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那麼在意別人,就是因為太少關心自己。
對你而言,最重要的並不是別人。因為你過的是自己的人生,沒有任何人能替代你做此事。你必須去察覺下面這些事:
‧ 自己在當下有什麼想法?
‧ 自己在當下說了什麼?
‧ 自己在當下採取什麼行動?
取自《擁抱脆弱,你會更堅強》
**************************
我也常這麼提醒,要回到自己身上。即使面對很在乎的關係,也不要忘了自己,因為有健康的自己才有健康的關係。
而覺察又是第一步,感覺不到自己,也就談不上自我調整了。連自己都感覺不清楚,還不斷掛心去感覺他人,容易失了平衡。
尤其一直注意他人的時候,我們的內在容易不自主地被外境牽動。情緒起起伏伏,不會太舒服,而且我們會沒有心理準備,一不小心有時會被擊倒。
「要是你將自己和他人比較,更會覺得自己只是個微不足道的存在,心情也就更加沮喪了。」
我今天在台中也講,比較是第二層的愛的特徵,比來比去,愛都不見了。因為連自己都不會對自己的生活滿意,這種負能量就會從自己身上擴散。後來時間一久,常剩下的是習慣還有不甘心,不是真的有多愛對方。
我喜歡這本小書,每一篇都有一些簡單的提醒,但其實很重要。讀來不費力,然後讓人一點一點把自己找回來。
**************************
現在開始,停止盲從
【文/ 石原加受子】
■ 用聲音開啟療癒的能量
許多人都希望能獲得別人的認同。若是無法如願,就會為自己無法贏得對方的好感,或是無法讓對方肯定所苦。
當你心中充滿「我希望對方能夠因為我而(去做)......」的感受時,試著對自己這樣說:「我希望你愛我,我希望你認同我,我希望你理解我,我希望你做這個,我希望你做那個......」
這時,你是不是開始覺得喘不過氣來,或是覺得自己像是個極度飢餓到全身無力的人,又或者覺得像是個緊抓著浮木不放的溺水者?
越是無法體會到這種感覺的人,越要大聲唸出在第四十頁「身心同步減壓法」中所提到的練習句子。
(也就是我們的內語要跟身體狀態同步,譬如說,當我們很疲憊的時候,與其不斷自我激勵,不如說「呼……我已經累了,等一下的事慢慢來吧!」這種方式可以幫助自己放鬆!)
還有,在心中默唸和用嘴巴唸出聲音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為聲音是會影響情緒的。藉由大聲唸出來,更能強化肯定自身的能量。
■ 「以他人為中心」的痛苦活法
當你唸著上一頁所提到的句子時,意識是放在哪裡呢?沒錯,就是全然在對方身上!
那種「希望對方能滿足我」的心態,在自我中心心理學當中,就是「以他人為中心」的想法,是把自己的意識完全集中在對方身上,希望對方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或是藉著觀察對方的言行舉止,來決定自己表現的態度或行為模式。
當你用這種「以他人為中心」的觀點環視周遭的環境,會看到什麼景象呢?
走在街上時,你會覺得每個人淨是一臉不悅。不小心碰到路人的肩膀時,你會覺得自己被對方怒視。過馬路時,你會因凶悍的駕駛瞪視而嚇得心驚肉跳。坐捷運時,你會很在意無禮的乘客逕自伸長雙腳癱坐在位置上的模樣。在公司裡,你會覺得自己常被上司咆哮著要求提升業績。回到家裡,也覺得家人都非常無情而冷漠。
如果你是有這種想法的人,一定會經常沒來由地感到悶悶不樂吧!而且,要是你將自己和他人比較,更會覺得自己只是個微不足道的存在,心情也就更加沮喪了。
要是你還時時受到周遭事物的打岔而分心、轉移注意力,自然也不會將心思聚焦在自身的感受和情緒上。
如果你能多關注自己,就偶爾也會發現自身不安、焦慮、生氣、失望或是心灰意冷等負面的情緒。
只是,這些負面情緒並非如同前面所說,全是當下所產生的情緒,或許是肇因於更早之前許多負面情緒長期累積而成的經驗。可能是剛剛或昨天才發生過的事,也可能是一個月前、半年前或遠至一年前所發生的事,狀況不一而足。
■ 在每一個當下,做真實的自己
對你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你因為正發生的事,在「當下」、在「此時此刻」所產生的感受和情緒。
你必須想想:
‧ 自己在當下有什麼感覺?
‧ 自己在當下有怎樣的情緒?
請用這種方式,把能量集中在「現在」,把焦點放在你「真正想要」的事物上,學會珍惜「當下」。
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周遭環境上,就會無視於與自身有關的一切。然而,對你而言,最重要的並不是別人。因為你過的是自己的人生,沒有任何人能替代你做此事。你必須去察覺下面這些事:
‧ 自己在當下有什麼想法?
‧ 自己在當下說了什麼?
