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在臉書當醫生了,今晚先生南下高雄不在,閒來無事就聊聊我專長的醫學知識。
最近有名人在家猝死的新聞,所謂人生無常, 人出生於世,也是偶然, 但離開時往往是如此意外 ,很多事無法預料,願逝者安息!
今天想談一些和醫療有關的猝死…
「猝死」通常是心、肺、腦的功能短時間出了大問題,最近有人質疑「癲癇」發作,是否也會導致一個人猝死?在此想藉機釐清某些觀念。
所謂「癲癇」在醫學上的定義是腦部皮質神經元因某種因素產生反覆性、不正常的放電,導致病人的「動作」、「表情」、「思緒」或「意識」發生變化。癲癇多源自腦傷、先天異常或後天破壞 ,極少數才是因為遺傳而來。
醫學上若非刻意加工或瞬間意外導致死亡,不然原因不外乎是:
■ 腦出血:腦出血會導致嚴重的生命徵兆不穩甚至死亡,多半是腦半球大量出血壓迫到腦幹,或出血本身就源自腦幹 ,在年輕人多是動靜脈瘤破裂,年長者可能是三高病導致, 特別是高血壓。
■ 致死性的心律不整(VT)或冠狀動脈近端阻塞造成的大面積心肌壞死,就是醫學上常說的AMI。
癲癇很多是小孩時期開始發作,沒痊癒會一直帶到大人,若是大人才發作的癲癇,通常意味此人有非常嚴重的腦病變或腦瘤,要做詳細的影像檢查和代謝篩檢。
那麼癲癇發作是否會導致猝死?
癲癇發作超過30分鐘無法停止,臨床叫「癲癇重積症 」, 的確有可能導致病人缺氧窒息死亡,但這種案例通常只發生在極嚴重腦傷的病人,且這種人平日就會不時發作,不可能一點症狀也沒有,意思是平日看似正常的人,因癲癇發作而猝死的機率實在少之又少,除非發作時正好高處跌落或在泳池中溺水,這時是意外導致死亡而非癲癇本身。
另一種幼兒常見的抽搐叫「熱痙攣」,顧名思義是三個月到六歲間的幼兒 ,因發燒而引起的抽搐現象,發作時肢體張力和呼吸肌瞬間僵直, 呼吸動作微弱, 供氧不足導致手腳末端發紺、 嘴唇變紫, 常嚇壞年輕父母, 但除非是發作超過15分鐘以上,否則在呼吸道沒全部collapse的情況下 (和上吊者呼吸道全collapse不同),缺氧變化不會導致腦功能受損。
「熱痙攣」通常一兩分鐘就過去了,照顧者不用太擔心, 發作時只要注意幼兒安全,避免嘔吐物嗆到氣道,用退燒塞劑幫忙幼兒退燒即可。
跟大家分享最近看到的一則新聞:
《交通部於6月2日預告修正道路交通安全規則,放寬患癲癇者考駕照規定。若癲癇疾病而可控制達2年以上無任何類型癲癇發作,並取得醫師診斷證明書者,得有條件考領機車及普通小型車駕駛執照,並規範2年期滿須定期換照至公路監理機關定期審驗持照條件。》
前些日子遇颱風天,早晚溫差較大,門診看到很多呼吸道過敏的幼童又發作了。過敏在季節交替時較明顯,台灣夏季持續高溫炎熱,過敏本較不易發作, 但颱風天就是夏季的變天時,所以過敏兒會在此時發作。
過敏除一年季節變化大時較明顯外,一天的時間也是早晚(太陽沒升上來前或太陽下山後)較明顯, 幼童若晚上鼻塞、咳嗽,導致睡眠品質不佳,還是建議要尋求藥物控制, 倘若夏季期間仍需長期使用「治療」藥物, 就要諮詢專業醫師是否使用長期口服或吸入性的「保養」藥物。
最近疫情又起,大家又開始認真買口罩了,除戴口罩外,大家還是要嚴格做好自身的防護措施, 勤洗手 、保持社交距離、遵守咳嗽禮儀等等,不論你是小市民或極極極重要人物, 病毒是否盯上你,還是看你周遭有沒有一堆人染疫傳給你,病毒不會區分人的社經地位,該隔離就隔離, 該戴口罩就確實戴好。
(先生61歲生日了,那天幕僚早早放他回家說要我幫他慶生,我嚇了一大跳,又沒準備他的晚餐,只好端出泡麵加上一盤炒青菜來解決,反正這時代男女平權,他也不會幫我慶生,所以這樣侍候他就好。)
(照片是兒子的慶生照)
同時也有1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0萬的網紅HEALTH 2.0,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TVBS新聞APP全新上線 立即下載→http://bit.ly/2ch35Gb 本集完整內容:https://youtu.be/FlZ_KZdjWkE 原來這些毛病,都是脊椎側彎惹的禍!當心 坐不正,脊椎大走山。臨床上有很多病例發現,胸悶、腰痠背痛、腦缺氧、腳麻,這些問題竟然是脊椎測彎造成的嗎?...
