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本來就沒有資格只經歷正面情緒。
某些情緒低潮不但沒有傷害性,事實上還能讓你保持最佳狀態。當人處於數種不同情緒之下,往往有最好的表現。有能力接受並容忍負面情緒,這將為你開啟邁向成功的大道,你會選擇最有意義而不是最舒適的那條路,並激發內在潛能。
舉例說明,如果你能忍受情緒低潮,便不需要迴避令你焦慮的對話。即使你覺得自己笨手笨腳,依然可以採取有意義的行動,好比追求夢想。
如果你不怕被情緒低潮打垮,不怕因此而失控,或者做出違反本性的事,你很可能安然度過這段期間,不會感到痛苦萬分。
取自《與焦慮和解2》
*********************************
各位朋友,早安:
上次直播主要是講到伴侶關係的經營,事實上整本書都在討論紓壓或增進心理健康。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576939742936971/
下面的摘文中,我相當欣賞作者整理出「負面」情緒的價值。懂得感恩與欣賞負面情緒,人生會多一點平靜。
幸福、快樂,是對人活著,有相當的重要性。但能接納各種情緒,在接納之後,我們有可能不再執著於要什麼情緒出現,這是一種偏執,而這種偏執反而增加我們的不適。
藉著感受,我們看到我們內在的需要,我們對愛的渴望,與之連結,這是更深層的體驗。常有這種體驗,各種情緒都能成為我們的朋友,滋養我們的生命。
最近跟某位朋友討論,我所期待的某件小事。他說,真好,我能為小事而開心。其實,我並不是只期待開心,我也準備好面對煩惱憂愁的到來。
一個完整的人生,可以讓觀照更深遠,我們可以不用活得那麼侷限。祝願您,懂得欣賞自己的挫敗,走向圓滿!
*********************************
【文/ 愛麗絲.博耶斯】
允許自己體驗快樂
有一個相當常見的障礙需要密切注意,也就是「拒絕-放縱循環」。假設有人對於自己的低成就感到挫折,包括現在的工作、職業生涯,或者家庭計畫等等,他們拒絕尋求快樂,因為覺得自己沒有資格。然而,正因限制自己在有趣的活動中找樂子,無法培養正面情緒,「庫存」的意志力和情感漸漸枯竭,之後往往出現劇烈反彈,開始肆無忌憚地縱情享樂(以致沒有足夠精力實現其他目標)。這是一種自我延續的循環。如果你剛好有很多自毀習慣,並因此大力抨擊自己,那麼你很容易掉進「我不配擁有快樂」的思考模式。以下是這個常見通病的流程表。
對於低成就感到挫敗
↓
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快樂
↓
拒絕善待及培育自己
↓
沒有精力實現目標+沉浸在不健康的反彈中
我不是要你為了找樂子而逃避工作或責任,重要的是兼顧快樂和工作。許自己一個體驗簡單快樂的機會,哪怕你覺得自己沒有資格。由於行為會影響思考與感覺,當你允許自己擁有更多快樂體驗,或許就不會再認定自己不配擁有它。然而,假使你一再拒絕體驗正面情緒,你會愈來愈覺得自己不配。放鬆和正面情緒可以讓你恢復活力,讓腦子休息一下,連帶幫助你認清壓力來源。
以下五個實驗有助於你找出目前擁有或潛在的正面情緒來源。
(注意:我特別在本章提供大量自己的例子,以便闡明觀點,促使你多動腦想一想。需要釐清觀念時,具體範例比普通範例更有用,再說有些人或許不想在書裡看到自己被當作例子,分享自己的經驗可以避免我把他們扯進來!其實我的個人經驗並不特別,你甚至會覺得有一些很無聊,但我希望你能明白,你的行為本質上來說也跟這些例子一樣簡單易懂。)
實驗一:有沒有什麼行為即使免費或不貴,你還是覺得它很奢侈?
有時候,即使最簡單的行為仍會令人感到相當奢侈。什麼行為會給你這種感覺?你的回答應該真實反映自己的情況與本性。如果這些回答深深觸動你,別人卻不感興趣,代表它們確實是簡單又真實反映個人情況。
以下舉幾個超簡單但對我來說很奢侈的快樂。
1. 光顧全食超市(Whole Foods)或喬氏超市(Trader Joe's),在貨架間悠閒而毫無任何目標地瀏覽商品,而不是衝進去買必需品,再匆匆結帳並飛奔而出。
2. 慢慢洗個熱水澡。
3. 聆聽播客和有聲書(我通常從本地圖書館下載有聲書)。
4. 來一場晚上的散步。
5. 和侄兒及侄女用Skype 通話。
6. 睡午覺。
現在就利用筆記本、手機應用程式,或者你用來記錄想法的任何工具,寫下你自己的例子。
想不出來要寫什麼嗎?如果你向來不太思考這類問題,可能無法立即回答。可以花幾週時間慢慢累積想法,只要想到時立刻記下來就行了,否則一旦分心,念頭很容易轉瞬即逝。
以下分享做這個實驗的祕訣:
• 這些帶有正面意義的自省問題可以和家人或朋友一起討論。如果你和某人很熟,或許你可以為對方提供幾個想法,這比他們自己想還要來得容易。
• 可能的話,在清單中加入隨時隨地可以進行的小項目。有些事帶給你真正的快樂,但就是難以在生活中進行,這時不妨問問自己:「有沒有不需要耗費那麼多時間或人力的簡易版?」
實驗二:什麼事會因為當下情況不同,有時令你快樂,有時又令你厭煩?
