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諦斯剪紙藝術】
馬諦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因運用鮮麗色彩與流暢洗鍊繪畫技法聞名於世。他是畫家、版畫家和雕塑家,作品以繪畫為大宗,並與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同被公認為定義二十世紀初視覺藝術革命性發展的藝術家。
直到如今,雖常常跟野獸派畫上等號,但實際上野獸派運動僅維持數年便告終。若從1905年野獸派正式登場昭告世人的秋季沙龍(Salon d'Automne)算起,也不過兩年光景。對多數藝術家來說,野獸派只是一個過渡學習階段。
1908年時,由於人們對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關於自然秩序和穩定結構的主張愈形重視,導致野獸派奔放的情感表現看起來熱情過度動盪不安,反之,被塞尚、野獸派和非洲原始藝術刺激出來的立體派邏輯分析反而顯得更〝塞尚〞。於是野獸派畫家先後陸續散去,尋求出路。
〝跳槽〞到不同風格的原野獸派成員中,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算是比較早落跑的一位,他與畢卡索聯手發展立體主義,1908年畫下的《艾斯塔克的房子》(Houses at l'Estaque)甚至是為立體派定名之作;儘管始終被畢卡索的光芒掩蓋,兩人合作關係到一戰爆發隨即了結。德漢(André Derain,1880-1954)在受到立體主義短暫嘲諷後,回到新古典主義之路並受到歡迎。
至於馬諦斯則獨自追尋個人道路,持續前行,在自我情感和所描繪的世界之間取得精妙平衡。
=======================
馬諦斯一生創作風格數度轉變,也融合眾多當代藝術特色而發展。他最初接受古典學院訓練,再受到印象派馬奈等人啟發使用明亮色彩;因席涅克(Paul Signac,1863- 1935)點描法與崇拜塞尚而投注分析色彩、形式與構圖的作用,簡化物體細節;接續梵谷、高更等表現性強烈的用色衝擊,更促成高度裝飾性藝術。
但終其一生,他的基本目標始終不變:『發現事物本質,並創造一種充滿平衡、純淨和寧靜的藝術形式』。
藝術成就並非一日可幾,1906年之後約莫十年間,馬諦斯陸續創作出許多優秀作品,具備嚴謹風格,強調平面化形式和裝飾圖案。1917年,搬到法國南部尼斯,1920年代洋溢異國風的女性肖像,畫面中充滿光線、鮮豔色彩和大量裝飾圖案,質樸華麗又輕鬆的風格受到好評。1930年之後,他採用了更大膽的簡化形式。
至此,他將塞尚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為自己闢出康莊大道,開創現代藝術精彩面貌。
=======================
然而不像死對頭-短小精悍的畢卡索幾乎終生頭好壯壯,馬諦斯於1941年曾因十二指腸癌接受兩次痛苦手術,當時他已高齡72歲。這般重大手術對多數人來說都是元氣大傷,何況年屆七旬如他。術後雖撿回一命,但傷口組織壞死導致他腹部肌肉不足,再也無法站立,從此只能藉由輪椅代步。
與病魔角力獲得險勝的馬諦斯,血液裡依舊流淌著藝術創作的豐沛因子,無法站立揮灑顏料,那就躺在床上或坐在輪椅上繪製小型作品。即使在生命的最後兩年,受盡病痛折磨,虛弱到只能長期臥床,他也未曾停止。
術後受限於生理條件,馬諦斯只能改變工作形式,轉向從事剪貼藝術,剪刀和色紙成為他此時最親近的工具和媒材。
他使用剪刀將彩色紙張剪成各種形狀和尺寸,接著組合出生動活潑的各式構圖,可說是一種嶄新藝術媒介。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他長期探索線條、形式和色彩完美平衡的最終產物。
剪紙作品的創作過程被他稱為〝以剪刀繪畫〞和〝直接裁剪色彩〞,也符合其〝簡化形式〞與〝平面裝飾性〞的重要藝術特質。意即透過非傳統的工具→剪刀,將顏料和紙張轉變成一個由植物,動物,人物和各類形狀組成的花花世界。
=======================
馬諦斯如何進行剪紙作品?老先生已經疾病纏身且行動不便,工作室助理當然得扮演重要角色。
首先,助理使用水粉顏料(gouache)在紙上著色。