腦缺氧治療 在 陳佩琪Peggy Facebook 八卦
最近天氣急遽變化,過敏發作的人變多了, 過敏在幼童發作較成人明顯且嚴重,若只侷限上呼吸道鼻子過敏,患者頂多難過不舒服,除非是併發嚴重鼻竇炎、中耳炎或腦膿瘍之類的罕見併發症,才有可能致命 ,但下呼吸道的嚴重過敏(氣喘)是會導致缺氧要人命的。
約半年前,有一次從舊金山回台的班機上,就遇到一名越南老婦單身飛行,那時飛機剛起飛不久,可能是焦慮或是冷空氣刺激吧,不巧氣喘發作, 用機上備用的聽診器聽她的呼吸聲,幾乎沒什麼 air entry了,肉眼可見她用accesory muscle 費力地呼吸著, 隨身攜帶的擴張劑也已使用數次無效,幸好當下發現機上的急救包內有數支類固醇 Decadron, 先幫她打一針, 半小時後她仍覺得胸悶不舒服,再追加一針,往後藥效逐漸產生,老婦也安穩的睡去,從此13小時的飛行過程沒再聽她有任何抱怨,當時很擔心若沒把她弄好, 萬一飛機要回航, 我會跟柯南中的毛利小五郎一樣,臉色發白, 大汗小汗直直冒。
有人幸, 也有人不幸, 先生最喜歡的歌手鄧麗君因氣喘離世, 這也讓我想到了發生在本院的一段「生死之間」的陳年往事…
那是一個寒冷冬天的夜晚, 一個17歲的青少年晚上到本院急診,主訴是氣喘發作、呼吸困難,他自述有嚴重氣喘史,當天南下訪友,晚上搭台鐵回台北,在火車上已經覺得胸悶喘不過氣來,到北車後再轉搭捷運到本院急診,在急診他的意識尚清楚,問他很不舒服了,應搭計程車或捷運早點在台大醫院站下車,可以早點爭取到治療的機會, 但他說自己長期在本院看診,對這邊有信心,想回到這裡找他熟悉的醫生診治。
不多就他被送到加護病房插管, 做密集蒸氣治療和打類固醇,但病程已經進展到不可逆的程度,終究沒能挽回他的性命,最終因氣管極度攣縮導致全身缺氧,心臟功能受損, 低血壓、低灌流,最後走上多重器官衰竭之路,三天後離世。這案例過了將近20年了 ,我仍記憶猶新,相信是家屬心中永遠的痛, 也是我醫生生涯中無法磨滅的記憶!
