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冤錯化為美:池上穀倉藝術館臺靜農展》
向臺靜農致敬的展覽前日圓滿結束。幾位主要參與者,以酒敬天,以黃金玉蘭祭臺老,夕陽秋風吹照在臺先生一輩子沒有去過的池上,展覽館外的荷花,在秋收季節已近枯萎。
但荷花罈還在。如某一種精神,永遠不會死,永遠不會消失。
臺老師的展覽起源於當代經常有的寃錯新聞。「台大不挺台大,臺靜農故居遭拆除」。這則新聞報導刊登在一個不必負責的聯合報部落格,一位與臺家有特殊緣份的人發現了,哭著告訴我。我看了一下內容,錯誤不少,因為古蹟的保存權在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而文化局從來沒有得到任何單位申請當臺靜農故居列為古蹟。
事實是台大某研究所有一群日本老宿舍迷,將一大批房舍建築全批送文化局,未標示其中包括臺先生的建築:文化局古蹟審議委員會看完後,認為保留面積太大,而且沒有明顯保留價值:於是行文台大不必當古蹟保存。
就在這樣的過程中,當時申報者知道其中有臺靜農故居,於是丟了一個新聞,批評的對象是從頭到尾沒有介入的台大。
我們都希望當天電視新聞報導此事,搶救臺靜農故居,但不批評台大。
可惜這個社會比較擅長指責,當文化界注意這個新聞成為各大電視台報導時,紛紛同聲譴責痛批台大。
當然這是寃錯了台大校方。
但寃錯也可化為美。
臺老師晚年非常疼愛蔣勳、林懷民老師。林老師已經宣布退休了,但他的視野不會老退。他直接主張辧一場「我們敬愛的臺靜農老師紀念展」,讓後代之人知道代表五四那一代的知識份子臺先生的重要性及其書法地位。
於是常年負責蔣勳老師書畫的谷公館負責人谷浩宇開始奔走,常年敬仰臺老師、也是臺老師最喜愛的兩位女弟子最疼愛的許悔之,負責年表、資料搜集:最後由台灣好基金會徐璐統籌一切。
展覽一直到臺先生今年忌日十一月十一日才結束,前後從今年一月那樁錯誤的新聞開始籌備。
四月開展。
儘管台大一開始承受了委屈,校長管中閔在海外跨海指示:1)臺靜農故居不能拆,而且要成立臺靜農紀念館,明年換台大辦展覽。2)全力協助池上穀倉藝術館展覽。
所以人,不要沈浸在被攻擊、誤解的情緒中,而是想一下,我可以做什麼。
臺老師展覽近兩萬七千人次,這在當地是創舉。
終於十一月十一日是臺靜農老師逝世三十周年忌日,蔣勳為在池上的紀念展結束前,寫下一段結尾。
* 臺老師的書法從明末王鐸、倪元璐出發,有二王的流動。臺老師的書法從王鐸轉向倪元璐,是一大改變。明亡後,倪元璐的書法,有痛淚的奔濺揮灑,有劍戟的鉤砍,已預告著帖學流熟書風的異變。
臺老師後來更近一步,親近「石門」摩崖,親近刻石碑版,很顯然也是參與了清代「金石派」一直到康有為的書風革命。
池上「臺靜農紀念展」最後更換的展品有兩件都與老舍有關,一件是臺老師為老舍寫作二十年寫的一篇紀念文字的手稿,題名為「我與老舍與酒」。另一件是臺老師「懷老舍」的詩稿。
老舍,寫《駱駝祥子》的老舍,寫《四世同堂》的老舍,創作著名戲劇《茶館》的老舍,也許對今天的台灣青年一代是很陌生的名字了吧。
〈我與老舍與酒〉是臺老師一九四四年的手稿,現在收藏在台灣大學圖書館。策展人谷浩宇從這篇手稿開始,很仔細閱讀了老舍重要的著作,如《駱駝祥子》。因此使池上穀倉的「紀念展」有了臺老師和他一代文人的風骨形貌,為整個展覽規畫了氣度宏大的尾聲,這是台灣少見的一次有宏觀視野的策展,應該特別感謝谷浩宇的用功。
* 很圓滿的落幕⋯⋯
許悔之以梁啓超詩及臺老師常引宋詞聯句,書句落幕時眾人追憶的心情:
三杯高梁飲盡
酒氣湧上心頭
故人縱浪大化
筆墨自有江山
燕子來時更能消幾番風雨
夕陽無語最可惜一片江山
同時也有1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永安的心情二胡 YungAn's Erhu Fantas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吉田潔 #NewAge #二胡 吉田潔-望鄉 二胡版 by 永安 Kiyoshi Yoshida - Bokyo (Erhu Cover by YungAn) http://blog.xuite.net/wangan/njb/299974766 《日本人的遙遠旅途》(日本人はるかな旅)是NHK綜...
