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以為,覺知教養就是盡可能遷就孩子,讓孩子感到滿足和舒適。但事實上,這種教養只是源自於我們的恐懼。真正的覺知教養,不會害怕讓孩子感到不舒服,因為我們知道,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必須有的體驗。
「我必須要快樂」或「我的孩子應該要快樂」的想法,來自於一種當下時刻莫名的匱乏感。換句話說,我們用匱乏的眼睛去看待生活,所以會注意到所有我們沒有的東西,而不是這個世界給我們的富饒。
關鍵就在於,要將快樂和痛苦都視為同樣神聖,平等對待,因為它們出現的機會本來就各占一半。如果我們帶領孩子體驗這種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就不會再刻意去尋求快樂,因為我們了解到,全心處於當下,就能帶來最極致的充實感。
摘自《覺醒家庭:讓孩子成為父母的喚醒者,以覺知走出傳統教養困境》
**************************
有些大人不喜歡孩子看起來不開心,因為這會讓他們聯想到,自己是不是失敗的父母?
所以孩子如果表現出不開心的樣子,大人就會不高興。用大人的情緒壓力,讓孩子學會討好,裝出一副開心的模樣。
有些大人不喜歡孩子看起來開心的樣子,嘻嘻笑笑的,好像不正經,為什麼不乖乖去念書?
所以孩子最後會知道,不能隨便在大人面前表現出開心的樣子,要不然會被罵。大人出現了,就要裝作一副用功的樣子,避免莫名其妙被找個理由處罰。
有些大人本身是混亂的、不一致的,非常情緒化,孩子成了出氣筒。於是,孩子不知道該哭還該笑,情緒起起伏伏,動則得咎。
傳統的教養,真的賦予父母過於權威的地位,所以不同的父母,隨著各自不同的遭遇與心性,把孩子雕琢成各自想要的樣子。因此扭曲孩子的情緒,要孩子把父母對這個世界的體會與價值觀,牢牢記在自己的腦中,而不是讓孩子自己去探索,讓孩子依據自己不同於父母的秉性,獨立出一個新的自我。
父母不喜歡孩子真實的樣子,如同父母不喜歡自己真實的樣子,代代相傳!
**************************
你原本的樣子,就是我愛你的所有理由
【喜法莉.薩貝瑞】
兒童生來就知道,要怎樣用本來的樣子生活。他們會哭鬧和發脾氣,但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加在所發生的事情上。除非受到特別的影響,否則他們隨時都準備好在不如意時,讓自己振作起來。正因如此,我們常會聽到父母在困難的時候說:「他們是孩子,會自己調適。」我們意識到,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孩子們都能夠在生活中發現快樂。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兒童的思考模式與成人完全不同。他們會用我們已經忘記的方式,去接受生活「原本的樣子」。
接受生活「原本的樣子」是什麼意思?就是注意到生活中的每一刻,都有好與壞、快樂與悲傷、痛苦與快樂的潛力。就我個人認為,現狀既不痛苦也不快樂,因為凡是貼上「快樂」或「不快樂」的標籤,就扭曲了經驗的價值。孩子哭就是哭,笑就是笑,他們不會為如何快樂或不快樂編寫劇本。他們感受自己真實的感覺,然後繼續前進。這種隨著生活起舞的彈性能力,是許多成年人所缺乏的。我們已經把情感分門別類過的頭腦,不允許我們投入生活所呈現出來的模樣。我們根本不知道如何像孩子一樣,憑直覺適應生活潮流,並隨之改變。我們卡在舊有模式中,無法用創造性的方式,來適應人生起伏,思考與之應對的正念回應。由於害怕放棄已知的一切,我們緊抓住生活的一切都在控制之下的錯覺。當生活挑戰這種錯覺,特別藉由孩子之手時,我們感到措手不及,於是只能通過憤怒或焦慮,釋放這種無助的感覺到孩子身上。唯有我們能夠擁抱生活真實的樣子,拋開它讓我們看起來或感覺起來多好或多壞的想法,才能用更寬容感恩的心情,擁抱生活的不可預測性。
重點是,不要根據生活給我們的感覺來評斷它,而是不論在光明或黑暗的時刻,都要完全地探索生活的豐富意象。與其用特定的方式來感受,就像人們對藥物成癮一樣,我們應該拋開不符合我們感覺的期望,選擇體驗當下「原本的樣子」。
