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我想把劇情類比內在的心靈世界
成年以後,你心裡曾經有這樣的感覺嗎?
1.每次過年過節回家,都會害怕
2.面對父母,總是有很多糾結無法開口
3.待在家裡覺得焦躁,但離開家又放不下家人
4.有時候真的很想一了百了,但又怕家人難過
5.害怕面對某一個家人的情緒,但太久沒回去又會擔心
6.憎恨某一個家人,但如果他真的走了,心裡又會有捨不得與後悔
如果你也有這種感覺,你就會明白,回家真正的困難並不在於和家裡面的人相處,而是在你內心的世界當中空出一個位置,找回你跟家人之間的認同、接起你和他們之間真實的連結。
那該怎麼辦呢,在這之前,我想先談談跟我一起追斯卡羅的朋友,Amy的故事。
「我從21歲那一年開始逃離家裡,對我來說,那裡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一個被詛咒的地方。10年以來,我靠著自己在外面賺錢生活,每天工作的時候都戴著面具,過年過節我都主動說要留下來加班,有些同事說我是貪戀那兩倍的薪水,但他們所不知道的是,我真正要的不是薪水,而是一個家,一個真正的家。」
Amy在看完《斯卡羅》「福爾摩沙公主」那一集的時候跟我說,我認識的她一直是一個非常堅強的女人,一路從公司小職員做到主管,大小事都一手包辦,一個人可以當十個人用,我都覺得自己已經是工作狂了,沒想到有人還比我更嚴重。於是我把我的治療師跟我說過的話送給她:「會不會你透過拼命的工作,真正想要的是逃避某一些,你不想碰觸的傷口?」她點點頭,表面上這句話好像是對她說,但實際上是對我們兩個人說。
11歲那年,Amy的父親就跟媽媽口中的「外面的女人」跑了,那天以後,媽媽開始變得歇斯底里,各種情緒勒索,Amy是家裡面的大女兒,只能夠一個人承擔炮火,年幼的弟弟還不懂事,甚至在媽媽聲淚俱下的時候吵著要吃養樂多冰,她也只能夠一邊安撫媽媽的情緒,一邊到冰箱冷凍庫拿養樂多冰給弟弟,一湯匙一湯匙地餵——重點是,她自己都沒吃半口。
「後來媽跟叔叔在一起,一開始叔叔對我們很好,後來每天打我們罵我們,我從一個人的出氣筒變成兩個人的出氣筒。只是叔叔比媽媽更過分,還會罵一些很難聽的話,說我是媽媽跟別人生的賤貨、下三濫、妓女等等⋯⋯重男輕女的他,對弟弟卻是呵護有加,弟弟要什麼科學用具、湯瑪士小火車,叔叔都買給他。有一天晚上我趁大家都睡著,跑到弟弟的房間把他床鋪底下的湯瑪士小火車拿出,來想說要把它折成兩半,可是看到湯瑪士火車的臉,就覺得可怕,好像看到我自己一樣,一張想要復仇、充滿怨恨的臉,卻用微笑來掩飾。」她說,於是那天晚上,她又把貨車玩具放回床底下,這是,整個晚上她都再也有沒有睡著⋯⋯。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聽完Amy的故事,我想起上面這句話,不知道為什麼我心裡面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是,Amy雖然逃家逃得很遠,遠從屏東上來台北,可是是內心的某一塊還是留在家裡;她想在心裡面努力的抹掉那條回家的路,但是同時又很想想起這條回家的路。
就像《斯卡羅》的蝶妹一樣。
#心理治療就是找一條回家的路
(以下小雷)
「心理治療一定要這麼痛苦,去挖過往的傷口才能夠痊癒嗎?」我曾經問我的治療師這個問題,他沒有給我答案,而是跟我說,這可能需要花一輩子的時間來解答。我那時候想可惡沒回答我的問題還要收我錢!
一直到我和Amy在一起追斯卡羅這過程當中,才慢慢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然後我也才明白,這個答案真的是要靠自己慢慢摸索才會漸漸明朗的。
原來,我們不一定要去挖過往的傷口,但不論我們想要採取的自我探索和治療方式是什麼,這一輩子其實都是在找一條回家的路。就像片中的蝶妹與阿杰一樣,會歷經下面幾個過程:
—忘了回部落的那條路
—想起這條路但是不敢踏上
—踏上這條路覺得後悔了,可是進退維谷
—有幾次回了家,卻被趕出來、不被接納
—有幾次回到家,被綁架,無法離開
—有幾次終於離開了,告訴自己再也不要回去了,但心裡還是有疙瘩
—在回家的路上,和同行的人起衝突
—回家的路上,覺得不知所措,甚至自我厭惡
這裡的「回家」,有可能隱喻的是回到過往的記憶,去探索原生家庭的傷口;也可能是「踏出一段改變的路」,做和過往不一樣、不熟悉的事情;更可能是直接指涉整個心理治療的過程⋯⋯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在接受治療的時候,會面臨失望、恐懼、害怕、不舒服、退縮、甚至想要放棄。
#心靈的自我防衛系統
這是很正常的,因為要回到讓你曾經感到痛苦的地方(想一想那個曾經被燒掉好多次的房子),自我防衛機轉很快就會跳出來,就像是駐守在山林間的斯卡羅勇士,任何外人只要就要進入這座山,就會慘遭射殺。
「有些事情是連祖靈都不知道的。當年祖靈拿這把山刀開疆闢土的時候,瑯橋還沒有那麼複雜。現在洋人的槍炮和武器都那麼先進,我們如果只是困守在山裡,是沒有辦法繼續生存下去的。」大股頭卓杞篤曾經講過類似的話,他知道分隔的心靈是無法存活的,所以一直沒有放棄和漢人交流。
把這段話平行到我們的內在心靈、把斯卡羅的這座山頭想像是我們的內在世界,其實就是:受傷的心靈會自我保護,心靈會用過去自己「成功抵禦外敵」的方法來保護自己(例如過度警覺、解離、負面思考、人際焦慮等等⋯⋯),儘管這個方法現在已經不敷使用或者是過時,甚至會造成更大的傷害,仍然在所不惜。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改變太痛苦了,可能要面對各種未知的後果。如果維持現狀還可以苟活,為什麼要冒險去嘗試新的東西?
