再艱難也沒有人會幫你,再落魄也沒人在乎你,就算攜伴同行,對方能為你分擔背包重擔,但行進時也是自己一個人,那種孤寂無助每分每秒在上演,你必須接受這一切,無論遇到什麼狀況,咬著牙都要撐過去。
每天步行8-10小時,沿著山林曠野踏出去的每一步,都在像前人致敬,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身處這麼美的國度,我們要更加尊重與疼惜這片土地。不製造垃圾,不浪費資源,任何食物落地,當下立即撿起來吃下去(絕對不誇張),一張薄薄衛生紙可以擦嘴擦手擦鍋碗勺子,徹底用到淋漓盡致,一只鍋子煮水煮湯做飯,還能喝水漱口,生活需求變的很簡單,慾望指數降到最低,所有垃圾都集中在一只袋子裡,家當全背在身上。
七天健行110公里,從Nikkaluokta出發,第一天的15公里走的異常興奮,沿途每一個景象彷彿國家地理頻道才會出現的畫面,走到哪都迫不及待拿出手機拍照,深怕漏掉什麼。第二天我們直接挑戰21公里,更是讓人信心大增,還記得當時嚮導說,團隊進度超前,直逼專業的五天團,大家真的都沒在怕,當然也忽略了身體的痛,我的好勝心推著我卯足勁地狂走,連著兩天搶先在隊伍最前方,走到右腳踝瘀青變形,腫的跟小饅頭一樣,一碰到鞋子邊緣就痛到不行,第三天在嚮導建議下,穿了兩雙襪子保護腳,避免持續摩擦造成更大傷害,也藉此減緩步行速度。
13公里在又濕又冷的雨中度過,走到幾近垂頭喪氣,還好抵達check point時,有溫暖的”自助”桑拿小木屋迎接(“自助”顧名思義就是所需的水,必須自己提著水桶去溪邊取),原本很排斥在眾人面前裸露的我,已顧不了什麼顏面,脫了衣服沖完身、直奔蒸汽室,把全身每個毛細孔的汗水逼出來,疲憊的身軀徹底放鬆,藉此呵護一下自己的小心靈,也為隔天更大的挑戰準備(我生平第一次的桑拿就獻給了Salka/瑞典)。
第四天18公里,我們來到Tjaktjapasset ,堪稱國王小徑最艱難的一段,全程45度陡坡垂直而上,如同翻過一面與身體平行的牆,登頂前望著它筆直豎立在眼前,團員們都驚呼讚嘆!我們知道它的困難度,但我們不害怕,因為有著相同的信念,於是大夥一個接著一個、一步一步往上爬,每一個轉彎處,每一塊跨過的大石階,每個人用盡全力的喘息聲,每一次遇到顛坡的叮嚀,一個帶著一個,就這樣我們共同完成這不可能的任務,登上了海拔1140高峰。
這裡的氣候變化莫測,前一秒大太陽曬到全身冒汗,下一分鐘很可能暴風雨來襲、急速降溫,行進中我們的穿著必須隨時做調整,不能太熱也不能著涼。風大了,頭巾、擋風夾克即刻登場,雨來了,趕緊拿出雨衣、防雨褲、防水手套,還要為登山包扣上防水套,避免裡面的帳篷、睡袋淋濕,而我們也被訓練到團隊更衣整裝的速度一致,不耽誤每一次的10分鐘break time時段。
每晚睡前我會把所有的保暖衣裹在身上,頭戴至少三層帽子,胸前抱著兩瓶套好襪子的熱水壺,再鑽進睡袋裡,拉鍊一路拉到頂。前三晚輾轉難眠,一會兒被凍到手沒知覺、一會兒被爆雨打在帳篷上的霹靂啪啦聲驚醒,害怕整個帳篷連風帶雨被吹走。
第四晚是我第一次熟睡到做夢的一夜,隔天起床發自內心歡喜,我知道自己已經融入在這裡,一旦心的這關過了,身處環境再惡劣、遇到的挫折再艱難都顯得微不足道,專注“走完”就對了。
於是,帳篷成為了我的家,而不是臨時棲息地,背包是我身體的一部分,而非累贅,登山杖如一位智者,指引著遠方的去向,我認真毛起來紮營、搭帳篷、拉繩索、搬石頭,我細細品嚐原本吃起來像碎紙般的料理包,每晚顫抖地坐在瓦斯爐邊不停燒水倒水變得好療癒,全身淋濕步行雨中成為了一種享受,並學會與身上的傷痛共存,七天無法對外通訊,團隊是我最強的後盾,也是心靈最深處的依靠。
不為任何目的而來,就不會有期待、不刻意找答案,反而有一堆想法湧進,如回音般在耳邊迴盪,像是在提醒些什麼,於是我開始傾聽,是自己對自己說過最誠實的話...