當代藝術的起源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把冤錯化為美:池上穀倉藝術館臺靜農展/ 蔣勳出版專書》
◎陳文茜
向臺靜農致敬的展覽,於2020年11月圓滿結束。幾位主要參與者,以酒敬天,以黃金玉蘭祭臺老。
夕陽秋風吹照在臺先生一輩子沒有去過的池上,展覽館外的荷花,在秋收季節已近枯萎。
但荷花罈還在,意喻一種精神,永遠不會死,跨越時空,永不消失。
臺老師的展覽起源於當代經常有的「寃錯新聞」:「台大不挺台大,臺靜農故居遭拆除」——這則新聞報導刊登在一個不必負責的報紙部落格,一位與臺家有特殊緣分的人發現了,哭著告訴我。我看了一下內容,錯誤不少,因為古蹟的保存權在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而文化局從來沒有得到任何單位申請將臺靜農在台第二個宿舍的故居列為古蹟。
事實是台大某研究所有一群日本老宿舍迷,將一大批房舍建築全批送文化局,未標示其中包括臺先生的建築;文化局古蹟審議委員會看完後,認為保留面積太大,而且沒有明顯保留價值,於是行文台大不必當古蹟保存。
就在這樣的過程中,當時申報者知道其中有臺靜農故居,於是丟出一則新聞,批評的對象是從頭到尾沒有介入的台大。
一開始,我們幾位朋友都希望當天各電視台新聞報導此事,搶救臺靜農故居,但不批評台大。
可惜這個社會比較擅長指責,當文化界注意這個新聞並成為各大電視台的報導時,同聲譴責台大。
這自然是寃錯了台大校方。
但時代寃錯的對象太多,包括臺靜農本人。
臺先生的後代形容臺先生因年輕時是五四運動的左派,來台後門口的對面長期被站崗監視,妻子為補貼家用,院子裡還得養放著雞。
在大陸年輕時期坐過牢之後的臺靜農,來台後選擇禁語,而且活得愈老愈瀟灑,一杯威士忌、高粱飲下,盡情筆墨。
那大江東去,本來浪淘盡了這麼多英雄。自己既苟活於平淡寃錯的命運,干脆長笑一聲,不必多語。
他不耗費時間爭論一個已經無法爭論的時代,只盡情於詩尤其書法之美。
臺老師向來非常疼愛後輩,包括蔣勳、林懷民老師。念舊感恩的他們當然關心此事,找我談論;林懷民老師當時已宣布退休了,但他的視野永遠不會老退,他不加入瑣碎的爭論,直接主張辦一場「我們敬愛的臺靜農老師紀念展」,讓後代之人知道足可代表五四那一代知識分子之一:臺先生的重要性及其書法地位。
於是常年負責蔣勳老師書畫的「谷公館」負責人谷浩宇開始奔走,常年敬仰臺老師、也是臺老師最喜愛的兩位女弟子疼愛的許悔之,負責一些製作年表與出版品搜集,最後由「台灣好基金會」徐璐統籌一切行政事宜。
展覽一直到臺先生忌日十一月九日後才結束。
距離他過世,漸漸被遺忘,共三十年後。
而儘管台大一開始承受了委屈,我在林懷民老師囑咐下聯絡上台大校長管中閔,他也不想抱怨那些常見的寃錯胡亂式的「台式料理」新聞,過年期間直接在海外跨海指示:一,臺靜農故居不只不能拆,未來還要成立臺靜農紀念館,2021年由台大辦展覽。二,全力協助池上穀倉藝術館臺靜農展覽。
管校長體現了一種人的好品格:不要沉浸在被攻擊、誤解的情緒中:而是想一下,轉化一下,我可以做什麼。
臺先生晚年為自己取號:靜者。這正是體悟亂世時期,最好的修為名號。
他生前不可能想像一個他從未到達的山間小村池上,一個以榖倉改建的藝術舘展覽,以「向敬愛的臺靜農致敬」為名的書畫展,可以創下近兩萬七千人次觀覽。
這個曾經年輕時以魯迅、陳獨秀為摯友,之後為了在台灣保住性命,外人一問起魯迅,即維持沉默的大左派,可能想好好地吶喊、朗笑!