可是就像大股頭所說的,其實你內在有一個很清澈的聲音知道:這樣下去是不行的。只是知道跟做到時間仍然有距離,一直到兵臨城下,被漢人包圍,這個痛苦無法再忍受那一刻的時候,戰火一觸即發時,內在世界的18個部落會議才會召開。危機就是轉機,會議召開的時候可能會引起很多衝突,但你也可以藉由這個機會看見那個「自我防衛」的自己是如何保護你。
#對自己的內在慈悲為懷
舉例來說,如果你小時候曾經經歷過一些傷口,那麼你應該最常面對的就是「自我批評」的聲音。當你出現這種聲音的時候,你可以問問那個「自我批判」的自己:「你現在幾歲?」
然後憑直覺在第一時間內回答。
或許你會發現,「他」所回答的那個歲數發生了很多你生命當中關鍵的事,所以「他」被滯留在那個時刻保護你,一直到現在。可是當你再進一步的問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的時候,他可能會告訴你說:「我好累了,我想要休息,可是我沒辦法,我放心不下,內憂外患,我無法讓剩下不同『部分』的自己來管理這個身體,我怕他們會把這個身體搞砸。」(有沒有聯想到卓杞篤一直不敢放手大股頭,暫時不辦五年祭的那一幕?)
上面這一段,是我前陣子我參加「內在家庭系統理論」(IFS,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初次課程印象最深的段落,當我問自己那個內在批評的聲音是幾歲的時候,第一個冒出來的聲音是: 13歲。原來, 13歲那一年是我人生第一次減肥成功、因為功課好開始嚐到甜頭、也是我因此脫離被霸凌的第一年。從那一刻起,這個自我要求的自己就不斷鞭策砥礪,所以才能夠有今天的我。
蝶妹也是一樣的。她一路在各個不同勢力當中穿針引線、輾轉斡旋,被各個不同勢力的人拉攏、又被各個不同勢力的人討厭,可是到最後最終沒有一個人可以信任她,就連她的主子李仙得都開始懷疑她說的話。其實她要的很簡單,就是希望部落和瑯橋的各個勢力之間不要打仗,能夠開啟談判,可是努力了一大圈,最後還是發生了很多自己都不願意看到、令人傷心的事情。所以最後她累了,病倒了,身體沒有辦法承受這麼多複雜的事情,這一刻開始,她才可以真正休息。
也像是我一樣,那個不斷自我要求的自己,到現在還在一直燃燒,也難怪耳鳴會一直沒有消失,焦慮都跑到肚子的肥油和晚上的啤酒裡面。但是那個自我要求的自己,也好想要休息(所以我九月底要去台東渡假了不要攔我)。
想像一下,如果你的內在世界就像是一個斯卡羅的世界,你現在的疾病、瘟疫、困境、焦慮、恐懼、憂鬱,是不是正在提醒你身上有一個「過分努力的自己」,一直以來做了好多好多的事情,卻從來沒有被看見,從來沒有被愛?到嗎,她就像是蝶妹一樣,像是Amy一樣,像是那個一直不斷努力的我一樣,要的其實不多,只是希望可以被愛,可以有一個家,一個真正的家。
「我們一家人不能夠像山胡椒一樣,各自分裂四散」阿杰、蝶妹腦袋裡面都印象很深刻媽媽瑪祖卡說的這句話,可是造化弄人,一路經過各種分分合合,生離死別,大家的命運似乎在落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分別。不過,我跟瑪祖卡有不太一樣的想法,我反倒是覺得,有些時候分開是為了回來,遍地開花,是為了在每個地方都滋養茁壯。如果不是這一家人跨了不同種族的血緣,如果不是阿杰、蝶妹的活躍,這場心靈的戰爭可能永遠都會被壓抑下來,永遠不會開打,內在世界看起來風平浪靜,可是卻在潛意識裡面分裂。
#你能否愛這樣的自己
那該怎麼整合這個紛亂的內在世界呢?其中一個整合自我的方法,就是對自己慈悲(self-compassion)。我想用前陣子我在課堂上面到了這首詩《你能否愛這樣的自己》的一個段落,來呼應整部斯卡羅的劇情:
「你能否愛這樣的自己?
