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何揪著不放 44年致力消滅匈奴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漢武帝乃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子,於後元三年(前141)登基,共計在位54年。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讓匈奴臣服於中原王朝的皇帝。自元光二年(前133)起,他一直致力於消滅匈奴,花了整整44年才成功。這執著的勁兒不禁令人疑惑:為何他揪著匈奴不放?
北方匈奴嚴重威脅漢朝安全
從漢朝立國開始,匈奴就一直是其最大威脅。公元前201年( 漢高祖六年),匈奴冒頓單于將劉邦圍困於平城白登山。若不是靠賄賂冒頓的閼氏(妻子),大漢朝的高祖劉邦恐怕就要死於平城,立國四百餘年的漢朝將不復存在,華夏的歷史也將徹底改寫。自那之後,劉邦意識到由於中原內地常年戰亂,經濟倒退,民生凋敝,武力解決匈奴的時機還不成熟,於是決定採取和親政策,維護邊境安全,說白了送人又送錢。
從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至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的66年時間裡,漢朝總共給匈奴單于送去了10位宗室公主,另絲綢、糧食、珍寶無數。然而,這堪稱屈辱的代價並沒有換來邊境的安寧。雖有和親協議,但匈奴時常背信棄義,侵入漢朝邊境,搶奪財物,劫掠百姓。以下是史料記載中有關匈奴侵略漢地的部分記錄:「匈奴日已驕,歲入邊,殺略人民畜產甚多,雲中、遼東最甚,至代郡萬餘人。」
呂后時期,匈奴兩度侵入狄道;漢景帝時,匈奴侵入上郡、雁門等邊關重鎮; 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單于率14萬騎兵入侵漢地,直抵寶雞鳳翔一帶,離漢都長安僅剩200里,幾乎一日可下,京師震恐。後來漢軍雖經苦戰數月將匈奴兵逐出漢地,然而卻因國力等原因未能殺出國境,擴大戰果,自此之後匈奴更加驕橫。
實際上,匈奴和中原王朝的恩怨可以追溯到漢朝之前的東周戰國時期。當時的趙國由於地處北方,時常被匈奴侵略,苦不堪言。趙武靈王為了抵禦北方匈奴人的侵擾,在全國實行胡服騎射,這才逐漸在與匈奴的對抗中佔據上風。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逐匈奴,並在北方邊境長期駐守一支二三十萬人的強大長城軍團,專門用以防禦匈奴,可見匈奴軍隊戰鬥力之強。
後來秦末天下大亂,匈奴趁機再次奪取河套地區,並逐漸形成大型帝國,成為中原的更大威脅。可見,對於漢武帝來說,匈奴與漢朝的矛盾既是國仇,又是家恨,甚至可以說已經超越了朝代的界限,上升到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恩怨和對抗的層次。作為中原王朝天子的漢武帝,怎能不認真對待呢?
漢武帝個人的政治夢想
漢武帝從小文韜武略,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縱觀他的一生,除了竇太后掌權的那幾年,他幾乎都在征戰,不僅北征匈奴,還東擊朝鮮、西拓西南與閩越。如此看來,漢武帝十分好武,而且樂此不疲。不過最重要的是他有著打通河西走廊、前往遼闊西部的政治夢想。眾所周知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中亞、西亞的必經之路,更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所以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河西走廊關乎一個國家政治經略、經貿促進、文化交融的鴻圖大夢。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必須擊敗匈奴。
爭奪西域主導權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漢朝要想打通前往西方世界的商路即絲綢之路的安全暢通,就必須先奪取河西走廊(今甘肅),而要保證河西走廊以及絲綢之路的長期安全又必須控制廣大西域(今新疆)。然而,北方強鄰匈奴已經先於漢朝一步佔據了河西走廊並控制了西域,它不可能乖乖地將控制權讓給漢朝。這樣,地區內的兩大強國在這一區域就出現了利益的重疊。
漢朝為了達成自己的戰略目的,就不可避免地要跟匈奴發生衝突。所以,漢匈之戰不僅是復仇之戰,也是一場事關國家利益的生死爭奪。誰在這場戰爭中獲勝,誰就能獲得國際話語權,誰就能通過輸出國家的軟硬實力主導國際秩序。從這個意義上說,漢匈戰爭也是一場事關國際秩序主導權的戰爭。
總結
