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臨床觀察,拉K的民眾越來越多,許多年輕人不明原因胃痛,看起來瘦弱營養不良的樣子,都會詢問是否有拉K,命中率頗高!或是瘦弱彎著腰走路表示下腹膀胱痛的,反覆掛急診要求強效止痛藥⋯⋯ >>
「拉K」不但會使膀胱萎縮,淪為終身包尿布的「包大人」,還會傷腎,甚至喪命!
一名23歲的酒店女公關從16歲開始「拉K」,一年後,膀胱就萎縮剩不到1/5,血尿、頻尿,雖曾就醫治療,但她仍不戒毒。後來尿液逆流傷及腎臟,洗腎半年後,仍因腎衰竭合併感染,在上月死亡。
這名女公關16、17歲就在酒店上班,身材嬌小、長得漂亮,很受歡迎,陪酒拉K助興,不到一年即出現膀胱痛、血尿、頻尿,就醫發現罹患慢性膀胱炎,膀胱變薄又變小,原本500CC容量萎縮剩不到100CC,1小時要如廁5-6次,坐檯「坐不住」常被客人抱怨,才來就診。
主治的台中醫院泌尿科醫師朱朗軒說,這名女公關長期拉K,就診時顯得瘦弱又蒼老,155公分只剩30幾公斤,進行膀胱鏡擴張術和灌藥治療,苦勸她別再吸毒,女公關仍我行我素繼續拉K,僅表示工作需要。
女公關一邊治療仍持續拉K,不到20歲就拉K拉到膀胱全壞掉,已無儲尿功能,只能隨身帶著尿袋,排尿時,尿液也往上逆流到輸尿管傷及腎臟,造成腎水腫、腎衰竭,無法再上班。
今年初接受洗腎,長期吸毒免疫力低下,上個月腎衰竭合併感染死亡,而且她的許多同事也拉K造成膀胱萎縮,個個成了「包大人」
朱朗軒說,拉K經腎臟代謝產生有毒化學物質會隨尿液到膀胱,傷害膀胱的神經和肌肉,造成慢性膀胱炎,血尿、頻尿、膀胱纖維化、容量變小,原本500CC容量,甚至變得只能容納40、50CC,可進行膀胱鏡擴張術或注射肉毒桿菌治療,只能緩解,戒毒後也難以回復。
他強調,拉K只要1、2個月就會有症狀,因此一開始就不能碰毒。
精神科醫師劉駿熒指出,拉K的心理依賴性高,不易戒除,一旦碰觸就可能成癮,難以戒毒,產生妄想症狀,而且K他命是麻醉劑,大量使用可能造成心臟麻痺、腦中風。
膀胱容量變小原因 在 唐子涵兒科醫師的吃貨日記 Facebook 八卦
在門診有時會看到被夜尿 (Enuresis) 困擾的小朋友跟爸媽🥲 有時候孩子大了開始有羞恥心,因無法控制的尿床被責備,有可能產生巨大的壓力和創傷甚至低自信心,而家長也因為善後問題常常弄得身心俱疲,今天來談談尿床吧😅
#尿床:指在睡眠期間膀胱發生的無意識排尿。
👉🏻定義:
🔹5~6歲的小孩,仍然持續每個月有2次或2次以上在夜間尿床;
🔹6歲以上的小孩,仍然持續每個月有1次或1次以上在夜間尿床。
根據國內外的統計,#7歲的孩子大約有近一成的機會會尿床,而每年大約有15%的孩子會自行痊癒,其中男生大概是女生的1.5-2倍。到了國小畢業時,大約只剩其中五分之一(約2%的小孩)仍在尿床,甚至大約有0.5~1%的人超過15歲、甚至成年後,仍舊為尿床所困擾。若年紀越大卻仍有尿床的患者,其症狀可能會越來越嚴重,而且也很難自己痊癒,建議國小後若仍然有持續尿床,應該要帶去兒科就醫,以免錯失及早接受治療的機會❗️
👉🏻尿床可以分為:
🔸#原發性 (primary) 尿床:小孩出生後尿床的情形一直存在沒有停過,佔9成,有可能跟遺傳或發展成熟有關。
🔸#次發性 (secondary)尿床:小孩在停止尿床後至少六個月或一年以上,然後才再發生尿床的情形,可能跟身體疾病的結果或和心理因素有關。
👉🏻原因:
1️⃣ #遺傳: 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會尿床者, 兒童尿床的機會也會是一般人的六到十倍,如果父母其中一個容易尿床,小孩有四成的機率會尿床,如果兩個父母都會尿床,小孩有近八成的機率會尿床。
2️⃣ #膀胱及尿道周圍的肌肉發育未成熟: 排尿這個動作其實涉及到多種神經訊息的傳遞和肌肉的調控,平均約要到6-7歲後才會有較精準的控制 。
3️⃣ #夜間多尿症:大腦中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使得夜間尿液產生量過多。
4️⃣ #大腦覺醒中樞異常:夜間睡眠中當膀胱裝滿尿液時,膀胱壁的壓力感受器無法及時將訊號送到大腦造成覺醒。
5️⃣ #膀胱過度活動:膀胱過度敏感或異常收縮,導致尿急、頻尿、夜尿或急迫性尿失禁。
6️⃣ #心理壓力: 可能造成次發性尿床。
7️⃣ #泌尿道感染:可能造成頻尿、夜尿等症狀。
8️⃣ #便秘:因腸道擠壓造成膀胱容量變小。
9️⃣ #睡眠問題:有睡眠呼吸終止症或腺樣體肥厚。
🔟 #基因問題:染色體12和13q上可能有夜尿的基因。
👉🏻檢查:
✔️病史詢問、理學檢查。
✔️尿液檢查。
✔️腎臟及膀胱之超音波檢查。
✔️排尿中膀胱尿道攝影術(VCUG)可排除膀胱輸尿管逆流或腎臟內逆流等問題。
✔️尿路動力學檢查。
👉🏻治療:
可以就醫之前,完成「排尿日記」,紀錄24小時小孩喝水的時間、喝水量、排尿的時間、排尿量。連續紀錄48-72小時,就診時可幫助醫師初步評估孩童尿床的可能原因。
1️⃣#行為治療:
