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醫療人員同意直接錄音,是 #醫病關係崩壞的開始。
近期粉專私訊收到一位朋友來訊,內容不是醫療諮詢,主要是投訴說他的醫美治療遭遇,希望我們評論另外一位醫師。詳細的內容就不贅述,大致上是醫師的治療結果他不滿意,認為有產生併發症,但醫師沒有在術前告知他併發症的風險。
後來他去其他醫院求診,根據他的描述,那位醫師跟他講解了一個多小時,但其中有一個小時是在「醫醫相護」幫另外一位「沒醫德的醫生」辯解,沒有想幫他好好處理。
我們回覆他:
「我可以同理你的感覺,但你如果把後面這個醫師描述成這樣, 應該很少醫師敢看你了 。
後面這個醫師你付多少錢?掛號費幾百塊,但醫院給他的錢遠比這個數字少,這樣跟你講一個多小時,如果他要賺錢大可不理你,或不用講這麼多。
你如果是想聽到醫生說『你想聽的話』,而不是醫生根據自身專業說他該說的話,那大概沒什麼人可以幫助你了,我是說真的。抱歉我講很直接,但我只能真誠跟你這樣說,不然對妳沒幫助。」
結果他回我們:
「我想我要是把錄音公開,就可以知道是不是在醫醫相護了。」
我問他:
「你的醫師知道你在對他錄音嗎?」
他說:
「這是我看了幾位醫生後,覺得很失望,才這麼做的。」
後來因為團隊醫師必須去做個演講了,就沒辦法繼續回他。但我們想回他的內容,應該對一些朋友們也受用,所以我就發在這裡,可以讓大家一起參考,一起思考。
--
#醫師的醫德誰能定義
聽到這,我覺得事情大概有些眉目了。如果你是醫師,有一位病人來掛號,你花了一個多小時解釋,可能賺不到 100 塊,後面的病人被 delay ,說不定還會被客訴,結果被說是「醫醫相護」,還被偷錄音。這種狀況下,你會覺得自己該趕快躲遠一點,還是全力幫助這個病人?
這就是醫師最怕遇到的 #乾隆花瓶 病人,治好沒賞,萬一沒好,都會算在你頭上,然後會去跟下一個醫生說你沒醫德。如果這位你持續用這樣的做法去對後來接觸的醫師,大概很難得到好的處理。不要動不動就拿 #醫德 的高帽子來扣在醫師頭上,醫師也是人,他也要吃飯拉屎睡覺,一樣有家人小孩要養,如果遇到一個病人,保證讓自己辛苦服務賺不到錢,還有很高的陷入訴訟風險,正常人會不躲嗎?
醫師要不要有醫德?其實醫德是個很空泛的說法,什麼叫做醫德誰能定義?看病都不收錢、24 小時都在工作,這樣才叫做醫德嗎?其實只要是能根據自身醫療專業,依照自己的專業素養與專業倫理,在合法的狀況下服務患者的,就是合格的醫師了。如果要用醫德這種高帽來扣在每個醫師頭上,那很快醫師就會跑光光。
這位朋友的處境,我們其實是可以同理的。雖然沒有直接了解完整狀況,但最有可能的問題是,第一次治療的時候醫病雙方的溝通有落差,導致最後出現的結果不滿意。
這種狀況,在自費的醫美是有正常的調解管道的。當然也確實有不少民眾會因為過度商業化的醫美環境,導致有時候沒有得到完整的「副作用」與「併發症」資訊,這種亂象,身為醫界的一員,我們很遺憾,但也只能透過平常寫文章,盡力去揭露相關的風險,並請民眾在接受相關治療前,一定要三思,完整了解好處與風險,再做出最後的決定。
#遇到這樣的情況可以怎麼處理
接下來該怎麼做,可能會對這位朋友最有利呢?我想給他幾點建議:
1. 如果真心覺得第一位醫師的治療是真的有問題的,或告知不完整的話,請向主管機關申請調解。
2. 如果想尋求第二意見,就請尊重第二位醫師的專業意見,不要覺得別人沒講出你要的話,就是在醫醫相護。
3. 台語有句話,是我覺得非常有道理的:「#先生緣,#主人福」,意思大概是「遇到對的醫師,也是病人的福氣」。有些難治的病症,如果能夠有緣遇到專門的醫師,他也願意全力幫助你,並把你治好,這是再幸運不過的事了。如果你的狀況複雜難治,沒有遇到能把你治好的醫師是機率比較高的,如果有幸遇到能把你治好的醫師,那是福氣。但如果你有幸遇到一位有機會把你治好的醫師,卻對他偷偷錄音,那你其實是在斷掉自己的「先生緣」而不自知 ...