我說:怎麼可以這麼自私,為了圓自己的夢來到這,把媽媽一個人留在家裡。
我說:曲家瑞很自大,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他人的協助總視為理所當然,完全忽略每個人的感受與存在。
我更不是一個好情人,感情上犯過的錯誤與逃避,連一句對不起都沒有說,不值得那些對我好的人。
過去的我一直倡導把自己的與眾不同拿出來,發揮到極致,而忽略了一個人的”缺點”,現在我要把這些缺陷找回來,正視自己的不完美,看見它的珍貴與價值。
我還對自己說:凡事平常心,不要什麼都搶第一,學習與平凡共存,才活得真真切切。而什麼是平凡?什麼又是不凡?我一生追求的不凡,在 Fjallraven Classic 遇見的隊友,他們的人生故事才真的精彩豐富,來到這兒的目標也都很明確。反觀我,從第一天踏出第一步起,髒話就沒離口,遇到狀況就"Fuck"天南地北、幹東幹西、踢石頭跺腳,感謝大家對我的包容,陪伴我面對挫折,讓我領悟什麼才是真正的勇氣。
大自然是一面鏡子,它讓你看見最美與最醜陋的自己,140小時翻山越嶺,展現出過人體力與堅強意志,也揭開了最不堪的模樣。過程中,我不斷與自己抗衡,往往突破了身體的障礙,卻過不了心裡那一關,這一來一往都是糾結。
征服了高峰,接下來是一連串的極速下坡,由於雨下個不停,走起來步步驚心,雙腳不是陷進爛泥巴,就是浸泡在湍急溪水中,一個不小心還可能失足滑落。為了舒緩緊張情緒,我們開始邊走邊唱,阿妹王菲Jolin魏如萱江蕙張學友那英孫燕姿田馥甄蔡琴陳淑樺ELVA蔡健雅陶晶瑩陳奕迅五月天SHE林俊傑林宥嘉陶喆蕭敬騰張雨生張洪量范曉萱范瑋琪林憶蓮陳小霞蕭煌奇辛曉琪黃小楨何欣穗哥哥與妹妹...等等。你一句我一句,歌聲此起彼落,音符把我們串連在一起,歌詞帶著我們回味,第五天的14公里就這樣一首接著一首唱完了。
沿途遇到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好,大部分和我們一樣由嚮導領軍的10幾人團,也有三五成群自由行,我遇到兩位德國戶外掛的女生,全副武裝,拿著一張地圖就啟程了,還有兩個羅馬尼亞女孩,完全沒料到天候狀況,沿途爭執不斷,但因為共同的目標,就算全身濕透鞋子泡水,依然樂在其中。學生們趕在開學前由老師領軍來健行,老先生老太太相互扶持慢慢行,不少人牽著毛茸茸的愛犬悠閒走,年輕夫妻背著小寶寶的畫面最溫馨感人,還有很多人走著走著來到一處河邊,隨性就停下來搭起帳篷。
而我的團隊,是最不同凡響的,我們默契絕佳、尊重彼此,速度慢的走前面,維持一致的步伐節奏,大家還參與了一對新人(Agnes*Chris)的婚紗拍攝(由天余導演掌鏡,柏宏熱心指導動作,藝術總監國禎現場採了小草編織成新娘頭冠,我當然就躲在旁邊偷偷地哭)。途中誰說餓了,一定有人主動拿出各種口糧分享,遇到危機狀況必立即提醒,假使身體不適,也有人協助按摩推拿,行進中無論向前看or回頭看,隊伍永遠成一直線,象徵大家的心緊緊繫在一起,相互守候、不曾分離。
不知不覺來到了第六天,也是旅程的最後一晚,結束了13公里健行,在Kieron營區生起火,圍成一圈烹煮晚餐。之前由於天候狀況,只能各自待在帳篷內用餐,因此這一晚對我們意義深遠,如同回家吃團圓飯凝聚在一起,每一口都特別美味飽足。飯後我拿出看家本領-看圖說畫,讓每個人畫一幅圖,再分析他/她的人格特質及愛情工作運勢,大家都聽的不亦樂乎,結束後,還被2位團員欽點進帳篷繼續剖析(曲老師應該算的蠻準吧!)。
這麼多天下來,團員們的身體陸續出現很多狀況,有人七天沒大便,有人高燒不退,更別說腳底水泡、破皮、足底筋膜炎、全身上下傷的傷痛的痛,對照出發前陽光燦爛笑容,此時此刻的憔悴模樣,伴隨著整張浮腫的臉,每個人都來到一個身心俱疲快要崩壞的臨界點。最後一天的16公里,完全靠著意志力在支撐,就算走到絕望,也還是要走下去。
