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前的一個晚上,我一個人在家附近夜市吃晚餐,手機響了,是姐姐打來的,電話那端傳來的是:媽媽跌倒了!ㄧ時還沒回過神:什麼意思?姐姐說:媽媽站不起來了。
顧不得碗裡才吃了幾口的米粉(我知道事情不對了),衝的趕回家,跑回去的那短短幾分鐘,我的心情從驚嚇、錯愕、恐懼、難過,到告訴自己要冷靜、理智、沈著、樂觀,我必須要很平和的面對,才不會影響到媽媽已經受傷的身體與情緒,也要讓姐姐弟弟妹妹知道,我們會一起渡過這難關。
回到家,看著媽媽倒坐在飯廳地上,痛到無法起身的這一幕,十多年前也曾發生在爸爸身上,當時是晚餐後爸媽在住家附近散步,經過一個灰暗的騎樓下,踢到路面的斜坡,瞬間失去平衡摔倒,當場斷了大腿骨。
此時救護車已趕到,兩位救護人員再次確認媽媽的狀況(我們也告知,意外發生後,家屬沒有嘗試移動她的身體,避免造成更大的傷害),他們拿出一台(可折疊、直立)的輪椅,迅速地把媽媽抬上去,送往離家最近的國泰醫院。
途中我跟在救護車上陪伴媽媽,看著她痛到不行又忍住哀嚎的模樣,真希望自己可以代替她承受,希望這一切沒有發生,她人還好好的在家裡看韓劇。
抵達醫院,拍了X光片,急診室值班醫生診斷這是老年人髖部常見的骨折「股骨轉子間骨折」,建議應盡快執行手術,由於當時已經來到晚上將近11時,值班醫生詢問我們的意願,是否會留下or想要轉到平時自己比較熟悉的醫院。
由於多年前爸爸開刀的經驗並不順利,因此媽媽這次的手術我們格外緊張,擔心跟爸爸一樣的結果,但又不能拖,必須趕緊做出決定,那個壓力之大,當時站在急診室外的走廊,我的腦中閃過好多問題,好多的不確定,深怕做錯了一個決定,影響接下來很多的狀況。
這時姐姐不停地上網查相關資訊,弟弟透過各種關係打電話,遠在美國的妹妹24小時與我們連線,我也趕緊發line給我的經紀人、朋友,詢問哪家醫院?哪個醫生最好?
接下來開始有訊息湧進、好多人推薦,我有點慌了,不知道該採用誰的建議,必須一個人好好靜一靜,才能有正確的判斷。
我跟自己說,與其把心思放在去拜託誰、透過關係找到哪個名醫,那只是圖個安心,假使手術有任何不盡理想的地方,與原本的期待落差很大,我們也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且讓被拜託的人感到莫大的壓力與責任,這都是不必要的。
靠別人不如靠自己吧!跟著自己的心走,我們都是成年人,有足夠的判斷力,假使連夜把媽媽再送到另一家醫院,重新來過整個入院流程,再折騰她老人家,不如就留在原地,接受現況,相信這是老天的安排。
做了決定之後,一切變得很順利,我們查到最快的手術是隔天中午,等於讓媽媽好好休息一晚,醒來就進行手術,避免時間拖太久而延誤了治療。
更幸運的是,出現了一位好醫生,骨科的吳醫師,手術當天一早8點他來到病床探望媽媽,握著她的手說:別擔心,這個比開盲腸還多,且現在已經都是微創手術,傷口不大,術後幾天你就能下床,拿著助行器慢慢開始練習走路,放心交給我就行了。
這宛如一劑強心針,給了在病床上痛苦又幾乎絕望的母親重生的力量,身為家屬的我們,亦是很大的幫助,原本對於這個手術的疑慮與擔憂,都因為他的鼓勵而有了信心。
中午我們來到了術前準備室,吳醫師早已在那裡等候,麻醉醫師也來確認媽媽的狀況,我們都在一個很平和的氣氛中,媽媽的心情很正向,當下我就知道會很順利。
一個半小時候,我和弟弟來到恢復室看媽媽退麻藥的情形,又過了一小時的觀察,就回到病房休息。
原以為手術結束,一切就結束了,沒想到真正的考驗才要開始,正式進入術後恢復期,就像一對熱戀的男女,蜜月期結束後,終將要面對現實,看到彼此最赤裸與真實的一面。雖然隔天就請到一位有愛心與耐心的阿姨,但我們三個姐弟還是親力親為,凡事都是自己來,輪流照料媽媽。
她整個人疲憊無助地躺在病床上,插著尿管,還在打止痛針,很多事情都需要有人協助,從翻個身、微微地移動雙腿、想喝一口水到大小便、包尿布、擦澡、換衣服,都無法像過去那樣行動自如,而她也必須拋下自尊,從原本的害羞、緊張、尷尬到願意接納旁人的協助,這對我們和媽媽都是全新的學習。
