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兩公婆突發辭職唔撈移民美國
今晚食飯時間,Harry同Meghan呢對「受害寶寶」忽然向全英國人加餸派花生,响IG(係呀,唔係官方文件)宣布辭任皇室職務("step back as ‘senior’ members of the Royal Family)。仲好有型咁話會財政獨立("financially independent")同埋移民美國("plan to balance our time betwee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North America")。皇室發言人唔洗好耐即刻發聲明,好婉轉咁好大巴星埋去,話件事好複雜,唔係一時三刻話走就走("but these are complicated issues that will take time to work through")。
先唔好講什麼「豪門深似海」呢啲老土嘢,就當係大機構高級員工,有無可能夜麻麻用IG辭職咁有型?兩條友成日話唔想人地當自己係娛樂界,不過明顯事前乜通知都無,就响社交網絡宣布咁重要嘅嘢,咁同明星或者KOL有乜分別?唔係人地當你地係,而係自己潛意識都覺得係。
真係開始理解點解全英國嘅傳媒對佢地咁刻薄,千其唔好用英美文化差異,或者死鬼奶奶(Dianna)做籍口。根本就係自我中心,次次都玩到關公上身。無啦啦講咩財政獨立呢?皇室無疑係有份公務員糧,但係特登攞黎講就自然會比人插。當日結咗婚唔想同阿哥阿嫂住,裝修另一個宮殿啲錢點黎呢?唔出糧,咁皇室財產收入又要唔要?皇室有無數咁多慈善機構,點解要自己開一個?
無錯喇,就係咁複雜,因為講到咁有型嘅話,阿嫲(事頭婆)同國民自然會諗起一個人:放棄國家王帝都唔做嗰個Edward VIII。
#討論美式自我中心
傳送門:
The Duke and Duchess of Sussex IG
https://www.instagram.com/p/B7EaGS_Jpb9/?utm_source=ig_embed
BBC報導
https://www.bbc.co.uk/news/uk-51041947
同時也有2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賢賢的奇異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平行世界 #量子力學 #多重宇宙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在做了上次的宇宙的起源後,我們來說一下平行世界,因為這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很多的小說,漫畫或是電影裡面都有講到這個平行宇宙的故事,究竟什麼是平行宇宙,而為何會有這個理論呢?如果你是第一次看我的影片,...
潛意識無意識分別 在 謝立聖插畫 Facebook 八卦
吃飯時,隔壁桌的小孩只是想脫鞋子想睡覺,他爸媽就狠狠的各種恐嚇。
「等一下回去你就知道了!看我怎麼收拾你!」爸爸。
「再張啊!再張啊!我等等回去把你吊起來!嘴巴縫起來,叫警察來把你抓起來!」媽媽。
孩子已經惶恐到張嘴不知道該哭還是要閉嘴。
隨後他們拎著孩子回家了。
阿德勒認為,0-5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一個關鍵時期,阿德勒心理學顯示,5歲之前的孩子,性格已基本形成。
孩子性格除了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以外,還跟他特定的經歷有關,跟父母的教育有關,跟原生家庭相關。
我自己也是在各種恐嚇和爆打威脅中長大,但因為經歷過這一段痛苦的經歷,我選擇了不斷找尋療癒自己的方法,不斷學習不斷掃除那些悲傷與疼痛的回憶。
但為什麼要用言語和暴力去對待你最親的孩子呢?
是因為他無法還手嗎?
還是你也是這樣被打大的?
所以你覺得人講不聽,就可以出言恐嚇?
甚至肢體暴力脅迫對方才有效嗎?
家長總是把孩子逼離家,再罵孩子不孝不愛回家...
從來不會檢討自己,也不學習溝通,更不換位思考,只仗著自己是出錢出力養孩子的人,就能為所欲為。
還振振有詞的說:「你懂什麼?我這是在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如果小時候不教,長大去殺人放火怎麼辦?」
真是可憐又可悲,我相信這些人也是被阿公阿嬤打到大,當下他的內心肯定也是充滿各種恐懼和害怕,但為什麼之後還要用一樣的方法傳承給孩子?
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從不把孩子當獨立的個體看待,永遠都只想控制孩子,洗腦孩子,限制孩子...
那你還是不要生比較好!
孩子不難理解,只要你願意花時間,聽他說,或是等他願意說,站在他的視野去思考,與他當夥伴,相信孩子會與你合作無間。
但多數大人總是覺得,孩子不打不會乖,小孩子都會說謊,偷看漫畫動畫就是會學壞,打電動就要打斷手,交朋友都是朋友帶壞自己孩子,恐嚇孩子很有效...
也許我在成長的過程中沒嚴重壞掉,但許多類似經歷的朋友們,都有嚴重的憂鬱躁鬱或失眠等問題,無法證明直接來自於孩童時的悲慘記憶,但相信在他們5歲前人格塑造與定性前,遇到了肯定很黑暗與無法想像的遭遇,而這些恐懼卻是來自於最愛的爸媽或親人...
下次想對孩子開口或動手前,多想幾分鐘,
也許你有更好的選擇!
