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收工後想來跟大家說說話。
今天是衛生福利部訂定的社工日,最近「我們與惡的距離」已在公視播出四集,我在其中的角色宋喬平,是一位在醫院精神科服務的社工師。
在翻閱本期的週刊編集時,我讀到一篇由精神科職能治療師寫下的文章,標題為「我們與他者的距離」,內文充滿真切的感受,我想,喜歡本劇的朋友們,也會有興趣閱讀。
---------以下摘錄自週刊編集----------
走在城市街頭,或許偶爾會遇見一位蓬頭垢面、大熱天穿著厚重外套,嘴中喃喃自語、雙手不斷比劃著的路人,這也許是許多人,對於「不同尋常的人」的印象吧?若此時你身邊剛好帶著孩子,你會跟孩子說什麼呢?
多數人對精神疾病不甚了解。不了解的事,往往會排斥靠近。愛默生曾言,「恐懼總源於無知。」精神疾病作為一個標示異常的標籤,常被排斥為社會中的他者,但被標籤定義的他們,與我們的距離卻非如此遙遠。
一名精神病人的生活是有機的、具有歷史的,有其愛、恨與獨特的生活難處。並非要很政治正確的說,他們就是跟我們沒有不同;而要說的是,即便感知與體驗世界的方式確實很不同,但身為人這件事,也許我們、他們,甚至是所有人的故事中,都可以看到彼此的人生縮影,而有所共鳴。也許我們無法去體會,腦海中一直有個聲音對你說有人正在陷害你是什麼經驗;但你絕對能用自己的經驗去體會,深陷在不安全感裡的滋味。而我們,就能在這片刻對於不安的同理中相遇。
《我們與惡的距離》深入地刻畫一個令人困惑、恐懼與不安的情境—無差別殺人事件。
要探問的是,若犯罪者有精神疾病身份,大眾該如何看待?每個案件都極複雜,比單純的精神疾病複雜多了。可惜人天性不喜歡複雜,複雜讓我們不知所措、焦慮、無力,所以大部分的人會期待看到非黑即白的道德劇場。
若想理解,除了同理心,還要懸置腦中自動跳出的道德批判;多方思考、抵擋簡單答案的誘惑,持續在困惑與模糊力去思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生了病是病人、有些人做了壞事是壞人。病人不等於壞人,但病人會做壞事,壞人也會生病。我們要做的,不僅是把病人關進醫院、壞人關進監獄;還要去思考,生病的壞人如何得到醫治、又如何防止病人因弱勢與污名走向惡途。隔離確有其必要,但不能是唯一解方,畢竟監獄與醫院有限,同時這也會造成許多家庭的遺憾跟疏遠。病人跟壞人,也可能會是我們的家人,或我們自身。所以理解永遠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倫理難題。
但我相信,「一個社會的文明,取決於他們如何面對瘋狂與異己。」面對不確定,我們很直覺地會因嫌惡或害怕,投以攻擊與指責。但若靜下心來,我們也可以與這些他者建立連結,以同理、以鮮花、以柔軟的心、以我們不甚熟悉卻重要的複雜思考,然後選擇為善。下次遇到「不同尋常的人」,也許可以跟孩子說:雖然他/她的想法、行為、感知跟我們不同,但一定也在為自己的麻煩人生努力著!
精神科職能治療師—郝柏瑋
週刊編集VOL.21
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
The Affairs 週刊編集
#社工日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得打開CC字幕 #亞斯伯格症不是疾病?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
精神病精神疾病差別 在 林予晞 Allison Lin Facebook 八卦
大家好,收工後想來跟大家說說話。
今天是衛生福利部訂定的社工日,最近「我們與惡的距離」已在公視播出四集,我在其中的角色宋喬平,是一位在醫院精神科服務的社工師。
在翻閱本期的週刊編集時,我讀到一篇由精神科職能治療師寫下的文章,標題為「我們與他者的距離」,內文充滿真切的感受,我想,喜歡本劇的朋友們,也會有興趣閱讀。
---------以下摘錄自週刊編集----------
走在城市街頭,或許偶爾會遇見一位蓬頭垢面、大熱天穿著厚重外套,嘴中喃喃自語、雙手不斷比劃著的路人,這也許是許多人,對於「不同尋常的人」的印象吧?若此時你身邊剛好帶著孩子,你會跟孩子說什麼呢?