步行了5小時,來到此行最耐人尋味的一站,一處山邊,地上一顆不起眼的石頭刻著這樣一句話:「The longest journey is the journey within」,天啊!不就是我們來到這裡要思考的嗎?大家圍著這顆石頭,瞬間像悟出了什麼又停了好幾秒,每個人試著翻譯,用自己的方式詮釋這段話,翻山越嶺克服萬難終於走到最後一天,以爲完成110公里的挑戰就征服了一切,殊不知「最漫長的旅程是面對自我的獨白」。感恩我們都沒放棄,才能夠親眼見證,為此行下了最好的註解,2小時後團隊抵達終點站Abisko。
無論你是為什麼而來
絕對比想像還要艱難
假使為了逃避現實的不如意
這肯定比現實還要殘酷惡劣
每小時都在上演意志力被擊垮的戲碼
每一秒都在決定下一步要怎麼踏出去
如果你為了某件事來尋求答案
在這裡叫天天不應
每天累到連好好睡覺的時間都沒有
那還有時間找答案
但我還是要向...
延綿不絕的山脈致敬
我願為河川祈禱
親吻每一株野花小草
擁抱一望無際的遼闊曠野
我要靜靜聆聽大地的喘息
凝視遠方壯麗的瀑布
等待下一次彩虹的降臨
讓靈魂隨著空氣流動
心跟著風一起飄盪
就算人已經回到台北
那雙沾滿泥巴的登山靴
依然逆著風在雨中前行
20180904 4:33pm 曲家瑞
每一個孤寂的靈魂,同一個終點的旅程
感謝我的團隊:小夫、天余、柏宏、國禎、Spencer、Nicole、James、Mico、Agnes、Chao Chao、Chris、Ken、Max 、 Kristin、Fred
必須經歷身體的傷痛
再面對心裡的孤獨
才能看見純凈的自己
#它會一直在我心裡
#推動我向前的力量
#第一次離絕望這麼近
#把自己的平凡找回來
#等你走完再告訴我你的故事
#7天110公里142小時21分19秒完賽
#期待明年再戰一輪
#fjallraven
#fjallravenclassic
#跟我一起逆著風在雨中前行
莫桑鑽有價值嗎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八卦
創新工場AI工程院王詠剛院長的第三篇AI教育遊戲。家長快收藏!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半輕人(ban-qing-ren),推薦關注。
…………………………………………………………
AI時代,陪孩子玩什麼遊戲?
之前寫過兩篇《AI時代,陪孩子玩什麼遊戲?》,很久沒更新,倒不是因為這段時間不陪非非玩遊戲了,主要是其他事情太忙,很少有時間坐下來把思路和文字整理好。
頭兩篇文章基本是從遊戲出發,首先要好玩,然後才是讓孩子從中悟到一些可以積累下來的東西。兩篇文章的連結:
《AI時代,陪孩子玩什麼遊戲?(一)》
https://mp.weixin.qq.com/s/xWjmiWKRa4OOpJ1EFZrJdA
《AI時代,陪孩子玩什麼遊戲?(二)》
https://mp.weixin.qq.com/s/mt_meqxB4DjOWj2msSIO5Q
▍費曼的“末世”假設
第三篇打算從一個假設開始講起。費曼(Richard Feynman)在他的《物理學講義》中說,“假如由於某種大災難,所有的科學知識都丟失了,只有一句話可以傳給下一代,那麼怎樣才能用最少的辭彙來傳達最多的資訊呢?”費曼這個假設很科幻,可以和阿西莫夫關於《銀河百科全書》的假想類比。費曼自己給出的答案是,“所有的物體都是由原子構成的”。
切換到兒童教育領域,其實也有一個類似的假設值得思考:如果因為某種極端情況——比如我必須隱姓埋名去研發秘密武器對抗外星人——我即將和孩子長期分別,只能給孩子留下一句話。怎樣才能用一句話,把家長想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受益的經驗或知識講清楚呢?不知大家心裏想到的是哪句話?我自己呢,最想跟我們家非非說的一句話是:
萬事萬物都在變化,沒有什麼千秋萬代,也罕有什麼絕對真理;人,最好學會自己判斷。
坦白講,這句話小孩子很難聽懂。
這世界上,有三件事最適合懶人:絕對的價值觀,武斷的思維,從眾的態度。
