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種種脆弱與傷痕,會深埋在我們的心田。
在某種程度上,把過去的經驗複製到現在,是人很自然會做出來的事情。對此我們唯一擁有的防禦工事,就是要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意會到有哪裡不對勁,然後阻止自己(或者阻止別人)。
我們可以善用的線索是注意自己正在體驗的情緒是否異常地原始,異常地失控。具體而言,這類情緒會觸動人哭泣、抑鬱,或是過度樂觀。被這類情緒下了咒語的個體,會很可能表現出與平日大相逕庭的說話口氣與肢體語言,看起來就像他們真的回到了過去,重新把當年的人生再重演一次似的。
在這樣的情緒來襲時,我們必須努力把自己抽離出來,細細思索其可能的來源──兒時的創傷──還有這情緒將我們鎖進了什麼樣的模式。對自己與自己的弱點取得深刻的理解,是我們能夠變得理性的關鍵。
取自《人性18法則》
……………………………………………………………
各位朋友,早安:
我們所展現的強烈愛、恨,常常是童年經驗的重現。
但各位即便看了這一段摘文,就要能夠對自己保持清醒的覺察,這相當困難。心靈成長,本來就難以速成,我們常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控之後,才能慢慢摸索出個所以然,進一步才能透過先知先覺,來對自己喊暫停,停止來自過去的投射,回到當下的現實。
這一段摘文異常重要,我相信對心理學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大概可以深刻體會。但我再次強調,就我的經驗來說,因為一方面是文章長,二方面是要能好好閱讀,需要對自己的探索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懂得文字的涵義。所以只要您讀完了,請給自己一個大大的肯定,我猜,大部分看到這篇摘文的朋友,很難專心看完。
對我來說,我看相關內容的文章,可以幫助我回到動心起念處,減少掉入思考陷阱的可能性。不只是認識自己,這本書對於理解人際,也有相當的價值。
祝願您,能藉著這本書,多看見自己腦中的虛妄!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2571846303126785
……………………………………………………………
【文/ 羅伯‧葛林】
低階的情緒會終年無休地影響我們的思緒,而這些情緒源自我們自發性的衝動──包括我們(腦中)想要聽好話的需求。相對之下,高階的情緒會現身於特定的時機,強度猛烈,並通常是由某個外在的火種所引起──那可能是個徹底把我們惹毛的人,也可能是一個特定的環境。高階情緒撩撥出的情緒更激昂,網住我們注意力的程度也更徹底。我們愈是滿腦子都是這種情緒,這種情緒就會愈發強勁;而這種情緒一變強,我們又更沒辦法把它從腦裡趕出去,一個惡性循環於焉成形。我們的心靈會以這種情緒為目標鑽起牛角尖,大小事都要我們別忘了自己有多生氣,多不肯罷休。我們變得只能被動反應。最終因為過程中的壓力,高階情緒往往會促使我們草率行事,最終招致災難的發生。在這樣的情緒爆發中,我們往往會覺得自己遭到附身,就像有個邊緣腦主導的第二分身將我們的意志架空,真正的我們反而對一切都束手無策。
理想的狀態下,我們要能對這些誘發因子有所警覺,以免我們的心靈一路從鑽牛角尖走到爆炸的終點,到時你一定會後悔的結果將已無法挽回。同一時間,你也要慎防別人心中的高階不理性,你要麼躲得遠遠的,要麼日行一善把他們從虛妄中拉回來。
…………
源自童年早期的引爆點
童年早期,是我們人生中最敏感、最易受外界影響的一段。愈是往回推,與父母親的關係就影響我們愈深遠。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任何人生早期的重大經驗。童年的種種脆弱與傷痕,會深埋在我們的心田。時不時我們會出手去壓抑這些過往的記憶,因為它們可能帶有負面的影響力,那或許是種深刻的恐懼,或許是曾遭受到的羞辱。但也有些時候,這些童年片段會連結到正面的情緒,像是被愛、被關懷等我們會想不斷重溫的記憶。在日後的人生當中,記憶裡的某個人或某件事會成為引信,觸發兒時某個或好或壞的回憶,並一併引發強力化學物質或賀爾蒙的釋放。