當我們教孩子去爭取自身以外的東西,例如特定的成績,或某種成就的榮譽,使他們可以感覺到被賦予更多的力量,我們傳遞給他們的訊息是,生活的過程不如結果重要。因此,孩子學會的是,生活的意義在於有所成就,而不是時時刻刻單純地做自己。
我們把孩子訓練成只注重結果,並根據特定經驗使他們感覺良好與否來投入生活,就是教導他們,應該避免容易失敗的活動,尋求保證快樂的經驗。因此,由於我們害怕他們可能遭遇某種痛苦,而讓他們錯過了對生活的直接體驗。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我們沒有教孩子與內在的韌性連結,讓他們能超越痛苦的經驗,卻把恐懼轉移到他們身上,教導他們不惜一切代價避免痛苦。
當孩子被迫體驗不快樂的感覺,不僅是孩子,通常父母也會將當下的情況解釋為「出了問題」。然後,在我們和孩子的心裡,會自動上演一齣恐懼和絕望的內心小劇場。這一切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孩子沒有意識到,人生就是如此,因此他們如果想要過有意義的生活,所需要做的,就是全心全意處於當下,投入體驗;而他們的力量,來自於明白自己內在具有的韌性,足以應付任何可能的情況。
.
以上文字取自
覺醒家庭:讓孩子成為父母的喚醒者,以覺知走出傳統教養困境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1798
.
--------------------------------------------
現正上市中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博客來 https://goo.gl/rHgxZV
金石堂 https://goo.gl/R871Aq
誠品 https://goo.gl/iwdvtb
讀冊 https://goo.gl/vZ1X3i
海外大眾 https://goo.gl/QEXBcX
【從6/8(五)凌晨開始,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博客來獨家66折,只有一天】
同時也有12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7萬的網紅Vicky Ts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即使我們手中已空無一物,但我會永遠在你身旁,不離不棄。 時間帶走了金錢、權力,甚至是生命,但帶不走的是這份愛。 這可以是友情,也可以理解為愛情,更清楚的是親情。 這首歌第一次聽就覺得非常感動,只因簡單的旋律⋯ 認真看了歌詞後便更加為所傳達情感所吸引, 我想不論是誰,身邊一定都會有一個在你身旁不會放...
生活的意義在於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有些人以為,覺知教養就是盡可能遷就孩子,讓孩子感到滿足和舒適。但事實上,這種教養只是源自於我們的恐懼。真正的覺知教養,不會害怕讓孩子感到不舒服,因為我們知道,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必須有的體驗。
「我必須要快樂」或「我的孩子應該要快樂」的想法,來自於一種當下時刻莫名的匱乏感。換句話說,我們用匱乏的眼睛去看待生活,所以會注意到所有我們沒有的東西,而不是這個世界給我們的富饒。
關鍵就在於,要將快樂和痛苦都視為同樣神聖,平等對待,因為它們出現的機會本來就各占一半。如果我們帶領孩子體驗這種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就不會再刻意去尋求快樂,因為我們了解到,全心處於當下,就能帶來最極致的充實感。
摘自《覺醒家庭:讓孩子成為父母的喚醒者,以覺知走出傳統教養困境》
**************************
有些大人不喜歡孩子看起來不開心,因為這會讓他們聯想到,自己是不是失敗的父母?
所以孩子如果表現出不開心的樣子,大人就會不高興。用大人的情緒壓力,讓孩子學會討好,裝出一副開心的模樣。
有些大人不喜歡孩子看起來開心的樣子,嘻嘻笑笑的,好像不正經,為什麼不乖乖去念書?