馬諦斯從巴黎和尼斯購買了多色顏料,助理會從大捲紙筒裁剪紙張,將水粉顏料塗在紙上等待乾燥。近看這些剪貼作品會發現,有些紙張上的顏料塗抹得較稠密,有些筆觸則較為明顯。
然後,馬蒂斯會將各樣色紙放在地板,剪下形狀,再將它們排列成構圖。
如果是尺寸較小的作品,藝術家會直接使用圖釘在板子上排列。若是尺幅較大,他會指示助理將紙片釘在工作室的牆上。整個構圖確定之後,再由專業人員永久固定。裁剪時多數使用大剪刀進行,不過仔細檢查作品中大小不同的紙片,便能發現他肯定使用了各種尺寸的剪刀。
彩色紙片可能是用別針或圖釘固定。尤其製作大型作品時,助理會按照藝術家的指示,將切割好的紙片釘在牆上,進行多次拆卸調整。有些圖形邊緣的針孔便記錄了這些在創作過程中,被重新定位和安裝的痕跡。
=======================
追溯起來,馬諦斯的剪紙藝術並非到晚年才突然從天而降,依照他自己的說法,多年前便已開始默默發展→暗自留一手才能嚇嚇〝好朋友〞畢卡索啊~
早在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為俄羅斯芭蕾舞團(Ballets Russes)所作舞碼《夜鶯之歌》(Le Chant du Rossignol,1920年首演)中,他就以剪紙設計了舞台布景。
接著1930年代初期,馬諦斯接受重要的美國贊助者阿爾伯特,巴恩斯博士(Albert Barnes,1872-1951)委託,為其大宅製作壁畫《舞蹈》(Dance)→靈感源自1910年為俄羅斯慈善家兼收藏家謝爾蓋・舒金(Sergei Shchukin,1854-1936)所繪製的《舞蹈》(Dance)。
《舞蹈》壁畫突出女性身影在抽象幾何背景下,簡潔純粹卻極具動感的特質。再者馬諦斯選擇壁畫也是為了突顯作品紀念性意義。此般畫作結合建築物的形式,讓他朝向實現夢想邁出了一大步,後來1948-51年的汶斯小教堂(Chapel of the Rosary)室內裝飾設計則為其圓夢之作。
=======================
身為現代藝術領頭人物,馬蒂斯的創造力源源不絕,剪貼藝術曾擴展到書籍插圖領域,比如1947年出版的《爵士樂》(Jazz)小書。書中共包含20幅作品,主題以馬戲團和戲劇為主,命名為《爵士樂》的原因很可能是來自這本小書高度實驗性的即興創作特質。
繼反應熱烈的《爵士樂》之後,馬諦斯剪紙藝術越臻成熟並穩步增長,終究創造出大如壁畫之作,例如1946年的《天空的大洋洲》和《海洋的大洋洲》是他最初大型剪紙作品。畫面中布滿各式魚類和海洋植物,很可能反映了藝術家進行手術之前,仍能自由活動時,前往大溪地的旅遊經驗。靜觀畫面時,似乎自己也會跟著一頭栽進大溪地明媚風光,怡然優游於大洋洲的碧海晴空之中。
《有面具的大型裝飾》(Large Decoration with Masks,1953)則為所有剪紙作品中,尺寸規模最大型者。這幅作品最初被認為是用來研究陶瓷壁畫之用,大器壯觀,結構對稱,具備建築物的規模比例。兩側柱子將每4列一組的花結包圍,在近10公尺的廣闊區域上形成了網格狀。
《有面具的大型裝飾》看來雖是相對靜態,但透過生動色彩分布增添大量活潑動勢感。明亮蓬勃色調與白色背景相映襯,流溢於整個表面,使得觀者雙眼在充滿平靜有序和動態能量的對比效果中來回移動,進而感受高度感官歡愉。
這,也是馬諦斯一生創作宗旨:既活潑又和諧,豐富多彩且牽引人心的表現形式。
=======================
先不管民俗傳統,剪紙在藝術創作上是一種新媒材,至少在西方藝術史中,尚無人如此應用。這些追求色彩與形式高度平衡的藝術表現形式,已經不再是單純繪畫,而是種直覺雕塑。
老先生曾說,剪紙藝術讓他在作品中尋得自我,與作品融合成一體,就像裁出一隻小鸚鵡時,自己隨之變成小鸚鵡般。這也是最索性乾脆的自我表達方式。當他過濾了複雜外在,裁出物體的純粹本質時,即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平衡和精確性。
即使承受肉體衰敗老去,依舊無所畏懼,創作不輟,徹底實踐現代藝術多元開放特質。馬諦斯在晚年藉著剪紙實踐了終生藝術關鍵思想與邏輯,因為造型極為單純,更加磨練他的裝飾才能,同時實踐〝以最簡約造型激發人類最豐沛情感〞的主張;尤其絢麗色彩效果,對年輕藝術家具有重要啟發與意義。
欣賞這些看似童趣,實則融匯大師藝術思路的精彩作品,再對照他當時的健康狀況和工作方式,你真的不得不由衷佩服,更深切感動於藝術之美好。