我們年輕時,不也喜歡用非黑即白的方法去看待整個世界嗎?看個電影,我當年非要問大人,這電影裏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中學時朦朧看見愛情,總覺得幸福的愛情就如天堂一樣全無瑕疵;稍有些歷史觀念時,一會兒覺得英雄與惡魔才是歷史的主角,一會兒又覺得勞動人民創造歷史的說法無比正確;初入職場做碼農時,還習慣性地用黑白二元論評價某種編程語言是絕對好的,某種操作系統是絕對壞的……
孩子容易被“懶人三件事”裹挾著走,我們就有義務時不時提醒孩子,這世界並不是那麼簡單。陪孩子玩遊戲,跟孩子聊天,或者回答孩子提問時,就是我們潛移默化讓孩子體驗一些類似思維方式的機會。就算以後孩子仍缺少辨識力和判斷力,他們至少會知道這世上並不是所有人都用同一種方式思考問題。
▍時有古今、地有南北
我當年在北大聽過些文史課程。有位文科老師經常用誇張的字體在黑板上寫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八個大字。他是想提醒我們,文字、音韻、訓詁乃至詩詞歌賦、天下文章,都會隨著時間、地域變化而改變。倘若連這個基本道理都不懂,非要把此時此地的東西,生搬到彼時彼地,肯定會栽跟頭。
非非喜歡各種帶有文化、歷史意味的東西。這就給了我很多機會,來提醒他幾千年裏隨處上演的時移世易,滄海桑田。比如,有時候看見相聲或電視劇讓大宋東京汴梁的人說河南話,讓秦皇漢武說陝西話,我就會告訴非非,這東西當笑話聽聽可以,千萬不要認真。認真來說,無論是秦皇漢武,還是李白杜甫,他們的講話如果有錄音流傳,今天九成九的人是聽不懂的。
非非不信。我就拿他早已背熟的詩詞舉例子。比如張志和的《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按照《漁歌子》的詞牌,“飛”、“肥”、“衣”、“歸”這幾個字押韻。可用今天的普通話讀起來,衣服的“衣”字顯然和其他幾個字不押韻。我跟非非講,人們說話的語音,每隔百十年,就會有非常顯著的變化。張志和這首詞作於唐代,離現在一千多年,每個字的讀音幾乎都與今天的普通話有巨大差異。古時押韻的一組字,到今天就不一定押韻了。
非非很好奇地問,那我們該怎麼知道古代人是怎麼說話的呢?
這個問題問得好。就算是語言學家或古漢語專家,也未必能用兩三句話講清楚。但如果只是想給小孩子講明白其中的基本道理,倒也不需要搬出《漢語語音史》之類的大部頭。往前倒數一百年,清末民初人們說話的錄音甚至錄影還能找到一些。比如B站可以找到《清朝人的普通話是什麼味兒》(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050107,視頻裏其實都是民國時的錄音錄影片段)。把這種視頻、音頻放給小朋友聽,效果立竿見影。小朋友很直觀就可以明白,短短一百年,口語語音就會有非常明顯的不同,更別說上千年的變遷了。
再上溯到唐宋乃至秦漢,那時錄音錄影技術還沒發明,當然沒法直接知道古人說話的語音。但我們仍有辦法“猜測”當時每個字的讀音。這裏沒必要講聲韻學的知識。為了跟非非講解語言學家是怎麼猜測古代讀音的,我舉了數獨(Sudoku)遊戲的例子。難度低的數獨遊戲,留白的格子很少,比較容易根據規則和周邊數字猜出答案。難度大的數獨遊戲,留白的格子很多,猜起來要複雜一些。
猜測漢語古音也類似。我們有一套從漢語發展中總結出來的規則,也有很多有用的提示資訊,比如古詩詞裏互為押韻的韻腳,古代韻書對漢字讀音的分門別類。提示資訊越多,我們的猜測就越有可能接近真相。提示資訊越少,我們的猜測就越像是一廂情願的假想——但每種假想仍需符合規則,至少要能自圓其說。
猜唐宋音相對容易些,因為提示資訊很多。要猜先秦兩漢音就難不少,因為資料太少。上面提到“衣”和“飛”押韻,這情況不僅在唐朝如此,在先秦的《詩經》中也是如此。《詩經·柏舟》中有這樣的句子:
日居月諸,胡迭而微?
