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詠:人生的養分來自問題,而不是答案
.
這是侯文詠第一次寫愛情小說,就取了個既「現實」又隱隱對愛情帶著懷疑色彩的書名:「人浮於愛」。
.
「如果不是先知道作者是誰,會以為是個不相信愛情的人,」聽到我這麼說,侯文詠先是頓了一下,然後大笑開來:「我的感情生活很幸福呀。」再接著解釋,專心「閉關」兩年,從累積的200萬字中萃取出最後15 萬字的書稿,當中確實也潛藏著他在看過人間百態後的提問:到底在金錢、人性與權力的包裹下,愛情的面貌是什麼?
.
侯文詠有隻頑皮的筆,這隻筆出場時,他的文字幽默溫暖;但一轉身,他又有另一隻嚴肅犀利的筆,不管是剖析權力本質的《白色巨塔》、批判教育體制的《危險心靈》,或探討名氣與符號的《靈魂擁抱》,都帶著強烈的殺傷力,而且通常只丟出問題,讓讀者在段落與章節中尋尋覓覓、自找出路,侯文詠並不打算給答案。
.
《人浮於愛》同樣是如此,而且刻畫更直接、露骨。背叛、欺騙、自傷與傷人、肉體與心靈的交易……,這些元素被濃縮在幾個主角的互動和遭遇中,包裝在「我愛你」的糖衣下,濃縮在快速遞接的情節轉折裡,密度高得令人讀來簡直喘不過氣。
.
人在愛裡浮沉,而拍打著人向上或向下的,是利益、是欲望、是難以在這兩者間維持清明的矛盾、軟弱和迷惘。侯文詠透過筆下人物的抉擇,對人的理性和主體性提出質疑:
.
「我想探究人真的有自由意志嗎?為什麼做出的選擇和真正的願望,常常剛好相反?」
.
他說,其實最終的結局,往往在當事人最初決定那一瞬間,就已經先做出了預言。 這帶點悲觀的結論,難道是作者最想傳遞給讀者的訊息?
.
採訪最後,忍不住問侯文詠:你是否相信人真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他停頓了一下說,4本小說寫的都是人的自由意志和外在體制。人創造權力,也認為一旦有權力就會幸福,結果到最後卻被權力制約,失去自由。教育、名氣、愛情也都亦然:「我們創造了某種愛的邏輯,但是這個愛,回過頭來制約了我們。你所想像的幸福,其實是外在加諸的標準,多少人真正想過:到底自己想要的自由是什麼?」
.
「從這個角度看,我覺得人有沒有自由意志?」侯文詠重複了一次我的問題。然後說起了魯迅在短篇小說集《吶喊》中的自序。
.
魯迅這麼說:「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所以,「如果你不察覺,當然就完全沒有機會擁有。但如果你察覺了,至少你是有機會的,」侯文詠這樣做下註腳。
.
.
.
✍在作品上市後這一個多月中,讀者的哪些反應最讓你意外?
.
侯:好多讀者在我的Facebook上分享的觀點,是我自己原先想都沒想過。我發現,當我在書裡留下空間,讀者就會對應到自己的人生,出現各式各樣的解讀,所以這一個月來,我覺得很過癮。
出書前一個月,我在Facebook上先發連載,每次都有10幾萬讀者跟著一起試讀,我可以馬上看到我的每個起心動念,引起的各種反應。一開始,有人說女主角很像韓劇中的女生、很有義氣、很喜歡她,但當我貼出第二篇文字後,立刻有人說她為什麼這麼虛榮?還問我「你為什麼創造出這樣一個人物?我不想再讀了。」(笑)在我作為一個作者的歷史中,從來沒有這麼直接和讀者對應過。
.
✍透過Facebook,讀者和作者的距離確實被迅速拉近了,這對創作的影響是什麼?