以下分享一篇我覺得很棒的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ppt.cc/f6UzCx
「自我啟發」一直是心理輔導學的要題,幾年前出了一門書名為《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特勒的教導》。這本書子了榮獲了日本亞馬遜年度冠軍書,連續一年長𩤅暢銷榜,在亞洲更是成為熱門話題之一。《被討厭的勇氣》中的阿德勒式教育不但帶給我們人生的小革命,更在親子界掀起了一波教育心理學巨浪。
阿德勒是誰?
就算不是心理學專業,也必定聽過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榮格(Carl Gustav Jung)的名字,但大多數人卻忙記了和這兩位並稱三巨頭的阿德勒(Alfred Adler)。
阿德勒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是一位醫生、心理治療師,以及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阿德勒和佛洛伊德是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的核心人物,後因佛洛伊德過分強調性本能而與他決裂,阿德勒對社會動機與意識思考的強調更甚於性衝動本能與潛意識的歷程,於是自創「個體心理學」,同時亦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阿德勒的教育理論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中認為,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實體,有自己的獨特目的,尋求人生意義和追求理想,並且是一個與社會和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最重要的觀點是在於個人行為是否具有社會意義表現為:對於社會的責任性,工作中與旁人的聯繫以及是否很好的完成性別角色的扮演。
阿德勒心理學的重要概念包括:以民主平等、尊重的態度,了解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同時以溫和且堅定的態度,運用鼓勵、自然後果等方法去回應孩子的行為,培養獨立、負責的孩子。
作為一個人,我們都想被別人諒解與尊重,但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孩子?在傳統中式家庭下,家長往往都成了「嚴師」希望兒子成為「高徒」。但阿德勒心理學顛覆很多父母對教養的認知,讓家長難以了解如何去尊重孩子,並視孩子為一個體而非自己的擁有品。
害怕不等於成長
很多家長以懲罰為管教的方法,但是導入條件式或外控式的教養方法往往是令孩子失去自專或自信的原因。孩子因為懲罰而感到害怕,但不代表他們會明白家長用心良苦所表達的意思。
害怕只是害怕,害怕不等於成長。當孩子害怕時,他們只會想逃避,因為他們根本不明白為什麼會犯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後,不妨先聆聽孩子的感受。對,是感受,不是原因。很多時候我們太著重是非對錯,卻忽略了感受二字。首先聆聽孩子的感受,再去以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自己想出後果。這種方法能夠令孩子內心成長,並培養出中國式家庭比較缺乏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給家長的建議:
運用阿德勒4C原則
阿德勒提出每個孩子心中有4個渴求,
分別是:
Connect (連結)、Capable (能力)、
Count (意義)、Courage (勇氣)。
只要掌握這4C原則,就能夠培養出有歸屬感、有能力、有價值感、有勇氣的孩子;相反的,若缺乏任何一環,就可能會產生不當的行為。
他認為每個人所有的行為都有社會目的,最終所追求的就是歸屬感和價值感、和人有連結。而孩子的歸屬感主要來自,父母和老師等重要人對他的認同。因此,父母先要讓孩子感受到被愛、有歸屬感,管教才會發揮其效果。
與傳統的行為主義最不同的是,阿德勒的教育方式不用獎賞、處罰,而是讓團體中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有貢獻、被接納。簡單來說,就是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作出貢獻、發揮其所長。
即使再小的小孩也會想幫忙,家長可以多加發掘孩子的所擅長的事,並加以善用這一點,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貢獻的、有責任感的人,而非一個只為考試而生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ppt.cc/f6UzCx
--
分享給每一個孩子與父母!
潛意識無意識分別 在 Facebook 八卦
#這篇文章我想把劇情類比內在的心靈世界
成年以後,你心裡曾經有這樣的感覺嗎?
1.每次過年過節回家,都會害怕
2.面對父母,總是有很多糾結無法開口
3.待在家裡覺得焦躁,但離開家又放不下家人
4.有時候真的很想一了百了,但又怕家人難過
5.害怕面對某一個家人的情緒,但太久沒回去又會擔心
6.憎恨某一個家人,但如果他真的走了,心裡又會有捨不得與後悔
如果你也有這種感覺,你就會明白,回家真正的困難並不在於和家裡面的人相處,而是在你內心的世界當中空出一個位置,找回你跟家人之間的認同、接起你和他們之間真實的連結。
那該怎麼辦呢,在這之前,我想先談談跟我一起追斯卡羅的朋友,Amy的故事。
