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當距離
親近並非共生,距離也不是分離。
弔詭的是,共生的狀態容易使人分離,而恰當的距離反而會增加情感連結的親近與真實感。這不會是一個靜態的平衡,因為人際關係是一種活躍的動態,一種舞蹈,一個動作,而其中每個環節的重整也是無止盡的。
人際關係的公平實現,是基於每個人都可以被認可為不同與獨特的個體,這種恰當的距離,也能保證在互動中,我們能夠對他人敞開心胸、保有好奇心的可能性。在前親子關係裡,恰當的距離可以打破家庭成員比誰都瞭解彼此的普遍迷思。倘若僅因為血緣關係而變得親近,通常這種共生的身心連結充斥著不公平的現象。因此,保持恰當的距離,就像在馴服那個看得、摸得到也一起經歷過人生那個最熟悉的陌生人。適當的距離,是為了要讓前親子雙方都擁有正面的經歷,倘若我們能夠改善親子關係中下列四個面向,也許就會提升親子關係的健康狀態:
1. 肢體距離:「我以和自己父母保持健康距離的方式生活著。」
若無法達到建立關係界限,可能就會如同伊麗莎白・霍洛維茨(Elisabeth Horowitz)與帕絲卡・雷諾(Pascale Reynaud)形容的一樣,讓自己停留在一種偽裝又不合時宜的亂倫狀態裡:「種種親情裡錯綜複雜的問題,總令我們加倍眷戀。但其實我們早就該察覺到我們的原生家庭是無法與我們建立真實連結的。假如我們越以為與父母保持良好關係,就是家庭團體聯繫的唯一管道,那麼我們會強迫自己去適應這種關係。不過,這就像是在強迫我們去佔有,有時甚至是用強硬的態度去佔據先人與長輩的領地:一方面要計畫和家人一起渡假,在他們的房子裡渡假的同時,另一方面心裡正想著說不定哪一天能夠買回眼前這棟家產。然而,佔據祖先的領地這種行為,其實是在試探他們的底線……到頭來導致自己不再有力氣去分化自我和家人,甚至仍處在無意義且虛幻的狀態裡,妄想著重新向父母取得對自己的關愛。」
2. 情緒距離:「我可以不覺得被父母冒犯,體認到他/她的感受,並區分他們和我自己感受。」
3. 心理距離:「我所思、我所想、我的需求、慾望都是獨一無二的,我不被父母左右。」
4. 心靈距離:「我是完全隻身在面對我自己與人生的責任。」
亞隆將「孤獨」當作是一種「養育自己的父母」的責任感:「在人生中,因為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因此每個人都是孤獨的。責任感意味著對於自己的人生扛起親職;同時意識到自己乃是自我人生的創造者,必須放棄那種有另一個人會來保護我們、創造我們的念頭。深層的孤獨感,本來就是自我創造行為的一部分,每個人都能意識到宇宙最深層的冷漠。或許動物的本能都有跟隨牧羊人、尋求庇護而生存的意義。而人性呢,卻受到自我意識的詛咒,無法逃離自己被暴露於存在意義之窘境裡。」
然而,和自己前父母或前子女再次結盟,其實能夠改善生命存在的孤獨感這一部分。它會讓我們每個人意識到自己的人生是要和他人共同創造的。只要我們動身前往關係恢復的過程中,那麼重新結盟就可能發生。
.
本文摘自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
透過「內在小孩」心法,重整成人與父母更平和與成熟的親子關係
.
作者:瑪麗-法蘭絲 巴雷.迪.寇克侯蒙,艾曼紐 巴雷.迪.寇克侯蒙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本書所提到的,如何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實際的執行方式,其實我們之前大概都談過了。我選出了這一段摘文,是我們比較常談,又好理解、好執行的部分。
住在一起,常有摩擦。搬出去住,反而拉開距離產生美感。這不要說是晚輩這麼想,有些長輩也有這種觀點,實際上也是這樣沒錯。
有些練習,則要一輩子執行。像是別人說什麼,是別人的事,儘管對方是我們的父母。當我們因為對方的言語而受傷了,要問問自己:我們心裡是不是無意識地認同對方的說法?我們真的需要對方的認可嗎?我們沒有認可自己的力量嗎?