侯:貼的時候,書已經寫完了,所以對我來說,還好。我在寫書的那兩年不在Facebook上活動,基本上就是希望不要有干擾。照我原來的意思走,也讓自己勇敢一點。
一個創作者如果不維持某種創新,他就會落伍。但是要維持創新,又需要有點勇氣,所以某個程度,我讓自己在創作時,先不要聽到這些聲音。
不過,等到做完了,我就很有興趣知道自己當初的假設,和實際引起的反應。過去在公共電視,我們可以看到每分每秒的收視率,感受觀眾每分每秒和你互動的情緒,這次我也看到了,每多100字,都可以引出不同的回應,這是我從來沒有過的經驗。
.
✍那麼,下一次創作,你會把讀者的聲音拉到更前端嗎?
侯:可能不會。我覺得還是得維持有點勇敢、有點無知的狀態。「太知覺」之後,創作一定會被拉回去。
.
✍回頭看這段長達兩年的創作過程,有沒有對自己多出哪些新的認識?
侯:我感受到台灣的社會分秒都在變化,我之前的作品,不管有些人說是代表或是什麼,都是屬於那個時代的東西,是跟那個時代的讀者一起呈現。
現在我感觸更深的是,雖然好像過去有了一點點成績,但不管是面對現在或未來,我抱持的心態,是零,是要永遠對未來保持謙卑。如果我不這樣做,以前的那些東西反而會變成我的負資產。這是我內在很深刻的感受,至於它會創作成什麼?我還不知道。
另外,我心裡有個愈來愈深的問號是:我走到這一步了,我就一直是個作家嗎?有些政治人物雖然還在當下,但他其實是過時的;有些人雖然看來很年輕,但他做的事也是過時的。當我面對我的讀者時,我必須很清楚地畫出一條線:我所做的東西、我所支持的人、或是我想去參與的事,都應該以一種「對自己好、對別人好、對社會好」的標準來看,而且,它是未來的。
.
✍從1999年開始成為專職作家,馬上就要邁入20年的里程碑。這些感受和這個時間點也有關嗎?
侯:嗯……(沉吟片刻),連20年這件事,我都要放掉才行(大笑)。
我所做的事,不管做得好或做不好,都會被看到和放大,但我知道,我的基礎點是歸零的,所以我只能朝做得更好這個方向努力,不要被恐懼或既有的成績往後拉。而能夠跑得多快,也跟旁邊的人有關,不是說只有自己跑在前面,不管別人,這樣就拉不到其他人。這是我在寫所謂大眾文化小說時,能夠找到的某個讓自已舒服的角度。
這本書對我而言,比較困難。所謂難是說,過去我寫的每本書,都可以明白地看出要去對抗什麼,但這本書中沒有誰是錯的,沒有誰可以對抗,所以要回來看的是自己。這一點和我以前寫的小說不太一樣。
.
✍雖然是第一次嘗試創作愛情小說,但很快就站上暢銷書排行榜。你認為原因是什麼?
侯:如果你問我,我希望不是只有我,而是更多小說創作受到歡迎。看現在的暢銷書排行榜,小說能真正站上前面,很不容易,幾乎都被醫療、養生、實用類書籍佔據。
這反而是讓我擔心的,如果一年只有兩、三本小說上榜,等於我們在孤軍奮鬥。孤軍奮鬥只能撐一陣子,關鍵還是要大部分的閱讀人口都能從小說中得到樂趣。
回到教育體制。我們上國文課的方式,是在「說文解字」,讓閱讀小說或從小說中理解生命,對大家愈來愈不熟悉,這跟國外的邏輯很不一樣。你問我對「暢銷」的想法,我只希望,能不能有更多好的文學作家,作品也很暢銷?甚至比我更暢銷?
.
✍從個人需求端來看,讀者很有共鳴,是否也意味著現代人既渴望愛情又太不相信愛情?關於如何學習「愛與被愛」,你有什麼建議?
