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每天在睡覺之前一定要聽奶爸唸故事給他聽才肯睡覺💤而且就算是再累都要聽,不然就一直沒完沒了弄得大家都不用睡😓
但是故事書也有唸完的一天,奶爸只能靠自己編故事😅⋯只是每天編一個故事,編到他都要腦神經衰弱了🤪
還好這次有麥當勞Happy meal 隨餐附贈的雙語讀本🍔救了他🙌🏻
從小楊寶就特別愛看有圖片的故事書,因為看不懂字的他還能看圖自己發揮~有時候還能說出跟內容完全不相關的一套故事😅
📖這次雙語讀本的故事主軸是在描述樹冠雙胞胎的荒野探險,小朋友可以跟著他們一起去發掘平常不容易見到的動物,探索他們生活在哪裡?為什麼會瀕臨滅絕?~也可以讓小朋友思考怎麼樣才能幫助牠們💪🏻
集集都很精彩,而且全都是由馴龍高手作者獨家為麥當勞創作的喔~
我這次拿到的是關於北極熊的故事,聽說5/1要推出的第二集會是斑驢喔🐴,雖然現在牠已經滅絕了,但是科學家正在努力的復育希望能讓牠能重回到這個世界上~集集都很精彩✨全部共有12集(🤔也就是說,如果楊寶想要收集全部的雙語讀本⋯就表示我們可能要吃滿一整年的麥當勞了🍔🙌🏻😝)
🙄然後奶爸原本是想要趁機好好表現一下唸唸英文的讀本給楊寶聽😑但是萬萬沒想到楊寶的程度居然比他好👀🤭一直被他糾正😓整個很掉漆🤦🏻♂️(好險後面還有中文的部分可以讓奶爸扳回顏面(ー ー;))
其實能跟孩子一起共讀雙語讀本真的蠻好的,楊寶可以教奶爸英文,奶爸可以教他中文~而且英文不好的爸爸媽媽也不用太害怕,只要偷翻後面的中文翻譯就好了,甚至有時候也可以看圖自己和孩子發展出另外一套屬於自己的故事😆
小朋友學習的過程中,父母的陪伴真的很重要,不但可增強孩子們對閱讀的興趣,也可以從書裡發現很多有趣新奇的知識🤓~大家也趕快一起來享受樂讀與探險的樂趣吧!😉🙌🏻
☝🏻現在Happy Meal除了有牛奶🥛、水果🍅、玉米杯🌽等均衡的選擇外⋯現在還多了四塊麥克鷄塊、漢堡、小薯等更多好吃的餐點,讓小朋友能有更多元的選擇喔💪🏻🙌🏻
#HappyMeal
#親子共讀
#一起樂讀趣
麥當勞
Bruce 楊寶
Tk奶爸日記2.0 https://m.facebook.com/tk882.0/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1/16開課】《CIA通達力》初階班~全方位溝通表達訓練(第24期) 讓原本的你成為自己的力量與資源,帶你前往想去的地方。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3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pse.ee/5TB7F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
科學家英文怎麼唸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八卦
不務正業和附加價值
我化工系畢業的,從以前就聽過很多化工系的「不務正業」,我們那時候的教育部長毛高文,是系友,還有台獨聯盟的張燦鍙,也是。所以那時的笑話是這樣的,化工系做什麼?碰到工程師,我們就講化學,碰到化學家,我們就講工程,碰到又懂科學、又懂工程的人,我們談什麼?談政治。
李遠哲也在化工系唸過一年,也算不務正業。當然我也不務正業,可是我的不務正業不是像李大師一樣,是想追求理想,一心當科學家,我是被化工系嚇跑的。我在學校唸最多的是英文,不是化工,因為我都乖乖傻傻地(還是自以為是地?)買原文書,四年下來化工知識零蛋,但英文進步不少。
我的成績還可以,大概還有前四分之一。以我對化工的「熱情」,都還可以唸到前四分之一,大概就可以想像本系學風如何了。
不能怪學生。大家都是大學聯考壓力下進來的,進大學「由你玩四年」的解放心態,當然對學風有很大影響。但很大的一個問題是課程設計。我們學習的過程像是一個堆金字塔的過程,先學好基礎科學,精進數學,然後再逐步介紹化工的小領域,最後再把一切集合起來,到了大四再給你看一下,真實世界的化學工程師是在做什麼事。
不知道台灣的化工教育有沒有改變了,但我認為這是一個令人挫折的過程,因為你每天讀書,都是一個意志力的考驗,「唸這個到底幹嘛?」用功的好學生,強用意志力壓過這考驗,不管是到了業界或是繼續深造,最後至少都不會討厭這行,甚至還會充滿成就感。但一般的學生,不願打落牙齒和血吞的學生,最後不是轉行去了,就是拿了文憑,找了工作,在職場上再學習,再了解化工的精義。
這套在以前的台灣還行得通,因為大學教育作為訊號的功能,比實際教育學生的功能強大多了。只要你進得了好大學,畢得了業,就代表有能力,僱主收到這訊號就好,也不用真管學校教什麼,反而收進來後,重新學還比較快、比較實際。
但現在全世界的高等教育生態都發生了改變。學校競爭、學生競爭都是國際性的,教育費用也越來越高,再把大學教育只當成訊號的功能,下場會很慘,學校和學生都是。
要怎麼改?