⋯⋯
你能否愛內心的勇士
那個披荊斬棘的自己
你能否愛你的瘋狂
你能否愛你的清醒
你能否愛你的愚昧
你能否愛你的混亂
在你之內有個苦悶的自己
有個緊張焦慮的自己
你可否兩個同時都愛
還有那個不斷盡力的自己?」— Leah Pearlman
發現了嗎,你內在住著斯卡羅勇士,一路披荊斬棘,也住著一個愚昧的道台,瘋狂的必麒麟(或水仔),有時清醒有時混亂的李仙得。更重要的是,你能否看見內心有一個緊張焦慮、非常苦悶,還有不斷經歷的蝶妹,她正在找一條回家的路,而你可以給她一個家,一個真正的家。
這個家並不在山的深處,也不在統領埔,而在你的慈悲裡面。當你能夠慈悲地愛那個你所討厭的自己,像是用一雙厚實的大手把風中的花瓣掬起來一般,細膩敏感地呵護自己;當你能夠愛那個苦悶、不斷努力、瘋狂、混亂、愚昧、披荊斬棘、甚至這一路以來都已經很累,得了熱病的自己,你就已經在回家的路上了。
把自己深深擁抱起來,
你可以帶自己回家。
#斯卡羅 #內在家庭系統 #IFS #蝶妹
#湯瑪士小火車真的很可怕
#全文與參考書目見此
https://reurl.cc/l5RdeY
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
同時也有6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
內在家庭系統 在 我的戰友是狼先生 Facebook 八卦
-
#2020628
Hehe,我很想念你們!
今天的分享也是蠻長的,但一點一滴都很珍貴💓
是我成長的過程!也是關於我在學習IFS上的得著。
這次想要跟大家分享我由還沒有接觸Internal Family System (內在家庭系統)(IFS)開始到現在的一些轉變,因為自己實在覺得太神奇了!!!
由1月泌尿科那邊向我提出手術這個選擇,
我除了面對不了醫生12月時那種讓我難過的話,
還一直決定不了到底我想要手術還是繼續一輩子插著導尿管就算了......
那時,我很迷惘,也被醫生的話所傷。
而我老師有對我說這也是一種grief(傷痛),
是因為loss(失去)而來的grief......
失去某部份能力,也失去了對醫生的信任。
根據Kübler-Ross所指出,grief有5個階段,
分別是:Denial(否認)、Anger(憤怒)、Bargaining(討價還價)、Depression(憂鬱)和Acceptance(接受)。
於是我就在想,究竟甚麼時候我才能夠走到acceptance的階段呢?是不是真的有acceptance的可能性嗎?
那幾個月我都很傷心,只要別人一不慎觸碰到我的「傷口」,我的眼淚會忍不住不停流出來😅...
有一刻,我有點擔心,因為我失去了所有其他的情緒、反應及感受,感覺上自己是與世界分離的,不斷只覺得很傷心💔
後來有一次我要回醫院,
起程回醫院的那一刻,我用了很多時間和勇氣才能把自己推出去宿舍的房門,乘升降機到樓下已經有一種很強烈的恐懼感。坐上巴士,眼淚失控的流下來,把我的口罩都沾濕了...
換新口罩後我有在網上跟Helen聊天,然後她提供了我一個自我療癒的方法,很感謝她,但其實那一剎那我真的太傷心了,縱然有方法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那天醫生要我住院,
然後我眼淚又再度失控,不是害怕住院!
而是我不知道我應該怎樣面對那群讓我傷心的醫生,也很怕受再一次的傷害.....
Inner Child(内在小孩)走了出來,它很傷心,我找了很久都找不到原來的好鈞...
Helen告訴我 好鈞被不同的parts綁架了...
所以我們要跟綁匪「談判」!
我那時改了「行動代號」叫叮噹...
因為醫生穿了工作服真的很像多啦A夢🤣!
過了一會我哭得更慘...
因為有一個相熟的護士跟我說「醫生傷害妳,但妳有權不被他們傷害到啊!」
然後我很不開心的找Helen聊天....我不明白這句說話的用意,我覺得好像是在指責我...好像甚麼都是我的錯!!!
Helen跟我說舊派心理輔導指出每個人要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任,但這個說法其實有一點點不合理的....
Helen說每個「當時」的我都是脆弱的,「現在」的我不需要為當時的脆弱負責!而是慢慢用現在的我去修補那一刻的脆弱!
這不是我的責任,只是我盡力保護著我自己。
那次住院,我很害怕......
我會用不同的方法盡量填滿每一個時間,不能讓自己靜下來。
早上、下午我通常會迫自己上課、做功課、上網找資料,而晚上我也有嘗試叫自己睡覺...但我一睡著,幾分鐘後就會驚醒,全身都是汗、也會發抖...睡了幾次都這樣,所以我決定不睡覺了...
我靜靜的坐在床上感受,並把我那天遇到的parts畫出來!
那晚12點53分我把「愛愛子」畫出來了,
是因為那天有一個很好的護士放工後長途跋涉幫我回大學宿舍拿我需要的ipad,還在她的家拿了一堆日用品和買了一堆零食到病房給我😭❤️;另一位去了隔離病房工作的護士則買了幾個蛋糕和消毒用品給我,真的讓我很感動,感受到滿滿的愛。
半夜2點半我突然遇上了「懦仔」,我們兩個的身體都軟軟的,互相依偎著.....我們沒有說太多話,只是坐著陪伴彼此...