最後我們要完成的功課,便是成為自己慈愛的父母,就亞隆的說法,這可以在孤獨中醞釀出來。常常以慈心對待自己,這幾乎是我們直播中常練習的部分了。
祝願您,能成為自己慈愛的父母,時時刻刻關懷自己!
同時也有337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萬的網紅SKRpresents 陶山音樂,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陳忻玥 Vicky Chen Playlist: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_BJh1Mu7PPesjmDrxXWkBeOs3WKaA4nh 陳忻玥 Vicky Chen IG: https://www.instagram.com/vickych...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 在 Facebook 八卦
▍成為自己的父母
隨著成長,我們忘卻了關於小孩的祕密,其實,他原本就是個完整個體;也忘卻了他可以不因反思、評判和譴責而被麻痺在自己內心,活出整個世界,如同活在一個萬物都和平共處的天堂花園裡。
~榮格
第一個該結盟的大人,就是你自己。
對於內在小孩而言,時間的概念並不存在。過往的一切經驗都能夠隨時隨地在內在小孩的生命裡即時地被喚起。而成人若想要填補自我成長中的空白,就必須先成為自己的家長。當往事再度被喚起時,不管是愉悅的還是苦痛的,其實都是內心小孩正在呼喊等著大人來幫忙或鼓勵,好繼續成長。也就是,其實每個人都有責任來包紮自己心裡的傷口,負起自我療癒的責任。在我們先前的文章裡,提出了許多可以自我成長的方法,尤其是:
• 加油打氣的訊息是內在小孩經常需要的,像是:「我很開心你是一個小男/女孩」「你真討人喜歡」「你可以自在地表達你的情緒與需求」等等。過去我們有一本著作便是在探討如何在不同的年齡修復自己的童年經驗;
• 方便和內在小孩溝通的象徵性物件,像是絨毛娃娃、玩偶、洋娃娃或是以圖畫代替。自己小時候的照片也可以當作是跟自己童年經歷做連結很好的切入點。
• 儀式的力量可以恢復那些被遺忘的潛力,「根據儀式暗喻以及象徵性的力量,效果是比較直接的,因為它不阻礙心理或是心中產生的疑惑。儀式完成後,新的可能就會在意識裡出現,並產生一個全新的和自己、他人以及與這個世界的關係界限。」
• 成人與內在小孩話語交流的力量:這種和自己內心小孩的交流是釐清自己內在世界以及更認識自我意識的極佳方式。
• 現今許多現象都不證自明。那些努力當上自己家長的人較容易控管自己的情緒,並且擴展自己感受的幅度。他們會發展出較深層的親密感並且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這些人比較自主,也和自己的前家長有所差別。成為自己的家長其實就是一種分別的儀式。這樣的自我超越會讓前小孩與前家長間的溝通更直接也更健康。也因此這些人,放下戰戰兢兢的生存與自保策略,懂得把握當下、享受人生。
然而,成為自己的家長並不像某些人想像的個人主義、自我為中心或是自私的展現,相反的,成為自己的家長很多時候反而能促進與親人的關係,並更有能力對他人敞開雙臂擁抱。
成為自己的家長的經驗,有時候是在心理治療的互動中展開。五十三歲的穆瑞爾(Muriel)跟我們透露:
「我在第一次做內在小孩的心理治療晤談時,真正讓我敞開心胸的契機,是當我看到心理師在聽我陳述小時候的事時,他的眼淚在眼睛裡打轉。他是第一個為我內心的小穆瑞爾而哭的人,這樣的舉動,鼓勵我更積極地同理內心渺小、脆弱的我,也進而改變了一切:我的生活、我跟我自己的關係還有與他人的人際關係。我內在的小女孩的感受終於被聽到、被理解、也被認可了。」