#你想要什麼樣的醫病關係
每個人都有情緒,就算我能同理你之前治療不順的情緒,但施加這些情緒甚至是對醫療人員作出不信任的行為,真的不是我們活該要接受的。
坦白說,我是可以接受我的病人在診間錄音的,只要他事先告訴我,甚至我還會特地幫他錄一段話,把事情講更清楚,讓他回去更容易反覆聽。但如果是未經同意的錄音,真的很抱歉,如果讓我知道的話,這個病人要是再來,我會非常非常「專業」、「安全」地回答我有義務該回答的問題,沒在我義務範圍內的我一句都不會多講,然後早早送客。
有些朋友可能不知道 MedPartner 這個名字的由來。我們做這件事情,是因為我們信仰,最美好的醫病關係,是夥伴關係,所以用 Med(醫學的縮寫)跟 Partner(夥伴)來為我們的團隊命名。
但私下錄音的病人朋友啊,你們這樣做,真的有把醫師當作你的夥伴嗎?你對你的醫師這樣做,你還能期待醫師把你也當作夥伴嗎?如果雙方諜對諜,你覺得你會得到什麼樣的醫病關係呢?
再退一萬步說,你真的偷錄音了,那又能對這醫師怎樣嗎?他根本不是傷害你的人,而是個想幫助你的人,他即使是花一個小時在幫前一個醫師解釋,那他違反什麼法令?或者是傷害了你什麼嗎?
只要多想想,其實你大可不必這麼做。而且你的做法,只會讓更多醫師因此對病人沒有信任感,更加傾向防衛性醫療而已。
醫病之間的信任真的很重要,真的。
--
面對媒體失能的年代,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https://youtu.be/ewMJ4T0qQ5c
--
一天不到 5 元,為台灣拼出全球第一的中文醫療保健新媒體!
美的好朋友 #訂閱集資計畫 ▶︎ https://bit.ly/2s0CibA
現在就動手,讓我們成為彼此的夥伴吧!
更多實用的資訊:
https://www.medpartner.club
知識講解實驗破解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MedPartner
立即查詢醫藥營養資訊:
http://line.me/ti/p/%40wyt3898a
花生根副作用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八卦
一提到情人節,大家可能會想到鮮花巧克力,但對婦產科醫師來說,第一個想到的卻是避孕藥、保險套,對!情人節,「請大家要記得避孕啊!!
或許大家會認為現在性教育普及各種避孕資源又多元充足,非預期懷孕後墮胎流產的個案應該少之又少。其實不然。根據國健署2011年的統計台灣每年約有二十二萬人次接受藥物或人工流產手術。只不過當年這個新聞出來之後,引起社會一片譁然,接下來似乎就再也沒有公布更新的數據了。
**非預期懷孕後墮胎,早年跟男女不平等有關
每次只要一提到避孕失敗、非預期懷孕的這個議題,就會有人說是因為年輕人太開放、濫交、不檢點,保守派也會歸咎現在的性教育對性行為教得太仔細、變相鼓勵性行為,才會讓墮胎數字居高不下。其實這樣的說法並不正確。
雖沒有確切數據,但根據《亞細亞的新身體》這本書的訪談紀錄,就有資深婦產科醫師表示在1950-1970年代,每生一個小孩,婦產科醫師就得墮三個胎。也就是說,當年生33萬個新生兒,就有99萬個孩子被拿掉。他去美國受訓時,當地醫師甚至還直呼台灣來的醫師墮胎技術純熟。
1970年代墮胎比例之所以這麼高,除了當年避孕藥初上市劑量相對高以致副作用較大,有些女生無法承受外,最主要還是因男女不平等,女性往往得單方面負起避孕責任。書中被訪談的婦產科醫師更直言不諱表示,自己就幫太太墮胎好幾次,因為戴保險套很麻煩。他甚至表示,提高戴保險套的秘訣就是將戴套責任交給女方,把它當成一個情趣。如果女生不負起責任,就不太會成功。由此可知,當年很多女生根本沒得選,伴侶如果堅持不戴保險套,最終就是得墮胎。