到後來差不多4點,我遇上了「小傷」,我看到滿身都是疤痕的它。它拍拍我的肩膀,只對我說了一句「我知道真的蠻痛的」,忽然有一種被明白的感覺,身體有股暖流向著心口衝去....
可能我沒睡覺的關係,隔天我整天都呆呆的坐著。
但呆歸呆,我還是會傷心到很容易哭....
那段日子我沒辦法跟醫生說話,我都用寫的方法與他們溝通。
有人跟我說「醫生是醫治妳的人,跟他們關係搞差,對妳沒甚麼好處!」
對,沒錯!無可否認!我患的這兩個都是一輩子不能脱離的免疫系統疾病,我根本不能夠失去醫生!
再者,病人從來都是軟弱的一方,病人的角色永遠都很被動。醫生寫在牌板的治療方案,我們可以說不嗎?不能。我永遠都難以忘記有一次醫生Two MO(2 doctors’ consent)也要迫我做腰椎穿刺!就是因為打不通我媽媽的電話,所以就2個醫生簽下名要我做人生第五次穿刺.....
我一直說「不要,我不想做!我不要!」,但因為前幾天我忘記了時、地、人的資料,所以醫生覺得我不能為自己決定.....
那天我做完之後在床上平躺時還在流眼淚,覺得自己很委屈。
那天我還發了我媽咪脾氣🥺,我媽媽醒來後打電話給我,我哭得撕心裂肺的問媽媽為甚麼您沒有接到醫生的電話呢?好痛,為甚麼又是我?.....
其實我不是想罵媽媽,只是我覺得真的很痛,而醫生們根本不願意跟我溝通,就直接在牌板寫上LP這兩個英文字母,然後我就被迫去接受...
媽媽那天晚上來到醫院探我,她摸著我哭到濕透的頭髮跟我說了一句「對不起,是媽媽不好,媽媽關了電話休息,怎料醫生就打電話來......對不起要妳再痛一次...我根本不想妳再做這個檢查!」
媽媽,我絕對沒有要怪您的意思!
我知道這些年來您每天照顧我也很累了,休息一下是應該的,如果可以我也希望您能多休息!
(可惡,一邊打這篇文字紀錄還會一邊流眼淚耶🌚)
在病的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是脆弱的!醫生看過最無力的我,看過抽筋的我,看過發40度高燒很迷糊的我,看過上腦時思緒很混亂的我,看過全身長滿疹子的我、看過不斷喘氣的我......
我知道我需要醫生的幫助才可以讓我的生活「正常」一點點!我明白我需要藥物的輔助。
但3月那次住院正是因為各個科系的醫生沒有足夠溝通而對我造成影響!我早就跟醫生說,做PE(血漿置換)的喉管不用就趕快把它拆掉,不然一直吃免疫抑制藥物和類固醇的我一定會受感染的。。。
我2月14日已經收到護士的電話通知說不用再做PE,然後我問護士甚麼時候能拆掉喉管?隔天,我收到的訊息是風濕科醫生說讓腦科醫生決定.....但腦科卻沒有給我任何答案,喉就一直白白擺在我身上再多超過一個月,終於細菌感染讓我發高燒了......
我很生氣,為甚麼您們醫生之間沒有人願意為我發聲?然後要等到感染了細菌、我發燒您們才說幫我拔除......?
請問您們是否把我當成人球?我到底做錯了甚麼事?為甚麼您們要懲罰我?還是您們做錯了甚麼,要我這一號病人為您們承擔後果?
看似很生氣的我,其實更多的.......是悲傷,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不要遺下我一個人奮鬥好嗎?
另一件事,去年6月,醫生們曾經告訴我只要我接受治療,導尿管很快就可以拆掉的,
導尿管如是者放在我身上面1個月、2個月......至今已經1年了。
每次試拆都還是沒辦法自主小便...然後喉又插回去。生活上滿滿的不便,亦試過2次因為尿袋破損了,弄髒了我的褲子,雖然我不難過,但始終會尷尬......還因為SPS這個病,我肌肉收縮得很強烈,弄得我幾次都因為導尿管滑出/錯位 而要到急診室,很痛!而且光是2020年我就已經得過4次泌尿道感染,原因是插著導尿管所以反復尿道感染.....
前幾天醫生告訴我那些Stiff Person Syndrome導致了的後果很多時候都沒辦法reverse(逆轉),意味著我膀胱的功能可能就沒辦法再使用了.....我會不會考慮進行SPC手術(膀胱造瘻術)?
其實由1月泌尿科醫生跟我提到這個手術,我想了整整幾個月....因為畢竟就算做了手術,將來還是需要照顧那個傷口和造口,會擔心如果進一步活動能力變差,誰照顧我?我不希望再麻煩別人了!尤其不想再要媽媽辛苦,所以能自己解決的問題我都盡量想自己解決!
在我很傷心的幾個月裡,我完全沒有辦法感受到其他parts,是完完全全傷心到麻木了,甚至連感受痛楚的能力都漸漸失去...拆完喉管的那2天正常會痛,但我竟然還上課...
我不禁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到底我還是不是完整的我?我將來也只懂傷心嗎?」我解釋不到自己的狀況.....