所以孩子最後會知道,不能隨便在大人面前表現出開心的樣子,要不然會被罵。大人出現了,就要裝作一副用功的樣子,避免莫名其妙被找個理由處罰。
有些大人本身是混亂的、不一致的,非常情緒化,孩子成了出氣筒。於是,孩子不知道該哭還該笑,情緒起起伏伏,動則得咎。
傳統的教養,真的賦予父母過於權威的地位,所以不同的父母,隨著各自不同的遭遇與心性,把孩子雕琢成各自想要的樣子。因此扭曲孩子的情緒,要孩子把父母對這個世界的體會與價值觀,牢牢記在自己的腦中,而不是讓孩子自己去探索,讓孩子依據自己不同於父母的秉性,獨立出一個新的自我。
父母不喜歡孩子真實的樣子,如同父母不喜歡自己真實的樣子,代代相傳!
**************************
你原本的樣子,就是我愛你的所有理由
【喜法莉.薩貝瑞】
兒童生來就知道,要怎樣用本來的樣子生活。他們會哭鬧和發脾氣,但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加在所發生的事情上。除非受到特別的影響,否則他們隨時都準備好在不如意時,讓自己振作起來。正因如此,我們常會聽到父母在困難的時候說:「他們是孩子,會自己調適。」我們意識到,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孩子們都能夠在生活中發現快樂。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兒童的思考模式與成人完全不同。他們會用我們已經忘記的方式,去接受生活「原本的樣子」。
接受生活「原本的樣子」是什麼意思?就是注意到生活中的每一刻,都有好與壞、快樂與悲傷、痛苦與快樂的潛力。就我個人認為,現狀既不痛苦也不快樂,因為凡是貼上「快樂」或「不快樂」的標籤,就扭曲了經驗的價值。孩子哭就是哭,笑就是笑,他們不會為如何快樂或不快樂編寫劇本。他們感受自己真實的感覺,然後繼續前進。這種隨著生活起舞的彈性能力,是許多成年人所缺乏的。我們已經把情感分門別類過的頭腦,不允許我們投入生活所呈現出來的模樣。我們根本不知道如何像孩子一樣,憑直覺適應生活潮流,並隨之改變。我們卡在舊有模式中,無法用創造性的方式,來適應人生起伏,思考與之應對的正念回應。由於害怕放棄已知的一切,我們緊抓住生活的一切都在控制之下的錯覺。當生活挑戰這種錯覺,特別藉由孩子之手時,我們感到措手不及,於是只能通過憤怒或焦慮,釋放這種無助的感覺到孩子身上。唯有我們能夠擁抱生活真實的樣子,拋開它讓我們看起來或感覺起來多好或多壞的想法,才能用更寬容感恩的心情,擁抱生活的不可預測性。
重點是,不要根據生活給我們的感覺來評斷它,而是不論在光明或黑暗的時刻,都要完全地探索生活的豐富意象。與其用特定的方式來感受,就像人們對藥物成癮一樣,我們應該拋開不符合我們感覺的期望,選擇體驗當下「原本的樣子」。
當我們教孩子去爭取自身以外的東西,例如特定的成績,或某種成就的榮譽,使他們可以感覺到被賦予更多的力量,我們傳遞給他們的訊息是,生活的過程不如結果重要。因此,孩子學會的是,生活的意義在於有所成就,而不是時時刻刻單純地做自己。
我們把孩子訓練成只注重結果,並根據特定經驗使他們感覺良好與否來投入生活,就是教導他們,應該避免容易失敗的活動,尋求保證快樂的經驗。因此,由於我們害怕他們可能遭遇某種痛苦,而讓他們錯過了對生活的直接體驗。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我們沒有教孩子與內在的韌性連結,讓他們能超越痛苦的經驗,卻把恐懼轉移到他們身上,教導他們不惜一切代價避免痛苦。
當孩子被迫體驗不快樂的感覺,不僅是孩子,通常父母也會將當下的情況解釋為「出了問題」。然後,在我們和孩子的心裡,會自動上演一齣恐懼和絕望的內心小劇場。這一切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孩子沒有意識到,人生就是如此,因此他們如果想要過有意義的生活,所需要做的,就是全心全意處於當下,投入體驗;而他們的力量,來自於明白自己內在具有的韌性,足以應付任何可能的情況。
.
