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愛摸、愛玩生殖器,甚至磨蹭,這正常嗎?」
常有媽媽問我,孩子老愛把手伸到褲子裡去摸小雞雞,或者孩子會雙腿夾緊緊用力,還會玩生殖器玩到發出聲音、玩到出汗,對重要部位超級好奇,媽媽看了好煩惱,禁止也沒有用。也有媽媽想問,孩子會一直摸媽媽的胸部,或孩子會過度玩弄自己的生殖器,這是正常嗎??
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指出,2-6歲孩子,的確會有些性探索的行為,有些表現是正常,但有些行為表現,卻是異常,需要多注意的,幫爸媽整理如下:
➡️幼兒常見的性探索行為(2-6歲)
✅在公開或私底下,摸生殖器或自慰
✅看或摸同儕或手足的私密部位
✅把自己的生殖器,露給同儕看
✅站或坐著時,很靠近對方
✅想看大人或同儕裸露
➡️幼兒需要注意的性探索行為(2-6歲)
⚠️經常出現性探索行為,而且難被轉移
⚠️探索性器官,孩子會產生情緒(如很興奮)、或把他人弄痛弄受傷
⚠️會模仿成人的性行為
⚠️可能會用強迫的方式,去探索性器官
⚠️容易伴隨有攻擊或侵略的行為
1~2歲的孩子摸生殖器,可能是在認識身體和探索,磨蹭也可能和尿布有關,但到了3~5歲,爸媽就該好好教導孩子基本的性知識。那當小孩玩生殖器或磨蹭生殖器時,對性特別好奇,又不到青少年時期的性教育,那爸媽可以怎麼引導呢?我整理了七點,大家來參考:
1.【別強迫孩子親親或抱抱】:
親暱動作孩子不想做,就不該勉強,就算是對阿公阿嬤,孩子也都該有拒絕的權利,當然拒絕得好好說。所以大人要尊重孩子的身體,千萬不要覺得他還小,就直接親親抱抱。年紀小,更要清楚地讓孩子了解「碰觸的界線」,讓孩子懂必須保護自己的身體,這是你的小任務。就算是你熟悉的大人要碰你,也都得問過你。
2.【身體教育,要使用正確的語言】:
介紹身體部位時,應告訴孩子正確的名字,同時也讓孩子知道哪些屬私密部位,不能隨便讓人家看或碰觸的,當大人在解釋時越遮掩,孩子就越會好奇。
3.【家人間,對隱私的觀念要一致】:
「隱私」、「端莊」這些詞很抽象,孩子不容易理解,因此要透過生活中耳濡目染,例如換衣服不能被別人看到,穿裙子就是要坐好,不能偷看別人換衣服,進廁所前要敲門等。
4.【教孩子區分合理及不合理的接觸】:
像幫你換尿布、你難過的時候老師抱抱妳,只要有先問過你,這都是可以的,但如果會令你不舒服的碰觸,像踢、打到你,或碰觸你的身體,特別是隱私處,卻沒得到你的允許,都要記得跟爸爸媽媽說。
5.【訂出清楚身體界線】:
不可以去碰觸別人身體或去偷看別人身體,就算是同學跟你說你摸摸看、給你看都是不可以的,你反而要跟對方說,這樣不對,並告訴老師。
6.【大人陪伴,別讓孩子看到不該看的分級畫面!】:
現在是螢幕世代,常有不適宜的節目或廣告,尤其網路更難控管。孩子在2-6歲,還無法判斷他看到的內容,很容易錯誤模仿。因此,建議孩童看的節目時要篩選,而且大人應在旁陪伴,以免有不適宜畫面,孩子不經意就學起來。
7.【對小孩性探索,可以討論,但別過度反應】:
發現孩子有性探索行為,冷靜清楚告訴孩子行為為何不適當外,也應思考孩子為何會出現此行為,如果無聊就會出現,那麼就該培養孩子自己找事做的能力,培養孩子的興趣,像自己畫畫、玩黏土、看書等都可以,學會處理自己的空白時間。有些孩子喜歡這些行為帶來的舒壓感,可以利用其他活動,帶孩子打打球、做勞作……等,讓孩子學到哪些事情可以讓他感到快樂。
兒童性教育,是所有父母的一門重要功課,有些性探索,是正常的行為,但如果大人是大驚小怪,孩子就會變得焦慮緊張,反而躲起來探索;有些性探索是需要觀察的行為,但如果大人只是叫他不要玩生殖器,也可能影響到他的安全感。
幼兒也有心理的發展,你覺得這篇實用嗎???希望幫助到更多家長🙏🙏🙏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黑眼圈奶爸Dr.徐嘉賢醫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惱公,寶寶在哭肚子餓了,你趕快去泡奶粉!」(踢) 聽到寶寶哭哭啼啼,就立馬送上奶奶一瓶嗎? 大部分父母都不知道其實奶粉有「正確」的沖泡方式,大多數是寶寶哭了就直接去泡 ㊙針對一歲以下的嬰兒, 應該用幾度的水去泡? ㊙可以放在常溫下多久? ㊙換奶粉要怎麼換? #補充說明: 1. #針對一歲以下的...