侯:我們怎麼跟家人相處、跟朋友相處、甚至怎麼追求愛情,這些後面都是「人」的關係,可是絕大部分在學校教育中不教,也不談。我們談的是競爭、領先、贏過別人,談愛情好像變成很柔性、不重要的事,也被視為一種「另類」,在商業市場中被各種方式討論,被小說家、精神科醫師、算命師……分食這塊大餅,反而從來沒有在大眾教育系統中好好地、正式地去談、去想。
為什麼放不進教育體系?也因為這種事偏偏是沒有答案的,必須靠自己做過、想過,而且每個人答案都不一樣。我們的教育體制一旦碰到「沒有答案」,就不知道怎麼教,可是這卻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
你問我建議,我會說,不能要答案,要回過頭去問問題。這整本書我都在丟問題,有些人也許讀了不舒服,就是因為我不給答案,但其實問題遠比答案好。我從很久以前就在講,在我的人生中,我從問題得到的好處,遠比答案多太多了。
只有你自己所定義的幸福,或是你定義的愛人、相對別人也愛你,這才是真正的答案。畢竟,每個人愛人的方法都不一樣。
.
文章出處:https://goo.gl/4WPqGF Cheers:快樂工作人
文字:盧智芳
▲博客來:https://goo.gl/h9NRcc (
▲誠品(門市書店同步銷售簽名書):https://goo.gl/s3Z78t
▲金石堂:https://goo.gl/rpseNP
▲讀冊:https://goo.gl/kV4g1G
▲三民:https://goo.gl/YgVWT8
「白色巨塔台灣結局」的推薦目錄:
- 關於白色巨塔台灣結局 在 侯文詠 Houwenyong Facebook
- 關於白色巨塔台灣結局 在 盧秀燕 Facebook
- 關於白色巨塔台灣結局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 關於白色巨塔台灣結局 在 [閒聊] 關於白色巨塔的結尾- 精華區TaiwanDrama 的評價
- 關於白色巨塔台灣結局 在 白色巨塔台灣結局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 ... 的評價
- 關於白色巨塔台灣結局 在 《白色巨塔》完結篇-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白色巨塔台灣結局 在 [討論]大家看過台劇版的"白色巨塔"了嗎?你最欣賞誰的演技呢? 的評價
- 關於白色巨塔台灣結局 在 [問卦] 白色巨塔可名列台灣神劇之一嗎 的評價
白色巨塔台灣結局 在 盧秀燕 Facebook 八卦
【選擇麻醉還是勇敢捍衛 你,追求什麼?】
前陣子注意到戲劇《麻醉風暴 2》在本月(9月)9、10號首播,讓我回想起2015年由公視粉絲團公視製播的迷你劇《麻醉風暴》,那時候會接觸這部戲的消息是在辦公室同仁的臉書上,同仁分享了麻醉風暴粉絲專頁的文章並大大推薦這部戲劇,那時心想台劇難得有醫療的題材,對於這樣的台劇也感到很有興趣,便利用休會及跑行程的空擋時間把六集全部看完。後勁真的非常的強,也深深的覺得《麻醉風暴》是繼《白色巨塔》後,讓台灣沉寂許久的醫療題材,有了嶄新的風貌。
分享一下這部戲劇,「醫療」不是易懂的題材,卻是最能勾劃出「人性」並產生共鳴的主題。原以為故事的主軸是探討醫療體制的失衡,但編劇融入了犯罪推理的元素作為主導,從醫生之間加入了病患家屬,以及醫療保險業務及廠商的環環相扣,交互影響使得整部劇令人更加驚艷。劇情的範疇很寫實的刻畫出目前的醫療現狀,如:醫護人員的短缺、短缺造成的過勞、醫療成本的控管、醫病暴力、政治介入醫療、醫療制度的人球及流於形式的評鑑等,透露了許多現今的社會議題,也讓觀者感受醫療環境的不友善。
