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印好了](葉佩雯)
上個禮拜四我在我的責任編輯的邀請下,到印刷廠去看我的書印出來。
·
這在我的人生中又是一項相當新奇的體驗(我的人生最近新奇的事還真多)。雖是不痛不癢,但看著自己書寫的內容、曾經浮現在腦中的文字活生生地出現在眼前,在巨大的印刷機體內翻攪,如同剛出爐的可頌麵包叮的一聲就香氣四溢,還是突然有種生孩子般的鼻酸感動。這實實在在就是我的筋肉骨血。
·
我勉強忍著心內有些激動的情緒,面上平靜只敢維持淡淡歸屬於禮貌的笑意,和責編一同校對書中彩頁的顏色。畢竟是實際印在紙上的,和電腦上的圖片設計會有色差(有在網上買過衣服的水水都知道)。大姑娘上花轎頭一遭看著自己的書生出來,雖然網上買過不少衣服但對印書還真的沒有概念,我跟著責編一同彎腰,像兒時的自然科學實驗一般,細細觀察每張攤在大桌上的彩頁是否美豔。
·
只見責編柔柔地說:「太淡了」、「太黑了」(我的責編是個嬌小可愛的女孩子)⋯⋯一些關於色彩的意見,然後印刷廠的大哥們便批哩啪啦操縱魔法,幾張調整過的顏色的稿子又喀拉喀拉印了出來。我們一下平放在大桌上看、一下拿到正常的日光燈下比對,責編雖然總會詢問我的意見,我也會嗯呀、啊的說出一些感想反饋,但我還比較像是第一次手中抱著新生嬰孩的母親,雖然每個新生嬰兒其實都是一樣的醜及皺癟,推出去保溫箱以後要是沒放牌子相信所有生父都認不出來那顆是自己的前世精子,不論印出來的是太黑了還是太淡了、是偏紅還是偏咖啡,我都覺得印得很好啊!
·
弄了一個早上最後顏色抵定,印刷廠大哥將幾張未經裁剪、還在全開狀態的彩頁捆成一卷,像科展的成果似的各送了我和責編一份,然後說了一句:「作者都喜歡留這個,外面買不到。」責編應該是真要拿回去交作業,給主編、老闆、同事們看看印出來的成果是什麼樣子;我則真正是應了大哥的那句話,帶著還不是商品的書頁的雛形,出生證明一樣證實我是這本書的母親。
·
·
·
·
弔詭的是,最近我和我真正的生母其實關係不好,時常吵鬧。這一兩年來,為了較專心的寫作遠離了酒精與派對(還是時常想念啊),我養成較從前淡定不易起伏的性格,所以我和母親的吵嚷大多是(應該說都是)她挑起的。小的時候不懂,只要媽媽罵我我就給她罵,哭著吞忍著覺得不甘的心情等待她的怒意平復;長大了稍微見多了識廣,每當母親和我找架吵,我往往會隱約發覺,她其實不是真的要罵我,而是想引起我的注意、是將我當成一個無條件的情緒出口,因為我是「她的」孩子。
·
沒事和任何人找架吵當然是一件相當愚蠢而不聰明的事,我自己也幹過不少這樣的蠢事,但我的母親為何會這樣呢?
·
除了她工作壓力大、她更年期到了這樣似貶實褒、推卸責任的膚淺理由,作為「她的」孩子,我還是要相當不客氣地說,我想是因為她的學養不夠。
·
不是說讀了許多書的人就一定學養充足,最主要還是,可以充分思考、詰問、實踐所有經歷自己的,不一定是讀書才能令人獲得智慧。
·
·
·
·
我想先來說說我的成長過程。
·
我的父母,一個高職畢業、一個國中畢業。他們兩人相遇組合成家庭之後,因著我父親原生家庭的優渥,他們基本上應該就停滯了學習(我的母親十八歲即嫁給我的父親)。社會大學當然也是淬煉一個人相當好的地方,不過我父母那年代是台灣經濟起飛的大好時期,據我母親說父親不論投資什麼生意都賺錢,而她整天只要負責將大筆大筆的現金拿到銀行去存就好。
·
有錢的人,自然想要附庸風雅,不願令人覺到自己一身銅臭氣味。我的父親選擇騎馬、我的母親則是盡情裝扮自己,尤其她還年輕,尚有許多本錢條件可以令自己更加美麗。對於小孩,除了物質生活的豐富以外,在教育上他們沒有任何特別的研究及想法,頂多就是人說什麼好那就什麼好,所以我和姐姐兒時學了鋼琴,中學唸了私立學校,家裡有一整套百科全書、一整套世界文學名著、一整套名人傳記、一整套中國民間傳奇⋯⋯。這些書當然不是經過他們篩選認為對孩子有幫助的,就是家裡的紅木書櫃裡頭一定要擺些東西,書櫃就當然要擺書,要擺就要擺看起來最像樣的,如此而已。
·
恰巧,我的童年相當寂寞。
·
父親早逝,母親在父親過世後基本上才在重啟她的個人價值,所以她做自己想做的生意、交自己想交的男朋友(我的父母並不是自由戀愛結婚)。哥哥大我六歲、姐姐大我十二歲,我對他們而言太小,過了還能逗弄有趣的嬰孩時期,他們也不想跟我玩了,只感覺我是會拖累他們轉大人的累贅。
·
有誰想在公園溜滑板跟混混偷抽煙的時候旁邊有個還在溜滑梯的小妹妹(我哥);有誰想在跟男朋友約會看電影暗摸摸偷親親的時候旁邊還坐個只能看郝劭文的小妹妹(我姐)。
·
我在很多很多他們不願意施捨一點時光給我的時候,只能一個人在家。
·
八、九歲開始,我就成了鑰匙兒童。我有很多零用錢,想買什麼、想吃什麼大多沒有問題,可是沒有人帶我去做一些事、沒有人引導我找到自己的興趣、沒有人想要發掘我的天賦。放暑假我雖然開心,但這種開心只基於我不用每天早起,尤其我跨學區就讀學校遠得要命。長假時不出一個禮拜我就能變成日夜顛倒的小孩。暑假作業裡所有需要跟父母家人共同完成的任務、開心的回憶、去過最特別的地方⋯⋯,誠實的話我一樣都寫不出來,因為我整天就是看電視,所以只能掰(作文能力或許就是如此開啟)。我在把電視裡的零到一百台都看遍了以後,甚至連哥哥偷裝的解碼器密碼都破解,彩虹台都看許多以後(我真心喜歡東京情色派),我還是太無聊了,只好,轉向那一大片紅木書櫃,看看能不能發現什麼有趣東西。
