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章
今年春天, VERSE 來邀稿,希望我書寫我從小長大的地方— 台北東區。四月底,我在疫情升溫前的、走過千萬遍的街區晃蕩,訪談、散步、拍照。
—
(原文發表於VERSE 6月號/2021 第6期)
My Town / 台北東區:並未沒落的城市之心
VERSE 官網全文:
👉 https://www.verse.com.tw/article/my-town-east-district
台北仁愛圓環上,醒目的日本潮牌店「BAPE STORE」,前身是「溫蒂漢堡」。學校中午放飯,如果沒帶便當,作為一介小學生,我最期待的,就是家人拎著溫蒂漢堡的提袋出現在校門口。
裡面沒有漢堡,那太普通了。我十之八九要求的,爸媽從善如流的,是義大利麵與烤馬鈴薯。現在想想,那真是不怎樣的義大利麵與烤馬鈴薯,麵都軟了,起司是人造的,在我幼小的心目中,那卻是堂堂正正的美食,伴隨一絲絲優越感。小學生的世界,真正樸實無華,不過是省略家裡的便當,就是不平凡的小確幸。
我念的學校,就是溫蒂漢堡後方的「台北市私立復興中小學」,從幼稚園小班直至國中畢業,每天的活動範圍,就是家裡與學校之間,敦化南路一段至敦化南路二段來回的短短距離。
#水鄉澤國滄海桑田
敦化南路縱貫大安區,原先不在日治時期的都市計畫內,其修建者,是1950年代至1970年代台灣重要黨外政治人物,高玉樹。他曾二度當選省轄市時的台北市市長,1967年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他也續任行政院官派台北市市長直至1972年。
台北市如今著名的林蔭大道,敦化南北路與仁愛路,以及連結二者的仁愛圓環,就是高玉樹任內的政績。他聘請本土藝術家顏水龍擔任顧問,拓寬仁愛路,修建仁愛圓環,而從敦化北路經仁愛圓環至仁愛路的L型路線,正是松山機場通達總統府,五十年前的國家門面。
這優雅氣派的L字型,正好切出了台北東區的左半側。
具體來說,台北東區究竟在哪裡?
仁愛路以北,市民大道以南,復興南路以東,延吉街以西,繪在地圖上的一個歪斜梯形,是台北東區的正身;忠孝東路與敦化南路是X軸與Y軸,劃分其四個象限。
你一定想像不到,台北東區原是一個大水池。仁愛路、敦化南路、忠孝東路、延吉街一帶,曾是作為灌溉水源的陂塘,十八世紀時,此湖邊聚落被命名為「大灣」,後被雅化為「大安」,亦即大安區的由來。日治時期仁愛圓環周邊是泥田,種植許多菱角;SOGO百貨台北忠孝館的基地,作為大灣之一部,原屬瑠公圳的灌溉轄區,後於1911年被排乾填土,成為農田,現為台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的財產,1983年設定五十年地上權給太平洋建設,就是後來的「太平洋崇光百貨」。
1980年代,台北西區已發展得飽和擁擠,中華商場的去留成為問題,鐵路地下化、捷運開挖箭在弦上;反觀東區,自從台北市於1967年升格為直轄市後,已是政府有意識帶動發展的區域,忠孝東路由西往東修築三段、四段、五段,像是牧羊一般,有效驅動人口至此。
1971年,全台唯一新型超市「頂好超級市場」在忠孝東路四段開幕,聲名大噪,生意風火;1987年,香港惠康併購台灣頂好企業,成為台灣第一間「頂好Wellcome超市」,頂好商圈已然繁華;1987年11月,太平洋崇光百貨開張大吉,日式服務開人眼界;1989年,第一間「誠品書店」在仁愛圓環開幕,1995年搬遷至「敦南金融大樓」,首創二十四小時營業書店。
東區崛起時,錢潮漲起時。1989年6月,台股衝破萬點;1989年8月,為抗議房價飛漲,萬人夜宿忠孝東路,無殼蝸牛積極運動。
#東區沒落了嗎?
