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會用「討厭自己」來保護自己。
等等,你是書讀太多腦袋進水了嗎?這聽起來不是很矛盾嗎,為何討厭自己可以保護自己呢?
根據安娜弗洛伊德的觀點,在眾多防衛機轉當中其中有一個比較少被提到的是「和自己做對」 *。
你之所以覺得「用討厭自己來保護自己」這句話很瞎,可能是因為你心裡面有一個假設是——討厭自己是最糟糕的情況嘛!還有比這個更糟糕的嗎?
但這並不是事實。
舉例來說,我常常收到類似的來信,在這樣的例子當中,我們或許有機會可以看到「討厭自己」並不是最糟糕的情況。
「海苔熊,我已經很努力了,但他對我還是忽冷忽熱,我知道自己這樣很傻,可是愛上了實在是沒有辦法。每次我們約砲,我都想著怎麼樣才能夠在性愛技巧上面多精進一點、在講話上面多溫柔一點,可是不管我怎麼做,他說,雖然我很重要,但是他女朋友也很重要⋯⋯我常常想,是不是我不夠好,不夠好到,他有我就好?」
上面這一串看起來很努力想要改變的自我表白,真的很令人心疼,但如果從防衛機轉的觀點,有一種可能是:當你選擇相信,是因為自己不夠好,他才比較愛另一個人,那麼你終於可以逃避去面對「不管你做什麼,他總是不會把你放在第一順位」的恐懼。(這一段有點不容易,聽得懂舉手🙋♂️)
我們之所以選擇相信「自己不夠好」,因為那個「不夠」(not yet),創造了一種「我好像還可以好好努力」的可能。然而,不論你多麼努力,他都不會如你想像的那樣愛你,或者是他仍然一邊攬著你的肩膀,一邊仍然放不開他的女友/男友,因為這並不是你想要的,於是你只好試圖做多的事情、參加更多的講座、看更多的書,讓自己「變更好」。
瞧,這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路!
你之所以選擇在這條路上掙扎但是仍然繼續走,是因為「相信還有可能」或「相信自己不好但還有努力空間」比起相信「他就是沒那麼愛你,你做什麼都一樣」比較不會痛苦。
除了感情的例子之外,生活當中許多的例子也是如此,你看起來好努力好努力,其實背後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你害怕自己如果不努力的話,就不會被愛了。你活在這個疲憊惡夢裡卻沒有辦法醒過來,是因為儘管這是一個讓你感到痛苦的惡夢,相較於清醒之後未知的孤寂,你寧可活在夢裡,掌握「鞭笞自己的權力」。
而當你終於願意開始喜歡自己一點點,一開始的時候會失去一些控制感,但是隨著時間,心中的安穩會慢慢地像是水中的漣漪一樣,擴散開來。
-
*Life, T. S. o.(2017)。人生問題的有益答案:偉大思想家如何解決你的煩惱(Great Thinkers: Simple Tools from 60 Great Thinkers to Improve Your Life Today)(林力敏譯)。台灣:先覺。
自我防衛機轉例子 在 海苔熊 Facebook 八卦
#防衛機轉
有時候,我們會用「討厭自己」來保護自己。
等等,你是書讀太多腦袋進水了嗎?這聽起來不是很矛盾嗎,為何討厭自己可以保護自己呢?
根據安娜弗洛伊德的觀點,在眾多防衛機轉當中其中有一個比較少被提到的是 #和自己做對 *。你之所以覺得「用討厭自己來保護自己」這句話很瞎,可能是因為你心裡面有一個假設是——討厭自己是最糟糕的情況嘛!還有比這個更糟糕的嗎?
但這並不是事實。
舉例來說,我常常收到類似的來信,在這樣的例子當中,我們或許有機會可以看到「討厭自己」並不是最糟糕的情況。
「海苔熊,我已經很努力了,但他對我還是忽冷忽熱,我知道自己這樣很傻,可是愛上了實在是沒有辦法。每次我們約砲,我都想著怎麼樣才能夠在性愛技巧上面多精進一點、在講話上面多溫柔一點,可是不管我怎麼做,他說,雖然我很重要,但是他女朋友也很重要⋯⋯我常常想,是不是我不夠好,不夠好到,他有我就好?」
上面這一串看起來很努力想要改變的自我表白,真的很令人心疼,但如果從防衛機轉的觀點,有一種可能是:當你選擇相信,是因為自己不夠好他才比較愛她,那麼你終於可以逃避去面對「不管你做什麼,他總是不會把你放在第一順位」的恐懼。
這個表格當中,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情——我們之所以選擇相信「自己不夠好」,因為那個「不夠」(not yet),創造了一種「我好像還可以好好努力」的可能。然而,不論你多麼努力,他都不會如你想像的那樣愛你,或者是他仍然一邊攬著你的肩膀,一邊仍然放不開他的女友/男友,因為這並不是你想要的,於是你只好試圖做多的事情、參加更多的講座、看更多的書,讓自己「變更好」。
瞧,這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路!
