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0 發現心關係 與小孩談生死
很多人都說在小孩7歲以前,小孩子不是真的能夠了解什麼是生死,也就是說他只能知道也許死去的爺爺奶奶或是長輩到了很遠很遠的地方或是不會再見面了,小孩基本上對於死亡的了解是這樣。
隨著生死教育的成熟,其實小孩子會問的問題就不只是如此了,這是不是讓父母曾經覺得很困擾呢?
(廣播裡放了一段美人姐與Max的對話,出自有于美人的聲書,這一段用聽的好感人,會讓人哭哭的一段對話,尤其當Max用臭奶呆的聲音講出那一句)
美人姐:Max,你愛不愛馬麻?
Max:我愛
美人姐:可是馬麻老了會死掉,會到上帝那裡去,那你怎麼愛我?
Max:就是好好活下去
美人姐:可是也有可能有一天萬一你開車不小心比我先走了,我一定很傷心,那我要怎麼愛你?
Max:就好好活下去
美人姐:好,那我們就約定不管誰先走,另外一個人都要好好活下去
Max:好~
對一個小小孩來說可以把這句「就好好活下去」烙印進他的心中,其實真的很重要。很多時候我們受到各種的挫折跟失落,沒有辦法走出的時候,不就是等著那一刻,內心會突然有一個靈感浮現一句話說「我得好好的活下去」。
我記得曾經在一個失落的工作坊裡面,有一位學員提到,自從他的父親離開之後,他一直都沒有辦法釋懷,在很多的分享當中,他講出所有父親曾為他做的事情,以及父親的人格怎樣激勵他和鼓勵他,通通說完了之後,有一位其他的學員就說:『啊!所以你是不是覺得爸爸那麼的好,失去他你應該要難過很久,不然的話好像不夠意思,或者好像不能夠證明你爸爸對你有多麼的重要』其實那個學員在整個表達當中,就是有這個感覺,只是他自己沒有辦法抓到,那另外一個同學一講出來之後,其實所有的學員都覺得認同,好像都一直是在這個內在的邏輯。
所以慢慢的,大家一起為內在的失落一起做了工作,會發現說有時候我們把自己停下來是為了永遠不結束那個懷念跟那個哀悼。可是事實上當你卡在一個哀悼裡面不往前走的時候,又哪裡是爸爸為你花了那麼多的心力所期待的呢?我想如果在這個時候他能聽到這麼小的小朋友如此篤定勇敢的說「好好活下去」,我相信這些朋友會得到很大的鼓勵。
希望大家都能夠試著用這樣子的方式,自己能夠好好的看待失落、學習生死,然後也給我們的小孩做一些準備。其實對小孩來說,能夠早點對他留點有用的東西,會比叮他寫功課、教他很多生活作息更有用。對小孩來說,只有「困難」跟「爸媽不在身邊」的時候會想到他要怎麼辦?沒有人幫他的時候他要怎麼辦?這些東西是不是更應該幫忙儲備的呢?
當你在教養小孩,如果你都能夠情緒穩定,當然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說你想說的話,可惜我們不是這樣子的,我們會有很多的情緒,情緒一來的時候就會說出奇怪的話。
有一位同事常在幫學生上生死學的課,有一天他去做健康檢查,肺部的X光片上有一個白點,回家的時候他就把片子放在書桌的燈下一直照。就在看的七上八下的時候,他的六歲小孩可能看電視聊算命之類的,突然跑過來說:『媽媽,你幾歲會死?』媽媽就立刻回他一句說:『你這小孩講這什麼話呀?呸呸呸,趕快打自己嘴三下』因為家裡的規定是講錯話要打自己嘴三下。
有一天這個同事跟小孩一起在看電視,剛好演到某個長輩不在的事情,這媽媽新血來潮想說她是教生死學的,她就問小孩說:『你知道爺爺奶奶去哪裡了嗎?』小孩看著媽媽說:『死了啊!』媽媽繼續問說:『那你覺得爺爺奶奶不在了之後,你有沒有懷念他們??那你覺得跟爺爺奶奶在的時候有什麼不一樣?以後如果媽媽不在了,你要怎麼辦?』這個小孩看著媽媽沒有說話,媽媽就跟他說:『媽媽問你話,你要回答呀!怎麼不說話呢?』小孩說:『我真的可以說嗎?』媽媽說:『當然囉!』小孩說:『沒緣沒故的,妳幹嘛講死?打自己的嘴巴三下!』
常常在教小孩的時候是受情緒所左右的,當你心情好的時候,你沒有辦法去顧慮到小孩因為聽到某個話題而害怕,然後你還要繼續跟他談;可是當小孩子想談一個話題的時候,你自己很害怕這個話題時,你也是一樣的逃避。
所以,要能夠好好的運用所有的教養原則,我們必需要好好的處理自己的情緒。
PIC:http://www.norfolk-fjc.org.uk/bereavement.html
同時也有4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沒哭過、沒笑過,只有一聲再見。是走過凡間的天使,也是一份充滿淚水的禮物。」在一張關於「善別」的講座海報上,這句話無聲卻有力地訴說着背後的故事。 朱子溢,作為一個夭折嬰的父親,是這個講座的分享者之一。 「無腦兒」BB 事件回帶到2013年,已經是兩個女兒之父的朱子溢,和太太陳頌恩(Mary),...
