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慎入 #但很重要所以必讀
我的IG每天都會收到相當多關於『憂鬱症』問題的私訊,每天幾十則⋯內容大同小異⋯
「我好像得了憂鬱症,該怎麼辦?」
「我的憂鬱症變嚴重了,怎麼辦?」
「我覺得我不會好,怎麼辦?」
「要怎麼處理憂鬱的情緒?」
我知道大家急著得到答案,甚至會告訴我:「自己已經快撐不下去了、有輕生念頭⋯」
但老實說,我現在懷孕八個月,也有很多事情要忙,根本沒辦法即時一一回覆。而你這樣的『求助』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情緒勒索』,好似在告訴我:如果我不回應你…你就會發生不好的事情😞
這些私訊的內容通常都非常長,會詳細說明自己(疑似)罹患憂鬱症的來龍去脈,雖然對我來說閱讀起來很耗時,但我覺得這對患者來說是件好事,畢竟『整理』自己的情況是『自我療癒』很重要的步驟…只是我真的沒有那麼多精神力量可以處理你的個人問題,況且我根本不認識你😓
憂鬱症很痛苦,憂鬱症患者的陪伴者也很辛苦。
我跟媽媽是過來人,我們知道、也完全了解這種『看不到陽光』的感覺;但我們並不是醫生、更不是心理諮商師,你的困擾絕對不是靠我們回答幾句話就可以解決的。
我所能做的,就只有提供一些自我檢視的步驟跟求助管道…再多的我真的無法幫你,對不起…🙇🏻♀️
・・・
⚠️ 如果你覺得自己得了憂鬱症、或是不知道該怎麼走出憂鬱?以下是些簡單的QA。當然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你更該做的是『求醫』、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而不是上網詢問素不相識的人。
𝑸. 我覺得自己得了憂鬱症,怎麼辦?
𝑨. 到醫院或診所掛『身心科門診』,由醫師做專業判斷。『憂鬱症』跟『憂鬱的情緒』是不一樣的;憂鬱症是病症,如果罹患了,你的自律神經會失調、血清素會改變,醫生也有特殊的問診方式。不要覺得看醫生很丟臉,或那是什麼不對的事,就跟感冒一樣,如果拖很久都沒好,本來就該掛號求診不是嗎?也不要害怕讓家人知道自己正在看醫生,生病本來就需要家人的支持。
𝑸. 我不想吃憂鬱症的藥物該怎麼辦?(想斷藥該怎麼辦?)
𝑨. 先搞清楚自己『為什麼不想吃藥』?很多憂鬱症患者對抗鬱藥物有誤解,認為這些藥物會造成嗜睡、記憶力減退、悲觀,還會有依賴性…但事實上這些是『憂鬱症本身的徵狀』,並非由藥物造成的;你即使不吃藥,依然會有嗜睡、記憶力減退、悲觀等現象,抗鬱劑反而能給予維持生活機能的幫助。
至於對藥物的依賴性,這個就牽扯到心裡的問題,就像對酒精上癮、對食物上癮的人,造成『上癮』的源頭從來不是酒精跟食物本身;而是你的心理狀態會對某些東西產生依賴,如果不去解決『造成自己沒有安全感的根源』,你是斷不了藥的,即使斷藥了,也會有嚴重的戒斷現象、造成更大的精神衝擊。
錯的從來不是藥物,藥物沒有問題,重點是憂鬱症的源頭…所以不要因為『害怕吃藥而拒絕就醫』!如果真的很在意,醫生都是可以商量不開藥的…畢竟藥物只是補助,憂鬱症不是吃了藥就會好,要找到根本才行。
𝑸. 我不知道去哪裡找醫生?
𝑨.建議找這幾個單位作推薦,他們都有協助身心障礙問題的資源:
▶︎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 社團法人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 肯愛社會服務協會
▶︎ 社團法人高雄市忘憂草憂鬱防治協會
(如果有其他單位也歡迎網友提供🙏🏻)
𝑸. 家人不相信我得了憂鬱症,他們覺得我只是悲觀。
𝑨. 現今台灣大部分民眾都對憂鬱症有比較正面的認知,但就跟不願意就醫、服藥的患者一樣,很多人還是搞不清楚憂鬱症除了心理因素,也是一種『生理疾病』(就跟感冒、甚至武漢肺炎一樣)。如果有這樣的問題,就必須跟家人好好溝通,也可以邀請家人陪伴看診,他們可能會比較願意信任醫生的說法。
𝑸. 我一直在自殘(或暴飲暴食),怎麼辦?