你之所以選擇在這條路上掙扎但是仍然繼續走,是因為「相信還有可能」或「相信自己不好但還有努力空間」比起相信「他就是沒那麼愛你,你做什麼都一樣」比較不會痛苦。
你活在惡夢裡卻沒有辦法醒過來,是因為儘管這是一個讓你感到痛苦的惡夢,相較於清醒之後未知的孤寂,你寧可活在夢裡,掌握「鞭笞自己的權力」。
-
*Life, T. S. o.(2017)。人生問題的有益答案:偉大思想家如何解決你的煩惱(Great Thinkers: Simple Tools from 60 Great Thinkers to Improve Your Life Today)(林力敏譯)。台灣:先覺。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2214
自我防衛機轉例子 在 心理師,日常 Facebook 八卦
【當心理師的條件 / 先說,我文不對題】
.
「什麼樣的人不/適合當心理師?」已經好幾次了,我每隔幾年就會聽到或看到這種討論。但事實上,我早已過了會對這種題目有興趣的年紀 ( 年資 )。但我知道很多準心理師、新手心理師會思考這個問題。尤其是當知道和自己處境相當的人卻在成為心理師的這條路上遇到阻礙與困難時,容易開始反思。「有人不適合當心理師嗎?」,「怎樣的人不適合當心理師?」回歸到自己身上,這個問題可能會是「我會是適合當心理師的人嗎?」會不會有天我也會被歸類為「不適合當心理師的人?」也許會有人開始上網查資料,或是詢問心理界的前輩。但對於相對於已經不是準心理師的我來說,我會傾向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問題,即「是什麼讓我們想要知道,什麼樣的人不/適合當心理師?」
.
1. 談談身為(準)心理師的焦慮
.
客體關係對於人的早期發展有詳盡的描述,「偏執─類分裂位置」(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 )中嬰孩透過對於外在客體「非好即壞」的想像,來讓自己感覺到安全。而這樣的想像即便過了嬰幼兒時期,仍有可能發生,即自我防衛機轉。我們回到(準)心理師身上,有沒有一種可能是,當我們把人們劃分為「適合當心理師」與「不適合當心理師」的人,事實上也是在讓(準)心理師感覺很安心、很安全。想說「哇,還好我是『適合的』。」、「還好我沒有被排除在『適合圈』之外。」或者說「是誰誰誰不適合,不是我。」而這樣的思考方式,雖然能讓我們感覺到安全,不用面對自己的內在焦慮,而這就很有可能是自我防衛機轉中的「分裂」(Splitting),若此人將不為自身所接納的特質投射至他人身上,認為他人身上擁有那些不為自身所接納的特質,自己沒有,此則為「投射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
.
原始性的自我防衛機轉不會只出現在精神疾患患者身上,它很可能出現在任何人身上,在許多政治、文化、社會上我們都可以看見防衛機轉的蹤影。防衛機轉的存在,如同心理治療中的阻抗,協助人們處理無法被接受的焦慮,讓人們可以維持其日常生活,不至於讓生活因為過度焦慮而失序,它是中性的,透過了解自身的防衛機轉、探索自身在心理治療中的阻抗,可以讓這些被壓抑至潛意識、不被自身接納的欲求,有機會再一次被看見,以拓展自身的思考空間,使這些原本不為自身接納的部分可以浮至意識層面,被言說、被討論,而非直接化為行動。與其指認別人不適合,去試著停留在不安中,思考與理解這些不安與焦慮的緣由是什麼,讓你想到了什麼,過去成長的經驗中是否有類似的感覺。這些反思都可以幫助自己更了解與接納自己的情緒。
.
2. 在成為自己心中「夠好的心理師」的路上
.
