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危機處理風險 保障警察醫護安全!】
今天是警察節,除了對所有警務人員表達感謝之外,我想就最近的精神病患攻擊傷害事件,提出一點看法。對於此類個案,我們最常遇到的,是警察很煩惱、家屬更煩惱、鄰居也很煩惱。那我們到底可以怎麼辦?
#別讓第一線人員不知所措
上週高雄市楠梓分局加昌所員警,遭受精神病患持刀攻擊,嫌犯經過送醫治療後,已收押進入司法流程。此一案件,以及勇警李承翰殉職事件,都讓我們了解第一線警察、社工人員承受的壓力。
這邊還是要強調,單純罹患精神疾病的病患,經治療後,其暴力風險,與一般族群無異。然而,若合併酒、毒等物質濫用、又沒有接受規律治療,其暴力風險才會高於精神病患以及常人,要找出高風險族群,防止暴力危害,我們上週已經強調,重點是前期投資健康促進、社區篩檢等措施。
但實務上,警方還是常常會要面對高暴力風險的精神疾病患者,這類族群仍有與一般罪犯不同之處,因為生病關係,讓其知覺反應可能會超出一般警務執勤時的預想,所以在處理上需要特別訓練。
比如美國國家精神健康聯盟(National Alliance on Mental Health,簡稱NAMI)推動的 危機介入小組(Crisis Intervention Team,簡稱CIT)計畫,就是著眼於強化警方處理社區精神醫療危機事件的能力。這類計畫方案,需要執法單位、精神醫學專家,和個案家屬的密切配合。所以計劃針對的不僅僅是執法人員,還包括了社工、相關單位人員、官員,以及患者與患者家屬,是全面性的規劃。
#建立應對作業模式
在此計畫中,警方需要事先編組成立CIT小組,接受一定時數的完整訓練,與衛生單位聯合演練,並且建立起一套從行前會報到偵查、安撫、攻堅等標準作業訓練方式。比如基本的說話、說服技巧(talk down)、集體行動原則、到非致命性武器(包含電擊槍等)的配發使用,這些都是需要規劃演練的。當然,小組成員也需要給予特別的加給與出勤獎勵。
其實,從楠梓傷警案中我們就看到,面對處於急性發病期,人高馬大又持有武器的患者,突然衝過來,警察根本沒有拔槍時間,這邊要去說檢討用槍時機其實沒有多大意義,甚至在發病期間,也有感覺與思考機制完全混亂,不怕槍枝,或是被擊中仍繼續攻擊的患者。
要做的是收到社區通報後,事先從家屬等管道收集資訊,了解環境,沙盤推演,維持安全距離,考慮提早使用非致命壓制武器,並做好精神急症治療與生理急救的後送準備,才能降低傷亡。
在本團隊上週發文後,我也從嘉南療養院李俊宏醫師的賜教、以及好幾位精神醫學界的友人那邊,學習到許多有關一線人員風險的理論與實務經驗,我們希望,不論是警政或醫療端這些意見,都能被彙整起來,透過與實務經驗的結合,加入警務單位的教育訓練中。
#社區照護很重要
即便美國積極推動CIT等危機處理計畫,但許多研究都說明了,良好社區照護的成本最低,建立社區安全網是應對此類案件的最佳解。
當我們想到精神病患發病,輿論往往會希望趕快強制送去醫院就醫,然而,對於,若我們有良好的社區精神醫療制度,建立社區精神醫療團隊(Community Mental Health Team, CMHT ),那麼對於長期追蹤,風險較低的病人,在實證上,諸如危機處理居所(Crisis residence)、同儕危機服務(Peer-delivered crisis service,由康復病患服務的居所)、到宅風險介入與精神病症狀處理(In-home crisis intervention and psychosis management,由專業人員指導照服員等補助人力)等治療模式,不但能降低住院率,減少醫療開銷,也可加速病人復健與康復,並給他們更好的生活品質。
在加拿大、丹麥、澳大利亞,更有政府支持的早期介入小組(Early Intervention team),透過類似ACT的專業人員組成方式,對高風險病患密集追蹤,降低其發病、住院頻率,同時也能減少暴力事件的可能。
然而,以台灣目前對社區精神醫療的重視而言,醫護的給付偏低,更有著一些奇怪限制,譬如醫師一次看超過四位病人以上給付會降低等等,嚴重降低醫護人員進行社區照護的意願。而目前社區關懷訪視人員的人手很缺乏,現行健保給付限制不少,錢都已經少了,還暴露在風險中,種種狀況都並沒有足夠誘因讓人願意投入這個行業,要能建構社會安全網可說相當困難。
我們常接到陳情,家屬面對自己家人有這類狀況,不知道該怎麼辦,心裡壓力很大,而鄰居也很緊張,常用異樣眼光提防,地區警察接到報案,也沒有什麼專業技巧能判斷處理。
如果這個時候,我們能有覆蓋率高的社區醫療團隊,讓精神醫療專業人員,進到社區裡,這些個案就比較能夠被承接起來,不只患者能得到協助,家屬也能得到支持,這就是社會安全網對精神障礙暴力的第一個攔截點(攔截點0)。
而社區醫療團隊提供的篩檢和衛教機能,也有助於辨識高風險個案,並讓社區醫療團隊與CIT小組在危險發生時及時啟動,把精神障礙暴力攔截在攔截點1-2,不要讓憾事發生。
把一般的社區病人顧好,才是減少高危險暴力病人的基礎方式,政府對社區精神醫療缺乏重視,不論在預防或復健資源仍然不足,這才是需要改革的問題!
