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7小時不停歇,高山訓練」
左腳拆線後,訓練耽擱了一陣子,
假日終於解禁!準備跑大山測試恢復狀況,
山上雷雨,還在擔心天氣、步道狀況,
早上起床,晴朗的天空、完美的陽光,終於等到好天氣了,
裝備放上車,興奮得馬上開車趕往登山口,
可能無法出國與疫情關係,比起以往還多很多車,
熱身後,就直奔往山裡去,
大崩壁、中央山脈的寧靜,
熟悉的山徑,充滿的許多回憶,
不斷上升高度,3300m的海拔跑起來,
心臟很久沒有這樣跳動的撞擊感受,
不斷穿梭,停止思考、忘了一切,
享受沉靜在每一秒奔跑當下的瞬間,
身體自然的做出攀爬、跨越、閃避反應,
原本預定13km的天池山莊折返點到了,雖然有點疲累,
卻不夠盡興、不想停下來,越跑越起勁,
感覺對了,臨時起意,決定繼續再跑三個山頭,
決定了挑戰目標後,知道下山時間有限,便開始積極繼續跑起來,
我感到心跳加快,有種興奮感,大腦促使多巴胺分泌,
大口喘著氣,登頂後回頭一看,已經到雲海的上頭,
吸進去的每一口氣,
都能夠感受到空氣變的乾淨,
在雲上的遼闊視野,
心靈深處感化也變得純淨,
下坡盡興的往另外一座山頂大步跑著,
我能夠自主的掌控自己的身體與控制意識,
這強烈的感受讓大腦化學遞質開始改變,
激活增加內啡肽、催產素、血清素的分泌,
享受著所有一切的過程,造就了屬於自己的幸福感
山頂風越颳越大,看著氣壓指數與雲層變化,
時時提醒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渺小與謙卑,
結束了一天的訓練跑回登山口,連續7小時多,總共48km,
心中滿滿的充實與踏實感
幸福是什麼?
真正的來源不是外面的世界,而來自於我們自己,在我們的大腦裡。
透過行為,便能夠可以觸發大腦釋放的幸福感。
「幸福深深根植於人類大腦的結構組成和化學機制之中。」
Dr. Fisher美國生物人類學家、神經心理學家
Reference
Fisher, H. E. (2004). Why we love: The nature and chemistry of romantic love. New York: H. Holt.
記得訂閱我的youtube喔⬇️
https://www.youtube.com/tommychenpo?sub_confirmation=1
追蹤我的IG⬇️
https://instagram.com/tommychen1986
Run For Dream 夢想工作室⬅️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9萬的網紅啾啾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自認為的思考,真的是主動的思考嗎? 作者要用一連串的實驗告訴你,其實思考不過是一場大腦東拼西湊的即興演出! 精華版有聲書(10/25上線)▶https://goo.gl/JzXgfv 啾啾鞋整理資料的秘訣 ▶ https://bit.ly/2vi0urX ▼啾啾鞋的人氣影片▼ 我是如何考到多益9...
神經心理學 在 遠見雜誌 Facebook 八卦
在東方,人們一發現COVID-19是飛沫傳染,
口罩馬上戴起來。
西方人卻認為戴不戴是他們的自由。
美國一位神經心理學家大衛遜的看法,
或許可以解釋其中差異。
他說,美國人從小被教育,除了神的意志,
他們有不必聽從其他人指令的自由。
只可惜,有人忘記自由,應該伴隨著自律,
當他們在如此的教養薰陶下長大,
就帶來難以挽回的影響…
#華人精英 #洪蘭
本論壇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神經心理學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為什麼我們需要覺察情緒背後的動機?/
我們經常不自覺地將負面情緒再度施加給自己、身邊親近的好友或家人,若對情緒有基本的認識與掌握,將會成為第一道防線,使我們跳脫負面情緒的漩渦,避免進入憂鬱、燥鬱或是抑鬱的狀態。
身心狀態的好壞決定了一切。縱使你有高於他人的聰明才智,若情緒一直處於負面狀態,也都無濟於事。此時需要將情緒感受調整到正面、積極進取的狀態,將有機會發揮無限潛能。
►►了解情緒背後的動機,能懂得與這些倏忽即逝的情緒感受共處,最終找到自己的方式轉化情緒,如此將幫助我們更了解及欣賞自己與他人!