**非預期懷孕,多是對性不夠坦然
當然隨著女權運動興起,男女之間越來越平等,上述這種荒唐的言論已消失,漸漸的避孕的責任又轉回到男性身上。一些衛教避孕的影片留言,總會有許多網友表示,「爽的都是男生為何要女生吃藥?」、「是個男人就乖乖戴套」等類似言論。甚至在門診中情侶來諮詢避孕方式後,也常有男生馬上說「吃藥太辛苦了,還是我戴保險套就好。」當然如果大家都說到做到,乖乖全程使用保險套,就皆大歡喜了!可惜的是,現實和理想之間總是如此遙遠,說一套做一套的情形總是屢見不鮮。
在門診我詢問過許多「號稱」使用保險套避孕仍意外懷孕的女生,得到的答案不外乎是「男友說我現在是安全期應該不用戴」、「他說等快要射了再戴就好了,前面分泌物不會懷孕,不然硬不起來」、「每一次都有戴,就這次沒戴」,我真不知道這些男生是知識不足,還是單純在找藉口!另外就是,雖然避孕藥已出到第四代,相關副作用大幅減輕,可是大家對避孕藥的迷思和污名化卻一點也沒少。即使我在臉書上已多次破解避孕藥迷思,在門診或網路上,仍有許多人仍堅信避孕藥會傷身、吃了以後會不孕。社會普遍也認為女生吃避孕藥就是犧牲、不愛自己、討好對方,或是性生活混亂。女生不敢吃藥,男生沒有全程戴套,避孕失敗率當然大幅提高。
還有一種狀況是雙方都否認自己想和對方發生關係,好像主動準備保險套就顯得太好色,在關係中的角力就居於下風。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感情基礎還不穩定、曖昧中或剛認識的男女。如此自欺欺人的結果,就是事到臨頭沒人做好準備只好鋌而走險。
然而一旦一次沒避孕又剛好沒懷孕,就更會強化僥倖心態,認為好像不避孕也沒差。但就像夜路走多了總會遇到鬼,紅燈闖久了難免有擦撞,抱持著苟且的心態遲早會避孕失敗。
值得一提的還有。有些族群的女性常認為自己的狀況難受孕,而輕忽了懷孕的風險,比如,月經不規則、被診斷多囊性卵巢、 剛流產、剛停餵母乳或年紀較長快更年期的女性。但真相是,只要還沒停經就可能會懷孕啊!
不過,看到真實的數據就知道,沒正確避孕的人何其多?當聽到有非預期懷孕發生時,大家實在沒必要再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譴責墮胎的女生,這樣既於事無補且有點矯情。
好比我就曾注意到,有些汽車旅館、湯屋都有提供應急的保險套,甚至美國部分學生保險有給付避孕藥、避孕器,這樣的態度就很務實。假設有一天,這個社會談到性愛,不要再因性別而有嚴重的雙重標準,讓兩性都能自在的面對性愛的相關話題,不再遮遮掩掩,避而不談,我相信確實避孕的比例一定會提高。
最後我還是要再次強調,性愛本來就是男歡女愛,沒有所謂男賺女賠,避孕責任當然就是男女共同分擔,沒有好壞或是輸贏,兩人商量好,且說到做到即可。�
#晚發了兩天不知道來不來得及
花生根副作用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悉心確認自己的第一步真的是小小一步,便是給自己最高的勝算。
一旦嚐到小小行動帶來的喜悅,便可以自己判斷是否到了採取下一步行動的時機。當你會自動自發地做到目前的行動,不費吹灰之力,甚至樂在其中,便曉得自己準備好進入下一步了。
但如果你覺得時候未到,不要因為別人逼你,就加快前進的速度。
摘錄自《#涓滴改善富創巨大成就》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涓滴改善所使用的心理技巧之一,是「成功認同」--每一步雖然很小,但如果每一個目標都達成,內在的自信自然提升,認同自己可以成功。
但其實,有人之所以一直難以改掉一些自己不喜歡的習慣,可能跟童年經驗有關。那些「癮」,常常可能是為了逃避面對某些負面經驗的工具。
祝願您,先向內探索自己,再向外一小步一小步往前走出去!