比方說,一名青年可能有位疏離而自戀的母親。在嬰兒或兒童時期,他把從母親處感受到的冷漠解讀為被拋棄或被「放生」,而會被放生,一定是因為自己哪裡不好,所以不值得母親去愛。或者在另外一個平行宇宙裡,一個新的弟弟或妹妹來到世上,讓母親對他的關心無法像原本那樣全心全意,而這對他一樣會產生被拋棄的感覺。等他長大成人了,談戀愛了,女朋友可能會暗示自己不滿意他的某個特質。原本這都是交往關係裡健康的磨合,但對青年而言,這也可能會成為他心中雷的引爆點。他內心的小劇場會是女友注意到自己的缺點了,下一步就是要放生自己了。他內心的情緒激動起來,他感覺到自己即將遭到背叛。這情緒的源頭他看不見,這一切已不再他的控制之內。於是他開始反應過度、開始無的放矢、開始變得退縮,而這一切都像自我實現的預言,倒過來造成他最不樂見的結果──女友提出分手。他的行徑,只是被內心某種回憶所激發的反應,現實並不是他行動的根據。什麼叫不理性,這就叫不理性。
要提早注意到自己或別人內心出現這種的狀況,你可以觀察對方是不是無來由地孩子氣到一個境地,是不是突然變得很不像他平日的自己。這樣的變化,可能以任何一種關鍵的情緒為核心,那可能是恐懼──恐懼失控、恐懼失敗。而說起恐懼,我們的反應會是從環境中將自己抽離,讓眾人看不見自己,就像小朋友把自己縮成一顆球。往往強烈的恐懼若讓人一病不起,我們就有了再正當也沒有了的理由脫離戰線。
這種關鍵情緒也可以是愛──或許因著某人讓我們模糊地想起那失去的快樂園地,我們便會在當下義無反顧地去設法複製自己與雙親或手足的緊密關係。這情緒還可能是極度的不信任,因為我們可能在幼時被某個權威角色給辜負過或背叛過,如做父親的就是常見的罪魁禍首。這經常是人態度突然轉趨叛逆的原因。
此間埋藏著的一個風險,是在對現在有所誤判,同時又以過去做為對象來進行反應的過程中,我們會製造出衝突、失望與不信任感,而這些東西只會傷口上撒鹽。在某種程度上,把過去的經驗複製到現在,是人很自然會做出來的事情。對此我們唯一擁有的防禦工事,就是要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意會到有哪裡不對勁,然後阻止自己(或者阻止別人)。
而想要把「引爆點」逮個人贓俱獲,我們可以善用的線索是注意自己正在體驗的情緒是否異常地原始,異常地失控。具體而言,這類情緒會觸動人哭泣、抑鬱,或是過度樂觀。被這類情緒下了咒語的個體,會很可能表現出與平日大相逕庭的說話口氣與肢體語言,看起來就像他們真的回到了過去,重新把當年的人生再重演一次似的。在這樣的情緒來襲時,我們必須努力把自己抽離出來,細細思索其可能的來源──兒時的創傷──還有這情緒將我們鎖進了什麼樣的模式。對自己與自己的弱點取得深刻的理解,是我們能夠變得理性的關鍵。
…………
轉瞬之間的得與失
突然的成功或獲得,是很危險的事情。從神經學的角度去看,化學物質會在大腦中猛烈釋放,讓我們感覺到興奮與能量在心中爆發出來,進而讓我們產生想要複製這種體驗的欲望。任何一種上癮或瘋狂的行為,都可以以此為起點出現。另外當成就一下子就到手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忘記一項很基本的智慧,那就是真正能夠長長久久的成功,都需要先下足扎扎實實的苦功。我們會無視於暴紅或一夜致富中的運氣成分。
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要重新捕捉到那種賺大錢或一夕成名所帶來的快感。我們會開始目空一切,對任何想要上前警告我們的人心存抗拒──他們不懂啦,我們會這麼告訴自己。但因為爆紅很難持久,我們終將墜回平庸,而爬得愈高,摔得愈痛,這個循環也會自此展開令人憂鬱的階段。雖然說對這種過程最熟悉的莫過於賭徒,但其實有另外兩種人也不會對這樣的心路歷程感到陌生,一種是歷經經濟泡沫時的商人,一種是新時代瞬間爆紅的各種紅人。
意想不到或是一連串的挫敗,也跟成功一樣會引發我們不理性的反應。我們會想像自己遭到厄運詛咒,而這種厄運將永無止境。我們會心生恐懼而開始心存猶疑,而這又會引發更多的錯誤或失敗。在運動競技上,這會導致勝負關鍵時所謂的「軟手」(choking),主要失敗與失手的記憶會讓選手心裡產生陰影,他們的肌肉會無意識地緊繃而造成失誤。
