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1一周年/《鏗鏘集》專題報道美國奪金獎!】
游大東影視筆記Telegram頻道👉🏻👉🏻https://t.me/yautaitung
「太子8.31事件」轉眼一年。
那夜透過電視直播全港的襲擊畫面和呼救聲音,經過365日發酵,漸漸變成很多香港人揮之不去的夢魘,不知道要花費多少勇氣才能面對。就拿自己當例子吧。相比面對「7.21元朗黑夜」時極度憤怒,「太子8.31事件」是恐懼蓋過所有,令人無法站在理智一方,是一個不知應該如何處理的傷口,繼而變成一個情緒爛攤子 ── 我沒有勇氣重溫所有跟當晚有關的報道和直播片段,因為我知道只要打開那個盒子,無以名狀的自責和不安感覺便會來襲,加上警方和港鐵根本從沒坦白回應,當中有太多傳言和說不清,帶來更多思疑與抗爭疲勞,若然有得揀,都不會主動跟別人提起,亦不會刻意上網尋找任何相關報道和短片細看,但我知道那是一條長而深的刺,永遠卡在心中,那大概就是極度輕微的心靈創傷後遺,諷刺是,想自己舒服一點,唯一方法是直接面對那道陰影,於是乎,今夜趁有個小小空檔,打開YouTube收看一年前《鏗鏘集》團隊製作名為《濫暴?》(Minimal Force)的專題報道。
如旁白衛立言所述,這一集內容,旨在帶出一個重點:「警方多次被質疑濫『暴』,而佢哋就強調使用武力適當,所謂適當,界綫喺邊?」長約22分鐘的專題報道,分為兩個部份 ── 前者借「8.31」當天在港鐵太子站現場採訪的記者、救治傷者的義務FA、遭警察打傷的市民,憶述當天目擊的實況;後者則以27名受訪者講述身體出現的不同後遺症,以及化學工程師的社區採樣結果,揭開警方施放催淚彈帶來的問題。第一節,《鏗鏘》團隊找到(《米報》特約記者)獨立記者梁栢堅、義務FA阿謙、兩名傷者阿華與Peter,各自講解8月31日當晚在太子站的經歷,其中事發時沒有戴口罩,亦沒有防護裝備的Peter,遇上速龍小隊後遭扑頭流血,「當時我坐喺度,結果佢哋一棍扑落嚟,扑咗我幾棍,我就跑番去人堆,後期我先知流咗好多血,我都唔知點解佢哋要打我?!」
阿謙於港鐵車廂內(停在太子站)救治的三個傷者,同樣頭部受傷,「三個都止唔到血,我講緊用咗十分鐘都止唔到血,唯有隔住啲敷料,再冚紙巾又好,冚M巾又好,冚毛巾都好,我都一定要冚落去。」他批評警察濫用暴力,「每個(列車)門口都有速龍喺度指罵,要求啲人離開車廂,(速龍)就咁Full Gear企晒喺度,攞住支棍擺咗喺度,咁你叫啲人點出嚟?班速龍係好多粗口,亦都有用『曱甴』去稱呼裏面嘅市民,我真係覺得一班『有牌爛仔』去攻擊呢班人(市民),先毆爛佢哋嘅遮,再向(車廂)裏面嘅人襲擊,係一個無差別嘅攻擊囉,喺我角度,亦都係(有)一個濫用武力嘅情況囉。」
第二節,報道的焦點落在催淚彈之上。《鏗鏘》團隊成功邀請27名曾經在「反修例運動」期間吸入催淚彈而身體有事的市民受訪,發現他們有以下病徵,包括皮膚發炎紅腫、出疹;腸道出現灼傷而導致大便出血,亦有支氣管炎等呼吸道受毒性影響,有受訪者的肺部花了,而且很痛,痛到不能側睡。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說,由於催淚氣體加入溶劑,密度比空氣高,容易向下沉,如果警方施放催淚彈時,市民剛好沒有關好家中門窗,令氣體走入室內,有可能黏附在家具、窗簾、毛公仔,有機會變成室內污染。