當年爸爸有媽媽照顧,而這一次輪到我們子女盡孝道,我想照料家中年邁的親人,是每一個家庭都將會面臨的,不要去埋怨逃避,因為它是生活的一部分,雖然有很多身體心理的糾結拉扯,是病人與家屬要共同面對的長期抗戰,但也是人生在不同的階段要學的課題,接受它,才會看見相互間的包容與體諒,懂的去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每一個片刻。
在醫院那一週,吳醫師每天都會來病房觀察媽媽恢復的情形,給媽媽加油,復健師也會來指導媽媽做雙腿的運動,營養師亦會提出更好的飲食規劃,讓媽媽吃的健康。記得術後第三天,媽媽便急著想嘗試下床走一小段,才踏出去幾步後,整個人太興奮竟然吐了,當時我們是既開心又擔心,囑咐她別急著走,身體要完完全全的好,走得穩當才重要。
醫生也提醒,手術雖然成功,但回到家之後,還有漫長的康復期,媽媽無法像過去一樣活繃亂跳,需要長期依賴助行器之外,還有可能再次跌倒的機率,這對於病人的心理都會造成影響,所以要格外小心。
一週後終於出院了,或許因為回到家,媽媽整個人放鬆自在多了,也從原本在醫院的昏沈沈到漸漸元氣滿滿,除了還無法自行沖澡(傷口貼人工皮,不能碰水,因此需要協助擦澡),媽媽都是自己扶著助行器一步一步走,走去刷牙、洗臉、上廁所,走去飯廳,走去房間休息,除了阿姨之外,我們姐弟三人很有默契,不推託責任,不重疊工作量,依照各自的時間規劃把媽媽顧好。
這也是媽媽在住院期間,我們發現的問題,因為每個子女都想盡一份孝,都想要付出所有的愛給媽媽,但假使沒有規劃,只會事倍功半,到頭來大家都累垮了、都在瞎忙。這是一個長期的陪伴,需要很理性,需要同心協力去完成,任何一個人都無法、也無需把所有責任一身扛下,一頭栽進去,最後只會身心力疲,照顧者反而累出病,需要被照顧。
雖然如此,你問我累不累 、煩不煩,我必須很誠實的說,媽媽的個性跟以前不一樣了,有時候她的情緒會突然來個大翻轉,或是低落到說出負面的話,好幾次我都快崩潰,想轉身甩門走出去,
但是我沒有,我會停下來跟她說:媽媽,我愛妳勝過於一切,我比任何人都希望、都相信妳會好,等疫情結束,我還等著再帶妳出國去玩,無論妳能不能自己走,還是杵著小拐杖、扶著助行器,就算是全程坐輪椅,我都會履行承諾,每年帶妳出去。
還有十多天即將滿2個月,過去這50幾天看著媽媽經歷了身體與精神的折磨,再站起來,雖然每一步走的很吃力,但她強大的意志力與求生慾望,很難想像這是一位80多歲的老阿嬤,只能說,身為女兒的我為她感到驕傲。
上週傷口拿掉了人工皮,她已經開始自己沖澡、洗頭,我知道媽媽怕給我們負擔,執意什麼都要自己來,但是我也會告訴她別急別急,你要穩穩地走到90、走到100歲。
最近她開始迷上把報紙、雜誌上喜歡的衣服、包包、珠寶剪下來,整整齊齊的堆了一疊,還要我幫她買筆記本,準備把它們都好好的貼起來,這是她過去不會做的。另外,還叫我去誠品幫她買幾本梁實秋的書來看,或許因為待在家裡的時間變多,反而能夠靜下心來,好好沈澱、療癒,與其把注意力全放在身體的傷、怨天怨地,媽媽的康復之路似乎找到了新的方向。
至於我自己,前期我的創作因此而停滯一段時間,也有過整整一週沒有踏進畫室,創作節奏突然被打斷,當然很擔憂,但是媽媽只有一個,而我隨時都能拿起筆畫畫,現在透過手機監控,我也能夠一邊畫一邊看著媽媽,無論幾點、在哪裡,習慣在夜間工作的我,剛好勝任大夜這個職位,只要媽媽起來上廁所,我一定會在她身邊,確保每一步走的穩穩的。
每天晚上我們姐弟都會看著媽媽走回房間,直到她入睡,最近睡眠狀況也越來越好,夜裡打呼咕嚕咕嚕。昨晚我突然想到一首曾經是婚禮熱門必播的歌,我想用裡面的幾句歌詞,送給媽媽當作母親節的話: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您一起變老
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
留到以後坐著輪椅慢慢聊
您永遠是我手心裡的寶
媽媽,母親節快樂!