#疼惜警察更應要建立社區安全網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3萬的網紅唐綺陽官方專屬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辛苦了,對已過去的三月下旬,想必大家都有諸多滋味在心頭,許多變化猝不及防,對事業、健康、伴侶、合作、家庭關係都造成影響,想必有很多苦水要吐,也有諸多不適應吧。 本週,我們仍在警訊期,雖然水逆以「製造麻煩」的姿態,讓我們知道自己缺點、失敗、痛苦何在,但目的不是為了打擊,而是要人們搞懂「必是以前做錯了...
精神健康 理論 在 伍家謙 Facebook 八卦
好多人問我點睇電子傳媒處理尋晚單新聞嘅取態。老實講,我唔係新聞學者,況且就連我本身都對呢方面充滿疑問,實在唔夠膽隨便亂答;我可以做嘅,係分享一啲自己嘅經驗同睇法。
嗰陣啱啱入職TVB,係要去上一堂ethics嘅,當中會講到唔同新聞嘅處理方法;其中一項,「自殺新聞,唔報」,開宗明義,清楚明瞭。原因係:電子新聞滲透率同影響力高,怕引人仿效,所以唔報。
呢個原因,非常合理。因為當年的確有外國研究數字指出,唔少自殺事件連續發生,係因為成個氣氛互相影響,做成連鎖反應;唔報,係一個社會責任。而對於呢樣嘢,免費台會比收費台會更加嚴謹,因為前者覆蓋率比後者更高。
問題嚟嘞:咁如果係名人呢?如果牽涉重大公眾利益呢?
喺我負責嘅範疇,我當時諗到嘅係假如 - 假如呀下,唔係黑心,只係純粹係想搵個人人都睇得明嘅極端例子;假如有日碧咸、Jordan、Kobe或者Tiger Woods呢種知名度嘅體育明星大吉利是自殺,咁又報唔報呢?
記憶中收到嘅回覆,係「視乎情況而定」。
好嘞,當做一個理論咁去睇:如果可以「視乎情況而定」,即係話,「自殺新聞唔報」已經唔係一條牢不可破嘅金科玉律;當條線唔係劃死嘅時候,條線點擺、點樣界定名人/唔係名人、重要/唔重要之間,已經可以有大把文章。當條線可以郁,負責決定條線擺喺邊嘅人已經直接決定咗單新聞會唔會出街:要報嘅話,可以報,因為牽涉公眾知情權;唔報,又可以大條道理搬返「自殺就唔報」呢個社會責任出嚟。
即係話,最終決定權都喺人手上,而唔係制度 - 係咪可以咁理解呢?
到離職嗰一日為止,我自己未試過(亦都唔想)處理類似情況。印象之中,TVB報自殺新聞嘅次數亦真係非常非常非常少,可能年代久遠,我直頭諗唔起。正話同朋友傾開,佢哋話記得當年哥哥件事,有報;同教育局局長有關嗰單,有報。字眼上,會用「墮樓」之類較中性嘅詞語。
大致上係咁嘞。我嘅結論係:報同唔報,其實都係可以用人手操作出嚟嘅結果。簡單一句:
係,#龍門任搬 嘅。
尋日睇咗大半晚電視新聞,好似唔止TVB一間冇報,有錯嘅話,煩請指正;香港記者協會對相關處理有指引,大家有興趣知多啲嘅話可以睇睇:https://www.hkja.org.hk/…/%E8%A8%98%E5%8D%94%E5%B0%8D%E8%9…/
留意,指引係指引,唔係條例唔係法律,傳媒有權各行決定,唔一定要跟。
你問我應唔應該報?