「我從21歲那一年開始逃離家裡,對我來說,那裡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一個被詛咒的地方。10年以來,我靠著自己在外面賺錢生活,每天工作的時候都戴著面具,過年過節我都主動說要留下來加班,有些同事說我是貪戀那兩倍的薪水,但他們所不知道的是,我真正要的不是薪水,而是一個家,一個真正的家。」
Amy在看完《斯卡羅》「福爾摩沙公主」那一集的時候跟我說,我認識的她一直是一個非常堅強的女人,一路從公司小職員做到主管,大小事都一手包辦,一個人可以當十個人用,我都覺得自己已經是工作狂了,沒想到有人還比我更嚴重。於是我把我的治療師跟我說過的話送給她:「會不會你透過拼命的工作,真正想要的是逃避某一些,你不想碰觸的傷口?」她點點頭,表面上這句話好像是對她說,但實際上是對我們兩個人說。
11歲那年,Amy的父親就跟媽媽口中的「外面的女人」跑了,那天以後,媽媽開始變得歇斯底里,各種情緒勒索,Amy是家裡面的大女兒,只能夠一個人承擔炮火,年幼的弟弟還不懂事,甚至在媽媽聲淚俱下的時候吵著要吃養樂多冰,她也只能夠一邊安撫媽媽的情緒,一邊到冰箱冷凍庫拿養樂多冰給弟弟,一湯匙一湯匙地餵——重點是,她自己都沒吃半口。
「後來媽跟叔叔在一起,一開始叔叔對我們很好,後來每天打我們罵我們,我從一個人的出氣筒變成兩個人的出氣筒。只是叔叔比媽媽更過分,還會罵一些很難聽的話,說我是媽媽跟別人生的賤貨、下三濫、妓女等等⋯⋯重男輕女的他,對弟弟卻是呵護有加,弟弟要什麼科學用具、湯瑪士小火車,叔叔都買給他。有一天晚上我趁大家都睡著,跑到弟弟的房間把他床鋪底下的湯瑪士小火車拿出,來想說要把它折成兩半,可是看到湯瑪士火車的臉,就覺得可怕,好像看到我自己一樣,一張想要復仇、充滿怨恨的臉,卻用微笑來掩飾。」她說,於是那天晚上,她又把貨車玩具放回床底下,這是,整個晚上她都再也有沒有睡著⋯⋯。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聽完Amy的故事,我想起上面這句話,不知道為什麼我心裡面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是,Amy雖然逃家逃得很遠,遠從屏東上來台北,可是是內心的某一塊還是留在家裡;她想在心裡面努力的抹掉那條回家的路,但是同時又很想想起這條回家的路。
就像《斯卡羅》的蝶妹一樣。
#心理治療就是找一條回家的路
(以下小雷)
「心理治療一定要這麼痛苦,去挖過往的傷口才能夠痊癒嗎?」我曾經問我的治療師這個問題,他沒有給我答案,而是跟我說,這可能需要花一輩子的時間來解答。我那時候想可惡沒回答我的問題還要收我錢!
一直到我和Amy在一起追斯卡羅這過程當中,才慢慢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然後我也才明白,這個答案真的是要靠自己慢慢摸索才會漸漸明朗的。
原來,我們不一定要去挖過往的傷口,但不論我們想要採取的自我探索和治療方式是什麼,這一輩子其實都是在找一條回家的路。就像片中的蝶妹與阿杰一樣,會歷經下面幾個過程:
—忘了回部落的那條路
—想起這條路但是不敢踏上
—踏上這條路覺得後悔了,可是進退維谷
—有幾次回了家,卻被趕出來、不被接納
—有幾次回到家,被綁架,無法離開
—有幾次終於離開了,告訴自己再也不要回去了,但心裡還是有疙瘩
—在回家的路上,和同行的人起衝突
—回家的路上,覺得不知所措,甚至自我厭惡
這裡的「回家」,有可能隱喻的是回到過往的記憶,去探索原生家庭的傷口;也可能是「踏出一段改變的路」,做和過往不一樣、不熟悉的事情;更可能是直接指涉整個心理治療的過程⋯⋯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在接受治療的時候,會面臨失望、恐懼、害怕、不舒服、退縮、甚至想要放棄。
#心靈的自我防衛系統
這是很正常的,因為要回到讓你曾經感到痛苦的地方(想一想那個曾經被燒掉好多次的房子),自我防衛機轉很快就會跳出來,就像是駐守在山林間的斯卡羅勇士,任何外人只要就要進入這座山,就會慘遭射殺。
「有些事情是連祖靈都不知道的。當年祖靈拿這把山刀開疆闢土的時候,瑯橋還沒有那麼複雜。現在洋人的槍炮和武器都那麼先進,我們如果只是困守在山裡,是沒有辦法繼續生存下去的。」大股頭卓杞篤曾經講過類似的話,他知道分隔的心靈是無法存活的,所以一直沒有放棄和漢人交流。
把這段話平行到我們的內在心靈、把斯卡羅的這座山頭想像是我們的內在世界,其實就是:受傷的心靈會自我保護,心靈會用過去自己「成功抵禦外敵」的方法來保護自己(例如過度警覺、解離、負面思考、人際焦慮等等⋯⋯),儘管這個方法現在已經不敷使用或者是過時,甚至會造成更大的傷害,仍然在所不惜。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改變太痛苦了,可能要面對各種未知的後果。如果維持現狀還可以苟活,為什麼要冒險去嘗試新的東西?
可是就像大股頭所說的,其實你內在有一個很清澈的聲音知道:這樣下去是不行的。只是知道跟做到時間仍然有距離,一直到兵臨城下,被漢人包圍,這個痛苦無法再忍受那一刻的時候,戰火一觸即發時,內在世界的18個部落會議才會召開。危機就是轉機,會議召開的時候可能會引起很多衝突,但你也可以藉由這個機會看見那個「自我防衛」的自己是如何保護你。
#對自己的內在慈悲為懷
舉例來說,如果你小時候曾經經歷過一些傷口,那麼你應該最常面對的就是「自我批評」的聲音。當你出現這種聲音的時候,你可以問問那個「自我批判」的自己:「你現在幾歲?」
然後憑直覺在第一時間內回答。
或許你會發現,「他」所回答的那個歲數發生了很多你生命當中關鍵的事,所以「他」被滯留在那個時刻保護你,一直到現在。可是當你再進一步的問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的時候,他可能會告訴你說:「我好累了,我想要休息,可是我沒辦法,我放心不下,內憂外患,我無法讓剩下不同『部分』的自己來管理這個身體,我怕他們會把這個身體搞砸。」(有沒有聯想到卓杞篤一直不敢放手大股頭,暫時不辦五年祭的那一幕?)