這一體兩面的問題,並不難解:每當你意外成功或失敗的時候,也就是你該向後退一步,用一些該有的悲觀或樂觀來平衡一下的時候。其中突如其來的名利你更得小心──天降的錢財與名譽都是沒打地基的空中樓閣,而且具有強大令人上癮的拉力,一旦打回原形,你就會在無可避免的痛苦中扮演自由落體。
…………
壓力暴漲
身邊的人在你看來,永遠都是那麼理智,對自己的人生那麼有把握。但只要把他們放在充滿高壓的情境中,隨著壓力水漲船高,你就會看到一幕幕令人意想不到的現實上演。自我控制的冷靜面具會剝落,他們會突然在暴怒中幹話狂噴、會顯露出有受迫害妄想症的那一面,還會變得超級玻璃心、超級小器。壓力或威脅的出現,會讓我們大腦中最原始的那部分興奮與活躍起來,進而壓過人類的理性力量。事實上,壓力或緊張會掀開人類精心藏好不讓人看見的缺點,所以真的要觀察人,就要選這樣的時候,因為這種時候你才看得到他們的本性。
一旦注意到自個兒生活中的壓力值上升,你就必須要仔細的觀察自己,注意自己是否表現出與環境因子不成比例的脆弱、敏感、多疑,以及恐懼。觀察的時候要盡量跳脫自己,盡量騰出時間與空間獨處。你需要拉出距離來創造更好的視角。千萬不要自以為你是那個可以在壓力下面不改色的練武奇才。那是不可能的。但透過自我的覺醒與反省,你可以避免自己做出日後會後悔的決定。
…………
人形引信
因著個性,所以有些人天生就會觸動其周遭所有人的強烈情緒。這些情緒包括極端的愛意、恨意、自信與不信任。歷史上的這類案例包括《聖經》裡的大衛王、古代雅典的阿爾西比亞德斯(Alcibiades)、古羅馬的凱撒、法國大革命期間的喬治.丹頓(Georges Danton),還有美國前總統柯林頓。這種人往往有著幾分個人魅力,他們能辯才無礙地表達出自身的情緒,而這些情緒又會彈無虛發地挑動起旁人心中相同的漣漪。但這類人當中也有一部分很自戀;他們會把內心的劇場與煩惱向外投射,將旁人捲入他們一手創造出的漩渦。這樣的特質,會讓他們令人又愛又恨。他們會讓一堆人黏過來,又會讓某些人閃得遠遠的。
像這些彷彿人形引信,到處放火的人,我們理想上是不要等到自己受影響,最好在他們影響到其他人時就先注意到而有所提防。沒有人能與他們的影響力徹底絕緣。只要他們在場,很多人就會暫時喪失與人講道理,或與人保持安全距離的能力。甚至連他們不在場的時候,這些人都能讓你對他們念念不忘。他們就是有這種令人著魔的天分。一不小心,你就會被他們領著去幹一些走偏鋒事情,不論是以死忠追隨者的身分,還是以死敵的身分。在這道光譜上的兩個極端──受他們吸引或對他們排斥──你都會傾向於不理性,都有必要立刻讓自己與對方拉開距離。一個不錯的辦法是要看穿他們端給人看的表象。他們會想方設法讓自己散發出某種光環,讓你無法視他們為凡人,你會因此覺得他們有種神祕的特質能使人自慚形穢。但事實上,你是人,他們也是人,也跟人一樣都在意某些事情,有著某些弱點。試著專注在這些弱點上,提醒自己他們不是男神或女神。
…………
群體效應
群體效應是一種高級的群體偏誤。當身處於其中的團體人數夠多時,我們就會變得跟平常有點不同。你可以趁參與運動賽事、演唱會、宗教活動或政治造勢場合時注意一下自己與旁人。基本上,你不可能不覺得自己被群體的情緒感染。你會心跳加速,會一不小心落下喜悅或悲傷的淚珠。身處於團體裡,不會促進你獨立思考的判斷力,反而會強化你對歸屬感的渴望。這一點也同樣可能發生在職場上,尤其如果你有一位善於「帶心」的主管的話。這類領導人善於撩動人的情緒去激發我們的求勝心與攻擊性,或是創造出一種「我們vs. 他們」的敵我有別。群體效應不見得需要一大群人在場。社群媒體的力量一樣可以引誘我們加入在網路上口耳相傳的行列,讓分享的意見像病毒一樣散播出去,而且這時被分享的往往不是溫和的情緒,而是像暴怒這種重口味的東西。
群體情緒的刺激,也有其可以振奮人心的正面效應。有些狀況下,我們可以在群體效應帶動下去做有利於公益的事情,但要是你注意到的群體效應是對應到負面的情緒,比方說彼此仇恨、病態的愛國主義、攻擊傾向、一元的世界觀,那你就必須要幫自己接種好抗體,避免自己被強大的群體風向給帶過去。通常為了維持自身的理性與判斷力,我們寧可對群體環境敬而遠之;如果非置身險境不可,我們也必要把質疑的防護罩開到最強。
民粹領袖特別善於利用群體效應,並習於刺激人的非理性爆發,所以是我們格外需要提防的對象,而有些東西是他們固定會使出來的招數。在群體的場合下,他們首先會把氣氛炒熱,搬出一些大家有共識的觀念與價值來講,創造出一種和樂融融的認同感。他們會倚賴模糊但曖昧的語言來煽動人的情緒,由此像是公(平正)義、真相、真理、某某優先、某某價值等愛國主義用語,都是他們愛用而琅琅上口的字彙。他們開口閉口都是抽象而崇高的理想,但就是不會講到怎麼用具體的行動去解決明確的問題。