#祝福全天下的媽媽
#母親節快樂
#謝謝經紀人柏柔送的愛心滴雞精
#媽媽每天早上都要喝一碗
#感謝國泰醫院細心照料的醫護人員
#希望每個人家裡的長輩都健健康康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p.s. 出院那天的母女自拍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早安健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不僅能協助身體活動、維持適當體態,肌肉的功能遠遠超出我們想像。其中對於身體代謝就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史考特醫師比喻,肌肉就像儲存血糖的倉庫,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鍛鍊肌肉促代謝 史考特醫師說明,當我們吃下一碗白米飯,會先從澱粉分解為葡萄糖,接著便會散布至我們全身。身體中能接納葡萄糖的有兩個地方,...
老年人 走路 在 K & C 凱勒與夏綠妹 Facebook 八卦
平日裡的持續保養就是回饋自己的最大方式 https://goo.gl/QdwmvX
最近我們這邊開始有換季的感覺了,天氣稍微有點變涼,前幾天也下了蠻多雨的。還記得去年之前都會聽到勒爸喊不舒服,但是我現在都沒有聽到他在喊了,他現在真的比較沒有天氣轉換就不舒服的問題了。
果然平時補充鈣質真的有差!而且我公公已經70幾,也跟勒爸一樣都吃了好一陣子的自然革命「L型發酵離子乳酸鈣」來保養身體,他也覺得有保養真的有差,以前走路走太久都覺得整個人快散了,現在可以打完一場高爾夫球還活力十足!半夜也完全沒有驚醒的情形了😂
我們平時從飲食當中其實就可以攝取鈣,但是問題是還是很多人還是很缺乏鈣的。要怎麼檢視自己和家人有沒有缺鈣呢?如果常常容易睡不好、肌肉不正常收縮,或是發育期小朋友生長中,這些都是需要補充鈣的徵兆哦!家中長輩跟小朋友更是最需要鈣質的,千萬不能忽略。建議除了日常飲食要注意外,也可以額外補充鈣,因為真的有保養有差!
懷孕媽咪也要注意補鈣哦!畢竟孕期要提供寶寶大量的鈣質,更要格外重視鈣質的補充。
自然革命的L型發酵離子乳酸鈣我們吃很久很習慣了,也都會推薦給身邊的親朋好友!因為它是膠囊式的,可以打開添加在任何熱食或飲品中,對於不易吞服老年人或是小朋友很方便。而且它是採植物萃取的,所以平時不能喝大骨湯的全素者也可以食用,以利鈣質的補充!很方便。
建議適量攝取就好哦
3到12歲一天吃一顆,12歲以上一天兩顆!
孕媽咪也是一樣一天兩顆,如果有睡不好的狀況,可再多補充1-2顆。
推薦給大家 https://goo.gl/QdwmvX
老年人 走路 在 早安健康 Facebook 八卦
【強心先強筋】兩招小腿拉筋還能排下肢水腫!
