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四十歲後,必須做好準備面對離別,練習好好說再見。
經歷過離別的傷痛後,悲傷會為我們帶來更深的體悟、讓我們成長。請記得,分開不一定是壞事,有時反而能因此展開新的關係。
悲傷也未必不好,當發生令你感到傷心難過的事時,請不要把悲傷藏在心裡,如實地、盡情地去體驗它,這是面對離別最好的方法。
取自《年屆四十,中年迷路》
***************************
各位朋友,早安:
之前版面上就有朋友提到,過了四十之後,就要面對各種離別。所以四十之後,要練習好好說再見!
有些關係開始斷裂了,有些朋友不再相見,有些親人離我們而去,我們也不再青春洋溢。尤其過了四十以後,日子過得特別快,好像我們要一直對過去的自己揮手道別。
我們開始對於假裝很厭煩,在社會上這麼久,虛偽社交的面具黏膩不堪,接下來的時間我們想多為自己活。尤其我們離棺材越來越近,那些離別,都在提醒我們,早早卸下那些防衛。
那些不冷不熱的互動,我們就不投入了。喜歡用語言暴力打壓他人的人,如果不是為了必要的生存,也不想再多回應什麼。
以前活成像孤島,會覺得心酸寂寞。現在獨來獨往,知道這再清靜自由不過。
四十歲是好時光,剛剛好成熟,體力也還夠,雖然壓力比較大,但其實想活得多悠閒,是在一念之間。可以打定主意歸隱山林,對自己皈依;也可以摩拳擦掌,準備自我實現。
祝願您,在道別之後道謝,然後體認到,那些悲傷淬鍊,都在教導我們心更柔軟,同時放下怯懦,勇敢向前!
***************************
練習好好說再見
【文/ 姜善英】
心愛的人驟逝的痛苦,無論過多久,都令人難以釋懷。我曾看過一位母親為不幸罹難的女兒在生日蛋糕上點蠟燭慶生的照片,那畫面讓我久久難忘。至親的離去,最痛的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
哀傷、悲戚,這些言語都不足以形容這樣的痛。我的母親因為一場意外,失去了他最心愛的么子,我最小的弟弟。弟弟的離開,讓整個家陷入愁雲慘霧中。父親因為承受不了這樣的打擊,隔沒多久也過世了。母親則像發瘋似的,到處尋找弟弟的蹤影。
而我到現在一想到弟弟就會揪心不已。
無論是誰,都可能會面臨突如其來的離別。可能是和戀人分手,也可能因為意外失去親人。過了四十歲後,不管是哪種離別,都離我們不遠。
若哀傷時有人陪伴,悲傷便能消減一些。因此,如果我們身邊有人正在承受離別的痛苦,請陪伴著他。
生命有時會迎來悲傷,就像初冬凜冽刺骨的寒風一樣,和心愛的人經歷生離死別,任誰都會心痛。
彷彿總在身邊的父母、兄弟姐妹,或早或晚也終須一別。生離固然令人難過,但死別的痛苦更糾心。面對死亡,許多哲學家和文學家都曾探討過這課題,每個人感受到的層次也都不同。
逝去的人和自己的關係深淺?彼此如何相處?他的人品如何?關係不同,刻劃在每個人心中的痛苦和悲傷程度也不同。
因此,面對每一次離別,都需要練習好好說再見,練習好好悲傷。有些人失去子女或心愛的人,心痛到連哭都哭不出來。然而悲傷沒有好好釋放,流不出來的淚水會讓心生病。
也有人在心愛的人過世後,怕整理遺物會觸景傷情,就這樣放了好些年。只有面對悲傷,能鼓起勇氣整理遺物時,才有辦法真正走出來。一輩子活在痛苦中,絕非逝者所願。他們希望看到的是活著的人,能夠幸福地度過餘生。
死亡是人生的終點,每個人都會面臨死亡。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不管怎樣都要好好珍惜眼前和身邊的人。把每天都當成最後一天來過,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
經歷過離別的傷痛後,悲傷會為我們帶來更深的體悟、讓我們成長。請記得,分開不一定是壞事,有時反而能因此展開新的關係。悲傷也未必不好,當發生令你感到傷心難過的事時,請不要把悲傷藏在心裡,如實地、盡情地去體驗它,這是面對離別最好的方法。
邁入四十歲後,必須做好準備面對離別,練習好好說再見。
.