心之憂矣,如匪浣衣。
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王力《詩經韻讀》對《柏舟》三個韻腳的注音分別是:微(miuəi)、衣(iəi)、飛(piuəi),微部。這樣的注音未必就能反映先秦語音的真實情況,但已經是語言學家對古代漢語的一種能自圓其說的“擬音”了。網上有不少有趣的錄音,是現代人根據語言學家的擬音體系來模仿古人說話、吟詩的記錄。作為娛樂目的,這些錄音可以放給小朋友聽聽,讓小朋友直觀地感受下語音隨時間而產生的巨大變化。但千萬不要告訴小朋友那就是真正的古音,因為無論是擬音體系還是播音者對擬音的理解,都未必完全準確。
說到押韻,人們天生就對押韻的句子有感覺,小孩子也不例外。非非小時候就會偶爾說出些押韻的句子,比如“我要吃飯/吃個雞蛋”,然後下意識重複並咯咯大笑。到一年級開始學拼音時,我就有意跟他講些押韻、對仗的小知識。我們倆經常口頭做些末字必須押韻的“打油詩聯句”遊戲,或者完全不講究平仄和工整的“對對聯”遊戲。這些小知識和小遊戲對培養孩子的漢語語感和基本語言素質肯定是有幫助的,也正好能和他們旺盛的創作欲關聯起來。
比如小孩子都喜歡傳播、創作打油詩,也喜歡用童謠編派人、捉弄人。我們小時候就經常唱“某某某的頭,像皮球,一踢踢到百貨樓。”沒想到非非他們學校裏,也唱類似的童謠,而且具體唱詞和我們小時候還有不少區別。和同年齡孩子一樣,非非特喜歡這些難登大雅之堂的市井謠諺。他還經常和同學比著用自己的話修改這些惡作劇式的順口溜和打油詩。我覺得,只要不是惡意中傷或言辭猥褻,小朋友們玩這些語言遊戲,並沒有什麼不妥,這本來就是童年時光的重要部分。
有一天,非非回家唱道,“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夢見機關槍,嚇得尿褲襠。”我就問非非,這打油詩是誰想出來的。非非也說不清楚,只知道是在他們班小朋友之間傳唱的。我上網搜搜,果然又查出這童謠的許多類似版本:
┃ 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夢見屎殼郎,嚇得尿褲襠。
┃ 床前明月光,李白睡正香。忽然瓢潑雨,急呼兒他娘。起來幹什麼?出門收衣裳。
┃ 床前明月光,李白想喝湯,喝了一碗湯,尿了一褲襠。
┃ 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三更半夜鬼敲門,嚇死路邊過路人。
┃ ……
“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這樣的童謠,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域,流傳、衍生出許多不同的版本,反映的不也是語言文字“時有古今、地有南北”的變化規律嗎?
▍凡爾納愛好者
非非愛讀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當然,目前更多是用“聽書”的方式。最近一年多的時間裏,非非在某電臺APP的有聲小說欄目裏,先後聽完了《海底兩萬裏》《八十天環遊地球》《神秘島》《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從地球到月球》等五六部小說。這些小說裏,他最喜歡的是那幾位有博物學家特質的人物,比如《海底兩萬裏》裏精通分類理論的孔塞伊(Conseil)。
因為喜歡孔塞伊,非非也特別願意主動去閱讀、記憶動植物分類知識。家裏幾本兒童動物百科、海洋百科都快被他翻爛了。這種特別喜歡深鑽某個領域的現象,在小朋友身上其實還挺常見的,只不過不同小朋友喜歡鑽研的方向不同罷了。非非深鑽動植物分類知識的結果就是,他現在能隨口說出很多我們根本不知道名字的古生物或當代動植物名字,還大致知道這些生物在分類體系的位置。
我有時擔心,非非會不會被這些繁冗的分類學知識束縛了頭腦。其實,分類學體系本身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動植物分類會隨著人們對生物形態認識的深入而不斷更新。特別是進入了基因科學時代後,人們對傳統動植物分類理論又有了非常多全新的認識。另外,針對不同的科研目的,完全可以選擇不同維度對動植物分門別類。可是,我們該如何讓小朋友初步瞭解這些發展的和動態的思維方式呢?