上面這一段,是我前陣子我參加「內在家庭系統理論」(IFS,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初次課程印象最深的段落,當我問自己那個內在批評的聲音是幾歲的時候,第一個冒出來的聲音是: 13歲。原來, 13歲那一年是我人生第一次減肥成功、因為功課好開始嚐到甜頭、也是我因此脫離被霸凌的第一年。從那一刻起,這個自我要求的自己就不斷鞭策砥礪,所以才能夠有今天的我。
蝶妹也是一樣的。她一路在各個不同勢力當中穿針引線、輾轉斡旋,被各個不同勢力的人拉攏、又被各個不同勢力的人討厭,可是到最後最終沒有一個人可以信任她,就連她的主子李仙得都開始懷疑她說的話。其實她要的很簡單,就是希望部落和瑯橋的各個勢力之間不要打仗,能夠開啟談判,可是努力了一大圈,最後還是發生了很多自己都不願意看到、令人傷心的事情。所以最後她累了,病倒了,身體沒有辦法承受這麼多複雜的事情,這一刻開始,她才可以真正休息。
也像是我一樣,那個不斷自我要求的自己,到現在還在一直燃燒,也難怪耳鳴會一直沒有消失,焦慮都跑到肚子的肥油和晚上的啤酒裡面。但是那個自我要求的自己,也好想要休息(所以我九月底要去台東渡假了不要攔我)。
想像一下,如果你的內在世界就像是一個斯卡羅的世界,你現在的疾病、瘟疫、困境、焦慮、恐懼、憂鬱,是不是正在提醒你身上有一個「過分努力的自己」,一直以來做了好多好多的事情,卻從來沒有被看見,從來沒有被愛?到嗎,她就像是蝶妹一樣,像是Amy一樣,像是那個一直不斷努力的我一樣,要的其實不多,只是希望可以被愛,可以有一個家,一個真正的家。
「我們一家人不能夠像山胡椒一樣,各自分裂四散」阿杰、蝶妹腦袋裡面都印象很深刻媽媽瑪祖卡說的這句話,可是造化弄人,一路經過各種分分合合,生離死別,大家的命運似乎在落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分別。不過,我跟瑪祖卡有不太一樣的想法,我反倒是覺得,有些時候分開是為了回來,遍地開花,是為了在每個地方都滋養茁壯。如果不是這一家人跨了不同種族的血緣,如果不是阿杰、蝶妹的活躍,這場心靈的戰爭可能永遠都會被壓抑下來,永遠不會開打,內在世界看起來風平浪靜,可是卻在潛意識裡面分裂。
#你能否愛這樣的自己
那該怎麼整合這個紛亂的內在世界呢?其中一個整合自我的方法,就是對自己慈悲(self-compassion)。我想用前陣子我在課堂上面到了這首詩《你能否愛這樣的自己》的一個段落,來呼應整部斯卡羅的劇情:
「你能否愛這樣的自己?
⋯⋯
你能否愛內心的勇士
那個披荊斬棘的自己
你能否愛你的瘋狂
你能否愛你的清醒
你能否愛你的愚昧
你能否愛你的混亂
在你之內有個苦悶的自己
有個緊張焦慮的自己
你可否兩個同時都愛
還有那個不斷盡力的自己?」— Leah Pearlman
發現了嗎,你內在住著斯卡羅勇士,一路披荊斬棘,也住著一個愚昧的道台,瘋狂的必麒麟(或水仔),有時清醒有時混亂的李仙得。更重要的是,你能否看見內心有一個緊張焦慮、非常苦悶,還有不斷經歷的蝶妹,她正在找一條回家的路,而你可以給她一個家,一個真正的家。
這個家並不在山的深處,也不在統領埔,而在你的慈悲裡面。當你能夠慈悲地愛那個你所討厭的自己,像是用一雙厚實的大手把風中的花瓣掬起來一般,細膩敏感地呵護自己;當你能夠愛那個苦悶、不斷努力、瘋狂、混亂、愚昧、披荊斬棘、甚至這一路以來都已經很累,得了熱病的自己,你就已經在回家的路上了。
把自己深深擁抱起來,
你可以帶自己回家。
#斯卡羅 #內在家庭系統 #IFS #蝶妹
#湯瑪士小火車真的很可怕
#全文與參考書目見此
https://reurl.cc/l5RdeY
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
潛意識無意識分別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評價
#平行世界 #量子力學 #多重宇宙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在做了上次的宇宙的起源後,我們來說一下平行世界,因為這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很多的小說,漫畫或是電影裡面都有講到這個平行宇宙的故事,究竟什麼是平行宇宙,而為何會有這個理論呢?如果你是第一次看我的影片,我的頻道主要的題材是稀奇古怪,靈異,外星人,或是一些科學無法解釋的事件,如果你也喜歡這些題材,歡迎你訂閱HenHenTV.