美國兒科醫學會 在 Facebook 八卦
連續夜班,赫然發現錯過了很多事情⋯⋯
關於兩位 YouTuber (蒼藍鴿和愛莉莎莎) 對於肝膽排石法的爭議,答案很明顯,皂化石就是皂化石,沒什麼好再爭辯的,不過我今天想說的不是化學實驗的結果,而是身為醫學知識傳播者該有的態度。
我是認證的合格醫師,除了醫師執照外,還考取了兒科專科醫師執照、感染症專科醫師執照、兒童急診專科醫師執照,加上多年在兒科和急診室的臨床經驗,即使如此,在網路上發表醫學知識文章時,仍然戒慎恐懼,深怕有所疏漏造成錯誤知識傳播。因為我的醫師身分,說出來的話、寫出來的文字更有公信力、更容易讓人信服,萬一出錯造成的影響和傷害遠比普通人大很多,因此在發表醫學知識文章時必須有所根據,通常是教科書、知名期刊、或可受信賴的醫學網站 (如美國兒科醫學會、台灣兒科醫學會、美國 CDC、台灣 CDC網站等),而且內容儘量是我擅長的兒科醫學、感染症、或急診相關,因為隔行如隔山,就算書上有寫但缺少臨床經驗支持,無法確保寫出來的內容符合實際醫療現況。
成立粉專 8 年多,即使小心翼翼,仍然有出錯的時候。最常見是引用過時的資訊或期刊內容,有更新資訊或最新論文沒有追蹤到,再來是英文翻譯出現錯誤,造成中文和原文內容上的差異,只要被網友質疑,我馬上會重新審視文章內容和再次搜尋醫學期刊,經查證確定文章內容有錯誤,立即的作法是道歉和修改文章內容,甚至刪除整篇文章。
最後,我們來看愛莉莎莎所謂的道歉文:
「對於過年佔用大家寶貴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以及今天臨時關留言而跟大家說聲抱歉。現在,我已經準備好來了解並接受所有人的建議,我會在過年這段時間好好吸收並了解每一則留言,謝謝每一個願意給我建議的人。」
道歉的事件是佔用時間和臨時關留言,並不是針對文章內容。此外,沒有下架任何影片,即使不是醫療背景,有百萬追蹤的 YouTuber,仍然有巨大的影響力。網路上公關危機處理最忌諱硬拗,硬拗越久傷害越大。要當醫學知識傳播者本來就不簡單,又容易發生類似的公關危機,在發表醫學相關文章或影片時,真的需要反覆確認內容是否正確,多方面詢問專家意見,才能將出錯的機率降到最低。
美國兒科醫學會 在 王宏哲教養、育兒寶典 Facebook 八卦
「小孩愛摸、愛玩生殖器,甚至磨蹭,這正常嗎?」
常有媽媽問我,孩子老愛把手伸到褲子裡去摸小雞雞,或者孩子會雙腿夾緊緊用力,還會玩生殖器玩到發出聲音、玩到出汗,對重要部位超級好奇,媽媽看了好煩惱,禁止也沒有用。也有媽媽想問,孩子會一直摸媽媽的胸部,或孩子會過度玩弄自己的生殖器,這是正常嗎??
