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美術館 新展揭幕!《#不朽的青春》展出 #陳澄波、石川欽一郎等47位藝術家作品,陳澄波描繪清水斷崖的《#東臺灣臨海道路》,睽違 90 年後首度返台展出。
#臺灣美術再發現
#窺見近百年前的蘭嶼花東奇萊山
★更多設計生活情報,加我們Line好友和IG吧!
Line→https://goo.gl/cwpwqM,IG→https://goo.gl/GwwA1U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潘家欣 內容簡介: 一部「非典型」+「被遺忘」的臺灣美術史 看臺灣美術運動,如何從臨摹水墨畫、走向獨創風格;潮到出水、出國比賽! 原「方格子」(VOCUS)同名專欄‧...
石川欽一郎作品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八卦
#郭雪湖 #廖繼春 #林玉山 #陳進 #陳澄波 #陳植棋 #臺展
1927 年,在石川欽一郎等日籍畫家、教師與民間美術愛好者的推動下,促使臺灣教育會開辦了全島第一個大型美術展覽──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
仿效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帝展)為基礎規畫而成的臺展,包含東洋畫與西洋畫兩個部門。
1927 年 10 月 21 日,臺展官方發表的審查結果,卻為鼓譟多時的臺灣藝壇再次掀起風波。令所有人驚訝的是,東洋畫部裡,那些本來活躍於藝壇的名家們幾乎全軍覆沒。
取而代之的,是三位藉藉無名皆不到二十歲,後來被稱為「#臺展三少年」入選:
林玉山的〈大南門〉與〈水牛〉
陳進的〈姿〉〈けし(罌粟花)〉與〈朝〉
郭雪湖的〈松壑飛泉〉
為何這群年輕畫家能快速竄起入選呢?
除了優秀的技法,以「#寫生」技巧描繪臺灣鄉土色彩也是他們入選的原因。往後,呈現「#地方色」,也就是「#本島天候地理之特色」,成為參加臺展的畫家們欲入選的不二法門。
臺灣的山川風景、人物形象(原住民、客家人、漢人等族群)、民間習俗、傳統信仰,這些極富「臺灣味」的元素,往後都成為了入畫題材。
這些藝術家們以臺灣風光入畫,描寫南國景色的作品,也同時引起東京畫壇的注目。帶著地方色,臺灣青年畫家們正要轟動日本藝壇呢!
找到屬於臺灣的「地方色」:從日治臺府展到民國省展,刻畫出臺灣歷史的藝術家們 👉 https://bit.ly/3gmJskf
▂▂▂
#政治 #經濟 #移民 #藝文 #宗教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不能只有我看到!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
___________________
喜愛紙本的溫度由此去📖
博客來 http://bit.ly/04400299-B
誠 品 http://bit.ly/04400299-E
金石堂 http://bit.ly/04400299-K
圓神書活網 http://bit.ly/04400299
喜歡裝在閱讀器輕巧看的由此去📖
Readmoo http://bit.ly/2Sxavjj
博客來 http://bit.ly/3fQ2P3O
google圖書 https://bit.ly/3i1tBIV
___________________
#讀墨六月主打星 #熱騰騰新書 #買一本在家好好讀
石川欽一郎作品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八卦
【高美館 REOPEN 美學走入城市 】
文:李雨蓁 Lí Ú-chin、圖:立足城市 City Story
今天晚上, #高美館 重新開幕了,館內外大幅的白色調,讓空間更加明亮,Go Go Machine Orchestra 跑跑機器人 的音樂和正門的投影,揭開美術館的序幕。一旁的居民,若無其事的做著平日的運動,這是市民的美術館。在內惟埤走著,看著森林與湖泊中倒映出的城市光影,令我想起了這些年,幾件美學案例對高雄的啟發。
#一座美術館可以翻轉城市
近幾年,不只是台灣,世界各國城市間紛紛爭相興建藝術相關場館,很多城市的模範指標都是畢爾包的古根漢美術館。
