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鐘的判決]
早前的47人案保釋聆訊,五日四夜馬拉松式開庭至深夜,被告體力不支暈倒庭內。
然而,今次「國安第一審」的唐英傑案,卻沒有出現這個情況。結案陳詞完結,三位法官宣佈,一星期後的今天下午3時宣判。這天開庭時間準時,並於十分鐘內,宣判程序已完成。
然而,為了這十分鐘,有人願意花6個小時,於早上9時便到來高等法院。能進入內庭的公眾票只有20張,入不到內庭,就沒法親眼看到唐英傑。
這天記者也特別多,長長的人龍在千多呎第一庭外的大堂打蛇餅。庭內26張票迅間派完,庭外也派多了40餘張直播票。百計記者關注,公眾也有約一百二十人到來,在兩個直播延伸庭收看結果。
辯方律師劉偉聰依然穿着他愛的條子西服,拿着棗紅色Fendi皮革袋子。控方的周天行專員拉着黑色金屬拖喼進入高等法院一號庭。
在犯人欄裡的唐英傑,依然穿着他那灰藍色的西裝外套,髮型乾爽,額側剷青。開庭前,七、八個辯護律師圍着犯人欄外,跟他傾談,開庭前氣氛還有點輕鬆,輕輕笑着與律師們道別。
「扑!扑!扑!」三下敲打木門的聲響,預視三位法官將會步入內庭。時間是下午3時01分。個子最小的杜麗冰,脫下她那粉紅色口罩,嬌柔細語地以英文說,她並不預備把62頁的判詞讀出來。只簡短讀出8點總結。
在犯人欄內的唐英傑,專心聽着翻譯先生,從欄外以耳機告訴他的命運。連押送唐的懲教職員,也側耳傾聽。杜麗冰再一次說出那八個字:
「光復香港Liberate Hong Kong 時代革命 Revolution of our Times這支旗,在唐案的處境中,展示出來後,有自然及合理的效應(natural and reasonable effect) ,令這些字可以產生煽動他人顛覆國家。」戴着白色口罩的唐英傑,臉容嚴肅起來。
「被告人當時明白這口號有顛覆意思,亦即是把香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分裂出來。」
「被告人展示口號的行為,有意向其他人傳遞顛覆國家的意思,煽動其他人去分裂國家。」
「這口號是被告人當時正倡議的政治主張。」
「被告人在警方防線不停車,衝擊防線,是刻意向警察挑戰,而警察是代表香港法律和秩序的象徵。」
「被告人的行為是嚴重的暴力並影響公眾安全。」
「被告人的行為構成嚴重社會危害。」
「被告人行為威嚇公眾以圖實現其政治主張。」
「故此,第一項控罪(煽動分裂國家)及第二項(恐怖活動罪)控罪罪成,第三項(危險駕駛)控罪毋須處理。」
審訊進行了十多天,這一刻氣氛肅然,平日歪着坐的唐英傑,這時挺直了腰,頻密地眨眼。
***
此時,六十多頁判決書,就在庭外向記者派發。判決書由三位法官以英語撰寫,長達六十頁,交待三位法官審決的理由。
「這是國安法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第一宗案例,沒有先例,法庭需要處理一些事務。」判決書寫道,例如在高等法院不設陪審團,被告曾上訴但被駁回。
判決書然後引用了不少案例,指「煽動」可以是印刷報章或單張,並要考慮個案的處境。
判決書也指出,「恐怖活動」不需要實際造成嚴重傷害,亦不需要局限於人身受害。
判決書詳細記載唐英傑開車那天的路線和行為。當他路經警方防線,即使警方使用胡椒球槍也沒有停下來,有圍觀者拍手喝采,也有人從高處扔物,亦有其他道路使用者在現場。判決書指,唐特意過警方防線,期間車速加快,與警察距離只有短短幾米。
「被告人刻意開車針對警察防線,而且展示有口號的旗幟。」
至於專家證人的口供,判決書用22段去寫控方專家劉智鵬及警方錄影調查的發現;而辯方專家證人的口供內容,在判決書中只有9個段落提及到。辯方的研究如連登大數據調查,全港住戶電話調查,焦點小組等,於判決書完全沒有出現過。
關於口號解讀,判決書寫道,「不認為辯方專家的分析對法庭特別有幫助」。判決書引述李立峯教授的話,「李教授的研究是要證明『光時』口號不只一個意義,但沒有測試口號是否如控方專家劉智鵬所說,含有分裂國家的意義。」
法庭指出:「我們關注的不是口號有沒有多於一個意義,而是口號是否可以煽動別人顛覆國家。」
法庭如此理解:「三個專家沒有異議,在事發的2020年7月1日,中文口號有可能像劉智鵬教授說,含有『將香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分裂出去』的意思。」
判決處如此述說:「辯方專家沒有反對口號可以有顛覆意義 (the Slogan is capable of bearing a secessionist meaning)」
判決書特別提到,辯方專家報告有提及梁天琦是在參加新東補選時,對港獨理念表達支持。而判決書指出,「李詠怡教授亦同意,梁天琦口號可能被某些人理解為鼓吹港獨。」
三位法官亦引述辯方專家在報告中指,「光時」口號其中一個含意可以是港獨。判決書紀錄道,「李詠怡教授被盤問時,亦同意『光復』可指恢復失去政權,『革命』可以指推翻政府。」
判決書亦指出,不論是控方還是辯方,三位專家證人均強調理解口號需要強調其「脈絡」(context).