以上文字取自
年屆四十,中年迷路:不安是人生課題未解,重新盤點現狀,找到最值得努力和期待的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6882
.
【已取消】2/9我不是挨打就會趴下的人 》2/9台北國際書展.對談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78178876154107/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皈依要準備什麼」的推薦目錄:
- 關於皈依要準備什麼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 關於皈依要準備什麼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 關於皈依要準備什麼 在 Facebook
- 關於皈依要準備什麼 在 法鼓山皈依查詢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 關於皈依要準備什麼 在 法鼓山皈依查詢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 關於皈依要準備什麼 在 佛光山皈依法名查詢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DCARD、PTT 的評價
- 關於皈依要準備什麼 在 佛光山皈依法名查詢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DCARD、PTT 的評價
- 關於皈依要準備什麼 在 標籤: 皈依要準備什麼 - 全台寺廟百科 的評價
皈依要準備什麼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邁入四十歲後,必須做好準備面對離別,練習好好說再見。
經歷過離別的傷痛後,悲傷會為我們帶來更深的體悟、讓我們成長。請記得,分開不一定是壞事,有時反而能因此展開新的關係。
悲傷也未必不好,當發生令你感到傷心難過的事時,請不要把悲傷藏在心裡,如實地、盡情地去體驗它,這是面對離別最好的方法。
取自《年屆四十,中年迷路》
***************************
各位朋友,早安:
之前版面上就有朋友提到,過了四十之後,就要面對各種離別。所以四十之後,要練習好好說再見!
有些關係開始斷裂了,有些朋友不再相見,有些親人離我們而去,我們也不再青春洋溢。尤其過了四十以後,日子過得特別快,好像我們要一直對過去的自己揮手道別。
我們開始對於假裝很厭煩,在社會上這麼久,虛偽社交的面具黏膩不堪,接下來的時間我們想多為自己活。尤其我們離棺材越來越近,那些離別,都在提醒我們,早早卸下那些防衛。
那些不冷不熱的互動,我們就不投入了。喜歡用語言暴力打壓他人的人,如果不是為了必要的生存,也不想再多回應什麼。
以前活成像孤島,會覺得心酸寂寞。現在獨來獨往,知道這再清靜自由不過。
四十歲是好時光,剛剛好成熟,體力也還夠,雖然壓力比較大,但其實想活得多悠閒,是在一念之間。可以打定主意歸隱山林,對自己皈依;也可以摩拳擦掌,準備自我實現。
祝願您,在道別之後道謝,然後體認到,那些悲傷淬鍊,都在教導我們心更柔軟,同時放下怯懦,勇敢向前!
***************************
練習好好說再見
【文/ 姜善英】
心愛的人驟逝的痛苦,無論過多久,都令人難以釋懷。我曾看過一位母親為不幸罹難的女兒在生日蛋糕上點蠟燭慶生的照片,那畫面讓我久久難忘。至親的離去,最痛的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
哀傷、悲戚,這些言語都不足以形容這樣的痛。我的母親因為一場意外,失去了他最心愛的么子,我最小的弟弟。弟弟的離開,讓整個家陷入愁雲慘霧中。父親因為承受不了這樣的打擊,隔沒多久也過世了。母親則像發瘋似的,到處尋找弟弟的蹤影。
而我到現在一想到弟弟就會揪心不已。
無論是誰,都可能會面臨突如其來的離別。可能是和戀人分手,也可能因為意外失去親人。過了四十歲後,不管是哪種離別,都離我們不遠。
若哀傷時有人陪伴,悲傷便能消減一些。因此,如果我們身邊有人正在承受離別的痛苦,請陪伴著他。