.
ps. 這本書會在明天(2/6)晚上9點半有贈書直播,歡迎參與
... ... ... ... ... ... ... ... ... ... ... ... ... ... ...
用涓滴改善革除惡習
【文/ 羅伯.茂爾】
對於想要戒斷不健康癮頭的人,他們最艱鉅的挑戰之一是成功了一陣子之後,壞習慣又回來了,而且時間漫長。不論讓他們上癮的是香菸、垃圾食物、酒精、毒品或其他東西:即使都已經斷絕癮頭好幾個月了,他們卻常常會故態復萌,變回老樣子。但是,他們並不是沒有指望。我見過許多人憑著小小的行動,根除了癮頭。
我開始建議個案用涓滴改善的步驟戒除癮頭,是因為我注意到戒菸失敗的人常會講同一句話。他們會告訴我:香菸是我的朋友。」有時候,他們會在說的時候哈哈大笑,但那是他們的真心話。我發現,這些癮君子的父母,往往無法給子女穩定的良好照顧。他們在童年時期,很快便學會了隱瞞自己的困擾,絕口不跟任何人訴說自己的傷心事。
自立自強是他們常用的手段,但這並不是面對生活逆境的好方法。原因在於我們天生自然的「設定」,便是在緊張焦慮時尋求外援;這是我們的天性。想一想當孩童在三更半夜被噩夢或雷雨驚醒時會怎麼做。他們會本能地跑去父母的床鋪求助。孩子會黏著媽媽或爸爸,接受安撫,一會兒後便在大人的懷抱裡入睡。如果這種自然的調適程序被阻斷,也許是父母不在身邊,也許是父母無法給予溫暖的陪伴,孩童便會改用自立自強、堅忍來調適自己。等到這樣獨立自主的孩子長大成人,香菸、食物或其他物質,便成為可靠的夥伴,提供始終不渝的慰藉,是可以仰賴的對象——但是會帶來糟糕的副作用,諸如病痛、肥胖或是更悲慘的問題。若是這樣的人試圖戒除癮頭,又沒有學會向其他的人求援,便不太可能成功戒除。失去這個「朋友」的人生實在太恐怖了。
我的個案芮秋年約四十五歲,她的人生與上文的描述一模一樣:在孩提時期,芮秋便下定決心,她永遠不要依賴任何人。她說到做到。她教導自己要財務獨立,她有能力處理家事與公事,不需要協助。但她始終沒有培養接受別人撫慰的能力。芮秋把好幾個人視為朋友,享受他們的友誼,但她從不跟他們談心,也不會透露自己的私事。她交往的對象都是保持疏離的男士。但我們總是需要一點外援,而芮秋的外援是香菸。在事態嚴峻的時候,她會帶著「知心好友」去外面,然後抽菸。尼古丁在她鬱悶的時候振奮她的心情,在她焦慮的時候帶來平靜。
芮秋找上我,是因為她知道自己必須戒菸,戒一輩子。頻頻發作的呼吸道問題,讓她認清了可怕的事實。芮秋以前時常成功戒菸一、兩個月,但你一定猜到了,她總是會重新投入香菸的懷抱。
我知道沒必要請芮秋嘗試最新的戒菸技術。她顯然是有紀律的人,以前便試過自主戒菸了。但一個人是否能夠活出成功的人生,最穩當的指標是看這個人遇到麻煩或恐懼時,會不會去搬救兵。如果芮秋真的要斬斷菸癮,一定要學會信任別人,找到可以取代香菸的人類夥伴與知心好友。而且,我們都知道她的健康岌岌可危;她大概沒有再拖個幾年的本錢,與心理醫師詳細討論完她的童年,然後才再度挑戰戒菸。她也沒有那種耐性;依我猜想,那麼深入的心理治療對她來說,大概太艱鉅也太驚悚了。