我想像中的理想化工教育,甚至是所有的高等教育,不應該是一個堆金字塔的過程,而是一個從金字塔尖端開始,由上往下爬的過程。從大一開始,學校就應該讓學生直接接觸石化廠、半道體工廠、生化實驗室,從實作開始,倒推回去知道什麼學科是需要的。從看到一個真實的熱交換器,幫助工程師設計、製造熱交換器的過程裡,知道單元操作的道理,知道流體特性,知道微分方程的必要,這樣能夠在腦海裡構建真實物件的過程,才會有學習的熱情,才會有持久的學習興趣。
可以自己看書、上網學的,為什麼要在教室上課?老師講課,到底對學生教育加了多少價值?這是大學要思考的事情,也是我一直在想的事情。
大學可以提供一個環境,讓有學習熱情的學生彼此激發、合作、吃苦、歡笑、成長的環境,這個環境是高等教育再怎麼虛擬化都無法取代的。大學教育如果像我說的從實作出發,以產出maker為目的訓練學生,也會有無法取代的效果出現,因為這是一個容許失敗、鼓勵創新的空間和時間。我認為每一個學門都應該找到以實作為出發點的課程設計,不限理工醫,文社史哲都可以。如果找不到,就是得思考到底這學門適不適合在現代的大學裡生存了。
至於我自己?
我還是認為大學生不該主修商業,但是既然已經在誤人子弟,就要思考怎麼樣附加價值。我的投資課、計量課已經都改為實作課程,沒有考試了。財務入門課則是進行了翻轉教室的巨大實驗。現在學期結束了,等教學評量出來了,再和大家分享結果。
科學家英文怎麼唸 在 Jo's 九萬的 Facebook 八卦
《不是我們不談論,我們的孩子就不會好奇。》
小學六年級畢業典禮過後,我們四五個女孩子聚在一起,準備進行我們的慶祝 ———
看A片。
那時我們從來沒有看過A片,A片是個傳說。有人在家裡的櫃子裡找到了幾張光碟,趁著家裡沒有大人,幾個十一、十二歲的女孩快速的把VCD(是,那是一個VCD的年代)放進電腦裡。按下播放鍵後出現的是臉紅心跳的喘息聲、香蕉(是的香蕉)、還有昏暗的燈光。
對於性的好奇也絕對不是在畢業典禮那一刻才開始。小學時就有同學會用模仿從A片裡面聽來的呻吟聲來開玩笑。四五年級時,學校就曾經讓正值初經來潮的女學生們一起到學校的演藝廳認識自己。從安全期到告訴我們回家可以用鏡子好好看看自己的私處,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是的,那時我的小學做了這件事。回頭看,其實走得還蠻前面的。
那時是剛有網路的世代,上了國中後好奇心更強。我會在網路上搜尋過那些不知道從哪裡聽來的性詞彙;同學會用交換日記互相傳遞幻想出來的情節。國中的健康教育老師沒有跳過那課本裡的那一章,但也僅限於告訴我們男女生理上構造的差異。
那時我還有去教會,教會裡告訴我這些都是罪惡的、是羞恥的;我們要承認自己的不潔淨、要認罪。但是影片裡的人看起來都很享受(當然後來知道A片也是要演技的),這樣的事情為何是骯髒的?為何不能說?我還是沒有告訴任何人,但腦子裡會幻想這些事,也會探索自己。
誰都不能說,連最要好的同學都不能知道我的小秘密,因為這些都不是可以講的事情。
我國三去了美國,唸的是女校。學校老師裡有兩三對女同性戀,還有共同領養孩子的,後來還有和丈夫有了三個孩子後又離婚出櫃的。那是我第一次對同性戀有了初步的認識。高中是個大家都還在探索自己的時候,我的學校提供了我們一個非常安全、舒適的環境來討論性別議題。那是十五年前,學校裡已經有LGBTQ的社團,我第一次知道變性人不是只是泰國吸引觀光客的手段,而是赤裸的自我探索;我第一次真正理解對同性產生愛慕和性衝動不只是一個階段,而是與生俱來的胎記。
那時我十五歲。
我們的健康教育課上的是怎麼在香蕉上用正確的方式套上保險套,而不是A片裡演的,把香蕉放進去別的地方。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女生也可以用避孕環、用女性專用的保險套,還有吃避孕藥不是一件羞恥的事。健康教育老師Ms. Perry要我們做的報告是和性病有關的,全班每一個人分配一種性病回去研究、上網找圖片,而且圖片一定要大張、要看得一清二楚。我看了各種噁心的性病病狀,我第一次知道,保護自己是我們自己的責任,不是任何人的。
Oh by the way, 我並沒有因為我的健康教育老師是同性戀而變成同性戀(我只對女生會產生情感上的愛,我愛的是靈魂,沒有生理),謝謝。
上了大學後,我身邊很多人陸續出櫃,其中最要好的K是印尼人。我從一開始替他擔心爸媽的看法,到後來為他終於可以好好做自己、不用再強迫自己演出直男的角色而替他開心(當然K的家庭文化背景給他在出櫃後所帶來的各種挑戰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性本來就是解放壓抑最直接手段 —— 性是生理、也是心理。我上小學前就會喜歡坐在隔壁的幼稚園男同學;高中時也曾經被女同學和學姊吸引。看到對方身上有我們喜歡的特質而產生依賴性的情感本來就是靈魂的本性。我們的上一代告訴我們男女授受不親,所以我們用隱密的方式去尋找解套、去克制自己在肢體接觸上面的需求,連單純的牽手、親吻、擁抱都通通被壓制下來。