𝑨. 憂鬱症有很多常見的徵狀:悲觀、失眠、嗜睡、飲食失調、體力減弱、健忘、畏光(不喜歡在白天出門或走出戶外)、逃避人際溝通…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現象。嚴重的話,則會有自殘、躁鬱、甚至自殺的念頭。
就跟感冒一樣,當你感冒的時候,你會問醫生:「我一直在咳嗽怎麼辦?」、「我在流鼻水怎麼辦?」…自殘或暴飲暴食都是憂鬱症的病徵,就如同咳嗽跟流鼻水之於感冒,所以重點是在『治癒憂鬱症』本身。
𝑸. 憂鬱症是怎麼來的?
𝑨. 有幾個成因:有可能是遺傳(直系親屬有精神疾病),或是身體健康出問題(賀爾蒙失調)造成的連帶現象,例如常聽到的『產前、產後憂鬱症』、『更年期憂鬱症』、『老年憂鬱症』…許多慢性病患者也會有憂鬱症現象。
但通常青少年憂鬱症、成年人的憂鬱症則跟心靈創傷有關聯,而這心靈創傷往往來自『10歲之前的童年記憶』。
例如小時候曾被媽媽罵:「你是個沒有用的小孩!」、「我不要你這個小孩了!」…長大之後,這個『害怕被遺棄』、『被輕視』的負面記憶會深藏在潛意識裡,影響到往後人生所有的人際關係、工作、價值觀。
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所以需要醫生跟專業心理諮商師的協助,才能找到心中的那個印記,然後經由轉念去消匿它。
建議大家可以參考 量子轉念-陳嘉堡老師 的著作《量子轉念的效應》,這是以一種科學、去宗教的方式做有效心理輔導的學術研究。
・・・
很多人問我:憂鬱症可以完全痊癒嗎?
嘿,當然可以!不然我是怎麼回事?(笑)
雖然也有不少人提倡『跟憂鬱共存』這個說法,但我必須要說:你可以跟『憂鬱的情緒』共存,但不能跟『憂鬱症』共存。
『憂鬱症』是疾病,就跟慢性病一樣,放著不管將可能有重症化的風險,應該要積極治癒它。而我們每個人都該學習怎麼處理、面對憂鬱的情緒,就像我是一個比較容易鑽牛角尖、想太多的人(處女座😂)…但我現在知道靠跑步能有很大改善,而每個人的方法都不一樣(不見得是運動),你必須要找到自己跟負面情緒共存的方法。
我在16~22歲期間成為重鬱症患者,後來靠著跟母親的相互溝通與了解,找到自己內心失去自我認同、沒有自信、沒有安全感的源頭(也是來自10歲前被霸凌、家庭窮困的童年記憶)。在解決心理問題之後我才戒斷藥物、恢復正常生活,然後以寫作做為抒發心情、自我整理的方式。又過了幾年之後,我開始跑馬拉松,這使我更知道該怎麼面對生命中的種種考驗。(我在《歐陽靖寫給女生的跑步書》中都有詳細提及這些。)
我不是醫生,也不是心理輔導師,我認為自己所能做的,就是活得快樂精彩。讓大家知道:重鬱症是有可能完全痊癒的。
真的很抱歉沒辦法一一回應網友們的私訊…希望這篇落落長的文章能帶給大家一點幫助。
・・・
📷 Photo by RK
https://instagram.com/rkrkrk?igshid=a7cacbvsu93x
這張照片是我們在2016年時去一個很神秘的地方拍的(不能說),當時我心情超好,但他叫我表情要假裝憂鬱一點(笑)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萬的網紅新聞挖挖哇!,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持人鄭弘儀首度曝光夜夜惡夢的真相,童年的夢靨為何不斷的出現?心理師林萃芬道破背後的真相,告訴妳/你夢的背後涵義。#夢靨#鄭弘儀#新聞挖挖哇#心理師#命理師#解夢#潛意識#惡夢 ⭐鍾明軒大戰木棉花內幕👉http://yt1.piee.pw/39ln5e 【韓國千金淚訴渣夫忘恩負義!】👉http...
