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善良的人性格較為軟弱,缺乏靈活變通的能力,而這也是他們經常吃虧的原因。
想要改變這種情況,首先要改變過去那種「只要自己沒有原則的全力付出,就能夠讓自己變得不可或缺」的錯誤想法,並且為自己每一次的善良行為都設定一個基本的原則和底線,確保自己不會同情心氾濫。
想要贏得他人的尊重,不能僅僅依靠無止境的付出和無底線的妥協,喪失原則的善良只會讓自己不斷陷入被動,不斷產生挫折感。
取自《別讓好脾氣害了你》
……………………………………………………………..
各位朋友,晚安:
早上跟朋友談到「好人」這個議題,我想到了這本書。
摘文中對過度善良的描述,也很大程度地跟我們對於理想媽媽的預期重疊了。這也能說明為什麼,不少媽媽付出很多,卻得不到尊重的對待。
我自己很怕碰上那種,要別人幫忙,態度卻又不好,但完全認為別人幫他是理所當然的人。有些是剛開始還會好好拜託,幫了忙之後便翻臉不認人;有些是幫了他的忙,就覺得接下來要繼續幫才行;有些是一開始就難聽話先來,直接進行道德勒索……
這社會甚麼人都有,人善常常被人欺,所以不談界線不行。每次談界線,我都想到有朋友跟我提過:小時候父母只教要對人善良,但沒教如何保護自己,讓自己在社會上常常吃虧!
有些人幫了他,會讓我看輕自己,所以我寧可人際斷捨離。這種感覺很糟,重點是,真的幫了他,他還會嫌東嫌西,不如一開始就疏離。
我認識一位善良但有界線的朋友,我常常從他身上學。我也有體悟:一個人在現在這種社會被討厭,也不是壞事,反而可能是一種保護!
這本書希望能在這個星期五晚上拿來直播,跟界線有關的書,常常能引發眾人的迴響。祝願您,能享受善良帶來的溫暖與寧靜,也善用界線維護自己的善良!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
過度善良的九種表現
【文/ 周維麗】
善良的人很容易陷入過度善良的盲點,而在生活中,常見的過度善良可以分
為以下幾種:
#表現一:永遠將別人的事情放在第一位
生活中總有一些濫好人,他們明明沒有時間和精力做分外的事,卻還是願意放下自己的事先幫別人解決問題;他們明明還沒做完自己的工作,卻總是先處理別人的工作。這些人非常仗義,但缺乏對自己負責的態度,他們很少認真的替自己著想,也不懂得將自己的利益放在別人的利益之前。這種過分善良的舉動一方面容易被人利用,另一方面容易耽誤自己。
#表現二:責任感「過強」,自我感覺良好
這種人擁有奇怪而堅定的思維,總是認為「沒有我不行,所以我有理由去幫助別人」,正因為如此,他們往往有求必應,來者不拒,無論對方提出什麼要求都會答應。他們不喜歡讓自己置身事外,也不習慣弱化自己的角色。通常情況下,他們的責任心「過強」,只要有人提出請求,無論他們是否有能力去做,都會將別人的事情當成自己的工作來對待。
#表現三:同情心與同理心氾濫
同情心是人類社會情感中很重要的成分,很多人都會同情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或是在競爭中處於劣勢的人,並且會盡可能幫助他們改善生存環境。不過,過度善良的人往往同情心氾濫,只要看到有人處於弱勢,無論對方是好人還是壞人,行為是否合法合理,他們都會本能的伸出援手。
#表現四:對於別人的得寸進尺保持妥協和讓步
很多人做事缺乏尺度,沒有自己的主見和底線,面對他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請求時,往往表現得很懦弱,而且臉皮比較薄,不懂得如何拒絕,即使自己不想幫忙,也會想辦法迎合他人的想法,因此常常被人牽著鼻子走。
#表現五:和自己關係好的人都應該幫忙
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的時候,常常會依據親疏遠近來決定自己的行動,因此會更願意將善意留給自己最喜歡,或是和自己交往最深的人。正因為關係密切,我們很容易毫無防備的幫助他人,願意為之付出一切。殊不知,他人的需求就像一個無底洞,無論我們付出再多可能都難以填滿。
#表現六:別人找我幫忙就是相信我
過度善良的人有一個明顯的特徵,那就是把所有人都當好人,對別人的請求毫無防備。在他們看來,任何人上門來尋求幫忙都代表著對方信任自己,而為了這份信任,他們會不加思索的直接認定託付者就是好人,對方的確值得幫忙。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會利用他人的善良做壞事,甚至恩將仇報。
#表現七:被對方騙了,還要繼續幫忙
過度善良的人容易上當受騙,更糟糕的問題是,他們在上當受騙後仍舊不知道如何拒絕他人,不懂得反抗,還是繼續保持「老實人」的作風,於是一再重複著上當受騙的戲碼,這種一而再、再而三的懦弱表現,會讓他們陷入惡性循環。
#表現八:任何錯誤都值得原諒
人人都會犯錯,而這些錯誤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他人,有些無心之過造成的影響很小,可以平靜看待,但是當遇到錯誤的影響力和破壞力很大,並且犯錯者從主觀上就對受害者不夠尊重時,這種錯誤根本不值得原諒。而過度善良的人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他們看來,任何一種形式的錯誤都值得原諒。
#表現九:我不付出可能會有不良後果