後來有機會參與創傷同學會舉辦的網上IFS講座,講師 阿池有提到當有一個part完全接管內心的時候,它會把人的self(真我)掩蓋住了,令人失去真我,被它主宰整個内心世界,從而慢慢影響這個人的世界觀。
講座前我都試過靜下來時回到自己的內心,我講「Hello~」但卻只聽到自己的回音,沒有任何另外的聲音願意跟我對話,我的parts都是背向我坐著的...
之後的一個多月裡,我很努力、很拼命的趕presentation(匯報)、功課、溫習考試内容和做FYP(畢業論文)的計劃書,沒有時間和空間靜下來跟內心相處、沒時間陪我的parts....
我讀的科系是輔導及心理學(就是諮商與心理學),我很多的功課都跟心理學和輔導有關的,每看一篇academic journal(學術論文)都彷彿能回應我内心的需要,慢慢縮短我與各個parts的距離!
它們特別喜歡在我正在忙和思考的時間出來找我😅😅,不斷重複播著某些畫面給我看,例如「愛愛子」很喜歡播我受大家愛護的畫面給我看,讓我記起自己是被愛和幸福的!
連後來溫習中文選修(明清小品文)的時候,我都在用心理學理論解釋古代文學家寫文章時的心理狀況,從而說出文章的藝術特質、風格,推移到現今社會中及與我人生經歷近似的情境中。
在溫習、做功課、FYP時不斷的跟不同parts connect,有時候讓我有點不知所措😅😅,我有試過很尊重的跟它們說能否先讓我做好功課才跟它們聊😀,但它們還是常常會找到機會跟我談話,播放著我20幾年人生中開心、不開心、痛楚、害怕、擔心、興奮等的畫面給我看,特別有一些呈現出來的parts試過在我面前哭泣起來...我那時放下了手上的工作,陪在它身旁,嘗試明白它。不用說太多話,但我們卻緊緊連繫了!
到了今個月身體多了一點點狀況,
又會突然心跳加速、體力變差、背部很痛、很快就開始暈、全身盜汗,然後吐、四肢軟軟的.....我幾乎每天都待在家,連跟實習機構的site supervisor見面都改為網上....我覺得蠻悶的,但卻因此多了很多時間感受不同parts的存在。
加上開始上校外的IFS課程,很多時候一邊上課,透過導師、助教和同學們的分享中我發現了某些新的parts,原來很多parts是一直存在,只是我沒有發現過它們或是有一些我一直不敢接觸而已。。。
說實話,我一開始只覺得IFS是一種很可愛、有趣的心理治療,但我沒有實際體驗過...
直到我6月初看了一篇外國的學術研究論文是關於IFS與RA(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治療效果,提出了數據證明IFS能輔助醫生及藥物幫患者達到減輕痛楚的目標🤩🤩,文末更提到免疫系統病患及其他慢性痛症患者亦適用,加深了我對IFS的熱情,很希望能夠親身體驗和嘗試,將來幫助身邊的病友認識屬於他們的內在家庭😀🔥🔥。
星期三是第四堂了,雖然每堂我都會很累,要集中精神2個多小時對我而言絕對很困難, 我有時一邊上課會忽然進入「好鈞思考模式」🧏🏻♀️此時我會拿筆輕戥自己的臉龐,痛楚令我可以回到精神一點的狀態🤣!
哈,現在正式學習IFS的過程才真正明白到in self對人的重要性有多大!
上一堂課因為巧合,我跟導師阿池和其餘2位學員分享parts曾經主動找我聊天的經驗,阿池說是因為信任的關係和我願意陪伴它們,令parts feel 到我重視每一個它們,所以才會主動找我的!
我想請問追蹤了我這個專頁一段時間的星星們有沒有發現以前我打的文字比較少,但由去年大概9月開始我打的文字愈來愈多、而且感覺內心世界變得很豐富?XD
IFS強調只有在client(當事人)的真我願意時,才有轉化的機會。或者就是因為我的真我願意,才讓我有機會轉化一些傷心、無力的parts,梳理了我的一些受傷經驗,讓它們成為我成長中最強大的力量!🌞🌈
雖然我現在還未可以完完全全從悲痛感中復原過來,但一步一步的經歷都能讓我有所體會,從中得著更多!
人生不單有快樂,如果一個人只擁有快樂的部分,那是一個不完全的人.....
感激除了快樂的部分外,我還有很多很多不同的部分陪伴我走過人生每段經歷、每個難關。
#Yeah5200字收工😂
#謝謝你們看到這裡💓
#我其實還是很希望有醫生願意陪我奮鬥的🥺🥺🥺
#您們願意陪我嗎?
#我愛IFS🧏🏻♀️
內在家庭系統 在 我的戰友是狼先生 Facebook 八卦
-
#2020617
最近有很多很多機會讓我可以接觸到自己的內心,
可能是因為身體的不舒服慢慢連繫到我的經歷!
無論一些傷心無力,還是很開心很美好的回憶都讓我跟内心的距離拉近.......
2019年12月20,一個我忘記不了的日子,一個讓我徹底失望的日子。
因為我患病的緣故,我從17歲後很多時間都需要住院,很多人生的計劃和夢想被迫擱置,徬徨無助的去放棄從小想當護士的夢想,毅然選擇走另一條路—— 輔導。不知所措,但卻因為長時間住院和病的經歷令我與家人、醫護人員和病友之間很自然地緊緊連繫了!