作家韓良露在其著作《台北說城人》中訴說,第一代年輕消費世代的文化從80年代台北東區孕育而生,她購物泡吧聊是非,青春狂飆,卻也摻雜滄桑,黯淡語境是為了鋪陳「東區沒落」—她以「孔雀收屏」形容東區在2000年代風華老去。
哪有老,哪有收屏。前輩揮灑年輕時,七年級生我才嗷嗷待哺,台北東區育我養我,是我家鄉,我從小到大享受此區的涵養與底蘊,吃喝玩樂,食衣住行,離不開東區的恩澤。
當然清楚,「東區沒落」這二年聲量大。上網一搜,報導多出現於2019年,檢討的重點不脫租金太高、其他商圈崛起、網購興盛。於是你看見了風水輪流轉:東區繁華後而黯淡的西門町,因捷運開通、翻新成功而再度活躍;比東區更東的信義計畫區,在政府刻意開發下,百貨、商樓拔地而起。東區有空店,服飾業者走得多,老餐廳撐不住,永福樓歇業時,唏噓遍野。
可大家怎麼就沒關心那些或歷久不衰、或摩拳擦掌的角色呢?
說起台北的酸菜白肉鍋,「圍爐」是必須被提起的名字。圍爐鮮少接受國內媒體採訪,這天,我卻與店主大聊特聊,只因我與二代老闆楊尚寧是兒時玩伴,我的父親是圍爐的股東。我從小吃圍爐長大,酸菜白肉鍋等於圍爐,圍爐等於酸菜白肉鍋。這事關人格養成。
圍爐開幕時,我九歲,1993年。楊尚寧稍長我二歲,講起自家餐廳,仍不時把「我們北方人」掛在嘴邊。她的爺爺來自中國東北吉林,曾任國大代表,把冬天醃白菜的習慣,續行於南方的台灣,媳婦學起來了,改良得精緻,用於宴客,當年在飯桌上鼓吹「開一間店吧」的友人們,包括我爸媽。圍爐不太做媒體行銷,是因為往年靠著爺爺、爸媽的人脈,就已建立堅強的顧客基礎,偏向高端的設定,與火鍋的供應模式,也讓圍爐挺過二十八年的時間沖刷。
紫銅鍋、相思木炭,和中國東北幾分相像,這在南方另起的爐灶,卻處處是文化融合。酸菜,是台灣大白菜在經年吹送冷氣的中央廚房自然發酵28天而成;白肉,必須選台灣豬子排部位的五花肉,切除軟骨,重石壓去八成油脂,片薄後,晶白透光如玉;醬料,必須有芝麻醬、韭菜花、豆腐乳,醋要加烏醋,至於白醋、紅油、辣椒,楊尚寧不加:「那是台灣口味。」江浙點心、私房炒菜,則是因應夏天淡季而生的菜色。
楊尚寧說,圍爐剛開時,台灣火鍋市場不若現今火熱,酸菜白肉鍋在當年是很特殊的存在。與東區一起走過三十年,圍爐生意始終穩定,老中青三代客人都有,不受東區景氣影響。
如果圍爐是老前輩,「SEASON Artisan Pâtissier」就是中生代了。由知名甜點主廚洪守成在2011年創立,SEASON起初落腳大直,2013年進駐仁愛圓環後巷,看準的就是方便的交通與市中心的集客力。這裡不是正東區,但就在東區邊上,保有生活感與悠閒調, SEASON與附近的畬室、某某、Fly Café等等店家,也形成甜點咖啡的一級街區。
洪守成甜點創作精神暢旺,他店裡不僅供應各式蛋糕甜食,也有精美趣味的盤式甜點。他不把SEASON設定為社區型甜點店,「因為社區需要的是麵包,不是蛋糕」,他希望客人是真正喜歡甜點的人士,從四面八方來。但他也提到,每當信義計畫區有新的百貨開幕,店內生意就會下滑二週,「百貨一直在稀釋我們的客人。」不過,百貨蜜月期也縮短許多,開幕熱潮過後,客人就回來了。