一代雄主漢武帝,生逢其時,他從父親漢景帝手裡接過了一個強大帝國,同時上天也給他安排了一個強大的對手——匈奴。這個對手給他的祖先帶來了太多的屈辱,給他的百姓造成了太多的苦難,這個對手更是橫亙在漢帝國崛起道路上的攔路虎。深謀遠慮的漢武帝怎麼能放棄這個洗刷恥辱、彰顯國威、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漢民族的恥辱似乎注定就是輪到漢武帝來洗刷,漢民族的榮耀似乎注定該由漢武帝來發揚。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知史小編按:本文的“漢族中心”或“大漢族主義”觀點值得斟酌,知史並不鼓勵。中原王朝和遊牧匈奴帝國之間的衝突和融和,是漢朝歷史的重要部分,必須從地理環境和資源分配等角度,作出更深刻的解讀。其中一個重要的關注點是,漢武帝獲取河西走廊的控制權後,有利中原王朝發展與西域中亞的貿易和文化交往。)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阿湯趣歷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竇太后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跋扈權臣竇憲 贖罪出征改變世界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提起抗擊匈奴的名將,西漢李廣衛青霍去病常被人提起,徹底肅清立下首功卻是東漢一個權臣。
一個驕橫跋扈權臣,贖罪出征打個勝仗,改變了世界格局
竇憲,東漢開國功臣竇融之後,與鄧禹家族、耿弇家族、梁統家族、竇融家族、馬援家族和陰氏家族並稱六大家族。
妹妹是漢章帝的皇后,竇家家世煊赫、權高位重,自然有一批走狗圍在左右。其家人奴俾也氣焰囂張,奪人財貨,妻略婦女的事情時有發生。他本人也不自省,「恃宮掖聲勢,自王、主及陰(皇后陰麗華家族)、馬(馬援家族)諸家,莫不畏憚」。
一次他逼迫沁水公主以極低的價格賣給他一塊田地,公主忍氣吞聲竟不敢反抗。還是漢章帝皇帝發覺後,才將這塊田返還。
到漢和帝時期,竇太后臨朝稱制,竇家兄弟「籧起大第,崇飾玩好」,也就是蓋豪華別墅,搞豪華裝修,權勢達到了頂峰。
漢光武帝劉秀兄長劉縯的曾孫,都鄉侯劉暢來吊章帝之喪,得幸太后,數蒙召見。劉暢長相秀美,成為竇太后的面首,被竇憲暗殺。竇太后大怒,決心整治竇氏兄弟,大臣們也紛紛彈劾。
為了轉移對他的彈劾,漢和帝永元元年六月,竇憲出征匈奴,「斬名王以下萬三級」,「諸裨小王率眾降者,前後八十一部二十餘萬人」。打了勝仗後,「登燕然山,命中護軍班固刻石勒功」,這就是「燕然勒石」語典的由來。
永元二年,又一次追擊匈奴餘部「斬首八千級,生虜數千口」。永元三年二月,又遣左校尉耿夔、司馬任尚出居延塞,圍北單于於金微山,大破之。北單于逃走,不知所在。
北匈奴向西遷徙四千多公里到達東歐,先將東哥特部落幾乎全殲;後又抵達黑海北岸,西哥特部落也被打的西竄;多瑙河上游的汪達爾部落,又受不了西哥特的壓力,向西侵入西羅馬帝國(西哥特部落中的原處於羅馬帝國東北方的放牧的日爾曼人也參與了入侵),導致西羅馬帝國滅亡,從而形成目前的歐洲民族格局。這是世界歷史上北半球最大的一次民族連鎖大遷徙。
一個驕橫跋扈權臣,贖罪出征打個勝仗,改變了世界格局
竇憲既立大功,威名益盛,爪牙更多,就連班固這樣的歷史人物也附在他的門下。但這並沒有挽救他的政治生命,皇帝感到了更大威脅,於是於永元四年六月,也就是滅匈奴一年後,與宦官設計將竇氏兄弟支到外地,然後收「憲大將軍印綬」,迫令其兄弟自殺,後草葬郟鄏(洛陽新安南山)。
統率漢朝大軍平滅匈奴,燕然山「刻石勒功」的一代名將,卻因為過錯而歷史功績被抹殺。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竇太后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漢武帝確立了中國道路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項羽失敗的緣由在於他想以勇力獨佔天下之利,因而他廢除諸多反秦諸侯,用他親近將領代替。劉邦與之相反,結成了最廣大的反項聯盟。定鼎天下後,劉邦一方面剷除異姓王,一方面大肆分封諸侯,最後達成政治平衡,以白馬盟誓的形式固定下來。那就是「非劉氏不得王,無功者不得侯」。
這其實是劉氏家族與功臣集團共同執掌天下的模式。這種模式遭到了呂后的挑戰。她打擊功臣集團,分封諸呂。但她死後,諸呂被很快剷平,周勃、陳平登高一呼,應者雲集,根本在於操持天下權柄的還在於功臣集團。
漢文帝可以說是由功臣集團抬上皇帝寶座的。因而他也最大限度的給予了他們便利。賈誼的《治安策》可以說講述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相互關係,重點強調了以德治國。其實質是用更加柔和的辦法對待士大夫集團,頗有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意味。漢文帝無為而治與天下休息的方針,在最大限度上將統治權力下移。他甚至可以允許私鑄貨幣。這就導致了中央控制力的減弱。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醞釀了七國之亂。
漢景帝最初是希望有所作為的,但七國之亂的發生打亂了他的節奏。在他的時代,確立接班人是一個大問題。梁王由於七國之亂中表現優異,實力大增。再有竇太后背後推動,很是讓漢景帝擔憂的。立劉徹算是一種妥協,關鍵在於劉徹與阿嬌金屋藏嬌的故事。沒有長公主的勢力,劉徹的皇帝位子並不能很穩固。