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指出,2-6歲孩子,的確會有些性探索的行為,有些表現是正常,但有些行為表現,卻是異常,需要多注意的,幫爸媽整理如下:
➡️幼兒常見的性探索行為(2-6歲)
✅在公開或私底下,摸生殖器或自慰
✅看或摸同儕或手足的私密部位
✅把自己的生殖器,露給同儕看
✅站或坐著時,很靠近對方
✅想看大人或同儕裸露
➡️幼兒需要注意的性探索行為(2-6歲)
⚠️經常出現性探索行為,而且難被轉移
⚠️探索性器官,孩子會產生情緒(如很興奮)、或把他人弄痛弄受傷
⚠️會模仿成人的性行為
⚠️可能會用強迫的方式,去探索性器官
⚠️容易伴隨有攻擊或侵略的行為
1~2歲的孩子摸生殖器,可能是在認識身體和探索,磨蹭也可能和尿布有關,但到了3~5歲,爸媽就該好好教導孩子基本的性知識。那當小孩玩生殖器或磨蹭生殖器時,對性特別好奇,又不到青少年時期的性教育,那爸媽可以怎麼引導呢?我整理了七點,大家來參考:
1.【別強迫孩子親親或抱抱】:
親暱動作孩子不想做,就不該勉強,就算是對阿公阿嬤,孩子也都該有拒絕的權利,當然拒絕得好好說。所以大人要尊重孩子的身體,千萬不要覺得他還小,就直接親親抱抱。年紀小,更要清楚地讓孩子了解「碰觸的界線」,讓孩子懂必須保護自己的身體,這是你的小任務。就算是你熟悉的大人要碰你,也都得問過你。
2.【身體教育,要使用正確的語言】:
介紹身體部位時,應告訴孩子正確的名字,同時也讓孩子知道哪些屬私密部位,不能隨便讓人家看或碰觸的,當大人在解釋時越遮掩,孩子就越會好奇。
3.【家人間,對隱私的觀念要一致】:
「隱私」、「端莊」這些詞很抽象,孩子不容易理解,因此要透過生活中耳濡目染,例如換衣服不能被別人看到,穿裙子就是要坐好,不能偷看別人換衣服,進廁所前要敲門等。
4.【教孩子區分合理及不合理的接觸】:
像幫你換尿布、你難過的時候老師抱抱妳,只要有先問過你,這都是可以的,但如果會令你不舒服的碰觸,像踢、打到你,或碰觸你的身體,特別是隱私處,卻沒得到你的允許,都要記得跟爸爸媽媽說。
5.【訂出清楚身體界線】:
不可以去碰觸別人身體或去偷看別人身體,就算是同學跟你說你摸摸看、給你看都是不可以的,你反而要跟對方說,這樣不對,並告訴老師。
6.【大人陪伴,別讓孩子看到不該看的分級畫面!】:
現在是螢幕世代,常有不適宜的節目或廣告,尤其網路更難控管。孩子在2-6歲,還無法判斷他看到的內容,很容易錯誤模仿。因此,建議孩童看的節目時要篩選,而且大人應在旁陪伴,以免有不適宜畫面,孩子不經意就學起來。
7.【對小孩性探索,可以討論,但別過度反應】:
發現孩子有性探索行為,冷靜清楚告訴孩子行為為何不適當外,也應思考孩子為何會出現此行為,如果無聊就會出現,那麼就該培養孩子自己找事做的能力,培養孩子的興趣,像自己畫畫、玩黏土、看書等都可以,學會處理自己的空白時間。有些孩子喜歡這些行為帶來的舒壓感,可以利用其他活動,帶孩子打打球、做勞作……等,讓孩子學到哪些事情可以讓他感到快樂。
兒童性教育,是所有父母的一門重要功課,有些性探索,是正常的行為,但如果大人是大驚小怪,孩子就會變得焦慮緊張,反而躲起來探索;有些性探索是需要觀察的行為,但如果大人只是叫他不要玩生殖器,也可能影響到他的安全感。
幼兒也有心理的發展,你覺得這篇實用嗎???希望幫助到更多家長🙏🙏🙏
美國兒科醫學會 在 黑眼圈奶爸Dr.徐嘉賢醫師 Youtube 的評價
「惱公,寶寶在哭肚子餓了,你趕快去泡奶粉!」(踢)
聽到寶寶哭哭啼啼,就立馬送上奶奶一瓶嗎?
