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距你有點遠,但美軍距你非常近!
2018-11-08 方格子
王臻明 經營部落格「假圖天國」,專長為戰史、中國近代史、軍事、國際關係與地緣戰略,持續提供非主流、非熱門的軍武發展分析與國際政治情勢解讀,也常回顧重大歷史事件與戰史。
是說在討論中國武力犯台的可能性時,常常希望能破除一些迷思,讓國人瞭解中國解放軍其實並沒有辦法突然發動大規模的對台作戰。因為集結大量部隊需要一段不算短的時間,而在這個衛星時代,不止衛星時時監看,預警雷達的偵測範圍也廣達數千公里,要調動集結數量龐大的部隊,幾乎不可能不被察覺。而在論述這個觀念時,最常舉的例子,就是在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時,以美軍運輸能力之強,也是花了好幾個月才讓部隊一一抵達作戰位置。也因此目前運輸能力還遠不如當時美軍的解放軍,要集結空軍戰機、海軍艦隊、登陸部隊、載運登陸部隊的兩棲艦艇,恐怕要花費一番心力才能辦到。而另一個好例子則是台海九六年飛彈危機時,解放軍以演習之名進行兵力集結時,其動員規模還未達可以發動大規模渡海作戰的程度,前前後後卻已花費了數個月時間準備,其困難度可見一斑。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擁有全球快速反應與部署能力的美軍就是例外。
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安全防禦承諾的美國,常常會面臨需要緊急介入各國危機的情況,也因此一直在研究如何讓部隊能快速反應,立即機動部署到衝突地區。從越戰開始,到過去兩次的波斯灣戰爭,美軍對於自己的表現有諸多檢討,並認為還有極大的精進空間,所以慢慢發展出了一套有效的新模式,可以讓地面部隊快速趕到需要的地方。一般來說,想到美國的快速反應部隊,許多人腦海里第一時間出現的都是美國陸軍的82空降師與101空中突擊師。只是這兩支部隊雖然戰功彪炳,但空降或機降步兵都屬於輕裝步兵,雖然可以一聲令下,立刻由其中輪值快速反應任務的戰備旅,在幾天內部署到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但輕裝步兵的缺點,在於很難抵禦敵方的機械化重型部隊。因為傘兵為了可以快速部署,捨棄了裝甲車與重裝備,因此雖然可以快速趕到戰區,卻不一定能擋住敵人。
因此另一支也常常被視為是美軍先鋒部隊的海軍陸戰隊,就必需要負擔起這樣的作戰任務。海軍陸戰隊除了也能夠快速部署,趕赴戰場外,還可以快速發動一定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將兩棲突擊車、主力戰車、火炮、各種載具等重裝備開上灘頭,投入戰場之中。而為了要達成這樣的目標,性質不同的海軍陸戰隊與陸軍傘兵,就要有不同的策略。陸軍傘兵由於是在輕裝的狀態下,可利用運輸機進行長程運輸,在美國擁有龐大機隊與空中加油能力下,傘兵部隊只要部署在美國本土即可,只要讓不同的旅級單位,輪流擔任戰備,負責快速反應任務,就可以兼顧日常的作戰訓練與人員輪休的需求。畢竟這世界上沒有一支部隊可以長期擔任戰備任務,不斷保持可以隨時出動的警戒狀態。但擁有各型重型武器,又以海運為主的海軍陸戰隊,就不能採用這樣的方式了,若部署在美國本土,將無法即時趕到世界各地的戰場,但如果讓部隊長期維持在作戰狀態下部署於海外,又會讓海軍陸戰隊師老兵疲,因此需要另外想辦法。
美國想出來的辦法,就是「前進與預置部署」,也就是預先將海軍陸戰隊集結部署在可能發生衝突,而且作戰環境又適合海軍陸戰隊的地區。像歐洲戰場是典型的大陸型作戰環境,海軍陸戰隊所能扮演的角色較小,但太平洋戰場大多是濱海國家與一連串的島鏈,是海軍陸戰隊可以大顯身手的地方,而且最重要的是還有日本這個盟邦可供駐軍。也因此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第三遠征軍,就長期駐紮在沖繩。第三遠征軍是所謂的「空地特遣隊(Marine Air-Ground Task Force,MAGTF)」作戰編組,包含指揮參謀單位,下轄地面部隊,空中作戰聯隊,與後勤支援群,可以發動一場兩棲登陸作戰,並獨力作戰一段時間,等待後援抵達。空地特遣隊的最大優點是組織靈活,可以視作戰任務的需求,快速調整編成規模的大小,一般是分為三級,規模最大的就是海軍陸戰隊遠征軍(Marine Expeditionary Force,MEF)、其次為規模較小的海軍陸戰隊遠征旅(Marine Expeditionary Brigade,MEB),而規模最小但最靈活的則是海軍陸戰隊遠征隊(Marine Expeditionary Unit,MEU)。
目前美國有三個海軍陸戰隊遠征軍,第一海軍陸戰隊遠征軍位於美國西岸,第二海軍陸戰隊遠征軍則位於美國東岸,而第三海軍陸戰隊遠征軍就是前進部署在美國本土以外的部隊。第一與第二海軍陸戰隊遠征軍,下轄海軍陸戰隊遠征旅與遠征隊,會輪流擔任戰備任務,而第三海軍陸隊遠征軍則只下轄第31海軍陸戰隊遠征隊,由美國本土的海軍陸戰隊,以輪流派駐的方式擔任戰備。擔任戰備的海軍陸戰隊遠征隊會與海軍的兩棲戰備艦隊(Amphibious Ready Group,ARG)一起配合,在接到命令的一、兩天內,就能立即開拔前往衝突地點,同時會攜帶可供獨立作戰15天的彈藥補給。兩棲戰備艦隊通常包括一艘兩棲突擊艦,兩艘的船塢登陸艦,物資運輸艦與油彈補給艦,當然還有海軍的水面軍艦與水下潛艦擔任護航任務,以保護這支兩棲戰備艦隊的安全。美國目前常保兩支的兩棲戰備艦隊隨時待命,甚至在很多時候,海軍陸戰隊遠征隊就裝載在兩棲戰略艦隊中,在各地參與演訓,只要調轉航向,就能一刻也不耽誤的地立刻開往戰區。
2.jpg
上圖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空地特遣隊」與「兩棲戰備艦隊」的編成表,可搭載一個完整的陸戰隊遠征隊(MEU),下圖為神盾艦護航下的兩棲戰備艦隊正在進行訓練。