·
我並不是有什麼與生俱來神奇能力的人。剛開始接觸課業以外的書本的時候,艱深一點的、超過小拇指厚的書我也時常半途而廢。或許只能說所幸當時沒網路,我小時候又長得比較抱歉、功課也不好所以人緣很差,找不到什麼朋友出去玩,不想死的話真的只能待在家裡,無聊至極的我,只能帶著一種類似於打怪的心情,把一本本越來越厚的書給看完。然後終於逐漸發覺了書裡的有趣需要醞釀,很多開場平白的書籍,其實只是引人入勝得大器晚成,有耐心給一點時間,忍著撐過一段段平靜無波,終究能有一波大潮襲來(不過還是有書令我從頭到尾沒有高潮)。
·
這就是我學術的養分、文字的根基,是先飯島愛而後莎士比亞、王爾德、珍奧斯汀。
·
·
·
·
在我從印刷廠出來,頂著午間的艷陽、穿梭於車陣間的廢氣回家時,我突然有一股洶湧於原始的情感,想跟我的母親說一聲謝謝,謝謝她迫於無奈與我的父親結合生下了我、想讓她知道我或許可以成為她的驕傲。
·
但這股洶湧很快消失,大約過了一個紅綠燈的時間,我又回復了日常沒酒精時候的淡定與漠然。大概是因為我又發覺伴隨著我成長的那些好的壞的、看似無用其實有用的物事,也是一併從我母親的子宮當中孕育而出。而這些隨我一同出生的東西,例如童年的寂寞、抱歉的小時候、紅木書櫃裡頭的書、日夜顛倒的電視節目,在我曾經或許是沒選擇的條件下,其實令我非常不快樂,並且成為我自卑的肥沃養分。
·
我的童年不快樂。然而是這樣的我,令我寫出了一本書。
·
·
·
·
我的第一本書說的主要是關於我的工作、我的公司的事。會寫這樣的內容誰也都明白是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尤其最近我的公司事情又特別多,甚至其實我還不認為自己算寫完,我的出版社就有些急急催促,希望可以在這個月出版。所以上個月我沒有發過一篇粉絲頁的文章的原因也是在此,因為我在趕著將至少的完結完結。
·
若要我憑心而論自己寫得好不好,我會說四十分(其實原本只想給三十分,但編輯說我居然寫了十萬多字,基於字數多給一點苦勞分)。畢竟是第一次寫書,即使認為自己平時較一般素人寫的看的要多,很多寫作的節奏之類高深的意境掌握跟真正的專家比起來還是相形見絀。
·
我一共寫了十個章節,粗略來說,我自我感覺前五章還多有一些譁眾取寵的勉強;後五章才漸漸搭上一些心流順暢。所以在完稿後來來回回的修改之中(一共改了四次),主要改的都是前五章的東西,後五章大約就是改一些標點符號和錯字而已。
·
寫成書以後任何思想就算是鐵證如山了,往後圖書館裡說不定還能借到,所以內容不能像是鄉民的網路言論一樣意氣用事。我的遣詞用字、事蹟採證,必須更加小心翼翼。我是一個勞工,所以滋養我的當然大多是勞工的思維。勞工是人,可是老闆是不是人呢?
·
我們在被慣老闆呼來喚去的時候,有沒有辦法有一點點體諒他的成長背景或常人覺得不可能的辛酸苦楚,意會到強制中出不一定爽、SOD不見得是真的。
·
我有位朋友是個天之驕子,出生就註定當老闆的那種。在我和他閒聊時,總忍不住內裡的勞工魂出來搖旗吶喊:「喂你不能這樣吧!」甚至我從他那裡得知,這世上有種東西叫做「二代營」,由四大會計公司主持,教導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二代們(有些甚至是淵遠流長的三代、四代)如何看懂財務報表、分析營運狀況,參觀各大公司行號。最重要的是,令他們有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平台建立人脈。在這個二代營裡的人都是四大核定的真正的富二代,不會有人打著民間上流俱樂部的名號魚目混珠,以合作之名行詐騙之實。
·
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這些越級打怪,沒當過員工就要直接當老闆的人,他們難有體恤民情的柔情可能也是勢在必行。你可以說他們財閥心態、說他們家教不好,但若我從小被灌輸的教育就是延續一間公司長久的命脈,不擇手段也要留名青史,我可能也會做出「喂你不能這樣吧!」的那種選擇。
·
我的這位驕子友人知道我是一個只能在咖啡廳寫作的人。在他聽到我和出版社簽約、要開始寫書的消息後,送了我一樣禮物,一張星巴克隨行卡。
·
我第一次拿著那張隨行卡去點咖啡的時候,非常貪小便宜地期待著想看裡頭會有多少錢。沒想到,居然只有兩千塊。在我知悉他的財力的前提下,我有些不屑白爛地感覺風涼、友情廉價(什麼心態),想說兩千塊不過就能喝個十五杯左右,還不能點特大杯。
·
神奇的是這兩千塊卻怎麼喝也喝不完。每每我感覺差不多就是我免費咖啡的終點之際,卡裡的金額又突然會出現BUG增加到兩千多塊。免費咖啡喝了半年,我才帶著一些惴惴的小人之心探問驕子(早該問了):「為什麼我的咖啡都喝不完啊?」
·
「我設定信用卡自動加值,好像低於某個金額就會直接扣款。不好意思因為設定最高一次就是兩千塊,我原本想放更多錢。」驕子這麼回道,好像兩千塊是一個非常丟臉的數字。
·