「係咪啲煙散咗,就等於冇事?」這是《鏗鏘》團隊的疑問,於是2019年8月25日,他們派人到荃灣實地採訪,一班化學工程師在警方施放催淚彈之後兩小時進行採集環境樣本,看看催淚彈之中的CS氣體(化學粉末)會否殘落在社區中,結果令人相當驚訝 ── 如果沒有人為清洗,其中一個樣本發現,化學粉末會殘留在採樣的位置長達到21天。
當然,《鏗鏘》絕對不是一面倒的只讓受害者發聲,在片段中,他們以警方多個回應的片段對剪,反過來令箇中的荒謬更加明顯,誰是誰非,太過明顯,不過沒有良知和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很自然會覺得《鏗鏘》在袒護市民。這集《濫暴?》是《鏗鏘》團隊傾盡全力製作,出動六位編導(蔡玉玲、鄭思思、尹仲然、楊月芬、徐岱靈、陳曉君)和兩位助理編導(馬可恩、許京妮)負責採訪,由五位攝影師(李俊華、容嘉樂、何超元、曾義生、羅肇年)拍攝,看罷除了感動,還是感動,早前收到來自美國的喜訊,他們在「2020美國國際電影及電視節」(US International Film & Video Festival)贏得金獎(GOLD CAMERA),另外有7部奪獎的紀錄片,包括《封城》獲公共事務銀獎、《活在被消失的恐懼中》獲時事專題銀獎(SILVER SCREEN)、《這年初夏、這一年…十五歲的暑假》獲跟進報導銀獎、《誰的真相?》獲特寫銀獎、《大學變戰場 》獲公共事務優異獎(CERTIFICATE)、《721元朗黑夜》獲調查報導優異獎、《逃》獲人物特寫優異獎,合共8個獎項。(詳見:https://bit.ly/3hNTjxJ)
港台機構傳訊組總監伍曼儀回應本人WhatsApp查詢時直言,港台並非首次參加「美國國際電影及電視節」,亦不是第一次奪獎,但今次橫掃八獎,仍然甚具意義:「我們多年來一直有參加多個國際獎項亦感恩曾多次獲獎,這是對同事工作的鼓勵。」問到上述獲獎的《鏗鏘集》會否重播,她說:「過往都有機會安排重播,但這次攞獎的節目暫未定下重播時間,市民如有興趣可以在網上或在YouTube頻道重溫。」風雨飄搖之際,再三感謝《鏗鏘》團隊的付出。
👉🏻👉🏻重溫《濫暴?》:https://bit.ly/3lti7NI
👉🏻👉🏻重溫最新一集《8.31創傷之後》:https://bit.ly/3lx2Vz7
👉🏻👉🏻重溫《7.21誰主真相》:https://bit.ly/2OKYLEF
👉🏻👉🏻重溫《鏗鏘集:721誰主真相》請Click:https://bit.ly/2ZLoq6o
👉🏻👉🏻重溫《視點31:721一周年》:https://bit.ly/3fPlCLk
👉🏻👉🏻重溫2019年《鏗鏘集:721元朗黑夜》請Click:https://youtu.be/16CiwPChpr0(YouTube)
http://bit.ly/2K3IeKG(fb version)
👉🏻👉🏻重溫2019年 Now News - 新聞《經緯線:元朗黑夜》請Click:https://youtu.be/B8QRzVbfLCQ
👉🏻👉🏻「反修例運動」系列報道總覽:https://bit.ly/2YSVk4O
(01092020)
#游大東 #游大東影視筆記 #鏗鏘集 #港台電視31 #721元朗黑夜 #831太子 #反修例運動 鏗鏘集 Hong Kong Connection RTHK 香港電台 做乜膠睇電視 葉一知 William on the way 香港電台視像新聞 RTHK VNEWS RTHK 香港電台 港台電視部-公共事務組 gregory wong 王宗堯 Pazu 薯伯伯 陳朗昇 譚蕙芸
空氣採樣方法 在 Icu醫生陳志金 Facebook 八卦
【確診病人的隔離室】
病毒會出現在空氣、環境嗎?
