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新增321本土+2境外
校正回歸400人
校正回歸剛看文字沒看懂
想說到底在說什麼?
進去聽直播才知道意思
就是前面好些天採檢後都忙於處理確診者
書面作業塞車延遲了
沒有及時進到數據裡面
現在把漏登的補回來
(只看那四個中文字真的好難懂哈哈哈)
為什麼漏登的要補在前面,不放在今天的數據呢?
因為數據是要顯示疫情現況
要把數據登記回他正確的日期
才能看出每天的真正數字變化(是變多還是變少)
所以今天是321+2
而不是+723
這種校正的動作並非只有台灣才有
並不是很奇怪的事情
我覺得大家不需想太多
看直播還是有看到很多人在問手語翻譯員為什麼不戴口罩
這個應該已經很多人都講爛了
手語是一個視覺上的語言
聾人不只看他們的手勢~
還要看表情的變化
才能看出各種語氣或聲調等等
所以請不要問他們為什麼不戴口罩了
有一些家裡的長輩
因為沒有在上網,也不太看電視
對疫情根本不太了解、不曉得嚴重性
大家請記得告訴家中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告訴他們現在疫情的嚴重性
教他們要怎麼正確戴口罩、教他們如何把手洗乾淨
教他們使用疾管家的實名制
各種正確觀念與現在的政策都需要大家去跟他們宣導
長輩感染的話身體會受到很大影響
所以請大家都要好好跟長輩宣導唷
週末一樣在家裡好好防疫喔!
昨天我又拿出我的健身環了
回台灣以後因為有去健身房運動
所以健身環就被我塵封在櫃子裡了
昨天又再次拿出來玩
隨便動一下就整個一身汗啊!!!!!!!!!!!!!!!!!
不管數字多少,該做的就是防疫~
其他大家都不要想那麼多
沒事不要跑醫院或快篩
去到醫院也會增加自己的危險
請把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人
我要來去看法學院了
喔耶~
**網友補充**
400例校正的意思,當初篩檢但因為塞車來不及出爐的確診,但為了能夠觀察過去確診的人數和情況,所以用校正的方式呈現,不算在今日確診人數。
經過校正之後,表格可以看到其實目前確診的人數是呈現穩定並微微減少。
流行病學調查上最重要的是要查出最精凖的發病或是感染日,才能去推估曲線的模型趨勢。
**再補上專業人士留言**
本土新增321,校正回歸400例。(生物統計方法學)所謂的校正回歸就是之前的檢體塞車,現在做完,就加回之前的天數,這樣才能反應真實的疫情。
只要篩檢出陽性,必須使用另一種方法來驗證是否儀器的誤差,再來必須要將儀器的CT值以及結果呈報跟感控醫師來審核,才能核發陽性報告,之後才上傳CDC網站,由於操作步驟有點麻煩,加上很多人同時間使用往往會塞車以及登陸無效,所以容易導致數據統計上的誤差,因此才會有所謂的校正回歸
**補上 衛生福利部 粉專公布的圖片**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第三級警戒延長到6月28日,新冠肺炎肆虐台灣,我們的死亡率竟然衝破全球平均?莫非是分母有問題? 陳秀熙小檔案: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 學歷: 臺北醫學大學 牙醫系 學士 ...
生物統計 在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 Facebook 八卦
前衛生署長 #楊志良 在政論節目《頭條開講》中指出,「 #非常有可能,有5成以上的機會, #55%,我們未來2、3個月就會跟和今天的日本差不多」,主因日本有些人出院很久了結果又確診,還傳染給家人,但病毒從哪裡來的完全不知道。
其實啊,我們念醫科的時候,楊志良有出過一本生物統計學的小書,當年我還唸過。
好想請問一下流行病學專家楊志良先生,這55%是怎麼算出來的?為什麼不是87%?難道你覺得55%就55%?那為什麼是你覺得不是我覺得?學科學的人講出這種話自己要覺得很丟臉啦。
我們學公衛流病的,講出一個機率就要講出你根據的是哪些事實、什麼樣的預估模型,不然隨便講數字是怎樣?菜市場賣菜喊價都還比較有根據啊~
沒發生的話,你要不要出來剁GG啊?
