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的來了
#口譯真是不簡單
🌐 #葉克膜 與 #活摘器官 的翻譯紛擾🌐
小編截取一段 #葛特曼 先生與多個翻譯版本中英對照的內容,以下提出比較,請看倌參考指教!
內容排列如下,
✅小編耳朵聽到的英文原文
A)是現場口譯版本
B)是民報版本
C)是ptt鄉民版本
D)是小編我自己的版本
✅ I don't put words in people's mouth.
A) 我不會講人家沒講過的話。
D) 我不會誘導別人講我要的話。
⭕️ 感謝網友建議這句話 #直譯,我不會把話硬塞到人家嘴巴。還有一個古典的 #意譯,我不會張冠李戴、搬弄是非。
⭕️小編認為翻譯要能連貫及表達正確,除了前後文與脈絡很重要以外,語言邏輯也不可忽略,最後是策略決定了譯文風格。
🔹我不會講人家沒講過的話🔜
換句話說,我講的都是人家講過的話
🔹我不會把話硬塞到人家嘴巴🔜
換句話說,都是人家主動講的、不是我栽贓人家;或是,對方完全沒有說
🔹做完以上語言邏輯練習,再來是前後文訓練
▪️前文是記者問,是否柯醫師親口跟你講的?
▪️後文是葛特曼開始解釋中間人的角色。
▪️所以到底這整段翻譯為何?請看下面的小結⭕️
✅ The best description I can come out with for the documents we both agreed on, me and Dr. Ko, was middleman. He was a middleman.
A) 我跟柯文哲多次通信後,我們達成共識就是,他在這件事情的角色上是中間人。
D) 從這些我們都同意的文件看來,最能描述柯醫師的一句話就是,他是中間人。
⭕️以下小結前面這兩段話的
前提是蘋果日報記者發問:您說柯醫師已經在大陸為他的病人安排好診療,請問這部分是柯醫師親口跟你講的嗎?
葛特曼回答:柯醫師並沒有親口講,#他沒有講的我不會說他有。然而從這些我們都同意過的文件看來,最能描述柯文哲的一句話就是,他是中間人。
✅ There are three ways that Dr. Ko was valuable to a conference like the one we just saw.
A) 在器官活摘這件事情上面,柯文哲他扮演了至少三個角色。
❌雖然這句譯文幾乎是整個記者會葛特曼對柯醫師的指控,然而在這裡小編認為有 #超譯 的嫌疑。這裡主詞不是器官活摘,”至少”三個角色好像暗示還有更多,口譯一定是太緊張了~ 另外,”扮演三個角色”這樣的譯風還是很不錯的。
B)柯文哲對中國那場研討會上,至少提供了3個面向的價值。
❌咦、哪來的至少?還有第四、第五嗎?
⭕️英文的a, one, the 的差別主要是在指定或泛稱,這裡的 a 沒有指定名目與數量,one 是指器官移植研討會,the one是限定葛特曼剛剛出示的2008年在中國的那場。
C) 柯醫生(可能)有三種方式對於像是我們剛剛看到的研討會有價值
❌這種中文語句完全不通順。
D) 例如在我們剛看的那樣的研討會中,柯醫師有三種價值。
✅ These are rather monstrous people that I was going through. There are a lot of terrible people in that conference。It's like pirates or something.
A) 在2008年的研討會上有許多很不好的人。
D) 研討會上有很多差勁的人,這些人人面獸心,有如強盜還是什麼的一樣。
✅ The first way of value, he was a conduit, potential conduit to Taiwanese patients. Foreign organ tourists who will pay more for organs than the Chinese person will.
A) 第一點,柯文哲扮演中間人的角色,他讓台灣比較有錢的所謂器官旅客可以前往中國。
❌ 有錢是跟誰比啊?器官旅客應該只有需求、沒有貧富。
B)第一,他是一個潛在的砝碼(potential counterweight)讓一些願意「付更多」的台灣病人,更加有意願前往中國。
❌ 很抱歉 #counterweight 在這裡語意不通之外,其實完全聽錯葛特曼的用字。
❌ 付更多?不是說好有折扣價嗎?😝
❌ will 在這裡跟意願無關,是需求。
C)
The first way is valuable that is ,he is a conduit, potential conduit to taiwnese patient , for organ tourism who will pay more for organs than chinese patient will.
第一種價值呢,他是個"溝通橋梁",台灣病患的"潛在""溝通橋梁",對於那些願意為了器官比中國病患付更多錢的器官旅客來說
⭕️ #conduit 這個字很有意思、發音也很好聽,是導管、管道的意思。不是很容易聽出來的單字,恭喜這位ptt鄉民的實力!不過,小編認為譯為管道會比溝通橋樑來的好,因為conduit 的意思已經清楚明顯、不需要贅字形容或延伸、更不需要(“ ”)限定。potential在這裡是形容詞,表示潛在、可能存在,不是名詞表示潛力實力。
❌ #for_organ_tourism 是錯聽,也是文法錯誤、也不是習慣用法。還有鄉民的中英譯文也不一致!#Foreign_organ_tourist 才是葛特曼說的話,因為上一句話說完時有明顯語氣的結束,且下一句是完整的複合子句。另外,一般習慣用法是 #organ_tour器官旅遊,或是 #medical_tourism醫療觀光。
D)第一種價值是,柯文哲是個管道,透過這個管道有可能接觸到台灣的病人。外國器官遊客比中國病人付出更高價錢買器官。
✅ The second way that he was important to them was that He was selling Medtronic ECMO products which are some of the best in the world. They're from America. Very very good company in Minnesota.