大部分父母都不知道其實奶粉有「正確」的沖泡方式,大多數是寶寶哭了就直接去泡
㊙針對一歲以下的嬰兒, 應該用幾度的水去泡?
㊙可以放在常溫下多久?
㊙換奶粉要怎麼換?
#補充說明:
1. #針對一歲以下的嬰兒為什麼要70度?
70'C 的水是要預防salmonella 和cronobacter的污染
因為曾發生奶粉被細菌污染的事件。
#沙門氏菌會造成細菌性腸胃炎、血便
#板崎氏菌很少見,#但是致死率是20%
針對一歲以下的嬰兒, 針對一歲以下的嬰兒, 針對一歲以下的嬰兒
WHO "70'C 的水泡奶粉": 是針對一歲以下的嬰兒, 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健全。 1歲過後, 可看奶粉說明書上建議
#美國兒科醫學會的建議:#沸騰後冷卻不超過30分鐘。#為什麼不超過三十分鐘? #就是要大約70'C高溫殺菌的意思,其用意就是和WHO 的版本一樣
「You may use bottled water or bring cold tap water to a rolling boil for 1 minute (no longer), then cool the water to room temperature for no more than 30 minutes before it is used.」
前幾年所爆發的那兩隻細菌污染,是在奶粉廠內就污染了,那件事不是奶瓶消毒的問題
相關報導:
http://fswww.npust.edu.tw/ezfiles/58/1058/img/1532/doc202.doc
http://www.cfs.gov.hk/tc_chi/programme/programme_rafs/programme_rafs_fm_02_04.html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ages-stages/baby/feeding-nutrition/Pages/How-to-Safely-Prepare-Formula-with-Water.aspx
#以下是美國FDA 2014年6月的版本: http://www.fda.gov/ForConsumers/ConsumerUpdates/ucm048694.htm?source=govdelivery&utm_medium=email&utm_source=govdelivery
#美國CDC對於cronobacter的說明: http://www.cdc.gov/cronobacter/technical.html
#相關文獻: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8171262
2. #到底先加水或是先加奶粉?
這個議題,是很多爸爸媽媽不知道「量」和「濃度」怎麼拿捏:
「先加水,再加入奶粉, 奶量不就會變多了嗎?」
我的本意是為了澄清這件事情所以才會這樣寫。
而大部分奶粉是先加水。但若奶粉說明書上建議先加奶粉(例如明治等),則請按照說明書。
影片內容沒有說明淸楚,讓大家誤會我的用意,深感抱歉
3. #換奶粉要慢慢換?,的確是以往根深蒂固的觀念。但是其實不必要,除非是特殊情況醫師有指示,才需觀察適應狀況,才會漸進式轉。其實是直接換即可
「真的可以直接換奶粉嗎?可是 醫師/藥局/大家/月子中心/... 說一匙匙換耶」
#可以直接換。
看一下葉勝雄醫師的說法: https://m.facebook.com/PediatricGI/photos/a.370173696383319.84688.199912983409392/1024256157641733/?type=3
這一篇比較詳細: http://udn.com/news/story/7030/1565153
4. #70度的水會不會有殺死益生菌的問題:
70度的確會殺死益生菌。
這個問題就是: 致病菌可能風險 VS 益生菌被燙死
針對一歲以下的嬰兒, 奶水溫度確實有些爭議,雖說依照大廠奶粉嚴格把關,已經在出口進口時抽驗,將阪崎氏菌、沙門氏菌⋯⋯排除了。但還是要依照AAP的建議去做,較為安全。尤其是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健全。
一般益生菌沖泡建議不要超過55℃。多半是要冷藏或是置於常溫的保存環境中。就算標榜本身為耐熱菌或耐熱技術再好,也不容易在60℃以上存活。