✔#動機治療: 獎勵沒有尿床的夜晚,但不處罰有尿床的夜晚。
✔#鬧鈴治療,國外有賣對尿床感應的鬧鈴,可以喚醒睡夢中的小孩中斷解尿,不過這個方法通常起床的都是父母,有時是父母精神更容易耗弱😂。
✔#膀胱漲尿訓練,看是否能增加膀胱容積。
✔️ #建立較好的飲水習慣(白天多喝,晚餐後不可飲用富含咖啡因或利尿的飲料﹐睡前兩小時不喝水)。
✔#正確的小便姿勢,避免排尿不完全(可以在馬桶前放置小板凳,協助改善排尿姿勢)。
✔#預防便秘。
✔#睡前排空膀胱等。
2️⃣#藥物治療:
✔抗利尿激素類藥物 ( Desmopressin):減少夜間的尿液製造,減少孩童尿床的發生機會。
✔️抗乙醯膽鹼藥物(Oxybutynin): 降低逼尿肌的活性,改善頻尿並增加膀胱容量,進而改善尿床。
✔️三環抗憂鬱劑(如Imipramine):減少膀胱的不穩定收縮,其抗乙醯膽鹼之作用可能有助於增加膀胱容量,改善尿床,不過心率不整的小孩不適用喔~
⚠️ #尿床不是孩子的錯,#不要一味的責備孩子‼️
父母的責備和同儕的眼光常讓尿床的孩子衍生出內向害羞、自卑、低自信心等特質,尿床常給兒童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創傷,也常讓收拾善後的爸媽睡眠不足,情緒暴躁,甚至影響工作!因此,如果能及早正視尿床問題且就醫治療,不但可以減輕父母的負擔,減少親子間的摩擦,還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促進人際關係呢!
大家知道嗎?除了之前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國際兒童尿控協會及歐洲兒科泌尿科學會
將 #5月26日訂為”#世界尿床日”(world bedwetting day ,5/28-30都有看過),主要是鼓勵家長要正視尿床這個問題,及早協助小孩改善尿床的問題建立自信心喔~
#佳鴻診所
膀胱容量變小原因 在 林子民中医师 Facebook 八卦
尿頻防治二法
*註 : 文中提及的"脾臟"、"腎臟"和"肝臟",是中醫"臟"的概念,
而非西醫"器官"的觀點。
尿頻是許多人的難言之隱。有時剛喝了一口水就想上廁所,有時剛躺在床上就有了尿意。河南省中醫院婦產科主任傅金英博士表示,尿頻首先要弄清病因,對症治療,才能有好的治療效果;功能性的尿頻,一些簡單的保健方法也很有效。
傅金英說,一些孕婦可能出現尿頻。孕早期的尿頻,多為子宮逐漸增大壓迫膀胱,使膀胱容量變小所導致;而在孕中晚期,增大的子宮壓迫輸尿管口,輸尿管排尿不暢而發生尿頻。傅金英特別提醒,尿路感染也是女性尿頻的重要病因,孕期出現尿頻,一定要先到醫院檢查,看是否是尿路感染引起,然後確定治療方案。懷孕後的生理變化而引起的尿頻,通過盆底功能鍛煉可以改善症狀。
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造成脾、腎受損,都會導致尿頻的發生。脾主肌肉,脾臟受損則脾氣虛弱,脾主肌肉的功能下降,若盆底肌肉收縮功能不佳,將容易誘發尿頻症狀;現代人的生活及工作壓力較大,思慮過多或勞倦過度,都容易傷及脾氣;生活水準的提高使得人們的飲食越來越精細,膏粱厚味攝入過多也不利於脾氣的運作;很多人因為工作原因或個人習慣而缺乏運動,而靜多動少和久臥傷氣,都是脾氣低弱的關鍵原因。腎臟受損、腎氣不固,膀胱氣化失司也會導致尿頻。夜生活是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而經常熬夜,不利於腎;一些人性生活不夠節制,縱欲過度而傷及腎氣;電腦、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普及,讓人眼睛整天盯著電子螢幕,而過度用眼會波及肝臟,肝臟受傷日久也會累及腎臟。
因此,改變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保護我們的脾臟和腎臟,是防治尿頻發生的最好辦法。此外,還可以配合以下防治尿頻的保健方法。
灸關元
關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關元穴培補元氣、導赤通淋,可治療遺精、陽痿、尿閉、尿頻等。可以採用灸法治療尿頻。方法:將少量鹽放於關元穴上,將一片厚約0.7~0.8釐米的薑片(用針在薑片上紮一些小洞)放於鹽上,最後在薑片上放艾絨做的艾炷,點燃艾炷即可(要避免燙傷)。尿頻較重時一日灸三次,較輕時一日一次,也可當做保健灸,培補元氣。
撮穀道
撮穀道也稱為盆底功能鍛練,常做可提高盆底肌肉收縮能力,有利於防治功能性尿頻和痔瘡。方法:或坐或躺,有意識地盡力收縮肛門,收縮到最大限度時堅持兩三秒鐘再慢慢放鬆。撮穀道也是大醫孫思邈宣導的長壽之道,每天睡前醒後各做100次,不但有利於治療尿頻,也有利於長壽。
*摘錄自中國中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