很多人就跟穆瑞爾一樣,在成為自己家長的過程中,都有一個和善的他者協助。在療程裡,讓自己感到有責任去照顧受傷的內在小孩,也允許自己去釋放那些曾經被譏笑、被否認的才能。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心靈在脆弱、不完美的人性中找回一席之地。
在我們過去的著作裡曾經提到:「你的內在小孩想像中的家長是一個可靠的、持續給予關愛、安全感、照護、善解人意、認可以及鼓勵的來源。這些想像都是非常正當的,因為孩子對媽媽或爸爸的基本需求是人類的天性。然而,我們必須要跟自己的內在小孩解釋,家長並不絕對是好的。我們生來就不完美,但是我們可以努力做到持續進步、精益求精。所以,用行動證明給內在小孩看,讓他知道你會是一個更好的家長。在你短暫離開時,安撫他;也可以預先告訴他,你有可能偶爾會疏忽了他的呼喊;甚至是背叛他或是傷害他,但是最終,你一定會帶著關愛回到他身邊,並意識到那些讓他痛苦的事。」
成為自己的父母,對於為人父母的人,也是一種很好的練習。小孩會因為家長堅定的關愛而找到強大的力量,去消化那些在親子關係裡傷害他的部分。家長若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不僅不會有損顏面,相反的,會因為展露出更真實的人性,也幫助了小孩在面對真實世界的過程中,能夠好好地成長。小孩是父母最佳的盟友,他總是能夠辨認出哪些是傷人的,哪些又是鼓舞人心的。因此,他也會更獨立自主,學習如何去區分哪些情況可以自己處理,哪些情況需要外界援助,對他人產生信任感,作為真實的支持。能夠意識到這些的家長,便有能力做小孩的榜樣,給予孩子共感與和善的回應。
成為自己的家長,如同一種家長與小孩手牽著手的強大連結,足以灌溉自己乾涸的心靈。
.
本文摘自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
透過「內在小孩」心法,重整成人與父母更平和與成熟的親子關係
.
作者:瑪麗-法蘭絲 巴雷.迪.寇克侯蒙,艾曼紐 巴雷.迪.寇克侯蒙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篇摘文裡的概念,我反覆且多次提過,不管是在文章或直播。
我們學習適當的親子教養方式,最終是要圓滿我們跟自己的關係。所以沒有孩子的人,也可以看教養書,因為那會對照自己的成長歷程,並且從中學到對待自己的方法;父母也可以多看心靈成長類的內容,因為跟他人深刻連結的基礎,是安頓好自己的身心。
我們得要在心理上轉大人,成人的成熟自律慈愛勇敢,能慢慢在我們身上展現,我們才能回頭照顧,我們心裡那不斷呼喊著要被注意、被關愛的內在小孩。
祝願您,能跟自己結盟,給予內在小孩理解與和善的回應!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 在 Facebook 八卦
▍為人父母的,有朝一日會卸下責任
一般來說,社會的進步是基於兩個世代的對立。
當個體在成長時,脫離父母權威是個體發展中最主要的關鍵,卻也是最令人難受的副作用之一。能夠完成分離是件必要的事。我們也可以說,在人類演進的同時,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這個程序。
—西格蒙特‧ 佛洛依德( Sigmund Freud )
能夠坦然平靜地面對自己的「前父母」的成年人少之又少。若是這些大人,在面對自己的父母時總是被當成小孩對待,試問要如何自處?又要如何面對自己的子女呢?倘若心中潛藏著固著的信念如:忠誠、責任感、憤怒、罪惡感、反抗、融合、羞恥、害怕⋯⋯等等苦痛的情緒,將會嚴重傷害親子間的連結。
好消息是,和解仍然是可能發生的,但它僅在個人完整地修復自身的孩童經驗之後,才會發生。
我們正面臨的挑戰是:哪些是阻礙成人和自己父母健康關係的舊有觀念?要如何解決永遠被父母當成小孩看的不適感?我們該如何從困住自我的過往經驗中解脫?我們又該如何和自己的「前父母」建立一種新的同盟關係?又該是以哪種型態繼續維持下去呢?