多數人對精神疾病不甚了解。不了解的事,往往會排斥靠近。愛默生曾言,「恐懼總源於無知。」精神疾病作為一個標示異常的標籤,常被排斥為社會中的他者,但被標籤定義的他們,與我們的距離卻非如此遙遠。
一名精神病人的生活是有機的、具有歷史的,有其愛、恨與獨特的生活難處。並非要很政治正確的說,他們就是跟我們沒有不同;而要說的是,即便感知與體驗世界的方式確實很不同,但身為人這件事,也許我們、他們,甚至是所有人的故事中,都可以看到彼此的人生縮影,而有所共鳴。也許我們無法去體會,腦海中一直有個聲音對你說有人正在陷害你是什麼經驗;但你絕對能用自己的經驗去體會,深陷在不安全感裡的滋味。而我們,就能在這片刻對於不安的同理中相遇。
《我們與惡的距離》深入地刻畫一個令人困惑、恐懼與不安的情境—無差別殺人事件。
要探問的是,若犯罪者有精神疾病身份,大眾該如何看待?每個案件都極複雜,比單純的精神疾病複雜多了。可惜人天性不喜歡複雜,複雜讓我們不知所措、焦慮、無力,所以大部分的人會期待看到非黑即白的道德劇場。
若想理解,除了同理心,還要懸置腦中自動跳出的道德批判;多方思考、抵擋簡單答案的誘惑,持續在困惑與模糊力去思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生了病是病人、有些人做了壞事是壞人。病人不等於壞人,但病人會做壞事,壞人也會生病。我們要做的,不僅是把病人關進醫院、壞人關進監獄;還要去思考,生病的壞人如何得到醫治、又如何防止病人因弱勢與污名走向惡途。隔離確有其必要,但不能是唯一解方,畢竟監獄與醫院有限,同時這也會造成許多家庭的遺憾跟疏遠。病人跟壞人,也可能會是我們的家人,或我們自身。所以理解永遠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倫理難題。
但我相信,「一個社會的文明,取決於他們如何面對瘋狂與異己。」面對不確定,我們很直覺地會因嫌惡或害怕,投以攻擊與指責。但若靜下心來,我們也可以與這些他者建立連結,以同理、以鮮花、以柔軟的心、以我們不甚熟悉卻重要的複雜思考,然後選擇為善。下次遇到「不同尋常的人」,也許可以跟孩子說:雖然他/她的想法、行為、感知跟我們不同,但一定也在為自己的麻煩人生努力著!
精神科職能治療師—郝柏瑋
週刊編集VOL.21
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
The Affairs 週刊編集
#社工日
精神病精神疾病差別 在 高嘉瑜 Facebook 八卦
首次參與舞台劇演出🙇🏻♀️
獻給故事工廠《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後台準備的過程,感受到導演及劇組演員們的用心投入跟努力💪
這齣戲藉由探討一連串無差別殺人事件,省思許多深層的社會問題。
嘉瑜也在現場與觀眾互動並接受提問,第一次登台演出既新鮮又有意義。(雖然還是有觀眾提問時點名要我唱歌😅但這次我忍住了😂)
早在今年5月,嘉瑜就針對現今台灣社會安全網不足,凸顯出犯後收治等問題,在多場質詢中要求法務部、衛福部需共同面對、合作改善,嘉瑜也持續追蹤進度並朝修法努力。
自小燈泡案、北投殺童案、北捷無差別殺人、鐵路殺警案至桃園吸毒弒母案二審改判無罪,一連串無差別殺人案更突顯我國社會安全網之建構與司法精神病院的必要及緊迫。
嘉瑜也不斷關注社會安全網議題,包括研擬刑法第87條、第19條以及刑事訴訟法之修法草案,但這絕非修法就可消弭的問題,需要中央地方政策的相輔相成,方能解決。
尤其近年來,國人對於精神衛生與心理健康資源的需求是逐漸升高的,但在健保服務給付與支付標準中,「精神醫療治療費」下的各診療項目的支付點數,卻已經整整 16 年沒有調整。而且精神醫療在健保給付佔的比率長年偏低,大約 3%左右,在目前健保總額制度下,仍會受到總額總量的限制,不妨慎重考量在健保制度外,嘗試將精神疾病治療、諮商輔導等機制納入,設計一個獨立醫療給付方案。
《我們與惡的距離》購票場次⬇️
https://ppt.cc/fq53lx
精神病精神疾病差別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評價