5. 奶量
那張奶量圖片意思是美國兒科醫學會的通則大方向,不是定律。目的在於給爸媽有個慨念。
奶量是因人而異,有正常成長就好
參考資料:
http://www.fda.gov/ForConsumers/ConsumerUpdates/ucm048694.htm?source=govdelivery&utm_medium=email&utm_source=govdelivery
WHO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http://www.who.int/foodsafety/publications/micro/PIF_Bottle_en.pdf
延伸閱讀:
🔺育兒誤很大(一) https://www.facebook.com/drblackeye/posts/630477820451736:0
#文章列表✏️: https://goo.gl/bFhdFx
#奶爸門診時間表🏥:http://wp.me/P7jKO9-dO
#奶爸Dr部落格✍: https://goo.gl/9ZJYzL
美國兒科醫學會 在 豆豆媽咪健康生活家 Youtube 的評價
#小一 #書包 #護脊
我一直覺得幫上小一的孩子挑選一個好的書包,跟幫剛學走路的孩子挑選一雙好的學步鞋一樣重要!雖然護脊書包的價位會稍高一點,但從為了孩子的健康促進層面來看,其實是很值得的喲~
你知道嗎?根據台北市98 學年度學生健康檢查結果,國小一年級學生平均身高是119.9 公分,到了升國中時,平均身高 155.8 公分。那這六年的期間,影響孩子身高正常發展的關鍵,除了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適量的運動之外,孩子每天都會揹的書包,也是一個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
今天豆豆媽這一集就想要來跟大家分享:為什麼書包減重這麼重要?以及如何幫孩子挑選適合的書包、正確揹書包的小妙招哦~
書包太重會造成怎麼樣的影響呢?
根據研究:身體負重超過體重的10%,身體姿勢就會明顯改變並壓迫到脊椎。對孩子來說,最常見的就是影響到他們的骨骼發育,包括駝背、肩膀會高低肩、腰酸背痛等等…,所以我們現有講很多成人都有輕微駝背、或是高低肩的問題,可能和以前我們讀書時,書包沒選好有關。
那怎麼樣的書包才叫超重呢?
一般來說,書包重量不可超過體重的八分之一。也就是說如果孩子的體重是30公斤,30除以8=3.75公斤。美國兒科醫學會甚至建議孩童書包重量不應該超過體重的10%~15%
長期揹負沉過重的書包,會導致子孩子身體向前傾,增加脖子和肩膀的負擔。
所以大家可以回家量一下孩子的書包,空書包建議不要超過一公斤,然後一本課本大約200~300G、再加上水壺的、鉛筆盒、及各種必須雜物的重量,算算看,孩子的書包是否超重了呢?
如何挑選適合的書包
✔一定要挑選雙肩式書包。
側揹的書包會造成肩膀壓力分布不均。也不要選像行李箱那種拉桿式的書包,因為單手拖書包,也會對肌肉發展會造成影響,另外也因為上下樓梯也很危險,很多學校都禁止使用拉桿書包了。
✔空書包重量不宜超過1公斤。書包不是愈輕愈好!太輕的書包沒有支撐、也沒有基本的人體工學設計。像這個書包看起來好像很重很大,其實他才900多克而已,而且很挺、支撐度很夠
✔有護脊功能。護脊書包最主要的做法就是將包包的重心更靠近身體,比較符合人體工學,並且加強揹帶的貼合度及背部的支撐、幫助分散施力位置及重量。
這個肩帶夠寬,加上S型減壓背帶,可以分散肩部承受的壓力
扣上胸扣,幫助平均分散肩膀及背部的重量,保護孩子的脊椎發展,防止彎腰駝背
✔按照孩子的身高來做挑選。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說,書包買大一點,可以一次用到六年級畢業。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哦!因為就像我們的衣服、鞋子一樣,過大的書包容易造成負擔,所以要挑選適合身高大小貼合孩子身形的書包,並隨著孩子長大,也要更換適合的書包哦~
✔透氣減壓。
特別是夏天天氣熱,很多孩子下課背部都是汗流浹背,這個背部的透氣軟墊可減少背部壓力、降低書包與背部的磨擦且幫助散熱。
正確揹書包
選了一個好書包,正確的揹法也很重要!
