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繞著地球運轉時,
你看不到國家之間的 自然疆界和分界線。
從那個角度來看,所有分裂這個星球的戰爭,
恐懼與衝突都顯得 如此微不足道。
By在外太空看地球的人。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家對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有何印象?相信大部分人都未必會將他們跟「勁歌熱舞」扣上關係,但今集《港。故》,就正正是一個智障學生,如何在老師用心栽培下,跳上舞台大放異彩的故事。 「我自己好相信,每個人都有佢自己嘅藝術味道。」在保良局陳麗玲(百周年)學校任教踏入第五年的鄭德銘(鄭Sir)說。鄭...
自然疆界 在 見域 Citilens Facebook 八卦
「新竹」到底包含哪裡呢?
《貢丸湯》Vol.25「新竹的日本,日本的新竹」即將上市!新刊裡有篇「好大的新竹!新竹州與臺灣行政區劃變遷」,正好可以提供這幾天大家都在討論的「合併升格」議題一些參考資料,讓我們來用系列圖片告訴大家,「新竹」區域範圍的消長!
📍清領時期
「自竹塹迄南崁八、九十里,不見一人一屋,求一樹就蔭不得……」探險家郁永河在《裨海紀遊》一文中,將這裡描述為一個「#非人類所宜至也」的鳥地方,當時是康熙36(1697)年,這是現今可考最早出現「#竹塹」一詞的文獻。雍正元(1723)年設淡水廳,雍正11(1733)年,淡水海防廳從彰化縣城正式移到竹塹,竹塹城成了北臺灣第一個有漢人系統性開發的城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淡水廳」管轄範圍廣泛——自大甲溪以北到宜蘭,皆是「淡水廳」的管轄範疇。光緒元(1875)年,於臺北艋舺設置臺北府,下設淡水縣與新竹縣,史稱「#淡新分治」。此時的新竹縣,管轄頭重溪以南、大甲溪以北的區域。後期隨著人口發展,又以中港溪為界,將中港溪以南劃為「苗栗縣」。
📍日治前期
1895年,甲午戰爭,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日治前期,大致沿用清領後期發展完成之行政區劃。
📍日治後期
1920年前後,日本在臺灣的統治基礎已相對穩固。在此年代前後陸續興築了許多公有建築。1920年日本政府在臺灣規劃了「#五州三廳」,其中新竹州管轄範圍包含了今日的桃園市、新竹縣市已及苗栗縣,下設包含新竹、中壢、桃園、竹南等七個郡。在同一州之中,可見其對於不同區域的目標設定,例如在新竹州中,新竹郡為重要軍事、研發基地,設有機場、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及天然瓦斯研究所等機構;桃園郡則以農業發展為主,於1928年完成興築桃園大圳,相當程度地改變北部地表景觀,讓水資源得以穩定利用、控制。
📍中華民國政府來臺
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後,初期沿用日本時代的五州三廳制。1950年,在眾多討論後,實行「小縣制」,將全臺灣劃分為16個縣和五個省轄市。此時,僅有「新竹縣」。當時,討論一度因這裡常常風很大要將這區域定名為「#長風縣」(有夠謎,當時的雲林地區因為有很長的濁水溪而一度要稱為 #長溪縣);1982年,縣、市分家,原因包含族群與預算認知上的歧異,目前區劃沿用至今。
不難看出,區域的劃分牽涉許多層面:有些可能因統治基礎不足,所以劃分相對簡略;有些利用 #自然疆界 為界,依據不同區域特性設立不同治理單位;有些以 #資源利用 為導向,會設定目標、確立整體規劃;有些考慮 #人口因素;有些則有 #族群 上的考量。不同的時空條件下,會有截然不同的區域治理模式。你支持合併嗎?留言告訴我們!