生死教育 在 冯以量 Facebook 八卦
题目:小孩是我们的老师 ~他们教我们如何面对生离死别
在朋友脸书上看到这一张照片,很动容。得到朋友俩夫妻及俩位孩子们的允许,我和大家分享这张照片后面的故事。
两位孩子在 MCO 期间失去他们的伯公。
在 MCO期间,面对亲人生离死别,虽然丧礼一切简化,然而内心的哀伤变得复杂了。
这个家庭也一样,为了照顾孩子们的健康着想,孩子们不被鼓励出席丧礼。
在伯公出殡前一个晚上,三个孩子面对哀伤的状况都不一样。老大睡着了,老二和老三无法入眠。
爸爸妈妈在深夜里让俩位孩子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不批判、不建议、不说教,就是让孩子自由表达,尊重孩子们也是生死教育的老师。爸爸这么和我说。
爸爸事后用文字和我分享,如下:
“我们很惊讶俩位孩子能如此沉稳的回应。
这张照片是在夜间,孩子自己不眠的要求之下,我和妻子感慨且感动的拍了下来。
弟弟(老三)当晚要求两张照片,那是一张很小的菩萨印章,是他自己找的。另一张他想要的是伯公的照片。他找没有,我们提供手机的照片给他。
我问他为何要两张照片?
他说他想念伯公,是我曾告诉他伯公上天上去了。他想像伯公和天上的菩萨在一起。
他要向伯公及菩萨顶礼。他和姐姐一同进行了这个仪式。”
爸爸如此写着上面这整段话语。
就这样,我们也在这里一同见证了当父母给孩子极大的空间发挥,结果是:孩子们自己懂得如何转化悲伤为思念及祝福。
孩子俩在父母的陪同之下,完成了顶礼及跪拜的仪式。虽然实体的伯公不在眼前,然而我相信孩子们和伯公那份情感的连接,依然还在。
死亡结束的是生命,死亡不可能结束彼此之间的关系。
爸爸也和我分享说在那一刻,大家心中带着满满的不舍及关爱,在深夜里互相拥抱、流泪。
事后,两位孩子满足的笑着,也睡了......
孩子啊,不管如何面对悲伤,都是我们的老师。
和大家分享。
以量
27/05/2020
*把这份有温度的顶礼所引发的一切功德回向于孩子们的伯公。
祝福他一切安息、安心、安详。
感恩伯公、
感恩孩子们、
感恩孩子们的父母。
另:这篇文章一切的故事及文字铺成都有得到孩子们、及其父母的同意。他们阅读及修改之后,才得以呈现在大家眼前。再一次,愿一切功德回向于孩子们的伯公。
生死教育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八卦
婦產科的日子令我更深信2020轉型是正確的
黎緊我會想做更多的女性疾病推廣,例如子宮和卵巢的疾病、月經、經痛、懷孕、小產、早產、母乳餵哺、孩子成長和更年期等。更重要的是打破世間仍然存在對女性疾病的誤解,讓女性不用再活得那麼卑微。
另一樣主力想推廣的是LGBTQ平權以及性教育。歧視源於無知和誤解,希望在2020年裡能夠讓大家明白不同性取向的人都應該獲得基本尊重。讓性小眾能夠有尊嚴地活出屬於他們的人生。
第三項想推廣的是生死教育,跟性一樣,生和死不應是禁忌,及早了解和認識死亡能讓我們活得有尊嚴同時得以好死。
而偽科學和保健品分析將只會於Patreon每周推出!
我深知寫這類題材絕對不會好似飲飲食食去旅行講政治講財經咁受歡迎,但香港實在太少人推動這些改善社會風氣和長遠平權的題材。或許我花的時間和寫文的回報未必成正比,但只要能為這社會帶來丁點的改變我也心滿意足了。
謝謝大家一路以來的支持,亦希望大家喜歡2020新型態的文科生!