若論百貨坪效,東區仍是績效王。《食力》報導,忠孝與復興SOGO,二間百貨一年就能吸引三千二百萬人潮,相較於信義計畫區十四間百貨瓜分一年三千四百萬人潮,數字說明一切。新光三越因而插旗東區,正義國宅都更案的「Diamond Towers」,將含新光三越睽違七年的展店,預計2022年下半年開幕。
#老東區人的吃食提案
一區老不老,端看水活不活。我打開Google Maps,畫出東區界線,標記常去店家,呼吸喝水的日常躍然眼前:太多我喜歡造訪的好店了!其中不乏五年內開幕的年輕好手。
以汲飲式雞尾酒聞名的「Draft Land」;米其林主廚林泉引進的質感泰菜「Baan Taipei」;重新詮釋素食與豆製品的「上善豆家」;蔬食魅力全開的「小小樹食」;日本知名燒肉的台北分支「梵燒肉」;米其林主廚林明健的舒適法餐「Chou Chou」。以上僅舉數例。
在東區吃飯,絕對吃得滋潤。身為一個東區囡仔,我給各位提幾個東區覓食方案:
去「老友記」吃一盅臘腸滑雞飯、一碟芥蘭菜,再去敦化SOGO「COFFEE LOVER’s PLANET」喝咖啡;COFFEE LOVER’s PLANET的酪梨蔬菜三明治也很好吃,我時常去吃午餐,就著天光看書。如果不想吃老友記,頂好名店城也很近,直入地下室的「美景紅油抄手」或「頂好紫琳蒸餃館」,爭取排隊時間。再不然,大安路轉角的「頂好哨子麵」快速美味,記得加點蘿蔔乾、淋點烏醋,配碗綜合丸湯。
如果臨時起意想吃義大利麵,我就走進「Solo Pasta」。
如果外國友人來訪,「伍佰雞屋」是體驗台灣家常菜的好地方。我曾帶美國來的朋友先去吃伍佰雞屋,再去吃第二輪訂位的「MUME」。
如果是約會夜,我的首選是「赤綠」,店主小野龍哉手藝很好,創意活潑,台灣食材被他用得精神抖擻,又不失日式小料理的輕鬆自在,非常適合小酌。
如果可以,我想奉送我的東區地圖給各位,上頭來不及標記溫蒂漢堡,以及許許多多灰飛煙滅,但有當下這刻的尋常足跡,台北東區的生活底蘊,一目瞭然。
—
VERSE官網:
👉https://www.verse.com.tw/
雜誌值得收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R030086380?loc=P_0004_001
瑠公圳與台北的開發 在 島內散步Walk in Taiwan Facebook 八卦
【河川的哀號,你聽到了嗎? 】
台北市是一座被河川環繞的都市。我們擁有美麗的河岸,在過去也多有先民乘船進行商業買賣,或是賞玩沿岸風景的紀錄。可惜照片中的畫面只成追憶,現在過高的堤防阻絕了人對於河川的想像。就算來到河邊進行跑步、腳踏車活動等親水活動,我們還是很難去認識這條離我們很近,卻又陌生的河流。
於是我們想著,來到河邊,是否能有機會讓大家知道更多故事。過去我們對於水岸導覽的想像,大多是屬於生態專業的介紹。但從過去到現在多少次的生態變遷,其實還是與人類行為脫不了關係。人類在河岸上的活動、岸邊的建設開發、生活廢水排放等,在在與河川搶地,長期之下也對河川造成不小的環境破壞。河川的哀號,在河濱公園騎著腳踏車的你,聽到了嗎?