某些簡單的快樂會因為當下情況不同,有時讓人感到輕鬆,有時又讓人厭煩透頂。舉例說明,我家有游泳池(讓人覺得我很有錢,住在高級住宅,其實根本不是這樣!)當我需要離開電腦上的工作,找個適當休息方式,清理游泳池的落葉會帶給我適度快樂。我很享受那幾分鐘的日光浴,勞力活動也能清除繁雜思慮,讓心靈平靜下來。然而,如果這件事被列入冗長的週末待辦事項清單中,我就會覺得它只是一件討厭的苦差事。
還有另一個例子:當繁重的工作告一段落,開車探望親友(甚至辦事)對我來說是休息,其他時候則讓我覺得精力大量耗損。比起困難的活動,較容易的活動本來就等於獎勵或休息。有些工作以某種方式進行時令人輕鬆,但以另一個方式進行時就令人厭煩或者壓力大。你有沒有類似的經驗?有的話請寫下來,並找出能夠快樂進行這些工作的方式。
實驗三:如何讓簡單的快樂與充滿壓力的時刻連結起來?
將快樂與壓力連結起來可為你減緩壓力的衝擊。比方說,我搭機時會自備奶油花生醬三明治。我不會常常想吃這種食品,偶爾才會想要大快朵頤。但現在它不再是我搭機時的快樂選項,因為它成了例行公事,在趕赴機場時,我不再需要將它列為必辦事項。
有什麼快樂選項(或許是你不想過度沉迷的)可以讓你和較少出現的壓力事項連結起來?還有另一個例子,如果你每週或每月有某個時刻壓力特別大,好比你在雜誌社工作,截稿日迫在眉睫時,總會令你感到壓力超大。這種時候你可以搭配什麼活動,好讓自己輕鬆、快樂一點,還能緩解一部分壓力帶來的衝擊?
實驗四:什麼事可以帶來快樂,但表面上不符合你的個性?
有些簡單的快樂來自你對自己的透徹了解,你深知自己喜歡什麼。人類是具有細微差異的個體,每個人的個性都有顯性和隱性兩種層面,雖然隱性層面不常顯露,但仍和顯性層面同等重要,兩者相加就形成獨一無二的自我。舉例來說,我熱愛旅行,因為我喜歡和不同陌生人進行短暫而友善的互動。它令我心情舒暢,我很享受這種可遇不可求的感受。旅遊使我與各種不同的人大量進行短短二十秒的互動。表面上看來,我應該不會喜歡這樣,畢竟我是個非常內向的人。然而,和陌生人對話二十秒不需要承擔社交責任,對內向的人來說沒有任何負擔,輕輕鬆鬆就能獲取社交能量。我喜歡以這種方式探索自己外向的一面。當你摸透自己個性當中的曲折,也明白自己喜歡什麼,可以為自己開發更多舒暢心情的機會。
有什麼事能為你帶來快樂,但它所反映的是你個性中隱藏的一面?探索你喜歡的行為與情境,這件事如何幫助你了解自我的每個層面,而不是僅僅針對顯性的層面?