美國就是用陸戰隊遠征隊(MEU)加上兩棲戰備艦隊(ARG)的方式,確保美國可以隨時將重裝武力投射到全球各地。第三海軍陸戰隊遠征軍轄下的第31海軍陸戰隊遠征隊駐紮在沖繩,距離台灣非常的近,從沖繩航行到台灣,只需要不到一天的時間,若再加上裝備上船的時間,不到三天就能抵達台灣,並立刻發動一場小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即使正在亞太地區別的地方演訓,航程比較遠,但因為節省了裝備與人員上船的時間,最遲也差不多三、四天的時間就能抵達台灣。因此一旦台海突然爆發戰事,或是美國想要攻打台灣,那第一階段就是由空軍發動第一波打擊,美軍的大型空軍基地就位於台灣附近的沖繩與關島上,台灣會在幾個小時內受到第一波攻擊,空襲可能會持續數波,同時就在西太平洋海域巡弋的第七艦隊軍艦,會航向台灣,並發動長程巡弋飛彈攻擊,隨後第七艦隊的航空母艦會趕到,與空軍一起發動更大規模的空襲,並清理出安全的灘頭,掩護趕到的海軍陸戰隊遠征隊,展開首波的兩棲登陸作戰,建立起灘頭堡。
當然,只有兩千多人兵力海軍陸戰隊遠征隊,只有15天的作戰能力,並沒有辦法發動大規模的攻勢來結束戰事,只能確保灘頭堡的安全。這時候就要動用另一項秘密武器,也就是「戰略預置艦」了,而其中的一個中隊離台灣也很近,就部署於近在咫尺的關島。當來自沖繩的海軍陸戰隊遠征隊在登陸台灣時,美國本土的海軍陸戰隊員也正在登機,會「空手」搭客機抵達關島,準備啟封長期停泊於海上的海軍陸戰隊「戰略預置艦」。
長程運送部隊,其實困難的不是人員,而是人員所使用的裝備與後勤輜重,一架運輸機可以搭載上百名的武裝士兵,卻運送不了幾輛的悍馬車與主力戰車。美軍在記取過去的幾次教訓後,發展了出一套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預先將裝備與補給裝載於大型運輸艦上,部署在可能發生衝突的地區附近。一旦需要出動海軍陸戰隊時,只需要空運「空手」的海軍陸戰隊員到達當地,登上這些大型運輸艦,將裝備啟封後,就能立刻投入作戰,速度快又有效率,甚至還可以節省寶貴的空軍運輸能量,直接租用民間的客機來載輸人員即可。這種平日載滿各種武器彈藥的大型運輸艦,就叫「戰略預置艦」。過去美國擁有數個戰略預置艦中隊,遍布全球,但隨著近年來情勢改變,目前縮編到只剩兩個,一個位於印度洋,另一個則位於西太平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預置艦,平日就停泊在關島的附近海域,等著有狀況發生時,從美國本土搭飛機來的海軍陸戰隊員啟封裝備。
1.jpg
美軍戰略預置艦隊的編成組合與可以籌載的武器裝備與彈藥數量,能提供一個陸戰隊遠征旅約1萬5000人的部隊,獨立進行30天的作戰任務。
一個戰略預置艦隊,共包括五艘的大型運輸艦,滿載各式各樣的重裝備,包含兩棲突擊車、主力戰車、火炮、武裝攻擊直升機與各種戰術支援車輛。另外還有一艘彈藥補給船,一艘機動登陸平台(Mobile Landing Platform,MLP)。其武器裝備與彈藥補給,可支援一個海軍陸戰隊遠征旅,獨立進行30天的作戰任務。在戰略預置艦的幫助下,海軍陸戰隊遠征旅可以在10至14天內,啟封裝備並趕到責任區的任何一個地點,並在已經建立灘頭堡的海軍陸戰隊遠征隊幫助下,快速上岸參與地面作戰。而且甚至不需要有碼頭,因為又被稱為「半潛船」的機動登陸平台,可以像海上浮動碼頭一樣,讓大型運輸艦卸下裝備,再由小型登陸艇或氣墊登陸艇直接送達灘頭。一個海軍陸戰隊遠征旅擁有接近有1萬5000人,並擁有強大的空中支援火力。以關島距離台灣之近,美國的陸戰隊遠征旅,從啟封裝備,到登陸台灣,應該花不到兩個禮拜的時間。
2.jpg
機動登陸平台MLP正在替運輸艦卸下裝備,再以登陸艇或氣墊登陸艇接駁到岸上,不再需要深水碼頭,即可快速將作戰裝備運送到灘頭上,等於是一座浮動碼頭。
由於美國本土仍然擁有擔任戰備任務的海軍陸戰隊遠征隊,這些戰備部隊在其他海軍水面艦隊的協助下,也會不斷趕到戰場,因此在作戰開始三十天後,其地面部隊的規模,理論上會擴充到一個完整的海軍陸戰隊遠征軍,超過三萬人。而海軍陸戰隊需要獨立作戰,並支撐三十天的目的,在於這是美國陸軍的重裝師從美國本土抵達戰場所需要的時間。雖然美國陸軍也一樣有戰略預置艦的設計,平日已將部分裝備與補給裝載在大型運輸艦上,美軍的運輸能力也獨步全球,但陸軍的重裝師擁有更多的人員與重型裝備,因此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有辦法讓部隊進入備戰狀態,並將陸軍的重裝師運送到戰區。這也就是說,如果在一個月內戰事仍未結束,那美國陸軍的重裝師也會開始陸續投入戰場。在一個月的時間裡,美國可以在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部署最少一個海軍陸戰隊遠征軍與一個陸軍的重裝師,再加上最少兩個以上的航空母艦打擊群,而這樣的戰力已經遠遠勝過世界上多數的國家了。
因此美軍的快速反應能力可以說是十分驚人的,但是這樣燒錢的速度,也是十分的恐怖。且先不談要維持航空母艦打擊群有多麼昂貴。光是要讓兩支兩棲戰備艦隊隨時待命,就代表要擁有數倍於這個數量的兩棲作戰艦艇,才能隨時維持兩支兩棲戰備艦隊可以隨時出動作戰。而完成戰備,並前進部署到沖繩的海軍陸戰隊遠征隊,也需要不斷輪調,其費用也是極為驚人。至於戰略預置艦中隊,除了本身租用大型運輸艦的費用外,也代表必需要多採購並封存一整套海軍陸戰隊遠征旅的裝備與補給。以目前美軍擁有兩個海軍陸隊戰戰略預置艦隊來估算,就等於美國差不多要多採購了一個海軍陸戰隊師的裝備與後勤補給,平日都不用,就閒置在海上。而且每隔一段時間,還要再花錢檢修這些閒置的裝備,更新有保存期限的食物與耗材,確保所有的武器在戰時都可以立刻啟用。美軍之有錢程度真的不是一般國家可以想像的,才能用這種方式維持快速反應能力。
一般國家當然無法像美軍一樣做這樣的事,畢竟平日裝備說不定就不足了,怎麼可能再多買一套,裝載在船上,事先預置於可能發生戰事的地區,而且還不止是海軍陸戰隊有這種設計,包括陸軍、海軍、空軍在內,都有這種物資預置艦隊的措施,分布在全世界的美軍基地附近,隨時可以啟用。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美軍的戰略預置艦隊,真可以說是完美詮釋這句話的最好例子。一般的國家在發動跨海作戰之前,要先集結部隊,並讓部隊達到作戰狀態,再籌補後勤物資,最後一一將部隊與維持部隊作戰的後勤補給都一一裝上船,在確認已完全奪取了制空權與制海權後,才讓兩棲登陸艦隊出發,在軍艦與戰機護航下渡過茫茫大海,靠近灘頭,發動兩棲登陸作戰。這是一般國家的作法,因為一般國家不需要隨時準備進行攻勢作戰,沒有協防它國的義務,所以平日不需要花費這麼鉅額的軍事費用,維持如此巨大規模的快速反應能力。