我們試著從人文的角度切入水岸導覽,除了盼能讓更多人了解與河川間的關係之外,也期待透過對生態環境的再認識,讓我們可以再一次的去思考對於未來水岸城市的想像。
【社子水岸 x 腳踏車導覽】
5月22日(日)1400-1700 、5月29日(日)0900-1200
《看見社子,從水岸到社區》王志文
http://www.taipei-walkingtour.tw/#!t-tours142/c25p
【公館瑠公圳 x 腳踏車導覽】
5月01日(日)1400-1700
《台北盆地水的痕跡與未來》梁蔭民
http://www.taipei-walkingtour.tw/#!t-tours03/c1m53
【新店瑠公圳 x 步行導覽】
5月21日(六)1300-1600
《再看一眼,碧潭最後的水圳》夏聖禮
http://www.taipei-walkingtour.tw/#!t-tours140/cov2
【關渡水岸 x 腳踏車導覽】
6月19日(日)1400-1700
《何必去台東~台北沒有電線竿的稻田》梁蔭民
http://www.taipei-walkingtour.tw/#!t-tours02/c4jc
==========================================
《我們的家,從河處來》4-6月場次表
活動網頁:http://www.taipei-walkingtour.tw/#!river/c18gm
官方網站:http://www.taipei-walkingtour.tw/
==========================================
4月24日(日)0900-1200 《返「黑鄉」,品讀南港老街》 李泰昌
4月24日(日)1400-1630 《新北投溫泉物語》 楊燁
4月30日(六)1400-1600 《內湖庄老故事》 劉昭輝
5月01日(日)1400-1700 《台北盆地水的痕跡與未來》梁蔭民 (腳踏車)
5月08日(日)1000-1200 《貓里錫口,沃野松山》 何良正
5月14日(六)0900-1200 《「蘆荻泛月」,從前的蘆洲》 鄭勝吉
5月14日(六)1400-1600 《敞開的墨色大門─蘆洲李宅》 鄭勝吉
5月14日(六)1400-1600 《芝山岩:家園最後的堡壘》 蔡文賓
5月21日(六)0900-1200 《景美,源遠「瑠」長》 李泰昌
5月21日(六)1300-1600 《再看一眼,碧潭最後的水圳》夏聖禮
5月22日(日)0900-1130 《乘上龍舟,遨遊老士林!》 蔡文賓
5月22日(日)1400-1700 《看見社子,從水岸到社區》王志文 (腳踏車)
5月29日(日)0900-1200 《看見社子,從水岸到社區》王志文 (腳踏車)
6月12日(日)0900-1200 《阿嬤回憶裡的老淡水》鄭勝吉
6月19日(日)1400-1700 《何必去台東~台北沒有電線竿的稻田》梁蔭民 (腳踏車)
瑠公圳與台北的開發 在 陳曼麗 Chen Manli Facebook 八卦
今天參加一個對台灣再生能源與農村發展有很大意義的比賽,由環盟跟台大水工所合辦的第一屆全國高中職、大專學生小水力發電設計比賽,出賽在台大水工所的實驗水道展開。
台大水工所位於瑠公圳的水源地,我小時候常到這邊玩,以前都是水田,可惜隨著都市化的開發,台北許多水圳都消失了。但是台灣還有許多農村社區有很豐沛的水利資源。
從防災的角度、分散式再生能源、農村發展、水資源保育的角度來說,社區型小水力發電都是很好的選項。今天看到許多年輕學生,發揮創意,設計出多元的小型水力發電機組,我看到台灣未來再生能源產業的希望。
農村小水力的發展,需要跨部會的合作,未來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修法,我也會特別注意社區型小水力發電的部分,如何鼓勵在地的學校與社區一起思考,最適合社區的再生能源發展計畫
瑠公圳與台北的開發 在 老照片/ 瑠公圳(第4頁) - Mobile01 的八卦
這條圳道,其實就是更早時期開發的霧里薜圳, 只是後者加以整合,併入瑠公水利組合社,漸被稱為瑠公圳. 在此篇中,網友提供的相片,老台北人的回憶,都是聚焦在這 ... ... <看更多>
瑠公圳與台北的開發 在 [閒聊]瑠公圳與大坪林圳的簡史- 看板HsinTie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本人所發表之文章不允許直接複製貼上
如果需要轉載請註明出處
第一次使用PC Man發文,
排版有問題的話還請大家見諒。
會想發此文主要是因為
看到幾天前有人在討論瑠公圳的水位,
跟媽媽閒聊才發現原來媽媽從小到大都住新店
居然不知道那是瑠公圳...