實驗五: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
人一旦努力實踐人生目標並有所斬獲,就會獲得滿滿的幸福感。就連面臨重大壓力的人也適用這個法則,比如說有社交恐懼症。
除了精進工作能力,你的人生還有哪些核心目標?比方說,假設你認為做他人的榜樣是人生重要目標,那麼有哪些行為和這個目標相關?這些行為當中有哪一項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在成為他人榜樣這個範例中,你可能會在小孩、伴侶身上或者社區、職場上看到表現的機會。找出結合快樂和目標的方法,比如為孩子示範找樂子也是平衡生活的一部分。
***
去除阻擋你感受快樂的障礙
阻擋我們感受快樂的往往是最簡單且最容易跨越的障礙。舉例說明,你遇上塞車,打算聽聽音樂,但是手機早就沒有儲存空間,你一直沒有存入任何音樂。若要確保手機還有空間讓你享受聽音樂的快樂,平常可以怎麼做?比方說,你每週三需要去鋼琴教室接孩子下課,可以利用等待的空檔為手機騰出一些空間。或者你可以設定自動清除功能,讓手機自動清除已經上傳雲端的照片和影片,還有已經聽過的音樂或節目。
回顧一下本章開頭的幾個實驗,看看有沒有簡單可用的步驟或方法,把那些無聊的小東西挪開,不要讓它們阻礙你發揮體驗簡單快樂的能力。
***
負面情緒降臨時,練習自我照顧
本節討論如何應付心情不美麗的低潮期。一開始或許你不了解我為何將這個主題納入自我照顧的章節。擁有處理負面情緒的完整方案,可以確保你避開這些不必要的感覺,並以健康有效的方式解決它們,這將有助於你更快擁有好心情,這就是我將它擺在本章的原因。
當「負面」情緒降臨,為了採取有效行動,首先你必須了解,為了協助我們生存,每種情緒都有它獨特的功能(註1)。在某些情況下,快樂心情可以為理想表現打造最好基礎。然而,大量研究顯示,在其他特殊情況下,諸如有點沮喪或壓力大,或者對目睹的不公平事件感到憤慨,反而會激發出最富創意的思維、做出最好的決定、提出最有說服力的論述,以及締造最精準的表現。(參見陶德.卡珊登[Todd Kashdan]與羅伯特.比斯瓦斯-迪納[Robert Biswas-Diener]合著的《允許自己不快樂》[The Upside of Your Dark Side],作者對於這些相關研究有傑出又有趣的觀點。)
一起來針對不同情緒的主要功能做個快速巡禮:
• 憤怒讓我們充滿能量,促使我們付諸行動。
• 焦慮讓我們注意細節,不放過任何可能的錯誤,激勵我們做對的事,避免我們過於自滿。
• 無聊讓我們知道自己需要更多新奇事物及挑戰。
• 懷疑使得我們質疑自己正在進行的事,做好接受改變的心理準備,驅使我們更努力或以不同方式工作。它還能引導我們應付別人的反對意見,締造合作局面。
• 嫉妒、失望與孤單讓我們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當我們努力實現願望,它們幫助我們察覺自己是否走偏。
• 疲累感帶領我們迎向更豐富的創意與更真實的互動,因為人疲勞時防衛心沒那麼重。
• 罪惡感提醒我們道歉並彌補過錯,它也禁止我們做出別人反對或引起他人憤怒的行為。
• 惱怒與挫敗感讓我們知道進度太慢,可能需要改變做事方法。這兩種情緒也提醒我們事有蹊蹺,必須公開說出來並加以改進。
• 難過與傷心讓我們停下腳步、自省、重新評估,並且深入思考我們的價值觀和重視的事物。當人陷入悲傷時,某些認知技巧會強化,比如更能察覺別人說謊。傷心還能擴大自我調整的幅度,這恰好與大眾的刻板印象相反。
當你了解負面情緒蘊含的正面意義,就能更從容地應付它們。你不再需要急急擺脫它們,因為它們成了比較無害的經驗。
人往往忽略負面情緒的潛在正面意義,唯恐負面情緒降臨,因為他們高估它的破壞力,尤其是高估它持續的時間,以為自己需要大大整頓心理狀態,並且嚴重低估自己的應變能力,以為自己會失控並遭受長期負面影響(註2)。
註1
情緒和思維及行為的關係通常是一種交換系統。多數情緒在某些思考模式下有正面影響,在其他思考模式下則有負面影響。這和安全感有關。舉例說明,不建議任何人在恐慌來襲時開車。此外,愛侶發生爭吵時,一方或雙方往往流於情緒氾濫。這時最好各退一步,平靜下來,以便理性思考及行動。
註2
我無意輕視那些面臨臨床問題的人,有些人負面情緒已經失控,還有一些人總是擔心負面情緒降臨,以上兩者都需要協助。面對臨床問題卻拒絕尋求治療,可能源自現實面的限制,好比經濟不允許。然而,不尋求幫助有時候是因為人們以為需要採取大規模又漫長的行動。有些負面情緒即使已經達到頂點,令人覺得難以去除,往往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大幅好轉,焦慮尤其符合這個特質(參見卡珊登等人的著作Can a One-Hour Session of Exposure Treatment Modulate Startle Response and Reduce Spider Fears?)在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或接受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等心理治療當中獲益的人,通常第一個月就有進展。