顧問和副顧問醫生很像我的第二個爸爸和媽媽,
其他醫生、護士、治療師很像我的哥哥姐姐,病友就像我的戰友,在病的過程中彼此互相幫助、互相扶持!一段又一段令我信任的關係,給予我很多盼望和精神力量!
尤其看著我由18歲成長到現在26歲的一群醫生,
您們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不會忘記在我20歲那年正在準備應考第二次DSE(文憑試)發生的身體狀況!突如其來失去自主呼吸的能力,突如其來的手腳麻痺...聯合醫院醫生因為不熟悉我長長的病歷而令我錯失黃金治療時機,也差點兒奪去我的性命!
輾轉回到屯門醫院,我的醫生發現我的狀況有異而安排了一個緊急的chest CT(肺部電子掃描),檢查完到達病房看到護士長拿著病房電話神色凝重地走過來問我知不知道自己的身高體重,告訴我要打針,詳細情況顧問醫生等一會兒來向我解釋....
我還記得那一天我本來還笑笑的凝望著氣急敗壞的顧問醫生,然後醫生罵我「妳的肺血管栓塞了,這個病如果不是這次幸運被發現,妳中風或猝死的機會是很大的!妳為甚麼還笑著呢?」
然後我跟醫生說了一句「血管都塞了,那難道我現在一定要哭嗎?」
說真的,我很害怕!當20歲大家都在享受青春的日子,我卻不斷重複地躺在醫院的床上,一次又一次休學,看回紀錄,我那年超過一半時間都住在病房中,之後還因為副作用會喘氣、會容易積痰,過了一年的氧氣機生活...
更甚的是,後來一次住院期間,我親眼目睹一個病人婆婆突發肺栓塞,即時搶救都沒能救回來,明明前一晚那位婆婆還在跟我聊天🥺,她跟我說她記得我之前睡在哪一張床.....
難道我能完全不懼怕嗎?我還很年輕,仍然很想留在世界上,愛我關心的人、我還渴望能繼續體驗人生......
2019年7月確診多一個罕見病,其實我不太恐懼,因為我相信我還有一群醫生陪伴自己走過難關、克服面前的困難...
但當12月我去血漿置換前您說出口的「妳留在風濕科會加重我們的負擔!」
那一天我在做血漿置換的過程哭到死去活來...那種感覺一開始我不知道是甚麼......但慢慢發現那些是我的孤獨感、無力感和憂慮...
原來我的而且確很害怕失去這群自己信任、依賴的醫生!
這段日子入面我傷心無力,很多朋友嘗試勸我換醫生、轉醫院....希望轉換環境我會開心一點點!
但在多了機會與內心對話後,我發現自己不想轉!不想失去信任的醫生!
我老師有跟我聊過,這是一種Attachment Figure(人人的生命中都會有很信任、很依賴的關係),而這種關係好像被破壞時,讓我感覺很差....
因為這件事情,我到了3月仍然有愈來愈多的創傷後壓力症的症狀,剛讀過Abnormal Psychology(異常心理學)的我覺得不尋常,應該要找幫忙,而機緣巧合下與我的老師聯繫 輔導心理學家郭倩衡💗
那次是我人生第一次向一個從未見過面的老師去訴說心事而哭得軟弱無力!那次亦是我第一次接觸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內在家庭系統),事後我把我們的對話畫成了圖畫!對!我第一次在75張Inner Active Cards中抽出了一個女孩在一根搖搖欲墜的樹枝上跨步而行的那張咭!
這是一個我充滿勇氣、願意嘗試的部分!
他的名字叫「光明」!而「光明」是一個會讓我克服恐懼向前走的protector(保護者),他一直以來的保護讓我在大家眼中是一個無比堅強的孩子!他不希望我被別人感受到軟弱!
我很感激「光明」,他幫助我、陪伴我渡過了很多難關,但原來我和他也一樣累得很,我不是希望他消失,而是在慢慢與他相處和對話中,一起找出一個彼此都舒服、自在的方法陪伴彼此!It is okay to be not okay,輔導員告訴我,甚麼情緒也是應該被接納的💗!
在「光明」眼中,原來我的年紀停留了在17歲那年!
還因為他,我認識了一個熱心照顧別人感受而忽略自己的部份hahaha!
我不是有甚麼精神問題,只是那一刻...我與內心的自己聯繫了!
後來入院,我被某一位醫生在病房走廊不停罵,說甚麼情緒過渡不了是我的問題,Help reject也是我的問題.....我就好像一個軟弱的孩子被她罵到只懂得流眼淚而不作任何解釋和回應。。。
傷心到極點原來真的會有Emotional Numbness(情感麻木),我還為了避開醫生躲在被窩裡1.5個小時😹...
真的很怕再受傷....
一直以來大家的留言/DM 我每一個都有細閱,或者不是每個我都有回覆,但每一個分享、每一句加油都有它的意義!🌈
前兩天,蘋果日報果籽把我的受訪片段上傳了到Youtube,讓更多人能看到我的分享!
https://youtu.be/ga6ISm5lFfg
下面的留言實在令我太有感受!正面負面的留言都有,有人說 因為我的分享,他覺得自己應該要感恩;
有人體現到我的生命充滿意義,超越很多庸碌一生的人;有人同理我在患病時面對的心理壓力和肉體上的折磨....