我和非非玩一種叫“卡片分類”的小遊戲。這遊戲並不強調分類的系統性和專業性,而是強調有沒有新穎好玩,又符合一定邏輯的分類角度。
比方說,因為非非喜歡動物,我就讓他隨口說出一些動物名字。有一次,他說出了七種動物的名字:大象、座頭鯨、水蚺、烏賊、蟑螂、章魚、鸚鵡螺。這裏面有些動物名字還挺有趣的,比如“水蚺”,我就不太熟悉。非非積極地給我講解“水蚺”的正確讀音是什麼,究竟是一種什麼動物。再比如“蟑螂”確實是非非當時喜歡的動物,他經常莫名其妙地說自己就是一只小蟑螂——小孩子的心思真是搞不懂。不過沒關係,反正都是非非喜歡的動物就行。我把這些動物名字分別寫在彩色便簽紙上,然後讓非非做一個簡單的工作:把這七種動物分成兩類或多類,並告訴我為什麼這樣分。
不出所料,非非的第一種分類方法就是他熟知的傳統動物分類法。他飛快地把座頭鯨、大象和水蚺分成一類,因為這三個動物是脊椎動物,而其他四個動物,烏賊、章魚、鸚鵡螺和蟑螂,都是無脊椎動物。非常正確。非非甚至還可以進一步告訴我每個動物的細分類別。
我當然不滿足於這樣簡單的答案。我問非非,這些動物一定要從分類學的大類上才能區分成兩類或多類嗎?有沒有其他的角度可以把它們分開?非非的思維一時還陷在動物分類學的束縛裏,他左思右想,取巧似地想到了一種方法:蟑螂是昆蟲,單獨作為一類;其他的動物都不是昆蟲,合為另一類。
這真是抄近道的解題法。非非當然還可以把這七種動物分成哺乳動物和非哺乳動物,軟體動物和非軟體動物,等等。但這些方法,不還是圍繞著動物分類學的類目來展開的嗎?
“你能想像出來的,又奇特、又合理的分類角度有哪些?” 我問非非,“舉個例子,我和你都是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種,但還是有很多特徵可以將我們倆區分開來,比如我們倆身高不同。”
聽到這裏,非非開始有了新的思路。稍動腦筋,他就給出了一個出乎我意料的分類方法:這七個動物的名字裏,有三個名字的漢字包含蟲字旁,而另外四個不包含蟲字旁。
這真是一種有趣的、開腦洞的分類法。我喜歡這樣的思考方式。用這樣的方法,非非一下子找到了好多他以前沒想過的分類角度,比如按照動物的生活空間,把七種動物分成海洋動物和非海洋動物,按照動物的身長和體重,把它們分成大型動物、中型動物、小型動物,按照動物最早出現的時間,把動物分入不同的地質年代,等等。
分完了動物,我又鼓勵非非說出幾本圖書的名字,然後對圖書做分類。他列出了六本書:《海底兩萬裏》《西遊記》《史記》《論語》《資治通鑒》《毛主席語錄》——我也不知道他當時為什麼列出這六本,只是如實記錄我們的遊戲過程。
對於這六本書,非非首先想到的是將六本書分成三類,語錄體裁的書有兩本,歷史書有兩本,小說有兩本。這個分類方法中規中矩,沒太多新意。
我鼓勵非非探索新的分類方法時,非非又做了一次出乎我意料的選擇。他十分肯定地說,《西遊記》和《海底兩萬裏》這兩本小說,是虛構的故事,而其他四本書,講的都是真實世界裏的事情。七八歲的小朋友能有這樣的認知,還挺讓我驚訝的。當然,我不是特別肯定,非非是不是從學校裏知道了“虛構類圖書”的說法。但我還是主動跟非非講,在很多實體或網上書店裏,流行圖書就是按照“虛構類”和“非虛構類”來劃分的。自己的分類法居然與很多書店的通行做法類似,這讓非非很得意。
接下來,非非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分類界限:《論語》《史記》《資治通鑒》是元朝以前撰寫的,而其他三本書是元朝以後撰寫的。我不太知道非非是怎麼想到元朝這個分界點的。如果要找一個時間點,正好把六本書分成三本一類,那至少得知道《資治通鑒》是宋朝作品,《西遊記》是明朝作品。我不是很確定,非非是不是碰巧說對了分界的朝代。
非非提出的下一個分類方法是按作者的國籍來分,中國作者一類,外國作者一類。這個思路相對普通些。
非非給出的一種開腦洞的分類方法仍然是從書名漢字出發的,就是按照書名漢字的個數,將六本書分成四類。這分類法雖然沒啥用,但足以讓小朋友感受到發現新視角的成就感。
趁著玩遊戲,我也給非非多少講了講圖書分類的歷史沿革,比如劉向劉歆父子的《七略》,後來的四部分類法,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等等。不同地方、不同歷史階段,人們對圖書分類——其實是對人類積累的全部知識進行分類——的認識也大為不同。這也是一種“時移世易”。