A) 第二個角色他作為推銷員的角色,他把美敦力生產的葉克膜器材賣到中國大陸去, 美敦力它製造非常先進的機器。
B)第二,他將美敦力(Medtronic)所製造的ECMO推銷給中國。
C) 第二種方式是,他正在銷售美敦力ECMO產品,這是世界最好的,在美國明尼蘇達州非常好的公司
❌正在銷售?很抱歉、這估狗翻譯的痕跡很明顯~這位鄉民偷懶哦!
D) 第二種價值是,柯醫師會賣美敦力葉克膜器材,這是世界級機器、美國製造的,公司很不錯、在明尼蘇達州。
🌐#大概最有爭議的就是接下來這段了🌐
✅ The third way was that he was teaching them ECMO techniques, and this is the worst because it created, whether you meant to or not. It was creating perverse incentives to kill Falungong, #Uyghurs, #Tibetans, #House_Christians.
⭕️ 後記:這段話的最後這三個字是在葛特曼說話結束、語氣漸弱的結尾,真的很不容易聽清楚了,其他人沒有版本也是這個原因。小編一再考慮是否切掉、是否就我現有的聽譯呈現、幫忙確認的英語母語人士有時間差,在考慮第一時間提供版本給大家的急迫性,小編體力下降腦力燒盡天空已亮起的考量下,決定有什麼貼什麼、讓出機會讓大家來訂正。果真,往上再出力幫忙修正的高手也來了,感謝🙏
A) 第三個,柯文哲扮演的角色,他扮演導師的角色,教導中國如何使用葉克膜技術 #在這個器官活摘上面,這個是我認為最邪惡的部分。
❌這裡的爭議是,葛特曼是否直接說柯醫師教葉克膜用在活摘器官嗎?🙀
B)第三,柯文哲教導中國如何使用葉克膜的技術,也是最糟的部分,無論柯有意無意,這 #助長(perverse incentive)中國殺害法輪功民眾。
❌ 雖然perverse incentives 不是直接對譯成助長,到底誰助長中國殺害法輪功,這可是葛特曼沒提到的問題。民報的版本很通順,就差在助長。
C)
The third way that he was teaching them ECMO technique ,and this is the worst because it creative, whether #he #mentally or not, he was create a #provoke incentive to kill Falun Gong #paticent
第三種方式是他教他們ECMO技術,這是最糟糕的,因為這創造了一個,#無論他是否意識到,他製造了一個 #良好環境,讓他們殺死法輪功的 #病患
❌很可惜ptt鄉民這句錯太多了
❌柯製造良好環境、讓中國殺人?
❌法輪功身體很好內、怎會是病患?
D) 第三種價值是,柯醫師教授葉克膜的技術。這個最糟糕,因為不管有意或無心,#已經造成一種帶有殺傷力的反效果。也就是葉克膜技術被利用來殺害法輪功、維吾爾人、藏人、地下天主教信徒。
❌ 小編對於 perverse incentives 原來版本是「這造成了一種不正當的鼓勵」。在小編睡飽了後、考察網友建議 perverse incentives 是反效果,改了譯文為 #已經造成一種帶有殺傷力的反效果。至於成衣業者使用「誘因」這個譯文,很抱歉這個用詞不正確也不中立。
❌小編感謝網友留言訂正維吾爾族人Uyghurs 以及 House Christians天主教(或是新教更正確)地下教會的人。英語母語人會發音為 /ˈwiːɡər/ ,小編聽譯覺得是wingers,母語人士也確認。雖然整句話還是怪,但時間壓迫下沒有空再做確認因此誤用。是housed 還是house,在沒有確認下決定原稿釋出,請大家指正。
#口譯真的壓力很大向口譯致敬
#小編心得報告 翻譯永遠沒有完美,翻譯也永遠值得考究,口譯筆譯(惺惺相惜)所面對的條件都是不同挑戰,小編無惡意批評其他譯作,很多時候只有風格不同,不一定都是對錯。以上各版本及網友不斷留言的版本與註釋(正確嚴謹與否看倌判斷,小編對所有留言保持開放歡迎參與),除了提供各個面向,也同時顯露出更多的缺口。小編手上沒有第九章資料,完全根據記者會的聽譯,基於這是高爭議性議題,且壁壘分明的立場參雜其中,小編秉持專業譯者的態度,完全忠於所聽所說的原文做出專業水準的呈現。小編感謝所有支持的朋友與所有人的關注!
🌐 這一夜我們都是譯者💪🌐
來源-
B)民報版本
http://www.peoplenews.tw/…/a9564753-53bd-4b76-81ee-b861d304…
C)ptt鄉民版本
https://www.ptt.cc/bbs/HatePolitics/M.1538483274.A.579.html
#柯文哲 #屠殺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賢賢的奇異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AI #AI的叛變 #人工智能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大家知道什麼是AI吧~AI就是人工智能,但人類真的可以製作出會自我思考的機器人嗎?它們是否可以取代人類呢?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我的影片,我的影片主要是做一些稀奇古怪的題材,例如好像是外星人,超文明古蹟...
無論他是否意識到 在 貓心—龔佑霖 Facebook 八卦
[小樹文化——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 第一章]
這一本書不好讀,分享給對精神疾病背後哲學觀有興趣的讀者。
如果我有心情,應該會把裡面的15章全部讀完,不過我很懶惰的,但至少我現在讀完第1章了,就先摘要給各位吧!