以上文字取自
覺醒家庭:讓孩子成為父母的喚醒者,以覺知走出傳統教養困境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1798
.
-\-\-\-\-\-\-\-\-\-\-\-\-\-\-\-\-\-\-\-\-\-\-\-\-\-\-\-\-\-\-\-\-\-\-\-\-\-\-\-\-\-\-\-\
現正上市中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博客來 https://goo.gl/rHgxZV
金石堂 https://goo.gl/R871Aq
誠品 https://goo.gl/iwdvtb
讀冊 https://goo.gl/vZ1X3i
海外大眾 https://goo.gl/QEXBcX
【從6/8(五)凌晨開始,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博客來獨家66折,只有一天】
生活的意義在於 在 洪佳君 Facebook 八卦
【 毒品尚未消滅 】#同志仍需努力
影像,給了我們更開闊的眼界,觀看中讓我們用腦思考,而不是單純的追求視覺刺激。影像的意義就如同生活的意義,生活的意義在於生活本身,而宣導的意義在於防範的本身。💪💪💪
今天在 樹人家商 這一場在的校園 #3D反毒 宣導,就是希望透過更臨場的方式讓孩子們,可以了解到毒品的可怕之處。開場先為學生播放10分鐘左右的互動內容,當學生戴上3D眼鏡後,在進入到3D反毒影片,告知學生有關毒品進入人體的過程及產生的反應等效果十分逼真,對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 #震撼教育,也透過影像傳達讓學生們更加勇敢 #向毒品說不。❌💀❌
毒品的可惡世人皆知,那為什麼還是有那樣多人在吸毒,為什麼每天還有那樣多人在冒著生命危險 #販毒,彼此消費與索取的背後,關於 #利益,#慾望,#野心,在某個時候成了毒品的 #雙韌利劍,然而戒過毒的人,又有多少人回歸自然?😔😔😔
社團法人中華趕路的雁全人關懷協會
#保護國家的未來 #毒品掰掰
#洪佳君 #becomebetter
生活的意義在於 在 Vicky Tsai Youtube 的評價
即使我們手中已空無一物,但我會永遠在你身旁,不離不棄。
時間帶走了金錢、權力,甚至是生命,但帶不走的是這份愛。
這可以是友情,也可以理解為愛情,更清楚的是親情。
這首歌第一次聽就覺得非常感動,只因簡單的旋律⋯
認真看了歌詞後便更加為所傳達情感所吸引,
我想不論是誰,身邊一定都會有一個在你身旁不會放開你的手的人吧!
也許你們很久沒有見面,或許你們再也無法見面,
你所經歷生活中的種種悲傷與痛苦,
或者是韶光易逝、孤掌難鳴的失落,
都似乎可以將你吞噬淹沒,
而我們都在為了生活而拼命努力,向前邁進。
但我們都懂,
在我們的生命中一定會出現一個哪怕身無一物,
也依舊會緊握我們雙手的人。
日文歌最吸引我的在於其中的【細膩】,
這是我在歐美音樂中很難得感受到的細節。
所以我也希望你們可以喜歡~
這首歌的MV更是讓我在看了第一次後就直接哭了,
在此先不要告訴大家是什麼劇情的好,
有興趣的朋友自己去看!然後回來分享你的感想吧!
我會在留言處分享我看完mv的感想~
MV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XpGWhdwXuo
❄ VICKY’S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VickyTsai1019/
*--------------------------
*Original URL: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XpGWhdwXuo
⚠:I didn't do anything about this video.i only doing this chinese subtitle.
if you like this video just give me a thumbs up!!!