=======================
下回若有機會見到剪紙作品本倫,尤其是大型作品時,不妨仔細觀察,找找色紙上的顏料筆觸和邊緣針孔。然後還可以想像一下自己萬般榮幸地充當大師助手,被吆喝來吆喝去,在牆面上上下下整個很忙碌的畫面…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20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同時也有4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59N舞炯恩,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Apaz根》舞炯恩加以法利得 首張全創作排灣語迷你專輯,從詞曲編曲到編導大膽的嘗試不同的原住民流行音樂風格,大量的加入排灣族的音樂元素讓當代流行更貼近原住民音樂,從節奏藍調、嘻哈、雷鬼動再到失傳的古謠的曲風給聽眾更多音樂層次的感受。 植物是排灣族最貼近生活用語的媒介,老人家常常使用動植物來形容人...
當代藝術特色 在 李哲藝音樂簿 Facebook 八卦
即將在十一月演出的作品
香港新編大型民族舞劇
《藍花花》
新編陜北民間舞蹈
當代弦樂和原生態民謠的結合
黃土高原不朽的愛情傳說
構思/總編導/編舞:梁國城
舞蹈統籌:詹曉南
音樂總監:梁建楓
作曲:李哲藝
現場演奏:香港純弦
佈景設計:曾文通
服裝設計:莫君傑
燈光設計:楊子欣
藍花花喲藍花花
黃土高原好姑娘
愛上憨直好青年
財主覬覦美麗藍花花
強搶姑娘作陪葬
青年拼死相營救
黃泉路上相偎傍 化作滿山藍花花
折折疊疊藍花花 隨風飄落黃土高原上
《藍花花》以濃烈陝北風格的民間舞為素材,以陝北秧歌、腰鼓和板凳鼓等特色舞韻,編出如詩歌的舞蹈,展現黃土高原的民風和浪漫高亢的感情。
編創團隊親到陝北採風,結合高亢民謠和當代弦樂,揉合香港純弦和陝北原生態腔調之演奏及演唱,創作出獨具匠心的音樂和舞蹈,演繹出具香港當代藝術特色之舞劇。
當代藝術特色 在 59N舞炯恩 Youtube 的評價
《Apaz根》舞炯恩加以法利得 首張全創作排灣語迷你專輯,從詞曲編曲到編導大膽的嘗試不同的原住民流行音樂風格,大量的加入排灣族的音樂元素讓當代流行更貼近原住民音樂,從節奏藍調、嘻哈、雷鬼動再到失傳的古謠的曲風給聽眾更多音樂層次的感受。
植物是排灣族最貼近生活用語的媒介,老人家常常使用動植物來形容人事物的狀態;根的核心是回歸包括回歸母體文化本身,心靈自身的回歸也尤其重要,當代原住民青年經歷的事情已經不是30年前父母輩所面臨單純的社會問題了,台灣走向民主後原住民自主意識崛起,有更多元的討論恢復與修復傳統。除了文化層面,當代普世價值也成為青年首要探討的地方;同志議題,毒品氾濫,家庭問題也是在劇中會呈現的議題。回歸母體也回歸自己,我們如何面對長老們同時面對我們現在面臨的課題是當代原住民青年創作者的課題之一。
【Nasi】/排灣族社會很重視每一個生命個體,也許生理上的傳宗接代是一種方式,但意志上的延續生命更是族人更重視的,不管你在社會上的模樣是什麼,每個人都有選擇延續生命的方式就跟植物一樣,無法控制它往哪裡生長,而這片土地不會拒絕任何一顆種子。
【Su Vuvu Aken】/Vuvu是排灣語意指長輩之稱或孫子女、孩子。這首歌是年輕人向老人的對話,有時候在社會上闖蕩的青年不敢向家人嶄露脆弱跟負面的情緒,往往是壓抑的面對任何問題,甚至在家人面前會有一張面具,辜負家人對自己的期望,也不單單只是物質上的壓力,心理上的壓力更是無法坦蕩的像家人傾訴,像同志在保守的排灣族社會是很難啟齒的話題,歌詞提到「這個身體只是一個軀殼,你認識的那個我還是我」。虛詞象徵無助的吶喊,用排灣族很有特色的哭腔做最後的結尾。
導演/舞炯恩 Utjung
攝影師/幸凱 Navi Matulaian
剪接/舞炯恩 Utjung
攝影助理/呂傑 A-Jay
視覺藝術/幸凱 Navi Matulaian
舞者Dancer/Salaw舞團/奧萊 Aulai Tjivuljavus/羅媛 maya'a taboeh hayawan
詞 Lyricist/舞炯恩 Utjung/黃麗貞 Umadra
曲 Composer/舞炯恩 Utjung
編曲 Arrangement/舞炯恩 Utjung
人聲錄音 Vocal Recording/舞炯恩 Utjung
