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線的證據力】
先前的文章曾提到,隨著對筋膜的研究越來越多,我們慢慢發現筋膜不但能協助力量傳導,也富含大量的感覺受器,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本體感覺。筋膜可以說是遍佈在人體當中,將不同的組織、肌肉彼此之間連接在一起,所以當我們在評估或是治療時,不能只專注於患部附近,而是得做整體的評估,因為有時候造成疼痛的原因可能還藏在別處沒被發現。
解剖列車一書將筋膜的連接整理成7條筋膜線,分別是:
1. 淺背線
2. 淺前線
3. 側線
4. 螺旋線
5. 手臂線
(還可細分成深前、淺前、深背、淺背手臂線四條)
6. 功能線
(可細分成背功能線、前功能線和同側功能線三條)
7. 深前線
這幾條筋膜線是目前比較被廣泛應用的連接方式,大多是線性的連接,整段筋膜線並不會出現太大的轉折。不過解剖列車所提出的筋膜腺,解剖內容並不完整,此外書中的理論主要是是根據作者臨床的經驗為主,屬於軼事證據(anecdotal evidence),因此Jan Wilkes等人便從1900-2014年的文獻當中,整理出62篇關於筋膜連結的解剖研究,並於2016年發表了一篇系統性回顧文獻,提供了解剖列車部分的科學證據支持。在這篇研究當中,作者主要是針對淺背線、淺前線、側線、螺旋線、背功能線和前功能線作整理。
研究的結果發現,淺背線、背功能線和前功能線的連結獲得明確的驗證;側線和螺旋線的結果則較為模糊,只能說不能忽略這兩條線可能的影響,未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支持;最後淺前線是否真的存在是有疑慮的,目前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身體有這樣的連結。主要是在股直肌和腹直肌之間找不到相連的構造,此外,在淺前線認為腹直肌往頭端方向會與胸骨肌(Sternalis)做連結,但胸骨肌本身就只存在於少部分的人身上,即便胸骨肌存在,作者也認為並不會和腹直肌做連結。
此篇研究是第一篇關於筋膜線的系統性回顧研究,它對於筋膜線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特別是淺背線、背功能線和前功能線。筋膜線的概念已經廣泛使用在治療和運動訓練上,雖然相關的科學證據仍不夠充足,但也提供了我們以不一樣的思維來評估與治療。作者在最後也提到,未來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明側線和螺旋線的存在,以及未被討論到的手臂線和深前線。
參考文獻:
https://www.ncbi.nlm.nih.gov/m/pubmed/26281953/
#解剖列車 #筋膜 #證據等級 #物理治療 #anatomytrain #fascia #evidencebased #physicaltherapy #hunterptworkout
系統性回顧文獻 在 阿舟物理治療小教室-疼痛處理與動作優化 Facebook 八卦
【梨狀肌症候群 & 坐骨神經痛】
你是否曾經有坐越久腰越痛的狀況呢?
不管是腰部的僵硬感
或是從屁股深處的疼痛
有時甚至會往下、往後
延伸到膝蓋外側或大腿後方
而以上這些症狀
正是「梨狀肌候群」的經典展現
梨狀肌症候群顧名思義
就是位於屁股深層的梨狀肌
過於緊繃而壓迫旁邊的「坐骨神經」
導致的疼痛與不舒服
#為什麼梨狀肌會那麼容易緊繃呢?
「梨狀肌」的主要動作為髖關節的
1. 外轉- 當髖關節伸直時
2. 外展- 當髖關節屈曲時
同時也兼具穩定髖關節的重責大任
然而由於現代人的工作型態
常常是久坐固定不動的關係
臀部周圍表層的臀大肌、
二旁的臀中肌抑或是
深層的核心肌群
通常都是沒力且沒有彈性的
當大部分的髖關節深層穩定肌都無力時
梨狀肌就常常跳出來努力的收縮
來穩定不穩的髖關節
過度用力又緊繃的梨狀肌
會讓旁邊的坐骨神經壓得喘不過氣
進而造成所謂的【梨狀肌症候群】
#該如何區辨我是否有梨狀肌症候群呢?
根據2018年的這篇系統性回顧文獻《Four symptoms define the piriformis syndrome: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of its clinical features》他們統計了眾多文獻後發現
梨狀肌症候群會有明顯的四大症狀
不僅具有指標性也非常好區辨喔!
這四大症狀分別為:
1. 臀部疼痛
2. 坐著會比其他姿勢更痛
坐越久會越疼痛,甚至沒辦法坐超過30分鐘
3. 坐骨大切跡(薦椎和髖關節的中間)附近有明顯壓痛點
手去按壓臀部的正中間會有明顯的壓痛點
4. 任何梨狀肌症候群的徵象:增加梨狀肌的壓力就會導致相關疼痛
舉例來說,按壓梨狀肌,或是使用Pace 測試 與Freiberg測試都是很好的方式
#該如何改善?