寃錯、寃錯,不過是一首詩。
然後向大地亁一杯:與他疼愛的弟子們豪情對飲。
不必祭祀我!我生時不語,好似未曾真正來過:我走了留下筆墨,也未曾真正離開。
2020年十一月九日是臺靜農老師逝世三十周年忌日,蔣勳為在池上的紀念展結束前,在報紙副刊的文章寫下一段注腳:
* 臺老師的書法從明末王鐸、倪元璐出發,有二王的流動。臺老師的書法從王鐸轉向倪元璐,是一大改變。明亡後,倪元璐的書法,有痛淚的奔濺揮灑,有劍戟的鉤砍,已預告著帖學流熟書風的異變。
臺老師後來更近一步,親近「石門」摩崖,親近刻石碑版,很顯然也是參與了清代「金石派」一直到康有為的書風革命。
池上「臺靜農紀念展」最後更換的展品有兩件都與老舍有關,一件是臺老師為老舍寫作二十年寫的一篇紀念文字的手稿,題名為「我與老舍與酒」。另一件是臺老師「懷老舍」的詩稿。
老舍,寫《駱駝祥子》的老舍,寫《四世同堂》的老舍,創作著名戲劇《茶館》的老舍,也許對今天的台灣青年一代是很陌生的名字了吧。
〈我與老舍與酒〉是臺老師一九四四年的手稿,現在收藏在台灣大學圖書館。策展人谷浩宇從這篇手稿開始,很仔細閱讀了老舍重要的著作,如《駱駝祥子》。因此使池上穀倉的「紀念展」有了臺老師和他一代文人的風骨形貌,為整個展覽規畫了氣度宏大的尾聲,這是台灣少見的一次有宏觀視野的策展,應該特別感謝谷浩宇的用功。
* 很圓滿的落幕……
許悔之以臺老師生前常引的梁啟超集宋詞聯句,加上池上閉幕儀式時眾人追憶的心情,以句如下:
三杯高梁飲盡
酒氣湧上心頭
故人縱浪大化
筆墨自有江山
燕子來時更能消幾番風雨
夕陽無語最可惜一片江山
*不論時代辜不辜負人,每年燕子照常會來到,春與秋會以其節氣代序時光。
歷史裡沒有永遠的掌權者,也沒有永遠被埋沒的豪傑。
—圖片為蔣勳老師展覽完後撰寫的新書《萬寂殘紅一笑中》——臺靜農與他的時代
蔣勳《萬寂殘紅一笑中:臺靜農與他的時代》(附贈「蔣勳十講/我們敬愛的臺靜農老師」影音導覽DVD)
博客來:https://bit.ly/3okOL4p
誠品:https://bit.ly/3qMvxGk
金石堂:https://bit.ly/3a2xp7f
讀冊:https://bit.ly/2YcIugm
MOMO:https://bit.ly/2YfBHmk
當代藝術的起源 在 張鈞甯Ning Chang Facebook 八卦
<媽媽手札>
2017.1.8
幾位沒看過〈四十五度松〉的朋友,很好奇到底寫的是什麼?這是幾年前在幼獅文藝寫專欄時的拙文。內文如下:
月前,幾個文友開車到台北近郊,路過汐止與萬里交界的五指山。車行至海拔七百公尺的山頂,赫見一部行動咖啡車在望,車尾緊貼著一座架在山坡上的鋁梯,往上爬去,竟是一片平坦的天然高台咖啡觀景區,視野極佳。俯瞰大台北,讓人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四周山巒疊嶂,遠處的盆地屋宇錯落,丹垣綠樹,一覽無遺。唯一不協調的畫面,就是這高地盡頭的斜坡,孤伶伶的站著一棵快要傾倒的松樹,呈四十五度傾斜。令人驚訝的是,這棵四十五度松,樹幹身軀約六公尺長。
「啊,好辛苦的樹!」它是怎麼扎根、怎麼成長?怎麼成為一棵樹?它的一生又如何承載愈來愈大的地表引力?這些問題,在整個下午的咖啡時光中,不斷在我腦海裡迴盪。
獨自掌管行動咖啡車的少婦說,她三年半前初來這裡,就看到這棵松樹長成這樣了。松樹一天天的成長,綿密的松針不斷向天空斜探,上高台來的人來來往往,大部分人讚嘆的只是眼前美景。少婦說有時候連她也忘了這棵樹,言下之意少有人注意這棵樹,大家任松樹長斜了,斜到了人們的心外了。
大概受到長年東北季風的影響,這棵樹向西南方向傾倒。赤腳走向它,傾聽它向土壤深層扎根的努力;仰望它綿密的松枝,接收它描述湛藍天空的言語。這樣的因緣際會,深深的吸引著路過的我。從它四十五度的仰角,教導我體會生命的艱難;從它佝僂糾曲的形貌,教導我脫落自身的優越;從它傲睨群峰的若然,教導我領受蟲鳴以外的安靜。我呼吸著它的呼吸,生起人與樹的一種了解,一種努力活著,成就生命圓滿的了解。
風來了,松枝幡然流動,有如人的意識神祕難解。觀者若認真,定會迷失在如雲般飄移的敘述中,進而想了解這棵樹的心路歷程。無論日出日落,煙來嵐去,山谷不曾留風月,惟有這松樹面向林麓,撮奇搜勝。八角亭在腳下蜿蜒的車道上,遠望樹海如蓋,翳蔭青翠,宛若一片虛空。不知這四十五度松,是否也看透人世許多塵?
