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 閉氣】
疫情三級警戒悄悄的過了三週,隨著延長消息的發布,居家運動訓練,我們還能做什麼呢?
.
這裡想和大家分享一個在家裡就能操作的「呼吸訓練」主題,內容主要是參考並節錄至Patrick McKeown「改變人生的最強呼吸法」一書,書中將呼吸系統的運作原理、氧氣與二氧化碳在體內扮演的腳色和相關機制(如: 波爾效應)、呼吸法及呼吸訓練如何導入運動員身上等做了超詳盡的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來看看呦~ 這裡我們直接進入其中一項容易操作的訓練法分享:
.
首先要和大家簡單科普一下透過「閉氣」提高呼吸效率的背景:
1. 根據波爾效應(Bohr Effect),氫離子和二氧化碳會降低血紅蛋白(血紅素)與氧氣的親和力,促進血紅蛋白釋放氧氣供組織運作,簡而言之,二氧化碳是血紅素釋放氧氣到組織細胞的鑰匙,當我們習慣大口呼吸、過度呼吸時,反而會使血紅素巴著氧氣不放,此時組織能夠獲得的氧氣量減少,進而影響運動能力並造成惡性循環。
2. 大腦中的呼吸中樞(受器)監控著血液裡二氧化碳濃度以及酸鹼值,當二氧化碳濃度過量時就會促進呼吸,排出多餘的二氧化碳。重點來了,當我們吐氣排出「過量」的二氧化碳時,會使血液偏鹼、血管收縮、組織細胞缺氧,這就是「過度換氣症候群」。透過學習緩和的「鼻呼吸」,以及訓練提升「大腦對於二氧化碳的耐受度」,能夠提升身體利用二氧化碳/氧氣的能力
3. 我們來多敘述一點大腦受器與二氧化碳耐受度如何影響運動表現。有了前兩段的背景之後,我們了解當大腦受器對於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敏感度太高時,容易激發呼吸肌的收縮來提高呼吸量,但太高的呼吸量會流失過量的二氧化碳,並使血紅素氧親和力增加、降低組織細胞利用氧氣的機會,因此,透過提升二氧化碳耐受度能夠改善上述問題,訓練「閉氣」,是個好方法。
4. 跑者關心的數據中有個評量有氧能力的指標叫做「最大攝氧量」,它指的是我們在最大運動強度中能夠輸送及利用氧氣的量,透過降低大腦對於二氧化碳的敏感度,運作的肌群就能接收使用更多的氧氣,有助於提升最大攝氧量。
5. 閉氣訓練能夠模擬低氧高地環境、訓練呼吸肌(橫膈膜)
.
好,我們該怎麼做呢?
書中的訓練法很多,其中不乏環法運動員、國際知名長跑選手、游泳、自由潛水等運動員在訓練中導入閉氣的方式,我們來做個基礎居家版的-「步行閉氣訓練」
Step 1: 步行熱身3分鐘調整呼吸,輕柔的鼻吸~ 鼻吐,專注於腹式呼吸(橫膈膜呼吸)
Step 2: 輕輕吐氣後,閉氣! 可以用手捏住鼻子(或不捏也行,但捏住鼻子可以撐比較久)
Step 3: 閉氣候開始計算步數,直到中度或中高程度缺乏空氣
Step 4: 鬆開手恢復呼吸(記住閉氣時的步數),短促呼吸15秒,讓呼吸恢復正常
Step 5: 再繼續步行30秒,一樣鼻吸~ 鼻吐~
Step 6: 回到Step 2
如此循環8~10次
.
.
最後補充二點:
1. 前些日子各位可能都有看到戴口罩跑步暈倒的新聞,建議做此訓練前,大家可以先自測一個B.O.L.T(身體氧氣含量測試):http://pmcworkshop.com/2020/05/01/%E5%91%BC%E5%90%B8%E8%A8%93%E7%B7%B4/
如果您的成績低於10秒,那我建議您先別急著做這項訓練(當然也別戴著口罩跑步),請在日常生活中練習正確的呼吸,提高自己的B.O.L.T成績
如果您的成績落在10~20秒之間,那我建議可以從3~4成力,低強度的閉氣走路開始練習,同時學習並留意日常的鼻子呼吸
成績在20秒以上,恭喜您,您的呼吸表現還不錯! 可以漸進式的進行閉氣的訓練
2. 書中有提及搭配血氧機進行訓練,來監控訓練強度和安全性,最近血氧機蠻夯的,或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買來試試看,如果沒有,個人也覺得沒關係,與跑步訓練同樣,自覺強度的練習是重要的。
.
呼.... 以上,分享完畢,來練習囉!