許多過度善良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我不去幫忙和付出,可能會在對方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無論如何都要想辦法幫別人。」為了在別人面前留下好形象,擁有更好的名聲,我們會表現得過於熱情,並且很容易就被他人道德綁架。所以也可以說,人們會過度善良是因為過於在意形象。
以上情況是過度善良的常見表現,過度善良的人性格較為軟弱,缺乏靈活變通的能力,而這也是他們經常吃虧的原因。想要改變這種情況,首先要改變過去那種「只要自己沒有原則的全力付出,就能夠讓自己變得不可或缺」的錯誤想法,並且為自己每一次的善良行為都設定一個基本的原則和底線,確保自己不會同情心氾濫。
其次,想要贏得他人的尊重,不能僅僅依靠無止境的付出和無底線的妥協,喪失原則的善良只會讓自己不斷陷入被動,不斷產生挫折感。因此,在接受請託前一定要先分析這個要求是否合理,並且評估所提供的協助能不能產生正面的影響,以及弄清楚自己需要為此付出多大的代價。
只要請求超出「在法律和道德規定範圍內,自己有必要去做而且也有能力做好」的界線,就一定要謹慎看待,避免被人道德綁架。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有拒絕的權利,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應該讓對方清楚,「無論對我提出什麼要求,都有被拒絕的可能,因此必須考慮我的感受,給予我足夠的尊重」。
.
以上文字取自
別讓好脾氣害了你
博客來:https://pse.is/V645C
誠品:https://eslite.me/REZ5Q
金石堂:https://pse.is/VE5DZ
Momo:https://pse.is/UKLQ8
@發光體文化 Luminous Publication
https://www.facebook.com/luminouspublication
.
已額滿8/29_板橋免費公益講座_你還在獨自生悶氣嗎?--示弱的勇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9616727062187/
9/6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厭世媽咪日記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20966672649379/
已額滿9/7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尊重且具體的要求孩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13594242797945/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缺乏母愛特徵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相信自己已經給孩子夠用的愛與支持;
放過自己,偶爾輕放孩子的行為,接納自己不經意的情緒暴走,
你仍是夠好的父母!
■ 致父母自己:「給孩子愛之前,別忘了照顧好自己。」
‧父母厭世語錄:我的父母從未盡力愛我,我要用盡一生的愛獻給孩子。
‧醜爸勸世良言:無論給多給少,都是父母真實的一份愛。即使很小,但透過我們,那份愛可以長大;即使那份愛不完美,但請相信,那肯定夠孩子一生所用。
■ 致你與伴侶:「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為了這個家生死相許。」
‧父母厭世語錄:另一半有不對,就要改啊!改不了就是缺乏意志跟決心,無法接受!
‧醜爸勸世良言: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女士相信,每個人在大多數情境下都是盡力的,值得被欣賞與肯定。試著讓彼此接觸自己的初心,讓情緒可以被看見,再來慢慢調整行為。行為不會完美,但家人之間會更靠近。
■ 致你與孩子:「你的孩子永遠是你的孩子。」
‧父母厭世語錄:錯罰孩子,我會自責。但錯放孩子會不會讓他心存僥倖,下次變本加厲?
‧醜爸勸世良言:孩子的需求,會透過不當行為表現出來,事出必有因。先想「孩子要的是什麼?如何滿足?彼此要付出什麼代價?」處理的方式會慢慢成形。當賞罰轉為跟孩子一同成長,是錯罰還是錯放,就沒那麼重要了。
取自《教養不必糾結於最理想方式》
************************************
各位朋友,晚安:
「接受自己現在能做什麼,接受孩子的現況,每一次都是新的可能,每個可能都是我們的盡力。」
這本書是醜爸的新作,談親子教養最終是要回到父母自己的自我成長。上次在版面上直播之後,有朋友就期待,能再找一次醜爸來直播,畢竟像這麼溫柔的爸爸,相當少見了。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644072932731611/
「夠好」跟「接納」的關係密切,而父母能接納自己,又跟能接納孩子真實的樣子有關。在傳統上,習慣把孩子變成父母期待的樣子,而非尊重孩子的獨特性,造成親子之間諸多困擾。
「懲罰自己會換來孩子更多的愛、服從與信任嗎?萬萬不會!懲罰只會讓我更想要控制孩子,因為我不想再犯錯,但這個害怕引起的控制,卻造成我跟孩子更大的衝突,而衝突激化了情緒,越演越烈……」
在傳統上,父母習慣處罰孩子,被當成主要的教養手段。父母本身,也是被處罰長大的,所以處罰傳承著一代又一代。然而,處罰背後有一種「控制便是愛」的邏輯:好像我們越愛一個人,越要控制他!