所以美國與一般國家的作戰動員模式完全不同。一般國家需要很長時間來進行的準備工作,美軍已經事先做完了,並且在擁有全球空中打擊能力、快速反應能力與壓倒性的海空優勢下,可以迅速發動兩棲登陸作戰,投射兵力到任何地區。因此解放軍看起來離台灣很近,中國的軍事基地距離台灣只有一水之隔,但是中國的軍事動員能力與一般的國家一樣,甚至因為國土較廣闊,備多力分,所以集結部隊的效率還要更差一點,所以在計算「時間」這個因素以後,其實沒有多數台灣人想像的那麼快速。而美國本土看起來離台灣很遠,但多數台灣人並不知道美國為了維持前進部署與快速反應能力花了多少心血,再加上美國這個國家目前並沒有攻擊台灣的企圖,戰時是否會出兵救援台灣,也維持著模糊的態度,好讓美國擁有外交折衝空間,因此不會特別強調美軍在台灣附近的兵力部署情況。這也讓許多人台灣人誤以為,美軍若要救援或攻擊台灣,必需從本土出發,辛苦地越過遼闊的太平洋,才能趕到台灣附近海域。
美軍是否會救援台灣也許不是百分之百確定,但是很確定的是,如果有一天台灣成為了中國的一部份,台灣就要面臨美國的軍事威脅,「美國攻擊台灣」這個戰事想定就會變成事實。那台灣面臨的可不是需要幾個月的準備,才能進攻台灣的解放軍,而是幾個小時內就能發動一連串攻勢,幾天內海軍陸戰隊登陸,一個月後陸軍重裝師就能抵達的超級強權。美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就建立了這個架構來確保自己在西太平洋的利益,而隨著軍事科技的進步,與美國在實戰中所獲取得寶貴經驗,也讓美國的全球快速反應與部署能力遙遙領先。只是美國身為一個民主國家,不會以文攻武嚇的方式來恫嚇盟邦,但若因此以為美國對西太平洋的軍事衝突沒有準備,那就未免太過天真了。美國在西太平洋屯駐大批的軍火,而台灣就位於這個軍火庫的旁邊,這才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戰略地圖。
★ ★ ★ ★
photo.jpg
九六年台海危機時,美國派出兩個航空母艦打擊群到台灣海峽,其中一艘為尼米茲號
美國對台灣的戰略模糊政策是否已過時?
2019-03-13 方格子
王臻明 經營部落格「假圖天國」,專長為戰史、中國近代史、軍事、國際關係與地緣戰略,持續提供非主流、非熱門的軍武發展分析與國際政治情勢解讀,也常回顧重大歷史事件與戰史。
如果台海爆發戰事,美國會不會派兵救援台灣,一直是台灣政治人物很愛操弄,同時民眾也很關心的敏感話題。而美國到底會不會派兵救援台灣,之所以會變成如此曖昧模糊,倒也不是台灣內部的爭論與分裂所造成的,反而是美國有意為之,而這也是研究美、中、台關係所一定會學到的第一課,美國對台灣的戰略性模糊。簡單來說就是美國故意不講清楚,萬一台灣受到中國攻擊,會不會派兵救援台灣,而美國之所以這樣做,是有深思熟慮過的,原因可以分成幾個層面來談。
首先,美國因為「聯中制蘇」而承認中國,並與台灣斷絕正式外交關係,在法理上等於不承認台灣政府,理論上不再是台灣的盟友,但問題在於美國也不想放棄台灣這個重要戰略據點,更想利用台灣牽制中國,在「聯中制蘇」下又「聯台制中」,因此形成了既不承認台灣的政府,卻又繼續出售武器給台灣,支持台灣國防的奇特狀態。美國一方面說不會介入兩岸事務,不會擔任兩岸調人,卻又要求兩岸問題不得用武力解決,阻止中國攻擊台灣。在台灣過去長期無意與中國進行政治談判下,就形成了目前的僵局。
這樣的僵局其實符合美國的利益,同時美國不止不希望看到中國攻擊台灣,也擔心台灣故意挑起戰事,這在卜睿哲的公開信中,已經講的很清楚了,美國過去非常提防蔣介石出兵反攻中國,而將美國捲入戰爭之中,也不贊同過去陳水扁所發動的防禦性公投。因此故意保持模糊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避免防衛台灣的承諾淪為一張空頭支票,讓台灣「肆無忌憚」地與中國爆發衝突,將美國捲入不必要的戰事之中。而這樣的戰略性模糊,在過去四十幾年間,對美國來說是個很成功的外交策略,不止幫助美國拉攏中國,打贏冷戰,也在很多時候成功打台灣牌來牽制中國,而更重要的是,這還阻止了台灣出現任何不利於美國的政治路線。
但是任何政策都有副作用,美國的戰略性模糊最大的問題,就是台灣社會一直以來都懷疑,在中國武力犯台時,美國是否會堅持地支持台灣。而這也是過去台灣社會內部統派勢力的最有力論述,認為美國的安全保證並不可靠,在中國的軍事力量越來越強大之際,美國越來越不可能會像九六年台海危機時一樣,為了保護台灣而出兵,台灣萬萬不能冀望於美國,因此與中國維持良好的關係,是台灣很重要的自保之道。雖然這樣的論述在過去算是少數派,但是很明顯目前情勢已經有所改變。原因在於中國已經明白文攻武嚇的效果並不佳,利用台灣的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環境,用收買媒體與操控網路的方式,來瓦解台灣的民心,是比較方便而且已經證明有效的方式。
在這樣的媒體與網路攻勢下,中國不斷強調解放軍的軍事發展已經有能力嚇阻美國馳援台灣,意圖讓台灣社會失去對防衛自己的信心,而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則剛好成為了這種宣傳攻勢的操弄重點。在美國不正式講清楚對台灣的防衛承諾下,台灣社會的信心在中國無孔不入的宣傳攻擊下,正在一點一滴的流失。而台灣獨立運動團體在這樣的危機感之下,想要儘快尋求獨立,以反制中國,卻又因此違反了美國所劃下的紅線。其結果就是美國的這個戰略模糊政策,現在已經反過來成為了中國對台統戰的幫手,還限制了台灣自我防禦的機制。