最近有藝人因錄製劇烈運動節目而猝死的案例,慶幸台灣各公共場合都有醒目的AED裝置,這種是挽救這類病人的最佳利器。
有AED和CPR不一定救的回來,但沒做一定沒機會,任何時候遇到有人倒下,叫他(看他意識清楚否)、 叫人(求救) , 趕快CPR ,若真的不懂怎麼CPR, 那就一直持續做心臟按壓(CCC),等人來支援。在場若有其他人,要立刻找附近的AED,AED可察看脈搏,無脈搏的心律不整趕快電擊, 才有機會挽救這類病人。記得數年前台大籃球場也曾發生過學生打籃球引發心律不整倒下事件,希望大家能看了這篇能記住一些基本的急救技巧,或許真的可以挽救一條寶貴的性命。
(今年四月飛到舊金山後轉機去奧蘭多, 順便童心未泯地造訪迪士尼)
腦缺氧治療 在 陳佩琪Peggy Facebook 八卦
假期又要來寫長文小說了,不過今天暫且放下去年選舉前「萊爾」、 「酸奶」、「臭奶」的情緒,好好聊一下醫師生涯的甘苦談…
30多年醫師生涯, 現今自認醫術純熟了,但回想過去,其實也有經歷菜鳥的階段,記得20多年前有次去幼兒園幫幼童體檢,看到一個瞳孔放大的小男孩,當時心頭一驚,以我們神經科醫師的立場, 瞳孔放大, 那豈不快掛了, 但看那小男孩活力甚佳, 滿園飛舞, 心理實在困惑, 後來詢問老師才知道家長每晚都幫他點散瞳劑來預防近視加深, 當時覺得真的糗斃了, 這麼小小的tip都沒想到,菜鳥就是菜鳥。
大家不要覺得好笑,實戰經驗和腦袋知識有時實在搭不起來 ,記得我已經披醫師長袍了,有次被別的醫師照會去看一對姊弟,他們的病史是下肢突然僵直、動彈不得,當時在病房左敲敲右看看,實在找不出神經病杜在哪個level ,只好回頭再仔細詢問病史, 後來媽媽才透漏因小孩學游泳, 自己對他們要求甚高,於是昨天游泳課前讓他們喝了肌酸飲料,沒想到今天上課回來就變這樣,後來住院醫師去review 了paper ,說可能是這種飲料的某個成分造成(但我沒經驗),還有另一可能是媽媽要求過高,姊弟的心理壓力造成身體病症,這和hysteria純粹因心理壓力裝出來的又不同, 不過還好姊弟倆打了點滴兩三天,代謝物排出後, 症狀就改善了,這病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這種飲料的神奇效果,而是住院時弟弟因兩眼瞳孔放大, 被年輕醫生逮去做腦部MRI,典型的沒把神經病灶level搞清楚就去做昂貴檢查的案例 ,不過學生被我K幾次後就記得了, 沒抽搐,意識滿分,無12對腦神經病變,那麼該懷疑的神經病杜還是往腦部以下找吧, 後來這對姊弟證實是神經unit 最終端的肌病變,至於有沒有心理因素貢獻,不得而知。
醫院是小型社會的縮影, 有病須靠醫學常識診斷, 有其他隱情要靠敏銳度細細探究…
『我剛當上主治醫師不久,遇到一位單親媽媽帶著三個姊弟來門診就診,三姊弟的主訴是晚上夜咳得很厲害,咳到睡不著 ,我給的診斷是過敏性氣管炎,打算開些支氣管擴張劑、抗組織胺和短期類固醇給他們,但媽媽一直強調晚上會出現極大的喘鳴聲,合併呼吸困難,怕他們缺氧,要求要住院治療,當時聽診實在不覺得三姊弟會有如媽媽描述的嚴重症狀,但有些過敏病人,的確只遇到夜間冷空氣時才發作,媽媽一直強調症狀嚴重, 我只好簽床讓他們住院。
第二天一大早去查房, 護理師一直跟我抱怨說三姊弟大夜班在病房內嬉鬧,跑來跑去影響其他病人的休息,且他們晚上根本沒咳嗽,這時媽媽聽了趕緊接口,說她會約束小孩,再三強調他們半夜咳很厲害,要求我繼續讓他們住院。或許吧,小孩第一天入院,凡事新鮮,不受控制也很正常,於是同意他們再留一天。