生命有時會迎來悲傷,就像初冬凜冽刺骨的寒風一樣,和心愛的人經歷生離死別,任誰都會心痛。
彷彿總在身邊的父母、兄弟姐妹,或早或晚也終須一別。生離固然令人難過,但死別的痛苦更糾心。面對死亡,許多哲學家和文學家都曾探討過這課題,每個人感受到的層次也都不同。
逝去的人和自己的關係深淺?彼此如何相處?他的人品如何?關係不同,刻劃在每個人心中的痛苦和悲傷程度也不同。
因此,面對每一次離別,都需要練習好好說再見,練習好好悲傷。有些人失去子女或心愛的人,心痛到連哭都哭不出來。然而悲傷沒有好好釋放,流不出來的淚水會讓心生病。
也有人在心愛的人過世後,怕整理遺物會觸景傷情,就這樣放了好些年。只有面對悲傷,能鼓起勇氣整理遺物時,才有辦法真正走出來。一輩子活在痛苦中,絕非逝者所願。他們希望看到的是活著的人,能夠幸福地度過餘生。
死亡是人生的終點,每個人都會面臨死亡。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不管怎樣都要好好珍惜眼前和身邊的人。把每天都當成最後一天來過,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
經歷過離別的傷痛後,悲傷會為我們帶來更深的體悟、讓我們成長。請記得,分開不一定是壞事,有時反而能因此展開新的關係。悲傷也未必不好,當發生令你感到傷心難過的事時,請不要把悲傷藏在心裡,如實地、盡情地去體驗它,這是面對離別最好的方法。
邁入四十歲後,必須做好準備面對離別,練習好好說再見。
.
以上文字取自
年屆四十,中年迷路:不安是人生課題未解,重新盤點現狀,找到最值得努力和期待的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6882
.
【已取消】2/9我不是挨打就會趴下的人 》2/9台北國際書展.對談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78178876154107/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皈依要準備什麼 在 Facebook 八卦
人們常笑稱,要寫一個關於殺人的故事,可用不著真的去殺人吧?不過對於茱麗葉.休姆(Juliet Hulme)而言,真的有過殺人經驗,或許真能帶來不少靈感。
.
此事要先從1954年2月開始談,時年15歲的寶琳.帕克(Pauline Parker)在日記上寫著:「為什麼媽不能去死?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死去,為什麼爸媽不能都去死?」
.
同齡的寶琳.帕克與茱麗葉.休姆當時同樣就讀位於紐西蘭基督城的一間女校,兩人當時的關係堪稱形影不離,是最要好的朋友。然而,她們之間的出身背景卻有很大差距,寶琳是魚販之女,茱麗葉的父母則是來自英國的顯貴,她的父親受聘來當地擔任大學校長。
.
不過兩人一見如故,茱麗葉並未因為家庭背景而覺得忌諱,經常帶寶琳回家玩耍。起先雙方家長都對兩個女孩的友誼不以為意,直到雙方的關係開始日漸緊密,連澡也要一起洗,對待彼此的態度宛如愛侶,家人開始有些擔憂,試圖拆散她們,至少要她們保持距離。在當時,同性戀在紐西蘭被視為一種禁忌、嚴重的精神疾病。
.
究竟寶琳與茱麗葉到底是什麼關係?後來學者的觀察莫衷一是。但可以確定的是,兩個女孩從小都有嚴重生理疾病,寶琳罹患骨髓炎,茱麗葉則有結核病,或許正是同樣罹病的遭遇,使得她們更覺得親近,生命觀也與同齡人不同。她們甚至共同發明了一個宗教,這個宗教謝絕基督徒,擁有自己的天堂境地與獨有的聖人(多是好萊塢名流),稱作「第四空間(The Fourth World)」。而且不必等到死後前往,她們經常一同「造訪」此地。
.
除了一同生活在虛幻世界之外,寶琳與茱麗葉還共同撰寫小說,並想像她們構思的作品將會在好萊塢大獲成功。一起前往美國發展,成為兩個少女共同的夢。
.
1954年,茱麗葉的父母決定分居,父親辭下校長職位,雙親協議後,決定重返英國,並將愛女送往南非。寶琳得知後,也想要跟著去,但可想可知的是,她的母親堅決反對。寶琳於是向茱麗葉提出一同殺害她母親的可能性,這項提議獲得了茱麗葉的支持。
.
在當時的日記上,寶琳寫道:「我們已經想好了,並對這個想法感到好興奮。當然,我們很緊張,但期待大於一切。」
.