近來中國發動「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的攻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目的就是要打破美國不准中國攻打台灣,要求兩岸問題要和平解決,但台灣又長期不願意進行政治談判,結果形成兩岸僵局的這個架構。因為在這一個架構裡,台灣雖然無法立刻走向獨立,但仍保有不被中國統一的安全,只要台灣不躁進,美國其實是願意遵守其防衛承諾的。但是中國利用其媒體與網路攻擊,削弱台灣社會對美國承諾防衛台灣的信任感,想讓台灣社會在感覺到自身安全已受到威脅下,選擇與中國進行政治談判,最後簽下所謂的「和平協議」,打破美國所建立的這個架構,使台灣自己走向終局統一的陷阱。
面對這波來勢洶洶的攻勢,美國與台灣卻都缺乏足夠的反制手段。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不可能走回頭路箝制新聞與言論自由,在台灣政黨輪替已成常態下,也很難保證親中政黨上台時,會不會立刻啟動與中國的政治協商,而打破美國為保護台灣而設下的防火牆。美國本身則長期奉行「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與台灣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多數的官員也早已經習慣這樣的戰略性模糊政策,雖然目前美中關係因貿易戰而陷入谷底,但短時間內要徹底改變也有其難度。因此海峽兩岸未來數年可能出現的問題,其實不是台灣獨立運動團體所推動的獨立公投,畢竟這有法令的限制,除非修法否則不可能出現,反而是統派團體與親中政黨想要進行的和平協議談判,已是迫在眉睫的嚴重危機。
一旦台灣在媒體與網路的操弄下,自己走向終局統一的陷阱,那將會嚴重損害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國家利益。美國才剛剛將中國與俄羅斯兩國,定位為未來的重要戰略競爭對手,若讓中國先馳得點,在台灣問題上取得上風,則美國可能要花費千倍萬倍的力氣,才有可能扭轉這個劣勢。在這樣的危機下,目前美國對台灣的戰略性模糊策略雖然仍在某些層面上對美國有益,但就整體來看,則已經是個過時且被中國所利用的錯誤政策。美國其實需要重要思考一套新的政策,來避免最壞的情況快速在台灣海峽出現。
近來AIT利用台灣關係法四十周年紀念,展開一連串的活動,頗有向台灣社會重申美國承諾的意味,但無奈目前台灣的媒體已無法發揮正常的新聞報導功能,這從AIT理事主席的專訪影片都被下架,就可一葉之秋,因此效果恐怕很有限,在美國繼續維持戰略性模糊下,不易扭轉情勢。或許更進一步來說,美國過去以戰略性模糊來換取中國的合作,但當美國認為中國是敵手,未來的競爭無法避免時,再維持這樣的戰略性模糊無異是多此一舉。
而對台灣來說,台灣社會必需要理解,美國這種戰略模糊的出發點,與為什麼美國不願意給予台灣百分之百的防衛承諾。台灣應該要明白「美國不作兩岸調人,並要求兩岸問題和平解決,而台灣長期拒絕與中國進行政治談判」,其實就是一種維持現狀的架構,並以美國目前獨霸全球的強大軍力做擔保。因此不談判、不簽和平協議,就是台灣目前維持現狀的最好方法。一旦開啟政治談判,與中國簽署和平協議,從歷史的殷鑑來看,除了無法獲得任何的保障以外,還自己打破了和平的現狀,選擇走向統一了。
https://vocus.cc/sophist4ever/5be3e8cffd89780001d871b8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0萬的網紅我要做富翁,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牛熊市是傳統經濟週期的指標, 有了大方向對於買賣策略會比較準確,避免市場雜訊如新聞和負面情緒的影響 。牛市時大部分資產價格也會上升 ,熊市時大部分資產價格會下跌,當中牛市和熊市均分一、二、三期,但甚麼時候是牛市?什麼時候是熊市? 牛市一期的開始,由於股票價值已經跌至低廉,價值投資者開始人市,買人...
自我察覺理論例子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孩子的一切舉動都不是為了反抗你,是為了他自己!
你眼裡只看見一個胡作非為的小霸王,每件事和每個人都要順著他的心意,事情沒有照著他的意思進行,就要掀起一陣軒然大波。這是我們避之唯恐不及的事。
其實,從我們的觀點來看孩子的行為並沒有幫助,更無法讓我們用愛心、耐心及尊重的態度來陪伴孩子。孩子具有高度社會化的特質,他們依賴父母,而且需要我們給予他們安全感、關愛和引導他們。
取自《媽媽的情緒練習》
……………………………………………………………..
各位朋友,早安:
當孩子有強烈的情緒時,我們可以如何陪伴他?
這是我常被問到的問題,這本書的說法我很喜歡。如果各位常來版面的朋友,大概可以看到部分重複的概念,已經在版面上提過。
「Stop doing, start being!」
跟自己同在,跟孩子同在,別再用念頭、用動作把自己帶離現在。活在這裡、當下,能感受到平靜圓滿,我們能聽得更清楚,孩子透過他的困難,正在表達些什麼?!
祝願您,終有一天能跨越強烈的情緒,看到對方內心真正想表達的東西!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728663753816574/
……………………………………………………………..
如何面對孩子的強烈情緒
【文/ 珍琳.米克, 珊德拉.提墨.葉特】
當你調整看待孩子的方式,或是提高自己觀察的敏銳度,包括對自己和孩子的感受,事情就會容易許多。為了讓你在面對這些高強度情緒時,可以更加得心應手,我們和你分享一些基本的原則,幫助你在當下冷靜以對,用適合孩子的方式去陪伴他。
所有孩子感覺得到的──你也可以!
一個健全的人格發展和圓滿的生活,絕對少不了要讓所有情緒都有宣洩出口──沒錯,就連不舒服的,還有我們恨不得不要擁有的,像是憤怒、恐懼、難過或是討厭的感覺。不只是針對孩子,連我們自己也一樣。你愈是覺得自己不可能,或做不到讓情緒有抒發的空間,想要教導孩子通常也是難上加難。當你明白為什麼非要面對不愉快的情緒時,就能讓你不再想迅速地「關掉」感覺,反而會用不一樣的態度去面對它:「哦,憤怒先生,你來了!你不必急著走,讓我好好感覺你一下再離開。」同樣的,孩子的情緒或你的想法也是:你和孩子,都可以去感受所有想要的感覺。關於這一點,你最想問的核心問題是:身為大人的你該如何面對?