#記得打開CC字幕 #亞斯伯格症不是疾病?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48 【亞斯伯格的發現】
02:27【亞斯伯格已經被精神醫學除名了?】
04:37 【那為什麼我們還要談論亞斯伯格呢?】
06:13 【團隊小內幕】
06:34 提問TIME
06:49 掰比~別忘了訂閱
【 製作團隊 】
|企劃:土龍
|腳本: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絲繡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柯文哲效應 亞斯柏格變「流行病」?:https://bit.ly/2LEmX9y
→ 高齡爸爸容易生下自閉兒!:https://bit.ly/2QPTuiE
→ 你可以不快樂:https://bit.ly/2Rgj9QP
→ 亞斯伯格症簡介:https://bit.ly/2OSseKE
→ 維基百科—亞斯伯格症候群:https://bit.ly/1JuYb10
→ 維基百科—自閉症光譜:https://bit.ly/2JhXvEE
【 延伸閱讀 】
→ 我是亞斯,若不經意說出傷到你的話,請你告訴我,我會改進:https://bit.ly/2QVXoXu
→ 陳豐偉/白目?孤獨?其實你我身邊都是亞斯人:https://bit.ly/2RjvZOn
→ 陳豐偉/被忽略的亞斯女性:https://bit.ly/2EJuYs6
→ Info2Act 亞斯の厚帽子:https://reurl.cc/Wr2jO
→ 《不讓你孤單》推薦序:陳佩琪醫師談亞斯伯格症:https://bit.ly/2Sl25qp
→ 亞斯柏格症需要接受診斷或治療嗎?:https://bit.ly/2RiVsYd
→ 亞斯消失了系列/過動被誤診亞斯 加分進名校適應難險輕生:https://bit.ly/2ENM8EZ
→ 當我們討論精神病,我們討論的是什麼?:https://bit.ly/2BIUECf
→ TED—The world needs all kinds of minds:https://bit.ly/2to3Jzy
→ 學習亞斯語言,用愛引導進人群:https://bit.ly/2TbDxA2
→ 『讓我們成為自閉症者的職場支持者』介紹短片輕度自閉症成人職場生活 &支持者教戰手冊:https://bit.ly/2GSP7ir
→ 我與世界格格不入:成人的亞斯覺醒:https://bit.ly/2rWwb7K
→ 說書▶邊緣不是病,連柯文哲都有的亞斯特質《我與世界格格不入:成人的亞斯覺醒》作者: 陳豐偉|NeKo嗚喵:https://bit.ly/2AqoV9d
→ 我有亞斯,我是位精神科醫師:https://bit.ly/2RfsRmM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0pMfZH2J4U/hqdefault.jpg)
精神病精神疾病差別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評價
#記得打開CC字幕 #反社會人格障礙 #不要隨便幫人貼標籤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40 【反社會人格的特徵和診斷】
02:35 【反社會人格的成因和盛行率】
03:18 【反社會人格和犯罪之間的關係】
04:11 【難以辨認的反社會人格者】
04:44 【我們的觀點】
06:28 提問TIME
06:42 掰比~別忘了訂閱
【 製作團隊 】
|企劃:土龍
|腳本: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絲繡
|剪輯助理:絲繡&憨吉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詞條名稱:反社會型人格:https://bit.ly/2WHHlL2
→ 認識反社會人格障礙症:https://bit.ly/2FUUURO
→ 反社會人格都是殺人犯大壞蛋? 讀這兩本書將令你扭轉觀念:https://bit.ly/2I9Xh4K
→ 「反社會人格」和「心理變態」的差異?│腦神經科學家研究結果:https://bit.ly/2UjOxk4