上述談到的各元素鏈接了「體制」,也是劇中的靈魂,使得故事發展更令人拍案叫絕。各個地方都存在「體制」,不論家庭、學校、公司、醫院甚至政治等;制度用意是讓環境更好,因此需要秩序,然而,開始追求制度內的權力時,體制便失序了,變質的體制充斥著政治鬥爭、權力角力及派系分別,沒人願意正面應對。劇中這兩句對白:「制度需要程序,你們先委屈了」、「沒有用的,只是從小牧場變成大牧場,裡面的羊群還是羊群」,當我看到這裡有深深的感觸;因為制度,每個人在自己位置上只求自保時,有太多熱心積極的人,就這樣被磨損殆盡,什麼都沒有留下,體制依然繼續運轉,甚至越來越壯大,這便是我們所認知的體制。
劇中我最喜歡的對白「變態的體制是需要被衝撞的,有衝撞才會有火花,有了火花才能引導往正確的方向去走」。然而,在現實的壓力下,面對種種的壓力衝突自己的美好憧憬,要向現實低頭還是保持一貫的初衷?被體制犧牲的醫師,一位選擇離開;另一位選擇了回不去的路。這句對白「我分不清楚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的情景設定,塑造了滿滿的遺憾和悲憤留下伏筆;如果改變不了體制,能改變什麼呢?劇中一句「其實最需要改變的,是我們看這世界的方式」便是最好答案。結局的最後一句「天亮了」,雙關天空亮了以及體制內的黑暗也明亮了,呼應「我分不清楚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也呼應了英文劇名《Wake Up》。天亮了,原先沉睡的人,一個個清醒了,也希望能夠帶來改變。
這是一部驚奇不斷節奏緊湊的好劇,反映現今社會議題的劇情,全劇也透露出「體制被麻醉了,要跟著被麻醉,還是要保持清醒?」來貫穿衝撞體制想法;刻畫人性掙扎面,並在每一個環節都預留伏筆,前後呼應。六集的劇雖然很短,但篇幅剛剛好,開頭的特色刻畫、承接的推理背景、轉折的核心爆點以及最後收尾的不拖泥帶水,各篇恰如其分;雖然結局沒有解決問題,這也是編劇想留給觀者的想像空間!!
公視-麻醉風暴
p.s《麻醉風暴2》開播了,據傳非常精彩,很想知道劇組如何安排不同故事,但新會期即將開議,雖說我在休養中,但也是不斷與辦公室研究法案與議題,不能鬆懈‼️
有看這部戲劇的朋友們拜託不要劇透,讓我好好期待💪
🔺誠心推薦這部由公視製播的戲劇《麻醉風暴2》
✨期待《麻醉風暴》也能像 Grey's Anatomy實習醫生或The Night Shift夜班急診室等美劇,在不同的地區或國際平台播映。
公視之友
#我是終身公視之友
#麻醉風暴 #WakeUp
#醫護人力短缺 #過勞 #成本控管
#醫病暴力 #政治介入 #人球 #評鑑
白色巨塔台灣結局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八卦
上週聊了幾天的台灣大眾戲劇創作。我認為不管是歷史改編的戲劇,還是純然虛構的戲劇,或多或少都能代表著民眾的文化特質。或許是我接觸的少,但就我看來台灣大眾戲劇多年下來,幾乎發展的都以愛情和家庭倫理劇為主,近年或許多了些社會議題及都會男女中年危機等題材,但依舊跳脫不了男女之間感情為主軸。
早年其實明明有不少題材特殊的戲劇,如《八號當舖》、《台灣靈異事件》等神怪題材的主流戲劇。但後來偶像劇年代來襲以後,幾乎就只剩下以愛情為骨的各類套皮偶像劇。或許是搭著偶像經紀公司的順風車,大量資源被投注到打造總裁霸道愛情劇。當時有部戲劇讓我確實耳目一新,那就是2006年的《愛殺17》,雖然同樣找來偶像張韶涵主演,但劇情主軸卻是推理懸疑驚悚,甚至劇情謎底直到最後才逐漸揭開。理所當然的台灣觀眾不吃這套,收視率奇慘,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這類型的戲劇被台灣打入冷宮。直到這幾年,才有《天黑請閉眼》、《鏡文學驚悚劇場》等劇。