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史瓦力錄音室 Swali
混音工程師 Mixing Engineer/林子煜 Lin Tz Yu
母帶後期處理工程師 Mastering Engineer/林子煜 Lin Tz Yu
本專輯獲109年度原文會原住民族文化語言藝術及傳播補助
本專輯獲109年度屏東縣來義鄉公所補助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x4VbdBqkxw/hqdefault.jpg)
當代藝術特色 在 Saphire Wang Youtube 的評價
大家好 我是Saphire
是個在倫敦讀服裝設計的台灣留學生
會定期發佈日常生活、餐廳介紹、旅遊心得
歡迎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或是Instagram: kiiesx
https://www.instagram.com/kiiesx/
感謝Dior邀請我去參加這次的2019秋冬大秀,以及完整的規劃在巴黎三天兩夜的行程。
Big thanks to Dior for inviting me to the FW19 fashion show and the complete plan of the three days two nights tour in Paris.
有別於Kim Jones在Dior的前兩次時裝秀,這次的秀場沒有巨大的裝置藝術,但走秀的形式變成由模特站在輸送帶上,延續了2019 Pre-Fall男裝秀的未來感。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two Dior shows from Kim Jones, there was no huge installations, but instead, they had models standing on the conveyor belt, continued the Futuristic Spirit at the Dior Men’s Pre-Fall 2019 Show.
這次的時裝秀的主要合作對象是美國當代藝術家Raymond Pettibon。 設計和打版的靈感來自於Dior 1955年時的高級訂製服。不對稱的剪裁打版增強了整個系列的視覺,布料的選擇上使用了羊絨、絲緞、皮草,與高科技材質相融合,面料獨特的光澤給人一種高級訂製服的奢華感。
The main focus of collaboration this time was with 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artist, Raymond Pettibon. The inspiration of the design and pattern cutting were from Dior’s haute couture in 1955. The asymmetrical cutting strengthening the whole collection visually, the choice of materials on cashmere, silk satin, and animal fur combining with high-tech textiles, and the unique lustre of the garment give a sense of luxurious haute couture.
Kim Jones將馬鞍的特色在這一季的皮件上發揮得淋漓盡致,並且加入了很多生活必需品的小皮件,iPhone, Airpods等。
The characteristic of saddle was completely manifested on Kim Johns’ collection this year; moreover, there are more leather goods on the daily necessities. For example, iPhone, AirPods, etc.
個人覺得讓模特站在輸送帶走秀,在時尚秀形式上是個很大的突破,可以說是非常前衛!