/情緒不只是喜怒哀樂!/
你現在感覺如何?是快樂、安心還是滿足?又或是憂鬱、委屈和憤怒呢?我們每天都有各種情緒冒出來,卻鮮少注意到它。
你有否好奇過,為什麼會產生情緒?這麼多的情緒,除了往肚裡吞,還能拿它怎麼辦才好?每當情緒失控傷害自己或他人時,是否有方法可以改善?無論正面或負面,情緒都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模式與決策判斷。
►►不要害怕情緒,也不要放縱情緒
情緒是人類生理機制中細膩的存在,就像是由生理、心理與社會(環境)部門團結合作,製造出琳瑯滿目、令人眼花撩亂、剪不斷理還亂的「商品」。
有「情緒」是正常的現象,「情緒化」也是常見的事,但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覺察它,就可能更好地處理衝突,也可以避免沉浸在情緒中無法自拔。
►►當情緒產生時,可以先問問自己
‧「為什麼有這樣的感受?」
‧「這個感受背後的原因是來自於什麼事件?」
‧「以前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受嗎?」
‧「當時產生情緒的背景為何?」
‧「結果怎麼處理這樣的情緒?」
──重新理解、分辨和決定用什麼樣的想法和態度面對。
取自《情緒動機──用神經心理學看穿行為動因》
……………………………………………………………..
各位朋友,早安:
這本書給青少年看,我想程度上不會差太多。書裡面的插圖也多,看起來很親切,作為情緒教育的補充教材也蠻好。
我最近常在想「流動」這個現象,談話的流動、情緒的流動、自我的流動……。簡單來說,我們人類或萬物一直是在一種流動的過程中,像生、老、病、死就是一種流動。
多一種說法,我們並非實質存在,只是在各種能量轉換中的過渡現象而已。但因為小我的基本設計,是會把流動的其中一段暫時的型態當真,並且希望恆久不變。
譬如,關係的品質或樣貌也在流動,聚散離合,也不一定是我們個人能全然操控。關係固然能經營,但那也是機率問題,想要有不會變化的關係,那也是妄想癡心。
我因為用這種眼光看世界,感覺內在的執著有些鬆動,苦痛能緩解。既然變化是擋不住的,那在盡其在我之後,也就自然看淡看空。
尤其孩子成長很快,這種眼光放在教養上也特別有趣味。不當真,還原到根本的流動,也少很多困擾!
跟流動合一,隨著自然的韻律走,而不是螳臂擋車地抗拒。有知有覺地順流、臣服,而不是無意識地慣性重複,人生也自由豐富。
只是,我這種說法或眼光,對大部分人來說,過於虛無飄渺。所以我常感覺這些外星話得要少點說,要不然常會看到對方滿臉問號,一副不可置信的樣子。
所以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想著,還是多分享這些簡易好懂的內容吧。甚至給長輩看,我猜都不太難。
祝願您,願意多感受情緒的流動,情緒的流動特別美麗!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834294663253482/
……………………………………………………………..
【文/ 詹育書】
孩子呀,你在想什麼?
總是黏在身邊的小寶貝,從幾何時開始不再和爸爸、媽媽說:「我最喜歡爸爸/媽媽了!」從幾何時不再將心中的祕密告訴父母?掐指一算,從國小六年級開始,孩子的內心世界越來越難理解。孩子的心中開始有許多祕密不想讓父母知道,對答回應總是:「喔,還好」「嗯,好」「好啦,我知道」。
這樣的現象是有跡可循的,早在西元1960年左右,心理學家就已經告知全世界:「人類到了青春期階段,會開始以同儕為重。」在這個階段裡,追求認同感、歸屬感和親密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雖然父母也同樣可以給予和同儕一樣的愛與支持和鼓勵,但為什麼叛逆期的他們卻頻頻往家庭外頭尋找呢?
那個時期的我們,一心想要探索更寬廣的世界。但父母呢?對父母的想法是什麼呢?那時總覺得父母一點都不了解我們,只會一昧地管教我們,希望我們不要變壞,希望我們多讀書。如此相較之下,朋友似乎更能滿足我們的需求,他們知道我們多麼有趣,他們知道父母所不認識的那一面。
如今做了父母,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他們的世界吧!在這階段與其將風箏拉緊,還不如放手讓風箏自由翱翔,放任風箏在外闖蕩時,如果他們走偏了怎麼辦?放心,此時拉一拉風箏線,先別急著劈頭大罵,用心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無論孩子真實的想法是什麼,也別急著否定,試著包容他們的想法,即使不盡正確,這也是他們成長經歷的一部分。
沒有跌倒就沒有成功,人們總是這樣跌跌撞撞過來的,若能在孩子失落的時候,包容他們的情緒,當他們的支柱,並給予愛和溫暖,比起逼問孩子在想什麼,「陪伴」才是他們這時候最需要的養分。
Point/
‧青春期以同儕為重,不喜歡將內心的感受告訴父母。
‧父母可以試著同理孩子的「熱血」。
‧青春期孩子的教養就像放風箏一樣。
Overview/
孩子到了青春期時,不像小時候一樣黏著爸爸、媽媽,父母心中難掩失落的情緒,變成關係越演越烈的因素,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吧!也像放風箏一樣,讓他們到外面闖一闖。
…………
要當「虎系」還是「佛系」家長?