生物統計 在 Facebook 八卦
你需要自己買快篩試劑嗎?
今天我不談法規的問題
我今天想來談談從科學的角度出發你到底需不需要
董老師這篇文章寫的很棒
淺顯易懂
有學過生物統計學的來複習一下吧
沒有學過的大家也可以來看看熱鬧
特別徵詢過老師的同意
將原文轉載至此
但為了希望讓更多的人看到所以我不直接用分享的而做轉載
請多包涵
原文在此👇👇👇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2089426441/posts/4082960111783596/?d=n
先說我自己想告訴你的話吧👇👇👇
我現在不建議一般人自行買來篩檢
尤其你自己是沒有症狀無接觸史或在低風險的區域
有可能你是為了買安心結果出來嚇死你自己反而必須去篩檢站做確認人擠人反而增加感染的風險
而且
你自己採檢我怎麼知道你採檢的方式對不對?
如果你真的有感染結果沒有正確採檢到你會不會很想吐?
如果你採檢結果是沒有的因此讓你喪失戒心很高興的到處趴趴走這不會比較好畢竟你這時候沒有中但是下1秒沒做好防護隨時還是都可能被感染
防疫的作為隨時都會因為狀況不同而隨時改變
但在現階段你自己買來採檢只是為了求心安我覺得真的不適合啦
當然接下來如果狀況有變化我會再隨時跟大家聊聊
簡單口語化再說明一下👇👇👇
如果
你是在高盛行率的地方
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用的工具
如果你是在低盛行率的地方
10個快篩驗出來陽性結果只有大概三個是真的感染
看到這種結果你可能會想罵髒話
但這就是科學
如果你手上沒有其他確診工具
無誠勿試
但話又說回來
也沒有哪一種確診工具是百分之百準確的
即便目前的黃金標準(golden standard)RT-PCR也是如此
這個輪迴繼續存在
所以真的拜託大家不要聽到普篩就高潮
這絕對不該是政治問題
這是科學問題
誰再來跟我鬼吵這個或是帶風向說也說不聽的我一定不會跟你客氣
再說一次
沒有什麼東西是絕對的好與壞
都要看你怎麼用在什麼時候用
之前就說過了
電擊棒很屌吧
但你會想要隨便用電擊棒打小孩嗎
(先說我不打小孩的😌)
在適當的時間用適當的工具與方法
這是一種藝術
也是科學問題
人家麻豆穿Dolce & Gabbana西裝超帥我穿起來就是俗仔
就醬
原文在此👇❤️👇
=====================
COVID-19快篩試劑為何不適用於低風險率地區?
我想很多人最近都會被"偽陽性"這個名詞搞得昏頭轉向,尤其是羅一鈞副署長說的"低風險地區偽陽性可能高達7成"。好吧! 我現在剛好煮好晚餐把我家那口子的嘴巴塞飽了,有點空閒,就來告訴大家這7成偽陽性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內容有點長,沒興趣的人請直接閃,我主要是要幫我的學生們(醫技系或醫學系)複習一下7月即將面臨的國考啦! 順便貼在FB哩。
只要是檢驗試劑我們一定都會討論到敏感度(sensitivity)和特異性(specificity)。至於臨床端比較重視的是陽性預測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和陰性預測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這些名詞的定義及計算我整理在下面的第一張圖。所以大家要先清楚定義之後(尤其是陽性預測值PPV),我們再來估算"在低風險區做COVID-19快篩可能的偽陽性機率"。至於目前台灣的COVID-19快篩試劑有TFDA核准上市的廠商有3-4家。以寶齡富錦Vstrip最有名。當然試劑核准一定會經過實驗測試程序,包括多少個陽性檢體及陰性檢體,以估算出試劑的敏感度和特異性。但因為台灣一直沒有疫情發生,因此這些去年早已核准上市的快篩試劑事實上在台灣並無法用於真正的臨床檢體檢驗的評估。直到最近的台灣本土疫情爆發,PCR來不及檢驗,所以COVID-19快篩試劑就緊急派上用場了。至於這些不同廠牌的快篩試劑的準確度(包括特異性敏感度...),我相信CDC不久就會有評估報告了,今天就先別討論。
好吧!進入重點囉! 假如標示著特異性是98%的快篩試劑,意味著"沒有感染且檢驗陰性的機率是98%",也就是說這試劑的偽陽性是2%。但為何還會有羅副署長說的"在低危險區,COVID-19快篩有7成(70%)的偽陽性"呢。2%怎會變成70%呢? 應該很多人會一頭霧水,讓我算給你們看...