當遇上孩子的感覺時,我們常會問:「好吧,到底該怎麼做?我該怎麼引導孩子?方法跟步驟是什麼?我應該做什麼呢?」談到細心跟用愛陪伴孩子,不單只是很表面地討論做什麼而已,身為家長,我們要起心動念才可以。有一句英文,十分貼近我們的想法:「Stop doing, start being!」
▍Stop doing, start being!
如果你喜歡這句話,請花點時間去思考:這句話帶給你的意涵是什麼?你有其他的作法嗎?你什麼時候去做,什麼時候改變自己?或是同時進行?你什麼時候會有「從即刻起就要做些什麼」的念頭?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嗎?當他生氣又大聲哭鬧?還是他哭到不能自己的時候呢?
看看以下的舉動,或許能助你一臂之力。
陪伴孩子時,不該做的事:
・貶低孩子
・誇大言詞
・譴責孩子
・批判孩子
・喋喋不休
・過分苛責
・轉移話題
・棄而不顧
・一語不發
・轉身離去
只要陪伴就好。當孩子需要你的時候,為了孩子,請陪伴著他。你或許可以擁抱他、輕撫他,給他愛和安全感。看著他,深呼吸,體會孩子的感覺,也感受你自己的,此刻,不要抗拒你和孩子心裡的想法。
不必緊抓著那些感覺。就像天空的烏雲,隨風飄去後,會帶來新鮮又乾淨的空氣。就像你在這段時間裡做的一樣,讓孩子再深呼吸一口氣。
感受的合理與否,不該由我們來決定,感覺就是感覺。
▍孩子的每一個感覺都其來有自!
即使你找不出原因或是不明白孩子為什麼生氣,都不該先下任何評論。感受的合理與否不該由我們來決定,感覺就是感覺。如果我們知道孩子發脾氣的確切原因,當然會輕鬆許多,這種機會偶爾會有;反之,就馬上觀察並且找出原因。有可能是因為孩子不喜歡拿到的湯匙顏色,或是一整天下來累了──或者還有其他更深層的原因。
如果類似的紛爭一再重複發生,或是孩子不斷出現相同的行為模式,很有可能是因為家庭氛圍所導致,與當下的情況無關。
孩子是「感知動物」。人和人的互動關係或是互動的頻率,也許我們沒有直接說出來,或者連我們自己大概也未察覺,還有那些我們完全不想承認的,孩子們通通都感覺得到。所以,生活在高壓的家庭裡,孩子就像輪流住在冷氣房或三溫暖裡一樣。如果家裡的互動不熱絡,父母又不敢面對衝突(特別是夫妻之間的不愉快),其中一個孩子很有可能會自認「受到召喚」,要為家裡製造出磨擦或是增加互動的熱度。在不知不覺間,孩子把一切都看在眼裡,卻因此成了「問題兒童」,也逼得大人們爆發出來。就像媽媽一再和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她高分貝怒吼、生氣及斥責孩子,雖然彼此爭吵「活絡」了家裡的冷漠氣氛,不再是冷冰冰的一片,但這樣的方式和作法未免也太傷人、太不健康了。只要父母任一方都沒有意願處理問題(或用彼此冷戰、分居之類的作法),孩子會因此成為永無止境、不快樂「失衡關係」的犧牲者。如果有些許改變,事情就會有轉機。儘管如此,在危機出現時,一個家庭卻總是忽略最根本、最嚴重的問題。
▍孩子的快樂不是媽媽的責任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時時刻刻感到滿足,無憂無慮地生活,這不就太美好了嗎?沒錯,問題是怎麼做呢?真的太困難了。「你有難過的權利!」這句話暗藏著不可思議的力量,也讓人有信心:「沒關係,我不必感到有壓力,或是使出渾身解數,怎麼樣都不讓你的眼淚掉下來!我可以安靜地陪伴著你,看著你,安慰你──只要你需要我的時候,我都在。」還有,我不必扛起責任,我只要在你身旁。就算是在最艱難的時候,這些舉動卻有著無比的效用。
孩子的一切舉動都不是為了反抗你,是為了他自己!
你眼裡只看見一個胡作非為的小霸王,每件事和每個人都要順著他的心意,事情沒有照著他的意思進行,就要掀起一陣軒然大波。這是我們避之唯恐不及的事。其實,從我們的觀點來看孩子的行為並沒有幫助,更無法讓我們用愛心、耐心及尊重的態度來陪伴孩子。孩子具有高度社會化的特質,他們依賴父母,而且需要我們給予他們安全感、關愛和引導他們。
▍智慧不是用「餵」的!
一個認為自己懂得比別人還多的成人,更應該有能力去觀察親子之間的互動關係。孩子擁有足夠的能力,並不需要我們去「灌輸」他們什麼。靠著一直以來的生活,我們累積了許多經驗,不過孩子會的、懂的與我們不一樣。我們往往把孩子當成訓練的對象,一直不斷對他們耳提面命「每個人」該做或不該做的事,但我們卻忽略了,孩子是透過模仿來學習行為和態度。英文有一句話說:「Walk what you talk!」,也就是中文說的「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我們必須先瞭解到,自己正帶領一個有「自我靈魂」的人,重要的是,我們建立和他之間的關係,去認識對方,就像導遊一般,用人生的經驗領導著他。做為父母,我們抱持著謙卑的心並且明白,自己並非全能,也需要持續地學習,這將對親子關係有著莫大的助益。
就是那麼一下子!
舉另一個例子。嬰兒被獨自留下來的時候,他們不知道媽媽什麼時候會回來;但孩子生氣時,我們做大人的卻可以感覺得到,過一會兒就好了。你試著想想看:那不過是一段很短暫的時間,你必須在這時去克服湧現出來的情緒。讓你在當下失去頭緒的,「只」不過是你的孩子罷了,你的生命不會因此受到威脅。拋開眼前的微小景況,你會看到廣闊的視野。這不容易,卻可一試。
▍孩子只是不知所措
孩子坐在地上嚎啕大哭,瘋狂揮舞著雙手,朝著地面頓足,這就是他感到危急的時候了。當下他只好用自己知道的方式,去抵抗排山倒海而來的情緒。這時的他有別於一般的狀態,他的舉動也不是一時興起,做父母的我們必須瞭解到這一點。雅斯培・尤爾在他的書裡提到,當孩子打父母時,父母們在憤怒當下會做出三種回應方式:
◆ 情況一:媽媽對孩子說:「你讓我太失望了!」尤爾認為這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回應方式。大人把不愉快的情緒歸咎在孩子身上,斥責他,讓孩子感到極度的低落。
◆ 情況二:媽媽告訴孩子不想看到他,並且「疏遠」孩子。這麼做可行,但我們必須要注意:孩子會因此知道母親的底線在哪裡,卻無從認識自己的情緒。
◆ 情況三:媽媽會在當下陪伴孩子,用適合的話語說出孩子的感受。像是:「你覺得生氣、難過、憤怒⋯⋯」
孩子的心裡有許多感受,必須說出來,這樣他才能恢復;無論我們願不願意,這就是一個過程。因為大腦的發育尚未完全,孩子在面對情緒時別無他法,只能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時,或許也能幫助我們更妥善地來回應孩子。你可以幫孩子說出情緒並且陪伴他,也可以把造成你不愉快的原因都推到孩子身上,你要當哪一種父母呢?