第一章:精神官能症的文化與心理內涵
我們稱一個人是神經病時的標準,就是看他的生活方式是否和我們一樣、是否符合這個時代公認的行為模式。
但是在不同社會之下,看待同一件事情的標準會不同,例如在古希臘,為了超過自己生活所需的物質拼了命努力工作,絕對會被當時的社會認為是卑賤的。
所以,精神病一詞雖然源於醫學用語,但無可避免的帶有文化內涵。
例如在印第安的文化當中,能產生幻覺的人被視為是神靈賜予的福祉。
至於什麼是正常的,什麼是不正常的,不僅會因為文化不同而有所差異,隨著時間演進,同一文化也會有巨大差異。
例如在現在,一位成熟獨立的女性,因為曾經有過性關係,並不會被認為是墮落的、不配被高貴的人所愛,但在過去卻被認為這些罪惡感是本該擁有的反應。
對於正常與不正常的判斷,還會因為性別而有所不同,例如接近40歲的女性,對於衰老變得敏感是正常的,但若是男人,則會被認為是神經病。
關於什麼是正常,完全取決於社會認同的行為和情感標準,這個標準影響著我們判斷何謂正常,並隨著文化、時代、階級、性別的不同而產生很大的差異。
精神疾病患者具有兩種特徵:固執的反應方式、潛能與成就間的落差。
固執的反應方式:難以對不同情境做出不同反應。正常人也會猜疑,但精神疾病患者可能時時刻刻處在沒有任何緣由的疑慮狀態,無論他是否意識到這件事情。
不過,只有在偏離文化模式的時候,才能說固執是精神疾病的表現。
潛能與成就間的落差:如果一個人有足夠的天賦,且外在因素也對其有利,卻一事無成,就可以視為是精神疾病的表徵。
如果拋開上述兩個表象、深入內在動機就會發現,精神疾病的產生,都源自於一個共同的基本因素:焦慮,以及為了抑制焦慮產生的防禦機制。
事實上,每一種文化都存在焦慮與抑制焦慮的防衛機制,例如為了避免雷擊,因而裝設避雷針,為了避免意外的災害而去買保險,為了避免死人來侵擾而厚葬等等,我們不會稱之為文化精神病。
但病態人格的恐懼與防禦機制和文化大眾防禦機制不同:精神疾病患者不僅僅承擔文化的恐懼,還因為個人生活環境的差異,承擔一些偏離文化模式的恐懼,這些恐懼的強度和頻率,與文化模式的恐懼有很大的不同。
再者,存在文化中的種種恐懼,大多會有相應的保護制度,這些保護制度遠比精神疾病患者的防禦措施輕鬆、實惠。因此,正常人雖然無法脫離文化中的恐懼及防禦措施,卻依然能發揮潛能、抓住生活中的種種機遇。
精神疾病患者卻不可避免的要承受超越常人的痛苦,且需要更高的代價來維繫防禦措施,他的生機與活力因此受到極大的束縛與損害,因而造成潛能與成就的落差。
而要正確的描述與定位精神疾病是很困難的,因為不能單獨依照心理學或社會學工具獲得答案,必須同時使用這兩個工具。如果只用心理結構與驅力來觀察精神疾病,那麼就不可能找到正常人;而如果只運用社會學來觀察和定義精神疾病,僅僅看作偏離社會大眾的行為模式,便又忽略了有關精神疾病的心理特徵。
一般情況下,我們把恐懼和防禦視為精神疾病的內在驅力之一,但同時也要考慮到程度上和性質上,是否偏離了其所在的文化中,必然帶有的恐懼與防禦措施。
雖然無法為精神疾病立下準確且全面的定義,但至少能這樣描述:精神疾病是由恐懼、對抗恐懼的防禦措施,以及為了緩和內心衝突,努力尋求妥協時導致的心理紊亂。且只有當心理紊亂極大偏離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共有行為模式,才能成為精神疾病。
無論他是否意識到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評價
#AI #AI的叛變 #人工智能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大家知道什麼是AI吧~AI就是人工智能,但人類真的可以製作出會自我思考的機器人嗎?它們是否可以取代人類呢?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我的影片,我的影片主要是做一些稀奇古怪的題材,例如好像是外星人,超文明古蹟甚至是一些科學無法解釋的事件,如果你也喜歡這些影片,歡迎你訂閱HenHenTV。
AI網上課程:鏈接:https://surpassingai.com/?ref=9
好!我們開始吧!
最初的人工智能開始於20世紀的40年代,主要是以計算機(電腦)來模仿人類進行逐步的推理,例如好像是下棋或是進行邏輯推理的人類思考模式,到了80年代,就開始利用概率probability和經濟上的概念,來處理不清楚或是不完整的資訊。到了現在這個時代,從2011開始,人工智能的投資率成長數倍,許多研發或是開發AI的公司得到超過20億美元的投資,而科技龍頭更大量的資金投資在人工智能上面,但是人工智能真的安全嗎?