就像當代心理學大師羅吉斯提到的,要怎麼樣才能「成為一個人」,個人的成長意義,「成長」在什麼樣的條件才有可能?那麼一棵松樹呢?是如何長成四十五度松?它扎根在斜坡上所揭示的是什麼?它的存在如何影響他人?又為他人創造了什麼?
這個下午,靜靜靠在樹旁,眼下的綠浪搖晃,一起一伏,彷彿在沉睡。豎起耳朵凝神傾聽,可以捕捉到那來自地底,樹根奮力往下扎深的律動與吶喊。我想像它的來歷,很久以前,它是一顆種子,正巧掉落在山頂的斜坡上,緊緊吸附於地表。不知又過了多久,它的根部牢牢深入土壤底層的岩礫中,比起一般植於地表的樹來得辛苦。又經過多少時光,它長成了一棵小樹苗。
不幸的是,一探出頭來,小樹苗就得開始忍受東北季風的狂吹。為了順應惡劣的自然環境,它不得不調整,轉向西南方生長。也許初期傾斜不明顯,只有七十五度,但是風太大了,逼得只好不斷順著風吹的方向傾倒,長越大受風的力道就越強,歪斜的角度就越明顯。最後,四十五度松還得承受自身的斜度與重量的加成。
有一種比呼吸還低沉的聲音,緩緩的述說著它的經歷與遭遇。從它灰黑的樹皮,我想像暴風雨的侵襲;從虯結的樹幹,我看到嚴冬的凜冽。這棵四十五度松看起來還很年輕,好比充滿鬥志的勇士,也像一個歷經重重劫難的人,在困苦的環境中,須時時面對嚴峻生存的挑戰。處於苛刻的條件下,它還是存活了過來。在這裡,我看到的是自然界一種堅忍不拔、奮發圖強的精神。
就文學藝術的範疇而言,將生命與樹結合在一起,已不是新鮮的題材。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天生就具備了令人嚮往的本質,強韌的生命力,教人感動與謙卑。《愛心樹》〈 The giving tree〉的作者謝爾.希爾弗斯坦(Shel Silverstein),更把樹提升到母親的層級,蘋果樹的奉獻與慈愛,深深的打動讀者的心。尤其到最後,蘋果樹的樹幹被老男孩砍掉做成一艘船,離鄉遠行,樹還是很高興,時時盼著老男孩回來,坐在它的樹墩上。這本書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讀來,都有不同的體會與感動。
前陣子有一部以樹作為隱喻的電影《永生樹》〈The tree of life〉,劇情透過一個家族成員,各自的生命經歷,探討家人的關係、家庭成員中無法言喻的痛苦、質疑和懺悔的心路歷程,近而思索生命的困境與宇宙的起源。就好比樹要如何經歷大自然的嚴苛考驗,把握一次成長的機會,讓生命不斷演化重生,如同把握一期彼此相聚的機緣。
就這棵四十五度松而言,生存的關鍵不在於它適應惡劣的成長環境,而在於它如何努力維護自己的不倒姿勢,這當中得使出多少力氣,往地底伸入多少氣根,才能緊緊抓住地表。對於我的探問,四十五度松樹始終沉默不語,和一些自覺委屈的生命相比,樹的靜默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品格。
越來越覺得,生存本來就有很多的不公平,保持沉默和忍耐更是不容易。能維持一份寧靜與安詳,生命就能產生更深遠的意涵,否則活著也只是一種沒有意義的聒噪。這棵松,不僅讓人學習克服環境的精神,還讓人學習安靜,學習對人生的基本態度。
四十五度松重新啟動我內在的感知,提醒我面對人生許多殘缺的麻木。回程中,我試圖捕捉暮色來臨前那瞬間的某種東西,一種能讓我安心的東西。
當代藝術的起源 在 永安的心情二胡 YungAn's Erhu Fantasy Youtube 的評價
#吉田潔 #NewAge #二胡
吉田潔-望鄉 二胡版 by 永安
Kiyoshi Yoshida - Bokyo (Erhu Cover by YungAn)
http://blog.xuite.net/wangan/njb/299974766
《日本人的遙遠旅途》(日本人はるかな旅)是NHK綜合放送的一部關於日本人起源的記錄片。本片的配樂,由吉田潔作曲,眾多名家合力演奏,有賈鵬芳的二胡、吉田兄弟的三味線、小宮瑞代的箏、渡邊雅二的鋼琴等,讓本專輯的層次達到非常高的境界,每一首好像都有自己的故事,向人們訴說著日本人旅途中的艱辛、快樂、和發生的故事。空靈縹緲的主旋律,加上獨特濃郁的民族風味,是Pacific Moon系列中,我最喜歡的專輯。