在我喝了不知多少勞工血汗以後,因著驕子咖啡,寫作過程中,我才想起了我的母親和我的一次爭吵,是關於友航罷工的事。
·
在友航罷工那陣,整日新聞沸沸揚揚的主題都是「顏值最高」的時候,身為一間小小公司的老闆的我的母親,非但完全沒有因為自己的孩子同樣也是一位空服員,所以更加心疼那些走向街頭的友航同仁,反而只要一看到新聞就大皺眉頭、飆罵:「難道老闆不用賺錢嗎」、「錢那麼好賺那你們自己開公司啊」、「有給薪水就不錯了,爭什麼爭,那是你們該拿的嗎」⋯⋯。回過頭來如果發現我在家沒飛,還會威脅我說:「你們公司空姐應該不會這樣吧」、「如果妳們公司也罷工妳絕對不准去」。
·
通常若是我看到我的母親一個人對著電視咒罵,我會作壁上觀,悄悄溜進房間鎖上門就不出來了;但若被母親的怒火逮個正著,我也會毫不客氣地回敬:「如果是我的公司罷工我會去,勞工也有生活得更好的權力,台灣才會進步。而且我每次飛回來都累得跟狗一樣,妳難道不知道嗎、妳怎麼還會覺得我不應該?還是妳的公司賺錢就是因為剝削勞工?」
·
每一次我都會和她吵到哭泣,尤其想到我的公司的勞動條件還比友航更差的時候,再想到我的母親那間小小公司裡的、在社會價值中更低階的勞工們,我會有一股寒意爬上軀幹,覺得這個世界真的好可怕。再環顧四周自己生活的環境、我從小到大從沒離開過的所謂天龍區域、我雖不至於貴氣逼人但至少不予匱乏的生活樣貌⋯⋯,我突然感覺自己也成了剝削者,會不會我的生命不只咖啡,乃至於一磚一瓦、舉目所及,亦是某人暗夜的淚水。
·
因著自己的渺小無知,我在書裡頭書寫關於我的公司與友航的比較的時候,反問了讀者一句:「如果你是一位剛出大學的社會新鮮人,你想要進哪一間公司?」、「如果你是老闆,你想經營哪一間公司?」
·
我沒有答案只有立場,只能提出問題期盼隨讀者不同人能有自己獨到的想法。
·
·
·
·
書出版以後,我從前常去的一間獨立咖啡廳的老闆傳來訊息與我祝賀(抱歉我被驕子咖啡寵壞了),他說現在要出紙本書需要很大的勇氣。我懂他的意思,出書的確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在我說我正在寫書的期間,朋友們亦都會說那我幫妳買個五本、十本,然後我會笑鬧回說不如這餐你請我,因為版稅真的不是能夠拿來養家活口的糧票,除非我賣成哈利波特。
·
在這個人都能去到太空旅行的時代(搞不好會有太空空姐),我的心內仍舊有非常傳統的一塊。即便每天對著的不是手機螢幕就是電腦螢幕,我依舊迷戀手裡握著體溫的感覺,不論是我傳導至物上回溯的體熱,還是他人傳導至我身上的體熱。所以出成一本紙本書於我而言依舊非常浪漫。
·
即使現在人多看照片、看影片、看直播,也常有朋友建議我多朝這些動態潮流的方向前進,不要再死死的光寫字了,看的人不多了,我還是喜歡文字帶給我的雋永的感覺。
·
我認為寫作很特別的一件事,是寫作是一件非常鼓勵人去活在當下的事。
·
當我們身處在美人、美景、美好時光中,如果要照片、要影片、要直播,多少會因為這些介質的滲入,而使得那個當下無法完整,尤其又要拍得好的時候(不過把這當成事業、藝術來經營是另一回事)。
·
可是寫作不同。
·
寫作反而是要人非常專注地去體驗每個之於自己的時刻,才能吸收時光的精華,最後融合自己的思想釀成文字。就像如果想喝醉,直上乙醇也不是不可,為何人還要大費周章去釀酒呢?因為穀物、水果,就是時光的精華,雖然我從來不是品酒的人,真的只是想喝醉而已,可是懂得的人就能分辨出其中的微妙,或許能從中品嚐出一季的開落。
·
·
·
·
從今天開始,我正式成為一個作家了。
·
雖然現在什麼阿貓阿狗都能出書,其實也沒什麼好驕傲的,但懂得的人就能分辨出其中的微妙,知道我到底是乙醇還是高粱。
·
寫作是一件非常孤獨的事,往往我坐在咖啡廳裡頭就是發呆,半個字也寫不出來。每一次坐下,都是一次和自我的較量,賭一賭那神靈附體般地振筆疾書會不會出現。然而這個比賽從裁判、選手到觀眾卻從頭到尾只有自己。寫成以後的發表,即便在意也要告訴自己不能太在意,因為一旦在意的情緒過於高漲,往後的寫作就難再維持獨立思考的精神,是曲意逢迎的一種表現。我一直小心翼翼地走在這片刀鋒上,還是有不慎失足被削掉幾根指頭的時刻。
·
不過我想能從傷口而生才更有嶄新的價值,我渾身是血固然面目可憎,不過那也是我真正努力過的樣子。
·
·
·
·
在我的寫作過程中,我認為對我幫助最大的書有三本:
·
一、韓國作家蔡社長所寫的《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這本書教我至少知道這個世界的樣貌,令我在寫作時能大致抓出事情的偏頗。雖然我依舊是不夠聰慧,不能給出任何「答案」,但依著這本書的脈絡,我想我至少走對了方向。
·
二、美國的情感與同理心專家Brené Brown博士所著的《脆弱的力量》。每一次我寫出什麼自己覺得很糟糕或是驚世駭俗的內容,可是好像改也改不好,就只能這樣了的時候,這本書的理論教我面對自己心內的不安,依賴自己脆弱並不是可怕的事,因為我這樣的擁抱著不完美的自己,所以一切足矣。
·