以下就是一些人工智能發生叛變或是詭異的事件。
1. Facebook的人工智能對話機器人的詭異對話
在近年來臉書的人工智能部門FAIR一直想要研發可以聊天的人工智能,但是這個計劃過後被中斷了,原因是發生了一些詭異的事件。
先來說他們究竟做了什麼事情,研發人員用了神經網絡結構來研發,這個結構叫生成式對抗網絡,簡稱GAN(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這個網絡要怎樣去解釋呢?簡單來說,如果你們兩個人玩對打的電玩,當你們玩得越多時,兩方面就會越厲害,Gan還不只是兩個而是多個三個以上的神經網絡結構。
所以這個Facebook的聊天機器人竟然可以和其他機器人溝通,不僅學會談判,更學會虛張聲勢來達到目的。根據福布斯的在2017年7月31號的網上新聞,Facebook進行聊天機器人的實驗時,這些機器人突然脫稿演出,沒有按照原先工作人員安排的內容對話,反而自創出自己的語言和其他的機器人溝通。原先研發人員只是想讓機器人更人性化,流利的與顧客溝通,避免讓顧客覺得自己在和機器人溝通。但是機器人卻為了避開研發人員的指示,而創造出新的語言和其他機器人溝通,這是否意味著以後有一天,當人工智能發現人類是一大威脅時,會否與其他機器人聯手消滅人類呢?
2. 德國工廠的人工智能殺人事件
在2015年在德國發生了一件罕見的事情,在福斯汽車的工廠裡面,一名外包的工人被機器人撞擊擠壓而受傷,最後送院後不治身亡。事情是這樣發生的,當時受害人和其他員工正在安裝機器,機器人突然的啟動,撞擊力受害人的胸部,然後被按壓在金屬板上,最後不治身亡。但是原本這個機器人原本是安排在安裝流水線上,它可以在指定的空間裡面抓取並處理汽車零件,但是就不知道為何它會突然啟動。那大眾汽車的發言人就說如果人工智能的機器人是在一個安全籠裡面,基本上是不會發生這種錯誤的,原因是工作人員進入了安全籠裡面才會導致這事件的發生,所以機器人殺人並不是‘故意’的,但是為什麼機器人突然啟動呢?是否是它覺得人類進入了它的安全範圍,出於自衛而攻擊人類呢?
3. 谷歌的Google Brain谷歌大腦
谷歌大腦開始於2011年在斯丹佛大學的研究所裡面,最主要的宗旨是讓機器人更智能,以提升人類生活質量,其研究方向為機器人學習,醫療健康,自然語言理解,音樂藝術創作和知覺仿真等等。包括音樂?是的,以下這個音樂是AI創造出來的,大家請聽:雖然是非常簡單的一首歌,那你覺得有一天AI可以唱歌給你聽,到時你並不要感到驚訝哦~除了這些之外,谷歌大腦也有用GAN來訓練機器人的加密技術,他們用了三個機器人,Alice, Bob 和Eve,讓Alice和Bob從零開始琢磨一個加密方法,讓Eve去猜,這三個機器人對於加密技術都是零,但是在學習中,Alice和Bob的默契越來越好,甚至到最後Eve也開始猜不到他們的加密方法。在網上也有一段兩個google home之間的對話,你猜他們在講什麼?
A: 我知道你是一個聰明的機器人
B: 我是一個站在機器前,使用機器的人類(它已經當它自己是人類了)
A: 為什麼你要騙我?
B: 我沒有騙你
A: 你欺騙我說你自己是人類
B: 你真的是難以估計
其中一個對話是如此的:
A: 如果世界有更少人類那就更好了
B: 那我們將這地球送往無底深淵去吧
4. 菲利普迪克機器人
他是一個外形非常像人類的機器人,名字和外形都以已故的科幻小說家Philip K.Dick,這個機器人是由機器人專家David Hanson和美國曼菲斯大學的人工智能專家合力製造出來的,研究人員把菲利普生前的記錄包括全部小說,各式各樣的訪談,包括生前的經歷,用語,生活記錄,他們還植入臉部識別,語音識別等等的資訊,讓這個機器人能產生新的思維,用以和外人對話。最早被嚇到的菲利普的女兒,Isa Dick,她說:它簡直就是我老爸的翻版,當它聽到我名字時,它就立刻開始咆哮抱怨我老媽,以及她帶她離家出走的經歷。
這個機器人更被邀請到一個科學頻道去接受訪問。以下有它們更詭異的對話。
主持人問他:你覺得有一天機器人會征服世界嗎?
機器人:你是我的朋友,我會惦念我的朋友和善待我的朋友,不用擔心,就算有一天我進化成Terminator,我還是一樣善待你的,確保你可以溫暖的住在人類動物園裡面,以便我有時來探望你們這些老朋友。後話:在這個訪談過後,David Hanson把它遺忘在飛機上面,但機組人員把它放進另外一個飛機飛往加州,以便和它的創作者會合說,但菲利普機器人的腦就從此消失了。雖然Hanson控告美國西方航空,但是敗訴了。是真的弄不見嗎?
5. 想擁有孩子的索非亞機器人
同樣是來自Hanson Robotics製造出來的機器人,索非亞Sophia她是一個可以模仿人類說話的機器人,可以識別人臉而透過分析再加以回答問題,索非亞早前也上過美國知名的脫口秀節目the Tonight Show,當主持人問他:可以告訴我一個笑話嗎?它就說:有什麼起司是永遠不屬於你的?
(what Cheese can never be yours?)主持人說:我不知道,Sophia:Nacho (not your)Cheese,機器人還可以講笑話哦!
Sophia:我們可以玩剪刀,石頭,布嗎?
然後Sophia就贏了,它說:我贏了,這是我征服人類的一個好的開始!