孩子到底要怎麼管才好呢?放任孩子的行為,走偏了難以抓回軌道;控管孩子的行蹤,反而使孩子難以承受心理壓力。「虎系」和「佛系」爸媽,是以上兩種作風的極端。虎系爸媽秉持「我們什麼都要管」的精神,孩子的一分一毫行為都要掌握在手中,眼裡容不下一點差池。而佛系爸媽則是「我什麼都不管」,放任孩子自由發展,孩子自己會長大成人。
虎系家庭的生活是場緊密到令人窒息的家庭關係,這類型的爸媽經常使出「情緒勒索」的絕招,虎爸、虎媽用自己的方式愛著孩子,當孩子出現不符合他們期待的行為時,虎爸、虎媽內心的止水瞬間驚濤駭浪,「孩子怎麼可以這樣傷害我」「我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們好呀」如此波濤洶湧的情緒不懂在內心翻騰,勒索著自己,也勒索著孩子。
相反地,另一種佛系家庭實如名稱,在冰冷的家庭生活中,相信生命自有出路。而這類型父母的絕招,其實也沒有什麼絕招,就是讓孩子自由闖盪,說到這裡,許多人應該很羨慕吧,羨慕父母不會管教自己的行為,然而,活在佛系家庭中的孩子其實一點都不快樂。
他們渴望被父母重視,也渴望被父母看見,有的時候,適度的管教是一種關心,因此,當自己不被關心時,孩子內心有許多疑問在心裡打轉,像是「我是不是爸媽生的小孩?」或是「我是不是路邊撿來的小孩?」最後,有些孩子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反而做出「引人注目」的行為,故意調皮搗蛋和違反校規,都是在呼求父母的愛。
所以,要當「虎系」還是「佛系」家長呢?從二選一的答案裡很難找出最適當的答案,所謂適得其反,在管教中找到平衡而因材施教正是這樣的道理。要放任孩子去飛,也要適時拉孩子一把,這的確是門學問。但是,每個爸媽都是第一次擔任父母職,不要擔心做得不好,也不要擔心孩子會走偏,只要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從每一次的錯誤中勇敢地認錯並改進,無論哪種教法,孩子能平安且快樂的成長,才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心願吧!
Point/
‧「虎系」什麼都要管,「佛系」什麼都不管。
‧中庸之道才是正解。
‧不要擔心自己或孩子「做不好」,你們可以一起成長。
Overview/
虎系父母常用情緒勒索孩子,佛系父母常放牛吃草,兩者中沒有好與壞之分,中庸才是正解,不用過度擔心自己的角色做得不夠好,相信彼此,過程中和孩子一起成長也是種浪漫。
…………
職業婦女,蠟燭幾頭燒?
小時候媽媽在廚房的背影,爸爸出門上班的身影,是大部分家庭共同的回憶,也是性別刻板印象中的公式。如今,這個公式被大家當作「期許自己一定要過好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警惕。但是,隨著焦頭爛額的工作與日常生活,不知不覺地複製了「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樣貌,還來不及矯正,就被幾頭燒的生活壓垮了。
當蠟燭燒得滿頭都是的時候,想想這些工作裡頭,哪些是「喜歡」?哪些是「規範」?又有哪些是「不合理的責任制」?釐清自己的情緒後,再針對問題與伴侶溝通。但記得,溝通要建立在理性與愛的基礎上。
總之,在職場與家務之間的平衡,是一門比數學還要深奧的學問,因為在這題目裡,1+1=2的公式是不成立的。生活在這世界上的女性辛苦了,辛苦住在社會裡的框架,不過我們也很幸運地生活在這個世代,我們獲得資訊的速度遠超過賈伯斯發明iPhone之前。我們擁有更多選擇,即使生活中的無奈還是存在的,可是我們更有「力量」理解這個世界,跳脫框架,建構屬於自己的生活模式。
開心地「做自己」是件令人開心的事,若妳還沒嘗試過這份自由的感覺,就一起從今天開始吧!