三、已故的中國作家 / 導演胡遷的遺作《遠處的拉莫》。我是由《大象席地而坐》這部四個鐘頭長卻佳評如潮的電影認識這位中國作家 / 導演。然後上網搜尋他的資料發現他居然已經上吊自殺了,內心之震撼久久不能平息,因為他用生活本身去詮釋生活、不矯情、不做作的能力,是我從未見過的一種特殊手法,平白且巨大。之後在書店看見他的遺作《遠處的拉莫》馬上買了來看。書裡平鋪直述的黑暗掙扎,赤裸袒露的末世人性(或許是現世的隱喻),開啟我去捨棄許多「包袱」,像在沙漠中迷路的旅人,丟掉所有負重只求生存的時候,最後剩下的就是唯一需要的。
·
希望各位客倌在買了上述三本書之後,如果預算充足的話,能順手帶上一本我的作品。
·
·
·
·
我在書裡頭十分大言不慚地沒有一句謝詞,在這裡我想謝謝率先在網路上發掘我,且願意耐心等待我靈感湧現的主編珮旻、非常溫柔不讓我有太多寫作壓力還要耐心催稿的責任編輯季瑄、應親友要求接受我各式奇妙提問的行銷惠鈞(什麼能不能去工廠辦簽書會),以及高寶出版社的老闆,給了一個平凡素人出書的浪漫機遇。
·
還有各位沒有食言,真的一次買下五本、十本我的書的親友們,令我在還尚未發文宣傳自己的書的前提下,能夠進到知名售書網站的即時榜前一百名。寫作是一件很孤獨的事,可是你們終究令我感覺到我不是自己一個人。
·
接下來我還能不能夠持續榜上有名,就要看各位粉絲們對我的愛有多濃了(開玩笑)。
·
·
·
·
博客來:https://reurl.cc/xKzq4
誠品:https://reurl.cc/DbWVd
金石堂:https://reurl.cc/QV8vo
各大實體通路也已經鋪貨,歡迎掃貨。
·
#才不稀罕當空姐
「網站時光回溯器」的推薦目錄:
- 關於網站時光回溯器 在 你(妳)好,我是莎拉。 Facebook
- 關於網站時光回溯器 在 蕭詒徽 Facebook
- 關於網站時光回溯器 在 紀老師程式教學網 Facebook
- 關於網站時光回溯器 在 網頁時光機無名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評價
- 關於網站時光回溯器 在 網頁時光機無名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評價
- 關於網站時光回溯器 在 網站時光機的推薦與評價,PINTEREST、DCARD ... - 疑難雜症萬事通 的評價
- 關於網站時光回溯器 在 網站時光機的推薦與評價,PINTEREST、DCARD ... - 疑難雜症萬事通 的評價
- 關於網站時光回溯器 在 [專利] 將創作發布於youtube或facebook,是否等同公開? 的評價
- 關於網站時光回溯器 在 別急著崩潰:先來學學『YouTube 掛掉了』英文怎麼說」 的評價
- 關於網站時光回溯器 在 寒夜騎士環島(陌生人の一年之約) - Mobile01 的評價
網站時光回溯器 在 蕭詒徽 Facebook 八卦
我想起按下遙控器後八德路三段十二巷的鐵捲門緩緩升起的樣子,緊接著推開玻璃門,迎面而來的味道是被我們用過的風。我,又瑜,子華姊,有陣子抵達出版社是依這個順序,所以我先餵貓,旁觀貓於貓碗之寵幸,站在門邊遠遠地和貓飼料與有榮焉。然後開始裝箱訂單,整書,小乙老師設計的《最後一封情書》在倉庫裡是一袋一袋待在紙箱裡抱著的。偶爾,要從黑色針織書套和粉紅色針織書套裡隨機出貨,而好像嫌這些還不夠暖似地這本書竟還有附圍巾的版本。
⠀
當我說,我居然訪到林小乙的時候,在我面前分成知道我為什麼說居然的,以及不知道的。那些知道的也會同時知道,林小乙不受訪的,貓站在冬天的傍晚裡就是不走過來的那種不受訪,你還在心想站在那裡不會很冷嗎的時候其實你自己常常忘記你是為了看見祂才走出門,然後才發現了氣溫。而不知道林小乙的人啊,你這輩子可能就是因為不知道她所以才這麼寂寞的吶,因為這個世上沒有人要跟不認識林小乙的人結婚,我說真的。
⠀
離開出版社後偶爾遇見那時認識的人,他們總遠遠的。秋天時安走來,說:你生氣啊?我說我沒有啊,我那麼愛,我只氣我自己,沒有能力消滅那些只會傷害別人,卻又美不勝收的人。然而,原來到頭來選擇逃避的我,在別人眼中就和他們一樣嗎?風、圍巾、鐵捲門,貓在八德路三段生老病死。因為感到冷而把自己包得緊緊的,現在的我知道那不是人的錯。
⠀
走進小乙老師的工作室,她開的第一個話題:你是那種會整理自己過去的人嗎?我說,我非常是;她笑,應該是因為覺得我真年輕的緣故吧。「可是,我做完一件事,下一件事就來了啊。」她說。我點頭,但我有時候覺得,下一件事是在前一件事來之前來的,最近尤其越來越頻繁。我想起第一天走進八德路三段,自顧自把出版社裡書架上的書全部卸下來、按照書系書號排好,一邊自以為是地做筆記:哪個設計師做出什麼風格的書,喜歡什麼顏色,整理到中途還自己和自己玩未看版權頁先猜設計師的遊戲。
⠀
那個時候、不斷出現的名字。
⠀
我曾經以為,所有事情都可以從現在開始。但我錯了。所有事情都是從昨天開始的。
⠀
⠀
⠀
#
⠀
卡爾維諾,《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第一講:輕。
⠀
在意識到自己嘗試以寫作來描寫現實真相,卻被現實的沉重、晦暗所沾染、凝滯時,卡爾維諾以數個例子說明小說如何以「深思熟慮的輕」來抵抗世界之重 ——
⠀