我認為冇可能連提都唔提。呢個時候搬「社會責任」出嚟做檔箭牌?講唔通。
講多句,上述講嘅係我當年遇到嘅情況,而家,或者變咗🤷🏻♂️
最後,亦都係最重要嘅 - 呢排睇完新聞有啲咩唔開心或者負面情緒,記住搵人傾訴,千祈唔好諗埋一邊;覺得有需要,一定一定一定要搵專家幫手。今日就有組織喺灣仔安排專家提供服務:https://www.facebook.com/350828171780819/posts/1027579547439008?s=668001554&sfns=mo
街上見。
其他熱線: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熱線︰23892222
撒瑪利亞會熱線(多種語言)︰28960000
生命熱線︰23820000
東華三院芷若園熱線︰18281
社會福利署熱線︰23432255
醫院管理局精神健康專線(24小時精神健康熱線諮詢服務):24667350
明愛向晴熱線:18288
賽馬會青少年情緒健康網上支援平台「Open噏」: http://www.openup.hk
協青社 24小時熱線:9088 1023
利民「即時通」24小時熱線:3512 2626
生命熱線 青少年專線:2382 0777
(14:00-02:00;對象:24歲以下青少年)
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 6304 0176
(服務至6月21日 10:00-02:00;對象:青年人及其家長)Whatsapp亦可
突破輔導中心 2377 8511
(周一至五10:00-18:00;對象:青年人及其家長)
香港青年協會「關心一線」電話:2777 8899
(周一至六 14:00-02:00)
香港小童群益會輔導中心 9084 6924
(服務至 6月17日 09:30-21:30; 對象:家長)
精神健康 理論 在 韓雨恩/周書靜 Facebook 八卦
很多人以為愛可以讓自己幸福,追求男女關係,尤其女性,容易以男友為中心,對方的一通電話一封訊息,足以影響妳的心七上八下,臉書、IG佈滿了恩愛照,我發現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事情,因為當你把幸福依賴在別人的給予上,你終究敵不過生活的變遷、人心的變化,沒有人可以真正的滿足你,唯有獨處的能力與工作才可以。
和大家分享一位受過嚴謹精神分析訓練的英國精神科醫師,史托爾,他是主張好的人際關係不是幸福的唯一來源,他認為愛被理想化被視為得救的唯一途徑,這樣非常容易受到傷害,他提醒大家不要忘記費洛德曾說過精神健康的要素是愛與工作的能力,只是許多精神分析都太專注於人際關係,而忽略了自我獨處的能力。
關於獨處的能力,另外一個話題,和大家分享,獨處可以激發你的天賦,孤獨可以培養想像力有助於大腦的整合與潛能的發揮,英國童話作家碧瑞斯.波特 就受到孤獨的童年激發他的想像,很多偉大的發明家都是孤獨的,包括牛頓與貝多芬。
這些偉大的創作家一生少許有性愛或是其他的親密關係,但是他需要長時間孤獨的研究和寫作,他在與人為伍同樣也很快樂活耀與社交的生活,但是他的自尊與樂趣卻主要來自於他的工作,這點在他們自傳很容易看見。
對於習慣在網路上曬美食貼美圖的平凡男女,雖然不是上述的天才,但若成天流連虛擬世界,八成是缺乏孤獨的能力,這其實是一種逃避面對真實自我的能力不足。
以心理學來說,從當代盛行的各派精神分析理論流傳下來的看法,我們普遍相信人類是社會性動物,從生到死都需要他人的陪伴和喜愛,而且親密人際關係,是主要的幸福來源,
但是你可以發現許多創作者、哲學家、藝術家、發明家、思想家...很多都是不曾建立家庭或親密的關係,
他們也不把愛情當成唯一的追求與幸福來源,這些天才機乎很喜歡孤身一人,他們因本身天賦而受人敬畏、遭人嫉妒,他們也常被視為異數,很自然的用自己的方式生活,
那這些人是否被判定為人格障礙對於人際關係的無能?