作曲家吉田潔出生於1964年,十餘歲時開始學習鋼琴,1985年留學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主修專業為音樂編排和電影配樂。1987年他回到日本,成為一名電子合成器演奏者。他的音樂作品涉及了多種音樂門類,包括流行音樂、商業音樂、電視劇配樂、電腦遊戲配樂等,此外,他還為多位藝術家創作演奏曲目並為其編排。由吉田潔創作的專輯主要有《旅》、《打》、《打II》、《祭》等。
二胡演奏家賈鵬芳,1958年生於黑龍江,是中國當代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我喜歡他的《平和之月》系列、電影《臥虎藏龍》、電玩《莎木》等等的二胡音樂,平日工作的時候,都會反覆地播放,讓我心裡覺得特別平靜。在《日本人的遙遠旅途》專輯中的這首二胡曲《望鄉》,也是由他所演奏,鄉愁纏繞的二胡音色,幽美斷腸、悠遠而療癒的。下面介紹給大家聽聽:
https://youtu.be/Vh-1IF12hpE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d5AQCXayV2E/
這首《望鄉》是C調,指法簡單、音域也在適當的高度,很適合二胡演奏,但要拉出賈鵬芳老師那種悠遠史詩的氣勢,是非常困難的。我盡量把弓子用滿,加上弓速與揉弦的變化來模仿,不過火候還是差太遠了。演奏上諸多不足的地方,還請各位朋友繼續給予指點。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平和之月》的音樂,在我從浮躁走向沉著的年紀裡,這樣的音樂很定神,也很貼心。讓我們拿起二胡,找回屬於自己的那份平靜吧~
========================
吉田潔-望鄉 二胡版
中文:吉田潔-望鄉
英文:Kiyoshi Yoshida - Bokyo
日文:よしだ きよし-ぼうきょう
作曲:吉田潔
鋼琴:渡邊雅二
二胡原奏:賈鵬芳
原曲發行:2001年9月21日
二胡翻奏:永安
翻奏錄製:2015年9月21日
簡譜:永安
http://blog.xuite.net/wangan/njb/299974766
1=C
356 17 17653 53
356 1232 123
216 17 17653 53
356 12321 656
356 17 17653 53
356 1232 123
216 17 17653 53
356 12321 656
356 12321 656
END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PszRazVlU0/hqdefault.jpg)
當代藝術的起源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潮州澹浮文物收藏院秉承弘揚中華文化,溝通兩岸關係,促進中泰文化交流的宗旨,由泰國春府博他耶(欽賜)淡浮院院長郭豐源先生倡議,眾多海內外俊彥熱烈響應捐資建設的一座開放式收藏院。入口是一座聳立的大石牌坊,三門歇山頂建築,高16米,氣勢恢宏磅礴,正中題“東粵菁華”,兩側分別書有“金聲”“玉振”,皆是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的手跡。牌坊到正殿是三進石階,院內花圃簇擁著石雕的麒麟、青獅、盤龍及鐵牛等吉祥物。巍峨瑰麗的正殿建築,重簷出閣,琉璃飛瓦,四支玫瑰紅的花崗石柱,穩重莊嚴。正中匾額“澹浮院”三個流金大字,屬清朝末代皇帝之弟溥傑所書,門外掛的木刻對聯“遠望觀雲,登高視野”,為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著名書法家趙朴初親題。殿內藏有儒道釋各派文化的代表文物。遊覽淡浮院,最吸引遊客的莫過於主殿兩側長廓“中國歷代書法碑林”。這裡彙聚了上起商周、下迄當代的歷代書法大家的真跡墨寶。令人須臾間,盡覽五千年法書;旋足地,可觀四海寶藏,彌足珍貴。碑廊上方廣場,矗立著交泰殿,是淡浮院主要收藏展覽大殿。“交泰”中與北京故宮藏寶璽殿名相同,均取自《易》經“天地交泰”之意,但此處另有中泰文化交流之意。殿內有泰皇親賜《瑪哈蒙空佛像》一組金佛以及中華文化代表文物。