▍以愛相隨,以身示範
「孩子不該學⋯⋯他應該要學⋯⋯」,當你想用愛陪伴孩子成長,告訴他你想傳達給他的觀念時,你會有這樣的念頭出現。在身心放鬆的情況下,你輕而易舉就能做到,或者當生活平順時,你也能順應孩子的各種作為,並完全拋棄自己從前親身經歷過的高壓管教、脅迫、威權及處罰。這種教養方式會在身處壓力之下又再度重現,也是人之常情。當你身處不安或高壓情況下,做父母的會心想:「但我必須教孩子⋯⋯」,基於恐懼的心理,擔心自己哪裡沒做到、沒做好,孩子可能因此變成無法管教的可怕小霸王,就祭出舊有的方式來。
請放下這樣的擔憂。靠著愛心、理解和自我反省,我們不會教出小霸王。反倒是我們的孩子會因為我們的態度,懼怕他最需要的人,因為自己不聽話就得受到處罰,也會給他留下印象,這是暴力帶給他的影響。讓我們把教養當成是愛的表現並以身作則,在信任中生活,積極而有意識地去塑造人際關係。
▍當你招架不住時,請打開救命傘
當你發現自己已經受不了孩子的哭喊、憤怒的表情和所有的情緒時,請說出來,用行動來表示。「忍耐」和「隱忍下來」都不會「解決事情」。你可以退後一步,甚至十步也可以,先照顧好自己!不只是孩子的安全,連你自己的都不該被忽略。
你不必獨自完成!
要是真的別無他法了,你害怕對孩子或自己做出什麼事情來,你可以離開現場,或是躲進浴室裡,這是到了萬不得已時的緊急作法。如果可以的話,快點找救兵。當你無法讓自己冷靜下來,打電話給可以馬上協助你的人。必要時讓婆婆也來幫忙,她和你的立場一定截然不同,但這麼做都是為避免憾事發生;再不然也可以打電話給女性友人聊一聊。
當你發現自己正面臨如此特殊的情況時,我們希望你能讓瞭解狀況的人,陪著你度過這個時期。你可以尋求學過尤爾理論的家庭治療師,懂得「情緒急救」的人員─就是先前提過的身心治療師湯瑪士・哈姆斯所提出的概念──或者也可向心理治療師諮詢。尋求幫助一點也不可恥,這是勇氣和決心的表現。
…………
練習時間:你用什麼「角度」看待孩子?
壓力和緊張會影響我們的感官知覺。身處壓力和緊張時,記得要做到,去覺察不斷冒出來的情緒,轉移注意力,讓自己專注在當下發生的事,確認自己是否還用愛的眼神看著孩子,或者你可能正表現出自己也不喜歡的態度。
這種有意識讓情緒暫停和自我觀察是當下必要的作法,唯有這麼做,才能讓你和你的身體受到憤怒掌控之前,讓自己「停下來」!
.
以上文字取自
媽媽的情緒練習:自我覺察,用智慧愛孩子和自己,建立正向家庭關係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1252
大好書屋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自我察覺理論例子 在 名為變態的神父 Facebook 八卦
基進黨某個女性主任,因為臉書叫做xx小姐姐,「小姐姐」被認為是中國用語,在一些人施壓下,該主任不得不改名.
.
根據基進黨人士的說法,該人使用xx小姐姐作為代稱起源於選戰期間地方鄉親對主任的稱呼,但即使如此,仍然被以「基進黨比民進黨還獨」這是路邊鄉民都知道的事,所以更應該被框架較高的標準,並指責她對中國用語毫無自覺.
.
說來好笑,如果你去鄉下,喚一聲「小姐姐」(台語),包準每戶人家都會有年輕的女生探出頭來,對,他們就是小姐姐.
.
而且可能有些已經三十幾歲了.
.
人們用小姐姐,遠比中國人近年來風行的「小姐姐」還早,不能說,台灣人用的東西,換到中國人用,就變成中國的,然後必須反對,還要人改名,真不知,這是在反中,還是反台.
.
其實神父並不反對支語檢查.
.
但不要忘了,中國人也是人類,凡是人類,就會進行「模仿」,這是班杜拉提出的社會學理論,因此,不太可能中國人用過的東西,不管它的本質是什麼,他就變成中國人的,而必須反對-這樣子,很容易喪失反對的本質,反抗中國的壓迫與滲透,進而擴大反對不該反對的東西,因為中國人可能會做任何事,用任何用語.
.
所謂防禦,是伐去其不正常的意識,而不是把正常的事物本質,也一併都砍掉,這就不叫防禦了,叫自殺,說的文明些,叫做不相干的起源謬誤.
.
如此一來,中國群體只要不斷採摘他人的語言,人們就開始自我檢肅自身的語言意識,不論其常識、語意、語用、語法,語境,到最後,處處都是中國用語,屬於他人或自己的語言反而被消滅掉,這才是在幫助中國用語無限膨脹,取代本屬於自己的語言自由.
.
支語檢查作為一種非常辦法,是一種捍衛本土文化的防衛機制,也因此,是必須謹慎而且細緻的使用,避免牽連無辜-換句話說,使用者必須有相應的智慧,若沒有,只是看到黑影就開槍,不僅降低這個防衛機制本身的信度,也會淪於任意遷怒於他人的工具.
.
這時,就不是支語檢查了,只是看不順眼把你幹掉.
.
「小姐姐」一詞,其實牽涉到言語的自然性,也就是不管是什麼語言,只要有姊姊或是年輕女性,牽涉到排行,或表示親近,都有可能會誕生「小姐姐」或「小姊姊」這樣的用法.
.
通常「小姐姐」或「小姊姊」可以指的是家中排行較末的姊妹,對於沒有血緣關係的人身上,如同「姐姐」,可以指對一般年輕女性的暱稱,「小姐姐」也可以如此使用,小有拉近距離,親暱的意思,相較於「姐姐」來說,就是年齡層更接近自己,或者是關係更加親暱的稱謂.
.
舉個例子來說,當一個小男孩看到蘋果姐姐在表演,蘋果姐姐大概20來歲,是一種姐姐,而這個小男孩跟隔壁的姐姐一起去看,年紀跟他差不多,但比他略大,這個姐姐跟蘋果姐姐比起來,就不是同在一個層次之中,就叫她「小姐姐」.