自由潛水配重計算 在 黃錦雯Fiona Facebook 八卦
ADS_全名為Association of Diving School International,與其他來自歐美系統最大的不同,就是ADS於西元1980年創始於日本。目前於亞洲及東南亞都設有辦事處。ADS設立宗旨,在灌輸正確的潛水知識技能和安全潛水的觀念,是一個潛水教育的專門學校。
OW~
最高潛水深度:18M
考取時間:3天
如同學開車的人要拿到駕照一樣,初學者想要取得潛水的入場券,首先就要學習初級課程並拿到OW證照。
取得OW證照之後,不管你是要租用潛水裝備,或是參加需要牌照的潛水活動都可以使用。
而OW的課程主要有以下三個部分:
1. 知識發展 Knowledge Development
學員會學習到潛水相關的物理、生理、裝備、技巧和環境,以及休閒潛水計畫表等基礎知識。
2. 平靜水域潛水 Confined Water Dives
學員們會在泳池內練習潛水裝備組裝和使用、基本故障排除、浮力調整等多項技能。
3. 開放水域潛水Open Water Dives
實際前往海邊潛水,練習不同潛點需要的出入水方法和各項潛水技巧。
也是將所學習到的知識和技巧複習並實際演練的機會。
這次來綠島的目地是上進階開放水域潛水員
AOW (Advanced Open Water Diver)
最高潛水深度:30M
考取時間:3天
不想因等級太低無法前往更深的潛水地或是體驗夜潛,或是想更了解潛水電腦錶和指北針的使用方式,就得要AOW的課程考取證照。
AOW的課程,除了有更進階的潛水知識學習之外,還要有5次的開放水域潛水,其中兩項必修是「水底導航」及「深潛」,而另外三種可以自由選擇,大部分的人常挑選的專長有以下幾項「頂尖中性浮力」、「夜潛」、「船潛」、「沉船潛水」、「魚類辨識」、「多層深度及電腦錶」。
1. 水底導航:
學習使用指北針或自然線索進行導航的技巧。
2. 深潛:
學習在18-30M深度的水域內潛水的技巧。
頂尖中性浮力:學習如何計算配重,
如何運用技巧讓身體在水中保持平衡,不會忽上忽下。
3. 夜潛:
學習夜間潛水的相關程序和技巧,
例如:出入水技巧、導航和認識夜行性水中生物等等。
4. 船潛:
不同於一般岸潛是自行走入水中,船潛要學習在不同類型的船隻進行潛水和出入水技巧。
5. 沉船潛水:
學習探索和避免常見危險,以及如何認識和研究沉船的背景等相關技巧。
6. 魚類辨識:
進到水中看到多樣的魚類卻叫不出名字嗎?這門課程可以幫助你了解潛水地的當地魚種和特徵,還有魚群勘查的技巧和策略。
7. 多層深度及電腦錶:
學習在同一次潛水中,探索不同深度的潛水技巧和策略,以及會遇到的問題和電腦錶的使用方式。
👍取得證照只是一個進入潛水圈的門檻,最重要的還是要多累積潛水經驗,才能有效增進自己的實力💪
#多潛水沒事沒事多潛水
#休閒潛水
#ADS
#好朋友潛水中心
#綠島
#我愛潛水
自由潛水配重計算 在 茄茄 Kimmy Running X Diving diary Facebook 八卦
無論是 #水肺潛水 還是 #自由潛水 , 一隻安全可靠的潛水電腦是十分重要的!