若想開始疏離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勢必要將一些傳統的信念捨去。
建構互相尊重以及合理的憧憬,使自己從原生家庭系統中解放出來,並不會與建立互敬、有益的人際關係及世代關係相抵觸。事實上,這樣的新關係,反而對個人生命歷程有相當的助益。
■ 非得做一個「好」父母?
心理治療師席薇.嘉蘭(Sylvie Galland)強調:「討論親職這件事已有二、三十年的時間,如今已經動用了太多的精力以及情感,投射太多爭議點及強勢的意見在親職的想像之中。其中有許多對於親職的迷思,是無意識地把兩代間的人生經驗緊緊地連在一起,並堆疊而成。只因為父母的角色是被社會推崇、認可的一個價值觀,在無形中塑造我們的人生,也對我們人生的許多決定,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她接著說:「對父母來說,卸下親職任務在生活上其實不容易適應,因為需要從過去那種被需要、不可或缺的習慣過渡到以前不曾有過的感受之中,例如開始出現一些失去身分認同、感到無用或是念舊的情懷。」
這些感受顯現了家長自動把自己的職責和角色綁在一起的一種強烈的身分認同。然而再這樣下去,我們很可能會自認為父母是一種「不可或缺」也理所當然必要存在的角色,固定在一個不能變動的立場中,終而無法脫身。
嘉蘭繼續道:「儘管卸下養育小孩、青少年的家長身分後,父母會有種如釋重負和重獲自由的感覺,卻也會同時出現一種空洞感,迫使我們無法完全地放手。目前新的親子關係研究越來越多,其中像是:如何成為成年人的父母?尤其重要。」
對嘉蘭而言,為人父母都需要學會如何放棄自己的職責。當然不是指全然拋棄,只不過,這樣的親職觀念的確需要改變,因為身為父母,並不會永遠是父母,更不會是成年人的父母。
在大多數著作裡,在處理成年人的親子關係問題時,最經典的基礎理論反而很少被重新質疑或討論。太過武斷的種種言論,很多時候只是在不斷地肯定這些親子關係的事實狀態,甚至被奉為聖旨。例如:「所有的父母當然都會想要給孩子最好的」「當家長在貶低自己小孩的時候,其實是在用激將法,激勵他們而已⋯⋯」「家長其實沒有惡意啦!」「一日父母,終身父母」「我們就算成年,永遠都是父母眼中的寶。」⋯⋯諸如此類的。
我們對於父母都有美好的想像,會把親子關係、父母職責以及自然血緣關係三者混為一談。但是這樣的人生,是很苦的!
這些其實都是受到「反正也改變不了的既定事實」這種意識形態的影響。不管是群體也好,個人也好,都是以一種消極抵抗的表達方式來消耗父母親職力的展現。這樣說來,「父母的職責不僅不是在保護小孩,實質上只是潛意識地、盡其所能的守護每個人心中(或群體中)已經內化的父母形象。這樣的形象極其重要,得免於任何的詆毀,唯有在變成研究個體心理層面和社會和諧議題時才會被質疑。」
■ 對親職任務結束的哀悼
萬事萬物都有始有終,這是生命的自然法則,並不會有例外,若是去否認,可能會比哀悼還來得苦痛。
要解決父母與成年子女的關係,難就難在是否能夠正視當親職關係結束時的哀悼。為人父母的,有朝一日會卸下責任,而當孩子的,將來也會成為獨立個體。更何況,「一個成年人」,儘管從這個稱呼,我們無法得知他背後那段漫長的自我建構過程,但也已不再需要一個額外的父母了,他自然能夠在他個體成長的過程中學習成為自我。
心理治療師馬丁.米勒(Martin Miller)完美地總結出我們的觀察:「卸下親職的目的,其實是在切斷和父母情感上的連結,並成為自己內在小孩的對話者。當事人就能在心理層面上,為自己重建親子關係。」
.