而判決書亦指出,今次要理解口號的脈絡是,被告人在繁忙的高速公路上展示旗幟,當日港島區有大型反國安法示威,被告人在不同方向的車路來回,而且不肯在警方防線停車,而這一天也是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周年日子,國安法剛剛生效的第一天。
故此,在這些脈絡理解下,「自然及合理」的效果是,綜合各個因素,這口號在這處境帶有「把香港從中國分裂出來的意思」,而且可以「煽動他人去顛覆」。
判詞又提到,即使被告人理解口號並不代表港獨,「又即使口號像辯護學者專家說,只是想恢復失去的事物及追求徹底改變,我們認為該口號仍是鼓吹一種政治主張。」
法庭指出,不相信被告當天只是擔任救護員或只是約了人午飯。從唐英傑與友人的電話訊息可見,唐知道當日甚麼時候「聚人」(群眾聚集),亦關注自身「安全」及警方設置路障情況,亦知悉警方舉起干犯國安法警告旗是紫色。這些對話或訊息,反映唐知道這支旗不是沒有意思的。
而唐衝向警方防線,挑戰警方權力,令附近的人留下印像。所以,法庭認為唐是有意展示一支帶有港獨意思的旗幟,而法庭認為唐知道自己行為是向其他人傳遞顛覆國家的意思。
判詞又提到,唐開車衝防線的行為,對公眾構成危險:「電單車可以是一個潛在的致命武器」。而「明目張膽於大街大巷衝過警方防線,可令守法的市民感到驚恐,覺得安全及和平的社會有可能變成無法無天。」
三位法官指,恐怖襲擊的「威嚇性」在於,「被告追求政治主張,令社區裡不支持其政治主張的人感到威嚇,令他們不敢張聲或提出反對意見。」故此,「威嚇效果」只要出現於一部分人當中,已是對公眾做成威嚇性。故此,恐怖活動罪的控罪元素被確立。
***
審決宣佈了,緊接的法律程序繼續運行。
杜官說,兩天後星期四早上進行「求情」程序,辯方八旬的外籍大狀Clive Grossman說,唐英傑有大批求情信,會早一點交給法庭。
而控方周天行專員則向法庭申請,把涉事的電單車充公。
十分鐘內,國安法第一審已判決完成。
三位法官只有一位曾經開口說話。
唐英傑還未消化自己的命運,已要脫下耳機交還給翻譯先生。辯護律師團隊走到犯人欄旁,跟唐英傑商討了一會兒。保安員不斷催促旁聽席的人離開,但仍有人不肯走。唐英傑從法院步回羈留室的那幾步路,與旁聽席擦身而過。
旁聽席傳出叫喊聲:「加油!愛你,英傑!」
英傑只有廿四歲,平日會孩子氣地用單手做心型手勢,今天只輕輕舉起了左手,微弱地揮動了幾下,沒有力氣般,他的壯碩身影,倏地就消失於法庭內。
(圖為宣判後記者於高等法院外進行直播的情況)
脈絡context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八卦
【美國台灣觀測站到底是民主黨側翼還是共和黨側翼?】
最近我們發文內容呼籲大家不要用二分法來看美國政客們的言行,有些人氣呼呼地指責我們是民主黨的專頁,甚至各種謠言說我們是誰出資的側翼、身份背景什麼都編造出來了。其實喔,這些批評我們看很多了,成立兩年多來,先前寫很多美國國會議員提出的台灣相關法案、行政部門對台灣是如何改善關係、台美關係是如何進展,或者像是川普如何有意無意地展現台灣的國旗,也有人來說我們是共和黨粉專(啊現在美國的執政黨,和那些常常提台灣法案的議員就共和黨呀……)。