最近小妹就有幸試用了 #Garmin #DescentMK2 潛水電腦,一般 #潛水電腦 的功能便不多介紹了👩🏽💻
MK2最引人入勝的一定是下水上水都會有的GPS定位,能夠清楚紀錄每次下潛的地點📌
如使用的是MK2i,配搭Garmin 獨創 #SubWave聲納科技Descent T1發射器,可同時可監測多達 5 支氣瓶殘壓。
所有重要資訊一目了然👀
MK2跟Garmin其他的手錶一樣,可以監控心率,潛水中途看看自已的心率💞
提醒自己再放鬆一點點🤌🏾
心率放入潛水頁面, 依照自己習慣自訂最合心水的頁面📟
另外這個小小的潛水電腦裡就連脈膊血氧監察也有!有玩自由潛水的朋友便知道這個功能的重要性了🧘🏾♀️
出水後玩陸地,一如以往Garmin手錶的功能一應俱全 。
跑步、上山、游水、踏單車、直立板、獨木舟、滑雪......🏃🏽♀️⛷🏂🏄🏾🏊🏽♀️🚣🏾♂️🚴🏽♀️🤿🎣🏋🏾♂️🏌🏾♂️🧘🏾♀️
導航地圖也是不可缺少的!🌎
另外不能不提的是每次完成一個dive,電腦也會計算消耗了的卡路里,這功能間值是愛美女士的恩物😝🙌🏽
對於常常玩山玩水既我,一值希望擁有一隻可以跑步上山不特止還可以入水能潛的運動手錶,Descent Mk2完全滿足我所有願望☺️
📸 潛水部落巴拉蒂
Garmin Hong Kong
#GarminDescentMK2
自由潛水配重計算 在 請益平潛配重- 自由潛水板 - Dcard 的八卦
最近在泳池練習平潛沒有配重,一入水都還來不及前進馬上就浮上來(腳有持續踢,男友卻可以平平的水裡前進也是在無配重的情況,想問這種狀況一定要配重 ... ... <看更多>
自由潛水配重計算 在 從0開始認識自由潛水 給初學者的自潛指南 - Mobile01 的八卦
這篇《自由潛水指南》羅列各種新手常見的. ... 公尺內玩玩水或者玩玩水中舞蹈(配重還在拿捏,沒有實際試過,下水都沒有配重,要不停的動才不會浮起來) ... <看更多>
自由潛水配重計算 在 Re: [請益]配重的問題- 看板DivingSport 的八卦
※ 引述《ccbill (失敗啦~~~~)》之銘言:
: 小弟剛學潛水,只拿了OW,體重約75公斤
: 第一次下水的時候,教練幫我配了7公斤的配重,
: BC要充很多氣才能夠浮出水面,
: 後來改為6公斤,還是覺得不夠舒服,
: 一直到海洋實習最後一支氣瓶,下水後先稱重,
: 哇!!!3公斤剛好可以下潛(吐完氣),
: 出水前氣約剩60KG/CM2,BC放完氣,也可以順利的做好安全停留。
: 隔了一個多月又去潛,買了自己的輕重裝備,第一次下水用4公斤配重,
: 結果潛不下去,後來用了6公斤才覺得比較剛好。
: 又隔了一個月左右,去綠島潛水,結果6公斤卻讓我又浮不出水面,
: 有其他的人和我一樣嗎?動態的配重,問題可能在那裡呢?
一般來說,學OW時訓練裝備的配重都是配體重的十分之一。
這樣的配重是過重的,但是是為了應學員緊張及第一次下海
不適應所需,當潛過一陣子後就會發現配重慢慢的在減少。
然而配重也不能過輕,事實上 完全不帶配重也是可以下潛的,
只是更危險,當你下水潛了三、四十分鐘後,氣瓶內的氣體逐漸
使用完,氣瓶等於是個浮力袋一樣具有正浮力,而此時如果到了
十米、五米的深度時,會發現一直被往海面拉,控制不住。
所以配重一定要注意,並不是越少塊越好、越好塊技術就會佳。
精確的配重跟BC的配合是很重要的,當配重過重及BC浮力不
足時中性浮力就會顯的較難做。
當挑選好適合自己身材及浮力的BC後,一樣先配自己體重十分
之一重的配重來做調適,一般會試3MM、5MM防寒衣及穿上背心後
的配重各為多少為較合適。
首先先穿著3MM防寒衣,全裝備下水,當BC洩完氣後,正確的浮
力應該是海平面在嘴巴到額頭這中間而已,滅頂甚至會往下沉都
是配重過重,而整顆頭到脖子都出海面則是配重不足。
將BC充飽氣後則是肩膀可以出海面,此時不咬著二級頭嘴巴都
不會碰到水才是。
當試好3MM防寒衣的配重後,大部份穿著5MM防寒衣時都還得再加
兩磅左右至三磅的配重,另外新的防寒衣及久未使用的(太乾)
防寒衣浮力也會較大,配重即要再多增加,而背心大至上都是加
兩磅的配重即可。
而你的問題出在於
新裝備浮力大,所以需要較多的配重。
: 一直到海洋實習最後一支氣瓶,下水後先稱重,
: 哇!!!3公斤剛好可以下潛(吐完氣),
: 出水前氣約剩60KG/CM2,BC放完氣,也可以順利的做好安全停留。
: 隔了一個多月又去潛,買了自己的輕重裝備,第一次下水用4公斤配重,
: 結果潛不下去,後來用了6公斤才覺得比較剛好。
^^^^^^^^^^^^^^^^^^^^^^^^^^^^^^^^^^^^^^^^^^^^^^^^^^^^^^^^^^^^^^^^^
: 又隔了一個月左右,去綠島潛水,結果6公斤卻讓我又浮不出水面,
: 有其他的人和我一樣嗎?動態的配重,問題可能在那裡呢?
通常換新裝備時,配重一定都會比原本還要多個幾磅,潛過一陣後
就會慢慢在調回來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31.219.187
※ 編輯: x3981 來自: 125.231.219.187 (01/14 12:5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