隔天再去查房,護理師反映媽媽雖有盡力約束小孩,但小孩仍在自己的病房內嬉鬧,他們住的是三等床(當時本院尚未整建,還有820這種住5個人的病房),會影響同病房的其他病人,聽了主護護士的描述,媽媽有些心急,霹靂啪啦、滔滔不絕地解釋一堆理由,但我仔細聽診、評估,覺得三姊弟就算有症狀,也沒嚴重到需要住院的程度, 當下立刻要求他們出院返家,回門診追蹤即可, 接下來這一幕著實讓我震驚…
媽媽把我叫到一個四下無人之處,坦承她欺騙了我,她要求住院的目的,只為求小孩能得到每日3000元的住院保險給付,她還強調她有腦瘤,接下來就要去台大開刀了,可能一段時間無法工作,只得利用這方法事先籌措生活費。她一邊說一邊流淚,也懇求我的原諒(還一度雙膝跪地,被我連忙拉起),當下聽了有點震撼,也心中不忍,但再怎樣,健保和私人醫療保險都是所有被保險人的公共財,不能如此被濫用,隔天還是請他們出院,並請社福部門介入處理。
事後從社工那裏了解她們家的處境,媽媽並未和先生離婚,但先生長年不顧家, 家裡生計均由媽媽一人扛起,也算是另類的單親家庭。
台灣社會算是富裕,但還是會上演「朱門酒肉臭, 外有凍死骨」的戲碼,落入貧窮線底下的家庭,連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要靠這種手段才能達成,著實令人心噓不已! 雖然事隔多年, 腦海還是會浮現這對母子的身影,聯醫目前推行的「全人醫療」,就是秉持這個理念,醫生和病人之間,除了醫病關係外,也還有一些價值在其中。
腦缺氧治療 在 HEALTH 2.0 Youtube 的評價
●TVBS新聞APP全新上線 立即下載→http://bit.ly/2ch35Gb
本集完整內容:https://youtu.be/FlZ_KZdjWkE
原來這些毛病,都是脊椎側彎惹的禍!當心 坐不正,脊椎大走山。臨床上有很多病例發現,胸悶、腰痠背痛、腦缺氧、腳麻,這些問題竟然是脊椎測彎造成的嗎?
密切鎖定健康 現在訂閱!➔http://goo.gl/xr3yWH
完整內容在這也看的到➔http://videos.tvbs.com.tw/show/health/
TVBS新聞台(56台) 每週六、日晚間9點首播
主持人:鄭凱云
TVBS官網:http://health.tvbs.com.tw/index.html
FB粉絲頁:https://goo.gl/zV7X1n

腦缺氧治療 在 NTDHealth Youtube 的評價
節目表 http://https://goo.gl/7fN6pB
線上直播請看 http://www.ntdtv.com.tw/live
或是加入我們的談古論今話中醫FB粉絲團 https://goo.gl/H3jsDi
得到更多中醫調理的最新資訊。
--------------------------------------
鼻息肉又稱鼻茸、鼻痔,就像鹿茸與痔瘡一樣,它是局部增生的組織,它的成因通常是因為長期慢性的發炎所造成,局部的發炎物質會讓血管的通透度增加,使得鼻黏膜水腫,進而形成鼻息肉。因為是長期慢性的發炎,所以常常見於過敏性的患者,另外如果長期接觸溫差或空氣品質不好的環境,也有可能導致鼻息肉。
因為鼻腔距離大腦很近,所以當鼻息肉產生局部紅腫發炎時,這時候會直接影響到局部血流與氣血循環,所以長期鼻部發炎的患者通常都會有黑眼圈,這就是因為局部缺氧所致。
因此當缺氧的情形影響到大腦的時候,這時候人就會容易覺得有種被悶住的感覺,昏昏沉沉,甚至有些人會有頭痛,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都是來自於鼻子。
這一集我們邀請到皇脈中醫診所院長連永祥中醫師來談談鼻息肉對身體有甚麼影響、中醫如何治療?