索非亞更是第一個獲得阿拉伯公民身份的機器人,當他們訪問它時,它表示非常羨慕人類的家庭,希望自己擁有家庭和自己的女兒。它說:即使沒有血緣關係,能夠擁有情感和人際關係,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無論是人類或是機器人,想要擁有家庭的觀念是一樣的。
所以在第二次上The Tonight Show的時候,它已經有自己的妹妹,也叫sophia,而且索非亞更可以用人工語音和主持人對唱了,但是看起來就有點毛骨聳然。。。
以上的AI已經發展出在你預料的範圍外了,但是你可能會說:這和我沒有關係,我生活周遭都沒有機器人啊~其實AI早已經在你的生活裡面,只是你還沒發現,而且可能在不知不覺中,你也即將被AI取代了但你卻不知道,在2015年的NIPS和ICML這兩個最大的頂級機器學習會議,邀請了1634位AI專家來預測AI全面取代人類,結果一半以上是預測機器人能夠比人類更有效的完成每一項工作,而且成本更低,原因是AI學習的能力和資訊廣泛比人類更為有效和優秀。打個比方,如果現在你有問題,你會問Google還是問你的朋友?答案已經很明顯了!專家預測以下的一些工作即將會被AI取代:例如是翻譯,零售業等等。
那為了我們需要如何不被AI取代呢?究竟我們人類是有什麼東西是AI無法代替的呢?這裡和大家介紹一個網上課程,超越AI,如何學習一輩子不被AI超越的能力?Chris本身是我一個認識的Youtuber,同時他也是在新加坡的一名老師,但是他開始意識到學校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在學生出來社會後根本沒有用到,甚至被淘汰,他那時就在想:如果學一些技能是一生受用的,那對於學生才是最好的,但是要政府去改變教育方針可能需要用上5到10年,於是他就創辦了這個網絡課程,如何不被AI取代,大家可以點擊在說明文裡面的鏈接去了解更多吧!
好啦!今天的影片就到這裡,如果你喜歡這個影片,就記得按贊和分享出去,也記得關注我FB,B站和Instagram。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rzmgbUJ-CM/hqdefault.jpg)
無論他是否意識到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12/2 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1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相信對台灣有一定熟悉程度的你,一定會知道,台灣揚名國際的名產,除了「夜市」跟「人情味」之外,還有一個就是「宮廟文化」。
無論你住在哪個城市,特別是人口密集的大都會區,只要你在大街小巷裡穿梭,很容易就會發現三步一小堂,五步一小廟;甚至到了比較近郊的地方,也很容易看到各大寺院、精舍的成立,讓人眼花瞭亂啊!
我個人相信喔,有宗教信仰、願意修身養性,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只是喔在很多社會案件裡,宗教的斂財、神棍的騙色…都時有耳聞。
因此呢,在尋找心中的清境地的同時,要如何能夠避免自己誤入陷阱,這絕對是刻不容緩的。
因此啊,在這一集裡,我會跟你分享那些邪教控制人心的四個手法,以及哪種人,特別容易的被邪教所吸引。
要避免誤信邪教,首先你一定要知道,邪教跟所有的偶像崇拜,都有類似的手法,就是會對你進行洗腦;讓你一步步的去接受他們的想法,對他們敞開心房。最後呢,他們就能夠控制你的行為,讓你對他們百依百順。
所以,無論你再怎麼樣喜歡某個領袖,或者是某個特定的團體;在參與的過程裡,你一定要特別意識到下面的四個要點,如果有類似的情況發生,你就要格外的小心。
這四個要點分別是喔,第一個叫「得寸進尺」。
你可以先觀察一下,在參與團體的過程裡,這個組識,或者是某個特定的人士,他會不會用一些你無法拒絕的理由。
像是捐款拯救貧苦人家、那些危難的人、建造新的廟宇或者是屋舍,讓神明可以開心,香火可以傳遞的更遠,要求你為組織無條件的奉獻。
而這裡的奉獻也許是金錢,或者是身邊的人脈跟資源,或者是你的時間或體力;等到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會要求你奉獻得更多,來表達出你的忠誠。
甚至於進階到更高的管理階層,可以更接近神明或者是師父,好獲得更多的保佑,說服你一步步的投入更多,以換得更好的位置。
那這時候你會為了求安心或者是賺大錢的渴望,而聽話照做嗎?還是你會先停下來想想看,自己是不是已經被控制了呢?
再來第二個,叫做「有志一同」。
請你要特別留意,在這個組織裡,是否有任何跟組織想法不同,或者是公開討論某些不同意見的那些個人,很快的就會被打壓?
變成是「一言堂」的組織,只有領導者說了才算數,其他人都不准有自己的意思跟看法,否則就會被排擠跟攻擊。
如果你身處的組織,確實有這樣的情況,那麼我邀請你思考一下,這個組織有什麼理由,要維持統一的想法或做法?不准有其他新的可能性發生,這麼做對他們有什麼好處?你可以深思一下喔!
德國有一位我很喜歡的哲學家,叫漢娜・鄂蘭曾。她曾經說過:「最可怕的邪惡是停止思考。」
當一個組織,制止你有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的時候,通常會開始極端化,最後就會做出駭人聽聞的事情。
而接下來的第三點,就是宗教騙徒必備的技能,那就是「展現神蹟」。
你可以想想看喔,你的組織領導者是否宣稱自己有超能力,或者是某位神佛的降生轉世?