自然疆界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評價
大家對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有何印象?相信大部分人都未必會將他們跟「勁歌熱舞」扣上關係,但今集《港。故》,就正正是一個智障學生,如何在老師用心栽培下,跳上舞台大放異彩的故事。
「我自己好相信,每個人都有佢自己嘅藝術味道。」在保良局陳麗玲(百周年)學校任教踏入第五年的鄭德銘(鄭Sir)說。鄭Sir在這間特殊學校,主要負責學生體育和藝術發展,而本身熱愛跳舞的鄭Sir,很自然地將自己喜愛的舞蹈與學生分享。
按學生需要 發展藝術才能
「佢哋每一個嘅學習需要都唔同,有啲係機能好弱嘅學生,但佢腦袋係好清晰;有啲係身體能力完全無問題,但佢又唔係好理解說話。」鄭Sir與其他老師努力尋找方法教導他們,即使是身體有缺陷或智力不高,但學生仍然可利用右腦,好好發展藝術細胞。
《肥瘦雙煞》成得意之作
在鄭Sir的學生中,有一個肥肥的學生何海港(肥煞),和一個高瘦的學生曾敬奎(瘦煞),他們兩個是很好的朋友,亦同樣熱愛跳舞,於是鄭Sir就度身設計了一套舞步給他們:「《肥瘦雙煞》係一個作品名,我按佢哋嘅性格,畀佢哋任意喺台上玩,結果佢哋都玩得好開心。」肥煞和瘦煞不但在台上「玩」得很開心,事實是他們的表演亦非常有水準,在香港展能藝術會去年的「2017藝無疆—新晉展能藝術家大匯演」比賽中,更奪得舞蹈組的隊伍特別大獎。他們能在台上發光發亮,是鄭Sir的滿足感來源之一,加上學生家長的真誠感謝,令鄭Sir的教學熱誠愈來愈大:「熱誠係每一年累積,而且愈嚟愈多。」
「一舍兩校」空間有限
鄭Sir任教的學校踏入四十周年,仍然與另一間學校共用校舍:「藝術嘅發揮,我覺得係唔受空間嘅限制,但藝術嘅培訓,就絕對需要空間同資源。」幸好,在多年努力爭取下,他們有望在新學年搬入位於土瓜灣的新校舍。
冀帶更多學生上舞台
即將搬入新校舍,鄭Sir有更大的期望和抱負,就是希望成立一個「藝團」,讓不同學生都有機會將藝術潛能發揮至極。因為他深信每個SEN學生,都有他們潛藏的藝術才華:「學生嘅藝術才華係有嘅,優點盡量去提升,缺點就喺平時課堂幫佢克服,然後帶佢上舞台。」
藝術沒有疆界
有人說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膽量有多高,技藝就有多高。」今集《港。故》用7分鐘,說說這位型仔老師的故事。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s://bit.ly/oncckonggufb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p3gWhWQ4bw/hqdefault.jpg)
自然疆界 在 Stephen Rong榮忠豪 Youtube 的評價
Jazz Hip-Hop Rapper:
Lu1 (路壹)
的個人資料: https://www.indievox.com/lu1
FB:https://www.facebook.com/lu1music/?ref=br_rs
IG:lu1_official
【Highlight 焦點】
作詞:Lu1、Cee、蛋堡
作曲:蛋堡
編曲:Lu1、Cee、蛋堡
一剎那的閃爍,電光火石的映照
哪怕略顯軟弱削減不了那份勁爆
勝過白晝下的爛漫,或黑夜裡的燦爛
對比眼中的暗淡不禁給予幾分讚歎
感染著周圍氣氛是逐漸散開的光暈
緩緩的透射著如同花蕾綻開的剛硬
在燃燒之前也經歷過寒與火的鍛造
如今完全的釋放是給你和我的暗號
這世態炎涼的城市,畫面有點僻靜
像下過暴雨之後留下,冷漠的意境
用信手捏來的文字,劃破夜空寂靜
在畫龍點睛之後的話語出自即興
饒舌界的健將,思想充滿著電量
就好比光讓世界變亮的自然現象
字裡行間的奧妙,過濾了岸然道貌
創造著亮點的我們同樣被亮點照耀
I need y'all close your eyes and here we go
我們是Highlight, and now you know
號角響起了,揚旗耀武還等什麼
亮點是我們,兩眼是搶眼的光
身為城市裡的Highlight,
受著信徒的愛戴,但發光的不是我外在
他們相信,因為改變使我們帶來
當黑夜將近,光芒乍泄,當我們上臺
是表演這日日夜夜鍛煉的字句
是呼喊著口號,漸漸重建的秩序
是沈住氣,慢慢超越言黨的進度
來到你的面前,我們已經相信這是藝術
站上制高點,蜜蜂展翅的強壯
更多更詳盡歌詞 在 ※ Mojim.com 魔鏡歌詞網
背後襯著一零一,大樓反射的陽光