In my own opinion, having the models standing on the conveyor belt was a very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I would say, very fashionably bold and advantageous!
背景音樂 BGM:
Rehab - Amy Winehouse
Me & Mr. Jones - Amy Winehouse
Dior Men Pre-Fall 19 Fashion Show at Tokyo
Dior Men Autumn/Winter 19/20 Fashion Show in Paris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IOQe_D3Dmc/hqdefault.jpg)
當代藝術特色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評價
多才多藝的黃子佼,除了眾所皆知的主持工作外,也跨界多種領域,包含出版、當代藝術、設計、潮流,以及攝影。從國中開始就喜歡以傻瓜相機拍照的他,就讀世新大學時因為攝影課的緣故,啟發了創作之路。其時是底片相機時代,黃子佼的作品頗受好評。而最令黃子佼惋惜的是,當年的相片幾乎沒有留存,也就有口說無憑的遺憾。
10年前,黃子佼受邀參與展覽,從此跨足攝影界,至今樂此不疲。對必須在舞台上竭盡所能華麗、面向廣大群眾的黃子佼而言,一個人行動,暫時離開絢爛的環境,保持安靜地創作,能夠找到生活中不可缺乏的平衡點。
黃子佼認為,瞬間是機緣,是可遇不可求,他珍惜每一個當下所得的巧遇。譬如在飛機上拍圓山大飯店,就因為有一陣亂流突如其來,讓他拍攝到圓山大飯店被光環(晃動的街燈)圍繞的奇觀。這是無法重複再現的不思議時刻。
多年來黃子佼就堅持不修改、不裁圖,也不願將作品置放在網路。黃子佼希望購買自己作品的人,能夠擁有獨一無二珍藏的福利,如同當代藝術的雕塑或繪畫作品,不會有版數或持續被複製的疑慮。
其作品會出現廚餘、垃圾袋、吃剩的食物等等題材,黃子佼享受以鏡頭與這些生活常存,但一般人鮮少凝視的日常狀態。喜歡細節的黃子佼,帶著奇異的視野,將之凍結,留下充滿個人回憶的永恆。
黃子佼也喜歡深入各種巷弄,對城市被人忽視的角落,進行靜默的探訪,譬如至赤峰街、華山幸福里漫遊。眼見街上只有黑白色的機車零件行,抑或紅色的鐵窗,黃子佼都會發出由衷的讚嘆。那是他的心靈仍舊維持敏銳與鮮活的證據。
小檔案
黃子佼(Mickey Huang),被媒體喻為跨界王,無法簡單定義。舞台上,1988年出道,足跡遍及大中華,擁有廣播電視代表作,主持許多大小活動典禮,獲官方與業界肯定 。多次以單眼、拍立得等攝影作品,參加Photo Taipei、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台北藝術攝影博覽會等攝影博覽會,並以各類創作主題媒材,在許多商業空間、藝廊與美術館參展、策展,亦擔綱多次法雅客攝影比賽、黎畫廊壹計畫等賽事評審。攝影主題多元,特色是無論用哪種手法,都堅持不修圖不裁圖不後製,在按下快門當下,已經決定了構圖與預設了結果。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師:吳姿瑩 剪接:
作品提供:黃子佼 特別協助:徐慧慈(黃子佼經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_YRvbEKYhk/hqdefault.jpg)
當代藝術特色 在 第三篇當代藝術與多元文化的教育 的相關結果
... 當代之中,做為一個標誌時代的精神稱. 謂。「當代」實際沒有任何確切的效用,乃較具有較大包容性。所以「當代」全稱適用於所. 有的時代〈臺灣當代藝術特色(2005)》。 ... <看更多>
當代藝術特色 在 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約1983——) - 中文百科知識 的相關結果
從20世紀初開始,隨著西方社會進入現代時期,出現了與古典藝術和近代藝術不同面貌的現代藝術,它的突出特徵是在藝術形式上不再以寫實的風格為主,而是體現藝術家個性的觀念 ... ... <看更多>
當代藝術特色 在 當代藝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的相關結果
當代藝術 (英語:Contemporary art)的作品是在當今出現的藝術作品,由後現代藝術(英语:postmodern art)發展而來也接續在現代藝術之後。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