芮秋的第一個小小行動是一天一次,傳一則語音訊息給我。她只要說一句話:「嗨,我是芮秋。」她很訝異地發現,這麼芝麻綠豆大的行動,居然令她緊張。她隨即明白這項行動的價值:如果你一輩子都努力不跟人扯上關係,打電話到語音信箱的簡單行動,便違反你永遠不要依賴別人的誓言。等到她不再畏懼這個行動,我們約定在她即將抽菸之前,也打一通電話。這不是要羞辱芮秋,讓她因而戒菸。我們講好了,她愛抽多少菸都隨她,只是抽菸之前要打聲招呼。她會說:「嗨,我是芮秋!我現在要抽菸!」因為芮秋已經學會了不要渴求人類的陪伴,我想用不會嚇到她的方式,養大她對人類友伴的胃口。同時,我也是在芮秋與她的「知心好友」接觸之前,增加一個步驟。我們這麼做了一個月。
然後我請芮秋用日記書寫心情。研究顯示,以日記記錄喜怒哀樂的人,可以得到許多的身心益處,就如同與醫師、牧師、朋友談話的人一樣。我相信撰寫日記的效果如此宏大,是因為對許多人來說,認定自己的心情很珍貴,值得記錄在別人不會看的本子上,是一件大事。心理學的研究指出,個案應該一天寫十五到二十分鐘的日記,才能從撰寫中獲益,但芮秋絕不可能為了照顧自己的心靈,騰出那麼長的時間。因此,我們從讓她每天只寫兩分鐘做起。我們採取了寫日記的行動,加上打電話,如此做了兩個多月。芮秋的大腦開始在芮秋沮喪的時候,想起自己的日記和我。這時,芮秋很訝異地發現自己抽的菸,數量減少了三成,而她根本沒有嘗試戒菸。
接著,我請她在日常作息中,再增加另一項涓滴改善的步驟——提出小小的問題。她必須想像有一位好朋友 (人類!)總是待在她身邊,而她要問自己,她希望這位朋友在當下做些什麼——也許是聽她誇耀自己的成就,或是在她思索午餐要吃什麼時,陪她聊天。這些問題開始生根。 (關於涓滴改善的小小問題有何威力,請見第二章〈提出小小的問題〉。)不久,芮秋開始打電話給真人,這些朋友似乎值得她冒這個險,當她隨手幫他們一點小忙,也得到美好的體驗。大約在這個時候,芮秋重拾以前使用的戒
菸技術。不出一個月,她已經停止抽菸。而這一回,她不是只戒斷一陣子,到目前為止,芮秋已經兩年沒碰香菸了。
■ 涓滴改善超強密技:你第一個要採取的小小行動是什麼?
以下是我會向幾乎全部個案推薦的練習,我自己也持續在做。這項練習可以獨自進行,但我發現大部分人還是要邀請可靠的夥伴一起練,效果才會好。
首先,檢視你的生活,篩檢出最容易從微小的行動邁向卓越的領域。然後,用涓滴改善的技巧提出小小的問題,判斷最適當的第一步。假設你選擇的主題是健康,請你的夥伴問你這個問題:
你可以用什麼芝麻綠豆大的行動,來改善你的健康水準?
大多數人一開始會說些「減重」、「多運動」之類的話。這是很好的起點,但減重或運動,一點都不是芝麻綠豆等級的小事。其實,大部分人會比照創新的那一套,來實現這些目標,比如節食、開始每天跑步,然後失敗。讓我們找出真的小之又小、乍看微不足道的行動。
這便是夥伴可以幫上忙的地方了。夥伴可以戳破你的「自欺欺人」,也就是你想出的答案夠小,符合涓滴改善的風格,讓你覺得自己已經完成了這項練習,但其實你的答案依然夠大,可以滿足在你的腦袋裡橫行霸道的挑剔大王,而他要求你現在就採取魄力十足的大動作。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你的夥伴要反反覆覆地詢問你同一個問題,直到你的大腦吐出一個正宗的涓滴改善答案,給你一項簡易的行動,輕鬆到你可以保證自己天天都會做到。
於是,你的夥伴又問了:
你可以用什麼芝麻綠豆大的行動,來改善你的健康水準?