以後,等非非再大一些,這種分類小遊戲還可以延展到更高級的階段。為一個真實存在的知識體系建立完整、高效的分類體系並不容易,其間存在著很多必須處理的歧義問題、多義項問題、多重歸屬問題等等。更高級的知識體系梳理和建構方法,自然也存在著先天的多樣性,必須根據實際應用的需要來權衡、選擇。
▍用選擇與權衡來應對變化
小朋友看問題容易絕對化。有時候家長跟孩子交流,也習慣性地帶入童年思維,用絕對化的方式講問題。比如我們經常說“上學一定要聽老師的話”,但真遇到了老師教學中不准確的地方,該怎麼跟孩子解釋呢?再比如,我們經常簡單地告訴孩子“氣溫在零度以下時就會下雪”,但若真在生活中遇到零度以上下雪,或零度以下降雨的事情,又該怎麼跟孩子說明呢?生活中為了方便,說些抄近路、省去限制條件的話,當然無可厚非。但孩子成長過程中,還是應該想辦法讓他們認識到,這個世界大多事情是有條件的。一個條件的細微變化,就有可能引起事物本身的劇烈變化。絕對的、無條件的事情是極少存在的。
另一方面,小朋友也較少理解什麼是事物或條件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比如非非三歲多時,有一次在臨睡前提出,他既想睡到自然醒,又想第二天起來看日出。可如果不叫他,他是無論如何也沒法在日出前起床的。我們建議他二選一,或者看了日出再接著睡,或者放棄看日出,他就覺得我們是在欺負他,大哭大鬧起來,甚至吼著要“讓太陽晚出來一會兒”。看日出和自然醒不能兩全,這種事物相互影響,需要權衡利弊做抉擇的事情在生活中有很多,小朋友們需要的是習慣它們而不是厭惡它們。
有時候,我會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小問題,主動讓非非做一點選擇或權衡。比如,假設非非要在學校的跳蚤市場上銷售自己用彩色瓦楞紙折的小玩偶,玩偶的定價越高,預期的銷量就越少,玩偶的定價越低,預期的銷量就越多。那麼,非非該為自己的玩偶定什麼樣的價錢,才能取得最大的銷售收入呢?這問題和我們在第一篇中講過的極值問題,擁有類似的數學核心。比如,我們可以人為設定,玩偶的銷量和價格之間的關係是:
銷量 = 10 - 價格
於是有:
銷售額 = 價格 x (10 - 價格)
這就還原成了周長為10的矩形,其面積在什麼情況下最大的極值問題。當然,其他類似的數學模型也可以建立銷售額和價格的關係。但具體採用什麼數學模型或什麼函數不重要,非非只要在數值計算的層面上,能用1到10這樣的簡單整數代入計算,然後觀察結果的變化規律就行了。數值計算很容易發現,在1到10的價格區間裏,既不是價格越低銷售額就越高,也不是價格越高銷售額就越高。非非必須從觀察數據出發,選擇出一個合適的價格,以獲得最大的銷售額。
還有一個更直觀也更有趣的場景是攝影。現在的孩子很小就能拿手機拍照。而拍照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選擇參數、做各種權衡與折中,以得到最佳效果的過程。有空的時候多陪孩子玩玩攝影,既可以讓孩子體驗不同條件對拍攝結果的影響,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動手嘗試創作過程裏的選擇和權衡。
比如在iPhone手機的缺省相機程式裏,就算不去精確控制拍攝參數,我們也必須針對拍攝對象,選擇是拍“照片”“人像”還是其他模式。這選擇很簡單,其中也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可以讓孩子體驗。比方說,小朋友嘗試幾次之後就很容易知道,用“人像”模式拍照,iPhone或其他主流手機都會對目標周圍的背景進行虛化,以突出人物主體。這其實是用演算法模擬了專業相機在大光圈時的淺景深效果。
但是,影響照片景深大小的,只有光圈(或用人像模式模擬大光圈)這唯一的因素嗎?當然不是。我們可以指導小朋友用普通的“照片”模式做一個小實驗:把手機移動到距離要拍攝的主體特別近的地方,用手指觸碰取景螢幕上的目標主體以保證對焦正確,然後拍下來的照片,就會呈現類似大光圈時的淺景深效果。