小腿是第二個心臟,小腿僵硬,也會讓腳踝僵硬,不僅老年人可能因此跌倒造成重大傷害,正常健康的成人一旦腳踝肌肉僵硬,走路姿勢產生了偏移,會讓肌肉和骨骼無法正常施力以及維持在正確位置,連帶的影響到膝蓋、屁股、腰,一路往上延伸,腰部、背部直到肩頸,都會因為歪斜而產生疼痛喔~
老年人 走路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評價
不僅能協助身體活動、維持適當體態,肌肉的功能遠遠超出我們想像。其中對於身體代謝就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史考特醫師比喻,肌肉就像儲存血糖的倉庫,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鍛鍊肌肉促代謝
史考特醫師說明,當我們吃下一碗白米飯,會先從澱粉分解為葡萄糖,接著便會散布至我們全身。身體中能接納葡萄糖的有兩個地方,一個是肝臟,另一個就是肌肉。肝臟沒辦法經由訓練變大,但肌肉可以,所以它就如同儲存葡萄糖的倉庫,如果將這個倉庫擴大,我們吃進去的葡萄糖消化之後,就有地方可以去,「就不會堆積起來讓血糖變高。」
相反的,一個肌少症的患者,代表他儲存葡萄糖的倉庫很小,有部分的葡萄糖就會無處可去,最後只好堆積在血液中,「當然糖尿病擁有複雜的致病機轉,這裡只是一個簡化後的論述。」
下半身肌群很重要
「我們全身上下的肌肉,大概有2/3以上是分布在腰以下。」史考特醫師指出,如果我們只練上半身肌肉,等於只練全身肌肉的20%,是非常小比例的肌肉,對於健康的效果其實是不足的。
史考特醫師強調,尤其是對於老年人而言,下半身肌群更是重要。因為包括能不能站起來、走路、爬樓梯等維持行動自如、不會坐輪椅或臥床等,都非常需要下半身肌肉的幫忙。
50、60歲推薦訓練動作
1、徒手訓練:椅子深蹲
史考特醫師指出,由於有椅子的保護,安全性比較高。即使肌力、平衡感衰退,或膝蓋有些不舒服的人,也很適合在家鍛鍊。
STEP1:站在椅子前方,距離椅子大約半隻腳的距離。
STEP2:如同坐椅子般,臀部先向後推,膝蓋慢慢微彎下蹲。
STEP3:當臀部碰到椅子時,再以臀部的力量讓自己站起。
2、器材訓練:槓鈴輔助深蹲
史考特醫師說,年紀稍長的朋友,想在健身房做下肢的肌力訓練,槓鈴及蹲舉架就是深蹲的好幫手。特別適合膝蓋不適、有關節炎或肌力不足的年長者。
STEP1:面對蹲舉架(槓鈴),雙手抓穩槓鈴,雙腳與肩同寬站穩。
STEP2:背部打直、穩定核心。臀部向後推,彎曲髖關節,膝蓋再慢慢彎曲下蹲。
STEP3:雙手持續抓著槓鈴,作為深蹲的輔助,藉此分擔身體重量,不會全都落在臀腿。
STEP4:下蹲到最低點,再用臀部的力量讓自己站起。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早安健康3月號《35歲後長壽必先強肌力》
全台各大超商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商城免運特惠中!
https://shop.everydayhealth.com.tw/product_detail.php?product_sn=1640
【相關影片】
三鐵醫師6私房撇步,緩解足部疼痛【侯鐘堡醫師】
https://youtu.be/J7vYV4YGmUQ
肌少症非老年人專利!40歲後每年流失1%肌肉【宋晏仁醫師】
https://youtu.be/iLwQwlqAGy4
復健科醫師詳解,姿勢對了!疼痛不再來【侯鐘堡醫師】
https://youtu.be/TBnQxNz6JUA
【相關文章】
35歲後長壽必先強肌力,一窺3位名醫的私房養肌秘訣!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5578
深蹲重點不在膝蓋不能超過腳尖!醫師親自蹲給你看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1244
深蹲有比慢跑還傷膝蓋?醫師這樣說給你聽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2762
#史考特 #深蹲 #肌少症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Ype6ogB9hM/hqdefault.jpg)
老年人 走路 在 chairman Youtube 的評價
不知道大家對坐輪椅的人第一印象是什麼
你會覺得他只是老了或是因為生了什麼病而沒有辦法走路還是他受傷了
因此對他們敬而遠之彷彿我們不一樣
從小沒人教我們坐輪椅的人是因為什麼原因而坐輪椅
也沒有教我們生什麼病受什麼傷需要坐輪椅
今天我就來好好地介紹我的傷 脊隨損傷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到底是什麼?
身體發生了什麼改變還有一堆的併發症?
不只是不能動那麼簡單而已
因為是醫學相關的知識所以如果有錯誤或疑問的地方歡迎下方留言告知
chairman的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RhaAbtD6vFoE71FljSQFOA
chairman的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aka.chairman?igshid=1mqu9z1qlnk2z
chairman的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hairman%E6%A4%85%E4%BA%BA-100705971605685/?ref=settings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5EA2GPmXP4Q/hqdefault.jpg)
老年人 走路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評價
隨著健身風氣興起,愈來愈多人一下班就換上運動服往健身房跑,認真鍛鍊身體肌肉。但現代人生活忙碌,究竟怎麼運動效率最高?重量訓練與有氧運動又該怎麼分配最好?史考特醫師一次替你解答!
