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聽信忍一忍就過去了 #我也不想一直當好人
#忍一時風平浪靜 #退一步愈想愈氣
雅英原本在大醫院工作,因為輪班制太辛苦而離職,之後她進了一間小醫院,那裡不僅不必輪班,工作氣氛也很好,彼此就像家人一樣親密。然而,來看病的患者越來越多,醫院便請來一位新的副院長,問題就來了。副院長是院長的學妹,跟雅英只相差兩歲。據雅英的陳述,她認為副院長對外貌相當自卑,她跟其他長相平凡的員工相處時都沒問題,唯獨對雅英講話很不客氣。
她剛上任不久,就曾經冒犯雅英:「雅英,妳的雙眼皮在哪割的?」
雅英一臉錯愕,心想天底下怎麼會有這般無禮之人!但她又無法反駁,幸好一旁的資深護理師替她否認,幫了她一把。後來,副院長又拿她的外貌做文章,一下嫌她妝太濃,一下批評她衣服穿太露;工作就更不用說了,三天兩頭就塞給她工作,還時常不合理地指責她。
這兩年來原本工作得很開心,但現在雅英變得好不想上班。每天都戰戰兢兢,不曉得今天會不會又被副院長刁難。朋友都告訴她,人的個性改不了,勸她盡快離職,但是雅英認為再忍一忍說不定狀況就會好轉,所以她又繼續隱忍了半年。
雅英的個性很會忍耐,從小家裡姊妹多,因此常常要壓抑自己的需求,且從來不曾向母親吵著要買什麼。她之所以把每個月三分之一的薪水拿去治裝打扮,可能就是為了發洩小時候的欲求不滿。被副院長投以言語冷暴力時,雅英根本不敢頂撞,就連請她講話客氣些也説不出口。她本身也很看不慣再三隱忍的自己。
「你就忍一下嘛!」
人際關係裡我們最常聽到這句話,因為鼓勵別人去正面對決,不如請他忍耐,這樣比較安全保險。當然,忍耐有時或許是比較妥當的作法,但有些事不該一味容忍,免得被認為是好欺負。
「#乖寶寶情結」通常是童年形成的心理模式,小時候為了當乖寶寶,努力壓抑自己的欲望和需求,這種情結如果沒有好好轉化,長大之後就會壓抑自我去討好他人。有乖寶寶情結的人通常對每件事都優柔寡斷、難以做決定,且容易陷入自卑和罪惡感。心理學上也提醒這類人,要小心長期下來會變成沒有主見的被動人格。
我們可以當好人,但沒有必要當濫好人。你只要做到基本的禮貌,在一定限度內體諒他人就夠了。你的內心必須擁有一套準則,不需要對每個人都好,你可以跟某些人親密,對某些人維持點頭之交,而對某些人視而不見。人際關係問題所帶來的問題有時候大到無法想像,單純的事業失敗不表示人生完蛋,但遇到一個壞人,你可能失去所有,人生因他全毀。對人生或內心造成創傷的事情,不該隱忍。如果我們無法把傷害我們的人請出生活圈,可以選擇不來往或自行離開。
#為何遍體鱗傷,#我們卻總是想忍耐
話說回來,為什麼我們遲遲無法擺脫這些會帶來傷害的關係呢?那是因為「人質心理」作祟。例如深陷邪教的人,你會納悶他們明明苦不堪言,為什麼不離開?因為這些人認為自己無法擺脫,甚至很多時候心裡壓根就不想擺脫。並非心理有問題的人才會掉入人質心理的陷阱,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脆弱的角落,只要那一處被人攻陷,就有可能產生人質心理。在我們周遭不乏覬覦這個脆弱角落伺機而動的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培養看人的眼光。
雅英的狀況還不到人質心理的程度,她只是不甘心被迫放棄好不容易上手的工作、和諧的同事關係,以及公司附近的租屋。心理學稱這個現象為「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沉沒成本是指一個人為目前成果所投入的成本,沉沒成本過高時,因為捨不得放棄已投入的成本,所以即使未來可能遭受更大的損失,還是難以做出割捨。捨不得放棄沉沒成本,我們就容易沉溺在不好的工作、不幸的婚姻、看不見希望的事。
人們很容易陷入這種荒謬的狀態,只有跳脫,才會明白不快停止將會遭受更大的損失。如果自己難以判斷,可以請教有智慧的朋友或前輩,一起判斷哪一個才是對自己有利的選擇。結交有智慧的朋友是很重要的,有道是「當局者迷」,你可以找至少三至五名客觀的旁觀者,請他們給你一些建議。當然,不一定是好朋友才行,你也可以找平常欣賞的人,藉由一杯咖啡或一頓飯,請他們給你一些忠告,或者尋求專業諮商,透過幾次的面談來釐清問題。
人際關係好比一座池塘,如果你想和好魚一起悠遊,就必須鼓起勇氣把破壞池塘生態的壞魚驅除,才能打造一座和諧的池子。新聞上不難看到遇人不淑、交友不慎的慘痛下場,可見惡劣的關係對精神的傷害比任何創傷還來得嚴重。