「童年創傷諮商」的推薦目錄:
- 關於童年創傷諮商 在 歐陽靖・裏東京生存記 Facebook
- 關於童年創傷諮商 在 Facebook
- 關於童年創傷諮商 在 王婉諭 Facebook
- 關於童年創傷諮商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 關於童年創傷諮商 在 NeKo嗚喵 Youtube
- 關於童年創傷諮商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 關於童年創傷諮商 在 面對童年創傷與掌握現在力量。 楊漢章諮商心理師與王仲軒律師 的評價
- 關於童年創傷諮商 在 45個正向心理學練習,掌握幸福感關鍵》閱讀心得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童年創傷諮商 在 童年創傷憂鬱症、童年創傷諮商、童年創傷指數在PTT、社群 的評價
童年創傷諮商 在 Facebook 八卦
#不要對跟父母疏離的人說的八件事
沒有人會不想要有一個和樂的家庭,
孩子長大後跟父母疏遠,並不一定是任性的關係,很有可能是被長期傷透心後的艱難決定。
不是無情,
是薄情才能自救。
我這陣子收到了非常多來傾訴原生家庭問題的私訊,
很抱歉我幾乎都沒有回覆,
我必須老實說,我常常看了這些信之後感到非常痛苦,很多遭遇已是遭受到違法對待,讓我心理負擔很大。
太容易共情有時候對我來說像詛咒一樣,
我不是諮商師啊,我無法隔空開導你們,因為我想說的真的只有塊陶啊。
我的原生家庭也帶給我一些傷口,
坦白說我甚至都不確定有些傷口此生有沒有辦法完全癒合,
我是靠著「給小孩一個我自己想要的童年」和「書寫抒發」這兩個方式聊以慰藉。
然而袒露傷口有時會得到安慰鼓勵,有時也會引來風涼話,甚至責備我不知感恩、沉溺過去、不去看好的那面。
你知道人什麼時候會突然注意到自己的身體嗎?
是痛的時候。
受委屈的人舊帳重提,是因為委屈從未被妥善解決。
而讓別人受委屈的人,只會覺得你怎麼可以讓別人知道你受委屈。
前者的反應很合理,
後者的反應也很合理,不然他們也不會是後者了。
/
我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是非常擅長寫母女關係的作家Peg Streep寫的 < #不要對跟父母疏離的人說的八件事>
我約略翻譯一下給大家看。
1.別說:「你爸媽並不差啊,畢竟他們把你養育得很好。」
這句話聽起來是誇獎,但是一個人最後沒有長歪,是有很多原因的,不用把他的優點歸功給他已經疏離的父母。
2. 別說:「往前看,不要沉浸在過去的痛苦中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療傷的步調,
面對和處理自己的創傷,是堅強,不是性格缺陷。
3. 別說:「你應該要感恩,還有很多人比你慘。」
要比的話,被鯊魚吃掉的人的確比較慘,但這種比較並不會讓被傷害的小孩產生感恩。
4. 別說:「你也就只有一對父母。」
這不是我不能反抗的原因。
5. 別說:「他們畢竟還是供你吃供你住。」
不供小孩吃住是違法的。
然而滿足小孩的情感需求,跟提供食物和水一樣重要,一個沒有受到撫摸的嬰兒甚至有可能會死亡。
6. 別說:「相信我,你父母過世的話你會後悔。」
這是情感勒索。
父母過世,小孩的確會遺憾,遺憾的是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曾經造成的傷害,不可能道歉或承擔責任了。
7. 別說:「沒有人是完美的。」
這句話是在否定孩子的創傷。沒有一個小孩會只因為父母的一個小失誤而疏遠他們,
父母傷害孩子傷到孩子疏遠他們,這已經離追求完美很遠了。
8. 別說:「父母盡力了,他們童年也很糟。」
經歷過艱難童年的人,本應更能了解被錯待的痛苦。
然而他們沒有選擇成為更好的人,他們選擇重蹈覆轍。
父母明明能清楚的看到自己傷害小孩時小孩的痛苦,
他們卻不去控制自己,所以不用為他們找理由了。
原文< 8 Things Not to Say to Someone Estranged from a Parent >在這: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tech-support/202105/8-things-not-say-someone-estranged-parent?fbclid=IwAR2VIrEF0Ufx5-n4_xaxA89MVWvmnY7QB8hizPg8j1_lHDFEgJfAhcgT438
/
分享Peg Streep的這篇< 不要對跟父母疏離的人說的八件事>只是提供大家一個參考,不是什麼硬性規定或要求,畢竟每個人能接受的安慰鼓勵也都不太一樣。
(Peg Streep出版了12本親子關係的書,她寫這篇文章的另外9本文獻參考有附在文章下方,算是有參考價值的非農場文)
其實我覺得這篇文章也很像之前我們慢慢被教導要怎麼樣對待憂鬱症患者,
不是叫他趕快好起來、比慘、想想其他好事,
有些話是可以拿來安慰自己,但不適合拿來安慰別人,
大家也不要覺得這樣好像什麼話都不能說了,
有時候只要簡單的同理跟陪伴傾聽就夠了。
#圖為推賊粒出去曬太陽的米米
童年創傷諮商 在 王婉諭 Facebook 八卦
上週末播完的《火神的眼淚》,大家都有看嗎?
