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出身、曾在美國華爾街與香港金融界任職,後來任教香港中文大學的林夏如教授,在著作《台灣的中國兩難》中,深入分析了自1990年代以來,台灣與中國經貿政策的變化。關於這本書的核心論點,她寫到:
「『國族認同』經常被描述為是妨礙理性評估的錯誤意識,然而,我與台灣意見領袖的訪談和我個人在業界的觀察都不支持這樣的觀點。……經濟利益和國族認同並非互斥,而是相互結合且形塑了台灣與中國經濟關係的取向。」
換句話說,沒有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這種事。統獨也不是假議題,而是左右著兩岸經貿發展的關鍵因素。
她所謂「台灣的中國兩難」,指的是中國作為台灣重要的經濟夥伴,卻也在政治和經濟上威脅著台灣的生存。
這本書的英文原著在 2016 年出版,今年推出的中譯本中,增加了一篇「後記」,補充了 2016 年的情況。對於近來台灣政治經濟局勢的變化,林夏如這樣寫道:
「政治版圖劇烈變化發生的背景,是台灣日益惡化的『高收入陷阱』。」
「台灣的政治領袖面對愈來愈強烈的群眾壓力,要求解決與所得分配相關的社會經濟間題,而『擴大與中國的經濟貿易往來』是一個最直接的選項。然而,由於島上人們多數都期盼能夠守護已高度鞏固的台灣認同,並支持正面迎擊北京方面不斷增加的壓力,蔡英文政府所要面對的『中國兩難』,比過去所有執政者所要面對的境況都更為棘手。」
「經過數十年驚人的經濟快速成長時期,在中國剛開始對外開放後不久,台灣在三十年前就跨身世界銀行定義的『高收入』經濟體行列。脫離『中等收入陷阱』並轉型到高收入經濟體的過程中,台灣倚賴的是高附加價值的出口導向經濟。然而,今日的台灣已經無法和那些具有廉價勞動成本的國家競爭,尤其當後者同樣採取出口導向經濟、集中資源發展勞力密集產業。因此,台灣的經濟成長開始趨緩,工資水準更是停滯多年未成長。台灣已經進入了所謂的『高收入陷阱』。」
「台灣的經歷和許多先進經濟體所遇到的問題如出一轍,例如在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以及許多西方國家都是如此,它們各自陷入了形式各異但本質相同的高收入陷阱,經濟成長陷入停滯。」
「許多國家的政府為了提振經濟,採用了貨幣量化寬鬆的政策,讓利率維持在低檔,且持續超過十年之久。這一政策的後果就是所得不均惡化,資產膨服,以及債務問題更加嚴重。在金融機構及其相關經濟活動的重要性不斷提高、經濟『金融化』逐年加深的環境下,上述問題變得更為複雜。台灣的家庭債務占 GDP 的比率已經高於多數的亞洲國家,所得不均的狀況十多年來一直無法改善,而且大都市的房價已經漲到年輕人完全負擔不起的程度。」
「基層勞工以及年輕人,是高收入陷阱當中受傷最重的人群。青年失業率在過去十年內一直比整體失業率高兩到三倍,求職的困難以及無法負擔的高房價,使得年輕人愈來愈晚婚,且愈來愈不願意生小孩。在 2010 年,台灣的生育率是全球最低,政府統計指出,整體人口即將在近年從高峰反轉開始持續下降。」
「同時,健全的健康照護體系導致社會人均壽命延長,加上『少子化』因素的影響,台灣的人口老化速度相當快,對社會福利體系以及退休保障體系都造成了龐大的負荷,增加了年輕人的負擔。」
「由於上述這些嚴重的問題,台灣將無法全面為社會上的不同群體提供充足的福利,而且能供給的保障也將縮減,這將無可避免地損害到特定群體的權益,而這對於台灣這樣高度民主化的社會而言是無法接受的。」
「在近幾次的選舉當中,選民拒絕了那些被認為會威脅到台灣價值與認同的兩岸政策。在 2014 和 2016 年的選舉當中,選民對國民黨的經濟政策表達不滿,尤其是反對讓台灣變得過度依賴中國經濟。然而,選民也同樣期待領導者可以更有效地解決台灣所面臨的社會和經濟問題。」
「這一系列選舉的結果告訴我們,選民愈來愈不以國族認同為基礎來決定投票取向,因為台灣認同是已鞏固的共識,幾乎所有候選人都稱自己是台灣人,不會跟大眾的態度過不去。」