本文摘自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
透過「內在小孩」心法,重整成人與父母更平和與成熟的親子關係
.
作者:瑪麗-法蘭絲 巴雷.迪.寇克侯蒙,艾曼紐 巴雷.迪.寇克侯蒙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8/30)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這段摘文,談到的是我常說的「情感獨立」。簡化來說,也就是我們得先成為自己,再發展關係。
如果不會做「人」,怎麼可能突然會做「父母」?
做人失敗,做父母就容易荒腔走板。然而,父母的形象很偉大,所以有人寧可抓著父母的形象不放,遺忘自己都沒關係。
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很熱衷於當父母,卻不在意好好修養自己。但矛盾之處在於,愛自己都做不到,要拿什麼來愛人?
祝願您,能活出自己,這意味著不輕易接受社會套在每個人身上的角色劇本!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 在 SKRpresents 陶山音樂 Youtube 的評價
陳忻玥 Vicky Chen Playlist: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_BJh1Mu7PPesjmDrxXWkBeOs3WKaA4nh
陳忻玥 Vicky Chen IG: https://www.instagram.com/vickychenmusic/
SKRpresent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krpresents/
Listen: https://www.soundscape.net/a/7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次,是忘不了的青春,是踏入成人世界的最後一道階梯。林若蕾自小乖巧聽話、凡事皆聽從父母安排,與江維倫的交往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叛逆,也是她第一次學到人生必須為自己而活。年輕的他們眼中只有彼此,就算把一切交予對方也不後悔,然而在殘酷現實的面前,這份單純美好的關係,真能持續到永遠嗎?
《第一次》原聲帶繼《紅色氣球》熱潮後再度集結王牌音樂製作人與新世代好聲音聯手打造,藉由七首不同情感與風格的歌曲,帶領大家穿梭劇情重溫悸動的每一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把簡單的吉他
清澈透心的女聲
唱著一個個細膩動人的故事
身子瘦瘦的
聲音卻能無比的強悍
決心成為一位好歌者
我是陳忻玥Vicky Che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忻玥 Vicky Chen FB ➡️ https://www.facebook.com/vickychenmusic/
▲陳忻玥 Vicky Chen IG ➡️https://www.instagram.com/vickychenmusic/
▲SKRpresents 陶山音樂FB ➡️ https://www.facebook.com/SKRpresents/
▲SKRpresents 陶山音樂IG ➡️ https://www.instagram.com/skrpresents/
▲彩虹六部曲-第一次FB ➡️ https://www.facebook.com/LaBoum2017/?fref=mentions
▲KKTV 難以抗劇FB ➡️ https://www.facebook.com/KKTV.me/
▲And a big thanks to 張暐弘HoongSound for all the help with the lighting, cinematography, and all sorts of problem solving!
🎥 彩虹六部曲】第二部曲 《第一次》|KKTV 12月13日起獨家播映
播出連結請點➡️ https://www.kktv.me/titles/0200009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煙幕 (Smokescreen)
作詞: 九九 Sophie Chen @ https://www.youtube.com/user/CHENmusiconline
作曲: 九九 Sophie Chen, 陶山 Skot Suyama
Video by Joshua Chao
你說一切是我的錯
是你信任我的好結果
每一次都責怪我
造成我們之間的冷漠
我說的話你選擇不聽
把沈默變成你的武器
怎麼就開始了戰爭
雙方居然成為敵人
不能說我沒全力以赴
是你挑選了這一條路
歲月在黑暗裡丟失
不會重新開始
曾經把你當做天地
每個呼吸要你肯定
為了你我 奮力了 拼命了 到這步 漸漸迷失自己
你說的話一如炸彈
煙幕後呼吸變困難
覆蓋著心 的求救 多難受 在傷口 一直火上加油
我是否真給的不夠
讓你感到沒辦法承受