黃色的東方臉孔,西洋裝扮
我讓中文饒舌像史詩一樣浪漫
要成熟,當靈感撕裂腦部疼痛
要奮鬥,讓事業起飛腳步騰空
要成為可見不可及的亮點,
燃燒後能成功,穿越幾千幾百萬光年
I need y'all close your eyes and here we go
我們是Highlight, and now you know
號角響起了,揚旗耀武還等什麼
亮點是我們,兩眼是搶眼的光
Diamond in the rough,他們拒絕被雕琢
區別於他人,取決於,他們那叫做
地下的血統,雄言是他們說的
I never knew a love love love like this是Common說的
從這裡,他們flip a page,對事
重新做考估,難免有分歧或對峙
面對輿論的雨點,他們未曾選擇忍耐
未展開的局面,也未曾選擇等待
漂泊在城市的角落,光點稍縱後即逝
都記錄在敲鑼打鼓,小鼓交錯的beats
想要叫座的verse,一語道破,爆破的flow
只能找我們,這是挑釁的意思
播下了火種,是為了星火燎原
也曾有零落,火花淍謝火苗被澆滅
他們緊握或揮筆,馳騁在文字疆界
苦海明燈是他們眼裡燃燒的亮點
I need y'all close your eyes and here we go
我們是Highlight, and now you know
號角響起了,揚旗耀武還等什麼
亮點是我們,兩眼是搶眼的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J榮忠豪
FB:https://www.facebook.com/zhonghaorong/
IG:TheRongOn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GiSrHlg6Es/hqdefault.jpg)
自然疆界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 #木雕創作展 游宗穆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游宗穆外,還邀請到金車文藝中心 #藝術行政黃郁婷來介紹。
▲沉靜木質,『貝殼.旋』之美
▲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曾說「貝殼是自然界裡硬而中空的形體,造型自具自足,獨立而完美。」游宗穆藉由木雕,展現出貝殼內部螺旋反覆的美感
▲工作室
微雨的陰天,來到藝術家游宗穆座落台藝大校區後方的工作室。衝出來迎接我們的是毛皮黑亮的土狗「宵夜」,以肺活量十足的叫聲表示歡迎著。游宗穆的工作室為一座挑高的鐵皮廠房所改建,內部空間為六位藝術家共用,大大小小的工作台與工具各據一角,放在地板與高櫃上的立體作品增添室內風光,閣樓則有幾間格局有趣的薄板房,是藝術家們自行搭建的生活空間。
▲關於藝術,課後的避風港
游宗穆的生活很簡單:「創作、狗、娛樂」。這三件事情占據了他生活中大半的行程,單純的生活就像他的作品一般直白,喜愛布袋戲的游宗穆引用當中常出現的一句話「一步江湖無盡期」他認為藝術創作是無止盡的,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國小上才藝班、國中上漫畫班到高中的繪畫班,這些「課業以外的避風港」,到升大學時成為他考量發展的路線,當時游宗穆的志願表上只填藝術科系,對他來說於藝術不再只是課後的消遣,而是想作的事情。
游宗穆熱愛繪畫,也喜愛組裝模型和樂高積木,在拿到模型和樂高後按照說明書完成拼裝後,會將它們全數拆除,再次依照自己的喜好與想法重組,這過程如同雕塑,從加減與構築、破壞中產生作品。從大學才正式開始接觸藝術與學習雕塑,在大三後他才決定創作的方向,漸漸的建立起自己對於藝術的見解,慢慢找尋自身想要與想表達的理念。
▲對於木材質的喜愛
游宗穆進入台藝大雕塑系,一開始學習木雕是從基本的磨刀開始,接下來刻鎖文,練習斜口刀的用法;以及傳統的透雕,例如刻雙魚、牡丹…等等,到大三木雕老師林漢鼎教授開始讓學生創作圓雕等。游宗穆說大一手刻、大二之後漸漸使用機會使用機械作為創作的輔助。直至研究所時,才漸漸減少機器的使用,回到以手工為主的方式來創作。
對於木頭,游宗穆打從心底感到喜愛與莫名的親切。他認為每種木材質所表現出來的感覺與語彙不盡相同,原木的顏色、紋理、味道與硬度因品種而異,雖作品的造形是人為,但其呈現出來的色澤與味道卻是天然的。人造的夾板、木心板、角條等在創作的使用上產生強烈的工業性語彙。不論是原木或加工材,原料來自於大自然,就有種能拉近作品與觀者之間距離的魔力。