本文資料完全可在網路上找到,
我只是看過資料之後統整一下而已,
如果大家有專業見解相當歡迎提出來,
我會盡力更正改善
進入正題
瑠公圳系由三圳
1.瑠公圳主線
2.大坪林圳
3.霧裡薛圳 結合而成
而霧裡薛圳本身跟瑠公圳一點關係都沒有,
會整合成一系純粹是因為地緣關係相近,
日治(據)時期為方便管理,
將瑠公圳與霧裡薛圳整併為「瑠公圳水利組合」
大坪林圳自成一系為「大坪林水利組合」,
到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將大坪林圳的水利委員會
併入瑠公農田水利會,三圳才正式被統整管理。
霧裡薛圳整個圳系皆在北市內,與新店無關,
因此之後不再贅述。
粉色為大坪林圳,
紅色為瑠公圳。
I. 發起
關於瑠公圳的開發,
即是由眾所皆知的郭錫瑠先生發起的,
郭錫瑠先生本身是錫口(松山)的墾戶,
因為陂塘(蓄水池)的蓄水力漸降
所以決定在青潭溪口一帶開挖圳道,
不過因為泰雅族人不斷攻擊,
花了十幾年後還是宣告失敗。
後來瑠公與大坪林五庄墾戶協議重新開挖,
將引水口設在現在的開天宮那裡,
引水石腔由大坪林圳與瑠公圳兩圳共用,
後來因擔心水源不夠,
瑠公又將瑠公圳取水口改往更上游,
兩圳取水口便也分開了。
引水的問題解決了,
再來要解決讓圳水渡過景美溪的問題
瑠公便設計出了平底木梘
(其實就是跨河的ㄩ型水槽)
不過當時景美溪沒有其他橋梁,
要過河都要用擺渡的方式,
有很多民眾就索性把木梘當橋走了,
木梘便經常損壞。
瑠公逼不得已只好更改方式,
用破底的陶甕串連埋成暗渠使水流能順利通過。
(水底管線的概念超強超新潮啊)
不料後來來了一個颱風,
洪水直接把暗渠沖壞了,
瑠公幾年之後就悲憤致病離世,
圳路由其子郭元芬先生接手。
II. 改善與影響
郭元芬先生接手後第一件事就是重新設計木梘,
由ㄩ型的平底木梘改為V型的菜刀梘(刀梘),
再把取水口南移到現在碧潭超大紀念石碑處,
並重新更改圳路,從此瑠公圳整體圳路落定。
後因瑠公圳取水口
相對於大坪林圳取水口南邊的關係,
大坪林圳別稱為「上埤大圳」,
瑠公圳則稱為「下埤大圳」。
而瑠公圳取水口移至現址後,
為了攔水入取水口,
設了竹蛇籠橫跨整個河面。
(竹蛇籠基本上就是把竹子紮成斗狀,
裡面裝滿砂石,再串接成橋,
除了攔水作壩也有過濾水源的效果。)
對於安坑往來大坪林的交通也比以往只能擺渡更多了一個選擇。
(碧潭吊橋是在日治時期才建立)
此外,攔水壩也使碧潭整體水位上升,
造就了碧潭現在的景色。
III. 產權轉移
上篇文章有提到產權的問題
所以這邊也稍微提一下,
瑠公圳在傳承到第三代時開始
陸續將產權賣給板橋林家,
第四代就全部轉移出去了。
開闢水圳看似辛苦其實還是相當有利可圖的,
只要開闢成功之後
便可向所有使用的農戶收取水租,
因此才有水利委員會之類的組織存在。
到了日治(據)時期,
如先前說過的為了方便管理,
陸續將圳路整合管理,最後直接收購,
將產權轉給水利組合。
由於後來國民政府來台全面改制為農田水利會,
因此瑠公圳的產權應該是屬於水利會的。
IV.補充
景美的古名「梘尾」
就是來自瑠公所修建的木梘,
水源方為「梘頭」,反之則成「梘尾」。
而郭元芬先生修築的刀梘橋
在日治(據)時期被改建為
上方可供人車通行、
下方通水的水泥橋「瑠公橋」。
這邊是瑠公圳的大致介紹,
因為不小心寫太多了,
大坪林圳留到下篇文再寫。
蛇籠的實體,到馬公公園裡的新店文史館都有展示。
而關於前面提到的引水石腔,
從兩年前開始新北市文史學會
就有一直在推動正名運動,
希望將「瑠公引水石腔」
改為「大坪林引水石腔」,
六月也會推出導覽行程,
這其實跟大坪林圳比較有相關,
但因為希望可以多點人看到所以先寫在這裡。
我個人與文史學會沒有關係,
不過希望可以透過這篇文章引起一些注意,
為地方文史貢獻一點心力,
謝謝看到這裡的大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4.221.6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sinTien/M.1492891201.A.FEC.html
※ 編輯: soapher (123.194.221.63), 04/23/2017 04:22:3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