被投訴和負評的經驗我們有很多了,我們打從成立一來也不是沒有逆風向過(最早還有一群疑美論的人會來留言說美國不可信,美國給台灣的軍售都是破銅爛鐵等,這種風向我們也是挺過了),但最近看到有些人在移民社團開始幻想說我們都是誰誰誰的側翼,剛好就趁機來再次說明一下。
#美國台灣觀測站(US Taiwan Watch)先前是另個美國登記在案的NPO(非營利組織,501(c)(3))「ACT」之下的專案,最近正在申請專門成立一個新的NPO。我們2017年秋天成立,最早是一群工程師去申請G0V的公民科技創新獎助金專案,用來爬美國國會議員的資料,最開始的倡議成立者是一位政治學博士生,也就是 #住海編,最早的名稱叫做 #美國國會台灣觀測站。
後來我們陸續加入不同的編輯,守備範圍就變廣了。有人在台灣,有人在美國,有人在美國的NPO工作,但目前並沒有人在FAPA工作(曾經有人在FAPA擔任過實習研究員)。在智庫工作的也是實習而非正職,都是以業餘時間參與編輯,從事的更不是謠言影射的那家智庫。不知道說本站是該家智庫出資的側翼的謠言是怎麼來的。不過呢,我們和FAPA的淵源很深:不僅好幾位編輯都一直有在參與FAPA每年舉辦的國會倡議工作坊(今天因為疫情的關係不知道還會不會繼續),也同時是FAPA的會員。這個專案的啟蒙,就是因為受到FAPA倡議精神的影響,認為台美人們必須要團結起來去做倡議,才會有今天的觀測站(FAPA成員遍及全美,各黨各派都有,有海外黑名單時期的第一代,也有第二代的台美人,但唯一共同的就是替台灣在美國爭取支持的心)。
* 不知道FAPA的朋友可以參考我們過去的文章:
➤ https://pse.is/KQ2CU
➤ https://pse.is/HGCWM
➤ https://pse.is/LRXQM
如果長期追縱的讀者可能還會記得,去年我們還在FAPA的國會倡議工作坊現場開直播(https://pse.is/S23H2),訪談活動參加者的心得感想,其中本站三位小編就活跳跳地在現場!我們從來就沒有要掩飾我們的身份(從以前到現在,文章中、辦過的實體活動中,我們自介太多次了。而且我們現在還有podcast跟youtube影片可以讓你每週見到小編),關於國際政治類的粉專數目其實不是很多,我們這樣子拋頭露面也沒有在顧慮什麼的。
甚至,很多住在美國的朋友,因為看到我們而對國會倡議有興趣,於是就私訊一起約去DC跑議員辦公室的。我們真的不是只是在網路上嘴砲而已,我們在美國實地的外交工作實做者,想要分享我們所見所聞,以及如何增進、擴大台灣在美國的支持,不論是由上(國會議員、政治人物)或是由下(一般美國人、學者)。
在各編輯當中,有人的專長是行政部門(主要是國務院)相關動態、有人專攻美國外交政策、國會動態。有人的專長是對外援助和人權相關政策,也有人是國際關係的研究生。大家在寫文的過程都會互相討論和互相學習,小編們是很享受這個過程的,畢竟每個人的專長和關注領域都不太一樣。而我們最近已經正式更名叫做「美國台灣觀測站」,就是因為守備範圍早就超過國會很多很多啦!