在 WFH 的這段期間,我也花了些時間,看完了這部由公視出品的台灣首部消防職人劇。如果是過去的我,可能會覺得這就是一部戲劇,甚至有著誇張或離譜的劇情,但過去這一段時間,實際接觸過一線消防人員後,才深深體會到,這些看似誇張離譜的情節,其實正是消防員的寫照!
劇中深刻描繪出許多消防員艱辛的一面,他們的危險、困境,不只發生在火場,也包括工作中的各種日常。
除了在執勤時會遇到的各種鳥事、常客醉漢、補蜂捉蛇、裝備壞掉、民眾責難、民代施壓、繁雜的工作內容等,還有更多一般人難以看見的,可能是家庭與工作的兩難、可能是身心的受創、可能是不斷被消磨的熱情。
其中,這部片對於消防員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描繪,也讓我非常有感。
從小因為哥哥葬身於火場,而立志要當消防員的志遠,第一集就英雄式地從火場救出一位年邁婦人,平時幽默、風趣的他,也是隊上的開心果,然而,在一次勤務中,他沒能救回意圖輕生的女子,甚至得知對方竟然是當初那名老婦人的女兒,因為不堪照顧的壓力,而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目睹了這起悲劇之後,讓志遠受到極大的打擊。
他怪罪自己為何沒能救下那位女子,也懷疑自己當初救出那名老婦人的決定,進而引發了嚴重的 PTSD,童年時失去哥哥的遺憾也隨之而來,幻覺日益嚴重,影響著他的工作、他的生活。
志遠知道自己有些怪怪的,但也不知道該如何尋求適當的醫療幫助,甚至認爲自己只是工作壓力太大了,而後PTSD 的影響越來越嚴重,不僅讓他在出救護班時無法替民眾施針,更讓他在火場中深陷危機。
志遠的角色,真真切切地將消防員平時會遇到、但一般人卻難以體會的狀況,如實地呈現出來。
消防員總是在災禍現場首當其衝,火災、急救、甚至是自殺,是他們每天都可能要面對的生離死別。
但是,生命離去的壓力,該有多沈重,目睹一個生命的消逝,那種愧疚、自責、無能為力,一般人難以體會。救了一個人,或許只會是志遠手環上的一個數字,但少救一個人,這樣的夢靨卻可能伴隨他一輩子。
劇中,消防局長當初想和市政府爭取預算,希望能更新弟兄的設備、劃分消防隊的工作內容,並且也要求聘請心理師,來協助消防員的 PTSD 問題。
局長表示,「PTSD 是很嚴肅的議題,有很多同仁其實心裡有陰影都不講,時間久了越來越嚴重,如果走不出來,有的人甚至會想不開。」
但是,市政府卻連 PTSD 是什麼都不知道,甚至回應,「沒那麼嚴重啦,我們明年預算再列」、「補裝備、補心理諮商,看得出來什麼績效?民眾會有感嗎?」
最終,這些需求只能擇一,只因為預算不夠,只因為民眾無感;卻也因為預算不夠、民眾無感,導致了最終悲劇的發生。
在劇中最後的一場大火裡,志遠再次產生幻覺,掉下了電梯井裡,差點失去生命;義陽則因為無線電故障,沒能即時聯繫到支援,加上錯誤的指揮,讓他葬身火場。
然而,這樣的困境不只存在於劇中,也真實存在於台灣消防弟兄的日常。
2018 年普悠瑪事件後,現場救難的消防員事後疑似因為嚴重的 PTSD 而離開人世,而在今年發生的太魯閣事件後,我們也收到許多一線救災人員的陳情,表示救災現場一線人員的 PTSD 或替代性創傷,至今仍不一定能得到適當的協助,甚至還將這些創傷貼上草莓、懦弱的標籤。
前陣子我讀了由美國心理師 楚蒂‧吉伯特-艾略特博士所撰寫的《Healing Secondary Trauma》,書中清楚地描述了助人工作者的「替代性創傷」,助人工作者們在協助或醫治個案的過程中,其實無形中對自己也帶來了很大的身心影響。
對於協助救難的軍警消防人員,由於目睹或經歷慘重死傷的現場,可能是 PTSD、替代性創傷的高危險群,如同《火神的眼淚》劇中的細緻呈現,他們在救災工作結束後,可能持續出現的壓力反應,包括經驗重現、神經緊繃、逃避與麻木、惡夢連連、錯覺「回到過去」等等的狀況。