從這樣的小實驗裏,小朋友完全可以總結出,影響照片景深的不止有一個因素。相機鏡頭距離前景目標的距離,也可以用來控制照片的景深。
拍照過程中,有很多可以設置的參數,他們交叉影響著諸如景深、曝光度、噪點數量、清晰程度等各種結果。這些參數,完全可以放開手讓小朋友自己去體驗、摸索。這種遊戲的目的並不是教小朋友學習專業攝影,而是讓小朋友從玩照相中體驗到條件與結果之間動態、複雜的因果關係。
在iPhone缺省相機程式裏,點擊取景畫面,然後用手指移動黃色方框旁邊的小太陽圖示,可以直接改變照片的曝光程度,有意得到過曝或欠曝的圖片,或者在手機的自動測光給出的結果過亮或過暗時手動修正。如果用手指按住“照片”“人像”這一行的模式設置按鈕,往上輕輕一劃,還可以拉出更多可以控制閃光燈、夜景模式、實況模式、畫幅、濾鏡的按鈕來。
我經常鼓勵非非在手機相機程式裏隨便嘗試,讓他自己體驗對照片結果的不同控制手段,然後再鼓勵他用手機相機做各種自由發揮式的“創作”。這種創作更像是遊戲,不追求結果是否好看,只是讓小朋友盡情體驗變化的樂趣。
對大一點的小朋友,如果有機會向他們介紹專業相機曝光所依賴的“光圈”“快門”“ISO”這三個神奇的參數,那會是一個更有意思的體驗選擇與權衡的遊戲。簡單說,影響相機曝光的“光圈”“快門”“ISO”三個參數構成了一個互相牽制、互相依賴的“神奇三角”:
為了曝光準確,光圈調大一些,快門速度就要調快一點,或者把ISO調小一些;假如快門速度調慢些,光圈就要相應小一些,或者把ISO調小些……為了完成正確曝光,三個參數的取值可以有許多種組合方式。究竟選取哪個組合方式,這取決於我們想把照片拍成什麼樣:是景深小一點,還是景深大一點?是想把運動瞬間凝固起來,還是讓運動物體拖出一個模糊的影子?是讓照片更細膩,還是讓照片的顆粒感更強?
佳能有個網頁版的小遊戲,不需要專業相機,就可以體驗光圈、快門、ISO三者間的關係,直觀地感受三個參數對成像的影響。推薦喜歡攝影的家長和小朋友一起玩一玩。小遊戲的網址是:http://canonoutsideofauto.ca/play/
▍什麼是“聰明”
非非上一年級時,有一天跟我們說:“我發現我們班上女生都比較聰明。”
我問他:“為什麼呀?”
非非說:“因為女生上課時回答問題比較快,考試時好多題目都能答對。”
非非是個資質普通的小朋友,和很多小朋友一樣貪玩,沒耐心,還特別排斥自己不喜歡的事。我們很少跟他討論同齡小朋友間誰更聰明的話題。非非既然這麼問,也許他做過一些認真的思考。
我引導他說:“確實,回答問題快、考試答題好的人是挺聰明的。可聰明其實有很多種,不同的小朋友會在不同事情上表現得很聰明。有的小朋友畫畫很好,有的小朋友愛打籃球,有的小朋友擅長交朋友……這些都是聰明的小朋友。”
非非說:“我特別喜歡歷史,可以給老師、同學講很多歷史小故事。我也喜歡科學小實驗,每次科學課上我都積極發言。我是不是也很聰明呀?”
“當然啦!”我誇獎他說。
我當然希望非非越來越聰明。但孩子是否真有天賦,在哪個方面有天賦,這是不能強求的。不加分辨地一味灌輸知識技能、揠苗助長肯定不行。我之所以經常花時間跟他玩遊戲,陪他一起聊科學和歷史方面的小故事,主要是想依著孩子自己的興趣愛好,讓孩子在遊戲和交流中積累自己的思維方法,用正確的視角去觀察變化的世界。
人的一生有太多事情需要經歷,有太多變化需要適應。家長與其把時間都花在教孩子某種具體技能上,還不如多讓孩子開開眼界,看看這個世界的豐富多彩,體驗這個世界的千變萬化。惟其如此,孩子未來在獨立面對這個世界時,才會更從容、更積極、更自信也更聰明。
莫桑鑽有價值嗎 在 莫桑石值錢嗎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 ... 的八卦
碎鑽本身太小了,單獨拿出來做投資收藏品是不可能的,它只有被設計成精美的珠寶後才有了收藏價值。想投資,還是得選整鑽。 如果要達到收藏級別的鑽石, ... ... <看更多>
莫桑鑽有價值嗎 在 莫彩曦的10萬元真鑽當鋪拒收,讓PTT熱議的未來鑽石可買嗎? 的八卦
據了解若該鑽石為天然等級,則價值為25萬台幣,但這顆未來鑽石當時 ... 莫桑石價格便宜且火彩漂亮,因此,有其龐大市場,良好的店家告知這是莫桑石。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