⚠:每一部翻譯的影片上傳僅負責參考學習使用
不具有任何商業意義
(如有侵權請留言告知)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42g-GwHMf3I/hqdefault.jpg)
生活的意義在於 在 Vicky Tsai Youtube 的評價
►《Something Just Like This》與2017年2月22日發行。
►為The Chainsmokers專輯《Memories...Do Not Open》的第二支主打單曲
:這首歌就是上一部統計過後最多人想看的翻譯的歌啦~
記得有一句話說得好:「酷玩出品,必屬精品」XD
再搭配上現在的神曲製造機TC,出來的效果真的非常好❤️
作為第一次聽到這首歌的感覺,
當下就是「這旋律也真的太洗腦了吧,張力非常強啊!」
所以大概沒有辜負大家的期待哈哈!
這首歌的歌詞翻譯是取自Vicky最喜歡的一個譯者「♥ 艾莉的小太陽 Aeri's Paradise ♥」,
強烈推薦大家去她的部落格看看,
她翻譯的歌詞真的每一首都讓Vicky愛到不行啊~網址會放在下方喔!
應了這首歌的歌詞,從現在流行的「超級英雄」說起,
我們都清楚這只存在於電影製作、無限的幻想中,
而生活中超級英雄根本對於我們來說只是一種娛樂,
以「超級英雄」來發揮,個人覺得更像是藉由「超級英雄」表達一種「強大的、有權有勢的男性角色」⋯⋯
很多女生對此都有這樣的理想型,可是作為普通的男生,
沒有超凡的能力或是雄厚的背景,能如此簡單稱為這樣的人嗎?
而就在這裏,女孩說了這並不是心中真正想要的那種人,
只想要簡簡單單的一些浪漫,以及可以安心依賴的港灣吧!
以這樣彼此互相傾訴想法的方式呈現歌詞真的很有感覺呢!
總之這首歌Vicky超級喜歡~期待正式的MV出來嘍!
♥ 艾莉的小太陽 Aeri's Paradise ♥:http://aerirabbit.pixnet.net/blog
❄ VICKY’S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VickyTsai1019/
*--------------------------
*Original URL: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M7MFYoylVs
⚠:I didn't do anything about this video.i only doing this chinese subtitle.
if you like this video just give me a thumbs up!!!
⚠:每一部翻譯的影片上傳僅負責參考學習使用
不具有任何商業意義
(如有侵權請留言告知)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XHyrFBlwx0/hqdefault.jpg)
生活的意義在於 在 Vicky Tsai Youtube 的評價
//►電影:《Léon》(終極追殺令//這個殺手不太冷)
►背景音樂:《Home》- Machine Gun Kelly, X Ambassadors,Bebe Rexha
(觀看長篇影評,請點開資訊欄。如果有時間,推薦看完影評再觀看影片)
//
看完這部電影,可以開門見山地告訴大家——這是我電影名單中的NO.1。
這是一部1994年的法國老片,導演是著名的法國導演兼編劇Luc Besson(盧貝松),
作為電影的導演以及編劇,他曾經是這樣描述這部電影的:【這是關於兩個小孩的故事,一個女孩和一個男孩,在他們心裡,他們都是12歲,他們都感到失落而深愛著彼此。】很早以前我就知道這部電影,可卻遲遲沒有去看,原因很簡單——我有點害怕。害怕自己因為一個虛構的世界而難過遺憾,果不其然,我確實非常了解自己。在逐漸麻痹地過著日復一日假期生活的情況下,這部電影深刻的人物刻劃以及畫面的衝擊雙管齊下,我在最後半小時似乎已經開始醞釀流淚的情緒。
Léon是一個職業殺手,殺伐決斷後的閒暇之餘,他會給澆灌擦拭自己心愛的植物,再獨自一人看一場歌舞劇,傻笑得像個十二歲的孩子。