對此,我先前在質詢時,曾向內政部政務次長花敬群反映,警消主管階層應定期接受心理衛生相關訓練、提供適當的支持;並且,也希望衛福部能以專案方式提供縣市資源,透過宣導、主動告知專案資源在哪裡,讓基層同仁可以直接到相關單位求助。
我們往往關注消防員在各種救災現場出生入死、衝鋒陷陣時的表現,但是,在脫下消防制服之後,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態,也應該同樣受到重視。
營造友善心理健康的職場環境,並提供一線救災人員足夠的支持,是我持續關注的課題,也是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政府,責無旁貸的任務。
謝謝《火神的眼淚》這樣優質的好劇,讓更多人了解什麼是創傷與替代性創傷,也讓更多人理解消防弟兄所面對的困境。
我也深深期盼,未來我們的社會,能給予這些一線助人工作者,更多的理解與支持。
火神的眼淚
#火神的眼淚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童年創傷諮商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評價
主持人鄭弘儀首度曝光夜夜惡夢的真相,童年的夢靨為何不斷的出現?心理師林萃芬道破背後的真相,告訴妳/你夢的背後涵義。#夢靨#鄭弘儀#新聞挖挖哇#心理師#命理師#解夢#潛意識#惡夢
⭐鍾明軒大戰木棉花內幕👉http://yt1.piee.pw/39ln5e
【韓國千金淚訴渣夫忘恩負義!】👉http://yt1.piee.pw/38bfjt
【導演外遇影后】👉http://yt1.piee.pw/39ejqh
▶翁燦燿30年觀察震撼全場👉http://yt1.piee.pw/39ssd8
【李艷秋爆出驚人家醜?】👉http://yt1.piee.pw/39n75m
▶87歲老人驚爆不倫畸戀👉http://yt1.piee.pw/38b5f8
▶33歲拚第六胎不避孕真相!👉http://yt1.piee.pw/387232
⭐請訂閱【新聞挖挖哇】👉https://pse.is/39aah4
【鄭弘儀揭開兒時夢靨!】▶http://yt1.piee.pw/38vfs8
精華版 請點▶▶http://pse.ee/5PTNK
每周二到周六凌晨00:30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zqt_NfcnD8/hqdefault.jpg)
童年創傷諮商 在 NeKo嗚喵 Youtube 的評價
在愛情裡老是受傷?也許原因是從小學不會怎麼愛人吧
請用訂閱代替掌聲▶https://goo.gl/4cGq4T 或者在上方按個喜歡❤,我們下一支影片見嚕(゚∀゚)
工作聯繫請mail💌: aaliyah0919@gmail.com
#渣男 #被分手 #原生家庭 #年度必讀 #兩性關係 #諮商 #心理治療
📚延伸閱讀📚
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梳理你的原生家庭,走出鬼打牆的愛情
作者: #莊博安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0/11/27
語言:繁體中文
📚目錄📚
00:00 前言
01:32 拯救者
03:14 受難者
05:12 逃避者
06:07 交友軟體
07:19 復原的七個練習
08:42 第一步:檢視自己的童年是否累積了情緒炸彈
09:09 尋找關係中的惡循環
09:52 檢視愛的路徑
11:30 在關係中感受到情緒
11:50 辨別伴侶與父母相似之處
12:38 可以為了關係做什麼? (設定底線)
13:33 可以為了自己做什麼?