而Haters來來回回會說 服食那麼多藥物遲早會肝腎衰竭,叫我領取綜援就算!亦有人說我有手有腳「食得瞓得」不明白我分享有甚麼意義,更有人取笑我又胖又多病,還說甚麼婚禮😂😂😂....
說真的!我愛自己,我知道愛我的人會明白我,那就夠了!我會努力到自己不能再努力的一刻!
謝謝有很多人為我抱打不平☺️你們都好可愛💓💓💓!哈哈,我很清楚知道自己分享的初心是甚麼!
今日發生了一件事讓我更能反思生命,
在病房中,我走到護士站找完護士打算到床上繼續休息,忽然聽到有人叫了一聲「好鈞」,
我看過去,卻看到一位應該是很嚴重的病人躺在床上叫著我的名字...
佢示意我走到她的身旁,
我看到她床頭掛上的風濕科小牌子就忽然想起了!
她應該是我曾經在病房遇上過的SLE病人。
她使盡身體力氣吐出了一句「好鈞,好辛苦啊!」
我看著那滴在她眼框中打轉的淚水...
我彷彿聽到她的無力感!
老師教過同理別人不是要感受對方的感受,
但那一刻我感覺到她的軟弱、感受到她的無力,
我那一刻撐著拐杖,另一隻手輕輕拍拍她的肩膊,
說一句加油是我在這一刻唯一能為她做的事情。
感激妳記得我,感激妳願意向我表達妳的軟弱!
我明白會有懼怕不安,我不會叫妳不用怕!因為不可能.....
到今晚課堂結束後我在床上為我們的健康交託,不但與自己內心傾談,也能與一段時間都感受不到的上帝爸爸聊天☺️❤️希望妳知道「上帝早已預備」,祂愛我們,絕對會為我們作最適合的安排!
今天我到醫院時很暈,
我已經是撘taxi(計程車)回去...
但一回到病房要護士扶我、坐輪椅,
然後上到床就吐了兩大袋.....
前幾天還長風疹,長到滿身都是,4天都沒辦法退,關節又腫又痛....
今天自己很棒!
事隔半年,我慢慢陪伴受傷的內在小孩,克服自己的恐懼,第一次開口跟醫生說病情(而不是寫紙條、寫信、畫畫....)!
今天醫生開口說「知道妳未必可以直接跟我對話,我一會兒說的話妳搖頭點頭就可以了」
但下一秒我竟然能開口,太感動了!
醫生和我都有點兒愕然🤣🤣🤣!
雖然我很不想入院,
但護士說了一句「乖啦好鈞!舒服啲先再出發啦!」
嗯,感激學校的老師一次又一次幫助我讓我可以努力學習!
大學以後每一年考試都需要加時作賽,今年也不例外,還累得要申請每半小時5分鐘的休息時間才能完成考試;
FYP project plan 我總共延了期4次,捱了很多個夜晚才能完成77頁的瘋狂第一階段capstone;
Internship(實習)一開始就已經要啟動特別應變措施,說真有點不好意思,但感激學校的clinical supervisor和機構的社工都很願意幫助我,盡量為我作一點適切的安排,讓我可以不需要擔心自己行動上的不便!!!
supervisor告訴我 我可以盡情享受學習的旅程!
我很感激自己能有這個機會!一切都得來不易!🔥
原來在8年間,不長也不短的時間裡,我經歷了那麼多!💓無論開心與否都是我人生的一部分,引領我成長,令我成為獨一無二的好鈞!
生命不在乎長短,而是在乎它的精彩程度!
今天永遠都不知道明天會發生甚麼事,我希望能盡力愛自己、愛我關心的人、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就是我的Meaning in Life and Value of Life✊🏻
感激我人生中的Hero’s Journey(英雄歷程)!
這是我大學一年級group counselling(小組輔導)題目😂😂😂!
感謝我的每一個經歷❤️感謝仍然愛著我的每一位!
#謝謝你們又看完接近4000字的分享😂👏🏻👏🏻👏🏻
#感激緣份讓我遇上IFS💗
#感激自己仍能投入和堅持學習‼️
#我很幸運能遇上令自己投入熱誠的知識💟
#多謝阿Dick多謝阿池多謝Helen❣️
#感激沿途遇上的同學都很願意陪伴我💜
#Helen的髮型跟阿愁好Match🤣
一點一滴太珍貴。
永遠記住“ If God brings you to it, he will bring you through it.”✊🏻
努力活出Rock n roll的人生😎🤘🏻🤘🏻🤘🏻
#仍然tag唔到阿池添🤡
內在家庭系統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雖然我自己從事「人際關係」的教學已經很多年了;但是呢,踏入我的教室的朋友都會知道喔,我對於傳統的人際關係的很多觀點,常常提出一些不一樣的看法。
那「不一樣的看法」是客氣的說法喔,事實上我會提出一些批判。比如說,「你為什麼一定要跟每個人都能聊得來?」、「你為什麼想要讓大家都喜歡你?」
那事實上呢,我每一次在談到這個觀念的時候,我都看到台下的學生,可能有一些人會閃過,一閃而逝的不可置信。
他想說我踏進教室要學的,不就是要跟任何人都能聊得來,不就是要讓我能夠讓所有人都喜歡我?