歐維德《變形記》裡,珀修斯腳踏飛天鞋,手持雅典娜贈與的盾牌前往討伐蛇髮女妖,藉由盾牌折射的影像確認梅杜莎的位置,避免因直視而被石化,成功砍下梅杜莎的頭顱。所謂創作,可以是「不直接觀視現實」的途徑;
⠀
蒙塔萊的詩作〈小誓言〉:「夜間,在我腦海中/那閃閃發光的/如蝸牛涎線發出的貝母般光澤/如拋光玻璃留下的碎屑,/不是教堂抑或工廠的燈光」。當文學藉由細緻的象徵,轉化感官所見的現實,人便不再受限於知覺所構築的世界;
⠀
一樣是輕,在另一首詩裡:「塵埃微粒在暗室裡一束陽光柱中漂移旋轉/薄細的貝殼/全都相似卻又各自不同」。當事物被以最微觀的尺度來審視,原先堅實而不可拆解的世界就能分解、消融為新的認識——這是盧克萊修的《物性論》。
⠀
上述三個段落,便是林小乙著手設計 2019 金點設計獎年鑑時,主要的靈感來源。
⠀
⠀
由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金點設計獎,去年以聯合國 17 項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關注主軸,最後收錄逾六百件設計作品,邀請林小乙設計製作年度專刊。由於內容龐大,亦有規格上的需求,林小乙認為與其從物質層面來詮釋,不如從精神概念來表達。
⠀
「我認為所有的創作都是現實的折射。透過一個作品鏡射出來的世界,可以讓你面對不可直視的現實。透過折射、變形、轉換、甚至於思維的跳躍,能夠離開沉重的處境。我想或許所有關於現實的沉重,無論生理或心理上,都可以透過創作轉化成美麗的事物。」她說。
⠀
珀修斯砍下梅杜莎的頭顱後以此作為武器、歷經數道險阻,最終將頭顱埋葬在阿爾貢的市集。他從水中撈起枝葉,鋪在土地上,把梅杜莎的頭顱朝下掩埋,而那些枝葉一碰觸蛇髮女妖的目光,全都變成了珊瑚與水仙——枝葉、珊瑚、水仙、貝母般光澤的形象,貫串 2019 金點獎年鑑的封面與內頁,成為林小乙以創作轉化現實之重的隱喻。
⠀
這份對「輕」的追求,不只體現於這本年鑑上,也展示於林小乙大部份的設計作品中。
⠀
⠀
⠀
#
⠀
若曾親手接觸過林小乙的作品,必然會對它們的精緻細密印象深刻。無論是近年由木馬文化發行的川端康成系列作品,其中《雪國》、《古都》、《千羽鶴》以不同顏色的布料書封、佐以刺繡勾勒書名與隨筆畫線條;抑或在中文版勒卡雷系列,以三種不同色度的黑、白紙材來呈現間諜世界,運用同色系不同質地的油墨、燙工堆疊出「影子」、在白色紙材上構成蜉蝣的薄翅。林小乙的作品,常常需要以一種近乎檢查的觀看才能見得全部細節。
⠀
「前面提到的盧克萊修,最讓我感動的是,一位遠古詩人藉由他的詩,告訴你這個世界是由最微小的實體支撐⋯⋯他凸顯那些空虛的、微弱的、幽微的東西,讓你感知即便看不見,ㄧ樣是存在的。」
⠀
林小乙的設計工作室「atom no color」,其名便出自《物性論》:「Tis thine to know the atoms need not colour」。回歸到最小的、不可見的、甚至沒有重量的,原子組成的世界,是林小乙所有設計的核心。
⠀
⠀
作為一名設計師,林小乙認為畫面記憶的擁有與表達非常重要。她引用導演安東尼奧尼《一個導演的故事》:「當一行詩變成一個感觸時,就不難把它放進電影裡。」這本導演的創作隨筆在剛成為設計師的幾年常伴林小乙左右,是她內心想法具象化時常常回溯的文本。她同意:當一行詩變成一個感觸時,就不難放進設計裡。
⠀
「我全部的作品,都是仰賴我閱讀過的文字構成的。」她說。
⠀
盧克萊修詩中的塵埃微粒,對林小乙而言不只是文字,也是童年記憶。她幼時居住的台南老家曾是一棟日本時代的老房子,室內日光被繁複構造層層篩過,時常昏暗。林小乙喜愛藝術與科學的哥哥曾在那樣的幽暗中,指著光柱中的塵埃,告訴小時候的她:「那就是原子。」即便長大之後明白那僅僅就是塵埃,那個夏日清晨的畫面卻成為了林小乙的永恆記憶,直到哥哥辭世後的如今。
⠀
她還記得自己在小學時,一下課就會爬到樹上去。倒不是怕人,而是不想花費太多力氣和人說話。哥哥帶著這樣的她,到圖書館、到書店,指著一整道書櫃,說:「妳把這些書看完,看完妳就會變得很厲害。」
⠀
長大之後,她發現自己一直用這個方式做每件事。她說,無論爬樹或閱讀,都如同珀修斯的飛鞋,是逃逸現實的形式。聽哥哥的話,林小乙坐在書店裡,輾壓式地大量吸收,「那時候沒有網路,你會覺得今天存在的東西、第二天就死掉了,沒有了。我不管拿到什麼,就是拚命讀。」
⠀
⠀
製作香港蘇富比〈La déesse du sommeil〉藏家專冊時,林小乙以純蠟為材質,雕刻日本畫家藤田嗣治為當時的創作繆思小雪而作的畫像。藉由蠟,林小乙呈現出人體肌膚的有機質感,來表達畫家筆下女子肌膚的觸感。但蠟媒材駕馭不易,包含灌蠟模具的雕刻、降溫凝固的速度、灌蠟方式、蠟的配方等等,都會造成質地甚至顏色的差異。光是測試,團隊就製作了六十幾組。
⠀
「原作是一張 163 公分的畫,小雪的皮膚在畫上非常晶瑩剔透。思考如何製作時,我想到白居易〈長恨歌〉裡的詩句『溫泉水滑洗凝脂』,就請助理幫我調查包括沙子和塑膠的質地⋯⋯但後來,塑膠材質的觸感太現代了。」不只思考質地,也要考慮書冊放入蠟盒後是否會變形、保存時的軟硬程度如何影響它留下碰觸的痕跡。因為配合拍賣,蘇富比專冊通常從設計到製作至多 25 天或一個半月時間,那一年除夕夜,林小乙和工廠老闆談到晚上七點多,吃完年夜飯還要繼續做稿。