下列是應付負面情緒的對策,雖然看起來步驟很多,但每一步都只需要幾秒鐘,反覆練習就能將它們化為下意識的反應。
步驟一:放慢呼吸
心理解讀身體發出的生理訊號,便會產生情緒。如果情緒變得緊繃,已經激動到令你思慮不清,此時只要放作非常緩慢平穩(彷彿你正在慢慢吹氣球)。當你慢慢吐氣,吸氣會自動調整。只要大約進行四到六次的緩慢呼吸,心跳和其他生理系統便會回復到較為平靜的狀態。
步驟二:認清每一種情緒
認清每一種情緒,讓你不再不知所措,還能找到處理它們的方法。你必須分清楚焦慮、憤怒、羞愧等等,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上谷歌搜尋情緒列表,從表中找到符合你的描述。如果你有孩子,請教育他們準確認清每一種情緒。這不僅是良好的教養方式,也可以增進你處理情緒的能力。
對自己的情緒有清楚認知的人,比較不會運用不良的自我調整機制(比如沉浸在壞習慣當中),遭到拒絕時反應不會太大,也比較少感到焦慮和沮喪。小孩每週在課堂上只要抽出二十到三十分鐘,學習認識各種情緒,就能增進人際關係和學業成績。
步驟三:接受人生本來就是苦樂參半
這句話表面上聽起來或許很無情,但它提醒你一個重點:你本來就沒有資格只經歷正面情緒。誠如前文所述,某些情緒低潮不但沒有傷害性,事實上還能讓你保持最佳狀態。當人處於數種不同情緒之下,往往有最好的表現。
有能力接受並容忍負面情緒,這將為你開啟邁向成功的大道,你會選擇最有意義而不是最舒適的那條路,並激發內在潛能。舉例說明,如果你能忍受情緒低潮,便不需要迴避令你焦慮的對話。即使你覺得自己笨手笨腳,依然可以採取有意義的行動,好比追求夢想。
如果你不怕被情緒低潮打垮,不怕因此而失控,或者做出違反本性的事,你很可能安然度過這段期間,不會感到痛苦萬分。
步驟四:憐憫正處於情緒低潮的自己
啟動自憐模式;換句話說,當你的感覺無關快樂或滿足時,不要批評或打擊自己,反而要善待自己,認清你只是有了情緒,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不管你認為情緒是如何出現的,或者你是不是導致它出現的「禍首」,都要執行這個步驟,因為你值得受到最基本的同情。
步驟五:判斷情緒是不是錯誤警報
懷疑、焦慮、憤怒、罪惡感之類的情緒,有時候會沒來由地浮現。情緒是用來保護我們,但這個警報系統並不完善,當中暗藏一些錯誤訊號。有時候,你很清楚某個情緒是錯誤警報,但你也有不知道的時候。基本上,如果你常常浮現某種特定情緒,那麼它很有可能就是錯誤警報。
你不一定都清楚某個情緒是不是錯誤警報,所謂的接受情緒低潮也包括全盤接受這些「身分不明」的情緒。
步驟六:判斷情緒有沒有提供有用訊息
情緒有沒有告訴你和自身或者目前情況有關的訊息?它能不能幫助你採取適當行動?
……
有個方法或許管用:你可以根據特定場合的需要設計一種暗示自己的方法,提醒自己情緒正在為你效勞,它引領你做出最好的決定,為你提供能量,或者讓行動更純熟。舉個例子,你可以把自己看做將軍,情緒則是忠誠的士兵。或者你是電影導演,情緒是演員。怎麼想都行,有效最重要。問問自己:「就算搞清楚負面情緒的存在是為了幫助我成功,那又如何?我到底能獲得什麼幫助?」在特殊情況下,你的士兵/演員或許會發出錯誤警報,但一般來說,他們的存在都是為了替你效勞。
步驟七:找出所有自毀反應
試著找找看,有沒有任何自毀反應(比如肢體語言或聲調)正妨礙你實現重要目標。……人陷入情緒低潮時,自毀思維和行為往往不會主動跳出來表明身分,它們通常難以捉摸。好比你感到抑鬱或孤單時,可能不會注意自己的聲調或肢體語言出現對他人反感的跡象,即使那並非你的本意。事實上,當一個人接受量身打造的認知行為療法時,醫生的角色是協助患者找出那些自身無法察覺的自毀模式。當你已經盡最大努力,負面情緒依然對生活造成傷害,不妨考慮接受認知行為療法。閱讀蓋‧ 溫奇(Guy Winch)的《心理醫師的傷心急救手冊》(Emotional First Aid),也可以幫助你了解負面情緒的自毀反應,此書特別著重於協助讀者應付孤單與悲傷。
.
以上文字取自
與焦慮和解2: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6265
高寶書版
https://www.facebook.com/gobooks3/
.
