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日文>
# Hiroshi老師初級日文萬用句型課
🌱 預購優惠只到 5/27 12:00 PM,輸入優惠碼 hiroshi200 ,可以折 200 元哦!
✍️「Hiroshi老師初級日文萬用句型課」詳細介紹
https://bit.ly/2Pqm0r3
-------------------------------------
很多人問我:「在日本住了10年了,基本上日文都沒有問題了吧?」
每次我都是想了想,回說:「嗯~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啊!」
在學習日文這條路上,我覺得自己真的不算是特別積極所以進步超龜速。(到現在都還在努力中,時常豆豆口中都會冒出我聽不懂的日文單字,擦汗~😅)
-----------------------------------
回想10年前剛來到日本時,立刻就到日語學校去報到了。當時五十音都搞不清楚,連老師問我是哪一國人這句話都聽不懂,立刻就被分到日語初級班去。
當時日文學得蠻辛苦的,覺得上課的教材例句都不是很有趣,下課後作業也時常都寫不出來。(但是當時和日語學校認識的朋友到處吃喝玩樂倒是蠻開心的XD)唸了一年日語學校後勉強考到了N1,但其實很多得分都是靠瞎猜來的。
離開日語學校後開始真實使用日語面對生活挑戰,用著破爛的日文程度一整天在Hello Work跟歐吉桑們周旋,終於開始打工後連叫個快遞都有障礙,接電話也時常弄錯對方意思或是自己辭不達意。
後來的幾年有機會接觸採訪工作,透過每天大量的聽和說練習後,覺得自己的日文似乎進步了一些。至少看搞笑短劇我可以哈哈大笑,去美髮院可以和美髮師瞎聊一番。
-----------------------------------
然而就在當了媽媽之後,才又發現
「咦!我怎麼沒有辦法“很自然”的跟日本媽媽以及幼稚園老師聊天,為什麼在敘述一件事的時候,對方時常會頭頂上冒出問號呢?」
(然後寫聯絡簿時,連幾個簡短的句子也要思考非常久才能下筆。)
和枝豆討論了這件事,他說我在使用日文敘述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時,還是有會用錯時態以及搞錯助詞的狀況,所以會讓對方有點困惑。
「要不要趁這個機會,再回到基礎好好的提升一下自己日文的精確度啊!」枝豆提議。
----------------------------------------------
後來搜尋了一下網路上的日文學習課程,有好多新發現。
「咦!原來文法句型是可以這麼簡單易懂的耶!」
「原來例句造得有趣特別一點,就會讓人印象深刻!」
「Hiroshi老師不愧是專業口譯員,可以把大家常犯的助詞和時態錯誤都歸納整理出來,下次我自己也可以注意一下!」
「要是早點發現這樣的線上課程的話,我就可以隨時隨地,更有系統的學習日文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明明是之前自己偷懶XD)
----------------------------------------------
這陣子很認真看專業口譯員Hiroshi老師的影片學習日文,內心覺得相見恨晚。
時常看他錄影片回覆大家的翻譯疑難雜症,拆解句型結構的方式以及文法說明非常淺顯易懂。加上對於日本的文化有深度了解,所以他的日文用字遣詞讓人覺得非常自然道地。另外也因為Hiroshi老師有大量的口譯經驗,在語氣表達的精準度上也很精確,讓我受益良多。
「喔~~原來同樣是敘述一件事,這樣說的話對方會更好懂!❤️」
以前我時常會想著「要是早一點開始學日語就好了啊!」「有沒有什麼突飛猛進的方法呀?」
現在則是認為「找到可以讓人提升學習興趣,實際提升日語程度的線上課程的話,就可以自己安排時間一天一點的精進!」
----------------------------------------------
➡Vclass推出的「Hiroshi老師初級日文萬用句型課」
https://bit.ly/2Pqm0r3
我覺得除了非常適合剛學完50音,要進階基礎日文的句型的學習者外。也很適合想要讓自己的文法精確度更提升的人。
課程的內容很有趣畫面和配樂也很活潑,完全不怕打嗑睡XD~Hiroshi老師的例句示範也讓人印象深刻,隨時隨地只要有時間就可以重複複習課程內容。
真心覺得是很棒又扎實的日文課程,推薦給和我一樣正在日文學習之路上奮鬥的大家!
➡「Hiroshi老師初級日文萬用句型課」詳細介紹
https://bit.ly/2Pqm0r3
破折號例句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八卦
【標點符號】聊一聊標點符號的「身材」
**
上次討論標點符號時,有眼尖的網友發現我的括號(甲式夾注號),誤用了半形。的確如此,多年來,我都貪圖方便(可以少按兩個鍵),使用半形,漸漸也就不自知了。感謝指正。
根據教育部的規範,新式標點符號都應該使用全形字(占一字空間),而其「體態」可分為三類:
一、一個符號形式,居中,占一字空間;有句號、問號、驚嘆號、逗號、頓號、分號、冒號七種「點號」,以及間隔號、連接號兩種「標號」。
二、兩個符號形式,居中,前後各占一字空間;有引號、夾注號、書名號(乙式),以及兩個符號形式連用的破折號、刪節號。
三、一個符號形式,居下或居旁,空間依標示的名稱長度而定;有書名號(甲式)、專名號兩種。
一般的誤用,除了我慣犯的半形字外,刪節號應該占兩個字的空間(六個點),以及破折號應該占兩個字的空間(兩個全形橫槓),也常出現只占一個字的誤用。
不過,實務上,由於字間疏密的視覺效果,標點符號的「規範體態」還是有一些值得討論的空間。
大家如果對簡體字版書籍的閱讀不陌生的話,請容我先談談簡體字的用法。
簡體字版的引號是兩個「雙逗號」的形式(“ ”),各占一個字的空間,分居引語的左上和右上角。每次讀到這種形式(特別是一句話裡使用了多個引號),我都會覺得字間破碎,視覺不快。關於這一點,不曉得大家的看法如何?