再進一步說,本質上,就是一個人如果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我們便可以傷害他。而且傳統上直接定義,「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母怎麼做都不會有錯,所以有錯的都會是孩子?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合理化父母的行為,否定孩子,這就是愛?
同樣的,常把自己跟最理想的標準拿在一起比,做不到自己心目中的期待,就給自己一頓臭罵,這就是愛嗎?如果愛自己都不會,是要怎麼愛孩子?
看待現實中存在的孩子,跟看待父母自己的內在小孩,是多麼的相像。相對於控制,同理、善意關懷、接納、自我肯定……這些我們窮盡一輩子都有練習可做的功課,是不是比較接近那種「愛」所具有的溫暖?
我們常在版面上談,能做自己慈愛的父母,就比較能以慈愛的態度對待孩子。然而,沒有界線的慈愛,容易變質且不長久,這不管是用在一般的人際關係,或者用在親子關係,都相當適用。
基本上,一個人能夠跟真實的自我連結,願意做「完整」而非「完美」的自己,不管他是不是父母,都更往身心安頓的方向前進。換句話說,一個人是先懂得做「人」,接下來在這個基礎上,再談扮演好「角色」。
父母會做「人」,才會教孩子做「人」啊。當父母忽略了自我,接下來親子關係也不會好過。
「身教是有覺知地一起生活。」
醜爸善於在嘻笑之中,傳遞抽象與深刻的道理。這道理能落實於生活,又有深意,可以不斷揣摩,這是成長模式的特徵。
所謂成長模式,是一個人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然而,成長模式並不是要人朝著一個社會定義的目標猛衝前進,也少了那些以往強調精益求精的壓力,而是帶著活活潑潑的能量,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性—每一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創意,在不同的親子互動中傳遞愛,夠好就好!
這活活潑潑的能量,來自於自愛,來自於覺知。在抱持覺知的情況下,我們自然能不斷自我調整,因應不斷變化的時代挑戰,而非固守傳統,強調自己一定是對的。
醜爸這本書裡面,處處可以看到深切的反省,醜爸活出了自己書寫的模樣,內外趨近一致。不著痕跡地安撫著焦慮的父母,跟父母攜手在愛裡成就,這是醜爸獨特的溫柔。
同時看見自己的努力與限制,常常活在當下,紮紮實實一步一腳印。父母能放過自己,也就能放心讓孩子飛。
祝願您,不管您是不是父母,都能從書中領略到成為自己的勇氣!
************************************
不夠好,卻夠用的愛
【文/ 陳其正(醜爸)】
學諮商的人,可能都聽過這句不怎麼好笑、但經常讓我們會心的話:「學諮商最大的收穫,就是知道要準備一筆錢讓孩子長大後去諮商。」
這句話不是在諷刺任何人,也非宣告諮商無用論。和越多形形色色的人深度交流後,越發現包括我們自己,許多人內心都有過去失落所造成的洞,還沒填上。這個洞,就像憲法賦予的基本人權一樣,不分性別、種族、語言、黨派、宗教,統統有獎。
過去失落所造成的洞,幾乎來自與原生家庭的相處關係,無論你是人生勝利組,還是一起跑就跌倒組。在家庭關係充滿階層與權力不等的台灣家庭—喔不,即使相對權力扁平、強調自主性的歐美家庭,孩子也不免在成長過程中留下許多問號:我夠好嗎?我被重視嗎?我得人喜愛嗎?我值得被肯定嗎?我在這個家是重要的嗎?