「這幾場選舉的結果也顯示出,對任何一位領導者來說,要解決高收入陷阱都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
「為了解決高收入陷阱,不同選項伴隨著不同的利弊取捨,在重塑台灣經濟與社會結構時,領導者必須做到減緩特定族群在這過程當中所受到的損失。」
「儘管蔡政府成功地為台灣的出口貿易和對外投資開拓了新的市場,2018 年的選舉結果對民進黨造成戲劇化地大幅重挫,如同國民黨兩年前所遭受的經歷。選民對政黨偏好的快速轉變,從國民黨到民進黨再轉投回國民黨,反映出人們對政黨的認同愈來愈低。」
「2018 年地方選舉當中,兩岸政策的分歧、守護台灣主權等議題都不是重點,但選舉結果提醒了領導者:人們關注著政策的制訂與設計是否完整,還有執行是否徹底。」
「這些都使得 2020 年的總統及立委選舉充滿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兩岸關係的議題在總統選舉當中扮演的角色比地方選舉還要重要許多,但是相關的討論將會集中在如何尋找最有效的方式去處理經濟發展間題,同時還要能夠維持被絕大多數台灣人所支持的政治自主性。」
「台灣選民已不再被傳統的政治認同而動員;他們最關心的是如何找出方法來擺脫高收入陷阱,並且保護自己所認同的價值、包括民主體制、政治自主性、社會正義,以及環境永續發展,然而,在北京的威脅之下,台灣認同的重要性仍然可能會回升。」
「在這種狀況下,政治情勢會對那些以堅定態度對抗中國威嚇的候選人有利。這樣的發展將會使台灣和中國的經濟整合更困難,即使這是擺脫高收入陷阱的重要策略之一。因此,台灣的中國兩難會成為更緊迫且更加棘手的問題。」
*林夏如,林添貴、陳方隅譯,《台灣的中國兩難:台灣認同下的兩岸經貿困境》,商周出版,2019。
▎博客來☞http://bit.ly/333Qd1v
#說書 #閱讀日常 #政治 #經濟 #兩岸 #高所得陷阱
經濟整合 利弊 在 Nana's 旅遊&心靈成長 Nana's Travel& Spiritual World Facebook 八卦
照片太多了......準備直接來寫篇西西里遊記!;D
但這之前.......想談談自己對服貿的看法。
不是想在這邊戰政治議題,純粹因為,我是台灣人,我愛台灣!
我覺得這個議題是人人都該重視的。
花了整個下午都在看關於服貿的文章......
但是看到讓我最心有戚戚焉的是......
「今日香港,明日台灣。」
真正住在香港三年多,我清楚知道他們是怎樣被中國打壓,生活上有許許多多不便都是回歸之後造成的......
搶奶粉,跟大陸孕婦搶床位生小孩,小孩出生後搶學校名額,房地產因為很多有錢的陸人來買炒到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民生消費也是高的誇張,因為太多水貨客來大肆採購物資。
平時出門,看見兒時記憶的麵店老店一間間倒掉,因為再也付不起昂貴的租金; 取而代之的是一間間的金飾銀樓,藥房,昂貴精品名牌店,都是為了迎合大陸人來港消費。
說好的自治區,特首卻根本不是香港人民選出來的(你隨便問一個香港人都超討厭他們特首梁CY.....可以去姑狗一下)不發牌給香港自己的電視,媒體都被掌控; 播放的台灣節目,只要出現台灣國旗一率打上「區旗」,或是乾脆整集刪掉不播。(我沒有亂講,香港蘋果日報剛出的新聞)
更別說各種生活上的不便了......
剛來的時候還沒那麼懂,為什麼他們這麼憎惡對岸的人,為什麼常常看到有人把許多中港矛盾衝突的影片PO上網......
這些也都是他們回歸後經濟開放之後才開始出現的情況,而且是每況愈下.......
很多香港人都說他們心已死,特首抱中國大腿,罔顧香港人基層市民的權益。只有大財團受惠,小市民們繼續擠籠屋。金錢的確在香港流通旺盛沒錯,但是香港市民也犧牲掉了多少東西呢?(不要說香港薪水高台灣多少......但是這邊租屋跟生活消費有多高你知道嗎?)