醫療人員的防護設備安全嗎?
這是新加坡發表在國際醫療期刊JAMA的研究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62692
確診病人的隔離室的環境表面、空氣、醫療人員的個人防護設備的病毒採檢
共採檢三位病人的病室,每室26處(如圖是第三位病人的病室)
病室內的環境每天消毒兩次
環境表面使用5000 ppm 的 sodium dichloroisocyanurate 二氯異氰脲酸鈉
地板用1000 ppm 的 sodium dichloroisocyanurate 二氯異氰脲酸鈉
【環境】
兩位病人各採檢兩天,無論是在有無症狀的日子,在環境消毒「後」,所有的採檢點,都「沒有」病毒。
#重點1_環境消毒能有效清除病毒
#醫院的環保清潔人員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有一位病人(見圖),則是在環境消毒「前」採檢:
室內15處,有13處 (87%) 驗出病毒 (包括抽風機的風扇 )
廁所內5處有3處 (60%) 驗出病毒 (馬桶、洗手台、門把)
#重點2_病人是可以廣泛把病毒到處沾的!
特別注意:聽診器、地板、排氣口風扇上都有病毒
我個人很好奇的是,如果把病人教好洗手、咳嗽、打噴嚏的「防護別的方法」以後,環境的污染有沒有可能減到最低?因為如果可行的話,即使自己得病了而不自覺,以為只是一般感冒,雖然是住在家裡,也可以經由這些良好的衛生習慣,減少環境的污而傳染給別人。但是,回到重點1 ,即使是環境被污染了,只要經過消毒處理,還是可以清掉這些病毒污染的。
#生病的人衛生習慣很重要!!!
此病人只有上呼吸道症狀,沒有肺炎,但是病毒量比前兩位高。
他雖然沒有腹瀉,但是在糞便中,兩次採檢,皆驗出病毒。
從馬桶、洗手台、和糞便驗出病毒,顯示糞口傳染途徑的潛在可能。
#重點3_可能會經由糞口傳染
【醫療人員的個人防護設備PPE】
只有一處:鞋套前方有驗出病毒,防護衣、透明面罩、N95口罩上皆無病毒。
隔離房的「前室」和外面的走廊全部都沒有病毒。
#重點4_如果病人是戴著口罩_醫療人員的身上是不太會沾到病毒的?
#生病的人要戴口罩!!!
因為「前室」和外面的走廊全部都沒有病毒,所以,即使鞋套前方沾有病毒,在前室脫掉以後,也不會被「帶出」隔離室。
【空氣】
所有的空氣採樣都陰性。
#重點5_病毒不會經由空氣傳染?(也可能是空氣採樣只有占整個病室的很小一部分,或者是,病室每小時換氣12次,己把病毒稀釋掉了?)
但是,在排氣口的風扇有驗到病毒,是否是微小的飛沫反而被風扇產生的氣流帶動呢?