整個童年都在企盼父母的答案,但他們給的,也許不是我們所想的,或模糊不清、或帶有條件,遠無法滿足我們需求。
■ 盡力的愛
薩提爾女士相信,「大多數人在任何時候都是盡其所能而為。」這裡的「大多數人」,當然包括我們的父母。這句話比「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可接受一點,但仍引來許多問號:「我們身邊就有很多沒有盡力的父母啊!別說那些虐兒的、遺棄的,就說我們自己的父母吧!手足偏心、重男輕女、過度體罰、升學主義、冷漠刻薄、喝酒暴怒、情緒勒索……太多了!對孩子影響深遠,甚至有些還是現在進行式!」
是啊,從孩子的視角,父母是天地,是魔法師,是願意接納一切的大玩偶,孩子相信父母是全能的,什麼都會,什麼都有,還跟山一樣高。然而,父母是人,且終日疲累、身心皆傷,給不了孩子的,就被視為不盡力、不負責。
在孩子眼裡,父母可以多給;但父母也許早已透支用罄。
於是「未滿足的期待」出現了:孩子想得到母親的肯定卻落空;想要父親的親密連結從未獲回應;犯錯時換來的責罰,無法阻擋我們對被愛與被肯定的渴望。
我們是孩子,為了生存,為了證明自己值得,以為只有父母,沒有其他選擇,只能更用力跟他們要;然而,為了生存,為了證明自己值得,我們的父母有選擇嗎?他們可以跟誰要?
他們是否擁有足夠的資源及餘力,做出更好的決定?
■ 這份愛,夠用嗎?
透過「親職」,我看見的不是父母愛的濃純香,而是滿足一個孩子的苦辣嗆。原來滿足一個孩子的心理需求,是這樣的難!這一刻以為自己做到了,下一秒他的另一隻腳又踩在你的雷上。
電影《無間道》裡,扮演臥底黑道的劉德華有句經典台詞:「我想做好人。」哪個父母不也一樣想大喊「我想做好媽媽/爸爸」?但究竟要做到什麼程度,在孩子眼中,父母才夠好呢?如果孩子要的,我就是給不了,還能自認是個好爸媽嗎?
在我遇見的父母中,絕大多數都是盡力了,但有些人仍不斷嘗試,把絕大部分的資源和時間都用在孩子身上,好似世上沒有「盡力」二字:所謂「盡力」,就是不把資源與時間用在經營夫妻關係、放鬆休息,和朋友出遊;「盡力」就是把九十分的孩子推上九十五分、甚至滿分的頂峰。
這些朋友,他們的父母可能同樣不知「盡力」為何物,從小扛著滿足父母要求,以著有如攀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般的標準拚命,無論做到流汗流淚,就是不夠好,好還要更好,一定能做到。
另一種朋友,相信父母在他們小時候是不盡力的、偏頗的,甚至失職的,所以他們也負起如馬里亞納海溝般深不見底的壓力,要讓孩子享受到「盡力的愛」。
這兩種愛,在我們的童年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失落,是不夠好的愛。但也許,父母們已經盡力了,即使我們百般不認同。無論認同與否,我們擁有的都是那份真實的、不是我們期待的愛。我們可以選擇的,是不接受,或接受這份真實,即使並不可愛。
你是否願意接受父母當年盡力給出來的,就是他們對你最好的愛?這份愛也許跟他們給其他手足的、跟其他父母給他們小孩的愛,相較之下顯得黯淡卑微,卻是真實存在。
現在,你可以把父母這份盡力的愛放到心中,擺進過去失落造成的洞裡,由你決定這份愛可以發揮什麼樣的影響。是種子在心中長成大樹,結出豐腴的果實?還是漸漸脫水、乾癟,失去原本已所剩無幾的生命力?
親愛的朋友,一份盡力的愛,即使渺小,已讓我們成長茁壯;我們擁有機會,也蘊含潛力,讓這看似不美好的愛,在心裡安然滋養。它夠我們用,夠我們盡力愛孩子、愛家人,無愧於心。
‧父母厭世語錄: 我有對失職的父母,從未盡力愛我,現在我要用盡一生的愛,讓我的孩子享受真正美好的親情!
‧醜爸勸世良言: 無論父母能給多少,都是真實的一份愛;即使很小,但透過我們,那份愛可以長大。我們也正盡力愛著孩子,即使那份愛也不完美,但請相信,夠他們一生所用。
.
以上文字取自
教養不必糾結於最理想方式:放過自己,也放心讓孩子飛的解放之書
圓神書活網 http://bit.ly/03900162
博客來 http://bit.ly/036900162-B
誠 品 http://bit.ly/03900162-E
金石堂 http://bit.ly/03900162-K
缺乏母愛特徵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在奮力競逐的過程中,我忘記了自己,我把外在意志內化成自己,但,沒有人會完全是這樣的。社會建構的你不是你,你以為的那個你也不是你。
不用覺得自己被誤解,也不用去煩惱社會所認識的那個你不是你,事實上,每個人都被誤解,尤其是女人,因為我們多半耗盡心力去假裝成另外一個人,我們以為那樣會使得自己比較受歡迎。
就接受自己吧,也接受心中那個小小的自己,不要跟過去比,也不要跟未來的目標比較,至少接受此時此刻的自己。
取自《女子力不是溫柔,是戰鬥》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透過《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宋喬安角色,談和解。感謝故事工廠與誠品,讓我有機會透過影片細說分明。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581927152056543/
這次談流產,這是我陪伴媽媽們的時候,很難化解的傷痛。有時候連當事人都不一定能確定,自己到底度過了沒有?!