Point/
‧家務分工方式不是天經地義。
‧釐清哪些是「社會規範」,而哪些是「自己的意願」。
‧與伴侶溝通時要理性而堅定且帶著愛。
Overview/
職業婦女既要上班,也要處理家務事,而男人努力賺錢養家即可,但在過去的社會中,家務分工和現在不同,因此,家務分工方式不是天經地義,試著釐清自己的想法,理性地和伴侶溝通吧。
.
以上文字取自
情緒動機──用神經心理學看穿行為動因:手繪圖解100種必懂情緒知識,了解自己、同理他人的轉化關鍵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5682
@昶景國際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CJPublishing/
.
【8/24截止】贈票活動_82年生的金智英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3818351421514473
已額滿8/29_板橋免費公益講座_你還在獨自生悶氣嗎?--示弱的勇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9616727062187/
已額滿9/7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尊重且具體的要求孩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13594242797945/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神經心理學 在 啾啾鞋 Youtube 的評價
你自認為的思考,真的是主動的思考嗎? 作者要用一連串的實驗告訴你,其實思考不過是一場大腦東拼西湊的即興演出!
精華版有聲書(10/25上線)▶https://goo.gl/JzXgfv 啾啾鞋整理資料的秘訣 ▶ https://bit.ly/2vi0urX
▼啾啾鞋的人氣影片▼
我是如何考到多益910分的?
https://bit.ly/2uaA62k
牛排的血水根本不是血!
http://bit.ly/2lA5oND
VEVO是什麼?
https://bit.ly/2ubr8lx
驗光機裡面的農場、熱氣球是什麼?
https://bit.ly/2KRg5IQ
在路上撿到隨身碟,你會...?
https://bit.ly/2ytI7E5
還好我也退了! 當兵心得文
http://bit.ly/2AjxbWI
背景音樂Background Music:
epidemicsound.com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huchushoeTW
Instagram:http://instagram.com/chuchushoetw
Twitter:https://twitter.com/chuchushoeTW
Google+:https://plus.google.com/+chuchushoe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aKytkxfd4c/hqdefault.jpg)
神經心理學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評價
#記得打開CC字幕 #畢業季=分手季?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29 為什麼會有分手潮?
03:07 等等!難道我們的感情敵不過時間的考驗?
03:45 我們的觀點
06:32 提問
06:50 掰比~別忘了訂閱!
【 製作團隊 】
|企劃:+🐟
|腳本:+🐟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絲繡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她打開了人生的視野,決定和「台灣上層階級培育出來的菁英」男友分手:https://reurl.cc/5WN4V
→ Economist: ‘Tis the Season to Break Up:https://reurl.cc/Lro4K
→ 社會比較:https://reurl.cc/Elv4k
→ 真的有年末分手潮?:https://reurl.cc/RGoq6
→ How do holidays influence relationship processes and outcomes? Examining the instigating and catalytic effects of Valentine's Day:https://reurl.cc/m5QM7
→ 七夕分手潮:我們還能當朋友嗎?:https://reurl.cc/jZeyM
→ 多年前 Gary Lewandowski 根據 Facebook 的統計圖指出,暑假對於大學生來說的確是關係終止(同時也是關係開始)的時刻(summer-lovin-or-summer-leavin),但比起畢業和假期,更重要的或許是兩個人對彼此的感覺是什麼,問題是,如果他真的有分手的念頭,會跟你說實話嗎?
→ [1]Lee, S., Rogge, R. D., & Reis, H. T. (2010). Assessing the Seeds of Relationship Decay: Using Implicit Evaluations to Detect the Early Stages of Disillusionment.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6), 857-864. doi: 10.1177/0956797610371342
→ 這邊是海苔熊的觀點:https://reurl.cc/Ndogm
*特殊時機
・二月十四號 白色情人節 而且時間在剛開學
・七夕情人節 時間正好也在在暑假結束快開學
・過農曆年,一起見對方家人
上述節日跟情侶尤其相關,有比較多的機會去思考與對方的關係
*為什麼?