老好人、Yes man特別需要做表達自我主張的訓練,這項訓練的重點在於傾聽、禮貌、合理的解釋、真誠、坦率。坦率表達自己的需求時,不能忘了保持禮貌和傾聽的姿態,以全然理解對方的立場,佐以合理、真誠的態度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達自我主張也許會吃虧,但最後你一定會慶幸自己當初有勇氣說出來。
後來,雅英抱著可能離職的心理準備,要求和院長面談。她明確提出自己的看法,開門見山地向院長表示,副院長的品行不端,希望能革職處置。她還照我的建議,不管副院長願不願意看,都要把自己的想法、對方的錯誤一五一十寫下來寄給她。
結果院長因為不希望醫院惹出風波,決定開除雅英。雖然後果不如預期,但雅英不後悔當時的選擇,因為她終於決心不再當濫好人,且明白這個決定會是人生的轉捩點。
--
❇️本文出自《我也不想一直當好人:把痛苦、走偏的關係,勇敢退貨,只留下對的人!》,作者朴民根為韓國教練心理學專家,長年於大型心理專門醫院擔任院長,曾為許多在際關係中受挫的人們諮商。
博客來購買本書,加贈金句紙膠帶限定版,數量有限!
➡️ https://tinyurl.com/notalwaysnice
🤝 聯經出版
🎬同場加映
人際關係難題,你需要好好《練習不壓抑》
➡️ https://tinyurl.com/in-and-out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練習不快樂?!:不快樂是一種本能,快樂是一種選擇」介紹 訪問作者:蘇益賢 內容簡介: 😢什麼?為什麼要練習不快樂? 😂活著已經夠辛苦啦,這本書到底想做什麼? 其實,真正的快樂常藏在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 我們總是認真地尋找快樂, 卻忘了問...
練習不壓抑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八卦
#罪惡感和你想的不一樣 #怨恨比罪惡感更可怕
#身體會替你說出你沒說出口的話 #當身體說不的時候
「對許多人來說,罪惡感代表他們選擇為自己做某件事。
我會提醒大部分嚴重疾病的患者,
如果他們沒有罪惡感,
那大概是身體某些地方失衡了。
他們一直把自己的需求、情緒、利益放在後頭。
負面思考的力量能幫助他們擁抱罪惡感,而不是避之唯恐不及。
曾有一位治療師對我說:
『罪惡感與怨恨兩害相權,請務必選擇罪惡感。』
這則建議很有智慧,我也向許多人分享。
如果拒絕別人會讓你產生罪惡感,
而妥協則會留下怨恨,
那麼請選擇罪惡感,因為怨恨等同心靈自殺。
分子研究者坎達絲・珀特寫道:
『健康不僅在於快樂的想法,
有時候,解放長期壓抑的怒氣,
以此點燃免疫系統,
會成為治療最有效的推動力。』」
--
文:Gabor Mate
出處:當身體說不的時候 遠流粉絲團
--
❤️親愛的, #你可以練習不壓抑
https://tinyurl.com/ybjm3knr
😷不然, #身體會用生病替你說不
https://tinyurl.com/yccodwma
💪同時, #也請不要害怕練習不快樂
https://tinyurl.com/tjlwnp9
🚦因為, #負面情緒比你想的還有用
https://tinyurl.com/yaqym3o7
練習不壓抑 在 Facebook 八卦
明明三十歲,卻像三歲一樣的人
·
人們常說,所謂的「成人」就是能自我控制的人,我也這麼認為。能自我控制的人,潛意識裡都沒有被壓抑的欲望;反過來說,無法控制自己的人,表示他們的潛意識裡還殘存著童年時未獲滿足的欲求,使人們產生莫名的執著。儘管這些人出了社會,也不得不裝出三十歲成人的樣子,但偽裝得再好,留在潛意識裡的欲望依然控制著他們。
·
一回家就擺臭臉的人,大多是這種類型。他們會想盡辦法彌補小時候留下的缺憾,只是礙於成人的顏面,很難像三歲小孩一樣跟別人撒嬌。試想:都長到三十歲了,要是在家人或伴侶面前哭得像孩子一樣,不是很沒面子嗎?於是他們會替自己的委屈和不滿找各種理由,就是為了給自己留點顏面。也因此,他們經常垮著一張臉,一副別人欠他幾百萬的樣子。
·
這種明明已經三十歲、卻還想跟三歲小孩一樣耍賴的人,也往往讓周遭感到困擾,因為不同於幼兒,成人很明顯具備一定的力量。大人很清楚,小孩相較之下是種弱小無力的生物,所以再怎麼撒潑,大人也不至於感到害怕;但三十歲的成人不但有力氣,又有頭腦,要是胡鬧起來,絕對會讓旁人不得安寧。
·
如果能在小時候就滿足「撒嬌」這項欲求,人類就會自然而然對其他事物產生興趣,並發展出「自發性」(spontaneity)。自發性這種高層次的欲求,必須在基本欲望滿足後才會產生,是一種內在的動力。如果就這樣帶著三歲的欲望長到三十歲,未滿足的部分會導致他對其他事物不感興趣,也不會產生想進一步做點什麼的自發性,更不會想挑戰未知的事物。這樣的人總是等著別人服務,而且絕不會改變自己被動接受的姿態。