這需要跟自己和解,跟自己的內在小孩,跟自己的身體和解!
之前談到單親媽媽的議題,觸動了一些類似處境的朋友。我希望再就這次的議題,更深一點談到,女性的身體經驗。
這篇文章把身體經驗、腹中的胎兒,以及內在小孩的狀態,串連在一起前後呼應,我覺得能帶給大家省思。我也建議男性可以試著閱讀這篇長文,可以化解一些隱藏在傳統文化中的偏見,閱讀完請給自己一個讚賞。
祝願您,悅納我們內在的變化萬千!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3723364254346524?__tn__=K-R
……………………………………………………………..
直到我失去了什麼
【文/ 劉冠吟】
前年年中,我失去了一個孩子。跟我的第一個孩子一樣,在我沒有預期的時間裡懷孕;跟我的第一個孩子不一樣,這個寶寶沒有好好地生下來。我跟這個寶寶相處的時間非常短,從發現自己懷孕到流產,時間短到甚至來不及知道寶寶的性別,只能以寶寶來稱呼。
跟其他月份很大才失去孩子的媽媽比起來,我的遭遇算是非常輕微。我一開始是這麼想的,以為我的悲傷也會相對很輕微,但後來才懂,失去孩子這件事沒有什麼好比較的,母親與小生命之間的深刻連結,從知道的那一刻就開始了。我的悲傷沒有比較輕盈,失去孩子的難過是一種無法言說的痛苦,不是輕的或是重的,而是深深的、深刻的,種在身體裡。
先講講之前的故事。
出血的那一天,我飛奔到醫院,醫生看完以後就說:「孩子沒有了,週數還小,休息一陣子吧。」我的婦產科醫生是一個非常溫柔有耐心的男性醫師,給他看診向來都是令人安心的經驗。他是一個風趣喜感的人,每次看診我們都會聊聊天,因為老家在經營傳統的髮廊,所以他常常在換髮型,有一次他突然燙了個韓國歐巴大捲頭,我走進診間看到他的時候笑到無法起身。只是這次不像以往,跟他講完話以後,我沒有覺得比較好。
醫生一如往常地溫柔,說抽一管血起來送驗,看看其他的數值,再給我後續的建議,直到此刻,我都還算平靜。經驗老道的護士姊姊拍拍我的手,針管插下去的那一刻,我的眼淚才掉下來,無法抑止的爬滿了臉頰。護士姊姊說,你還年輕,可以再生,會流掉的寶寶,都有自己的命。
在外人眼中,我是個順風順水的人,或許老天對我真的很不錯,大抵上想要的目標都能達成。這樣的順利,我也不覺得心虛,對於心中設定的目標,我是一個很努力的人,努力唸書、拚命工作、熱愛生活、用心經營著自己喜歡的關係。我是「有志者事竟成」的信仰者,即使有些小挫折,我不覺得失去了什麼。直到我失去了孩子,我才知道所謂「失去了什麼」是什麼。原來人生不是有志者事竟成,有很多事情無論多努力也難以改變,就像護士姊姊說的,命,或是說無常,或是說造化,走了就不會再回來了;而你知道這份失去,會讓你再也不一樣。
回到家後,我把窗簾拉緊,躺在床上,有時流淚,有時放空,搞不清楚白天跟黑夜。我傳訊息給我工作上的夥伴、我的學長也是我合夥人,說:「我的孩子流掉了,可能要休息一陣子。」學長跟我相識十年,雖然在創業之前我們是朋友,但開始工作後我們變成很理性的組合,不太做情感的交流,都是就事論事。學長回我說,他太太日前也失去一個小孩,已經四、五個月,「但我知道,不管孩子大小,媽媽都會很難過。好好休息。記得坐月子。」
這大概是我跟學長一起工作這幾年,唯一一次感情濃度比較高的交流。被他說對了,不管孩子大小,身為母親,都會很難過。
我低估了我的悲傷。
▍這份失去,讓我再也不一樣
在家躺了不分黑夜白天的半個月,喝了不少補品跟滴雞精,身體感覺溫潤,心情平淡。審慎選擇出關後的第一場活動,是赴幾個老友的約。
這場聚會相約已久,與會皆是重要的好朋友,將這樣的聚會設為出關後的第一場,我覺得很適合,特別提起精神來盛裝打扮,想從熟悉的人事物上,再出發。
當日晚餐是在五星級飯店裡的美味盛宴,對於在家喝了一個月雞精的我,應該是極為愉悅的解放,但究竟吃了什麼,我完全不記得。最後的記憶,睜開眼,我已經躺在醫院的急診室,中間過眼的影像皆是我的手以及酒杯。據在場朋友轉述,原本就嗜酒的我當晚以神速「自己跟自己喝」,貌似清醒嘻嘻哈哈地跟大家一起去第二攤。在續攤的KTV,我在廁所內滑倒撞到了洗手檯,躺在地上暈了。大家直到要離開時,才發現躺在血泊當中的我,然後慌亂地將我送往醫院。