5/24 基隆免費公益講座_創作我的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4369237288959/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社區健康評估範例 在 Leslie talks to animals Facebook 八卦
我一直以來滿迴避於溝通導盲犬(這幾年來我的確有我的先入為主跟偏見),在上次的發文中,我卻意外的獲得很多我未曾瞭解的觀念。
例如Anke Tseng 說:「我姐是導盲犬的寄養家庭。她說,換個角度想,導盲犬是唯一一個可以每天有人陪在身邊24小時的狗狗,這也是一種幸福喔!如果以正常的家庭來說,大家都是要上班,也是有跟其他朋友社交的活動,所以還是會跟自家寵物分離幾個小時等。但導盲犬不一樣,盲人無論上課、上班,甚至外出活動,都一定會帶著他。而且盲人們也很愛護導盲犬的,24小時形影不離喔!」
例如 Meng Wu說:「我記得之前有看過寄養訓練家庭的分享,受訓犬是絕不能挨打的,任何方式都不能(用手用道具都不可以),養成受訓犬對人類全然的信任與放鬆。有一段影片是訓練人員拿著棍子作勢要打受訓犬,但受訓犬完全沒有任何緊張的反應,乖乖的坐著還搖尾巴哈哈哈的吐舌,訓練人員說這就是完全沒挨打過的狗,非常穩定,才能服務盲人朋友~拍攝該影片的訓練人員說,之前新聞有個盲人對導盲犬施暴,那隻導盲犬可能就因此無法再工作了....(但之後的消息是那隻可憐的狗兒沒有因此喪失對人類的信任,還有到下一位盲人朋友身邊工作)」
看著這些留言,我想著:「我想我可能有什麼誤會」、「下次,我也想試試看跟導盲犬聊天,暸解他們的生活。」
今天又看到這篇由使用導盲犬10年的全盲視障者寫出的接觸導盲犬經驗與論點,我想,的確有很多關於導盲犬的觀念與偏見,我們可以一起調整。 :)
【導盲犬快樂嗎?】(文非常長)
很少在粉絲頁寫這麼嚴肅的話題,因為昨天在某個寵物溝通師的粉專裡的其中一張照片,看到下面的討論串。裡面的一些留言讓我感覺到,許多人對導盲犬的生活還是處在一知半解的狀態,所以有了許多誤導的言論,甚至連該寵物溝通師透露出來的言語也是認為導盲犬很可憐,所以促使我有了寫這篇文章的念頭。
在討論導盲犬快不快樂的話題之前,我想先闡述一個議題,就是「隨心所欲」這四個字。
人類生活在文明的社會,許多行為受到規範、須符合這個社會的秩序及規範,例如不能想便溺就隨地大小便、公眾場合要注意講話音量等等等,「隨心所欲」我認為是建立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
而毛小孩也是如此。如果狗想吠叫就在家裡叫個一整天、想咬人就咬人、想吃東西就爬上路人的腿上乞食,我們會怎麼認定牠們呢?是「好可愛」「過好爽」,還是「沒禮貌」「影響到他人了」?
《沒有工作意願的導盲犬不會被強迫!》
不是每一隻導盲幼犬都會成功訓練成能工作的導盲犬。導盲幼犬中,以拉不拉多為例,成功成為導盲犬的比例,平均大概只有5成。除了少數的行為偏差之外,有許多是因為個性不適合或者是生理狀態例如嚴重過敏而被淘汰。
個性不適合的例如太暴衝或者是太懶散。所謂的懶散,就是工作意願低落。看到導盲鞍就不太願意出門、套鞍走路的時候速度非常緩慢,而拿下鞍具之後卻「走甘那飛」(台)等等等,這些都可以說是工作意願低落的表現。當然,就像教導小孩一樣,大多數的小孩一開始也都沒有很愛上學的。而訓練師會用循循誘導的方式,讓狗狗對於工作這事情有好的聯想與聯結,進而愛上這個工作。有沒有效果呢?因狗而異。所以如果經過多方評估確定狗狗無工作意願,這隻狗會直接被淘汰,也就是收養。
換句話說,會當上導盲犬的狗狗,一定是對這份工作有相當熱情的。
我再舉個例子來說,大家可以看Nikki帶我走路的時候,那尾巴搖擺的幅度是如何呢?其實如果只是平常牽著他沒上鞍,她的尾巴可沒有搖的這麼起勁。而她只要看到我拿著導盲鞍,總是非常迫不及待的走到門口等我幫她套鞍。
這代表什麼呢?代表「工作」帶給她快樂、自信。狗不像人會偽裝、更不像人類會刻意討好而假裝喜歡。狗狗是很直接的,如果不喜歡導盲這個任務,你們認為她會為了討好我而把尾巴翹的高高的嗎?當然不會。
所以導盲犬他們不認為這是工作,因為一開始的訓練方式就不會讓他們認為這是個工作;相反地,我的Journey跟Nikki都把這個「工作」當成是自信的來源,他們喜歡帶我走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以跟我有良好互動。
所以再說一次,
不想導盲的狗不會成為導盲犬。
《狗狗需要的是什麼?錦衣玉食還是主人的陪伴?》
大家不曉得對一個新聞有沒有印象。記得大概三個月前,有一個拾荒伯伯(還是遊民)抱著他生病的狗向社會大眾求救,請大家幫他救救他的狗。他沒有什麼收入,但他去哪裡都帶著他的狗,有飯吃就跟狗狗你一口我一口。他的狗有豐衣足食嗎?我想跟許多家犬來相比,可能是沒有的。
但是為什麼他的狗一直沒有離開他反而死忠地跟在旁邊?
因為他能給狗狗的東西就是狗最想要的─愛與陪伴。
我一直認為導盲犬比9成5以上的家犬都還要幸福。除了我們能給他足夠的飲食與醫療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我們到哪裡都能帶著他。導盲犬能陪我去餐廳吃飯、能陪我入住旅館、能陪我去聽音樂會、能陪我去博物館、能陪我搭高鐵、甚至還能跟我一起搭飛機坐在我的腳底下。不管我去哪,只要是公共場所,他都能夠一起去。
從我的上一隻導盲犬Journey開始,到現在服役9個月的Nikki,我們幾乎可以說是24小時形影不離的。其他的家犬,大部分都是在家自己等個10個小時,主人回來了,抽個20分鐘帶他出去散步。家裡也許也有充足的食物可以吃,但狗狗最需要的陪伴呢?大部分的家犬應該都沒有辦法像導盲犬這樣幾乎隨時都在自己主人身邊。
所以說,如果以「主人的陪伴」這點切入,導盲犬跟一般家犬哪一邊獲得的比較多呢?