‧ 自己在當下採取什麼行動?
你會那麼在意別人,就是因為太少關心自己。你必須用這種透過「正念」的方式,重視自身的存在,和自己親密相處。
.
以上文字取自
擁抱脆弱,你會更堅強〔療癒暢銷升級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8153
.
桃園免費電影賞析講座_壁花男孩【9/29】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70578786792518/
台中公益講座_愛是一生的功課【靜思書軒台中靜思堂店,9/28(六)下午2點到4點】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571921903094221/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4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1萬的網紅文森說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購買連結: https://bit.ly/30RTqCo 全館不限商品折價券: https://bit.ly/3iPKpQh 博客來五分鐘閱讀計畫版本: https://bit.ly/37QkV16 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會很「學術」,後來發現它不僅非常生活化,更說中了很多我沒發現的問題 如果你上網搜...
自我中心心理學 在 Facebook 八卦
▶️你不該再忍耐了,為什麼?
關於工作,大多數的人並不是出於這種「我超想工作」的單純欲望,而是將之當成責任和義務,認為自己必須工作。
身為一個母親,無論身體狀況有多麼不舒服,早上起床多麼痛苦,為了孩子、為了老公都會咬牙忍耐,為他們做好早餐,做好出門的準備。如果是全職家庭主婦,時間上可能還比較充裕,不過如果是職業婦女,就沒辦法這樣了。更不用說,如果有年幼的孩子,還要帶著他們去托兒所。
但所謂忍耐,其實就是無視自己內心的行為。
「但是,身處於現在的社會,就算把孩子交給托兒所,如果不出去工作,就經濟面來說是不可能的。」我聽說過這種想法。
▶️持續忍耐,就看不見內心的真實感受
當前的社會絕對稱不上健全,而是以忍耐、沉默服從為優先,因為無視人的內心,牢騷不滿和憤慨必然會逐漸高漲。
即使社會風氣就是如此,有些人會認為自己也必須配合、必須服從。如果有這樣的想法,就會越來越作繭自縛。不僅於此,如果每天都過著按表操課的生活,就沒有時間顧及自己的內心感受。
即使覺得疲累、身體不舒服、或是心裡難受、覺得悲傷還是提不起勁,也必須忍耐著完成任務。但是,如果像這樣忍耐著,在意他人和外界的事情,自己最重要的心情,卻會逐漸變得看不見了。
即便如此,自己感受到的負面情緒並不會消失。如果無法消除,就會在潛意識裡不斷累積、不斷地感到煩躁、生氣。
▶️忍耐,代表你以他人中心思考
在自我中心心理學中,忍耐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字。一旦否定自己的感受,意識就會朝向外界。或者用快於思考的速度啟動了默默遵從的模式,意識也會朝向外在事物。
如果你的意識從看向自己,轉為看向外在事物,就會自動忍耐。不再試圖實現自己的心情和欲望來滿足內心,而是改以忍耐、順從為主。
從自我中心轉換為他人中心的過程中,會象徵性地置入「忍耐」這個意識,就是出於這樣的理由。
然而在忍耐的同時,在得到他人的認同之前,必然會被必須忍耐、必須壓抑自己努力,這樣的「他人認同」所束縛。
不由你自己來決定自我價值,而是由他人來衡量你的價值並獲得認同,才會令人感到安心。相反的如果得不到他人的認同,人就會陷入極度焦慮的狀態。絕大多數人都陷入了這種他人中心的狀態。
這樣一來,就會疏忽自己的內心,沒多久就連自己當下是怎樣的感受都無法察覺。不過,如果忍耐成為理所當然,即使意識到自己正在忍耐,你也會嘗試忍受那份痛苦。
▶️忍耐時問自己:「我到底想要怎麼做?」
如果以自我為中心來理解這樣的忍耐,就會將忍耐看作是沒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心情的表現,更是為了提醒自己「我現在狀況不佳」的資訊。可以說忍耐是從潛意識所發出的訊息,說明你正在粗暴的對待自己。
因此當你察覺自己正在忍耐時,就不應該維持忍耐的狀態,而是該回到自己的內心,試著詢問自己的真實想法。
為了不忍耐,首先要察覺自己試圖忍耐的瞬間。如果發現自己在忍耐,在那個當下就問問自己:「我到底想要怎麼做?」這個瞬間就能夠從他人中心回歸到自我中心。然後你就會開始思考:「為了自己,為了不要忍耐,我該怎麼做才好呢?」
舉例而言,為了不再忍耐,你可能會拒絕別人拜託自己的事情。但你可能也會同時察覺到:「因為害怕拒絕,所以我還是忍耐著接受了。」如果發覺自己害怕拒絕,就能找出自己今後該怎麼做的方向。在這種情況下,想法就會變成:「那麼從現在開始,雖然很害怕,不過今後還是以拒絕為目標。」
總歸來說,當你發現自己正在忍耐的時候,先試著問問自己:「我到底想要怎麼做?」傾聽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欲望。僅僅是這樣,就已經是一種愛自己的表現了。