在1954年6月22日,她們決定付諸行動。
.
在陽光明媚的下午,兩位女孩與帕克夫人在享用午餐之後到維多利亞公園的山丘漫步。茱麗葉先將一個飾品扔在地上,讓帕克夫人彎腰撿拾,寶琳隨即將預先準備好的──盛裝著半個磚塊的襪子──舉起重擊母親頭部。帕克夫人立刻尖叫倒地、面目抽搐,茱麗葉接手拿起磚塊狂砸。少女們原先預想能夠一擊斃命,沒想到卻足足花了20分鐘才將之殺害。
.
女孩們確定帕克夫人斷氣後,隨即衝到山下,向一名小販經理誑稱母親跌倒,撞到了一顆石頭,必須請人救助。警長聞訊後到現場勘查,很快發現帕克夫人並非死於意外,她的頭骨被狠狠擊碎,共計有45處受傷,而兇器也很快被尋獲。警方隨後羈押了涉有重嫌的寶琳與茱麗葉,她們隨後也坦承犯行,只是寶琳為了保護茱麗葉,佯稱自己是獨力行兇,茱麗葉卻給予了不同的供詞,承認自己也有參與施暴。
.
這則新聞不僅在紐西蘭成為轟動的消息,也立刻成為國際頭條。兩位正值碧玉年華的少女,究竟何以動念殺害至親?精神科醫師雷金納德.梅德利科特(Reginald Medlicott)受聘替兩人做了詳細的心理衡鑑,同時詳細閱讀了她們的日記與著作。他的結論是,寶琳與茱麗葉確實處在嚴重的精神錯亂底下,而且是相互牽動的,兩人幾乎像是同一個個體。
.
梅德利科特甚至直接指出「她們絕對是瘋了」,並提及自己在探訪過程中遭到兩人嚴酷的污辱與咒罵,強調寶琳與茱麗葉的傲慢與自負遠遠超過正常人。他最後做出結論,明確指出在六月時,她們已經精神失常。
.
不過即便已經犯下罪行,寶琳與茱麗葉卻絲毫不認為自己應當負上任何責任。寶琳說自己唯一後悔的只有讓茱麗葉的家人造成麻煩,但是殺害母親乃是合情合理。茱麗葉也說,謀殺不僅是「正當的」,「殺害任何阻撓我們的人,也都是正當的」。
.
法院陸續傳喚多位精神科專家進行鑑定,結論不約而同指出兩位少女的瘋狂。在痛下犯行之前,她們就如同一般少女一樣表現出活潑與純真,但下一刻卻能拋下良知殺人,已經不是常人會有的舉動。報告亦指出,寶琳在作案前一天,對母親尤其熱情,表現善意。這些細節見報後,寶琳與茱麗葉被冠上「惡魔」稱號。
.
在審判當日,現場座無虛席。當犯罪細節被公開時,少女沒有任何反應,但當有任何被描述被她們認為侵犯了她們的虛榮心,寶琳與茱麗葉便會立刻出言反擊。出人意表的是,寶琳與另一名男孩有一段情的證據也被隨之公開,這尤其激怒了茱麗葉。而這很可能是她們此生最後一次見面。
.
1954年8月28日,法官作出宣判,認定由於兩人年紀太輕,不能判處死刑,又因為評審團不同意寶琳與茱麗葉患有精神疾病,他們不會被送入精神病院(然而,這卻符合了寶琳事前的期望)。兩人最終被判處無限期監禁,送進基督山監獄,並且分開羈押。
.
不過,監禁時間僅有五年。有傳言說,釋放條件是兩人承諾不再與彼此見面,但政府後來否認了這個說法。原籍英國的茱麗葉被無條件釋放,她來到義大利與父親團聚,而寶琳經過六個月假釋,也完全重獲自由。至於後來兩人究竟何去何從,則又有了出人意料的發展。
.
1994年,紐西蘭編劇法蘭.華許(Fran Walsh)向經常共同合作的導演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提出了將該案搬上大銀幕的構想。華許說在當時,兩位少女被媒體營造成世界上最邪惡的人,但她對於這些流於表面的報導有些不以為然,始終認為此事欠缺合理的解釋。為此,他們採訪了當時與事件相關的17位同學和老師,以及兩人的鄰居與家人,也向心理學家請益。
.