媒體或政壇中的民粹型人物的目標,是讓人心中持續感覺到焦慮、慌亂與忿忿不平。民眾的情緒高亢而激昂,他們才有條件繼續登場。對此你想見招拆招,難度其實不高,你只需要懷著一個念頭,那就是把理智、判斷力與為自身著想的能力,全部視為你最珍貴的財產,這樣就行了。任何人想要侵門踏戶,進犯你獨立的心智,你都要一律以敵人視之。所以一旦你的雷達上顯示某個人物是民粹屬性,你馬上要做的事情就是加倍警醒,加倍理性。
關於人性中的非理性,我最後想說的是:不要自顧自地以為進步與啟蒙已經不知怎的將比較極端的不理性給消滅殆盡。歷史已經一再證明非理性或許會有起伏高低,但你永遠看得到它的身影。伯里克利的黃金時期不乏哲學大家與蠢蠢欲動的科學精神在萌發,但繼之而起的年代卻充斥著迷信、邪教與排斥異己。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義大利的文藝復興之後。這種循環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是一種必然,也是人性中的一環。
不理性不會消散,只會改變其外觀與裝扮。我們或許不會再有與字義相符的「獵巫」行為,但在不久之前的二十世紀,我們還是在三○年代的俄國目睹了史達林主政下的「莫斯科審判」、在二戰後的美國看到了參議員麥卡錫的反共聽證會,還在六○到七○年代的中國見證了名為「文化大革命」的集體迫害。邪教的代代相傳,從來未斷,對某名教主的人格崇拜或對於某個名人的偶像崇拜都層出不窮。科技如今也誘發了更多的宗教狂熱。現代人急切地想要找到一樣東西可以寄託他們的信任,必要時他們會飢不擇食。民調顯示在二十一世紀,相信鬼魂、神靈、天使的人不是變少,而是變多。
只要地球上還有人類的一天,不理性就不會默不出聲,也不會停下擴散的腳步。理性是個人才得以去追求的能力,無關乎群眾運動與科技發展的風起雲湧。感覺高人一等,感覺無所不能,就是不理性在你內心作祟的錚錚鐵證。
.
以上文字取自
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
★博客來 https://reurl.cc/EzZGkR
★誠品 https://reurl.cc/3L5Odj
★金石堂 https://reurl.cc/ld5v3A
★讀冊 https://reurl.cc/2goLMr
★momo書店 https://reurl.cc/Y6jell
李茲文化 Leeds Publishing
https://www.facebook.com/leedspublishing/
.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0/13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20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
自我投射型權威一分人 在 Facebook 八卦
▍為人父母的,有朝一日會卸下責任
一般來說,社會的進步是基於兩個世代的對立。
當個體在成長時,脫離父母權威是個體發展中最主要的關鍵,卻也是最令人難受的副作用之一。能夠完成分離是件必要的事。我們也可以說,在人類演進的同時,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這個程序。
—西格蒙特‧ 佛洛依德( Sigmund Freud )
能夠坦然平靜地面對自己的「前父母」的成年人少之又少。若是這些大人,在面對自己的父母時總是被當成小孩對待,試問要如何自處?又要如何面對自己的子女呢?倘若心中潛藏著固著的信念如:忠誠、責任感、憤怒、罪惡感、反抗、融合、羞恥、害怕⋯⋯等等苦痛的情緒,將會嚴重傷害親子間的連結。
好消息是,和解仍然是可能發生的,但它僅在個人完整地修復自身的孩童經驗之後,才會發生。
我們正面臨的挑戰是:哪些是阻礙成人和自己父母健康關係的舊有觀念?要如何解決永遠被父母當成小孩看的不適感?我們該如何從困住自我的過往經驗中解脫?我們又該如何和自己的「前父母」建立一種新的同盟關係?又該是以哪種型態繼續維持下去呢?