Mathilda是一個問題少女,麻煩重重的家庭下她和同齡人一樣喜歡看動畫片,百無聊賴時,她會坐在樓欄上抽根菸,深沈地像個四十歲的女人。
兩個人都有彼此的生活,其中的痛苦絕望都是他們的既定模式。
直至他們的生活軌跡有了重合,一切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具體的情節不在這裡一一分析,因為你們親眼所見一定比看我用拙劣文字形容來的深刻。
但是針對這一部「商業片」而言,《Léon》拍的實在太美,這不僅僅是一部動作片,更是一部描述人生的電影。印象深刻的是開片不久Mathilda問的那句:“Is life always this hard, or just when you're a kid?”,而Léon回答:“Always like this.”,是啊,生活真的如此艱苦,但總還是會繼續。電影現實地反映出生活真實的殘酷,但【愛】卻貫穿在整部影片中,哪怕沒有浪漫的場景烘托,也沒有令人動容的辭藻形容,卻讓觀眾感到無所不在的溫暖。特別喜歡這部電影的一個部分在於,雖然描述的是一個尋常人無法理解的世界,一段平日難得一見的人物關係,但編劇的處理方式卻一切顯得如此平凡真實,其中不可忽略的是不經意間透露出的小幽默,電影中細節處理得十分優秀,更不必說人物的刻劃了。Léon看似是一位「殺手」,本應站在道德的陰暗面,卻尊重自己的底線,不殺女人以及小孩,盜亦有道;而反派Stansfield看似是道德至上的「黑警」,舉手投足間都是優雅,但卻可以毫不猶豫親手解決一家人的生命,哪怕四歲孩童也不放過。許多人在觀影後都認為這是一部「愛情片」,但我卻不以為然,Mathilda和Léon的情感在我心中早已超越了單純的“愛情”,他們在黑暗中因彼此的存在發現了人生的真諦,他們互相依賴彼此陪伴,是「友情」亦是早就不屬於他們的「親情」。這部電影在畫面拍攝、背景音樂的選擇上在我心中都可成為完美,特別是結局的處理更是劃下了精彩的句點,或許很多人並不喜歡這個結束,但我卻認為這或許是他們最好的歸屬。有人幻想著若是另一個結局,Mathilda和Léon可以繼續當他們的鴛鴦大盜、末路狂花,但其實Léon比任何人都明白,這樣的生活並非為了取樂,只是因命運的捉弄而被迫走上這條路,也許Mathilda並不明白,但Léon清楚真正快樂的生活並非如此。唯有幫助她解決心中唯一的仇恨,Mathilda開始了全新的人生。離開了Léon,她還是那個十二歲的孩子,雖然輸掉了這輩子不會再遇見的人,儘管孑然一身、一無所有,只剩手中的那株植物與腦海中不變的回憶繼續走下去,但卻足以永恆溫暖她的人生。
最棒的是電影中Léon一生的「摯友」——那株無根的植物。它代表了這一生無所牽掛的Léon,不會開花結果,隨波逐流是他/它的命運。但所幸,他們都遇見了Mathilda,一位讓他們體會到什麼是真實生活的Mathilda,儘管Léon用他的萬劫不復換取了Mathilda的救贖,但Léon必定腦海中會浮現她的一瞥一笑,然後想著——不枉此生。最終無根的植物也歸於了大地,有了根同時也有了牽掛,他與它,終於安定下來了。
❄ VICKY’S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VickyTsai1019/
*--------------------------
⚠:I didn't do anything about this video.
i only doing this chinese subtitle.
if you like this video just give me a thumbs up!!!
⚠:每一部翻譯的影片上傳僅負責參考學習使用
不具有任何商業意義
(如有侵權請留言告知)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L8DkRRGfhg/hqdefault.jpg)
生活的意義在於 在 生活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在於什麼?雖然生活忙碌也一定要做的 ...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