好!我們開始吧。
首先先說平行宇宙的理論是怎樣開始的,這是因為量子力學的其中一個研究而開始,所謂的多重宇宙論Multiverse這個字眼是由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在1895年開始的。但是為什麼一個心理學家會想出這個理論呢?威廉詹姆斯,也被稱之為心理學之父,他本身並不覺得研究心理可以知道人類的心理,所以他終其一生在研究超心理和心理現象,他認為人的精神世界不能用生物學的概念來解釋,可以透過某種現象來領會超越性價值,並強調人還有強大未開發的潛能,他也證明靜坐可以改善自身活力和精神力,和做了靈媒的實證研究,題外話:塞斯書的作者Jane Roberts也曾經收到死後的威廉詹姆斯的信息,透過Jane出版了一本叫『一個美國作家的死後生存:威廉。詹姆斯的世界觀』大家可以找這本書看看。
那一個心理學家想出來的理論,在過後的量子力學得到證實,在科學家每一次研究量子時,它都有不一樣的狀態,而宇宙的全部物質都是量子形成的。因此科學家大膽推測,既然每個量子都有不同的狀態,那麼宇宙就有可能並不只是一個而已,而是由多個類似的宇宙組成。目前很多科學家認為,在我們的世界裡,存在著更高維度的空間,雖然無法進入,但是確確實實的存在,他們做了一個粒子碰撞的實驗,在粒子的加速器裡面,使質子和反質子加速到光速,然後讓它們撞擊著一起,就會產生非常大的能量,粒子憑空消失了,而物質就完全湮滅了。
科學家猜測,透過撞擊而產生非常大的能量,能使粒子進入另外一個維度空間裡,根據愛因斯坦的E=MC2,得知微小的物質乘以光速就會產生巨大的能量。那為何量子力學可以證明平行世界呢?
我們簡單的講一下量子的特性,量子的多態性,一個光子它可以同時存在在多個地方,難道量子是可以分身在不同的地方,量子計算機的一個存儲比特位,同時可以是1又是0,使它的存儲和計算加倍,為何又有1又有0呢?因為在量子力學裡面,輸出態和輸入態都是某一力學量的本征態。如果我們都是量子組成的,那麼是否意味著我們可能存在在不同的維度裡面,只是我們能感知的只有現在的身體呢?
所謂的平行線是這兩條線永遠不會交叉在一起的時候,在另外一個宇宙可能存在著另外一個你在做著不同的東西。雖然無法交叉,但是其實有可能兩條平行線是非常靠近的呢?也有可能其實是圓形的呢?圓形的線也是永遠無法交叉的,於是就有了多重宇宙的理論出來。
我們先來講一個很出名的祖母悖論,假設你回到過去,在你父親還沒出生之前,殺了你的祖母,但是這裡就有個矛盾了。你回到過去殺了你的祖母,祖母死了就沒有你父親,沒有你父親你就不會存在,那怎樣可能有你回到過去殺死祖母呢?這就是祖母悖論的矛盾,那這個矛盾可以用平行世界來解釋,如果你真的可以回到過去殺死你的祖母,你這個世界和祖母死了的世界是不同的,就會產生兩個不同世界在進行著,那祖母悖論就可以解釋得到。
在量子力學的多宇宙論裡面可以這樣理解,如果一件事情的發生率不是等於零,那所有可能的情況都會在不同的平行世界裡面進行。造成歷史的分支,當你回到過去殺死你的祖母,其實你是進入了另外一個平行世界,而那個世界和你的世界不同的地方,就是一個有祖母,另外一個沒有而已。
那平行世界之間會可能有鏈接的機會嗎?有!答案是蟲洞,或叫愛因斯坦-羅森橋,他們倆人在研究引力場的時候,假設黑洞和白洞透過蟲洞鏈接,透過蟲洞可以去到另外一個空間,或是時空旅行,再次先說明在量子學裡面的蟲洞,和通俗講的蟲洞是不同的,量子學裡面的蟲洞是微型蟲洞,而通俗講的蟲洞又名時空洞。
在最新的超炫理論裡面,如果將兩個黑洞糾纏在一起,然後再把它們分離,就可以產生蟲洞,而蟲洞就可以將兩個平行世界的時空信息,用微小粒子互相傳送。
美國麻省理工的宇宙學家馬克思。泰馬克說道:對於我來說最有興趣知道的並不是平行宇宙究竟存不存在,而是究竟有多少種不同的平行宇宙呢?他在2003年寫了關於四種不同的平行宇宙,那就是
第一種:視覺之外
第二種:后暴漲泡沫
第三種: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解釋
第四種:終極集合
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看看這四種不同的平行宇宙論有什麼分別,和怎樣證明它是存在的理論。
假設我們的意識可以經過微小粒子互相傳送,那就用可能因為你的意識而產生了另外一個平行世界,打個比方,如果我非常想去出國讀書,但是到最後我沒有出到國去讀書,但是在另外一個平行世界裡面,我已經在外國讀書並且畢業了。我們也有可能透過夢境,感受得到另外一個平行世界發生的東西,夢其實是人類潛意識的慾望,這種慾望也可能透過微小粒子傳送到另外一個世界,我們要做的事情有限,但是我們想做的事情是無限的,而夢就是一片鏡子,讓我們透過這面鏡子,穿梭去看在不同世界的自己,這個想法看起來很玄,但是這也不是無可能的。
我們來想想看,以後的世界一定會有人發明時空機器,對嗎?經過幾千幾萬年,總有人會發明到吧!那如果真的發明到時光機,那就是說他回到的過去和我們現在是在不同的時間,或是不同的維度。這樣解釋平行宇宙你可以接受吧?