大家都知道,這幾年,台美關係的進展層面很廣。我們花了不少心力在報導台灣相關的法案、行政部門的作為、分析美國外交政策的轉變。因為目前是共和黨執政,所以自然本站的報導和分析當中,以共和黨人為主角的比例是高出民主黨很多,甚至還曾經被說是共和黨的側翼。
最後還要講一下,最近聽到一個攻擊我們的謠言是,本站是不知道誰出資來的「大內宣」,對著台灣島內投放錯誤資訊。嗯,本站做為美國註冊在案的NPO,資金都是來自網友,以及美國在地台美人鄉親熱情捐款贊助,去年我們在美國有辦過幾場募款活動,臉書專頁上都有發文(你去點event看就知道了),真的不需要在那邊散播自己的猜測,花點時間把我們過去的東西讀一讀先,做點功課好嗎?
而且,如果是有在長期收看我們的朋友,應該可以發現我們不只是做內宣,還有外宣呢XD。很多人都不知道,但觀測站也有推特帳號(https://twitter.com/ustwwatch),推特的主要讀者群就是美國人,以及跟美國政策圈相關的人。另外,本站小編們的英文投書其實不少,也就是因為我們都有在觀察美國政策圈的輿論動態,所以才能寫出文章分析美國輿論風向跟各位讀者們一起討論。
例如三月初住海編曾經在外交家雜誌(The Diplomat)回顧兩位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桑德斯(Bernie Sanders)和拜登(Joe Biden)的對台政策(桑德斯:https://pse.is/S2NYH;拜登:https://pse.is/S7AZ9)。看完這兩篇文章,還會說我們是民主黨側翼嗎?恐怕有人要說住海編是共和黨打手吧XD。住海編另一篇分析《台北法》的英文文章(https://pse.is/S45GY),還被法案起草人賈德納,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園丁參議員(Cory Gardner)在推特上轉推呢(https://pse.is/S23DQ)!
我們想要提醒一下讀者們,要拆解別人「討論OOO」的邏輯時,不能用「你怎麼不講XXX」來做論證,因為沒講到什麼其他的事情、或我們對其他事情的看法,跟OOO沒有直接的關聯呀!例如最近我們介紹美國所謂政治正確的背景、反歧視的相關context、川普的一些言行造成的影響,結果有人來留言說你怎麼不說拜登性騷擾,一定是民主黨側翼,還直接給了負評,我們看了只覺得滿臉問號啊 ……
另外重要的提醒是,事實跟評論要分清楚。例如我們說「川普開記者會說了什麼,造成民眾反應如何」,這是一句事實的報導,然後我們說「美國輿論風向大致上如何如何,我們應該要怎麼看」,這是評論。有時候來留言批評的人們沒分清楚這兩件事,或者說你們怎麼不報導另外哪件事,這也是沒辦法有交集的討論方式。(我們每天沒報導、沒分析到的事情真的太多了)
Anyway,這一路走來我們也沒想到粉絲數可以破十萬人,當初也沒想到其實不是主要目標的臉書專頁竟然經營得比其他原本設定目標都還要好,但讀者們的支持和互動一直都是鼓勵我們繼續寫下去以及產製內容的動力來源。
我們只希望大家在討論事情的時候,可以多蒐集些不同的背景資料(context這個字中文叫做脈絡,但我們這樣講,可能會有人要說這太文青了)。
最後,還是想要來工商一下我們最近在做的podcast,很多文章沒辦法寫進去的討論、美國最近的熱門新聞、還有一些小編們的個人倡議經驗和感想,都在這裡,讀者們可以在以下平台收聽:
➤ SoundOn:https://pse.is/QSLXX
➤ Spotify:https://pse.is/RCQ2K
➤ Apple:https://pse.is/R2RXV
➤ Youtube:https://pse.is/QSM4H
#訂閱
#追蹤
#功德無量
脈絡context 在 詹喬愉 - 三條魚Tri Fish Facebook 八卦
三條魚又變色了😜
喜歡不停變化的人生~
儘管它在不斷變化,但仍有某種脈絡在依循...
New hair color❤️
I like life to keep changing…
Although it keeps changing, there is a context to follow...
#hairstyles #mee #trifish
#三條魚的日常
脈絡context 在 文化脈絡中的數學Mathematics in Cultural Contexts 100學年 ... 的八卦
文化脈絡中的數學Mathematics in Cultural Contexts Ch 1. 數學是一種語言/ 單維彰 · 臺灣通識網General Education TW-開放式課程GET.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