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與茶具的結合。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和特有的茶具,此功夫,乃為沏泡時的學問,品飲的工夫。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持著品工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潮州工夫茶是潮州人獨特的飲茶習慣。“工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工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那麼大,薄胎瓷,半透明,隱約能見壺內茶葉。杯子則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茶葉選用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以半發酵的為最佳。放茶葉一般都是放半壺,沖過後茶葉會展開,剛好呈一壺滿的狀態。水最好是要經過沉澱的,沏茶時將滾燙的熱水灌進壺裡,馬上沖出來,頭道茶要倒掉,這主要是出於衛生的考慮。斟茶時,三個茶杯放在一起,不能斟滿了這杯再斟那杯,而要輪流不停地來回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先喝一小口,慢慢品,一邊品著茶一邊談天說地,這叫工夫。工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alv8ivMR2Q/hqdefault.jpg)
當代藝術的起源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藝妓(日語:芸妓、芸者),又稱藝伎,是日本特有的女性表演藝術工作者;「藝妓」一詞源自漢語,工作性質相當於中國書寓的詞史、先生或長三堂子的女校書。當代日本藝妓社會地位較高,且已形成一種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日本藝妓表面上並非性工作者,其工作內容除為客人服侍餐飲外,主要為在宴席上以舞蹈、演唱、演奏等方式助興。日本的藝妓文化是由京都開始向外發展,而京都藝妓的起源可追溯到約17世紀的京都八阪神社所在的東山。八阪神社是京都眾多神社及寺廟中一個非常著名的神社,而且歷史悠久。據說那時參詣八阪神社的人很多,自然附近就聚集了很多商店,形成一個商業區。其中有許多稱為「水茶屋」的店,販賣茶、糰子等點心,讓日本全國各地到來的信徒有個暫時休憩的地方。在這些店工作的女服務生稱為「茶汲女」或「茶点女(茶點女)」。有些茶汲女會用歌曲、舞蹈來吸引客人,也就是現代所謂的商業手法。日子久了,這種商業手法不斷推陳出新,品質也一直提高,例如三味線的演奏也加入了。在這種良性循環下,有的水茶屋生意越來越好,規模開始擴充,商品種類也開始增加,例如酒、高級料理等都出現了。既然茶汲女的表演是一個重要的商業手法,有些水茶屋老闆便開始對旗下的茶汲女有計畫的訓練,這就是藝妓文化的雛形。從普通的水茶屋變成高級料亭,在成本的考量下,分工亦愈趨精細,與其每家店都自己供養及訓練藝妓,倒不如集中培訓,有需要時再請來表演,更能發揮經濟效益。所以稱為「置屋」的專業培訓中心及業者便應運而生。