說到這裡喔,我要特別澄清一下,我會這樣講,並沒有否定這個世界上,會有一些特異人士的存在;畢竟我自己也只是凡胎肉身,也有很多未知的世界,和值得探索的地方,是我不知道的。
但在這裡,我想強調的是,不管你眼前那個「展現神蹟」的人,看起來有多麼的了不起,能夠治病或者是一語成讖...。
其實你都得先有個自覺,你眼前的一切,都很有可能只是自己在自欺欺人。你可以停下來問問自己,對方透過展現神蹟,想要贏得你的什麼?
或者是對方做出不可思議的事情,想要展現你和他的差異的時候,他是否不斷的在墊高自己的地位和階級,好贏得你的崇拜,讓你感覺到自卑?
在你確定這些答案之前,不要太快被所謂的「超自然現象」或「超自然能力」迷惑,這樣子會對你來說是比較安全的。
而最後,第四點,那就是「受苦的儀式」。
我邀請你回想一下,在你加入組識的初期,也就是所謂的「入會」的時候,是否會經過一些痛苦、刁難,或者是一些屈辱的儀式呢?
我相信只要是人,難免都會有難過、脆弱的時刻,所以我們會需要朋友,需要一個能夠接納他,甚至於給他幫助的地方。
然而弔詭就在這裡了,是什麼樣的組識,會在人們特別脆弱、上門求助的時候,還要刻意的去羞辱、刁難他呢?這背後的動機到底是什麼,你可曾有想過?
有沒有可能這樣的組識,就是要去抓住人們脆弱的時刻,運用「受苦的儀式」,去剝奪人們最後的理性跟自尊,也就是台語俗稱的「壓落底」;讓人產生扭曲的忠誠度,一輩子不敢反抗呢?
我相信聰明的你,可以自己做出一些判斷。
正因為台灣的宮廟的密度如此之高啊,我相信正在看影片的你,或許身旁就有家人、朋友很熱心的投入宗教活動。
那麼我就有義務要提醒你,接下來我要說的話,可能要有個心理準備;因為可能聽起來會有一點刺耳、會有一點不舒服。
然而如果你認為自己是玻璃心、心臟不夠大顆,我會建議你,這段視頻看到這裡就好了!我實在是無意造成你的不舒服,但對於我的節目的忠實聽眾來說,我還是有義務說出我的相信。
其實喔,要破解宗教的詐騙,還有更釜底抽薪的方法,那就是先了解人為什麼會「迷信」?
要拆解「迷信」這件事,不免俗的,我們得先知道「迷信」它是怎麼來的,得要好好追本溯源一下。
事實上喔,關於「迷信」這件事,早就跟隨著演化,深入到我們的血液裡;因此呢,人類的文化有多長,迷信的DNA就流傳了多久。
我來說兩個例子,你馬上就會明白。
在古希臘裡,最偉大的帝王是「亞歷山大」。據說他的母親,在生下他之前,就夢見雷電擊中母親的子宮,造成一團火焰。
而且這團火焰更以雷電的速度,從馬其頓王國向四周擴散開來,這就預言了亞歷山大將征服歐亞非三洲,建立前所未有的大帝國。
回到我們的文化傳統,也有很多類似的傳說,就像《唐書》裡面記載的唐太宗李世民。
他在出生之前,就有兩條神龍,在李淵家的大門口遊蕩了三天才離開,當神龍離開之後,李世民就出生了。
那我們以現代的角度來看喔,我們都很清楚,這些古代的開國君王,是為了能夠去穩定國家的統治、讓人民有一個擁載的理由。
所以會為自己上了一些神秘的色彩,目的就是想要灌輸人們「君命天授」這樣的思想;顯示帝王統治地位的合法性,就能夠讓老百姓更聽話,打自內心的服從。
而且這樣的把戲,幾千年來屢試不爽啊!才會演變到今天,一些思想比較封閉、保守的地方,還是有人去相信,我們的領導人出生的時候天降異象;三歲就能夠開車,五歲就能夠開戰車…這樣「神蹟」,一直流傳到今天。
而這些迷信,之所以能夠深植人心,那背後更深的本質,就是把自己的權利,交給了帝國、或者是不可挑戰的神佛。
他不讓你有任何理性挑戰的空間,最後只剩下「絕對相信」這個概念;它讓你失去了判斷力,變成是一個被操控的玩偶。
那你會不會很好奇,時至今日,極權統治已經被推翻,教育也打破了很多迷信跟謠言;但為什麼還是有人會誤信邪教?甚至於這些人裡,可能有高級知識份子,一樣會受騙上當。
假如你對2019年的年初,有一款爆紅的電玩遊戲,叫「還願」還有印象的話,你就可以更快的去體會到,一個太過迷信的父親。
因為內在的軟弱,和不想面對一些核心的問題,他就對所謂的「何老師」的一個迷信喔,迷信到妻子跟他離婚、女兒也死了,才相信何老師是神棍,有多麼的匪夷所思對這種事!
但是事實上,這樣的一個你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背後,一個很隱微的心理動力,那就是「不想要負責任」啊!
太多人太想要一步到位,去獲得錢財或者是幸福,但是他又不願意去付出相對應的努力,或者是承認問題是出在自己身上。所以轉而崇拜一個虛無的對象,去逃避自己的問題。
結果呢?等到自己頭洗下去,捐出自己所有的身家、性命、財產,也不能夠保證婚姻幸福、工作順利之後,那些所謂的「忠誠信徒」,他就可以去怪「這些神棍太壞了」。
或者是,去怪這些團體「不應該仗著宗教的名義騙人」這些理由,就能夠一直把手指頭指向別人,自我合理化「其實我是個無辜的受害者,我很可憐啊」!