先重訓再有氧效率高
很多人會疑惑,有氧運動與重量訓練該如何分配最有效?史考特醫師回應,其實現代人要能夠維持運動習慣就已經很難得了,所以建議大家視自己的時間分配,「維持運動習慣遠比順序來得重要。」
史考特醫師也說,若今天你是運動員、很在意自己運動表現,或時間上沒問題的人,最好的情況是有氧運動與重量訓練「分天」進行,彼此比較不會互相干擾。
「若要集中在一天做的話,絕對是先重訓再有氧。」史考特醫師舉例,假設我今天上健身房先跑步30分鐘,接著再去重訓的時候,可能早已手抖腳抖,重訓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此外,由於身體已經疲勞,若還要負重訓練,就有跌倒受傷的風險。
30、40歲推薦重量訓練動作
1、徒手訓練:後弓箭步
史考特醫師說明,後弓箭步是將全身重量分布在一隻腳上,就能提升訓練強度。
STEP1:雙腳打開與肩同寬。
STEP2:挺胸收腹並往後跨一大步,後腳的膝蓋往地面彎下,前腳的小腿盡可能保持與地面垂直。
STEP3:當後腳膝蓋輕微碰地後,大腿與臀部發力將自己撐起,回到原先站姿。
小提醒:下蹲時動作放慢,避免讓後腳膝蓋大力撞擊地面,造成受傷。
2、器材訓練:槓鈴深蹲
史考特醫師分享,槓鈴深蹲是他最喜歡的一個動作,更是有「訓練之王」的美名。下蹲的動作再加上槓鈴的重量,能夠有效的鍛鍊全身大肌群,包括背肌、核心肌群、大小腿及臀肌等,是一個全面性的運動。
STEP1:面對蹲舉架(槓鈴),先將槓鈴調整至低於肩膀2-3公分的位置。
STEP2:雙腳與肩同寬站穩,背部打直、穩定核心,槓鈴放置於脖子後下方,斜方肌上,雙手抓穩槓鈴。
STEP3:與徒手深蹲技巧相同,臀部像找椅子一樣向後推,彎曲髖關節,膝蓋彎曲下蹲。
STEP4:下蹲至大腿與地面平行時,用大腿及臀部發力站起。
小提醒:槓鈴深蹲的危險性較高,初學者建議找專業教練指導動作,確保安全。
有氧運動推薦
史考特醫師分享,雖然自己平時運動多以重量訓練為主,但每周還是會安排有氧運動的時間。「有氧運動對於身體健康,以及其他的運動表現都非常有幫助。」
1、走跑步機上坡
「這是我很喜歡的有氧運動,」史考特醫師說,自己家中有一台小型的跑步機,在家跑步樓下住戶可能會抗議,此時建議可以將跑步機的斜坡調至最高,並用走路替代跑步。這樣一來關節的負荷也會小很多,很適合沒有跑步技巧或年紀稍長的朋友執行。
2、爬樓梯
如果真的完全沒有器材,又不想上健身房的話,史考特醫師則推薦:爬樓梯。他分享,自己在醫院時若是想要運動,就會去爬醫院的樓梯,爬到最高層再坐電梯下樓,如此重複幾趟,也能達到高強度有氧運動的效果。「比起下樓梯,上樓梯的動作對於膝蓋的壓力也比較小。」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早安健康3月號《35歲後長壽必先強肌力》
全台各大超商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商城免運特惠中!
https://shop.everydayhealth.com.tw/product_detail.php?product_sn=1640
【相關影片】
練下半身全身受益!醫師2招增肌抗老防病【史考特醫師】
https://youtu.be/lYpe6ogB9hM
肌少症非老年人專利!40歲後每年流失1%肌肉【宋晏仁醫師】
https://youtu.be/iLwQwlqAGy4
復健科醫師詳解,姿勢對了!疼痛不再來【侯鐘堡醫師】
https://youtu.be/TBnQxNz6JUA
【相關文章】
35歲後長壽必先強肌力,一窺3位名醫的私房養肌秘訣!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5578
深蹲重點不在膝蓋不能超過腳尖!醫師親自蹲給你看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1244
深蹲有比慢跑還傷膝蓋?醫師這樣說給你聽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2762
#史考特 #深蹲 #重訓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UZlLdoDu6o/hqdefault.jpg)
老年人 走路 在 竟然決定壽命長短,簡直讓人不敢相信!【中老年講堂】 的八卦
老年人走路 快慢,竟然決定壽命長短,簡直讓人不敢相信!【中老年講堂】 ... #中老年講堂 歡迎免費訂閱: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nep... 關注老年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