→ Psychopathy_and_Victim_Selection_The_Use_of_Gait_as_a_Cue_to_Vulnerability:https://bit.ly/2VgdOb9
→ 反社會人格者的告白:善於操控人心、剝削弱點的天才:https://bit.ly/2HUkxEL
→ 天生變態:一個擁有變態大腦的天才科學家:https://bit.ly/2TRsnAy
→ 4%的人毫無良知 我該怎麼辦?:https://bit.ly/2TRsTyu
→ 沒有良知的人:那些讓人不安的精神病態者:https://bit.ly/2CSou8J
→ 反社會型人格有致命的吸引力?《突破關係困境的「人格心理學」》書摘連載:https://bit.ly/2TVAP1q
【 延伸閱讀 】
→ 病態人格:是藏著惡意的善良,還是富有魅力的瘋狂?:https://bit.ly/2CSUtWb
→ 大約一百人當中,就有一名迷人又善於社交的「病態人格者」:https://bit.ly/2UgwivN
→ 許多精神病態者到了中年開始減少反社會行為,但不是真的「洗心革面」:https://bit.ly/2Ib3dKH
→ 心理學家新見解:少少變態,並非壞事:https://bit.ly/2IckvqX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XxZVEt6xBw/hqdefault.jpg)
精神病精神疾病差別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評價
最近討論度超高的電影《小丑》,你看了嗎?
男主角瓦昆不僅把這個小丑傳統邪惡、可恨、可憐的特質詮釋得很好之外,因為年紀的關係,還讓這個角色加了些中年滄桑,所以他的小丑是很成熟,很有深度的,電影在全球上映 4 天,吸金 72 億,打趴蜘蛛人、水行俠,還奪下威尼斯影展最高榮譽的金獅獎。
不過這部電影卻也因此引發許多爭議,還成為美國司法部門關注的議題。因為《小丑》電影中不僅涉及了暴力、精神疾病、鼓吹犯罪等敏感議題,被認為會對社會來帶負面影響,產生一股『模仿效應』。
過去這一週,美國好幾家影院都收到來自 FBI 的提醒,説在《小丑》上映當天有『可信的』大規模槍擊威脅,美國大型戲院院線 Landmark 就規定觀眾入場看《小丑》時不可戴面具、臉部不可有彩繪等,也不可以攜帶任何會讓其他觀眾不安的物品!
而讓美國這麼害怕就是因為在七年前,另一部蝙蝠俠系列電影剛上映的時候,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發生一起知名的『奧羅拉槍擊案』,一名戴上面具的男子突然闖入一間戲院,向正在觀看電影的觀眾開槍掃射,造成 12 人死亡和 70 人受傷,成為美國近年其中一起大型槍擊案,而且美國現在會這麼怕,是因為社會氛圍跟7年前相比,非常不一樣,美國社會現在槍擊案比那個時候嚴重太多了,現在是反槍聲浪越大,槍擊案越多。
這部電影除了讓人擔心模仿效應外,所傳達的訊息也有很多爭議。
因為過去的創作者們,大部分都是描繪小丑的邪惡,但很少有作品去解釋『小丑為何是小丑』,這部電影描述小丑是如何在城市內掙扎生存,努力維持正常的生活,卻還是被嫌棄不正常、不夠努力,最後走向犯罪道路,這就好像在說,小丑身世很可憐,所以做壞事就情有可原了嗎?如果因此將暴行簡化為模仿行為,就會以為無差別殺人犯都是精神病。
這部電影要告訴你的是,小丑不是因為精神病而成為『小丑』,我們眼中的怪人,其實不一定是自願成為怪人的。人人都可能是掛著笑顏,內心卻不斷在哭泣的小丑。
有時你對別人付出多一份關心,都有可能改變他人的一生!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jRiArb5JAw/hqdefault.jpg)
精神病精神疾病差別 在 怎麼判斷是精神分裂症還是抑鬱症,是否可以強制他人治療? 的八卦
怎样让他人進行治療呢?楊醫生講述 精神 分裂症和抑鬱症在思維障礙、情感反應、軀體症狀、以及幻覺妄想方面的具體區別。# 精神 分裂症#抑鬱症#強制治療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