其實戲劇類型挺多的。台灣曾經嘗試過醫院職場劇《白色巨塔》、警匪片《痞子英雄》,肥皂短劇《住左邊住右邊》、時代劇《紫色大稻埕》,但相比於愛情偶像劇都稱不上商業成功。那些如今被我們較好的戲劇,多數是公視拿著國家補助拍的,像是《麻醉風暴》、《植劇場》、《我們與惡的距離》、《俗女養成記》、《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直到今日,NETFLIX攻佔每個電視的狀況下,各國戲劇攤在陽光下競爭,若你曾鍵入「台灣戲劇」標籤,就會發現一字排開,慘不忍睹的愛情偶像爛劇,相較於他國戲劇,實在稱不上甚麼有競爭力。若不是近幾年政府大筆投資創作和行銷,市場稍微能接受社會議題為題材的戲劇,台灣市場簡直陷入惡性循環。
最後,來說個心中的遺憾。
齋主雖然是個大外行,但作為觀眾有個不小的遺憾。
當年九把刀大紅時,第一波被資本市場相中的,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一個人咖啡》、《愛情兩好三壞》這類愛情喜劇,多數經不過時間的考驗,已經逐漸被人遺忘。
第二波被翻拍的原作雖好,但翻拍得卻零零落落,如《殺手歐陽盆栽》、《打噴嚏》,更令人感到可惜的是《樓下的房客》。本來能體現台灣特有的公寓地景和梯間文化,還有那驚悚的開放式結局,但中資介入以及規範下,最後變成了漂亮的洋房和邪不勝正結局。
但我真正感到遺憾的是,九把刀的《都市恐怖病》系列從未被翻拍成短劇。《陽具森林》、《語言》、《冰箱》等,都是極為精彩的短篇題材。不過或許也是市場考量,終究沒有被翻拍,心中甚是遺憾。
最後的最後,我想表達對鏡文學的一聲敬佩
雖然關於鏡文學的爭議從來就不少
但他們致力於發掘有潛力能影像化的文字作品
而這正是台灣大眾文化所欠缺的
白色巨塔台灣結局 在 白色巨塔台灣結局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 ... 的八卦
白色巨塔台湾 版大结局:医院的工作人员,来找庆成,希望他同意捐出小敏的心脏,冷不防的庆成给了他一拳,他不能忍受有人在这个时候,来问他这个问题,但过去, . ... <看更多>
白色巨塔台灣結局 在 《白色巨塔》完結篇- YouTube 的八卦
終於完結了這個系列,不得不說這部作品真的是非常優秀,劇中的人物塑造也非常成功,只是最後財前的 結局 卻是也是讓人非常遺憾…… ... <看更多>
白色巨塔台灣結局 在 [閒聊] 關於白色巨塔的結尾- 精華區TaiwanDrama 的八卦
最近痞子英雄正夯
讓我想到以前蔡導的白色巨塔
這部應該我有生以來每一集都有看的台劇
每一集都很扣人心弦(除了費翔那一段有點悶...)
而且最讓我回味不已的是蔡導結尾的手法
蔡導的結局並非皆大歡喜
但是也不會讓人有不完美得感覺(我不知道怎麼形容= =|||)
原本大家以為的官配(蘇怡華+關欣)並沒有在一起
而是蘇怡華配徐翠鳳 關欣配埔里的某醫師
並且兩個人都學會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
尤其是怡華在客廳跟翠鳳說的那些話
真的讓我滿有感覺的...
不同於一般的台劇
結局總是全有或全無(男女主角從此過著性福快樂的日子or男女主角從此變成兩條平行線)
蔡導的結局讓我覺得更貼近我們真實的人生
而且加上白色巨塔那精緻的拍攝手法和劇情
我認為白色巨塔真的是目前台劇完成度最高的一部作品
期待接下來得痞子英雄^^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9.200.3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