若想開始疏離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勢必要將一些傳統的信念捨去。
建構互相尊重以及合理的憧憬,使自己從原生家庭系統中解放出來,並不會與建立互敬、有益的人際關係及世代關係相抵觸。事實上,這樣的新關係,反而對個人生命歷程有相當的助益。
■ 非得做一個「好」父母?
心理治療師席薇.嘉蘭(Sylvie Galland)強調:「討論親職這件事已有二、三十年的時間,如今已經動用了太多的精力以及情感,投射太多爭議點及強勢的意見在親職的想像之中。其中有許多對於親職的迷思,是無意識地把兩代間的人生經驗緊緊地連在一起,並堆疊而成。只因為父母的角色是被社會推崇、認可的一個價值觀,在無形中塑造我們的人生,也對我們人生的許多決定,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她接著說:「對父母來說,卸下親職任務在生活上其實不容易適應,因為需要從過去那種被需要、不可或缺的習慣過渡到以前不曾有過的感受之中,例如開始出現一些失去身分認同、感到無用或是念舊的情懷。」
這些感受顯現了家長自動把自己的職責和角色綁在一起的一種強烈的身分認同。然而再這樣下去,我們很可能會自認為父母是一種「不可或缺」也理所當然必要存在的角色,固定在一個不能變動的立場中,終而無法脫身。
嘉蘭繼續道:「儘管卸下養育小孩、青少年的家長身分後,父母會有種如釋重負和重獲自由的感覺,卻也會同時出現一種空洞感,迫使我們無法完全地放手。目前新的親子關係研究越來越多,其中像是:如何成為成年人的父母?尤其重要。」
對嘉蘭而言,為人父母都需要學會如何放棄自己的職責。當然不是指全然拋棄,只不過,這樣的親職觀念的確需要改變,因為身為父母,並不會永遠是父母,更不會是成年人的父母。
在大多數著作裡,在處理成年人的親子關係問題時,最經典的基礎理論反而很少被重新質疑或討論。太過武斷的種種言論,很多時候只是在不斷地肯定這些親子關係的事實狀態,甚至被奉為聖旨。例如:「所有的父母當然都會想要給孩子最好的」「當家長在貶低自己小孩的時候,其實是在用激將法,激勵他們而已⋯⋯」「家長其實沒有惡意啦!」「一日父母,終身父母」「我們就算成年,永遠都是父母眼中的寶。」⋯⋯諸如此類的。
我們對於父母都有美好的想像,會把親子關係、父母職責以及自然血緣關係三者混為一談。但是這樣的人生,是很苦的!
這些其實都是受到「反正也改變不了的既定事實」這種意識形態的影響。不管是群體也好,個人也好,都是以一種消極抵抗的表達方式來消耗父母親職力的展現。這樣說來,「父母的職責不僅不是在保護小孩,實質上只是潛意識地、盡其所能的守護每個人心中(或群體中)已經內化的父母形象。這樣的形象極其重要,得免於任何的詆毀,唯有在變成研究個體心理層面和社會和諧議題時才會被質疑。」
■ 對親職任務結束的哀悼
萬事萬物都有始有終,這是生命的自然法則,並不會有例外,若是去否認,可能會比哀悼還來得苦痛。
要解決父母與成年子女的關係,難就難在是否能夠正視當親職關係結束時的哀悼。為人父母的,有朝一日會卸下責任,而當孩子的,將來也會成為獨立個體。更何況,「一個成年人」,儘管從這個稱呼,我們無法得知他背後那段漫長的自我建構過程,但也已不再需要一個額外的父母了,他自然能夠在他個體成長的過程中學習成為自我。
心理治療師馬丁.米勒(Martin Miller)完美地總結出我們的觀察:「卸下親職的目的,其實是在切斷和父母情感上的連結,並成為自己內在小孩的對話者。當事人就能在心理層面上,為自己重建親子關係。」
.
本文摘自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
透過「內在小孩」心法,重整成人與父母更平和與成熟的親子關係
.
作者:瑪麗-法蘭絲 巴雷.迪.寇克侯蒙,艾曼紐 巴雷.迪.寇克侯蒙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8/30)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這段摘文,談到的是我常說的「情感獨立」。簡化來說,也就是我們得先成為自己,再發展關係。
如果不會做「人」,怎麼可能突然會做「父母」?