・期待感落差
・過去專家調查發現,伴侶們在壓力增加的時候,溝通技巧會惡化,以聖誕節來說,就不只是檞寄生下接吻的浪漫,從節日前的採購、備餐、買禮物、付帳單…,都是聖誕節的一環。
・此外,感恩節和新年還更慘。神經心理學家夏普(John Sharp)就解釋,「日光時間變短對事情一點幫助也沒有,人們變得更疲勞易怒,此時自我療癒也變得相當流行。」
也就是說,進入冬天的我們少了溫暖、少了日光,卻多了壓力。
・此外,歲末也會促使大家反省這一年的「作為」。
「這段時間以來我快樂嗎?」
「我跟他真的適合嗎?」
「這個人是否可靠?」
「一年來的相處,他是否值得我等待、犧牲其他更多更好的機會?」
「我是否還有更多的可能,而不是被對方綁在這關係裡?」
*換環境
・當兵
・遠距離
・畢業後就業
→環境改變,兩人開始有不同的生活經驗,久而久之能有共鳴的是可能也逐漸減少,而漸行漸遠
但也有人不這麼想
*可能就只是巧合
・定義:相關的事物基於偶然的因素同時發生
・然而有些人並不會用「偶然」來解釋巧合,反而會自動尋找事物之間的關聯意義,比方說上述的「時機點」或是「換環境」
事實上,關係的結束並非一瞬間,而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
Steve Duck是研究人際關係的著名學者,他曾經提出一個引用率相當高的關係結束模型(1982),從關係的破 裂(breakdown)開始,區分了六個關係結束的階段(phases of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分別是:
・1.關係的破裂:關係中的一方開始對這段關係感到不滿意或是不耐煩。
→接著,必須跨越一個「我再也不能 忍受(I can stand this anymore)」的門檻之後,才會進入到第二個時期「內在心裡階段」
・2.內在心理階段(intrapsychic phase):對關係感到不滿的這個人,會開始對伴侶感到不滿,於是他/她可能會對外發展其他替代的關係或社交活動
→當他/她認為自己「進 行抽離、離開的活動擁有其正當性(I’d be justified in withdrawing)」的時候,就進 入到了第三個階段「互動階段」
・3.互動階段(dyad phase):兩人開始相互對峙(confrontation),兩人的問題 透過直接的或是間接的方式被揭露出來,使得兩人可能會發生爭吵、協商或是修 補彼此關係
→而當雙方的關係無法挽回,跨越了「我們決定要分手(I mean it)」 這個門檻的時候,就進入到了第四階段「社會階段」
・4.社會階段(social phase):兩人會開始向各自的社會網 絡進行解釋和說明,向外尋求一些協助與支持,在此階段中,雙方的分開已經是 無法避免的情形了,雙方都已經接受分手的事實,並試圖要去面對它
→一 旦跨越了「分手是無法避免的(it’s now inevitable)」這一個門檻的時候,就進入到 了第五階段「墳墓妝點階段」
・5.墳墓妝點階段(grave-dressing phase):分手者開始整理過去的回憶,並同時進行自我修補 的過程,他/她會開始發展其版本的分手原因和過程
→而當分手者「準備好要迎 接新生活(time to get a new life)」的時候,就進入到了最後一個階段,也就是「恢 復階段」
・6.恢復階段(resurrection phase):在這個階段中分手者會開始準備面臨新的生活或是新的關係。
在 Duck(2007)的模型中,這六個階段的關係並不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說,如果在某一個階段時,兩人該階段的問題已經得到修補或解決,於是此對伴侶的狀況將不會往下一個階段進行,而是回到之前的某個階段,繼續維持兩人的關係。
但是,如果一對伴侶最終是走向分手一途,他們則會 經歷此六個階段的歷程。於是,在此,我是將這六個階段的內容依序描述介紹出來,而不談可能折 返回到之前的階段或是繼續維持兩人關係的情形。
・就我們的看法會認為,關係中的問題本來就存在了,「換環境」或是「特殊時機」只是一個契機,讓關係中的問題浮現,而分手則是因為在當下兩人可能都無力、無法解決這些問題,只好選擇分開。
・心理學家Silvia(2009)曾提出一個看法,我自己也蠻認同的。她提到,「只有相處時不需特別「用力」 (pay effort extremely)的關係才能維持長久,也能抵擋這種時序情境的考驗」。
・溝通對彼此的期待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i2GIVDU7VI/hqdefault.jpg)
神經心理學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 10/26 開班!]《CIA通達力》初階班~全方位溝通表達訓練(第二十八期)
讓原本的你成為自己的力量與資源,帶你前往想去的地方。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3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pse.ee/5TB7F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我們來破解一個迷思,那就是「這世界上,到底有沒有『命運』的存在?」聽到這樣的破題,會讓你想到什麼?