13:48 NOTE.1 平靜心靈
14:18 NOTE.2 了解創傷
14:46 NOTE.3 自由書寫
15:35 NOTE.4 停止複製
16:00 NOTE.5 持續溝通保持合理期待
16:30 我的心得
===== Podcast #嗚喵備忘錄 =====
pressplay ▶ https://reurl.cc/ldQXZv
apple podcast ▶ https://reurl.cc/N6QDR5
spotify ▶ https://reurl.cc/VXzeR6
soundon ▶ https://reurl.cc/Q3RDb0
KKBOX ▶ https://reurl.cc/8nv75o
===== About 會員福利 =====
每個月75支持我繼續創作(不同國家youtube的可能收費會不太一樣)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byKhmFHIRptrAJMSwS-dw/join
會員限定的FB社團 https://reurl.cc/qGk7q
可以優先挑選我的二手書
可發文跟其他人互動,類似小型讀書聚會
===== About Neko嗚喵 =====
NeKo嗚喵 官方網站▶https://neko-wumiau.com/
NeKo嗚喵 遊戲頻道▶https://goo.gl/L9cqMU
NeKo嗚喵 粉絲團▶http://goo.gl/AybChp
NeKo嗚喵 IG動態▶https://goo.gl/s2zTrA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GS6X376kQw/hqdefault.jpg)
童年創傷諮商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活出你的原廠設定:正視內在渴望,完整接納最初始的自己!」介紹
訪問作者:蘇予昕 心理師
內容簡介:
與其做好人,我寧願做一個完整的人
──心理學家.榮格
真正的自信,不是自我感覺良好,
而是當我感覺不好,我依然「完整」!
我們總是汲汲營營地想讓「自己」變成「更完美的人」,但你有想過嗎?
為什麼我們都「已經這麼努力」了,還是沒有變得完美?
其實
你尚未改變的原因並非不夠努力,反而還可能是因為太努力了,
而忽略了最重要的關鍵──自己原本就擁有的天賦與能力
「自我接納」並非一種固定、永恆不變的狀態,而是一趟旅程。
「自我接納」也絕非要你被動、消極的認命,
「自我接納」是過度賣力的現代人最忽視的「軟性力量」,你得學會放鬆、放過、放下,才能真正「完整」。
▍不須證明給誰看,你就是最好的自己 ▍
你是否也陷入,越想獲得肯定就越努力,然而即使再努力,最後還是無法達成標的,接著只能更加責怪自己無能的惡循環呢?
某些我們認為「好」的目標,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我們的生命中出現,只可惜我們總是一次次的失敗收場,沒有達標的一天。
屢戰屢敗最終總讓我們不得不自怨自艾,覺得自己也許就是這樣了……
但你知道嗎?有時候阻礙你的人,就是你自己!
當你在追求一個你認為「好」的信念、一個你認為「對」的目標時,若總讓你感到痛苦焦慮,那就是不太對、不太好,那表示「成為自己」的渴望正在吶喊,強烈的情緒正在邀請你暫停下來,你可以試著問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
1.這些信念與目標從何而來?有誰說過?
2.這些信念與目標背後有沒有故事?
3.我是為了感到幸福而達成它,還是為了逃避痛苦、證明自己是好的而達成它?
其實,感到幸福毋須向誰證明,所以如果你的信念與目標有「想證明給某人看」的意味,這裡頭肯定與外界立下的標準有關。只要勇敢接納自己,你也可以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培養對自己的覺察,檢測你的接納力 ▍
「接納力」不是一場比賽,沒有輸贏,也不代表你的價值是好是壞。書中用二十道題來測試你的接納力(在此摘錄五道題目),邀請大家單純以好奇的眼光關懷自己,好好運用這本書,一起朝著更「完整」的方向前進!