生死教育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評價
「沒哭過、沒笑過,只有一聲再見。是走過凡間的天使,也是一份充滿淚水的禮物。」在一張關於「善別」的講座海報上,這句話無聲卻有力地訴說着背後的故事。
朱子溢,作為一個夭折嬰的父親,是這個講座的分享者之一。
「無腦兒」BB
事件回帶到2013年,已經是兩個女兒之父的朱子溢,和太太陳頌恩(Mary),原本很開心地準備迎來他們第三個愛情結晶品—朱瑋恆。「我哋產檢時如常去睇BB,因為已經係第三胎,所以一睇嘅時候,我哋已經知道嗰個係心臟、腳、手。但醫生比平時沉默,比平時有啲反常。」
隨後醫生嚴肅地告訴他們,他們的孩子是「無腦兒」—即天生沒有頭蓋骨的BB,無頭蓋骨的緣故令腦部不能發展,即使足月出生,一般也只能活3至5小時。絕大部分「無腦兒」父母會選擇終止懷孕,醫生着子溢兩夫婦下決定。
由天堂跌至地獄
「唔想去接受呢個事實,亦唔想去理解呢件事,只想呢個檢查結果係錯嘅。」Mary憶述時仍略帶激動。無奈事實就是事實,經過不斷的「腦交戰」,最後Mary和子溢還是決定把孩子生下來。「我哋就係佢嘅父母,我哋係愛佢嘅,唔拾得唔要佢。」
就是一份「不捨得」,Mary懷胎十個月,最後在私家醫院順利生下沒有頭蓋骨的愛兒瑋恆。「佢出世嗰一刻我哋好開心,同時好矛盾地又好難過,因為我哋知道佢好快要死。」子溢無奈地憶述。可能瑋恆亦十分不捨這對父母及兩個姐姐,所以他比預期的3至5小時多活了一倍,足足陪伴家人10小時之久。
不懂痛的BB
有些不明所以的觀眾,或者會認為瑋恆要經歷10小時的「痛苦」才得以「解脫」,是很殘忍的事,但子溢就這樣回應:「我記得當時瑋恆出世,兒科醫生有同我哋講,因為BB嘅腦部發展唔強,以及佢對痛嘅觸覺未建立,所以兒科醫生話佢唔會痛嘅。而且,我覺得無人能夠好似瑋恆咁,10個鐘都係充滿愛,有父母、家人一直陪住佢一世。」
遺愛人間的「無言老師」
「朱瑋恆喺2013年11月27日,朝早9點正式宣布死亡。」Mary憶述當時醫生的宣布,仍然有揪心之痛。本身是老師的Mary和子溢,為了讓瑋恆的生命更添意義,原本打算讓他參與器官捐贈,但由於體積太小,當時的科技做不了器官移植;機緣之下他們接觸到中大的「無言老師」計劃,於是瑋恆便做了大體老師。兩年後取回遺體,火化、安碑:「做咗撒灰之後,感覺真係完咗、好圓滿嘅感覺。」
流產嬰父母之痛
作為夭折嬰的父母,Mary和子溢深深體會新生命來臨卻又很快離開人世的椎心之痛。他們表示,瑋恆的身後事能夠人性化地處理,大大減輕了對他們的二次傷害。反觀那些少於24周的流產嬰,根據現行法例不屬人類遺骸,無法在公營墳場火化及安葬,在公立醫院更會被當作「醫療廢物」,會與醫院其他人體殘肢或組織一起火化,又或可能棄置於堆填區。
即使父母努力爭取取回遺體,亦不容易找到火化的地方,目前唯一可行的途徑便是到寵物店火化。早前就有報道,指有流產準媽媽因不願見自己嬰兒以寵物火化形式火化,胎兒遺體存放在醫院超過半年之久。這做法令Mary兩夫婦覺得,無疑是對流產嬰父母造成第二次、第三次的傷害!