在現代日本,擔任藝妓的條件非常苛刻,學藝費用高昂,並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承擔的。而且學藝歷程艱辛,不是所有藝妓都能堅持的。古時藝妓一般從10歲開始學藝,現在則因為《兒童福祉法》和《勞動基準法》的限制,必須初中畢業(即14、15歲左右)才可以開始學藝。學習的內容繁多,過程十分艱苦。其中包括文化、禮儀、語言、裝飾、詩書、樂器,直到鞠躬、斟酒等,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有嚴格的要求,處處體現高貴和穩重。比如訓練中有一項的內容是吃熱豆腐不能發出聲音,更不能碰到唇彩,可見要求之嚴格。到16歲左右便可以正式擔任藝妓,整個演藝歷程長達5年。初為藝妓者稱為「舞妓(或寫做舞子)」、「半玉」,而後才可以正式轉為「藝妓」。藝妓生涯一般到30歲完結,在30歲以後仍然繼續當藝妓的話便降級,成為年輕貌美的名妓之陪襯。藝妓中把前輩藝妓稱為「お姉さん(姊姊)」。藝妓一般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通常人們在公開場所只能見到行色匆匆的從住地趕往茶社,或從茶社趕回住地的藝妓。她們之間形成一個小圈子,一般人很難窺探她們的生活,從而造成了人們對他們生活的好奇和興趣。藝妓的收入不菲,氣質超凡脫俗,但因為經常都要盛裝打扮,不便處理日常生活事務以及個人的梳妝。有顧及此,藝妓的僱主會為藝妓提供貼身保姆照顧她們的起居飲食。出色的藝妓常常會成為達官貴人所追逐的對象,其中不乏兩情相悅者。古代的日本,結婚後的女性必須放棄藝妓的工作,但藝妓在古代仍處於社會下層,與達官貴人並非門當戶對,一般只會納為側室,直至一夫一妻制實行後才有較大改變,但二戰前仍有不少藝妓只能成為情婦。現代藝妓婚後離職的行規才被逐漸取消,但大部分的藝妓仍然依照傳統,在婚後離開藝妓的行列,而離婚後重返藝妓行業的人卻不在少數,其中當代最著名的莫過於中村喜春。
京都市東山區建仁寺是臨濟宗建仁寺的總寺院。開山鼻祖為榮西禪師,由源賴家創建寺院。寺院創設於鐮倉時代的建仁二年(1202年),寺名即當時的年號,山號為東山。寺內殿堂是模仿中國的百丈山而修建。創建時是天臺/密教/禪三宗而兼學,但從第十一世但蘭溪道隆時代則變成純粹的臨濟禪的道場。建仁寺作為禪的道場,歷經800年的時間。至今仍然是很多民眾的心靈依靠。
關於開山鼻祖榮西的名字讀法,在寺院傳記中讀作"YOSAI",但是一般被讀作"EISAI"。字明庵,號千光葉上。榮西禪師于永治元年(1141年)生於備中(岡山縣)吉備津宮世襲神職之家,為賀陽氏之子。14歲落髮,此後在比睿山修煉天臺密教,之後兩度入宋,將禪法帶回日本,並進行傳播。此外,榮西禪師還被尊為“茶祖”,他從中國帶回茶種,鼓勵在日本栽種茶葉,普及了喝茶的方法。
潮音庭——三連之庭,位於建仁寺本坊中庭的禪庭,中央立三尊石,東立坐禪石,周圍紅葉環繞,四面均可見美景,氣氛淡泊寧靜。
風神雷神圖屏風(國寶)被視為表屋宗達真跡且是他晚年最經典的傑作。兩折屏風的全部表面貼有金箔,右半描繪風神,左半描繪雷神。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4RbC3MtspA/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Afr2fP_OG0g1SmUzgkE7RQC82Yow)
當代藝術的起源 在 現代藝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的相關結果
不過,如果是近期的藝術作品通常被稱為當代藝術或後現代藝術。 文森特·梵谷,《有 ... 雖然現代雕塑和建築被認為是在19世紀末出現的,但現代繪畫的起源可以定位得更早。 ... <看更多>
當代藝術的起源 在 現代藝術是什麼?跟當代藝術有什麼不同? 的相關結果
現代藝術被定義為1860 年代至1970 年代以現代風格創作的藝術作品。現代主義和現代藝術的誕生可以追溯到工業革命。當時藝術家挑戰以新的視角嘗試不同的材料 ... ... <看更多>
當代藝術的起源 在 <彙整> 何謂「當代藝術」? (2014.02.20增修) - a-Geng StYLe 的相關結果
"當代藝術"就詞義而言,指的是產生或流行於當代的所有藝術形式,就是能反映時代的藝術作品,在藝術史上指當代通常都泛稱現代作品,但是不用現代(mordern)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