我是幸運的,因為我在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階段跑出島外,遇到了一些性觀念性經驗豐富、各個年齡層的各類族群,才得以被正確的引導。但在台灣,我們的上一代還有我們這一代幾乎完全得靠自己摸索。
我們的教育 —— 不只是性教育 —— 而是整個教育都沒能很恰當的引導孩子該如何面對情感。和外人談論問題是丟臉、是給別人帶來困擾;看心理醫生或諮商師就是神經病或是不夠堅強。我們鮮少將自己內心的問題拿出來找專業的人來協助,刻意忽略心理健康對大人小孩都很重要。
在要不要在學校裡納入性平教育這個議題上,我是掙扎的,因為我不知道現階段的台灣,適合來教導我們孩子這件事的人有多少。因為要解決「真實面對情慾」這個問題必須得從根做起。如果是由一群搞不清楚狀況、擁有「同性戀教出來的小孩會變成同性戀」這種觀念的大人來教導小孩,我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
所以這次性平教育公投就算沒過我覺得也是沒關係的,因為我希望身為大人的我們可以先真實的面對自己。我們先對自己誠實了,我們才有能力引導我們的孩子,而不是用我們自身對未知的恐懼去操縱孩子認識自己的權利。
而在等待我們這世代的大人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希望已經有正確觀念的大人可以先對下一代傳遞健康的身心平衡觀念。
認識多年的朋友Elaine Bee Adventures 大冒險 說『保守並沒有錯,開放也沒有錯。沒有任何一種戀愛與性的關係是大家都必須遵守的標準模式。只要你遵從自己真實的欲望,並尊重伴侶的界限,在安全空間裡,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的。』
而Elaine在好多年前,就是其中一個讓我對性有了很不一樣認識的其中一個人。
Elaine參與性正名化活動已有七年,除了在世界各地到處跑之餘,她居住在美國紐約第一個性正名化的推廣社群,與十四個團隊夥伴(包括性教育者、性科學家、性工作者、情慾戀愛諮詢師、變性者、多重伴侶意識推廣者、女性平權運動人士等等)一起多方面推動社會對「性」與「情慾」的正面態度,以及教導大眾何謂情慾關係上「允許(consent)」的重要性,進而如何理直氣壯的活出真實的自己。Elaine在紐約已舉辦數次自在情慾工作坊。
Elaine老師將於2019年1月5日晚上18:30 ~ 21:30 帶領 「新人類嘉年華-隨性自在」:http://bit.ly/2Di2qpF
這是一個讓我們有機會在一個安全不批判的空間自在地討論性愛,並且深入學習到真實的自我情慾在心理行為學的組成、如何與另一半建立親密連結、以及活出自在的性愛自我,深入了解非傳統的戀愛性愛關係,以及如何有效並不傷害他人的執行。
——
Elaine Wang,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畢業,史丹佛醫學院博士後研究,曾任職美國矽谷法律工作。現任職天下文化換日線專欄作家。
——
🔻 九萬的
英文部落格:http://notesofjo.com
英文粉絲頁:Notes of Jo - The Music Travel Blog
Instagram:http://instagram.com/notesofjo
——
Photo by rawpixel on Unsplash
科學家英文怎麼唸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11/16開課】《CIA通達力》初階班~全方位溝通表達訓練(第24期)
讓原本的你成為自己的力量與資源,帶你前往想去的地方。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3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pse.ee/5TB7F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8/12(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你曾經有想過,我們所使用的手持裝置,不管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或者是電腦螢幕,它對我們的決策思維、決策行為,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嗎?