但這些人,不論是音樂、藝術、宗教、科學、還是史哲學領域他們都對自身的天命及潛力有著極高的需求,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說似乎都很難判定這樣的人具有不健康的人格走向。
許多創造者的幸福都至於工作不是愛,而是高度抽象概念形成需要長期孤獨與極度的專心,一個人若有了配偶子女的牽絆就很難孤獨或專心。
我們要找到自我價值,就是先找到興趣,興趣無論是記錄歷史、從事證券或是股票買賣、設計工具、彈奏鋼琴,或是從事園藝,都可以使人幸福快樂,主要是興趣的重要性遠大於精神分析師的想像。
在我們認識的人當中一定有些人因為投入興趣無論他們的人際關係是否圓滿,婚姻是否順利,他們同樣擁有意義非凡的人生,因為他們有孤獨的能力與生活的興趣。
愛情愛情和友情固然是重要的來源但絕非唯一,不應該被理想化也不能被視為達到個人滿足唯一的途徑,婚姻大概是人際之間最親密的一種結合,但站在心理學層面來說,婚姻破裂的原因也許就是人際關係過於被理想化,如果我們不把婚姻視為幸福主要的來源那以淚水收場的婚姻就會比較少了。
如果你不先學會愛上自己一個人,你進入婚姻也會很孤獨。
你有孤獨的能力嗎?如果你有,恭喜你,可以不被任何人事物所擺佈。
#歡迎轉發
#當然我們被創造需要有肢體
#但獨處的能力會讓你強大
#不被任何人牽絆
#幸福只有自己可以給
精神健康 理論 在 唐綺陽官方專屬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辛苦了,對已過去的三月下旬,想必大家都有諸多滋味在心頭,許多變化猝不及防,對事業、健康、伴侶、合作、家庭關係都造成影響,想必有很多苦水要吐,也有諸多不適應吧。
本週,我們仍在警訊期,雖然水逆以「製造麻煩」的姿態,讓我們知道自己缺點、失敗、痛苦何在,但目的不是為了打擊,而是要人們搞懂「必是以前做錯了什麼決策」才會如此,而能積極改變…。而由於水逆尚未過去,所以請做好準備繼續接水逆的招直到四月中,任何失誤都要用「上天又要告訴我什麼?」的心思去應對,尤其那些與「牡羊主題」相關的事,關於衝動、一時不察、粗心,關於孩子、頭臉五官等的事件、傷害……都是反省重點。
水逆的懷舊也以各種形式出現,好比過往的種種被起底,包括好也包括不好,更警惕我們「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凡事不可太自我中心,恣意妄為,因為有朝一日都可能被逆行揭露。此外,也要注意溝通、交通中令人煩躁的反覆,一切都在考驗耐心,與「不得不修身養性」,對本來就活得自我任性的人來說,挑戰尤其巨大。
木星於水象逆行(至七月上旬),水象的「靈性與宿命感」,使世間人們在感應下,對紅塵俗事「感觸良多」,甚至試圖用「前世今生」去詮釋,雖然看似可笑,卻是木星在水象逆行時的感應,因為人們想尋求道理,所以想「從過去汲取意義」。所以,我雖不建議大眾投入前世今生的迷信探討(除非是本體就有感應),但就能量而言,木星今年的逆行期,確然是一段寶貴的「從過去汲取意義」的時期,你會有機會「重拾」「本來就藏在意識深處的、心靈的鑰匙」,不管回憶的是傷害(所以有me too活動),或是一段記憶、某項教誨、某個讓你有感覺的情境,或理論、學問,都有可能「忽然茅塞頓開」、開竅,明白了道理,這就是「得道」。
這段木星逆行時期,也讓水象星座有機會審視情緒的「根由」,好好精進,以擺脫情緒困擾。
冥王星也進入停滯期了,這顆與「強者」有關的行星的停滯、逆行,將帶領我們緬懷過去的「重要人物」,那些改變了人類歷史的、不管是偉人還是獨裁者,或,某些已然「體積龐大」的機構、企業也需要注意,衝著你們來的挑戰即將來臨,末梢神經已因過度龐大而失調的機構,轟然倒下不是沒可能。
金星也回歸到金牛,現在金星、火星都在強勢位上了,對人間事的影響也顯著而力道強勁。金星將帶來「注重享受」的好時光,美食饗宴,頂級的五感追求充斥,也提昇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品味與嚮往,和價值判斷能力,人們的藝術美感能力能得到提昇,金融、金錢領域也得到舒緩,有能者加薪可期,經費能用在更有效的地方等。
火星魔羯則令「教條」變得更嚴厲,別觸「禁令」,一觸就嚴厲教訓你,後果嚴重,此刻土星與冥王星正愁世人不夠聽話,火星這一來正好幫忙「殺雞警猴」,因此誰敢觸犯就是自己找死,所以這段期間,表現出「守規矩」的樣子,或一切「照規矩來」是必須的,以免過往心血在觸犯規則下「毀於一旦」。
所有開創星座(牡羊、巨蟹、天平、魔羯),與土象星座(金牛、處女、魔羯)人,也在眾星雲集下壓力重重,但請記住,你們就是「障礙賽」中的上場選手,劇情既然集中在你們身上,就代表你們是「被矚目的選手」,別只看到障礙、覺得很苦,而要看到這是「機會」,上天要篩選人,你就要提起勁去證明,自己正是那在障礙中「凸顯能幹、堅強」的天選者,讓障礙成為你的舞台,光芒四射,這是今年你們成為主角的方式。
本週天秤桃花朵朵開,處女健康能大幅進步;誰應親自執行工作才更能體會樂趣,又有誰該當心因意外而造成財物的損失呢?來看唐老師的分析吧~
◆◆◆◆◆◆◆◆◆◆
◎工作注意:白羊、金牛、巨蟹、水瓶
白羊:當心殺出程咬金,避免意外狀況
金牛:親自執行更能體會樂趣
巨蟹:稍安勿躁,想清楚再前進
水瓶:遇到強勢的女強人,請予以平衡
◎桃花注意:雙子、獅子、天秤、天蠍