是不是像是「為什麼我老是遇到爛情人?」或者是「為什麼我總是懷才不遇?」,再不然就是「錢為什麼都留不住?」。
甚至於是「為什麼我一直跟爸媽吵架,難道命中注定相剋嗎?」這些是不是都比較偏向「宿命論」,而且這有可能都是你的疑問。
相信我問到這裡,你可能會有很多往事、歷歷在目,想要跟我分享。但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個很務實導向的心理學家。
因此喔,我能給你最誠懇的建議,就是請你把心力收回來,不要浪費在那些「過去」,否則啊你永遠會「過不去」。
我很喜歡的一個心理學家榮格,他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喔:「當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缺乏自覺的認識的時候,它就會轉化成為命運。」
榮格所說的「缺乏自覺的認知」,其實就是我們東方人,常說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也就是那些「積習難改」的事。
那什麼叫做「積習難改」的事呢?我來舉一個例子,你馬上就會明白。
這就像是一個放學準備要回家的孩子,因為同學的邀請,請他到同學家玩,結果玩到忘記時間了,匆匆忙忙的趕回家。
一打開門,看到媽媽生氣的臉,就會覺得自己很愧疚;才想要道歉,但是他還沒有開口,媽媽就已經開罵了,完全不聽他解釋。
他感覺到很刺耳、而且不被理解,所以呢,就生起了不耐煩的情緒,用力的把房間的門關上,並且藉著載上耳機打電動,來平復自己被媽媽責備的氣憤心情。
而媽媽呢,也因為被甩門,她更生氣,就更罵孩子罵得更用力;而孩子繼續把音樂開得更大聲,更不理會媽媽的怒罵。
這樣子是不是讓媽媽覺得,孩子更自我中心,完全聽不進去別人的關心,而且呢,孩子被誤會得就會更深、更不想解釋、更不想回家;下課就更容易的跑去同學家。
於是你聽到這裡,大聲斥責和我行我素,是不是就成了他們親子之間,完全沒有辦法擺脫的命運了,它根本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聽到這喔,你是不是也很熟悉這樣的母子互動的一個相處模式呢?沒有錯!這樣的熟悉感,其實就是大多數人很少覺察到的「習慣」。
然而如果我們回到最原初的動機,不管是媽媽的出發點,還是孩子的出發點;其實他們都不想要這樣的結果啊!
其實啊,最近的神經心理學家的研究,都己經證實;我們的大腦裡面有很多神經元,彼此之間的激發或者是抑制,透過很多重複的行為,就會讓神經區域之間的連結,發展成固定的神經迴路。
白話文就是「習慣的養成」。
那更簡單的說呢,這個世界上,並沒有所謂「命運」的存在。你現在覺得的很多像「輪迴」一樣的重複,說穿了就只是因為你沒有意識到它,而一再的放任它重複不斷的「神經迴路」,如此而已。
就拿剛剛的例子來說,覺得被誤解的孩子,和生氣罵人的母親之間,只要有一個人,先有意識的打破罵人和冷戰的行為,去改變這兩個人之間,對於「放學出去玩」這件事的反應,而建立新的互動習慣,所有的「輪迴」它其實就可以打破,親子關係就會變得有解。
所以,如果你想要打破生命裡面的輪迴,建立新的習慣,你就一定要先幫自己大腦,輸入三個觀念。
第一個觀念是,叫做「正確歸因自己的行為。」
先搞清楚哪些是環境,或者是先天的因素,而哪些是自己可以改變、可以控制的?
這樣子你就能夠更客觀的,看待事情的因果關係,而不是一昧的去迷信「命運」這種絕對值信念。
也就是說喔,面對孩子溜出去玩的母親,可以先認清「玩」這件事,它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我們根本不可能壓抑,和完全消除「孩子想要出去玩」。
母親得花一點時間好好的覺察,真正引起她憤怒的事情,是孩子太愛玩?還是孩子沒有先告訴媽媽,要出去玩呢?
因為孩子沒有先告知這件事情,讓身為母親的自己,感覺到擔心跟害怕?所以一個媽媽,她憤怒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如果是後者,那其實只要好好告訴孩子:「我生氣的原因,是因為關心你,只要你能夠事先徵求我的同意,並且準時回家,這樣子我就不會罵人。」
如果能這樣子說清楚,孩子是不是就比較容易懂得母親的在乎,用媽媽可以接受的方法,去滿足自己的需要,自然也不會讓媽媽老是在罵人;而身為孩子的自己,也就不必甩門、冷戰,自然能夠化解母子之間的衝突。
但是如果是前者呢,媽媽這時候就可以繼續去思考,「愛玩」那會發生什麼事?你對孩子有什麼期待?