關於這方面喔,我們在直覺上會覺得這有什麼關係,可是還真有科學家,去做出這樣的相關研究。這科學家呢她很有名哦,她有一本在台灣的暢銷書叫《姿勢決定你是誰》的這一位作者,叫Amy Cuddy。
她跟另外一位社會心理學家.馬騰波斯,他們就設計了一個實驗,他們的實驗其實在研究一種行為的傾向,這種行為傾向他們用一個名詞,說這樣的行為叫「i 駝背」。
「i」就是英文字母的「i」,然後「駝背」。簡單說其實就是駝背呀,你只要想像一下,大家用平板、用手機的時候,弓著身子駝著背在用手機、在看這些螢幕的時候的樣子,就叫做「i 駝背」。
然後呢,他們找了一群人來做實驗,他們隨機指派這些受試者,用不同尺寸的電子裝置。可能有些人用像智慧型手機那樣的大小,有些人用平板電腦,有些人用筆記型電腦,而有些人是用桌上型電腦。
這些接受實驗的人,他們會獨自的坐在一個房間裡面,他們大概花5分鐘的時間,用這些分配到的裝置,分別就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跟筆記型電腦和桌上型電腦。
然後當他們用了這些裝置,大概五分鐘之後,研究人員就回來,並且指著牆上的時鐘告訴他們說:「我5分鐘之後,會回來聽取你們的彙報,付錢給你們,然後你們就可以離開,如果我沒有來的話,請到櫃台來找我」。
那心理學家其實要研究的就是,這一群人會等多久,才確定要去主動的找實驗者,這其實在測試這些受試者,他們的決斷力。
也就是當他們使用不同的裝置的時候,他們會有不同的身形展現,而這些身形展現,會不會影響到他們的「決策力」跟「決斷能力」?
這實驗結果很有趣哦,大概只有50%的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會出來告訴實驗人員,說他們要離開;然而用平板電腦的有71%、用筆記型電腦的有88%、用桌上型電腦的有94%。
也就是用的螢幕越大,這一個人的決斷力就會越大。你可以想像一下喔,當你用的裝置螢幕是越大的時候,你就越容易是坐直、坐好的一個狀態;可是你用的裝置是越小的時候,你的身體就會越彎曲、越駝著背,越緊繃、越內縮。
所以在這樣的駝背、緊縮的狀況底下,為什麼我們常常會覺得,明明科技工具的便利,讓我們可以很快的找到很多資料,來幫助我做決定,反而我們越來越不敢做決定,或者是我們越來越不果決?
其實這個是跟我們「身體姿勢」是很有關係的。那這兩位心理學家在他們的研究之後,做了一個結論,這個結論我唸給你聽喔。
他們說許多人每天長時間使用小小的行動裝置工作,他們的目的經常是提升生產力和效率,然而運用這些小裝置,即使是很短的時間,都會降低決斷力,潛在的損害我們的生產力跟效率。
如果你必須長時間面對螢幕,很多人都是如此,請「慎選」你的裝置,並且調配空間,讓自己可以擺出「端正」並「擴張性」的身體姿勢。
所以跟你分享到這裡,有時候科技工具的進步好像是在幫助我們,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回到人的本質;我們人的本質就是「行為的呈現」,而行為的呈現,才是真正影響我們思維的關鍵。
如果你不瞭解這樣的相互影響的話,你就會發現,你可能會用你自己「認為」的方法,去讓自己更果決,但事實上都是徒勞無功的。
其實要讓自己更果決、腦袋更清楚,有一個很簡單,但是卻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坐直、坐好」吧!希望我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特別是今天內容當中,談到的我們身體的呈現,很多人對於自己身體的慣性呈現,其實是沒有知覺的。
其實這很容易理解,因為我們看不見我們自己,所以我們常常不太知道,我們到底是怎麼展現我們自己。
那麼如果你想要好好的認識,並且瞭解自己是怎麼呈現自己,並且之於他人的感受是如何,回到你自己的慣性,不管在行為的、還是思維的,去做出最適當的調整的話。
那麼我在11月16號,開課的『CIA通達力』課程,這一門課會對你很有幫助,這一門課會讓你完整的認識自己,所有外在跟內在的慣性。
透過「行為」跟「思維」的一個調整,你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人際相處」模式,你可以長出自己內在的力量,我很期待能夠在11月16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科學家英文怎麼唸 在 科学家的英文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