✔揹書包的高度,書包上緣要與肩膀平行,書包下緣接近骨盆的位置
✔背帶不要過長,肩帶太長會讓孩子後仰,長期下來會對脊椎造成負擔
✔書包要緊貼孩子背部,腰間緊靠這個脊椎球
✔書包裡物品的擺放方式,像是書本這樣比較重的東西要放愈靠近背部,並且要固定起來,使書包固定不晃動,才不會往前傾,並且要注意要讓二肩背起來平衡。
✔養成每天整理書包、檢查課表的好習慣,不需要把所有的書都帶回家,非必要帶回家的東西,放在學校的置物櫃就可以了!
美國兒科醫學會 在 媽咪~爸比~快樂孕兒、育兒教養經 Youtube 的評價
嬰兒接觸菸味,猝死機率增加!
抽菸的人以為這樣就不會傷害寶寶🤔
今天要來破除迷思⚠
也會分享減少接觸菸害的方法喔~
▶ 詳細文字版:https://mummy.com.tw/archives/18639
▶ 重點傳送門:
01:00 迷思1.寶寶不再加抽菸沒有關係?
02:14 迷思2.抽完菸避免接觸寶寶就好了嗎?
02:37迷思3.改成電子菸危害會比較小嗎?
03:02 如何在短時間,減少寶寶接觸有害物質?
-
▶ 感謝廠商贊助:圓方生活 AIR6光觸媒空氣淨化器
https://mama.mummy.com.tw/Air6YouTube
▶ 參考資料:美國兒科醫學會期刊
https://mama.mummy.com.tw/ph1NH
-
▶ 寶寶照顧資訊 影片推薦
零到三個月:https://mama.mummy.com.tw/50at7
四到六個月 寶寶照顧資訊:https://mama.mummy.com.tw/zAUDU
七到九個月 寶寶照顧資訊:https://mama.mummy.com.tw/2lNLg
十到十二個月 寶寶照顧資訊:https://mama.mummy.com.tw/PLn1d
一到兩歲 兒童照顧資訊:https://mama.mummy.com.tw/boJG2
三到四歲 兒童照顧資訊:https://mama.mummy.com.tw/ClrPG
五到六歲 兒童照顧資訊:https://mama.mummy.com.tw/Rwh74
▶ 想看更多懷孕/育兒資訊 手刀訂閱 Youtube 👉 https://mama.mummy.com.tw/kv7bn
▶ 創業系媽媽婉翎 個人粉絲專頁👉 https://mama.mummy.com.tw/TIBIP
#育兒教養經 #三手菸更毒 #遠離菸害
-
💌合作邀約請寄信至:comi520520@gmail.com
別忘了訂閱我們這個頻道喔!^^
媽咪~爸比~快樂孕兒、育兒教養經粉絲頁▶ https://lihi.cc/q7PJT
媽咪~爸比~快樂孕兒、育兒教養經網站▶ https://lihi.cc/j0cLe
🥣加入副食品 親子料理社團👦:https://mama.mummy.com.tw/1zWQt
📔加入親子共讀社團👶:https://mama.mummy.com.tw/FpHde
🤰加入媽媽手冊社團🤰:https://lihi.cc/TuBy9
🙆♀加入快樂孕兒育兒社團🙆♀:https://lihi.cc/yxHuk
👨👩👧👦 加入親子旅遊分享區👨👩👧👦 : https://lihi.cc/t6O90
🛍加入嬰幼兒 媽咪寶貝二手 買賣中心🛍:https://lihi.cc/O0Mzm
托嬰中心 保母 保姆 討論交流分享區:https://lihi.cc/lySYK
媽咪來炫肚 愛現寶寶分享社團:https://lihi.cc/W4eKh
美國兒科醫學會 在 美國兒科醫學會 - YouTube 的八卦
选择儿科医生| 儿童医疗保险种类和福利| 儿科急诊| 看儿科一般流程。 4 chapters in this video.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