惱人的梨狀肌症候群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
髖關節核心肌群無力
導致梨狀肌太緊產生的症狀
因此可以藉由簡單的
拉筋按摩放鬆去改善症狀
藉由訓練去預防復發
放鬆梨狀肌主要有二種方式
分別為:拉筋與按摩這二種
(1)拉筋:
坐在可以輕鬆踩地的椅子上
疼痛的那腳跨在對側腳上
同時患側腳小腿盡量與地面平行
接下來身體向前彎
使髖關節成彎曲狀態
停15秒,做3~5次
(2)按摩:
我們可以一手放到
大腿外側約略是褲頭口袋的位置
會摸到凸凸硬硬的骨頭
這是我們的股骨大轉子
另一手往後摸到屁股後方
會摸到一大片硬硬的骨頭
這是我們的薦椎
介在薦椎與股骨大轉子中間的區塊
就是我們梨狀肌約略的位置
我們可以使用筋膜球
或是花生球去按壓他即可
此外,切記在過程中
不需要到太痛
以可以忍受的範圍為主
過程中也不能按壓到骨頭
或許有人會問
#如果不確定有沒有按壓到梨狀肌
這是沒關係的嗎?
答案是...沒關係的
因為梨狀肌症候群只是一個統稱
壓迫坐骨神經的肌肉
不一定總是梨狀肌
而且梨狀肌的解剖
與坐骨神經相關的位置也可能不同
對於某些人來說
坐骨神經甚至沒有通過梨狀肌
詳見底下【備註】說明
因此對於一般民眾而言
只要有按壓到相關區域
確保周圍肌肉有放鬆到即可
除了一般的筋膜球、滾筒以外
震動滾輪花生球
也是不錯的放鬆工具喔
這次很榮幸與知名家電代理商
『 恆隆行 』代理的『 medisana』合作
他們提供阿舟粉絲專屬優惠價格
比任何電商通路還便宜
優惠只到今天為止
立馬手刀購入:
https://lihi1.com/Mc8NK
【備註】
依據Beaton and Anson’的分類系統
梨狀肌解剖的相關分類總共有六種
分別如下:
種類A :坐骨神經在梨狀肌下方(最常見)
種類B :一部分的坐骨神經在梨狀肌下方,另一部分坐骨神經的分支穿過梨狀肌。
種類C :一部分的坐骨神經在梨狀肌上方,另一部分坐骨神經的分支在梨狀肌下方。
種類D :坐骨神經穿過梨狀肌
種類E :坐骨神經的分支往上穿過梨狀肌
種類F :坐骨神經沒有分支並在梨狀肌上方
因此也有研究學者建議
梨狀肌症候群應該稱為
「深臀症候群/ deep gluteal syndrome」
或許更加適當些
不過為了大家方便理解
這裡依然稱為梨狀肌症候群
#阿舟物理治療小教室
#梨狀肌症候群
#坐骨神經
系統性回顧文獻 在 許峻睿醫師 Facebook 八卦
#懷孕後期不能繼續吃魚油 #會血崩 #吃植物性的DHA就沒關係吃魚油你就完了
以上說法全是屁!!!!!!
這個也是幾乎每天在診間都會被問到的日經題
真的是常常被問到拳頭都硬起來了✊
各位可愛的準媽咪們~~
不要再相信沒有根據的說法了!!!
請聽我娓娓道來~~~
喇賽分隔線不喜請跳過喔😆
================================================
進入正題之前
我必須要先跟各位告解一下
本人之前真的是太沒同理心了😅
因為在門診實在太常被問這個問題
想說這些媽咪們也太緊張了吧
哪有那麼誇張~~~
結果今天早上心血來潮Google一下
天阿~~
超可怕的
滿滿N面的都在講魚油會導致血崩懷孕後期要停
連賣植物性DHA的廠商也在正式官方頁面說不能吃魚油補充DHA
(我先說我沒有在賣魚油喔😆😆請勿攻擊我)
看到後來連我都懷疑自己之前念的書是錯的了😓
所以真的不能怪你們太緊張
是這種未經證實的網路資訊實在太氾濫
沒有的事你一篇我一篇就變成真的了😭
好可怕
總之
我錯了
我以後會更有同理心面對大家的😭
正題分隔線
==================================================
好
進入正題
首先我們先來補充一下基本常識
基本上大家都知道在懷孕的時候要補充DHA
對寶寶的神經和腦部的發育很有幫助
而DHA目前主要分為植物性的"藻油DHA"
和動物性的"魚油"DHA
那目前成為箭靶的是魚油DHA啦
那到底為什麼平平是DHA
但是只有魚油的有問題
其實原因是魚油中除了DHA還含有EPA(eicosapentaenoic acid)這另外一種不飽和脂肪酸
而有一些動物實驗和人體外的試驗結果顯示
含有EPA的魚油會影響到血小板的凝集功能
可能會導致出血風險升高
但是!!!但是!!!但是!!!
目前所有大型的有關人體系統性回顧文獻都指出~
正常劑量魚油的攝取並不會增加手術病人出血的量或延長出血的時間
文獻在此
https://www.bioceuticals.com.au/…/fish-oils-and-bleeding-is…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552094
所以
綜合以上結果
加上其實懷孕後期
是胎兒腦部、神經發育的黃金時期
你覺得
在這個時間點停止魚油的攝取合理嗎?
其實我們反而都建議應該要增加攝取量耶~~~👍👍
所以最後直接幫大家下個結論囉~~
👉懷孕後期是胎兒腦部神經發育黃金期,並不需要停止攝取魚油👈
但是如果媽咪本身就有凝血功能異常的問題
就建議要停用
並定期於門診抽血追蹤~~~
說完了~~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