做人失敗,做父母就容易荒腔走板。然而,父母的形象很偉大,所以有人寧可抓著父母的形象不放,遺忘自己都沒關係。
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很熱衷於當父母,卻不在意好好修養自己。但矛盾之處在於,愛自己都做不到,要拿什麼來愛人?
祝願您,能活出自己,這意味著不輕易接受社會套在每個人身上的角色劇本!
自我投射型權威一分人 在 許皓宜.心理學與生活 Facebook 八卦
心理學家整理了五種類型的母親,以及她們對男孩未來婚姻樣貌的影響。很有意思。
--
以下摘錄自微信 親子文化平台
【母親,決定男人有哪種愛情模式】
母親是男人生命中的第一位女人,她在男人的潛意識中塑造了未來愛情生活的模型。精神分析學家阿蘭•布拉克尼耶描繪了5種類型的母親形象,並總結了每種類型的母親對男人的影響。
每位母親身上都同時擁有這5種類型母親的特點,其中一種類型會比較顯著地表現出來。
【情人型母親】
特點:其眼神、舉動和言語都傳達着她們對兒子有着情人式的欣賞。她們把自己對於男性的理想完全投射在兒子身上,隨時凖備誇讚兒子身體、智力上的優點,為兒子取得的成績自豪不已。
以明示或默示的方式,她們為兒子勾勒出一個輝煌的未來。她們希望兒子在各個方面都做到最好,隨時凖備為兒子犧牲,因為兒子就是她們存在的理由。
她們的苛求和支持達到了同樣的高度,她們不能容忍兒子平庸,也不能容忍兒子周圍的人平庸。她們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兒子身上。自己也許很普通,但她們始終用大量的讚美和疼愛來包圍兒子。
影響:這種母親傳遞給兒子的力量是強大的。兒子因此擁有非常牢固的自信,能夠毫無畏懼地應對生活中的偶然事件;在情感層面會很踏實,也會有較高的要求。
由於受到母親無條件的愛的支持和陶醉,這些“幸運兒”將努力尋找能夠接過母親接力棒的女人,希望她一生都用同樣的驚嘆目光注視自己。可惜他們的希望多半會以失望告終。
與女人的交往總在快速更迭。於是尋找會變成征服,“白馬王子”會變成內心沮喪而苦澀的“唐璜”。如果有幸找到那顆“稀世珍珠”,他們會要求對方一生都為他作出犧牲並崇敬自己。那些強勢、獨立或魅力十足的女人通常不會使他們感興趣。
【過度保護型母親】
特點:典型的伍迪•艾倫的電影中猶太母親的形象。她們焦慮不安,佔有欲強,與兒子親密無間,喜歡干涉兒子的生活,其目的是盡可能延長自己獨有的母子關係。
她們總是施展冷暖交替手段:一方面恐嚇兒子,誇大所有情感和事物的危險度;另一方面又給予兒子無限的溫暖,鼓勵、寵愛和奉承兒子。
由於有着深刻的焦慮,她們將自己對人際關係的悲觀主義視角傳遞給兒子,這會加深兒子的焦慮和對母親的情感依賴。
影響:由於遭到過度的愛的“碾壓”,兒子會在憂慮中長大,他們在情感上不成熟,常有內疚感;有可能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係,少言寡語,傾向於壓抑自己的情緒……這些男人保持着對母親的依戀,想要割斷這根臍帶,他們有時不得不採取粗暴的方式。否則,這種對母親的迷戀,會讓他們與生命中的其她女人保持較遠的距離。這些女人也極少能得到婆婆的認可。
因此,過度保護型母親的兒子經常選擇有些天真的女人做妻子,因為這樣的女人更容易得到母親的接受。
【疏遠型母親】
特點:由於非常懷疑自己做母親的能力,她們始終生活在讓兒子受委屈的恐懼之中。她們覺得自己的一切——情緒、建議、接觸——都可能對兒子造成潛在的危險。
因此,她們刻意在身體與情感上與兒子疏遠,雖然她們其實很愛兒子。可是,如果兒子不能理解母親冷漠的背後所隱藏的痛苦,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得到足夠的母愛。
影響:有疏遠型母親的男人中,有時會出現鄙視女人,甚至憤世嫉俗的人。
由於沒有得到來自母親熱烈和撫慰的包裹,他們難以信任女人,經常對愛情和性生活採取玩世不恭的態度。為了保護自己,他們在情感關係中非常謹慎,總是帶着面具,往往表現出一種令人望而止步的冷淡。
結果,他們總是與女人複製這種曾讓自己飽受折磨的疏遠關係。不過,如果能夠減少戒心,並有幸遇到一位熱情大方、能給自己安全感的女人,他們也會全身心地投入到伴侣關係之中。
【強權型母親】
特點:她們總是有意無意地處於和男人的戰爭之中,渴望將男人置於自己的權威之下。她們專橫、霸道,完全掌控着家中大權。
她們時刻在提醒兒子自己永遠是家里的主宰,不過方式有所不同;有些母親毫不掩飾,有些母親則“將鐵腕隱藏在天鵝絨的手套當中”。