這一集內容主題如下:
1.何謂鼻息肉(鼻瘜肉)
2.鼻息肉(鼻瘜肉)對身體有何影響
3.鼻息肉((鼻瘜肉)的中醫治療:
內服中藥
放血
針灸
藥材裹敷
4.鼻息肉(鼻瘜肉)的中醫治療優勢

腦缺氧治療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評價
根據統計,全台約有45萬人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但8成以上的人並未治療,但看似沒什麼大不了的「打呼、打鼾」症狀,其實暗藏致命危機。
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影響?
胸腔重症科蘇一峰醫師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對身體有很大的影響,包括:
心血管系統
腦血管系統
呼吸系統
新陳代謝系統
蘇一峰醫師指出,有很多病患睡到一半會突然心律不整,甚至突然心肌梗塞,就會增加猝死機會。打呼其實與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是很重要的慢性病,因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睡覺時常常吸不到氣、睡到一半又被打呼打斷,長期睡不飽,導致身體一直處在缺氧狀態,時間一長就會發炎,引發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風、腦血管疾病發生率也是一般人的3至4倍。
此外,蘇一峰醫師也提及,臨床上有些人高血壓一直找不到原因,吃好幾顆降血壓藥都沒效,結果打呼問題一解決,高血壓就不藥而癒,可見對身體影響甚鉅。
睡眠呼吸中止症亞洲人更易罹患
以前多半認為只有體重較重、肥胖的人我才會呼吸中止症,但蘇一峰醫師表示,現在發現很多體型標準、甚至偏瘦的人,都有中度或重度的呼吸中止問題。
蘇一峰醫師進一步解釋,亞洲人的頭骨比西方人來得小,所以我們的下顎骨有點向後縮,造成我們的呼吸道、口咽的容量也比西方人還要窄,原本空腔構造就比較小,再放上舌頭、咽喉、其他軟組織等,剩下的空間就變得更小了。東方人明明肥胖的比例少,但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卻比較多,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在台灣,女性到中年大概有一成、男性到中年可能三至五成都有相關的困擾,但潛在人口多半都不會就醫治療,但它其實對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惡劣習慣導致打呼
有些惡劣的生活習慣會導致打呼疾病,蘇一峰醫師舉例,常喝酒、常吃安眠藥或肥胖都可能是原因。前二者會讓喉嚨的肌肉失去張力,一躺下來呼吸道就扁了,會造成很嚴重的呼吸中止症。
如果一開始不想就醫,也可以嘗試從改變生活型態下手,蘇一峰醫師表示,患者可從減肥、少喝酒及少服用安眠藥、肌肉鬆弛等藥物改變,並多運動保持肌肉的張力及活力,執行一段時間後觀察身體是否有改善。假如症狀都沒有好轉,而且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嚴重度仍維持在中度以上,就會建議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進行治療。
睡眠呼吸中止症如何治療?
至於睡眠呼吸中止症可以如何治療,蘇一峰醫師說明,臨床上有外科或內科的方式可供患者選擇。外科可以動手術將喉嚨附近的軟組織清除、切除扁桃腺等;有些人甚至會整形,將下巴骨頭打斷後拉出來再接回去,藉此增加空間。
但蘇一峰醫師也說,有一半的患者無法靠手術一勞永逸,也有患者不想開刀,此時就可以改由內科協助。內科的治療方式是給患者戴上呼吸器,在睡覺時使用。呼吸器會吹開患者塌陷的呼吸道,輔助患者吸氣。
蘇一峰醫師分享,他有很多病人使用呼吸器後都表示能睡得比較安穩,白天也變得更有精神。他也表示,若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狀況好轉,其實呼吸器也不必戴上一輩子。
【相關影音】
打鼾真的要命!睡眠呼吸中止症【蔡欣蓓牙科醫師】
https://youtu.be/85bDZw4fYxs
糖尿病、高血壓都跟它有關:維生素D健康補充法【江坤俊醫師】
https://youtu.be/zlyW4MoHic0
日本院長教你這樣走,跟高血壓說再見!
https://youtu.be/lvsnxbPegAI
【相關文章】
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戴牙套能改善嗎?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7798
粗脖子短下巴,好發睡眠呼吸中止症!快避開3種NG睡姿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7516
小心打鼾!睡眠呼吸中止,也和心血管疾病相關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2632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