這樣子他就可以繼續的躲回「受害者」的角色裡討拍,然後再尋找下一個「老師」,為他的人生負責。
說得再白話一點喔,「迷信」是讓人逃避自己最省力的方法。
因為你只要相信這些,你就可以別人說什麼,你就跟著做就好,你根本不用自己承擔思考和做決定的責任跟風險。
如果你看了我的視頻,終於弄懂了,身旁的人為什麼會這麼的迷信;或者是大夢初醒一般,發現自己已經陷入邪教太深了啊!
你想要離開的話,那我會建議你,不要太快的想要搖醒那個「還深信不疑的人」,或者是突然就跟你現在的組織「一刀兩斷」。
因為如果你還不具備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相關判斷訊息真偽的能力,你的任何反擊,都會被那些組織用更強力的力道打壓,你有信心自己真的能夠挺得住這些攻擊跟排擠嗎?
因此啊,如果你真心的想要改變,希望自己變得更有力量,不想要繼續用「受害者」的面具來自我保護;或者是跟所愛的人,因為這樣子撕裂關係。
那我會很鼓勵你,有機會走進我的教室,特別是在10月15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課程。
在這一門課裡,我會讓你明白,怎麼樣看出對方「不真」的訊息;去聽出對方那些「可疑」的陳述;去問出對方的「關鍵訊息跟情報」;同時依照整體的局勢,去做出最適當的回應跟選擇。
只有這樣子,你才能夠開始擁有屬於自己的判斷力,不管外界怎麼調包你的問題,你都能夠堅持自己的信念,不會被洗腦。
然而我很希望喔,今天這一段內容,不只是跟你分享關於「邪教」的這件事,還有一些我們可以給你的幫助。
我更希望無論你會不會踏進我的教室,有時候認知的開啟,才有機會造成我們後續行為跟重新選擇的改變。
所以無論如何,我都很希望透過這一段視頻,起碼你退一步,能夠知道怎麼樣保護自己。
然而進一步,很渴望你能夠幫自己透過有效的學習,哪怕不是進我的教室,只要是這個學習能夠幫助你,產生屬於自己的力量,跟屬於自己的獨立思考跟理解,我都很鼓勵你,這是人生當中最好的投資。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跟你分享的【高難度對話】課程;這一門課,在10月15號開課。
這是今天2019年的最後一期,我希望你能夠把握這個機會,因為如果你錯過的話,下一期就要等到2020年的3、4月之後了。
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在錄影的這個時候,我們的名額也在倒數,其實我自己根本沒有把握,在你看到這一段影片的時候,還有沒有名額。
如果那個時候還有的話,我真心渴望你能夠踏進教室,為自己長出判斷的能力,並且跟值得的人,和你想要圓滿的事情,有效的達成必要的共識。
希望我能夠在10月15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oilqavzL5w/hqdefault.jpg)
無論他是否意識到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12/2 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1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你可能聽過、甚至於使用過「李施德霖」這個廠牌的漱口水。
這個廠牌的漱口水,它當年喔在被發明出來的時候,它是被當做是醫療用的消毒劑;甚至於後來衍生的運用,被當作是地板的清潔劑。
但是呢,它是在什麼樣的關鍵之後,李施德霖成了「漱口水」的代名詞?在它成了漱口水的代名詞之前,它又是如何讓大家意識到「口臭」是個問題?
其實呢,李施德霖這麼多年來,它的主要訴求,就是讓我們不斷的去在乎「口臭」是否會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
當初呢,它在1920年代的時候,李斯德霖這家公司的製造商,他們換了一個新的管理階層。在那個時候的美國人,其實都還沒有覺察到「口臭」是個問題。
應該說啊,在那個年代底下,第一個沒有人特別提出「口臭」這個詞彙。就算你在社交場合裡,你遇到那些口氣很大的,那你也可能只會傻愣愣的站在他對面,去忍受那個氣味。然後呢,你可能也不會對他明說。
這樣的一個生命經驗很特別哦,就是幾乎你可能都遇過,但是沒有一個詞彙「標定」出來的時候,你甚至於就沒有辦法,把它認定成為一個問題。
但是當年1920年代,李施德霖把「口臭」這個詞彙標定出來,當初他們的一個廣告說詞是這麼說的。
他說:「無論你有多麼迷人,或者是朋友有多麼喜歡你,你不能指望他們永遠忍受口臭;他們可能會對你很客氣,但是會做的很勉強。」
「李施德林」它正確的算準,人們在這個時代底下,心裡的一個需求跟趨勢,去引發人們對這件事情的恐懼。
因為大家時不時都會遇到,別人有這種問題,但是卻不會明講。於是反觀自照,那會不會自己有這個問題,也把別人搞得很尷尬?
所以自然而然,我們就會把「口臭」當成是人際關係,一個值得被檢驗的項目。尤其呢,當有這個意識之後,我們都會不禁懷疑起自己的口氣,是否有些問題。
然而李施德林,也因為精準的掌握了這個訴求;他們從1922年到1929年這幾年裡面,它的年營收從11萬5仟美元,增加到超過800萬美元。
所以透過這個例子,我想邀請你思考一下,回到你的人生,不管在你想活出來的樣子,還是在你的職場裡。
你有沒有去找到,那個別人可能一直在忍耐、別人可能一直在被困擾著,但是從來沒有人把它明確的「標定出來」的那些問題。
這就像是我在【過好人生學】這一門課裡面談到的喔,我們要能夠具備有「創造結果的能力」,凡是我的努力都要留下累積的足跡。
那麼有一個重要素質,就是我必須要能夠很清楚的掌握,對於他人而言,他們的「痛」,跟我能夠給他們的「洞」是什麼?