如第二張圖,羅副署長說的,假如COVID-19快篩試劑準確性(敏感度和特異性)是98%。(1)在高風險地區(例如萬華)假設盛行率是10%及(2)在低風險地區(例如宜蘭)假設盛行率是1%。現在(1)和(2)分別都有1000個人去做快篩,依照試劑98%的敏感度及98%特異性來計算。我們來算一下分別可能結果:
(1) 在高風險地區(例如萬華)假設盛行率是10%,表示這1000人中100人有感染900人沒感染
有感染(100人) 沒感染(900人)
檢驗陽性 a (98) c (18) a+c (116)
檢驗陰性 b (2) d (882) b+d
a=100x98%=98 b=100-98=2
d=900x98%=882 c=900-882=18
陽性預測值(PPV)=a/a+c=98/98+18=84.5%
=> 偽陽性=1-PPV=15.5%
=> 也就是說高危險區快篩是陽性的約有15%是偽陽性
(2)若在低風險地區(例如宜蘭)假設盛行率是1%,表示這1000個人中有10人有感染990人沒有感染
有感染(10人) 沒感染(990人)
檢驗陽性 a (9.8) c (19.8) a+c (29.6)
檢驗陰性 b (0.2) d (970.2) b+d
a=10x98%=9.8 b=10-9.8=0.2
d=990x98%=970.2 c=990-970.2=19.8
陽性預測值(PPV)=a/a+c=9.8/9.8+19.8=33.1%
=> 偽陽性=1-PPV=66.9%
=> 也就是說低危險區快篩是陽性的約有67%(近7成)是偽陽性
當然一個疫情在各地區的盛行率一定是要在整個疫情結束之後才可以較準確地統計出來。但由以上的計算希望可以幫大家解惑"為何COVID-19快篩試劑不適用於低風險率地區?"
=====================
好的
各位新同學
我們有目錄
要發問前可以先找一下喔👇👇👇👇
導覽目錄在這裡
https://drsu.blog/2017/12/18/super-list/
不然
置頂文也有👇👇👇👇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331422378/posts/192828068971573/?extid=0&d=n
對了
有同學說我寫太多很難找
關於這點我很抱歉
可以善用搜尋功能喔👇👇👇👇
https://drsu.blog/2018/01/01/super180101/
關於基因醫學部落格在這裡👇👇👇
https://sofivagenomicsblog.wordpress.com
生物統計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評價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第三級警戒延長到6月28日,新冠肺炎肆虐台灣,我們的死亡率竟然衝破全球平均?莫非是分母有問題?
陳秀熙小檔案: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
學歷:
臺北醫學大學 牙醫系 學士
國立陽明大學 流行病學研究所 碩士
劍橋大學 生物統計研究所 碩士、博士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行政院長蘇貞昌正式裁示,第三級警戒管制再延長兩周到6月28日。全國各級學校也將配合停止到校上課至暑假。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先前所言,因為小規模群聚比較多,因此兩三百的確診數恐怕會成為常態,甚至隨著重症確診者開始發病,死亡人數還會更多。
在中廣6月2號的報導,陳秀熙教授指出,在這波本土疫情中,致死率節節上升到1.64%,非常接近國際疫情致死率2.1%的趨勢,主要是醫療量能不足,無法適時治療重症患者,希望未來一兩週內,中央與地方能加強協調,盡快處理重症個案,減少死亡病例。
從5月15日開始,截至6月5日已累積212人死亡,台灣新冠肺炎致死率更高達2.19%,遠超過其他國家的平均值。台灣死亡率衝破全球平均?或是如曾任康寧醫院執行長的吳子嘉所言:「我們的分母有問題」。在社區間仍潛藏傳播鏈?