對木材質的運用,游宗穆不會堅持一定要用原木或高級木材來創作,他認為只要能與作品結合,同時表現兩的特色就是塊好木頭,因此創作上對於木材質的應用十分廣泛:原木、夾板甚至於雜木等等,藉由創作希望能打破傳統木雕對木材質的迷思。
▲貝旋系列創作
游宗穆參加過多場現場創作與工作坊,包含2009年關渡藝術節,擔任擔美國藝術Anthony Luensman的助手、2009台東漂流木現場創作、2010年大雪山漂流木創作,以及2013嘉義現場創作藝術家上原一明老師的助手,2016年第八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精英邀請賽現場創作,等豐富的經歷。
「雕」為「減」的技法,「塑」則為「加」,在這加減的過程中讓游宗穆專注、思考,並且感到快樂,這樣的情況在組裝模型、玩樂高積木時同樣存在著。木雕與模型和樂高不同,增加了媒材的部分。雕塑兩字中,「雕」對游宗穆來說更為吸引他,在創作上不斷的用減法來創作。對單一媒材創作者來說,一件作品的材質會影響作品呈現出來的感覺,而作者對材質的熟悉程度也可以決定一件作品的成功與否。
此次展出的貝殼系列橫跨了游宗穆大學與研究所。大學時期的貝殼以擬仿與材質的探究為主,研究所後則是從原本的貝殼造形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貝殼。游宗穆選擇貝殼作為創作發想,原因很單純「覺得它很漂亮」,除了造型的美感,另一方面也讓他繼續思考另一個創作「頭骨系列」的發展。除貝殼造型的模仿之外,也嘗試用其他材質來表現貝殼,例如:夾板、石膏、樹脂等等,最終還是回到單純的木雕創作。研究所時期的創作有兩個系列,一個是「貝殼.旋」,另外一系列為「骨.枝」。「骨.枝」有其理論與脈絡述說。「貝殼.旋」則是很單純地追求造形線條的美感,以及木材質與螺旋造形的結合應用。
初期的貝殼作品,例「大貝殼」游宗穆利用夾板的特性,將貝殼螺旋的造型,配合夾板的紋路,放大增強視覺感受。研究所的貝殼系列接續著大學時期,游宗穆開始思考除了造型上的模仿,還能有什麼變化「如何讓大自然的貝殼變成屬於我的貝殼。」於是乎他開始研究貝殼,選定螺旋貝作為研究對象。在觀察了它的外在造型,以及用砂輪機將貝殼剖半研究內部的構造後,他試著將貝殼的內外部造型融合,第一件「貝殼.旋」的作品就這樣產生。「貝殼.旋二」改進第一件作品的缺點,嘗試利用穿透的視覺效果讓貝殼內外的造形、空間互相交錯、融合,產生一種節奏感。
▲藉由思考與觀查啟發靈感
游宗穆覺得「創作過程對我的重要性不亞於作品的完成,有時甚至比作品更重要。」習慣紀錄下創作過程中的每個步驟,對於他來說,就是像記錄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在創作的過程中有三步驟「觀察,思考,發現」:去觀察材料(原木)的變化,與造形的契合度;去思考作品的其他可能性,如果這麼做會如何?如果換一個方式或方向,會如何變化;去發現一樣的製作方式,上一件作品適合,這件作品適合嗎?如果適合,可以更好嗎?反之該如何改進。經由這些步驟改進自己的作品,藉由思考啟發下一件作品的靈感。
▲游宗穆-藉由貝殼單純而反覆的螺旋造型,造就純粹美感
游宗穆:
學歷
2007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畢業
2011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畢業
簡介&經歷
2014 第六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 銀獎
2014 「疆界.擴散」2014台藝大雕塑系新世代校友展
2014 第十五屆磺溪美展立體工藝類 磺溪獎
2015 「雲端集銳」-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聯展(木雕組)
2015 玩美藝術節 貢寮國小駐校藝術家
2016 「藝鼎杯」中國木雕精英邀請賽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ujEbbfDTYo/hqdefault.jpg)
自然疆界 在 【精選】在零下35度的冰湖上煮魚湯是甚麼滋味?金鐘主持人 ... 的八卦
最後的 疆界 :聚焦貝加爾湖《聚焦全世界》 ... 西伯利亞極寒之地,學習當地原住民與大 自然 共處的樸實精神與生活智慧|最後的 疆界 :聚焦貝加爾湖《聚焦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