《導盲犬的工作時間很長,很可憐!》
針對這點我想說明一下,導盲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引導,你覺得我們視障者一天走在外面馬路上的時間有多少呢?加起來一小時?兩小時?以我自己來說,如果那天只有單純的工作,那麼從家裡走到捷運站、然後去工作的地方、工作完再回家,真正在走路的狀態,來回大概半小時,頂多40分鐘吧!
而除了這走路的40分鐘之外,Nikki幾乎都是趴著呼呼大睡的!三不五時還可以獲得我從包包裡幫他帶的零食,吃完睡、睡飽起來再吃。你說他過得爽不爽?40分鐘的工時長不長....就自行評斷吧!
《導盲犬想上廁所都要忍,很可憐?》
這個帽子就扣得更大了。我想先問問各位,你們如果想上廁所,是不是也會稍微忍一下到廁所再解放呢?應該不會隨地便溺吧?(當然,某些比較沒有公德心的族群例外...)這就是我在最前面講的,隨心所欲是建立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
導盲犬也是如此。我想他上廁所的次數可能還比一些工作繁忙的上班族還多。狗狗大概6小時要上一次廁所,依據喝水量以及各自的代謝能力有差異。因為導盲犬要跟我們一同出入公共場所,為了避免他們的隨心所欲造成大家還有我自己的困擾,所以對於上廁所這一塊,從小就會給予「定時上廁所」的訓練。
因為我作息比較晚的關係,Nikki大概是早上10點、下午5點、下午9點以及凌晨2點會各上一次廁所,大便的話則是在第一次以及第二或第三次尿尿後會一起解決。當然這只是平均的狀態,如果當天出去玩、天氣較熱我給他喝比較多水,我讓他上廁所的頻率自然就會變高。因為他的食物、飲水都是由我給予的,因此我很清楚他大概何時會需要上廁所。
當然,人有三急,狗也不例外。他們也是有表達意願的權利,他表達的時候我是否能夠理解,這就端看我與他的默契。當上廁所時間還沒到,但是Nikki已經很想上廁所時,他會表現得比較急躁且會一直碰我,我就能清楚感覺到而會趕快帶她到室外上廁所。當然她這種有規矩、有禮貌,是訓練出來的沒錯,但這並不影響他的生理健康或者心理狀態;我們人類不也都是這樣訓練出來的嗎?還是你們覺得帶著一隻狗出門,她想尿就尿在店門口、大便在餐廳裡面,這樣對狗對主人還有對其他人來說,也是種過爽爽隨心所欲呢?
《導盲犬不能吃的爽爽睡的爽爽,一定不快樂?》
有人會跟我說,「狗就是想要這邊聞那邊聞啊,這樣他才快樂!」OK,導盲犬是被禁止「撿拾地上的食物」,這一點絕對是站在保護他們的立場而訂定的。沒上班的時候他們可也是聞地板聞的很起勁,但是我的Nikki不會去撿地上的食物來吃。
我有一個朋友,狗狗在散步的時候撿了社區草地上的東西吃了,吃到老鼠藥,痛苦地吐了兩三天就走了。你覺得,換作是你,你能夠承受幾次這種痛呢?讓狗狗自由撿拾路邊地上的包子、水果吃,再來跟我說「這樣他們過很爽」,難道你們認為給予他們這種自由就是真正的愛嗎....那為何我們要教導孩子,不能亂吃陌生人給的東西呢?
Nikki沒上鞍的時候跟緝毒犬沒兩樣,我並無禁止她嗅聞,只是不准她撿地上的東西吃,這是保護她,而非害她。
《盲人看不到,不可能帶導盲犬去玩,所以他們很可憐?》
會特別寫出這一點,就是因為看到這樣的言論讓我覺得很荒謬。我從14歲開始就過著全盲的生活,的確我會比一般人更不方便,但我會自己想辦法過生活,我甚至在19歲的時候就「獨自」買機票出國飛到新加坡。是的,我是獨自打著手杖搭大眾運輸從台北到桃園機場搭飛機的(當然到了機場有地勤引導)。不過除了狗以外的生活並非重點,所以我在這裡不多談,但「盲人看不到所以不可能帶狗出去玩」,這句話實在是天大的誤會了!
在我還沒認識現在的老婆之前,有大概一年多我是獨自住在唭哩岸捷運站附近的。那時候我一個星期會抽出兩天的下午,自己帶Journey去台北護理學院玩球,路程從我家開始走的話大概是20分鐘。偶爾會有朋友陪同,但大多時候都是我獨自一人前往。既然Journey是導盲犬,到北護自然是小事一樁。
至於我怎麼知道怎麼去?嘿!我是眼睛看不到而已好嗎?我沒有了眼睛,我有嘴巴、我有手,我可以先詢問朋友哪裡有狗狗可以去玩的地方啊!先請朋友帶我走過一次,我會記得路線,Journey也會幫我記路啊!下一次我就可以自己前往了!我們只是眼睛看不到,並不代表我們沒有一般正常的朋友可以詢問請求幫忙。我使用導盲犬已經10年了,除非下雨,不然只要我放假沒事,都是會帶狗去玩的,因為導盲犬可以搭捷運,我們能去的地方還更多呢!