·
就算是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物,只要是心裡壓抑著基本欲望的人,必然會在某個層面表現出被動的態度。這樣的人往往無法為自己做決定:對外,他們會為了他人的願望而行動;對內,則會受制於壓抑在潛意識裡的基本欲求。
·
換言之,這樣的人被緊緊拴在較早期的成長階段。小時候的欲望不但一直留在他們心裡,更糟糕的是,還不能把這一點表現出來。
·
#越是對自己執著 #越是缺乏自我
·
人類是種很會壓抑的動物:壓抑自己對父母的恐懼、自己對他人的攻擊性,或是「撒嬌」這種最基本的欲望。小時候能黏著雙親撒嬌的人,在滿足這種基本欲求後,接著就會去追求更高層次的欲望。能對父母撒嬌,是種高度信賴的表現,意味著可以安心地在他們面前表現自己;就算不當個「好孩子」,也不用擔心被拋棄。
·
但若是因父母患有自律神經失調或其他理由而無法盡情撒嬌,這種欲望就會一直留在心底;長大後,再用成人的表情、帶著孩子的欲求去面對世界。
·
從渴望滿足到習慣放棄,這樣的人往往被迫妥協。但相對的,他們即使長大成人,內心仍像孩子一般,渴望他人無私的奉獻,這全都是出於對個人欲望的固執,這樣的人其實是「眼中只有自己」(self-obsessed)的。我們常說的「我執」也是同樣的意思。所謂的「我執」,就是指偏執地想滿足自己的基本欲求。
·
希望別人對自己敞開心扉,希望別人主動靠近,絞盡腦汁想要擁有更緊密的人際關係,這都是因為小時候沒辦法好好黏著大人撒嬌的緣故。
·
三歲的孩子希望所有人都注意自己、所有行動都以自己為中心。當這種欲望沒有獲得滿足時,長大後就很容易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只要別人不繞著他轉,就會覺得不爽。這樣的人就算成年了,還是會想擁有這種人際關係。相反的,真正成熟的人,就算並非身為群體的關注焦點,也能覺得開心和滿意。
·
三歲的孩子得不到關注時,會憤怒地攻擊對方,但三十歲的成年人根本不可能這麼做,於是會把這種遭到忽視的不滿投射在各種層面上,想方設法去找對方麻煩。
·
若你常常對自己的人際關係感到不滿,應該先反思一下:「撒嬌」的基本欲求是否壓抑在你心裡?被迫放棄任何一種未獲滿足的欲求,都是很強人所難的事。正因如此,長大後對人際關係的要求才會這麼多;又因為別人達不到這些要求,感到不平與不滿。
·
從「欲求遭到壓抑」這一點來看,眼中只有自己、我執和缺乏自我其實是一樣的:
⁝基本欲望沒有得到充分滿足,
⁝形同被迫放棄,而且還得壓抑它;
⁝但是潛意識仍執著於想滿足它,於是形成了我執。
⁝同時,由於基本欲望的不滿足,
⁝因此無論到幾歲,
⁝與年齡相應的高層次欲求或願望都不會自然出現,
⁝也因此導致自我意識的缺乏。
·
害怕意識到自己真正的欲求而壓抑它的人,容易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三十歲時,不敢正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四十歲時,不肯面對希望別人如何相待的期望,這麼做無異於拒絕接受關於真我的重要事實。
·
本文引自《穩:學會接住自己,為不安人生解套的4堂課》,作者加藤諦三為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哈佛大學賴世和日本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以及日本精神衛生學會執行委員。本書由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發行。
·
實體書:https://tinyurl.com/y5qts4au
電子書:https://readmoo.com/book/210169830000101
·
同場延伸閱讀
 ̄ ̄ ̄ ̄ ̄ ̄
《練習不壓抑》 https://tinyurl.com/in-and-out
《從此不再壓力山大》https://tinyurl.com/stressBYEBYE
練習不壓抑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練習不快樂?!:不快樂是一種本能,快樂是一種選擇」介紹
訪問作者:蘇益賢
內容簡介:
😢什麼?為什麼要練習不快樂?