透過日記內容,華許發現兩人其實富有超越非凡的想像力,以及獨有的幽默感,絕非只能以「邪惡」一語帶過。透過全國海選,他們找到了新人梅蘭妮.萊恩斯基(Melanie Lynskey)來飾演寶琳.帕克,而當時已經有過影集演出的英國演員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則從175位女孩中脫穎而出,爭取到茱麗葉.休姆的角色。
.
最後這部《夢幻天堂 Heavenly Creatures》(1994)問世,獲得全球性的成功,法蘭.華許與彼得.傑克森一同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提名,這也是兩人首次揚威美國,為日後他們再次合作的《魔戒 The Lord of the Rings》系列埋下伏筆。而凱特.溫絲蕾也因為這部作品,成功打響名號,開啟了輝煌的表演之路。
.
向來擅長打造奇想場面的彼得.傑克森在《夢幻天堂》成功構築了一個屬於少女的私密幻境,包括由黏土構成的奇幻王國,還向出演《黑獄亡魂 The Third Man》(1949)的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致敬,以遊走與光明與陰影底下的人物隱喻角色關係。重點是,他試圖帶觀眾同理兩位少女的心理,而非一味妖魔化的呈現。兩位演員的詮釋尤其近乎完美。
.
不過電影的成功對於兩位當事人來說,無疑是一個災難的開始。
.
寶琳與茱麗葉的下落遭到媒體「肉搜」。1997年,紐西蘭記者在英國肯特郡找到了隱姓埋名的寶琳.帕克,她改名希拉蕊.南森(Hilary Nathan),在當地經營一個兒童騎術學校,皈依天主。她透過姐姐發表聲明,表示自己對弒親感到萬般後悔。據寶琳姐姐的說法,她花費了五年的時間才終於意識到自己鑄下大錯,後來決定遠離人群,試圖默默貢獻社會。
.
不過更勁爆的則是茱麗葉.休姆的發展,她後來改名為安妮.佩里(Anne Perry),曾在美國與加拿大生活,後來搬到一個蘇格蘭的摩門教社區。她在1979年開始出版小說,並且很快成為一個成功的犯罪小說家,創造了名警探湯瑪斯.皮特一角(後續延伸了34集系列小說),並多次獲得文學獎殊榮。
.
在1994年之前,沒有人知道她就是茱麗葉.休姆。在電影問世前,她不得與她的經紀人會面,安妮.佩里鎮定地對他說:「請坐下與我談談,有一些關於安妮⋯⋯但你所不知道的事情,我得坦承相告。」
.
截至2003年為止,她已完成超過40部小說,作品在全球銷售達千萬冊,小說《No Graves As Yet》(2003)曾登上《紐約時報》銷售排行榜。安妮.佩里依然是一個成功的作家,但她的聲譽確實因此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作品銷售量也有下滑趨勢。她始終試圖挽回自己的名望。
.
在2003年接受採訪時,她向《衛報》記者坦言自己確實「有債要還」,但卻也試圖將責任轉嫁在寶琳身上,指控寶琳當年威脅她若不幫忙就要自殺。她也談到了《夢幻天堂》上映之前,自己的身分遭到揭露時所感到的恐慌,安妮指出「這一切都不公平,我為重返社會所做出的一切努力全部遭到了抹殺」,並且埋怨編導沒有事前請求她的許可。
.
不過安妮.佩里表現的「懺悔」卻未必讓大眾買單,在紀錄片《Anne Perry: Interiors》(2009)當中,她一再將罪刑歸咎在寶琳身上,並且誇張化地表述自己在未成年時遭受監禁的「苦難」,與其說是加害人,她更認為自己是一名受害者──在不情願的情況下協助殺人的無辜少女。這個被害者形象反而使她更顯爭議。
.
安妮.佩里不常受訪,但每次談及此案,都是一概切割態度,例如在2006年,她承認自己的確癡迷於與寶琳的關係,但否認自己是同性戀者。在2012年,她在受訪時提到自己在監獄的經歷成為了創作養分。並說自己已經負起了責任,不需要再為了過去的行為懲罰自己。
.