⠀
「這就是我在做一件作品時會思考的事。從文本本身切入,能不能更深層地去理解它想表達的事情?我想知道創作者有沒有想說的話,即便是一張畫都有過程的累積。我不希望是自溺的,所以需要參考很多的作品、包括創作過程的影片和訪問資料,消化之後找到一個觀點,才有辦法下手做一本書。」
⠀
讀到最細,再以最細的手法傳達。林小乙作品所呈現的精緻,是以紀錄片式的反芻雕琢而成。
⠀
⠀
⠀
#
⠀
養成她大量閱讀習慣的年代適逢第二代《影響》刊行,引介大量西方藝術電影,也以豐富的專題撐起雜誌骨幹。林小乙讀《影響》,從封面開始讀到讀者回函,連廣告頁也不放過。從閱讀,林小乙愛上電影,一天要看兩到三部。書店的人都記得她,一看到她來就自動提醒:「這個月《影響》下午才會到⋯⋯這一期明天才會到⋯⋯」
⠀
二十出頭的她,有ㄧ天中午去出版社買電影書,引起了出版社總編注意。對話間,林小乙忍不住詢問對方有沒有招工讀生。「我很喜歡電影,又喜歡音樂,覺得書是最能夠乘載所有我喜歡的事物的形式,但是我那時候還不知道編輯是什麼。」
⠀
林小乙就這樣進了出版社。總編請她做資料性整理的工作,在電影劇本、文本資料間往復。這份多數人覺得枯燥的差事,林小乙卻戴著耳機,一邊做一邊心想:我得到一份非常棒的工作啊。
⠀
⠀
幾年後,她真的成為了《影響》雜誌的專題編輯。每個月,她負責撰寫封面專題和組織兩個專題提案,每個專題她都如當年在書店一樣,廣泛閱讀文本:該導演拍的廣告、短片、電影,出版的著作、演講⋯⋯她常常工作到早上八點半,回家睡幾個小時,中午又繼續工作。
⠀
也是《影響》的工作環境自由,只要任務完成,沒有多餘規範,讓林小乙可以採用這樣彈性的工作模式。1998 年,《影響》停刊,往後幾年林小乙繼續至其他出版社做編輯,她意識到自己並不適合體制。
⠀
「體制有它的優點,但在那段時間,我對它是排斥的。」那時,林小乙即將三十歲,轉換職業對他人或對她自己,都是很難相信的選擇。
⠀
「離開出版社兩年,我接了幾本書籍的視覺統籌工作,可能因為那時候和聶永真合作的關係,讓我有一個誤會,覺得做設計好像還不錯⋯⋯因為他做什麼事情看起來都游刃有餘,事實上大部份的人都做不到他能做的事。」為了想要「安安靜靜地自己做設計」,林小乙請聶永真鍛鍊自己的設計技術,懷抱著「誤解」,開始自己的設計之途。
⠀
⠀
她說,決定從編輯轉設計,是因為自己喜歡太多東西。「美麗的事物、憤怒的事物,各式各樣的感知,只能一直把它們裝進自己身體,但我想要有個能釋放心裡沉默負荷的地方。」到頭來她仍選擇了書的形式。
⠀
林小乙的首件完整設計製作作品是 2009 年的《RIVER KUO》,確實讓人感受到一種釋放的渴望:3 種白色、19 種紙材,外加布料等其他媒材,極其繁複。非科班出身的她,為了掌握加工技術,常騎著腳踏車拜訪中和的工廠、與老闆聊天,問有沒有可以參考的加工樣;研讀設計裝禎相關書籍,她會遮蓋住工法的說明,看著書中提到的作品自行寫下可能採用的印刷加工,再一一對照,直到自己全對為止。
⠀
「一開始我想做一本美麗的書,但逐漸意識到所有影響我的美,都能夠在一個人心裡成為很深刻的事,不能只因為有一個糢糊的興趣。專業的世界是很嚴肅的。」
⠀
⠀
意外的是,正是在那段日子裡,她在誠品翻到了日本編輯菅付雅信《編集天国》,深深震動。菅付雅信身為編輯,也跨領域經手唱片、廣告、時尚工作,曾為音樂家坂本龍一製作網站、公演企劃,並且經營出版社,為他自己熱愛的藝術家、攝影師等創作者出版書籍,無論那些人身在世界何處。
⠀
「他所製作的這些書,都是許久之前曾經啟蒙我、讓我想做設計的原因。他就像一位策展人或製作人,看到了那些創作者將來的代表作。即使後來有些出版社倒了、雜誌停刊了,他所做的一切卻影響著他不認識的、身在另一個國家的我。我想起我過去非常排斥的、不願意再去碰觸的編輯的部份。那是我第一次覺得必須要把製作人這個概念,放到我的作品裡面。」
⠀
為了迴避編輯的體制勞務而走入設計,卻又在實踐設計的過程中意識到編輯意志的力量。林小乙試圖在作品中融會這兩種脈絡,形塑出她的工作風格。
⠀
⠀
⠀
#
⠀
除了〈La déesse du sommeil〉,林小乙也設計了香港蘇富比數件限量藏品專冊。「我從 2014 年和香港蘇富比前二十世紀現代部門主管 Vinci 合作,在紙本逐漸消亡的年代,我很幸運,客戶非常信任和支持我,這些專冊都是從她和我說了一張畫作的故事開始⋯⋯」
⠀
製作〈Lalan〉時,林小乙從謝景蘭同時身為舞蹈家的這一點切入,希望將現代舞者的肢體關節感融入設計,另一方面也藉由刺繡技法、蠶絲布的運用來涵納東方元素。製作時,為了呈現關節的轉折,林小乙要求整本書裡不同尺寸的頁面燙金,彼此都要對位重疊。裝訂複雜的內頁卻不上膠,只能用結點固定。封面的山水圖,則要求刺繡師必須以單針刺繡的技法,在沒有可以回勾節點的前提下讓針針相連,同時不可留下任何可見的線頭。
⠀
受限於機器,林小乙必須要將每一個節點在圖面上的 XY 軸座標都算出來。最後,每個節點裸露的線段,還需刺繡老闆手工一針針把它們穿進布面後藏起。成品上,金色蠶絲布上透著紫色繡線,書中也以極細的燙銀線條、縫紉銀線交織表現抽象繪畫、現代音樂與即興舞蹈。「我希望它是一本在暗中仍透著微光的書,藏家透過近距離地觀看與觸摸,如同捧在手上的湖泊。」