1991年,在當地市政府與議會齊心邀請下,古根漢到畢爾包設館,並由法蘭克.蓋瑞操刀在內維翁河充滿廢棄工廠與造船廠的碼頭區,興建弧面流線的美術館,開幕頭3年,遊客為地方政府帶來超過1億歐元的稅收;開幕頭4年,全市觀光客暴漲700%,更創造超過5000個工作機會,效益遠遠超過興建成本。
2018年,歐洲都會化獎(Urbanism Awards)頒發年度歐洲風雲城市,從社會、經濟、環境、良好的政府治理與商業成功等元素評選,畢爾包脫穎而出。
然而,畢爾包的成功並不只靠古根漢。水岸區域的活化、地鐵與輕軌串連的大眾運輸升級,文化投資帶動工業經濟的轉型,都是畢爾包從年輕人外流的城市,轉變為償還負債,人均收入高於全歐30%城市的原因。
與其說一座美術館能翻轉城市,重要的更是不分黨派,官民齊心合作,改變城市的決心。
#台灣在地創作也能爆發龐大能量
去年底到年初,藝術圈最夯的展覽,就是MoNTUE北師美術館的「#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這檔展覽將過去許多只能從美術史冊、書籍圖錄裡看到的經典名畫,甚至有些僅存於文獻史料口耳相傳的佚失作品、遺作手稿,包含石川欽一郎的《河畔》、陳澄波的《東臺灣臨海道路》、陳進的《三地門社之女》及《少女》大理石雕像紛紛從散落各地的私人藏家、公立博物館和國外美術館借出,讓一般民眾得以親眼目睹近百年前台灣畫家的原畫真跡。
在沒有政府資源、大幅宣傳下,居然靠著網路好評口耳相傳,到了展覽最後一週天天爆量排隊,甚至延長展覽時間到夜間。如此成功的策展,也證明了民眾對台灣本土美術史「遺失歷史」的高度興趣。透過策展,銜接本土過去與未來創作能量,並在國際上取得定位,這正是新世代美術館建築潮以外,另一項更重要的事。
#將美學引入城市品牌與在地產業
奧地利第三大城林茲(Linz),人口約 20 萬人出頭,二戰前林茲就成為奧地利的工業中心,但70年代面臨重工業衰退,城市品牌競爭不如維也納與薩爾斯堡等困境。於是林茲做出了認同上的轉型,和藍領生活結合,引進在地精神,並且強調「未來」而非過去,將當地文化的重點放在了「當代藝術」與「電子藝術」。
1979 年林茲開辦 #電子藝術節,和「聲音之雲(Klangwolke)」戶外聲光音樂會,結合多瑙河水岸風光,夜間開唱時,聲光煙火齊射,色彩斑斕,完全顛覆了城市過去的意象。在林茲制定的文化發展計劃中,科技和新媒體佔了關鍵角色,1995 年更設立了公私合營的電子藝術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 GmbH),提供互動科技,互動裝置和藝術結合的教育學習環境,並下轄「未來實驗室」,和林茲大學「媒體藝術與科技中心」結合,推動技術與創意並進。
而林茲在地其他文化建設,如倫托斯美術館(Lentos Museum),Ok 當代藝術中心等,也均和電子藝術相關活動密切合作。同時這些在造型上下了一番工夫地新建館舍,也成為多瑙水岸重要的光影風景。發展以來,電子藝術活動和周邊高等教育合作,培育了充沛的資訊媒體人才,使得林茲的文化產業能蓬勃發展,特別是資通媒體和研發教育諮詢業營業額顯著增加,成為鋼鐵與石化以外的另一重要產業。
總計在 2005-2010 年間,文化軟硬體建設和觀光創造了6000 個左右的就業機會。林茲在電子藝術上的投入,和官民通力合作的結果,也讓林茲獲選 2009 年歐洲文化之都,在當年帶來 10 倍的觀光人數成長,活動過後,林茲站穩以「數位媒體為介面的文化之都」形象,進一步於 2014 年加入 UNESCO 創意城市網絡,獲選為「媒體藝術城市(CIty of Media Arts)」。近期的新目標更要利用舊菸草工廠活化,打造林茲成為奧地利主要的創業產業創業中心。
#高雄再造靠藝術?
從畢爾包、林茲這些國外城市的成功案例,我們都能看到,從藝術帶動城市復興,並非不可能;而從近年台灣藝術與設計策展品質提升,我們也看到了在地需求與供給端的龐大潛力。
然而,這些城市並非只有館舍或藝文活動,還包含整體城區的改造規劃、交通動線重整、教育資源投入、結合文化的產業佈局等多種策略,並且在取得市民高度共識下,打造出城市新形象。
未來,高美館透過輕軌可以連接當代美術館、駁二、流行音樂中心等文化設施、一直到高軟、5G/AIOT園區等產業地帶,高雄如何用藝術做為能量,創造城市新動力,就是這波城市轉型的一大挑戰了!