.
在什麼樣的情境之中,又會脫口而出小姐姐呢?比如一個媽懷了一胎,就會脫口而出「你要當小姐姐了喔」,這明明,是極其自然的事,或者是母親對孩子說,「你叫隔壁的那個小姐姐過來」,這時,小姐姐可以指的是年幼的姐姐.
.
在神父來說,我喊小姐姐大概快二十幾年了,從小喊到大,從南喊到北,在北部,我有一個乾姐姐,排行最末,我管她叫「小姐姐」(小tsé-tsé),南部我也有一個堂姐,排行亦最末,也如此叫她.
.
在格林童話中,有一本故事叫做「小弟弟與小姐姐」(Brüderchen und Schwesterchen),這本書的翻譯也令日本傷透了腦筋,他們起先翻「兄と妹」,又翻「小さな兄弟と小さな姉妹」,因為實際上應該是一個姐弟的故事,但英文是集合名詞, Little Brother and Little Sister,這就容易搞混.
.
所以我要註明一個兄弟姊妹的故事,小姊姊,little sister就會被如此出現.
.
至於在中國又是怎麼回事呢?他們風行「小姐姐」也不過這一兩年的事情,而且還是來次二次元的敬稱,針對自身喜歡的偶像LoveLive!裡,μ's偶像組合成員的暱稱,還稱什麼,一般人不能隨便用,在神父看來,他們不過就是在既成的語彙裡,框架出來當成指涉特定人物的詞彙,根本只是借用,不能越俎代庖,說什麼稱小姐姐會冒犯acg圈,這根本是乞丐趕廟公的說法.
.
至於LoveLive!的粉絲,為何會用「小姐姐」來稱呼他們的偶像,邏輯也和一般語言的語用性相當,就是對於年輕女性的年齡層相對的微妙感受,相較於設定為高中生的動畫偶像,應該叫做妹妹,但實際上幫他們配音的聲優,又多為二十來歲,為了表示最大的愛意和敬意,把稱他們「姐姐」的年齡鴻溝給去除了,稱為「小姐姐」.
.
換句話說,比姐姐還小的姐姐,更親近自己的姐姐.
.
後來開始氾濫,在中國網路中,從二次元到三次元,變成稱呼漂亮或有萌屬性的年輕女子.
.
而她的詞源又來自日語「ねえちゃん」,簡單來說,對中國人就是外來詞彙,中國人普遍反日,卻又模仿日本的詞源,這可以看出語言的模仿性質和自然生成的邏輯,是難以令人察覺和防備的,台灣人就算抗中,也沒必要把小姐姐看成是全然的中國用語.
.
在漫畫暖暖日記中,有一隻公的花栗鼠常常被他姐姐欺負,這個姊姊名字就叫小姐姐しょうねえちゃん,是該名花栗鼠的二姊.
.
像「小姐姐」這種詞彙,除了是語言中的常態,基本上也是無害的,根本沒必要為反對而反對.
.
因此在鄉里之中,都是一群年紀偏大的長輩,看到有年輕的女性,便叫她「小姐姐」,其實也不為過,若是年紀較小的孩子,看到大姊姊,要縮短距離,叫她「小姐姐」,也不會令人意外.
.
至於為什麼不叫阿桑或阿姨?我想如同為女性更應該明白其中道理,例如「おばさん obasan」歐巴桑,原本是對年長女性的敬稱,但近年卻變成暗示女子老,外貌欠佳,女性不喜歡別人稱呼自己隱射出年紀,所以最近連「阿姨」都變成嫌惡用語,這也是前頭粉絲的邏輯,用彌平年齡差距來討好女性,因此,從歐巴桑變成阿姨,阿姨變成姐姐,姐姐再變成小姐姐,這種有點大,但又不能太大,又要隱含一點小的感覺,只能說,投其所好罷了.
.
通常我們會習慣稱,大哥哥,大姐姐,小弟弟,小妹妹,但在語言之中,並不是那麼工整的,也常出現這種大小置換,從中得到其他意思的用法,以台語而言,阿+親屬稱謂,通常有尊敬或者權位的意涵,阿爸,阿母,阿姊,鮮少稱阿妹,阿弟.但,也有例外,例如「阿妹仔」,是對晚輩常出現的稱呼,且多半沒親屬關係.
.
其他如有藝人稱「小哥」,或者什麼網路用語「小妹哥」,小阿姨,有些女生也喜歡自稱什麼xx哥、二伯、女孩、林北,「小姐姐」根本就無傷大雅.
.
「凡是中國用過的,我們就必須討厭」,這是個簡單邏輯,過往,也有人提出什麼中國喜歡打擊台獨,稱某某是台獨,獨已經被汙名化了,所以我們不能稱自己是台獨,這些,都是把自己的理智某種形式去交給對方做決定.
.
作為防備中國用語入侵的防衛機制,首先要做的,便是精準打擊,不是亂打一通,若是不區分來源,有害無害,一味都塞在「中國」的框框裡,反而連不該塞的也塞了進去,說是要抵制中國用語,卻變成在割讓自己約定成俗的語言習慣.
.
因為自身不當的想像,而強迫他人改名,在我看來,這根本做過頭了,這不是屬於台灣獨立自主的想像,身為台獨立的倡議者,照理說,應該最反對這種施壓而亂改別人名字的行為.
.
要做之前,先界定一件事情,到底是在反對中國用語,還是在反人性,brother.
自我察覺理論例子 在 我要做富翁 Youtube 的評價
牛熊市是傳統經濟週期的指標, 有了大方向對於買賣策略會比較準確,避免市場雜訊如新聞和負面情緒的影響 。牛市時大部分資產價格也會上升 ,熊市時大部分資產價格會下跌,當中牛市和熊市均分一、二、三期,但甚麼時候是牛市?什麼時候是熊市?