⠀
⠀
常玉生前的最後一場個展,在他晚年摯友、法國勒維家族被庭園植物纏繞的玻璃屋中舉辦,畫作〈睡美人〉(Nu endormi)便收藏於其中。
⠀
「客戶讓我和〈睡美人〉獨處,告訴我它在屋裡安靜地躺了 60 年,藏家把這幅畫拿出來,已經不是因為畫的價錢。她轉述,能不能為藏家和她的朋友(常玉)做一本書?因為這對她來說是很珍貴的回憶。」
⠀
書頁中,林小乙選用纖維較長的手感紙,將網印銀色墨壓在綠色墨上印刷,讓銀色顏料薄薄地凝在紙面的纖維上;透著光線,可以看見葉子上鋪著一層銀光,如同晨霧停在葉子的表面。書中穿插了數台以 75gm 竹尾アリンダ(類似 PVC 片)加工的插頁,翻頁時,光線互透呈現了繁枝茂葉投在牆上的植物光影。此外,林小乙在庭院中摘取被蟲蛀蝕的真實植物,以金工實體方式鑄造出 100 株皆不相同的枝葉,為的是將藏家友人與常玉的回憶凝結封存。
⠀
收納書冊的外罩,原先製作成化石的形象,但林小乙無法說服自己這樣了事。「我想要做的是『時間的凝結』,首先想做玻璃屋,卻因爲過年期間窯廠公休,沒有人願意承接。即便後來用水泥和樹脂灌出了一個類似化石的東西,仍覺得不對。不管怎麼試、做出什麼,我都不滿意,第一次有這樣的感覺,我做不出來。那時只剩兩個星期就要交件了。」
⠀
在她心中,那是像一個泡泡一樣的東西,這個泡泡是很多時間淤積出來的,裡面有風、有沉澱⋯⋯
⠀
⠀
那年初三,她和工作人員打電話給所有認識的工廠老闆,拜託他們製作符合需求的玻璃。然而,這麼大的吹製玻璃、加上林小乙要求以清透的高白玻璃從中製造出淤積與細小的氣泡,來呈現回憶的「雜質」,想當然又吃了不少閉門羹。好不容易找到新竹窯廠,ㄧ位老師傅願意接下工作。
⠀
「製作溝通的時候,如果對方說做不到,我會想知道是不容易?還是不可能?如果只是不容易,那麼我們就來討論怎麼處理或調整這個不容易做到的事。」
⠀
對林小乙而言,她面對的早已不只是強度很高的設計工作,而是強度很高的製作統籌與溝通協調。如今,能安安靜靜做設計,反而是她感到最開心的時刻,因為在近期的工作裡,設計需要用最精簡時間完成,大部份精神投注在如何讓整個團隊的人在統一的想法上工作。
⠀
「通常一寫完設計工單,我就可以整份背下來,不是因為我多厲害,而是因為在思考的過程中,我很清楚地知道每一個細節的連動,包含所有預算、流程,以及過程中可能會有的誤差。工單寫好,就已經可以想像作品完成的樣子了。」
⠀
⠀
⠀
#
⠀
大量的吸收消化,加上繁複嚴格的工序,自然需要大量的時間。林小乙說,反正她本來就不怎麼喜歡睡覺。有時為了等早上的光線看紙樣,她索性工作到太陽升起。
⠀
為什麼不愛睡覺?她說,她只有在兩種情況會感覺像死。其中一種就是睡覺。
⠀
「我從小就善於自處,世界給我太多太多精緻豐富的東西了,我一個人也可以很開心地做任何事,不會覺得無聊。可是睡著的時候,你跟世界的所有連結是停止的。只有當睡意覆蓋了我,才瞬間會覺得有一點孤獨。」
⠀
另一個讓她感覺死亡的,是時間的過去。
⠀
「瑪莉蓮羅賓遜提到,『回憶就是失落感』。我沒有想過失落不失落這件事,但對我來說,過去的記憶會殘留在生命裡,好像你身上沾著一個氣味,盤旋不掉。」
⠀
⠀
哥哥住院昏迷的那天,林小乙正在做遠流版《流浪者之歌》的裝幀,她在醫院裡十分冷靜地與編輯通電話,對完所有的印樣。「對完的瞬間,我意識到一件事情:我哥其實是不會再回來了。」
⠀
這是始終盤桓在林小乙心中的疑問。「時間走掉了,就連我想著『時間走掉了』這件事的時候,時間也在走掉。可是我卻沒有辦法把它設計出來。」
⠀
波赫士身患遺傳性失明,晚年於《沙之書》寫給年輕的自己:「等你到了我的年紀,你也會幾乎完全失明,你只能看見黃色和明暗。你不必擔心,逐漸失明並不是可怕的事情,那像是緩慢漸暗的夏日時光⋯⋯」
⠀
「波赫士的文字影響了我的設計,我想像他眼前的緩慢漸暗,像是在ㄧ片霧靄般灰濛地發著光的霧裡,充滿雜訊,更重要的是,我幾乎看得到時間。」
⠀
她想起侯孝賢談《童年往事》,提到爬上樹偷吃芒果的記憶,風灌在耳裡的聲響清晰可見。年輕時林小乙看侯孝賢的作品,並不明白其中的感覺,多年之後回望,才意識到電影凝結情感記憶與時間的深刻。「我透過了很多文學可以『看到』時間,例如瑪莉蓮羅賓遜在《管家》中寫融雪,你看得到冰雪在消融,看得到人的憂傷隨著融雪而漫長,還有餘燼火光快要熄滅的部份⋯⋯我用繁複的裝幀形式表現,是希望能夠藉由紙本的翻閱,呈現ㄧ段時間的狀態。」
⠀
⠀
她複述著她深愛的導演們:安東尼奧尼、侯孝賢、布列松。這些導演的作品,將演員放在一個自然的環境中,不去「演繹」,而是很遠很遠地注視。林小乙也以相同的方式看待自己的作品,「所有我喜歡的事物,事實上最後是全部連結在一起的。有一天你會去回想你看見某個畫面的時光。為什麼會用盧克萊修的詩作為我的名字,就是因為我所有的作品,其實都是關於小時候那一道黑暗中白色的光。」
⠀
回到金點獎專刊中的珊瑚與水仙。內頁中,林小乙以局部亮油印刷這些形象,油光透明隱形,必須在光線下以特定角度檢視,才能看見。枝葉之中,藏著林小乙對各種文本的理解,既可見又不可見的狀態,也恰如同空氣中似乎無形的塵埃,並非不存在,而是僅在日光打進時現身。