「你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成為更好的人,並確保自己也能原諒別人。這意味著『遺忘』,不要帶著怨恨。這不容易做到,但你得學會。如果你相信寬恕,那就請寬恕所有人。」安妮.佩里說道:「除了繼續活下去,我別無選擇。我肯定不是第一個有這樣遭遇的人。我只希望,天啊⋯⋯都快60年了,我們讓事情過去吧。」
.
不過針對這些發言,寶琳本人沒有再做出任何回應,其家族成員也沒有予以反駁。事實上,有些觀察者指出寶琳與茱麗葉當時都能很快全身而退,除了她們尚未成年,很大原因是她們的白人身分,以及茱麗葉的特權家族背景。不過後續的發展,也反映了兩人確實存在明顯的階級鴻溝,寶琳在小鎮低調討生活,而茱麗葉卻成為暢銷作家,享有富裕的生活以及舉足輕重的發言權。
.
2017年,年近八十的安妮.佩里為了希望讓自己的小說影視化,遷居到好萊塢。不過截至目前為止,只有一部關於她的小說改編的作品問世,是一部名為《The Cater Street Hangman》(1998)的電視電影。在目前力求政治正確的時代,導演、演員涉及性侵會面臨除名懲戒,遑論原作者曾經殺人,因此目前顯然沒有公司對翻拍她的作品表明興趣。
.
反而是談論這起「帕克-休姆謀殺案」(Parker–Hulme murder case)的相關影視作品與紀錄片遠多過安妮.佩里的作品,除了上述的《夢幻天堂》之外,還包括更早一步拍攝的法國電影《Don't Deliver Us From Evil》(1971)與多部舞台劇。連《辛普森家庭 The Simpsons》都曾在第20季第9集的《Lisa the Drama Queen》(2009)鬆散地改編這個故事。
.
編劇們常掛在口邊說,你要寫一個關於殺人的故事,用不著真的去殺人吧?但安妮.佩里不僅真的殺人,還將經歷轉化為自己的作品。有一點她說得沒錯,她不是文壇第一個曾經犯下殺戒的名作家,有類似經歷的還包括曾撰寫《裸體午餐 Naked Lunch》(1959)的弒妻作家威廉.布洛斯(William Burroughs),才氣縱橫的奧地利作家傑克.溫特維格(Unterweger)甚至是一名連續殺人魔。
.
從中可以帶出很豐富的議論。安妮.佩里能以年少無知為由逃離社會大眾的公審嗎?抑或更生人難道只有隱姓埋名一途,沒有機會選擇重生?再來,創作者的私德究竟與它的作品有無直接相關?當然,這已是老生常談,或許永遠沒有標準答案。對於是非的論定,只能交給讀者自己裁決。
.
https://lihi1.com/bOndt
請點連結觀賞《夢幻天堂》預告、關於該片的更多情報,以及其它凱特溫絲蕾的演出作品
.
.
(附圖上,圖右為茱麗葉.休姆,圖左為寶琳.帕克;圖下為《夢幻天堂》劇照,圖左為飾演茱麗葉的凱特.溫絲蕾,圖右為飾演寶琳的梅蘭妮.萊恩斯基。)
ez訂 #夢幻天堂 #凱特溫絲蕾 #梅蘭妮萊恩斯基 #安妮佩里
皈依要準備什麼 在 法鼓山皈依查詢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八卦
提供法鼓山皈依查詢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2021法鼓山 ... 皈依要準備什麼 · 法鼓山法名查詢 · 法鼓山皈依2021下半年 · 2021皈依法會 ... ... <看更多>
皈依要準備什麼 在 標籤: 皈依要準備什麼 - 全台寺廟百科 的八卦
標籤: 皈依要準備什麼 · 慧法禪寺拜什麼神?釋迦牟尼佛( 佛教)祭祀資訊:電話、地址、管理人查詢 · 近期文章 · 分類. ... <看更多>
皈依要準備什麼 在 法鼓山皈依查詢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八卦
提供法鼓山皈依查詢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2021法鼓山 ... 皈依要準備什麼 · 法鼓山法名查詢 · 法鼓山皈依2021下半年 · 2021皈依法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