#重點6_隔離室到底要不要抽氣呢?如果要抽氣,那麼抽風機的位置很重要,進去的人,千萬就不要站在抽氣氣流的「途徑上/風口上」。
#重點7_可以看到抽風機的位置是在病人的頭端(醫療人員比較不會站到的位置)
空氣採樣方法 在 李進勇 Facebook 八卦
雲林縣政府今日與台塑公司舉行第二次的溝通平台,感謝台塑公司董事長林健男親自參與,希望日後雙方的溝通愈來愈順暢,讓雲林縣與台塑能共生共榮,努力消弭污染,維護民眾的健康。
今日會議結論如下:
議題一、污染減量
(1) 推動台塑具體承諾配合本府自治條例研定,停止使用生煤及石油焦,改用乾淨燃料。
結論:自治條例業已公告實施,不需列入本平台討論。
(2) 推動麥寮港船舶靠岸使用岸電系統。
結論:台塑企業將在104年8月底前提供完整的評估報告送縣府。
(3) 請台塑負責濁水溪出海口裸露地改善,有效降低揚塵。
結論:1.縣府所提三項建議台塑企業協助事項:濁水溪(堤防內)西濱大橋至出海口裸露地綠覆施作、濁水溪出海口河口抽砂作業及持續新植撫育濁水溪堤防外之非林務局管轄之防風林,雙方幕僚小組在7月底前協商。2.台塑企業表示:六輕廠區用水量僅占濁水溪水量2%。
議題二、成立專責監測及應變機制
子議題包含:
請台塑成立或建置下列機制:(1) 成立毒災專責應變隊。
結論:1.依照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規定,運作廠場有危害預防及緊急應變之責。2.台塑企業表示「六輕廠區消防隊」將正名為「六輕廠區毒災應變暨消防隊」並已符合國家級應變能力,台塑企業將於8月15日前舉行演練。 (2) 建立排放管道指紋資料庫。
結論:1.環保局函文環保署制訂煙道PM2.5及PM10檢測方法。2.在環保署未制定檢測方法之前,台塑企業及環保局洽相關機構是否有可行之檢測方法及能力後再研議。(3) 協助執行氣象資料調查與建置。
結論:高空氣象資料台塑企業將依專業性考量選擇具代表性之數據進行分析,預計105年6月底前完成;低空氣象資料,將設置10座測站,監測低空風向、風速等氣象資料,將於104年11月底前與環保局連線。未來有資料不足的部分後續再補充。(4)鄰近學校進行每季VOCs採樣分析。(5) 建置環安資訊網。
結論:台塑企業同意配合辦理。
議題三、環境教育場域認證及協助推動本縣環境教育
子議題包含:
請台塑成立或建置下列機制:
(一)要求所屬及委外廠商員工接受每年至少4小時環境教育課程。(二)請離島工業區取得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三)擔任企業環境教育領頭羊的角色。
結論:台塑企業同意配合辦理。
議題四、協助處理本縣一般廢棄物
子議題包含:
(一)遇其他縣市焚化爐歲修,短期性協助處理。(二)飛灰及底渣處理。(三)持續協助處理全縣一般廢棄物。
結論:除飛灰及底渣外,台塑企業同意緊急狀況時予以協助處理。
議題五、發展生態工業園區
結論:台塑企業同意配合辦理。
議題六、環境道路養護基金
結論:台塑企業同意民國104~107年每年提撥6,000萬元,共計2億4千萬元整做為環境道路養護基金。
議題七、繼續執行平地造林
結論:
1.台塑企業同意針對政府推動之「黃金廊道造林」及「耕作困難造林」計畫對等補助前10年。2.有關99年8月16日雙方協商會議結論推動2,600公頃造林部分,扣除已完成1,104公頃及前項部分,剩餘面積及結餘款項,縣府建議提供縣府獎勵造林或配合溫室氣體減量法造林減碳,具體執行方式再討論。
議題八、農業安定基金
結論:依民國99年8月16日協議結論第七點:台塑已於民國99-102年提撥30億做為農業安定基金,其餘70億元由台塑企業與縣府向中央爭取。
議題九、成立健康促進基金
結論:台塑企業表示如雲林縣政府成立健康促進基金,將評估參與。
議題十、電力及產業開發協助基金
結論:台塑企業將在7月底前提供自民國88年以來迄今有助釐清相關問題點資料供縣府檢視。
空氣採樣方法 在 【微生物實驗】生物氣膠採樣流程【燒蝦】 - YouTube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