目前我的生活環境裡(職場、家庭、人際)有讓我很討厭的人。
臉書等社群平台讓我壓力很大,不管是看別人或自己PO文,都會引發不舒服的感覺。
當被別人讚美的時候,會覺得不自在,心裡也不太踏實。
我很會觀察其他人的臉色,並做出合乎對方需求的言行舉止,即使跟我的需求違背也是如此。
我獨處的時候有點慌,試圖會去找人陪伴自己。
「接納力指數說明」,將反映出你「目前」的身心狀態,接納力並非永恆不變,你的心情、人生境遇、人際關係等都會隨時影響著我們。接納力是為了讓我們帶著清楚的意識,看見自己現在發生什麼,讓我們可以更積極、主動地提升對自己的接納,無須再耗費大量心力來討厭自己、抗拒命運!
▍正視內在渴望,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
全球最知名的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曾說:「你敢去渴望什麼,生命就會給你什麼。」曾歷經坎坷童年的歐普拉用他的血淚鍛造出這段金玉良言;但更重要的是,必須在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的前提之下,才不會苦於追求不適合的目標,進而感到挫折、痛苦。
活得「完整」比活得「完美」更重要,只要能意識到自己是否有順應本性,「活出原廠設定」的與生俱來的特質、愛好與天賦……你將會更遊刃有餘、更安心自在、更身心快樂。
跟著昕理師一起回到你的原廠設定
與身體開啟對話視窗→療癒過去受外在評價的創傷。
NLP迪士尼策略→探索自己的渴望,檢視渴望是否符合自己的原廠設定。
繪製生命走勢圖→回顧人生,將不適合的元素斷捨離。
▍要完全不在乎外界眼光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試著練習 ▍
所有成功的光輝璀璨,都是燃燒著失敗所積累的殘骸。是時候讓我們拿回主導權,當自己人生的主人。全書共18個完整自己的接納練習與1分鐘自我接納力檢測。跟著昕理師一起探索,你將逐漸發現接納的神奇:咬緊牙關的「努力」減少了,放鬆流暢的「投入」增加了;因為你不再需要逼迫自己成為別人期許的你,可以享受於自己真正渴望的生活!
作者簡介:諮商心理師 蘇予昕
宇聯心理治療所心理師/講師
呂旭立文教基金會EAP合作講師
新竹生命線EAPC合作講師
雙語主持人十餘年經歷(各式中/英文活動、記者會)
富邦證券行銷公關五年資歷
從一位主持人、金融業公關,跨入心理領域,
現為企業、政府、大專院校擔任講師,
廣受知名企業、政府機關、大專院校好評盛邀(麥當勞、聯電、資生堂、安侯會計師事務所KPMG等知名企業),
也提供個人及伴侶的深度諮商服務。
喜歡用風趣、易懂又有系統的風格,
讓每一個人都能活出屬於自己的原廠設定!
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諮商心理碩士
國家高等考試諮商心理師執照(諮心字003836號)
作者粉絲頁: 蘇予昕諮商心理師-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出版社粉絲頁: 方舟文化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BtR_qIdALw/hqdefault.jpg)
童年創傷諮商 在 45個正向心理學練習,掌握幸福感關鍵》閱讀心得 - Mobile01 的八卦
... 另一頭和書本搏鬥超過100 個小時的我,想來能以小學姊的身分,成為一位專業的諮商心. ... 掌握幸福感關鍵》是本運用心理學原理,教導讀者擺脫創傷、. ... <看更多>
童年創傷諮商 在 童年創傷憂鬱症、童年創傷諮商、童年創傷指數在PTT、社群 的八卦
但這些傷害、創傷都是非常隱晦的,除了顯而易見的憂鬱症、人際交往障礙、性格封閉......,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童年逆境經驗」(簡稱ACEs)研究 ... ... <看更多>
童年創傷諮商 在 面對童年創傷與掌握現在力量。 楊漢章諮商心理師與王仲軒律師 的八卦
心理 諮商 的現場從來少不了 童年創傷 的故事,成年的倖存者們以各種複雜的情緒述說著過往 創傷 經驗對自己的影響。然後帶著同樣的疑惑詢問心理師:「我要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