對於端午連續假期即將來臨,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台灣沒等到疫苗前,只能嚴防,要就一次犧牲到底,換取最小損失,免得假期後再出現群聚感染。防疫情擴散,如何有效防範社區流行再爆發呢?
根據自由時報的報導,陳秀熙教授提到,亞洲確診個案成長非常高,是否變種病毒在亞洲竄起,值得警戒,特別是近期因印度株的出現使得疫情再度升溫,避免造成第4波大流行,台灣應提早防止遭受印度株的侵襲。面對不斷變種的新冠病毒,疫苗是解方,那麼陳秀熙教授對於國產疫苗的看法又是如何呢?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AOlR_SyaVw/hqdefault.jpg)
生物統計 在 一葉草的白袍手札 - 帶你貼近醫學 Youtube 的評價
補充一下學姊的介紹(因為聲音太小聲把她剪掉了)
林念蓁學姊,現在是台大國際三校農業生技與健康醫療學程的碩一學生,正在日本筑波大學上課。目前是台灣公衛學生聯合會的理事長,也是聯合會的發起人之一。過去有擔任過服務隊的執行祕書和系學會會長,算是一個很投入在公共衛生的人;去年曾透過募資的方式,在馬拉威待過十週,擔任實習生,個人很想再回到那裡XD所以未來希望可以進入NGO工作。
夢想是環遊世界,然後選一個最喜歡的地方,做公衛推廣服務,家裡養一隻大狗和一隻小狗,自己種菜自己吃,把家裡當成民宿經營XD
註:
1.公共衛生到底是什麼?
如果用一段話來形容公共衛生,我會說是「一切與大眾健康有關的,不論政治、環境、經濟、社會福利等,只要能影響群眾健康,就該被考慮在公共衛生內。」
但如果要以專業領域來分類,公共衛生基本上有五項核心:
生物統計、流行病學、衛生行政管理、環境職業衛生、社會行為科學
生物統計和流行病學是一種基本工具,如何計算,如何解讀數據,各項指標的重要性等等,例如每年發布的癌症登記年報,就利用生物統計與流行病學的概念,來告訴大家今年十大死因是什麼,這樣的數據可以轉換成每多少分鐘就有多少人死於該疾病。
而衛生行政管理、環境職業衛生、社會行為科學就會有比較明顯的分別,所以一般公衛訓練的學生,都會選擇其中一個方向走,像我自己是偏向社會行為科學,但希望朝國際衛生導向的。
衛生行政管理:政策導向,政策規劃-戴安全帽、健康食品認證、電子菸
環境職業衛生:環境、職業傷害問題導向-空氣汙染(PM2.5)、RCA案、烏腳病
社會行為科學:健康促進、疾病防治的實施-2003年SARS案例、女性平均餘命高於男性的原因?
2.畢業的工作內容
以舉例的方式來敘述:分為公職、私人企業、NGO三大類
公職:職安士衛生師、廢水處理專責人員、醫務管理師、衛生行政高普考、食藥屬、疾管屬、環保署
私人企業:空品檢測儀器、資料分析師(流行病學類)、藥廠(業務或研究員)
NGO:就是非政府組織執行計畫,如WASH Program
不好意思在聲音處理的問題上還是不成熟,但是還是希望有幫到大家
現在就訂閱一葉草的白袍手札: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_kvHd1vPPgZizo8gmE3oGQ
哈囉~大家好~我是一葉草
是個喜歡拍影片的實習醫生
在這裡跟大家聊聊生活中的醫學新知,帶你更貼近醫學
讓你走進醫院時,心中不在對於那艱深醫學感到徬徨不安
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onegrassmednote/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onegrassmednote/
Twitter:https://twitter.com/onegrassmednot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fNrmFCy_zk/hqdefault.jpg)
生物統計 在 生物統計學 - Dcard 的八卦
如題,每堂課都團體報告,要求大家報告70分鐘,自己最多只講20分鐘的課,還要同學教學,第一次看過這麼扯的薪水小偷。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