我也真的遇過在高雄已經買下房子的香港同事,未來要去台灣定居,他們大部份人真的都覺得台灣是難得的一塊淨土。
為什麼他們那麼愛來台灣?因為台灣還沒有像港澳一樣被陸民包圍,因為台灣的文化創意言論自由還沒有被抹殺,還有可以慢活放鬆的地方來場小確幸......
唉,講這麼多,不就是怕簽了服貿陸資與陸人湧入之後,不知道他們下一步會怎麼做.....
先用經濟整合台灣,之後再慢慢將台灣變成下一個特別行政區.....?!
我認同台灣經濟要開放,但是這麼草率粗糙的就通過法案,完全沒有好好跟人民解釋清楚這麼一個會影響到全體人民的協定,真的是政府的不對!
唉,打得都累了......
希望已經發生在香港的情形不要發生在台灣......
一個好的政府,民眾都這樣痛心疾首地跳出來佔領議會了.....
是不是不要再當縮頭烏龜!好好出來跟大家解釋清楚......大家一起再將法案好好重新審視它的利弊?
ps. 看過經濟部自製的圖文懶人包,上面都寫說政府會好好把關陸資企業,不會讓影響到國家利益的企業來台。
講得很好聽.......但是!!連最基本的食品安全都把關不好了......陸資企業捧著大把錢過來,真的不會有人心動偷偷放水嗎?!
我真的很懷疑........
歡迎有不同意見的大家可以在下面討論~但不要有火藥味啊.....
畢竟大家都是為了台灣好!
加油民主台灣!!
http://disp.cc/b/163-7rKZ
經濟整合 利弊 在 經濟部工業局 Facebook 八卦
「經貿國是會議」中區會議於7月5日召開
「經貿國是會議」中區會議於7月5日(星期六)上午8時30分,假台中工業區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正式登場。由雲林科技大學侯春看校長、PCHOME HOME詹宏志董事長及經濟部杜紫軍次長擔任共同主持人,並由經濟部杜紫軍、沈榮津兩位次長協同侯校長與詹董事長分別擔任分組會議共同主持人。出席代表涵蓋產業界、學界、學生、公民團體與智庫等,共計131名,出席情況相當踴躍。
今日會議首先進行主席致詞、引言人報告,再依據兩項議題進行平行分組會議。
杜次長在致詞時強調,臺灣處於產業轉型提升的關鍵時刻,區域經濟整合已為全球趨勢,尤其幾個大型的經濟整合更攸關台灣未來經濟的發展,而產業結構轉型屬於中長期才能見效的工作,如何讓民眾更有感,並顧及社會各界的需求,希望與會代表能夠貢獻個人智慧,並提出寶貴、具體的建議,以提供行政部門在未來擬定經貿相關政策與執行的參考。
侯校長認為在全球化趨勢下,已對國內產業產生重大影響,例如全球的產業鏈移動導致工作機會外流、薪資成長停滯,使青年人出現外移的現象,對國內經濟未來發展造成隱憂,本次會議將聚焦於國內產業發展、經濟成長動能、青年就業與職涯發展,以及弱勢族群的保護等,盼望與會人員踴躍提供寶貴意見。
詹董事長引用美國前財長蓋特納於近日所述,鑑於青年世代正面臨貧富不均、薪資成長停滯、社會階層流動減緩等挑戰,且全球各國均面臨同樣問題,政府應尋求有效政策,提供青年發展機會、降低貧富差距以及減少世代剝奪感。另外面臨中國大陸崛起,衝擊我國科技產業供應鏈,及參與區域經濟結盟都必須面對中國大陸的事實,政府要找出方向幫助台灣往前,本次會議相當具有意義,期待與會人士能積極參與、真心討論、收斂分歧,尋找共同接受的解決方案。
接著由臺灣經濟研究院龔明鑫副院長及中華經濟研究院王健全副院長兩位引言人,分別就「全球化趨勢下臺灣經濟發展策略」及「臺灣加入區域經貿整合與兩岸經貿策略」兩大主軸議題進行簡報。
龔副院長對於全球化發展下之經濟現象,及我國產業、就業與所得遭遇的全球化挑戰,都進行了精闢分析,並提出我國因應全球化之4(產業)+1(勞工)策略:加速產業升級轉型、鼓勵微型創業、發展在地經濟、培植社會企業及強化勞工保障與協助。王副院長則簡要概述了全球區域經貿整合趨勢與兩岸經貿對加入區域經貿整合的重要性,並對臺灣加入區域經貿整合具體作法提出建言,包括建立社會共識、強化戰略規劃、訂定行動方案確實執行、讓自由貿易利益由全民共享,及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等。