影響:有這樣強悍的母親,兒子與女人親密接觸時怎麼能不產生恐懼?他們通常在生活中採取一種自相矛盾的態度:看似努力躲避這種女人,其實總在尋找母親的翻版,為的是重溫當年與母親之間的控制遊戲。
不過,當伴侣關係持續一段時間之後,他們經常想用出軌來掙脱這種令人窒息的關係,但很少能夠真的邁出這一步。
當然,她們對女性的屈從也是有限度的;一旦自己的男性自尊遭到女人攻擊,他們會運用語言或精神暴力,為所有來自母親的侮辱在妻子身上進行報復。
【和藹型母親】
特點:她首先是一個幸福的女人,從伴侣那裏得到了充分滿足,因此無須將任何過分的期待或不切實際的理想寄託在兒子身上。
她們很關注兒子的需要,而且不會焦慮,也無須從兒子身上修復自我。她們對家庭幸福保持着高度警惕,給孩子的父親留出了應有的位置。她們擁有多種快樂之源,孩子並不是她們存在的唯一理由。
她們注重傾聽兒子的心聲,懂得與兒子(尤其是少年)保持默契,從來沒有操控和干涉兒子的願望。總之,她們愛自己的兒子,但不會阻礙兒子愛別的女人。
影響:這種母親能夠培養出真正自信的男人。他們毫不懷疑自己男性的魅力,跟女人在一起時也很自知。
與男人一起幸福生活的母親,會讓兒子希望自己將來也能成為讓某個女人幸福的男人。他們懂得如何接受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會向女人展現自己的魅力,但不會欺騙對方,也不會想要控制對方。
他們懂得將朋友和情人的角色結合起來,在力量的角逐中也不會感到危險。
但他們也有個缺點:他們傾向於優先與女人發展友誼而不是愛情。就像亞里士多德說的:友誼是愛情的最佳前途。
自我投射型權威一分人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10/13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20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Podcast應用裡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Himalaya收聽~https://www.himalaya.com/ekoob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我們每週一到週五晚上7點,準時為你更新,結合心理跟生活的真實運用,每天陪伴你進步一點點,如果你每天都想要有所進步的話,就請你一定要訂閱我們的頻道。
在溝通與人際關係裡面,你會不會遇到有些人,就是很喜歡用預設立場,說得更白話文,就是用「偏見」來對待你。
比如說吧,假設你是一位年輕的女生,他們就會覺得你一定不會開車,方向感一定不好,你稍微表現出,你對於一些事情的感受跟情緒的時候,他們甚至會說你情緒化。
這真的是一個很冤枉,而且很令人挫折,甚至於是很生氣的事情吧,那你會不會好奇,所謂的預設立場,所謂的偏見,到底是怎麼來的?
今天我就跟你分享有三個因素,它組合成所謂的預設立場,第一個因素是什麼呢?第一個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一個心理學的詞彙,他指的就是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我們認為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比如說,我們會用一些形容詞,覺得自己是聰明的,或者是愚蠢的、美麗的,或者是醜陋的、勇敢的,或者是懦弱的,這些對於自我的形容詞,都叫做自我概念。
而自我概念它有兩個特色,第一個特色就是,它是主觀的,不是客觀的,而且通常都不準確,也就是說我們覺得自己是這樣的人,跟我們真的是這樣的人,往往是有差距的。
就像是你可能長得還不錯,但是因為小時候的一些經驗,你一直覺得自己很醜,大概的意思就是這樣子。
而自我概念的第二個特色,叫做「自我概念很抗拒改變」,也就是說當你對於自己的某些印象,一旦形成,我們就會傾向不斷的維護這個概念,不管這個概念對我們來說是好的還是壞的?
這個在心理學裡面,也有一種說法叫做「自我確證偏誤」,你會選擇性的看,選擇性的聽,選擇性的思考,也就是不斷的強化,你原本就相信跟認為的事情。
所以你看哦,因為有自我概念,還有自我概念的這兩個特色,今天它不僅是別人對你預設立場,來自於他的自我概念,而你有沒有發現,你對於自己的自我概念,是不是你也預設了自己的立場?