到了急診室以後,要打點滴或拍X光我皆不肯,因為我堅持肚子裡有小孩,在診間痛哭大喊:「我的寶寶~~~我的寶寶~~~~」在場的眾人都嚇傻。如灑狗血鄉土劇般的這段,我完全沒有記憶,事後聽朋友轉述,我才瞭解自己對這件事從未過去。原本被設定為出關宴的這頓,其實我內心純粹想買醉;又或者,在內心深層的我還沒相信自己失去小孩了;又或者,我相信了,但我沒有接受。
不僅低估了悲傷,這件事情從發生、相信、接受、想開,這中間的距離出乎我預料地遠。不只是一個生命逝去,還一舉掀開了我對於自己身體的不信任、對於自己情緒的難以捉摸,無法安放自己的內心,更無法關心別人的感受。心理學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小孩,是原生家庭跟成長環境所形塑的自己,這次的事件,離開的小孩像是喚醒了我心中的這個小孩:從未被對話過,但一直很努力的孩子。
急診後隔天,再去醫院仔細檢查,發現跌倒的時候,我撞斷了鼻骨,也傷到了視神經,影響到我視覺定位的焦距。遠處看得到,但如果要看書或是看手機,必須非常使勁。眼睛的焦距—這種天生方便的能力,從沒想過有一天會失去,我懊悔地想著如果下半輩子近處都看不清楚了,該如何是好。煩惱的事一湧而上,我終於明白這一段不像前一段,在家隨便哭兩下再喝雞精就可以敷衍自己,這將是一段遠征的路。
沒有復原的心裡的傷,加上自己多增添外傷,把自以為累積的半個月修養瞬間打回原形,帶著新舊傷痕,我重新開始一段旅程。
▍從正視自己的悲傷開始
這是一個女性被過度定義、被選擇、被要求的社會,一個女人身上多半都有兩種以上的角色,等待我們積極扮演。長年以來,我對於這些社會角色大多握有主動選擇權,但我對於選擇的那些都過分熱情,對於生命角色熱情十足、野心勃勃,這些向外投射的能量,卻沒有同樣等級的關照著我內在的自己。
我真的開心嗎?我難過嗎?我已經釋懷了嗎?我甚至不知道,我到底什麼時候可以軟弱,什麼時候可以難過,因為大部分時間,我都是用「撐」的,撐一下就過了,撐過去就是你的,我常常這樣對自己說。
當然偶爾有撐不過去的時候,這時候,我就會在某個縱情玩樂或豪飲的時刻,突然發現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人,有時候很野蠻,有時候很脆弱,種種陌生的我的面相,其實都提醒著自己,我完全不了解自己,很難跟自己對話。慣於嚴格地鞭策自己,卻連自己停在路邊舔舐傷口的時間都不給。這樣的我對外自然很難釋放出溫柔跟真心,問問那些跟我交往過的男人、甚至我的親密好友們,我是個溫柔的人嗎?我想十之八九不是吧,我是個「有趣」的人,但不是溫柔真切的人。
真實的溫柔其實是很困難的,建立在深厚的自我底蘊累積。在生命的長河之中,我們載浮載沉,有時似而要溺斃,有時嗆了幾口回神發現還在,有時有人從遠方拋來浮木讓你喘息,然而真正能讓自己輕盈順水而行的,只有自己而已。對於自己夠瞭解,才能應付水性,知道何時當走當行,浪來了,我該怎麼把自己好好捲著不至於侵心。
躺在家裡的時候,我想著周遭的女性好友們流產的經驗。我有個親近的朋友,流產五次,最後才懷上小孩。另外一個親近的友人,懷胎將近十月,突然胎兒臍繞頸,急救後已是死胎,辦了喪事。「胎兒很可愛,臉圓圓的。」去參加的友人這樣跟我轉述。我回想著這些,也回想起我甚至沒有對她們任何一人好好地關心過。我的人生忙忙碌碌地被我塞進一堆行事曆,我有一大堆等待完成的事項,但沒有一項跟我的心有關,更遑論好好對待別人的心了。
我對於自己無法遏制自己的悲傷,無法跟我的悲傷共處,感到非常驚訝。更令我驚訝的是,我竟然可以自己騙自己說我已經好了,還騙成功了。說自己好到可以出去玩了,於是恣意狂歡,於是在種種失憶的過程中,才殘酷地瞭解到我完全沒有好,離「好」還很遠很遠。
察覺跟正視,是我踏出的第一步。我開始縝密地觀察自己的情緒,什麼時候我會難過、怎麼處理,什麼時候我會想要發脾氣,我又是如何處理。我發現自己很迴避負面的情緒,大部分時候,我都選擇讓這些情緒一閃而逝,但這些情緒其實並未消失,只是被我忽視。於是,我也失去了真正快樂的能力。