如同這世界上沒有「完人」,世界上也沒有「完美的心理師」,只有對案主而言「夠好的心理師」。也許有人還是會想問,到底要成為一名「夠好的心理師」要有那些條件。我會建議,每個(準)心理師都可以自己寫寫看,你自己認為怎樣才算「夠好的心理師」。在(準)心理師從小到大的成長經驗,以及心理師職業養成的歷程中,透過研究所課程、兼職與全職實習的培訓與養成,在理論與實務的教育中,吸收、理解、思考、反省經驗與所學,除了技術與知識以外,這同時也會是一種建立職業價值觀以及自我認識的過程。因此,(準)心理師對於符合哪些條件才是「夠好的心理師」的想像,其實是自己對於作為一的心理師的想像。也因為「夠好的心理師」的條件奠基於每個人不同的人生經驗,與對心理專業的想像,這些「條件」或許適合拿來「審己」,但不一定能夠拿來「度人」。因為你無法了解所有人的成長背景與個人經驗,甚至是文化脈絡。如果有人現狀不適合擔任心理師這份職務,那也會是由他的醫師、心理師、督導、督導課程教師來做個別的專業判斷與建議,不會是由旁人,更不會是由網友來判斷。
.
3. 人的多元面向,以及改變的可能
.
我曾遇過一些對心理治療有興趣的朋友,對於心理師這個行業有許多過度理想化與道德化的想像。有次我實在忍不住舉了幾個曾經違反治療倫理(以目前業界的標準來看),以及有身心症狀的骨灰級心理治療大師的例子,想打破某位朋友對於這份職業的過度理想化,結果他一度震驚到說不出話來。我說,你很需要心理師這個行業是很崇高神聖,也期待每位做這份工作的人身心狀態都是很「健康的」,但事實上並非如此。許多心理師自己的人生經驗千瘡百孔,只是,即便如此也沒有阻止他們成為心理工作者,並協助他們的案主們。有的時候,人們很困難想像人(心理工作者)有多個面向,一部分的他很苦於憂鬱情緒,一部分的他腦袋清楚,可以做好專業的心理工作;一部分的他可能面對離婚、痛失愛子,但另一部分的他可以寫出影響無數後世人的心理治療理論。人沒有全好全壞,心理師也是。只是比起其他行業,心理工作者更需要面對並處理自己創傷與痛苦的經驗,這樣才有機會,將之化為自身的養分與能量,而非橫亙專業工作上的阻礙。
.
另外,我想提的是,只要是人都難免有身心狀態相對不佳的時候。一個人此時此刻的狀態不佳,並無法推論他一輩子都身心狀況不佳。人可以透過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讓自己的身心狀態逐漸穩定下來。只要還活著,人多少都是有能動性,有可能朝向更好的方向前進的。只是有的時候因為太過於痛苦了,不要說別人,連當事人自己都困難想像這點。
.
4. 看到「不適合」的標籤,注意標籤的脈絡為何
.
從我就學到現在就業這麼多年,我聽過很多來自於平輩或是資深前輩的流言蜚語,關於「誰誰誰不適合當心理師」、「誰誰誰不適合學心理治療」乃至於「誰誰誰個人議題很多。」的八卦。我邊聽這些有的沒的邊觀察,我發現一件重要的事。當我們看到這些「不適合」的標籤同時,也同時需要注意標籤的背景脈絡為何,尤其是「關係脈絡」與「權力脈絡」。因為很多時候「貼標籤」其實是基於一種片面與武斷的觀察,例如:「我看我同學常常在生氣,所以他不適合當心理師」。這種片面與武斷其實是多少與前述的分裂、投射認同有關,因為「貼標籤者」需要有一個「不適合當心理師的人」來讓自己感覺到安全。寧可在對方身上貼這個標籤,也不願去思考對方的脈絡是什麼。如果和這位同學關係良好,彼此熟識,便容易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發生了什麼事情,但若關係疏離、或是交惡,標籤自然就貼上去了。
.
另外,心理界其實是很尊崇「大師」、資深心理師等具有權威象徵的心理工作者,但我也曾觀察到某些資深者在年輕心理師身上貼「不適合」的標籤,並非基於專業評估,而是出於不正義的原因。因此,無論是被貼標籤的當事人或是知道誰被貼標籤的人,都需要謹慎思考,在這個脈絡為何,以及發生了什麼事情,而不是因為貼的人是權威者,就毫不猶豫地去認同這個標籤。
.
【總結】
事實上,怎樣的人適合當心理師,這個問題一直是心理治療的初學者或是打算學習心理治療的人常問的問題。但從上述來看這其實是個「假議題」,我們所需要做的是去理解這個問題背後的脈絡為何,自己是怎麼思考這個問題。心理師可以對於自己怎樣才算一個夠好的心理師有標準與條件,但這樣的標準、條件,不見得適用在每一個人的身上。這個社會從不缺給他人貼上負向標籤的人,但能夠願意傾聽理解他人的人,卻總是匱乏,尤其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生存環境中,願我們都能保有一顆溫暖的心。
自我防衛機轉例子 在 4.2 自我防衛機轉 - YouTube 的八卦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課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黃世琤教授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學系林明傑教授.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