⠀
「也許客戶看不到,也許讀者看不到,對我來說這只是自己的功課:我想做到我看到的細節。即便大部份時候它不被視為重要的事情。」她說。
⠀
⠀
⠀
⠀
⠀
⠀
設計承受之輕,專訪林小乙:即便看不見,一樣是存在的
https://bit.ly/3mnkUqS
⠀
採訪撰稿_ 蕭詒徽
封面照片攝影_slow light
內文圖片提供_ 林小乙、台灣設計研究院 TDRI
責任編輯_ 溫若涵
⠀
BIOS monthly
www.biosmonthly.com
instagram.com/bios_monthly
youtube.com/channel/UCckydP8ziXknEtPcySOlDTw
line.me/R/ti/p/@bios_monthly
網站時光回溯器 在 紀老師程式教學網 Facebook 八卦
[好文分享] 連猴子都懂的 Git 入門指南
這個網站是我私人 Facebook 看到朋友分享的。看完後覺得不錯,所以分享給大家。
先說明一下什麼是 Git。Git 是一種「原始碼版本控制軟體」。它可幫您把原始碼每一個版本的差異保存下來,事後若您對現在的原始碼後悔、不滿意,想倒退回以前的特定版本,Git 就能依照您的要求,把特定版本的原始碼「提取」出來給您。講白點,就是原始碼的「時光回溯器」。
一般新手寫程式碼,大多不會太在意「原始碼版本控管」這件事。通常得等到稍稍入門,發生「硬碟毀損」、「寫了一個月老闆突然說一個月前的版本寫得好」這樣的慘劇,才會開始重視。所以我個人在教基礎的程式設計班時,一直強調「原始碼版本控管」的重要性。可惜就是有些初學者像嫌棄「備份」太麻煩般,嫌棄「原始碼控管」這個動作複雜、多餘。
常見的原始碼控管軟體很多,目前比較新、比較有名的就是 Git 了。出名的原因是:Git 是由 Linux 之父 Linus Torvalds 為了控管 Linux 核心程式碼而開發的。隨著 Linux 在 Open Source 界地位的提升,Git 也漸漸為人所知。它能控管的不止原始碼,凡是任何檔案,交給 Git,都能幫您把每一版的差異好好地儲存下來。還能從 Log 得知「誰」在「什麼時候」做了「什麼」。
如果你也認同「原始碼控管」的重要性,想自己擁有自己的 Git 伺服器,除了自行架設外,也可以使用 GitHub 這個免費的服務。GitHub 其實就是一個 Git 伺服器,您可以不用煩惱怎麼架設,只要會使用就好了。不過,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免費使用的 GitHub,雖然能開啟無限個專案,但這些專案都是「公開的」。也就是說,您放上去的原始碼都是赤裸裸地、可被任何人看見的。如果您想擁有「私人的」GitHub 專案,就得付點錢。可以參考底下我提供的「GitHub Price Plans」。
接著,就請欣賞今天幫各位介紹的「連猴子都懂的 Git 入門」。如果您喜歡這則訊息,麻煩您按「分享」轉貼給您的朋友喔!有任何 Git 方面的問題,也歡迎留言在下方! Enjoy~
「連猴子都懂的 Git 入門指南」:
http://backlogtool.com/git-guide/tw/
Git 的維基百科詞條:
http://zh.wikipedia.org/wiki/Git
「版本控制」維基百科詞條: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9%88%E6%9C%AC%E6%8E%A7%E5%88%B6
GitHub Price Plans:
https://github.com/pricing
網站時光回溯器 在 網頁時光機無名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八卦
提供網頁時光機無名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網頁過往、網站時光回溯器、網頁歷史資料庫存有關運動與健身文章或書籍,歡迎來輕鬆健身去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網站時光回溯器 在 [專利] 將創作發布於youtube或facebook,是否等同公開? 的八卦
例如網站時光回溯器(Wayback Machine,www.archive.org)。 (2)網頁或檔案變更歷程之時間戳記( timestamp ), 例如維基百科(Wikipedia)之編輯 ... ... <看更多>
網站時光回溯器 在 網頁時光機無名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八卦
提供網頁時光機無名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網頁過往、網站時光回溯器、網頁歷史資料庫存有關運動與健身文章或書籍,歡迎來輕鬆健身去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