在「全球化趨勢下臺灣經濟發展策略」分組,與會代表對全球化趨勢下,臺灣應加速自由化、積極融入區域經貿整合提出下列建言:
一、 技職教育及青年人才培育:許多與會代表建議政府加強青年族群技術培訓並使其所學符合市場所需,提升整體薪資水準,盼藉由鬆綁高等教育人才、提供海內外技術交流與修改相關法規等方式來提升整體人力素質。
二、 農業革新與農村文創發展: 農村文創工作者、農會代表建議透過跨部會合作與應用地方文化特色產業,設立農創園區並進行國內外行銷,提升農業價值的同時,讓台灣農業走入國際市場。
三、 重視弱勢族群權益及推動社會企業:社福團體與勞工代表共同呼籲政府必須正視弱勢人民權益及其就業機會,以社會企業的形式,深化弱勢產業與族群的輔導與照顧,並以弱勢族群為優先服務對象。
四、 中部地區水五金、電子商務、航太、數位媒體、資訊服務業者與金融業工會代表就其產業面臨的國內外經營環境、進出口檢測與標準建立等挑戰提出建言,尋求政府重視並提供可行產業發展策略。
「臺灣加入區域經貿整合及兩岸經貿策略」分組中,與會代表建議如下:
一、 參與區域經濟整合:自由化是必走之路,我國宜積極加入TPP及RCEP等區域經濟整合,掌握各成員國對我開放市及降低關稅的機會,開拓新市場,提高我產品競爭力,避免造成過度集中單一市場之風險。在推動自由化時,國內產業應及早強化體質或升級轉型,政府並應妥善規劃及落實配套措施,並成立單一窗口,以提高服務效能。
二、 完善溝通宣導:政府應善用網路科技,針對新世代公民因我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及兩岸關係發展所引發之關切,加強說明及溝通,俾適時釐清誤解,爭取支持。另亦宜針對校園及弱勢團體加強說明政府相關因應及輔導協助措施。
三、 縮短學用落差:人才是產業發展之根本,但企業需求和學校教育之間目前存有相當落差,建議強化技職教育,創新施教內容,加強與企業界之合作,並增進學校及研究單位之研發能力。
四、 兩岸經貿發展:兩岸經貿發展與我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應同步並行,但兩者間之互動關係及推動策略宜明確。另在推動兩岸經貿策略時應先審慎評估其利弊,並與各界溝通後再執行。另亦有與會代表認為,服貿、貨貿如未完成簽署,台灣經濟將受衝擊,建請立法院儘速審議通過兩岸服貿協議,以提升產業競爭力。
本次會議為了達到擴大各界參與的目標,除了在有線電視公用頻道《第3頻道》全程轉播會議進行情形外,愛卡拉(iKala)互動媒體、戲智科技、公民攝影守護民主陣線亦協助提供網路直播服務,其中戲智科技更以手機即時提供直播畫面。另網路社群除以觀察員身份參與實體會議,也持續在 loomio網路社群平台針對二大主軸議提出建議與討論,參與情況相當踴躍。
今天代表的發言意見將會彙整為初步綜整報告,做為明天會議綜合研討的依據。未來將併同北區、南區、東區等其他3場分區會議,提報至全國大會討論,做為推動未來整體經貿發展策略之依據。
工業局發言人:連副局長錦漳
聯絡電話:02-27541255分機2903;行動電話:0919-903371
電子郵件信箱:jjlian@moeaidb.gov.tw
聯絡單位:產業政策組
聯絡單位連絡人:蕭振榮組長
聯絡單位電話:02-27541255分機2601;行動電話:0919-205957
聯絡單位電子郵件信箱:cjhsiao@moeaidb.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