石川欽一郎作品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潘家欣
內容簡介:
一部「非典型」+「被遺忘」的臺灣美術史
看臺灣美術運動,如何從臨摹水墨畫、走向獨創風格;潮到出水、出國比賽!
原「方格子」(VOCUS)同名專欄‧增訂完整版。
臺灣美術的文藝復興,多元文化衝擊下的島嶼天光!
★坊間最完整1895~1945全紀錄;
★史上唯一首度130幅原作獨家授權;
★24+2位先驅藝術家用作品說人生故事。
你可明白,這些既熟悉又陌生名字的背後故事?
石川欽一郎──作育英才;臺灣西洋美術的教父。
李石樵──前衛寫實;和村上春樹同樣是長跑迷。
陳澄波──愛妻愛女;具有當時少見的性平意識。
廖德政──溫柔文青;目賭廣島原爆的藝術天才。
李梅樹──吾愛吾鄕;既畫圖又建廟的跨界NO.1。
陳庭詩──抽象現代;《悲情城市》男主角的原型。
該如何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理解──
被大時代遺落的藝壇菁英,他們的重要性與歷史定位?
前輩美術家們的青春,與我們一般無二。但是執著獻給藝術的美好年華,就這麼湮沒在戰亂與典範轉移的時代中……。
時間拉回臺灣殖民時期。日本欲藉著國民教育體系、舉辦畫展等懷柔手段收攏民心,因此由臺灣美術教育的靈魂人物──石川欽一郎,開啟了臺灣美術史的序幕。由黃土水作為赴日習畫第一人,並陸續由廖繼春、顏水龍、陳植棋、李石樵、陳澄波、李梅樹、郭柏川、陳德旺、洪瑞麟、廖德政等人前往「內地」學習繪畫,充分奠定了臺灣美術運動的堅實基礎。
讀一場世人遺忘的歷史記憶
煮一桌淡中有味的常日生活──
為重拾這段空白的藝術史,本書仔細爬梳日治時期至臺灣光復後這些美術家的生平;深入剖析其創作風格與歷史定位,還原當時藝壇的真實樣貌。同時與台菜的色香味相集結,勾勒出令人臆想近百年前的人生餘味,向本土先驅創作者曾經燦爛、始終美好的滄浪人生致敬!
透過觀看日治時期藝術家的人生,能讓生活在當代的人們瞭解──
我們究竟錯過了多少美學的、歷史的、文化的,甚至飲食的臺灣?
如果陳澄波還活著,我想問他赴日留學最想念的食物是什麼?
如果李梅樹還活著,我想問他最能代表故鄉的美食,可是金三峽牛角麵包?
如果郭雪湖還活著,我想問他自習學畫時,往返圖書館路上都吃些什麼?
如果倪蔣懷還活著,我想問他退居幕後,心中又是何種滋味?
作者簡介:潘家欣
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現任美術教師。《職校美術》(育達文化,乙版)作者,曾出版《負子獸》《失語獸》《妖獸》等詩集;2018年主編詩選《媽媽+1:二十首絕望與希望的媽媽之歌》。2007年獲府城美展水墨類入選、南瀛藝術獎東方媒材佳作;2009年府城文學獎新詩首獎、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
擅長以剪紙、文字、繪畫媒材進行跨領域的多元創作。現居臺南,過著教學、藝術創作與寫作多軌並行的斜槓人生。
石川欽一郎作品 在 Hung Jui-Lin 山紫水明‧ 在北美館—石川欽一郎作品修復紀錄 ... 的八卦
北美館│掘光而行:洪瑞麟Unearthing Light: Hung Jui-Lin【訂閱北美館】https://reurl.cc/X45O93展覽時間│Date: 2022/03/19 - 2022/07/31展覽 ... ... <看更多>
石川欽一郎作品 在 石川欽一郎 - 求真百科 的八卦
石川欽一郎 (1871年8月8日-1945年9月10日),號欽一廬,日本畫家,出身靜岡縣, ... 油畫作品〈河畔〉參展,這幅作品之後曾下落不明,在2017年才再度於台灣重現天日。 ... <看更多>
石川欽一郎作品 在 【《石川欽一郎大師》師生作品】 - Pinterest 的八卦
Feb 15, 2016 - 【《石川欽一郎大師》師生作品】 台灣的文化承襲於大陸閩粵地區,但是經過日本五十年的殖民式統治,卻起了一些變化。日本在殖民地上榨取資源勞力,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