😂活著已經夠辛苦啦,這本書到底想做什麼?
其實,真正的快樂常藏在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
我們總是認真地尋找快樂,
卻忘了問問自己,這些方法有效嗎?
為什麼認真之後,快樂壞掉了、痛苦更苦了?
本書將陪伴大家一起重新思考快樂/不快樂這件事。
喜劇演員卓别林說:「如果用特寫鏡頭看生活,生活就是一場悲劇;如果用長鏡頭看生活,生活就是一場喜劇。」
生命的本質,像是一塊塊馬賽克拼貼,每一塊都有自己的顏色與質地。一塊塊馬賽克,慢慢組合拼湊,構成了整個人生。
偶爾,我們會忘記這件事,誤把「某塊馬賽克」當成整個人生。中樂透時,我們想著「這輩子發了」;生大病時,我們喟嘆「這輩子完了」。
像這樣,我們常把「片刻」當成「永恆」。一直用著卓別林所說的「特寫鏡頭」過日子,用一塊小小的馬賽克來定義自己的一生。
時間會陪我們走過很多很多路,給我們一些智慧。有天,我們會突然回首,而時間會提醒我們把鏡頭拉遠一點,把「整幅人生的畫」都看進去。
〈你在煩惱什麼〉的歌詞最後,青峰說:「片刻組成永恆。」一刻一刻,有苦有悲、有喜有樂,不用懼怕,也無須執著。大大小小的人間悲喜劇,慢慢拼貼而成的那幅畫,其實才是人生,才是永恆。——蘇益賢
作者簡介:蘇益賢
諮商是我的工作;書寫與演講是我的興趣。
和不同人交換一點想法和故事,是讓我滿足的事。
藉由心理學讓更多人能過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事。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政大心理所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碩士、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創意學分學程畢。
現任初色心理治療所專任臨床心理師、新竹市生命線員工協助中心特約講座、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工業安全衛生協會講師、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公共關係暨政策委員會委員、美國情境行為科學協會專業會員。
經歷:教育部特殊教育團隊兼任臨床心理師、佛光大學心理系兼任講師、教育部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畫領航子計畫研發長、政大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創意實驗室研發長。
專長為成人與青少年心理治療、情緒困擾之心理治療(憂鬱、躁鬱、焦慮、強迫、憤怒等)、親密關係、人際議題、自我/意義與價值觀探索、企業員工協助諮詢、接納與承諾治療。
除臨床工作外,亦擅長透過講座、工作坊等形式推廣心理學知識;執業後陸續獲邀至各大企業、大專院校、國高中與公部門等單位擔任講座。
著有《練習不快樂?!》(時報文化)、《練習不壓抑》(時報文化)、《奶油融化了》(雄獅美術),譯有《走出苦難,擁抱人生:接受與承諾治療自助手冊》(合譯,張老師出版)。
練習不壓抑 在 [問題] 有從心理學角度解釋情緒的好書嗎? 的八卦
33 F 推RainbowZero: 練習不壓抑和練習不快樂 12/20 20:23. 34 F 推lOOYEAR: 情緒賽局 12/21 14:02. 35 F 推HAKUKE: 推一下<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 12/22 20:32. ... <看更多>
練習不壓抑 在 [心得]《練習不壓抑》別讓壓抑變成壓力- Mo PTT 鄉公所 的八卦
《練習不壓抑》別讓壓抑變成壓力好讀圖文網誌版:(含書摘) http://dearlycat.blogspot.com/2020/07/NoSuppress.html 辨識自己的壓抑,洞悉真正的想法,…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