人生中都充滿了不同的選擇和交叉的抉擇,需要我們深思然後做出不同的選擇,但是無論怎樣選擇,你都會得到一些東西,也失去一些東西,就是因為這樣的不確定,才能讓人生處處存有驚喜,就是因為錯過,才會學會珍惜,平行世界是否存在其實還沒有人能夠證明,就算證明了又如何,你只是可以窺望那個做出不同選擇的自己經歷不同的事情而已,不如好好的選擇現在的自己,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和愛護身邊的人。
好啦!今天的影片就到這裡,雖然這次的影片我花了將近兩個星期來準備,不過寫出來的東西我也蠻滿意的,希望透過這個影片,讓你們可以了解平行世界。如果你喜歡這個影片,記得分享給你的朋友看,也記得訂閱HenHenTV的時間,打開旁邊的小鈴鐺,和關注我的Fb,B站和Instagram. 接下來要做的影片,給大家投投票:
1, 金字塔的實驗
2, 魔法書和魔法陣
3, UFO和五十一區(羅斯威爾事件,暗網的機密文件)
最高票的我就會先拍那個主題。好啦!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lWHFhevLnI/hqdefault.jpg)
潛意識無意識分別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評價
#亞特蘭提斯 #透明人 #天使和惡魔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如果大家有看完亞特蘭提斯的影片,就會知道裡面所提到的透明人,那究竟是誰創造出透明人呢?那創造出蜥蜴人的原因又是什麼呢?這裡謝謝HenHenTV的觀眾,志光所提供的資料,如果你是第一次看我的影片,我影片的主題主要是一些稀奇古怪,靈異,外星人UFO或是一些科學無法解釋的事件,如果你也喜歡這些題材,歡迎你訂閱HenHenTV。
好!我們開始吧!
這集。。。。就當是亞特蘭提斯的前傳吧!大家先以一個開明和非主觀的態度去觀看這個影片,或你也可以當作科幻小說來看待。在很久以前,我們的宇宙起初只有最高次元九次元上帝(大梵天王)一人,但是祂也希望有子民來愛戴和陪伴,於是祂就創造出最初的一群生命體,就是八次元的梵輔天神:分別是階級最高的七大天使:
Uriel烏列爾,Raphael(拉斐爾),Raguel(拉貴爾),Michael(米迦勒),沙利葉(Sariel),Gabriel加百列和Remiel(雷米爾),
以及階級第二高的熾天使(火紅色的六翼天使),
祂們負責天地的種種事物,當人手不夠,上帝又用念力製造了在七大天使之下的九品天使,那其中一個熾(Chi)天使(熾天使的君主)叫路西法Lucifer,因為祂覺得自己和上帝擁有一樣的智慧和力量,可以取代神,加上種種心理面黑暗處令祂叛變,成為了墮落天使,牠帶領三分之一叛變的天使,一起向上帝宣戰,從此天界一分為二,黑暗和光明,產生了天界和魔界兩個世界。在創世紀裡面,就兩句話就帶過來:神說:要有光,就有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一天。黑暗和光明永遠都是相輔相成的東西,這是宇宙一開始的法則。而墮落天使路西法,在魔界稱王,在魔界裡面佛教稱之為阿修羅界,而牠路西法就是阿修羅王。那這些宗教故事和蜥蜴人有什麼關聯呢?
以我們一起的影片來把他們鏈接在一起,天界就是位於銀河系以外的仙女座星系,而上帝就是仙女座之王,最高次元九次元的生命體,而七大天使和熾天使則是八次元的仙女座善良的生命體。而一般的天使平民,則是七次元的仙女座的生命體。那蜥蜴人就是有黑暗之王的路西法和其他邪惡的生命體,被上帝(仙女座議會的長老)逐出仙女星系,到我們銀河系當中的獵戶座星系裡面,牠們除了蜥蜴人外,還有一些邪惡的生命體,也在獵戶座星系裡面。在那個時間點,仙女座議會的長老,也就是上帝,製造了第七次元的透明生命體--透明人,用來管理第七次元以下的世界。在同個時間點,路西法因為驕傲想取代上帝,牠的黑暗能量充滿在仙女星系下的星雲之中,那時,由於不堪這種邪惡可怕的黑暗力量的透明人,只好將這些黑暗力量拋出,成為了獵戶星雲,也就是魔界的起源(開端)。
那問題來了,全能的神為何叫透明人消滅牠們呢?還讓牠們在第四次元的獵戶星系裡面出現?像之前說的一樣,當萬物創造的起源,原是有黑暗和光明,這是不變的法則,連上帝也無法改變的定律。這兩種光明和黑暗的勢力必須相輔相成,才可以讓參與終極靈性進化的人們,體會善惡,正邪的差別性,才能超越二元對立,成為具有一個平常心的人。那怎樣去解釋比較好呢?我用個最簡單的例子,假設你沒有被黑暗誘惑過,你哪裡會有更堅決正義的心?