回到台灣標點符號用法的討論,我特別要指出的是「連接號」。根據規範,連接號無論甲(─)乙(~)式都占一字空間;但實務上,全形字的連接號卻往往會出現視覺結構失衡的情形。
漢字以全形字的甲乙式連接號作連結,視覺的平衡感沒有問題;但若是阿拉伯數字,以全形符號連接就會顯得失衡了。以下例句比較:
詳細內容請參見附表3─1、3─2(不佳)
詳細內容請參見附表3-1、3-2 (佳)
手機上顯示的來電號碼是0988─123─321(不佳)
手機上顯示的來電號碼是0988-123-321(佳)
指南將收縮壓在120~139 mmHg和/或舒張壓在80~89 mmHg的範圍定義為「臨界高血壓」。(不佳)
指南將收縮壓在120~139 mmHg和/或舒張壓在80~89 mmHg的範圍定義為「臨界高血壓」。(佳)
此外,部分專家主張「標明連續的幾個階段」,應使用破折號(占兩字空間)。個人也覺得,無論在功能上,或視覺結構上,還是應以使用連接號(占一字空間)為妥。
高大的喬木──低矮的灌木──平坦的草原,這種隨著海拔的升高,呈現出植物不同分布的現象,被稱為「植物的垂直分布」。(不佳)
高大的喬木─低矮的灌木─平坦的草原,這種隨著海拔的升高,呈現出植物不同分布的現象,被稱為「植物的垂直分布」。(佳)
當然,以上只是我個人的實務心得,並非什麼學院標準,還請專家指正。
破折號例句 在 Facebook 八卦
[職場上的亞洲女人與那些甩不掉文化束縛]
前幾天讀到,2021年經濟學人The glass ceiling調查當中,瑞典職場被列為是全球對女性最友善的國家,其他北歐國家也都位列前五名。經濟學人針對調查結果下的文章標題更是淺顯易懂,以「Go north, young women」直接宣告全球女性,要工作就到北國的職場打拼吧!
身為在瑞典職場打拼的女性科學家,3月8日國際婦女節當天,我被一個德國朋友加進了個名為Gender Equality in Academia的社團。加入後赫然發現裡面不少我之前在哥德堡大學認識的同學,還有在AstraZeneca上班的女性同事。社團裡對於性平議題討論得風風火火 - 為什麼在科學領域裡還是以男性主導居多?為什麼女性的PhD會特別被稱為female PhD? 甚至有人發文指出,當她 google "academia(學術)"這個字,用來解釋這個單字的例句竟是:「“He” spent “his” working life in academia.」引來社團內不少女性按下憤怒的表情符號。
有人問了:「不仿想像一下,你腦海裡的科學家長什麼樣子?」一語道破即使在兩性平等的議題上已比其他國家好上太多的瑞典(或歐洲),在多數人的腦海裡,對科學家的印象似乎還是戴著護目鏡、看起來相當專業的男性,明指學術界裡依然存在相當不平等的情況。以我在哥德堡大學做畢業題目的癌症中心為例,總共23個研究團隊,也只有4個團隊主持人為女性。
有趣的是,今天讀到另一份報導,瑞典青年與公民社會局(簡稱MUCF)所做的調查發現,非瑞典出生的年輕女性(20-29歲)是在瑞典最難找工作的族群。這就引發了我強烈的興趣,記得我剛到瑞典時是31歲,超過這個族群也不會太久,當時最讓我挫折的就是即使頂著八年的學界與業界的工作經驗,在瑞典找工作還是屢屢碰壁。因為太好奇就去把這份資料挖出來想再多了解一點,發現瑞典MUCF這個機構真的很有心想去改善瑞典任何不平等的情況,整份報告洋洋灑灑共116頁。其中我發現,非瑞典出生的年輕女性在瑞典已經夠難找工作,他們還詳細調查這些女性的出生背景,結果最難找工作的竟是"亞洲出生"的年輕女性們,跟亞洲出生男性的就業比率整整差了20%之多!若是以北歐國家男性與女性就業率近乎一樣來看,這個gap差距真的有夠大,也難怪經濟學人直接在文章中指出,東南亞女性在職場上要突破的玻璃天花板根本是防彈等級的,不僅薪水少了亞洲男性整整1/3,主管等級的女性甚至只有男性的1/7。
不過這樣的現象竟然從東南亞延伸到瑞典,究竟是什麼情況導致即便在最提倡性平的北歐國家,亞洲女性卻還是在就業率上敬陪末座?MUCF指出,可能的潛在原因包含了她們被期待要做更多的家務事,也往往因為有太多育嬰假的關係犧牲了自己的就業機會。
看到這裡我不禁想,這不就是在傳統社會氛圍下,亞洲女性最深沈的包袱嗎?好像每個女人出生就被社會期待要多擔待點家務事,有時候要不要生小孩更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不過既然人都已經到瑞典了,社會壓力已不復存在,還是這樣的觀念早已發展成潛意識的自發行為?
啊,亞洲女人+科學家,我現在才知道原來這是最不容易在北國生存的組合(笑
*圖片摘自MUCF - Unga utrikes födda kvinnors etablering i arbetslivet
破折號例句 在 破折号3分钟理解标点符号- YouTube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