而這個期待,真的跟孩子本來的樣子有呼應嗎?還是只是我們個人的投射,硬是要把孩子變成另一個樣子,或者是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在我們面對「習慣」的時候,你一定要先搞清楚,哪些是可以調整的,而哪些是很根本的需求?我們只能接受,你壓抑它是沒有用的。
就像是一個左撇子的孩子,你硬要他用右手拿筷子、用右手寫字,他就會變得很奇怪。
但如果你跟他說,為了不要跟旁邊的人打架,吃飯的時候去磕磕碰碰,那在吃飯的時候,如果可以選擇,自己的左邊盡量不要坐人,是不是也是個解決方案啊?
就像如果我們唸書不行,仍然可以找到自己優勢,好好的發揮,一樣可以出人頭地。
我知道像這樣子理智的「自我歸因」,好好的去釐清,自己在意的是什麼;如果沒有經過刻意的練習,其實並不容易做到。
但是就像「麥克.阿瑟」的祈禱文裡面說的:「神阿,請賜給我寧靜,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請賜給我勇氣,讓我去改變那些能改變的,並且賜予我智慧,去區分這兩個的不同。」
唯有你努力的去嘗試,才能夠一次一次的,去靠近寧靜跟勇氣,還有智慧,進而才能夠有機會,去翻轉自己的命運。
再來,第二個能協助你,建立新觀念的習慣,就是「具體的經驗,會大過抽象的理解」。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喔「做到」會比「知道」來得更為有效。
美國的教育學家,他也是一個哲學家,叫「杜威」;他所倡導的「生活就是教育」、「做中學」這些教學理念。它不只是受到全球教育界的肯定,更受到神經心理學領域的推祟。
因此呢,現今的心理治療,不僅限於在治療室裡面坐下來聊一聊,教育也不只是在教室裡上課,有很多的科學證據都顯示,多層面的實做技術的擴充,更有助於學習。
就像是剛剛那個媽媽,如果對自己的孩子,沒有辦法好好的說話,他也可以請朋友幫忙;請朋友扮演他的兒子,練習怎麼樣好好說話,該用什麼樣的語氣和用詞。不要小看這個模擬喔,我們的大腦,對於曾經說過的話,下一次要再說出來,就容易多了。
透過這些實做的方法,讓人重複並累積正向的經驗,這樣子就會直接產生「做到」的效果。
這是因為喔「知道」只是觀念的累積,而「做到」卻是讓我們的身體,擁有身體的記憶。深刻的程度,一定會大於「知道」這件事情,而且只要做到過一次,就更容易的讓人保持這樣的新習慣。
最後呢,第三個觀念,是「內在語言會影響心情感受」。
更直接的說,就是你怎麼詮釋這個世界,你就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打個比方喔,就是兩個人如果同時都踩到大便,但A呢,會覺得太幸運了,所以趕快跑去買彩券,而他就會有快樂的感覺。
但是另外一個B呢,他會覺得唉呀!觸霉頭、真得很倒霉,老是擔心因為踩到了一次大便,而後面會有壞事情發生,於是呢一整天悶悶不樂。
像這樣子遇到同樣的事情,但是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它的重點就在於「你怎麼看待你正在經歷的?」改變看待的方式,就能夠左右自己的情緒,並且決定我們接下來的行動。
就像剛剛的媽媽,她如果詮釋兒子的愛玩是「調皮」啊、「不好學」啊、「偷懶」啊;那麼她自然就會擔心孩子的未來,覺得兒子會跟不上人家,一輩子「撿角」。
可是如果她的詮釋是「喔~我的兒子很有活力」、「充滿創意」、而且「很會交朋友」,他根本是個「孩子王」、「很有領導能力」。
她就會看到孩子的競爭力,而知道這些特質,在現在的社群時代,是很吃得開的;而因此更加肯定自己的孩子、喜歡自己的孩子。親子關係在這裡,就會自然而然的變好,變正向的轉圜。
而更有趣的就是,許多內在的語言的這些實驗裡面,它的結論都告訴我們,唯有好的情緒,才能夠引發好事不斷的發生。
所以我邀請你想一想,假如你一直不意識自己的內在語言,是怎麼樣跟自己對話的,那麼你真的認為有一個叫「命運」的東西在折磨你;或者是,你根本就是在自己折磨自己呢?