「唔通將來想拜祭BB嘅時候,對住個堆填區拜咩!」Mary苦笑。「依家嘅天使花園,係行緊好正確嘅方向。」子溢補充。
經過流產嬰父母多年來的爭取,陸續有團體開始為少於24周的流產嬰,提供安葬的地方,例如道風山基督教墳場的「天使花園」和華人永遠墳場的「寧馨園」等。
而食環署早前回覆傳媒時表示,將透過行政措施劃出特定範圍,設置專供安放流產嬰的設施,初步擬設於粉嶺和合石墳場,預計最快今年第一季落成,將會是食環署首個可安置不足24周流產嬰的墳場。
從死看生的「生死教育」
訪問期間,腹大便便的Mary在丈夫子溢的陪同下,帶我們到道風山的「天使花園」走了一轉,在傳統中國人的觀點看來,孕婦最好不要去墳場這些地方的,但Mary卻笑說:「我哋一家唔忌諱講死亡,我哋都成日同兩個女討論生死嘅話題,兩個女亦都會喺我哋面前話好掛住細佬瑋恆。」
有一生必有一死,不忌諱講死亡,Mary和子溢更將和瑋恆的生命故事,帶入校園去推廣生命教育,從死看生:「死亡發生嘅時候,令我哋更加珍惜我哋有嘅生命。」
在3月1日,Mary和子溢的第四個孩子平安、健康地降臨世上,是繼五年前的「無腦兒」瑋恆後,他們家庭又再次迎來新成員。今集《港。故》用8分半鐘,跟大家一起看看一個關於「無腦兒」、流產嬰以及生死教育的故事。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7uN8n6hAN4/hqdefault.jpg)
生死教育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評價
258 抗疫小指南
講者:廖綺華女士(生死教育學會祕書、前伊利莎伯醫院 高級病人事務經理)、陶國璋(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謎米新聞:news.memehk.com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DUdLK3dNZo/hqdefault.jpg)
生死教育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評價
六月天朗氣清的一個下午,空曠的和合石墓園更見悶熱,李芝融雖是汗流浹背,卻還是溫柔的輕擦着女兒彥汶的紀念牌匾,念念有詞的像是跟女兒聊天,「我每次見佢其實都係講同一番說話,『你如果有地方去嘅話就開心去啦,唔使掛住呢度。』」
單親爸爸芝融獨力撫養嚴重智障兼患遺傳病的彥汶廿年,雖然曾坦言有心理準備女兒會先離開人世,卻未料到事情在兩年前來得如此突然,「我返緊工收到醫院電話,其實嗰陣時我知道未必趕得到去,我去到半路問我朋友,佢話阿女已經走咗。」
未能見到親人最後一面是遺憾,更何況是曾誓言陪伴女兒走最後一段路的芝融,「我見到佢眼角有眼淚,係佢走前嗰刻好痛苦,定係佢覺得爸爸唔喺身邊佢不安、唔開心,定係唔捨得」,答案無從知曉,這根刺卻永遠存在,「呢個係我最親嘅人,我一直期望可以做到嘅嘢最終做唔到,會係我心底永遠存在嘅陰影。」
芝融隨即陷入長達整年的情緒低谷,「我好多年無試過因為情緒波動而喊,嗰陣喊咗個幾星期,最差食唔到飯、瞓唔到,同埋集中唔到精神做嘢」,他也習慣了一星期探望女兒一次,「去到舊年年中都仍然會後悔,因為做父母嘅,一定應該係以子女行先。」
他因此也做了些事想補償女兒,「去一啲佢冇去過嘅地方,係會盡量帶埋(女兒的)骨灰一齊去,例如去沙灘睇日出、公園,或者坐船去啲比較遠嘅地方,例如佢未去過嘅離島。」
時間流逝,令芝融開始慢慢放下,「之後去咗次紀念花園,咁啱有新嘅家屬去撒灰,家屬問個師傅幾耐嚟一次好,師傅就話清明重陽嚟就夠,可以畀個機會佢真真正正離開呢度、放低呢度,同埋畀機會自己重新過呢到嘅生活」,同時因為疫情,芝融就停了兩個月沒有去探望女兒,也開始嘗試不要去得太密。
女兒雖然已經離開,但一直影響着芝融的人生,「我未有佢之前,我好簡單,有錢、有得玩、有得食就開心」,但之後女兒經歷生死邊緣,令芝融開始反思自己與女兒人生有如此經歷的意義,於是開始關注與爭取傷殘及嚴重智障人士權益。
今日芝融仍決定繼續為同路人發聲,也因為發覺不少弱勢社群的需要是相似,因此亦顧及多一點不同其他如貧窮等群體,「將思念轉變成動力,種動力係你希望可以傳遞出去影響到其他人。」他認為今日女兒仍在影響自己,「佢唔只係陪住我走,仲係帶住我行。」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5QDlf7yzr5k/hqdefault.jpg)
生死教育 在 生死學與生死教育入門@ 許禮安的安寧療護與家醫專欄 - 隨意窩 的相關結果
生死學與生死教育入門高雄市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許禮安醫師 前言 如果死亡不存在,我們根本就不需要有生命教育,因此生命教育的前提剛好是建立在「死亡」之上。 ... <看更多>
生死教育 在 生死教育講呢啲 - 博客來 的相關結果
生死教育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是以死亡和生命為主題的教育,旨在啟發大眾正視對死亡的恐懼,讓自身或他者能過渡從死亡所帶來的悲傷,並提高全人「身、心、社、 ... ... <看更多>
生死教育 在 生死教育教學內涵、教學方法與評量 的相關結果
生死教育 (Education about Life and Death)乃探索生命意義與死. 亡的教育,而死亡學(Thanatology)、生死學(Studies of Life and. Death)是生死教育的先備課程。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