文景兩代為天下打下了基礎,但這個基礎我們要仔細分析。強的不是老百姓,強的是地方豪族。天下受災而無人敢淹丞相田蚡的田地以洩洪,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田蚡、竇嬰之間的爭鬥可見一斑。再加上大俠郭解這樣的地方黑惡勢力,心懷不滿的地方諸侯王,漢朝做大之後的危機還是很深重的。
漢武帝上台,破解政局的辦法就是改變國家大政方針。黃老學說和孔孟學說的爭論,看起來是意識形態之爭。實際上是由誰執掌最高統治權的問題。秦始皇自封為皇帝,但並沒有確立國家的統治學說,統治的合法性一直都成問題。叔孫同幫劉邦制定了空廷禮儀,劉邦才覺得做皇帝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儒生的禮儀是一種束縛,約束大臣的。所以,賈誼這些人即使為功臣集團說話,也得不到他們的認可。功臣集團的用人標準就是論資排輩。等到漢武帝確立了儒家的正統之後,也就確立了他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從此他可以橫行天下了。
很多人總結中國的統治術是外儒內法,其實不盡然,但在漢武帝這裡是行得通的。儒家學說解決的是一個名分的問題,法家的作用就是打擊豪族。從漢景帝開始,皇帝就喜歡任用我們所謂的酷吏。酷吏很能揣摩皇帝的心意,從而有計劃的打擊不法勢力。這樣的做法是需要的嗎?當然是需要的,否則,天下真成了士大夫的天下,皇帝只成了一個擺設。但最後也是矯枉過正了,以至於公孫賀聽說自己當了丞相,嗚呼哀哉、如喪考妣。但也是如此,實現了權力的交接。
有哪些人接過了權柄呢?那就是由漢武帝領導的征討匈奴戰爭中湧現出來的新貴們。對付匈奴,人稱智囊的晁錯是立了功的。他建議屯墾,但不要用南方的遷徙之人,而要用北方邊地的本地人。給予邊人最大的優惠,讓他們建設自己的家園。一旦匈奴入侵,這些人為了保衛自己的勞動果實,就會奮起抗爭。這是一條人民戰爭路線,在漢朝巨大人力優勢下,匈奴是很難吃得消的。
漢武帝的手筆更大,他要建立野戰兵團消滅匈奴的有生力量。我認為這決定了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命運的。當時匈奴的勢力達於極盛,國家建設逐步展開,如果再給他們一代人的時間,他們很有可能對漢朝進行更加猛烈的進攻。漢武帝沒有拒絕自己的責任,他用衛青、霍去病追亡逐北,消滅了匈奴主力,也保證了中華帝國的長治久安。這才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這才讓中華文化同化異族的功效最大化。
在漢匈戰爭的大背景下,漢武帝任用桑弘羊等進行了最大規模的財政改革。鹽鐵專賣、均輸平均政策,擴大了國家的財政來源,使得國家可以不加稅的情況下,能夠應付規模龐大的對外戰爭。可以說,漢武帝時代是有國家計劃的影子在的,用國家宏觀調控的辦法解決經濟問題。均輸政策打擊了投機倒把的商人,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普通百姓的利益。漢武帝死後,這兩項政策立刻遭遇了挑戰,最後逐漸被廢黜。歷史也證明,凡是強大的國家,都是以上兩種政策執行較好的時代。王莽的改革不成功,也在於他無法打擊地方豪族,無法掌控國家經濟。
人們說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在漢武帝時代則不盡然。漢武帝基本上奠定了中國的版圖。南越、閩越、巴蜀、東南夷、西南夷、遼東、西域,觸角可及之地,大漢王朝都進行了干預,並進行了有效的治理。他對中華民族的最終形成,是起了奠基作用的。
在對地方的控制上,刺史官職的確立確實有重大作用,也為後世所效仿。繡衣使者對地方的強控者,也把地方太守的職權給削弱了。如何平衡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成為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央權力的增強也使得外戚集團、宦官集團的問題成為大問題,如何解決新出現的問題,只能後來人解決了。巫蠱之亂敲響了警鐘,也提出了課題,但在封建時代無法根治。
直到漢武帝時代,中國的國家模式真正確立。漢武帝的統治比秦始皇暴烈,但結果不同。最大的根源在於,秦始皇時代,承受代價的是天下蒼生。漢武帝時代直接受影響的則是功臣集團。漢武帝是開創了一個偉大時代的,他的缺點是封建君王的共性,但對國家的整體規劃上,他的頭腦是清醒的。他是雄才大略的君王,他從政治、經濟、文化上真正確立了中國傳統,這是最早的中國道路。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竇太后 在 阿湯趣歷史 Youtube 的評價
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竇太后 在 竇皇后 - 求真百科 的八卦
孝文竇皇后(?~前135年),清河郡觀津縣(今河北省武邑縣)人。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引皇甫謐言,雲竇後名猗房。 ... 漢惠帝時竇姬以家人子身份入宮伺候呂太后,後被賜予代王劉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