很多人說上帝是萬能的,但我來問你們一個問題,如果上帝是萬能,那祂可以預測未來,對嗎?
如果祂能預知未來,那你現在的選擇都不是你的選擇。。。。因為無論如何,你都會像預知未來的劇情在進行。所以我說你的選擇不是你的選擇。
那如果你說祂不是預測未來,那祂就不是萬能的。我並沒有半點不敬畏神的意思,我只是想用以上的例子去解釋黑暗光明共處的道理,它的法則,天地的自然法則和定律,是上帝創造出來的,但是條件就是即使是祂也不能任意更改法則,這就是宇宙的根本。
那很多人會問,究竟路西法撒旦在哪裡呢?其實這個宇宙存在著不變的法則,善惡總有報,在他第一次帶來墮天使向天界發動戰爭時,他的靈體就被囚禁在第七次次元的天牢裡面,這個就是最初的地獄或者稱之為天界的地獄。
但是當他受完天獄裡面的種種酷刑後,他仍舊在他的潛意識裡面,隱藏著復仇,自大,憎恨,發動戰爭種種的可怕心機。
上帝是擁有大愛的神,即使是墮落天使路西法,他那麼的邪惡,他也想去拯救他,派米迦勒大天使,和路西法到第六次元的天琴星,也就是我們人類的起源星球上,兩人以雙胞胎的形式出生,希望借助第八次元的米迦勒大天使,可以感化路西法心中黑暗的能量。由於在米迦勒大天使的指引下,他在天琴星上屢屢建功,創造了天琴星文明的璀璨科技和文明。但是在那一世死後,路西法的潛意識的仇恨,黑暗又再一次爆發,成為了第二次向仙女座的戰爭。
但是邪不勝正,他再一次敗了下來,於是上帝和米迦勒就把他送去第六次元的天狼星,讓他學習愛,光明和和平的意識,但是撒旦只有越來越墮落,由於他過人的智慧和力量,讓他聯合獵戶座的爬蟲類外星人,組成獵戶帝國(光明會是它創造的),一起向第六次元的天琴星,7到9次元的仙女星系發動無數次的戰爭。雖然每一次都戰敗,但是他要取代上帝的心沒有熄滅過。
經過很多世界,他在不同的星系及星球轉世,也發動了無數次的戰爭。即使是過了那麼多年,上帝還是希望撒旦可以返璞歸真,改過向善,因為他始終還是上帝最喜歡、把他當成自己的寶貝孩子的熾天使之一,在米迦勒眼中,他是他最愛的兄弟。
宇宙的大愛不是去消滅黑暗來證明光明,因為光明和黑暗本來就是從未改變過的恆定頻率的一直永恆狀態,在這種狀態之中,無論是宇宙的任何生物,包括邪惡和善良的,都被上帝的大愛包圍,這就是上帝最偉大的內在,永恆不變的愛。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lNCcg2eUPs/hqdefault.jpg)
潛意識無意識分別 在 檸檬卷 Janet Youtube 的評價
檸檬卷鋼琴獨奏會
2020 年 6 月 30 日 @ 台北市立大學演奏廳
現場錄影
因為防疫的關係,這場畢業音樂會必須限制觀眾人數及從簡舉辦,沒能公開邀請大家來參加,但你們現在可以在 YouTube 看到全部囉!希望你們會喜歡!
====
曲目解說
====
舒曼:《幻想小曲集,作品 12》
舒曼是十九世紀傑出的德國作曲家及樂評家,他時常將音樂與文學結合,並將個人的豐沛情感、濃厚的幻想力投注於作品中。
《幻想小曲集》為舒曼創作於 1837 年,題獻給一位到萊比錫演出的蘇格蘭女鋼琴家安娜羅貝娜 (Anna Robena Laidlaw, 1819-1901) 的作品,舒曼當時正處於人生的黑暗時期,他們的相遇為舒曼的生活展開一段美麗插曲。然而《幻想小曲集》在音樂上實際上為獻給克拉拉的作品,在這段期間舒曼與克拉拉被迫分離,母親於1836年辭世,舒曼將這些情感投注於創作上,創作期間,舒曼回憶起與克拉拉相處的時光,也無法忘記與克拉拉祕密訂婚的約定,這是舒曼人生中最黑暗的時期。
樂曲的創作更表現了舒曼內心的兩種極端性格-大膽狂妄的「弗羅倫斯坦」(Florestan)以及內向含蓄的「奧賽比斯」(Eusebius),這套鋼琴曲集包含了上下冊共八首的性格小品,每首作品皆被賦予標題,而各曲目的標題皆是舒曼在作品完成後,以音樂本身的意境來命名。
0:00 第一首《黃昏》Des Abends
反映出舒曼內心中較為內含省而含蓄的「奧賽比斯」性格,可想像為在黃昏時刻漫步在夕陽西下的河畔邊,以不疾不徐的腳步欣賞河岸風光。此曲的拍號寫法與實際演奏時的聽覺效果也是相當地耐人尋味,舒曼打破了一般對二八拍的想法,讓三連音貫穿在全曲當中,使之聽起來像是三拍子的曲子。旋律時而出現在高音聲部,有時也在低八度的地 方以類似的形式再出現,就像彼此唱和般,互相對話。
3:44 第二首《飛翔》Aufschwung
《飛翔》為八首曲子之中非常有戲劇張力的一首曲子,充滿了幻想曲時而瘋狂時而冷靜的氛圍,不論是開頭「弗羅倫斯坦」的大膽衝動的主題,或是中間「奧賽比斯」冷靜沈著的風格,也是舒曼內心斯雙重人格的一種展現,因此有許多對比的情緒細節。而這首曲子也是技巧上較為困難的一首,除了有許多超過八度而必須用單手彈奏的音程、以及大跳音程之外,情緒的掌握也是詮釋的重點。
7:12 第三首《為什麼?》Warum?