或許你會回答「少吃一點」。
換個答案吧!這種模糊的目標可以滿足在我們腦袋裡咄咄逼人的自我批判大師,卻是難以達成的目標,想要持之以恆就更難了。
你可以用什麼芝麻綠豆大的行動,來改善你的健康水準?
不吃巧克力。
這是比較具體的行動,但野心依舊太大。嘿,如果巧克力是那麼輕鬆就戒得掉的東西,減肥業就要喝西北風啦。再換個答案吧。
你可以用什麼芝麻綠豆大的行動,來改善你的健康水準?
少吃一點巧克力。
很接近正確答案了,但不能用雪茄巧克力代替喔。仔細看,當你一再聽到相同的問題,大腦便開始把問題聽進去,玩味反芻,端出更有創意的點子。
你可以用什麼芝麻綠豆大的行動,來改善你的健康水準?
那改成這樣呢:吃巧克力,但扔掉第一口。
這就對了!這是學習節制飲食的好方法。你的眼睛會看到整條的巧克力棒,而大腦則會在你開動之前,先移除一部分的分量。 (扔掉最後一口的難度太高了!) 當你確定那是你辦得到的行動,一如確定太陽明天依舊會升起,那便表示你提出的行動規模已經夠小了。
另一個熱門的涓滴改善標的,則是辦公桌。大家時常回答,他們願意在每天早晨的第一個小時,將文件歸檔、清除無用的垃圾等等。但是當我詢問他們:「你能不能拍胸脯保證,即使你忙到天昏地暗,都會抽出一小時來整理東西?」答案是不行。最後,對方決定在每天收工之前,只花兩分鐘來幫文件歸檔,甚至只收拾一份文件,或者,請擅長整理的人傳授一個訣竅。
那麼,如果目標是與形同陌路的父母和解呢?舉辦盛大的團圓聚會,大概會讓雙方都很無力。那邀請父母來吃頓飯,或是只用電話聊聊天呢?再說一遍,最適當的第一步,是你能夠說出「不管我再害怕跟父母講話,我知道自己做得到這件小事」的行動。對許多人來說,這樣的第一步可能是每天花一分鐘,想一想父母的正向特質。還有一種初步行動,相當適合父母是嚴厲的權威型人物的人,他們可以每天以一分鐘時間,思索父母的恐懼或不安全感。這個小小的行動,可以協助他們從人性的角度,看待情感壓抑的父母。
悉心確認自己的第一步真的是小小一步,便是給自己最高的勝算。一旦嚐到小小行動帶來的喜悅,便可以自己判斷是否到了採取下一步行動的時機。當你會自動自發地做到目前的行動,不費吹灰之力,甚至樂在其中,便曉得自己準備好進入下一步了。但如果你覺得時候未到,不要因為別人逼你,就加快前進的速度。只要使用前文的練習,找出最適合你的第二步,一樣要確認一下,那是你一定做得到的事。之後再踏出第三步,以此類推,直到你的大腦克服了抗拒的心態,帶著你加速前進。只要哪天你覺得自己懼怕採取行動,或是找藉口不去執行,便是到了該縮減行動尺度的時候了。
.
以上文字摘錄自
《#涓滴改善富創巨大成就》
零恐懼、不會失敗,長久建立任何新好習慣
博客來:https://reurl.cc/yne2VD
金石堂:https://reurl.cc/ZQjDm3
誠品:https://reurl.cc/qm1yxn
讀冊:https://reurl.cc/MZbO6K
momo: https://reurl.cc/ZQAVgQ
李茲文化 Leeds Publishing
https://www.facebook.com/leedspublishing/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花生根副作用 在 花生根購買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八卦
花生根 的葯用價值特別高,但它在過量服用時也會有一些副作用,出現會加重人類腸胃負擔,容易讓人們出現消化不良。花生根在服用時還有一些禁忌需要格外 ... ... <看更多>
花生根副作用 在 花生根購買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八卦
花生根 的葯用價值特別高,但它在過量服用時也會有一些副作用,出現會加重人類腸胃負擔,容易讓人們出現消化不良。花生根在服用時還有一些禁忌需要格外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