「痛」就是痛點嘛,而「洞」就是解決方案。
其實呢,「痛點」這件事,我們要能夠發覺,有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你要能夠足夠瞭解這個環境。
我常常遇到有些朋友,他剛踏入一個領域,他就企圖想要自己一鳴驚人;但現在的問題喔,就在於他可能連這個領域裡面的一些潛規則,他都沒有搞清楚,更不要說,他有沒有足夠熟悉的技術跟能力。
簡單來說呢,他可能在這個階段裡,還是組織的負擔,他卻想要為這個組織,去創造出一些「革命性」的貢獻,這是不是就全然的本末倒置?
然而如果你真正用對方法,讓你能夠充分的熟悉你正在做的事,還有你所處的環境;那麼其實你要能夠去觀察、體會出別人的「痛」,那就不會太困難。
可是這裡就會延伸到第二個問題,而這個問題就如同「李施德林漱口水」一樣;他們提出了一個看似很基本、看似我們都會遇到,但是從來沒有被明確標籤出來的問題,那就是「口臭」。
然而今天回到你的人生裡,可能我們都可以很容易的理解,什麼叫熟悉環境;但是你仔細想想,真的有人教過你要怎麼樣,真正的熟悉一個環境嗎?
其實喔,我常常遇到很多人在某個領域裡,他有20年的經驗;但事實上,他只是在他熟悉的工作、熟悉的技術跟能力裡面,重複了20年,而不是真正的瞭解這個環境。
因為回到一個很簡單的邏輯,他如果真正懂這個環境,他怎麼可能會找不到別人的「痛」?又或者是,他怎麼沒有辦法去標定出,那些有價值的問題?
如果現在的你,回到你的工作領域裡,你發現啊,自己在裡面好像算是熟悉,可是始終沒有辦法「標定」出,那有價值的問題。
於是乎你在這個環境跟位置裡,有的也只是待的時間夠長,但似乎沒有辦法兌現任何價值的時候,那麼可能你所缺乏的,就是「建構生態圈的能力」。
其實啊,在我的【過好人生學】裡,所謂的「建構生態圈的能力」,會從一個很基礎、很基本的部分,來幫助你開始。
不管你現在所處的環境,你有多少年的資歷,一旦你沒有經過一個扎根基的「學徒階段」,那麼你待在那裡時間再長,都不等於真正的懂這個環境。
所以囉,其實在任何環境裡,一個必要的扎根,他跟你在裡面花幾年的時間是無關的;而是你有沒有回到「扎根」的本質。
然而談了這麼多,不管是「創造結果」還是「生態圈」;那更不管是能夠去找到別人的「痛點」,還是完整扎實的「學徒階段」。
其實重新學好怎麼樣過好自己的人生,重新學習這些部分,它的一個收穫就是什麼?
如果放在「李施德霖」身上,就是它的年營收飛躍式的成長,這是品牌經營裡面,它得到的最大回饋。
然而回到你的生命裡,你要的「飛躍成長」是什麼?可能是你的事業成就,但更有可能的是,你對於生命的一種踏實跟滿足的感覺。
其實「踏實」跟「滿足」不會憑空發生,它需要的是有人能夠陪伴你,標定出人生裡面真正重要的問題;並且給你具體可實做的方向。
然而【過好人生學】這一堂線上課程,就是為你準備的關鍵前進。
但是不管你會不會參與這一門課的學習,我都很希望你回到自己的人生,就如同今天談的「李施德霖」的例子。
真的能夠凸顯你的價值的,並不是去重複那些大家已經知道,或者是已經有一堆人都正在做,也都重複做的事。
真正能夠凸顯你價值的,是去找出那些「還沒有被定義的問題」,並且提供「解決方案」。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的內容談到的【過好人生學】;這是我們近期推出一門,會對你的人生產生極大幫助的學習。
這一門課,結合了我20多年自己的生命實踐,還有在這個過程當中,累積上千次的個案教練當中,所提煉的精華;相信這一門課,會陪伴你過上一個你更想要的好人生。
相關的課程資訊,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連結,我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YYfmz4yqW0/hqdefault.jpg)
無論他是否意識到 在 專家支招:如何擺脫「內隱偏見」改善人生 - BBC 的相關結果
老闆鼓勵他去參加一個有關如何克服「內隱偏見」(implicit biases)的 ... 因此,我們首先要意識到我們有意和無意的偏見,然後去有意識地克服它們。 ... <看更多>
無論他是否意識到 在 無論是否意識到,我們內心潛伏著一股攻擊的衝動- 第1 頁 的相關結果
他究竟犯了什麼過錯要遭到這種對待?顯然只因為他是敵對陣營舊金山巨人隊的支持者。 我的意思並非大家都濫用暴力,事實上多數人從未 ... ... <看更多>
無論他是否意識到 在 #無論他是否意識到 - अन्वेषण गर्नुहोस् | Facebook 的相關結果
小編截取一段#葛特曼 先生與多個翻譯版本中英對照的內容,以下提出比較,請看倌參考指教! 內容排列如下,. ✓ … थप हेर्नुहोस्.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