《為什麼?》是一首舒曼不斷地提問、自問自答的小曲子。 而開頭第一聲部的旋律為往上的大六度音程,就像疑問句口吻般的音型,可想像為舒曼在開頭即破題、殷切期盼地詢問:為什麼?
而《為什麼?》這首曲子幾乎到處都藏有主題旋律,它會上下交換、出現在各個聲部,甚至可能與其他聲部重疊,每一次的問題就好像都得不到答案一般,即使問題不斷延伸,最終仍然回到原點。
9:37 第四首《變幻莫測》Grillen
《變幻莫測》為一首極富節奏感的樂曲,而此三四拍的曲子在節奏上有許多的弱拍強音、第二拍長音等等的切分節奏,在彈奏時常有節奏上的衝突感,呼應了開頭的術 語-「Mit Humor」帶有幽默、俏皮的含義。彷彿可以感受到舒曼在創作時「變幻莫測」的思維,很難預測到舒曼會在下一個音變化出什麼新花樣。
13:02 第五首《夜晚》In der Nacht
本曲是舒曼描述一個古希臘神話《赫洛與勒安德爾》(Hero and Leander) 隔著海峽相戀的故事。 這個神話是一個山盟海誓、至死不渝的愛情故事,樂曲中不斷由下往上、再由上往下的音型,如暗藏旋渦的海浪一次次往岸上拍打一般,不斷推進,而勒安德爾必須對抗大自然的重重阻撓以及萬般攔阻,才能見到彼此,他們急迫渴望見到對方的那份激情與熱情,正是舒曼在《夜晚》這首曲子所營造的氛圍。
17:25 第六首《寓言》Fabel
此曲開頭的「快慢」對比,即為蘊藏「弗羅倫斯坦」、「奧賽比斯」兩個對比人物非常明顯的例子。此曲較為特殊之處為曲子中間出現了聲部輪唱之「卡農」,此上行音型的卡農之音量及情緒應由較小聲慢慢往上堆疊,直到達到頂點最高音後才稍加放慢地宣洩而出。
20:12 第七首《夢魘》Traumes Wirren
此曲開頭旋律及主題是明朗的F大調色彩,而開頭的主題旋律就好像睡夢中仍在不斷運作的大腦, 即使在睡眠中仍呈現出潛意識的亢奮而混沌的狀態,因而產生某種焦慮而不安的現象。而主題之旋律不斷地穿梭在琴鍵之間,從高音到低音、再從高音到低音,就像頑皮的小孩在夢中恣意地奔跑。
23:11 第八首《終曲》Ende vom Lied
《終曲》為此套曲集的最後一首曲子,如同舒曼在寫給克拉拉的信中所提到:
接近結尾的終了,將一切困難排除後,進入一個愉快的婚禮,但是結束時,思念你的痛苦又再度出現,於是婚禮的鐘聲和死亡的喪鐘同時響起。
這首曲子的開頭就像是一場華麗的盛宴,舒曼用了他平時很喜愛用的「連續和弦」,以及超過八度音程的琶音,製造出隆重登場之感。
然而此曲也是舒曼內心糾結的寫照,就如他在信中所提到的,樂曲的最後因為思念克拉拉而痛苦又再度出現,因此樂曲的最後並非以歡樂收場,最後的樂音就像死亡的鐘聲般,並藏有開頭的旋律動機, 最後慢慢地、悄悄地結束。
28:57 浦朗克:《降 A 第三號大調間奏曲》
浦朗克 (Francis Jean Marcel Poulenc, 1899-1963) 是二十世紀法國作曲家,他的音樂風格簡約不失幽默、優雅而浪漫。
浦朗克一共創作三首間奏曲都是鋼琴小品,分別是 1934 年創作《兩首間奏曲》(Deux intermezzi),和 1943 年創作《降 A 大調間奏曲》(Intermezzo in A-flat Major)。而晚期創作的這首《降 A 大調間奏曲》雖然較為短小之鋼琴作品,但旋律動人、各聲部分明,其中更充滿色彩豐富之和聲。
他的創作受到許多作曲家的影響,如德布西、史特拉汶斯基、薩悌等,浦朗克所寫的和聲雖仍屬調性音樂,但已然跳脫傳統,他經常在和聲中加入和聲外音,如九和弦或九度音程,將和聲產生二度碰撞的關係,使作品帶有較為前衛之感。
追蹤檸檬卷 IG:https://www.instagram.com/lemonjanet0131
關於檸檬卷:http://LemonJanet.com
訂閱檸檬卷頻道:https://goo.gl/xUUxUG
檸檬卷的 FB:https://www.facebook.com/ItsLemonJane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8Lw61Yspf4/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