臉上的傷口好了以後,原本要再進行眼睛視神經的手術,說也奇怪,在家休養的那半個月,我幾乎沒用到眼睛,眼睛就自然而然的好了,醫生說不用動刀處理。我覺得這是上天送我的一個禮物,讓我受傷,讓我在失去日夜般輪迴中沉思,在找到方向後,又讓我少一次手術。我將這次落難,當成一次好好認識自己、學習如何照顧自己的機會。
▍與自己的身體和解
體力恢復後,我開始規律地運動。流產對於女性來說,不僅單純是健康的問題,而是對自己的身體產生很大的不信任感,流產時那股像生理週期時的酸痛悶痛絞痛、然後看著血汨汨流出,是每個女性對自己身體的陰暗記憶。即使生理期其實是一個健康的代謝,但是,那種身體無法抓住什麼、也無法控制自己要不要流血的感覺,是女體共同的灰色印記。流產也是,就像生理期那樣,你的身體從此有了一次不可控、無法駕馭、留不住生命的印記,你對你的身體產生了極大的不信任。
我們跟自己身體的關係,多半都很糟糕。在亞洲社會長大的女性,從小就被周遭環境明示、暗示各種期待跟評價。長得太高很突兀,胸部太小沒有吸引力,生育能力更是與一個女人的身體價值及自我認同完全正相關,懷上了還得被評價是懷男還是懷女,懷了一個還得被追問怎麼不懷第二個。我們的身體長期都被訓練滿足我們及社會所給予的期待,沒有人關心身體真正的感受是什麼。
我很明白,跟身體的和解需要時間,我能做的,是從一般簡單的生理功能開始著手,做心肺運動、做重量訓練,在能夠規劃的範圍內,讓自己與身體重新對話、重建信任。使用一些以往很少使用到的肌肉,或將心肺能力再往上推一層次,完全斷絕涼性食物跟啤酒。僅僅是這樣,我已覺得我的身體感受到我的重視。
我一直用「我」跟「身體」這兩個單獨個體來敘事,因為我深深相信,女性的身體該被獨立對話,身體不是各種情緒及期待的承接體,反而言之,我該傾聽身體所釋放出來的訊息。有些人讓你很不快樂,你的心裡不知道,但其實身體有告訴你,只是我們從來不重視,因為身體被我們放在一個附屬的位置。
小時候被男生恥笑不小心沾在衣褲上的月經,長大了以後衛生棉或條還是得待在一個可愛的袋子裡被帶出門,假裝它們自己不是衛生棉,要去上廁所的時候偷偷摸摸地塞在手心裡拿去更換。人們對經血有一種成見,從下體流出來的血就是有一個擺脫不了的原罪,即使它真的只是代謝體內廢物,就像你每日的大小便。試問,有哪一個人不大小便?大小便的時候需要鬼鬼祟祟不能說出口嗎?
第一次性經驗以後流出來的血,在小說裡有時化為一種激情的象徵,多數也是一種貞潔牌坊,但其實只是一種男性心理有病的象徵,很多女性在第一次性經驗時是不會流出像電影裡那樣一大灘血的。女體跟血本身的連結,長此以往,如此不潔,但沒有人該給自己的身體這樣的壓力,外界或許這樣看,但你不該跟自己如此說。面對自己的血跟身體,至少自己該對自己誠實。
流血只是人生千萬次排泄的一次,身體需要休息但不需要羞恥,偶爾因為禮貌裝了高潮,也不要真的騙自己這樣可以繼續下去,一直對別人太客氣,就是對自己身體不客氣。
重建信任,傾聽關心。有時想想,如果我早十年好好地跟身體對話,我是不是會變成一個不一樣的人?不是說早十年開始過得很養生或者小心翼翼,而是我能對自己身體的訊息多花心思,偶爾還是能縱情偶爾嚴謹,但那是在一個有默契的節奏上,我懂我自己,我會安慰她,也不質疑她,不過分要求她,並不過分怪罪她。
▍與自己心裡的孩子和解
於此同時,我開始去看心理諮商。
縝密觀察自己的身體後,漸漸確認身體深受情緒所影響,尤其女性更是,婦科器官尤甚。而我也日漸感覺,我的情緒之於我是一團謎:「我真是個謎樣的女人啊」,這句話自己對自己說真是有點好笑,但活到三十幾歲發現自己是謎,總比到死都是個謎好。我想透過一個科學且客觀的方法,去拆解自己,幫助我跟自己對話。
在我大部分的朋友心中,我是個有趣的人;在我交往的對象裡,我應該也是個評價不錯的情人,但有趣的是,我的心理諮商師說,我對自己非常殘忍且嚴苛;諮商師也說,這是大部分成功者的特徵:「不放過自己。」這並不是諮商師對我的讚美,像我們這種人,很努力但無法接受停頓,對他人比較寬容但不能接受自己悲傷或是沮喪,苛刻自己的完美主義,去扮演每個我在社會中選擇的角色。