看不透你給我的藉口
你不放手
也不願意給我自由
我說的話你選擇不聽
把沈默變成你的武器
怎麼就開始了戰爭
雙方居然成為敵人
不能說我沒全力以赴
是你挑選了這一條路
歲月在黑暗裡丟失
不會重新開始
曾經把你當做天地
每個呼吸要你肯定
為了你我 奮力了 拼命了 到這步 漸漸迷失自己
你說的話一如炸彈
煙幕後呼吸變困難
覆蓋著心 的求救 多難受 在傷口 一直火上加油
你曾是我的全世界
以為未來屬你憑借
在一起仍 傷害著 心疼著 再這樣 會越來越惡劣
這場戲注定要爆炸
虛假的愛總會坍塌
感謝你曾 控制我 左右我 教會我 變得更加強大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 在 MJFTV Youtube 的評價
1/16號PO出這首歌
代表對116的熱愛
詞:冒險王ESO
曲:冒險王ESO/梯依恩TEN
編曲:梯依恩TEN
MV:大製作 怪獸導
特別感謝:參劈.小個/顏社.蛋堡/Young SoulJaz .Starr Chen/
他是個年輕人所以有很多夢想
他是個發明家在等待他的夢工廠
他不是英雄他需要朋友捧場
他想要挖到寶藏跟這世界一起共享
心裡想著計劃他根本忘了讀書
翻過圍牆知道以後不同的路
他嫌走的太慢所以用力的跑
他知道時間還沒到但已經準備好
他早就習慣挫折得不到該獲得
他相信蛋堡的話這些一切都是過程
身邊太多貴人
來去的過客
他害怕熱情
不再對大餅感到興奮
他是最聰明的人還是最笨
不可能的任務不可能會勝任
他想要變成超人照顧身邊所有的人
可能他只是個人
但他不願意承認
I believe I can keep my head up.
Don't ever lose your faith.
I believe I can keep my head up.
Swing your wings fly away.
時間在過他煩惱越來越多
他必須跑得更快但是肩膀背的更重
完成父母的期望弟妹們的榜樣
卻截然不知面對的超乎他想像
他口直心快得罪所有他的不喜歡
他因為義氣樂意為朋友惹上麻煩
他依然高調即使還沒有過風頭
要就一起不要總是一個人出風頭
要忙得事情太多幾乎忘了愛情
他知道愛的是誰但他沒有信心
他想要當個爛人
不值得愛的一個人
他會保持距離不想再傷害下一個人
有天會離開他希望有人捨不得
不一定是經典但至少有人會記得
他牢記每一張臉讓他一直站著
他說這是頑童你知道的
I believe I can keep my head up.
Don't ever lose your faith.
I believe I can keep my head up.
Swing your wings fly away.
Hands up 如果還有夢
把所有夢想用盡全力拉出夢中
Hands up
如果腳不痛
把步伐跨大
We don't talk to talk
Hands up 如果還有夢
把所有夢想用盡全力拉出夢中
Hands up
如果腳不痛 把步伐跨大
We don't talk to talk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 在 Ling BigYong Youtube 的評價
身为学生的你们,是否也像影片里的状况一样呢?:P
《皮肤都干了》歌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bX7k2A6MlQ
My facebook fans page:
http://www.facebook.com/lbypage
Instagram: lingbigyong
Featuring:
Ling BIG Yong: http://www.facebook.com/therealbigyong
Chung Seng Chong:
http://www.facebook.com/pages/Nick-%E9%92%9F%E7%9B%9B%E5%BF%A0-%E5%BF%A0%E8%BF%B7%E4%BA%A4%E6%B5%81%E5%8E%85/102013546510853
Stella Chung: http://www.facebook.com/vertexstella?fref=ts
Roland Kiew: http://www.facebook.com/kiew.roland?fref=ts
Benny PSY2: http://www.facebook.com/chung.blackben?fref=ts
Wong Jen Kai: http://www.facebook.com/jenkai.wong?fref=ts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 在 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 教會你如何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 真 ... 的八卦
... 你溝通。 但是總是遭到拒絕或冷落的話, 孩子們只能選擇用自己的方法解決, 只有叛逆,和過激的語言才能讓你注意到他們的時候, 你會發現這可能 不是你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