雙子:有機會一見鍾情,愛苗在默契裡滋生
獅子:桃花直覺強、進展快,更有異國風情
天秤:桃花朵朵開,當心是誤會
天蠍:能遇到貼心的桃花
◎財運注意:射手、魔羯
射手:應注意理財小細節
魔羯:當心因意外造成損失
◎健康注意:處女、雙魚
處女:拿出自律精神,健康能大幅進步
雙魚:當心忙碌、失眠、亂保養,影響健康
◆ 唐綺陽 Jesse Tang ◆
唐綺陽占星官網:http://www.astroinfo.com.tw
↬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JesseTang11
↬微博 Weibo:http://weibo.com/jessetang11
精神健康 理論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評價
早前我們用上整整一集去解釋體罰的害處。無非都是想讓大家知道,即使打可以即時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但效果短暫,而且此舉無異就等於教導孩子只要心有不滿,就可以傷害比較弱小的人。既然「動手」不行,那麼「動口」應該可以了吧?
參考資料
Ginott, H. (2003) Revised by Ginott, A. and Goddard, W.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The bestselling classic that revolutionized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Three Rivers PR.
Dreikurs, R. and Scoltz, V. (1991). Children: The Challenge: The classic work on improv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 Intelligent, Humane & Eminently Practical, Plume.
Kohn, A. (2006). Unconditional Parenting:Moving from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to Love and Reason,Atria Books
Faber, A. and Mazlish, E. (1999).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Harper Penennial.
精神健康 理論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評價
在教養路上,不少父母都說只要孩子健康快樂就已經足夠,但實際上父母的慾望又豈止於此,「專心啲做功課啦!」、「見到親戚你要叫人先得架嘛!」、「點解你講野咁無規矩的唧!?」、「上台朗誦都驚?唔好咁細膽啦」……家長每個要求其實都反映著他們對孩子的期望,有時連自己都未必察覺,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潛藏的期望,有可能會令我們看不到子女最真實的一面?
參考資料
Satir V; Gomori M; Banmen J; Gerber JS (1991). 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Palo Alto, C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精神健康 理論 在 精神健康與輔導: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論與案例 - 博客來 的相關結果
本書針對常見的情緒病及精神病,如抑鬱症、焦慮症、病態賭博、厭食症、妄念、自我污名、精神分裂症的殘餘病徵等,進行個案分析,介紹如何有效應用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論和特點 ... ... <看更多>
精神健康 理論 在 心理健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的相關結果
心理健康(英語:Mental health)也稱為精神健康,是指心理幸福安宁的狀態,「一個情緒及行為調整都運作相當良好的人,當時的心理狀態」。若以正面心理学或是整全觀的 ... ... <看更多>
精神健康 理論 在 精神健康 - MBA智库百科 的相關結果
精神健康 是指一種健康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每個人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潛力,能夠應付正常的生活壓力,能夠有成效地從事工作,並能夠對其社區作貢獻。我國學者把"心理健康"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