偏偏在我身上的角色又是出奇的多,女兒、太太、母親、姊妹、老闆、媳婦等等,女性的社會角色我都有一份;有些女性比較少有的,我也有一份。每一個角色、每一步路,都是我的自由意志所構築。
但在奮力競逐的過程中,我忘記了自己,我把外在意志內化成自己,但,沒有人會完全是這樣的。社會建構的你不是你,你以為的那個你也不是你。我也有內在的我,就是那個因為流產被喚醒的孩子。直到今日,我還在慢慢地認識她。
不用覺得自己被誤解,也不用去煩惱社會所認識的那個你不是你,事實上,每個人都被誤解,尤其是女人,因為我們多半耗盡心力去假裝成另外一個人,我們以為那樣會使得自己比較受歡迎。
就接受自己吧,也接受心中那個小小的自己,不要跟過去比,也不要跟未來的目標比較,至少接受此時此刻的自己。
除此之外,其他的都不重要。
▍所謂的失去,或許是一種獲得
我有一位好友,旅美旅法多年,多年來過著自由自在、充滿藝術感又有點浪漫的生活,今年回台灣時,突然跑去凍卵。到我家聊天吃飯的時候,她以愜意的語氣提及此事,就像是去知名的蛋糕店預定了一盒幾年後才要取貨的甜點。
好友本身是念基因工程相關的領域,做實驗、科學工具、用數字說話是生活日常。她一邊攪著我為了嗜辣的她準備的麻辣鍋,一邊跟我分享:「女人一生中的卵子數目,在出生前就差不多決定好了,生育年齡開始,每個月排掉幾顆,年紀越大越少,到更年期的話開始停止排卵,一生大概排四百至五百顆吧。」
一向缺乏科普常識的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瞠目結舌地說:「一輩子的卵子數目,其實是早就決定好的?」好友悠然自得地說:「對啊,每來一次月經都會少好幾顆卵子。醫生在凍卵前會要求去測驗一個AMH數值,大概可以看出目前身體還有的卵子庫存量。」她看著驚愕不已的我,鎮定地重複:「嗯,就是來一次月經少好幾顆,人生大概是一個倒數的過程,排完就沒了。」
不知道是卵子天註定這個科普知識太衝擊,還是因為好友這個倒數計時的說法讓我覺得太感傷,老妹我腦海中浮現了梅豔芳的成名作之一<女人花>的歌詞:「我有花一朵,種在我心中,含苞待放意悠悠。」旋律優美,詞意深遠,搭配卵子這朵花的意象,簡直讓我打了個寒顫。「花開不多時,堪折直需折,女人如花花似夢。」朗朗上口的旋律,期待有緣人的深深情意及害怕自己過保鮮期的悠遠怨念,兩種心情同樣深植人心。
女人在容貌及生殖能力被貼上保存期限的標籤,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倒數計時。我們匆匆忙忙地趕著在被下架前做些什麼,像朵花開得燦爛、開得耀眼、也開得短暫。
其實女人從來不是朵花,我們沒有保存期限,也沒有負擔取悅別人的責任,更沒有長得好看的義務。
直到我失去了什麼,才瞭解,我失去的不僅是那個沒有緣分的孩子,還有我心中那個從未被好好照顧的孩子。這個失去讓我重新找回了她,避免自己像一支看不到旁邊的箭,直直地射向目的地,完全忽略周遭的風景。我決定坦然地、緩慢地在生活裡漂流,選擇讓自己真正舒服的方式,恬淡地過下去。
而這所謂的失去,或許是一種獲得;所謂的保鮮期限,其實是提醒著自己肉身的自然老去,而更要珍惜那些可以呵護自己的珍貴光陰。
.
以上文字取自
女子力不是溫柔,是戰鬥:再簡單的小日子,也需要挺身前進!
博客來:https://reurl.cc/1x1nLm
金石堂:https://reurl.cc/Kk0ynq
誠品:https://reurl.cc/D9ANkE
讀冊:https://reurl.cc/R4zKVr
大好書屋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缺乏母愛特徵 在 [問題] 人柱力做愛時九尾都在想什麼- 看板C_Chat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