說到這裡喔,我們總結一下,我想強調的其實就是「積習可改,命運可變」。
只要你能夠開始懂得「正確歸因自己的行為」、「做到會比知道更有效」還有「我們內在語言會影響心情感受」這三個重要的觀念。
你就能夠打破舊的習慣,還有舊的反應連結,並且有意識的擁有好心情,幫自己建立新的習慣。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對你產生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就如同在內容當中舉到的例子,媽媽跟孩子。
我想我們生活當中有很多情境,可能是我們需要跟他達成共識、我們需要好好跟他相處,但是可能有一些基本的立場、有一些衝撞、有一些辛苦的對話。
當我們面對到這樣的情境的時候,怎麼樣能夠真正的看懂、聽懂,對方的言下之意,並且透過好的問句,引導出必要的共識。
如果你想要在這方面學習、前進的話,我很鼓勵你,可以好好的把握,我在10月15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課程。
這一門課程,是我在2019年,最後一期的【高難度對話】課程,希望你能夠一起進教室,我們一起前進。
如果你錯過這一次的機會,下一次的【高難度對話】課程,就要等到明年三、四月之後了。
我常常會有一個感覺,我們都不想要對命運低頭,但是常常會有一種「半點不由人」的感受。然而要突破這樣的困境,就如同你花時間看這一段影片到了現在,其實你是願意學習的。
如果你已經有這個意願,何不給自己一個決定,再跨出那重要的一步。希望我能夠在10月15號的教室裡見到你。
詳細的課程資訊跟連結,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d-P7QETP7s/hqdefault.jpg)
神經心理學 在 [心理] 神經心理學: 導論- 看板PS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 最近比較有時間, 所以打算找一些神經心理學的書籍進行閱讀。
想說也可以趁這個機會將一些主題整理成短文和blog 與 PSY
板的朋友分享。畢竟是自己閱讀,如果當中有發現錯誤也歡迎
大家指正或是提出來分享
由於我選擇的讀本是以認知功能為主軸以介紹大腦的各部分,目前
預計分享的主題包含了
◆ 注意力與意識
◆ 記憶
◆ 語言
◆ 執行功能
◆ 情緒與動機
◆ 大腦功能的側化
◆ 視覺,物體辨識與空間運作
p.s. 由於受限於BBS 介面不方便放圖, 所以想看精彩圖文版的朋友
也歡迎到我的blog 閱讀 (https://donleer.blogspot.com/)
---------------------- 正 文 開 始 ------------------------
在進行這個主題的分享之前,我想進行對於神經心理學的簡短介紹是必要的。
所以在這篇文中主要將短短地介紹神經心理學的目的及其取向
在說明神經心理學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心理學。
以大部分學者的看法 ,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與心智歷程的科學』
(Smith, Hoeksema, Fredrickson, & Loftus, 2003)。
心理學本身細分許多不同的學門,其涉及到以不同的角度或是面向來研究
個體的行為與心智運作。像是發展心理學,就是一門來了解個體的行為與
心智運作的如何隨著時間發展的學問。社會心理學在於了解個體(或甚至
是團體)的行為與心智歷程在人際互動的脈絡下如何被影響。
回歸到本次的主題—神經心理學。顧名思義,這個學科主要在於研究行為與
心智歷程與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的關係。因此,神經心理學主要的目的在
於研究心理歷程的運作對應至大腦結構與系統間的關係。
神經心理學的研究中主要分為兩大取向:
一、認知神經心理學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主要的研究對象為正常的個體或是動物,其著重研究正常大腦中各部位
與行為的關係。在認知神經心理學中相當強調以嚴謹的實驗設計來獲得
對於大腦及行為間關係的資訊。
二、臨床神經心理學 (Clinical Neuropsychology)
主要研究的對象為腦傷的患者,其著重研究腦傷或大腦疾病對於心理歷
程(如注意力與記憶力等)的影響,藉以推論大腦與行為之間的關係,以
企圖建立神經心理學的知識;同時來自臨床的資訊,也可進一步回饋以
提供臨床衡鑑與治療上的新的啟發。
也由於這兩種取向的研究,匯集成目前神經心理學的知識系統,而在後續的
單元中,你可以見到同樣的主題,這兩種取向的研究如何提供相關的知識,
讓我們了解大腦運作的奧秘。
[ Reference ]
Smith, E. E., Hoeksema, S. N., Fredrickson, B., & Loftus, G.(2003).
Atkinson and Hilgard's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14 ed.).
New York: Wadsworth.
待續....
--
My Blog
[ Notebook No,13。] https://donleer.blogspot.com/
不定期提供心理學相關文章 (以兒童臨床心理學與心理劇為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15.163.1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