就像我常常講的一句話,叫做「你是如此別人也是如此」啊,所以當我們在面對溝通跟人際的時候,你忽略了自我概念的存在,那幾乎要成功的溝通,那是不可能的。
而第二個組成預設立場的要素叫做「知覺」,這裡的知覺並不是我們身體的感覺,視、聽、嗅、味、觸,而是一種我們對於「外界」人、事、物的感受跟認知。
我們每個人都是過去經驗的產物,我們常常會用過去的經驗,想現在事情去預測未來,如果你過去曾經遇過師長是友善的,你可能對於權威者的相處,就會比較自然跟自在。
然而如果不是如此的話,你可能終其一生,都對於權威者有一種很奇怪的投射,叫做他們稍微講話用力一點點,你就覺得自己做錯了!
而不會去歸因到他們單純的只是在用力說話,或者是他本來就那麼用力,他不管對誰都是這樣子。
其實這些部分,就是我們的刻板印象,而且一旦我們陷入了某種刻板印象,我們為了支持自己的判斷,我們還會收集一些孤立的、單一的事件作為自己的證據,儘管它真的很孤立,儘管它真的很單一。
所以你可能會發現,我們常會在語言上說類似這樣的句型,比如說你「總是」粗心大意,你「每次」都不聽話,你「老是」遲到,這些總是啊、每次啊、老是啊,它就是一種所謂的「刻板印象」。
然而你仔細想想,當你被別人這麼說話的時候,你是不是會滿肚子的火?因為你覺得你被別人貼標籤,被別人用預設立場看待你了!
而最後一個構成預設立場的要素,那就是「情緒」,如果我們在溝通當中,能夠合理而且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情緒,這通常是良好溝通的重要特徵。
而且不止如此,如果你能夠回應對方的情緒,你能夠讓對方的情緒感覺到被你承接,那麼有很多所謂的預設立場,很多所謂的衝突,它都能夠得到化解。
其實呢,我們回頭想想,這三個構成預設立場的要素,第一個自我概念,第二個我們對外界人事物的知覺,第三個「情緒」。
你有沒有發現,第一個自我概念的部分,不管是你的自我概念,還是別人的自我概念,它其實是幾乎無法動搖的。
而第二個,我們對於外界人事物的知覺,這也很難在短時間裡面得到調整,所以呢,我常說在溝通裡面,最重要的關鍵因素,並不是要別人拿掉他的預設立場,要別人拿掉他的預設立場,那就好像是要他不要呼吸一樣,這是不現實的。
而是你必須承認預設立場的存在,而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專注在處理情緒,因為當情緒處理好了,自我概念的影響會降低,而且他才有機會一步步的去影響對方,對於眼前的人事物的知覺啊!
那如果進一步來看,要怎麼樣承接別人的情緒,要怎麼樣讓別人感受上,覺得他的情緒有被你懂,這裡的關鍵,就是你如何辨識他的情緒,並且給予適當的回應。
其實熟悉我課程的朋友就會知道,我有一門實體課程,開了很多年,受到很大的歡迎,有很多人在這裡得到很大的前進,那就是【人際回應力】這門課。
【人際回應力】就是讓你用有系統的方法,學會怎麼樣辨識別人的情緒,並且給予最適當的回應,讓你無論遇到任何人,他都可以感覺到被你承接住了,你想要在這方面有所前進嗎?
又或者是你在人際關係裡面,常常困擾於別人對你的預設立場,或者是更困擾自己常常預設了別人?
如果你有這些困擾的話,那麼我在8月3號開課的【人際回應力】實體課程,請你一定不要錯過,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啊,這門課的名額已經在個位數倒數了。
所以如果你聽到了這段錄音,看看我們的課程裡面還有名額的話,就請你一定要把握這難得的機會。
然而無論如何,我都希望你有更美好的人際關係,希望我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除了YouTube之外,我們也有Podcast的頻道,你只要在Podcast應用裡面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你就可以訂閱我們,同時也記得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我們需要你用行動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提到的人際回應力這門課,相關的課程報名資訊,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連結。
期待你把握這很難得的機會哦,希望我能夠在8月3號的教室裡見到你,那麼今天就跟你聊這邊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自我投射型權威一分人 在 直覺型權威顯示者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 ... 的八卦
權威 階層: 情緒、薦骨、直覺、意志力中心(自我型)、G中心(自我投射型)、環境(. 類型:顯示生產者· 人生角色:6/3 · 定義:一分人· 內在權威: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