很多東西是端看有沒有心想做,而不是有眼睛就一定做得到。
寫到這裡,我想再次重申的是,工作中的導盲犬沒有很可憐,也沒有不快樂,他們的臉天生就是這麼討人喜歡讓人心疼,但不代表他們過得很苦!許多人因為沒有機會接觸到導盲犬,所以會有過多不必要的想像與揣測。
至於狗狗如果很快樂為何要退休?在我認為,退休只是我們人類心疼他,所以希望他卸下任務,但事實上狗真的想要退休、或者懂得什麼叫做退休嗎?因為我們都不是狗,所以我無法給予真正的答案。但我可以告訴你們,Journey退休後,在去年聖誕節的時候有短暫回我家住了六天,那時候她看到我出門前拿出Nikki的導盲鞍,她非常非常興奮地想要來套鞍......這個反應,你們覺得她對於「導盲」這個任務,想法是什麼呢?
以上,就是我想要給予大家的訊息及觀念,我不是專業的訓練師或者指導員,我只是一個使用導盲犬10年的全盲視障者。我本身就愛狗,所以我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我的導盲犬,這些論點都是我的經驗,與大家分享。也希望社會大眾除了接受導盲犬之外,還能願意多花一點心力了解導盲犬與使用者之間那種互相依賴生活的關係,也謝謝你們願意花時間閱讀到這裡,希望我一點拙見能讓你們更了解導盲犬的生活!
2016.04.13更新
謝謝大家的關心與轉發文章
我有收到該寵物溝通師Leslie的訊息
在這裡先謝謝Leslie認真地看完大家留言
接受了這些導盲犬粉絲的意見
也願意認識導盲犬
我們在來回的訊息往返後
有共識做進一步的計劃
讓更多人能夠認識且貼近導盲犬的生活
這是個再好不過的結果了
就請各位靜候佳音
社區健康評估範例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八卦
#04b帶你看指揮中心記者會
昨天上下午兩場,問的東西較多,昨晚直播完好累,所以今天才補上。不好意思啦!
昨日重點:未滿5歲男童,美國回來的祖父傳染給祖母還有孫子。
1.新增9例境外移入,1例本土案365。總案例373例,本土52例,5人死亡,57人解除隔離。
本土案365未滿5歲男童,為案343(祖母)、案356(祖父)同住家人。祖父3月17日從美國返台,祖母在3月20日出現咳嗽、流鼻水等症狀,3月24日至28日多次就診,3月31日再度就醫住院。而案365於3月25日曾出現發燒症狀,第二天請假,27日上課。28日29日放假,3月30日~4月1日上課(發燒後上了四天半的課),不是上課就是在家裡。 4月2日祖母確診,今日確診;該起家庭群聚截至目前共掌握175名接觸者。案365同住家人5人,幼兒園38人隔離,包含老師6人,同班29人,一般接觸者83人。該北市公托幼兒園即日起停課兩周。所以有接觸的同學和師長被隔離和自主管理,因此也不得不停課。
2.案364於美國工作,3月10日發病,3月30日入境時主動向機場通報有症狀並採檢,檢驗結果為陰性,居家檢疫期間,因所搭乘班機上有其他旅客已確診,因此改列為居家隔離之接觸者,個案因持續有不適症狀,於4月3日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採檢,於今日確診。
3月30日美國回台的華航CI011班機,該班次目前9人確診。這批人可能是在紐約當地就感染,剛好同班機回台,但也許有人是在機上感染也無法排除。9人在飛機上座位沒有都在一起,研判還是在美國當地分別感染,該班機乘客在4月2日已經全部居家隔離。案364再次證明不能因為初驗陰性就掉以輕心,回去的居家檢疫很重要。
3.清明連假景點密集造成群聚風險,要求各單位規畫彈性及異地上班。
a.若在連假期間有到人潮擁擠地方者請自主健康管理,戴口罩,禁止不必要外出,保持社交距離。
b.有症狀者請勿上班上學,就醫請通知1922
c.發燒咳嗽呼吸道嗅覺味覺失調腹瀉等症狀請明確告知醫師
d.上班族有狀況請回報主管、學生請回報師長,有旅遊史且無法排除者盡量採檢。
4.二月分時曾表示盡量不要蒸口罩,為何態度轉變?
答:要讓口罩能夠多使用幾次一直是我很期待的事情,食藥署先前認為沒有實證不夠謹慎,所以做了陸續嚴謹實證證明後他們才同意宣導。
(04b解讀:進出醫院等高風險區域,有咳嗽,還是以一次使用為原則)
5.如何定義人潮擁擠的地方?是人數還是密度?連假結束後才發出要求是否太慢了?
