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縣政 年年償債 全國第一】
接任縣長前,花蓮縣財務狀況嚴峻,已達舉債上限的紅色警戒,其中長短期負債133億元、工程應付未付款25億元、歲入歲出短差26億元、遞延付款2.6億元,合計近190億元負債。
傅崐萁任職七年,倘若依照過去的執政方式,一年平均會增加19億負債,七年會增加133億的負債,再加上尚未任職縣長前花蓮縣的190億負債,接近苗栗628億高負債水準的一半。
這七年來,在崐萁施政之下,花蓮縣非但沒有預估的高額舉債,更是 #全國唯一年年還債,換算下來,七年少花了155億。
#在縣府不舉債的情況下,推動的所有基礎建設、福利政策都是前所未有:
崐萁充分照顧弱勢及重視教育,4到15歲學童全額免費教育、全民教育免所有學雜費、首創中學生縣府公費留學華盛頓、老人免費乘車及健康檢查等,福鄉利民政策齊發。
推動東台灣超六星級地標2千坪左右的東洋廣場。另外縣府運用政策工具,多了6000坪商業區,#大幅增加全民縣有資產。
因應蘇花改通車,進行海濱路30米高規格拓寬工程,福德段及四維段將成為花蓮縣東西線新都心,30公頃用地,進行整體計畫變更,設置大型停車場、停車塔、轉運中心及滯洪池等,人民受益,#縣府也增加上萬坪土地。
強健整體花蓮體質,為了讓年輕人根留花蓮,推動有房有地的青年住宅專案。質化觀光產業,建設太平洋公園、日出大道、東大門夜市等。
這是花蓮執政史上,同時也是全國唯一的連續6年還債
#翻轉花蓮 ─ #傅崐萁。
花蓮公費留學 在 傅崐萁 Facebook 八卦
[#即時]就職七週年演說暨清淨家園掃街感恩活動
105年12月6日完成花蓮香港包機首航,原訂12月起每週2航班、#106年1月起每週増為4航班,如今再度取得重大進展,#自106年2月起擴增至每週5航班,全力打通亞洲空中廊道。
尚未就任之前,花蓮縣政府處在財政的廢墟當中,已達舉債上限的紅色警戒,其中長短期負債133億元、工程應付未付款25億元、歲入歲出短差26億元、遞延付款2.6億元,合計近190億元負債。
任職七年,倘若依照過去的執政方式,一年平均會增加19億負債,七年會增加133億的負債,再加上尚未任職縣長前花蓮縣的190億負債,接近苗栗628億高負債水準的一半。這七年來,在崐萁施政之下,花蓮縣非但沒有預估的高額舉債,更是 #全國唯一年年還債,換算下來,七年少花了155億。
不斷縮小縣庫財政短差,同時在不舉債的情況下規劃所有社會福利措施、教育及地方基礎建設,除了連年償還負債,106年度更可望損益兩平,#成為台灣本島十九個縣市唯一歲入歲出平衡的縣市。
感謝教育界師長的付出,花蓮基層教育的表現一直非常亮眼,更是鄉親對縣府各項施政項目中最有感的部分:4到15歲學童全額免費教育、全民教育免所有學雜費、首創中學生縣府公費留學華盛頓等,推動教育方針,竭心盡力讓花蓮學子快樂學習成長,健全完整人格。
感謝全體縣民七年來的支持及肯定,施政滿意度在各大媒體民調均位居全國第一,榮耀歸功於民。
未來兩年任期崐萁將盡心盡力持續地為民服務,包括因應蘇花改通車,海濱路30米高規格拓寬工程,打造花蓮東西線福德段及四維段為新都心,30公頃用地進行整體計畫變更,設置大型停車場、停車塔、轉運中心及滯洪池等,推動有房有地的青年住宅專案,讓年輕人根留花蓮,使人民受益。
花蓮公費留學 在 傅崐萁 Facebook 八卦
【施政滿意度大調查 #花蓮傅崐萁再度蟬聯全國第一】
「2016縣市幸福指數大調查」(20日)結果出爐,#花蓮施政滿意度冠軍
民眾對地方政府的施政滿意度
花蓮縣蟬聯冠軍,施政滿意度高達73.1%,
花蓮縣府施政滿意度連兩年蟬聯冠軍,
在 #環境品質、#居住條件 兩大項目滿意度全台之冠, 幸福指數高居第三,
崐萁上任以來一直秉持「#以民為本」的施政精神
一步一腳印,以打造花蓮為全台幸福宜居的快樂城市為目標。
自上任以來,崐萁致力為縣民創造福祉,
致力解決年青人無根浮萍對未來充斥不確定性的不安,
推出全台灣第一個「#有房有地」的青年住宅政策,讓年輕人安心成家,
公共設施含社區花園、籃球場、羽球場、網球場、游泳池、幼托中心、醫護站、宴會廳、健身房、康樂室、警衛室、會議室,#環境設施俱全。
以青年住宅區為圓心,派出所30公尺、大學院校30公尺、農會超市30公尺、幼兒園1分鐘、國軍總醫院2分鐘、大型採購商場3分鐘、花蓮國際機場3分鐘、火車站10分鐘、慈濟醫院10分鐘,#生活機能便利。
#教育乃國之根本,
崐萁正視並重視花蓮子弟教育平等機會,
籌備了兩年多年的『#教育希望工程』公費留學政策,在今年四月正式展開,
美國華盛頓特區公立高中留學,並派遣輔導員就近照顧,
未來公費留學適用對象將從高中沿伸至國中及國小,
讓偏鄉教育資源不足的清寒優秀學子們,能走出台灣,與國際接軌。
感謝鄉親們的支持、來自各界的肯定,花蓮縣的有感幸福是最大的施政鼓勵,
未來的幸福藍圖由每一個當下的努力所刻劃,崐萁將持續帶領花蓮大步前進。
http://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197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