❤️心理師的小提醒❤️
忍耐是來自潛意識的訊息,傳達出:「你正在粗暴地對待自己。」—你之所以生氣,就是因為一直這樣暴力地傷害自己。
---
以上文字摘錄自《在乎別人,是對自己的情緒暴力:「自我中心」心理學,教你不再因迎合而痛苦、孤獨》
作者: 石原加受子
了解更多 👉🏻 https://bit.ly/3oUY0dw
#哇賽心理學 和 方言文化‧Babel Inside 合作舉辦留言抽書活動。
請在貼文下方分享你不再忍耐的事,或是「#在乎別人是對自己的情緒暴力」,我們將在5/31抽出幸運獲書者,並在限動中公告喔。
自我中心心理學 在 瑪那熊的愛情觀察 Facebook 八卦
【為了工作拼死拼活,值得嗎?】
在閱讀《在乎別人,是對自己的情緒暴力》時,這個標題瞬間吸住我的眼球。
--
身為心理師&約會教練,我接觸過各行各業的社會人士,發現在台灣「請特休假」的比例頗低。除非生重病實在出不了門,否則多數人再疲累也會進公司上班。
日本心理治療師、提倡「自我中心心理學」的石原加受子,認為大家「過勞也不敢請假」是因為抱著這些想法:
● 如果請假的話,大家可能覺得我在偷懶
● 會否被認為進度落後、沒有能力?
● 如果給別人添麻煩,可能會被討厭吧?
● 請假會不會被人在背後講話?
● 算了,我還是忍耐比較好
--
「因為是工作,所以必需拼命努力」的信念,我在不少人身上見過。努力是重要的,但 #過度努力 可就傷身又傷心。
特休是我們可善用的資源,不論是休養生息、陪伴家人、享受不用人擠人的美食餐廳或來趟輕旅行。對自己好一點吧!
--
慶祝掛名推薦的《在乎別人,是對自己的情緒暴力》上市,抽書活動又來囉!在4/16(五)21:00前完成以下步驟,就有機會獲得新書一本!(共三個名額,收件地址限台澎金馬)
步驟一▶ 在粉專按讚
步驟二▶ 在本文章按讚&分享到個人FB
步驟三▶ 留言 #最近用特休假做了什麼事 或 #打算請特休假做什麼事,例如「最近想請特休,帶家人外出踏青」、「上個月請特休,參加瑪那熊新書分享會」
《在乎別人,是對自己的情緒暴力》▶
https://bit.ly/2PY6S55
也推自己新書《一出手脫單又脫魯》▶
http://bit.ly/S0100192-B
方言文化‧Babel Inside
自我中心心理學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評價
購買連結: https://bit.ly/30RTqCo
全館不限商品折價券: https://bit.ly/3iPKpQh
博客來五分鐘閱讀計畫版本: https://bit.ly/37QkV16
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會很「學術」,後來發現它不僅非常生活化,更說中了很多我沒發現的問題
如果你上網搜尋框架效應,可能會找到維基百科上某個學者提出來的
我自己覺得,作者只是用「框架效應」這名字而已
他想談的東西更全面一點
更偏向智慧面一點
尤其「自我中心框架」這章節讓我不得不感慨
我到底還要騙自己多久呢🤔
如果你喜歡心理學
如果你想看看自己對生活中有多少偏誤的行為
這本《框架效應》非常推薦給你
我的付費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oveVincent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若你有任何建議或是想聽到我說哪本書,歡迎可以寫信給我,或在Instagram上傳訊息給我也可以。

自我中心心理學 在 SKIMMY 你的網路閨蜜 Youtube 的評價
心理學上的四種依戀類型,你知道你是哪一種嗎?
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專業心理師,來替大家解惑啦~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諮詢專線:(02)3393-7885 (請幫幫我)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官方網站:https://mental-health.gov.taipei/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mentalhealth/
喜歡別忘了訂閱、分享及開啟小鈴鐺喔!
追蹤SKimmy粉絲團:http://bit.ly/SKimmyFB
生活動態盡在Instagram:http://bit.ly/SKimmyIG
合作/授權請洽:[email protected]

自我中心心理學 在 程威銘醫師Dr. DKK Youtube 的評價
自慰成癮怎麼辦?洗冷水、跑操場、唸佛經,你用過哪些方式?今天我們用心理學角度聊聊自慰,期望大家對自己有更多認識!
#自慰 #性成癮 #打手槍 #舒壓 #自慰成癮 #性上癮 #壓力 #打飛機 #心理學 #性諮商 #荷光性諮商專業訓練中心 #泌尿科 #程威銘醫師 #呂嘉惠心理師

自我中心心理學 在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自我中心化」,這是一個人最白癡的行為 ...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