答:密集度很難完整定義,就採取大數法則,有可能性的就提醒注意。這次連假過度集中的情況比我們想像中的嚴重,過度擁擠還是要有一定時間風險較高,不是捷運上車下車就隔離。行動不會嫌晚,該做的就是要做,不會因為先前沒做而不去做。我知道防疫期間規定一直在變化,但只能請大家配合。每個決定都很困難,在可能的範圍內請大家一定要配合。居家辦公已經很多地方做得到,上班的話請嚴格遵守口罩洗手個人衛生。防疫是大家的事情,這次的新冠沒有先前的範例可以參考,一定會一直在變。
6.人潮壅擠定義太模糊會讓民眾不知道要不要在家上班。是否民眾在前幾天有去警訊地區就盡可能在家上班,不要上學?
答:應該說包括但不限於這些地區。如果有長時間待在擁擠和不特定人群接觸的地方,可以的話就在家上班。沒辦法就戴口罩和勤洗手和自主管理。政府沒辦法把每件事情都規範給大家。有旅遊史有症狀就不要上班上學,老闆和學校不能有相關懲處。有症狀就跟1922聯繫,就醫,回報旅遊史。
7.地方醫療單位是否已在連假後出現醫療壓力,所以提出管理要求?
答:數據不會這麼快出現,但醫療界確實有所憂心。我們在連假前已經有宣導保持距離和口罩配戴,但目前看來是擁擠度超乎我們的預期。提出自主健康管理是為了避免無自覺症狀或在潛伏期的可能患者不要傳染給更多人。目前沒有看到採檢潮。
8.居家檢疫者在家開聚會或約會的話開罰嗎?
檢疫通知書上有要求和家人保持一公尺以上距離,減少訪客。如果找到違規證據就裁罰。會進一步規範居家檢疫者要避免所有訪客,檢疫者本身不要接見訪客。
9.民眾緊繃和經濟停滯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如果經濟防疫陷入兩難時,如何處理?
答:你點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我們認為防疫優先,但不會為了防疫lockdown所有事情。就是要隨時調整,有任何的情況都會和經濟單位討論,做出最好的決定,但仍然防疫優先。
10.台大公衛建議社區抽樣檢測和優先檢測醫院及長照機構人員,還有社交距離兩公尺來規範活動總人數的看法?
答:專家的意見可以在專家小組上確認,很多建議都很好,但還是有些執行的步調,我們來研議最有效率的步調。
11.腹瀉是一次就算嗎?會自動痊癒或緩解嗎?國外旅遊史還是重要判準嗎?
張P答:腹瀉從輕微到很多天較嚴重狀況都有,基本上持續的嚴重腹瀉比較危險。其實一般生活很容易拉肚子,如果沒有特殊接觸史或旅遊史,不須拉了一次或一天就太擔心。另外比方諾羅病毒或是輪狀病毒也會造成腹瀉群聚,所以還是集中在有國外旅遊史或跟相關人士有接觸部分。
12.目前仍然定調是零星社區感染,如果後續社區感染大規模爆發,醫療量能能夠負荷嗎?
答:目前是絕對夠。我們一直有在關注負壓病床使用率,現在還有四成多是空著的。呼吸器有一萬台,目前有1200~1300台可用,目前量能是可以的。
13.對動物驗出新冠的看法?
答:之前是沒有證據證明動物會感染新冠。最近新聞陸續出現,農委會會進行詳細評估。
14.關於有學校公告去過熱點的學生一律休假七天,這是否有影響學生修課權益? 教育部認為無症狀的學生要強制休假嗎?要遠端或其他方式補課嗎? 幼兒園的補課和退費問題?
答:受教權一定要照顧,學校可以改變授課方式,但前提是要配合防疫需求,不可以請學生回家卻讓學生在外面閒晃或在外群聚。學校可以採取更進一步的防疫措施,但要確保學生就學權益和自主健康管理的嚴謹程度。學校應該針對相關情形進行學雜費方面的退費措施。
15.Nature期刊4月1日有德國研究發表發病前五天病毒量最高,意味傳染力較高的看法?
答:我們也有追蹤患者的PCR變化,開始時確實病毒量最高,第一周都偏高,之後開始慢慢下降。發病前沒有偵測到就沒有資料,我們現在清楚發病時病毒量都是很高的時候,會隨著症狀緩解而下降。無症狀的感染者當然不知道何時開始有病毒,但有幾個個案也是開始時病毒量很高。國外現在證實無症狀有機會傳播,但因為沒有症狀所以排出病毒的機會相對較小,除非你真的很靠近對方。綜合來說,我們的經驗和論文大概是符合的。
(04b解讀:德國這篇研究可惜的是僅有9例,案例太少。之後我再詳細來唸這篇)
16.近幾例兒童好像都有發燒,可以說兒童感染後容易發燒嗎?還是只是巧合?
答:兒童部分根據相關資料來看,感染後症狀都比較輕微,當然還是會有發燒很快過去的現象。目前看來兒童個案較少變成重症。國外有少部分嬰幼兒重症或死亡案例,但相對來說比起成人還是較為輕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