牛市一期的開始,由於股票價值已經跌至低廉,價值投資者開始人市,買人低估的資產,但大部分市場參與者仍然不太相信經濟已經復蘇,市場情緒仍然悲觀。例子是上次911事件和沙士事件,2003-2004年沙士期間,環球股市紛紛築底,恆指也由八千三百點升至三萬二千點。
牛市二期是市場累積了一定的升幅,但投資者對大跌市的印象仍記憶猶新,輕微的回調已引發市場情緒再度悲觀起來,由於沽壓沈重,大市也因此出現明顯的調整,可達40%-70%,和熊市的分別在於企業盈利出現改善,只是市場氣氛偏淡引致。例子是上次2004-2005年,美國加息和中國進行宏觀調控時,抑壓經濟過度增長,投資者認為這些政策是負面的, 觸發負面情緒,但對長線經濟發展健康,即使好此,當時恆指也蒸發了一半以上的升幅。
牛市三期是企業盈行在牛市一期二期一直上升時,或許投資者習慣了升市的節奏而忘記了跌市的感覺,所以願意愈買愈貴,直到瘋狂狀態。例子是2007年港股車通車當時未開通,市場已經自我興奮,恆指由一萬九千點至三萬點只用了個半月時間。當時大家茶餘飯後,坐車的話題也離不開股票,討論區也滿有辭職炒股的帖。但大家忘記了美國的次按危機早於2006-2007已經萌芽,泡沬形成當中,後來聯儲局即使減息,投資者以為是好消息,不理會政策,最終導致泡沫爆破。
熊市方面,也分開三期,整個情況和牛市完全相反。熊市一期,投資者未能察覺市場出現問題,價值投資者卻紛紛沽出股票;熊市二期出現大幅反彈,市場認為調整只時大升市的一部分,對大升市的感覺仍在,存有「升市莫估頂」的想法,因此當有反彈時投資者便會再次人場。但實際上,和牛市二期概反,公司盈利已經無法維持增長,甚至虧損,因此熊市三期來臨,有貨者也會紛紛爭相沽出股票,市場情緒極到悲觀,所有估值跌到不合理的低殘。當壞消息出盡時市場便會蘊釀另一個牛市的開始。
經濟週期起彼橫跨多年,市場情緒為市況增添波幅,但當我們能把握經濟的大方向,市場的波動為我們製造買入或賣出的機會。
════════════════════
?財務自由不是夢!把握機會免費體驗?
施傅【10年財務自由】1小時簡介+工作坊
立即試看:https://www.gregorysy.com/
════════════════════
❓有效 極速 儲存千萬❓
【零至千萬加速器】1小時簡介+工作坊
免費試看:https://edu.money-tab.com/pages/accelerator
════════════════════
茶敘50 《ALL or NOTHING》
立即購票:https://edu.money-tab.com/pages/teatalk-50-online
所有課程/活動一覽: https://money-tab.info/activity
施傅新書「量化交易」手冊
網上即買: https://www.money-tab.info/2020-book-purchase
✓ APP下載: http://onelink.to/mtapp
✓ 升級版: https://money-tab.com/membership
❖訂閱【富翁電視MTTV】頻道:
https://bit.ly/35dJW4Y
❖訂閱【我要做富翁】頻道:
https://bit.ly/35LOy2J
❖讚好Facebook專頁:
https://facebook.com/203349819681082
❖追蹤Instagram專頁:
https://www.instagram.com/money_tab/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vY0IspHWls/hqdefault.jpg)
自我察覺理論例子 在 我要做富翁 Youtube 的評價
牛熊市 是傳統的經濟週期指標, 掌握了這些大方向可以避免市場雜訊,例如新聞,和市场負面情緒等 所造成的影響,買賣策略會更準確。牛市的時候大部分資產價格會上升 ,熊市的時候大部分資產價格會下降,牛市和熊市都有分一、二、三期,但到底甚麼時候是牛市?甚麼時候是熊市呢?
牛市一期的開始,由於股票價值已經下跌到一個非常低廉的位置,價值投資者開始入市,買進被低估的資產,但這個時候大部分市場參與者仍然不太相信經濟已經復蘇,市場情緒仍然悲觀。例子是911事件和非典事件,2003-2004年非典期間,環球股市紛紛觸底,恒生指数也從八千三百點升到三萬二千點。
牛市二期 是市場累積了一定的升幅,但因為投資者對大跌市的印象仍然記憶猶新,所以輕微的回調 已引發市場情緒 再度悲觀起來。由於沽壓沈重,大市也因此出現明顯的調整,調整的程度可以蒸發了從前升幅的40%~70%,牛市二期和熊市的分別在於 現在的企業盈利出現改善,而他的跌勢只是市場氣氛偏淡 所造成。例子是上次2004-2005年期间,美國加息 和中國進行宏觀調控以抑制經濟過度增長,但投資者卻反而認為 這些政策是負面的 因此觸發了負面的情緒,但其實 對長線經濟發展是有益的,即便這樣,當時恆生指數也蒸發了其一半以上的升幅。
牛市三期是企業盈利 在牛市一期二期处于上升時,或許投資者習慣了股市上漲的節奏 而忘記了股市下跌的感覺,所以願意愈買愈貴,直到進入瘋狂的狀態。例子是2007年的港股直通車,當時還未開通,市場已經自我興奮,恆生指數 從一萬九千點 升到三萬點 只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當時大家茶餘飯後,就連坐車,話題都離不開股票,討論區也有不少說 要辭職去炒股的帖子。但大家忘記了 美國的次按危機 早於2006-2007年就已經萌芽,泡沬形成當中,後來聯儲局即便減息,投資者也仍然以為是好消息,不理會政策,最終導致泡沫爆破。
熊市方面,也分為三期,整個情況和牛市完全相反。熊市一期,投資者未能察覺市場出現問題,價值投資者卻紛紛沽出股票;熊市二期出現大幅反彈,市場認為調整只是大升市的一部分,對大升市的感覺仍在,存有「升市莫估頂」的想法,因此當有反彈時投資者便會再次入場。但實際上,和牛市二期相反,公司盈利已經無法維持增長,甚至出現虧損,因此熊市三期來臨,有貨者會紛紛爭相沽出股票,市場情緒極度悲觀,所有估值跌到不合理的低殘位置。但是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所以當壞消息出盡的時候也預示著另一個牛市的開始。
經濟週期起伏橫跨多年,市場情緒為市況增添波幅,但當我們能把握經濟大方向的時候,市場的波動將為我們製造買入或賣出的機會。
**國語片段已經標籤"國語",亦放於另一playlist分隔,希望,國語為母語的粉絲仍然有公平數量分析;廣東話是母語朋友建議不要內進啊,可到廣東話的片段看,內有千多套以上免費影片~謝!**
=============================
對「我要做股神」有興趣朋友可以:
1) 透過「茶敘」及「分享會」等活動交流及探討市況
我的公開講座:http://www.sylinghim.com/all-event
2) 在這裡可以認識更多「我要做股神」的應用:
我的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1397969920475134/
我的YouTube頻道:https://youtube.com/channel/UC666Z4JMa7hrwpINpRKkj6w?sub_confirmation=1
我的APP+Premium:下載「我要做股神」或
https://web.sylinghim.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g_2UXT1a_4/hqdefault.jpg)
自我察覺理論例子 在 自我覺察(上):什麼是自我覺察? - YouTube 的八卦
「 自我 覺察」一詞很常見,卻沒想像中那麼容易理解,我計畫用2-3支音頻,簡單扼要回答幾個相關問題。這支音頻,將回答以下四個問題:1. 什麼是覺察?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