那當然了,後來我一定會花一點力氣,去調整這樣的一個觀念;讓每一個人能夠活出自己生命當中的自在。
不然說實在一點哦,我開的課程應該不是跟人際關係,或者是心理有關的;我應該是要開一個「交際花培訓班」,不是嗎?
那當然了,我從這樣的一個出發點,除了在心理學的專業書籍以外,在其他的論述當中,要找到相呼應的資料是相對少的。
一直到啊,我最近讀到一本書,這一本書,書名叫做《朋友這種幻想》。他的副書名是「社會學家教你不被人際關係困擾的8堂課」。它他從社會學的角度談「人際關係」,從我一個心理學家讀起來,我覺得非常有呼應。
它裡面就談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它說喔,每個人都渴望跟他人變得親近,並且希望在人際關係裡感受到幸福;所以我們會追求跟他們的聯繫,這是人性當中的一個本質。
這一點在心理學裡面也是一樣的,然而話鋒一轉;它說在現代的社會當中,追求親近關係這種行為,卻可能會傷害到自己,或者是讓他人感受到壓力。
這是為什麼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來自於很多人依然固守著「村落社會」這個時代的傳統觀念。他們使用舊的方法,去追求親近關係,不知道應該要隨時代做調整。
那「村落社會」這四個字,你可以回想,我們過往的「農業時代」的那樣的一個社會關係,跟社會網絡。
其實會固守著「村落社會」,或者是固守著「舊時代」的這樣的人際關係的觀念,它不僅是會發生在年長者身上,其實很多年輕人,也會保留著這些觀念。
甚至於這一本書的作者說喔,年輕人把這舊時代的觀念,奉為圭臬的程度,可能反而比老年人更加的嚴重。
其實當我們累積過一定的社會經驗,我們大概都會有一個「社會化」的過程;說白話文就是,我們會學到一些關於不重要的事情,就是適時的敷衍過去,做做表面功夫這些技巧。
雖然聽起來好像不是那麼的高尚,但是事實上,這也是讓我們能夠過好日子,或者是快樂過生活,當中的一個必要的能力哦。
但是呢,年輕人因為他的社會經驗不足,他會很容易的,把事情看得太嚴重、太認真;就好像是在校園生活裡面的學長、學弟制一樣。
其實歸根就底,大家就只差一、兩歲,但是卻建立起相當嚴格的尊卑關係,這會讓我們造成心裡很大的負擔;甚至於,會因此發生嚴重的衝突。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就是出社會混一陣子之後,對於那種差一、兩歲,甚至於差五、六歲,這種因為「歲數」造成的階級,或者是優劣的心理投射;它其實會隨著你出社會越久,它越模糊。
你會發現,你認定或評價一個人的關鍵點,根本不是在於他幾歲,或者是他差你幾歲?而是這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專業能力、做事的方法跟態度。
可是這個部分,在相對比較年輕的人身上,事實上是還沒有長好的。所以呢,我在職場上,就常常會看到一些有趣的例子。
一個沒經驗的人,畢恭畢敬的去問一個,其實在本質上,也不算是有經驗的人的意見;因為這一個人,可能只比他早出社會一年,或者是,比他早進這個公司半年而已。
其實會有這樣的心理投射,它就是「村落社會」的一個具體呈現。因為「村落社會」它的環境太固定、它的變化太少。
所以哪怕是一個人,比你早一天踏進這個村落,他在裡面形成的社會網絡、關係程度,和熟悉程度,自然一定會比你高;而且他就一定會有參考性,因為變因太少。
可是現在的時代不是這樣子,「變因」已經太多了;所以當我們不假思索的,去依循「村落社會」的人際關係的觀念,我們自然就會活得非常的辛苦。
然而過去的觀念,它不是沒有優點,它的優點是在於,它會讓我們得到一些溫暖,跟情感上的投射。可能當我被認定是某個團體的人,這個時候我的很多狀況,就可以得到無條件的接納。
所以呢,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樣的「社會支持系統」,我們不能否定它的價值,它是很有存在的必要;可是這種「共同體」的方法,它是建立在每一個人的職業跟生活形態,幾乎都是大同小異的前提。
但是就像剛剛說的,現在的生活環境,已經跟過去完全不一樣;這樣的方法已經沒有辦法,讓我們跟他人維持一個好的親近關係,也讓我們自己內在能夠得到平衡。
其實我們看看現在的生活,不管是在家庭、學校還是職場;甚至於是我們隔壁的鄰居,或者是鄰座的同學或同事。
我們彼此之間,都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形態跟價值觀;它的差異可以說是南轅北轍。所以呢,過去那種「村落式」的做法,在各個方面已經不再符合我們的需求。
所以無論是我,還是這一本書的作者,都提出喔,我們別再受限於過去那一套「同類相聚」為前提的做法,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我們應該先把那個「村落式」那一套緊密、親近的一個假設,或者是想像、投設;先拋諸於腦後,重新思考人與人之間,在現代的這個時代裡,什麼叫做適當的距離?
還有啊,應該要長出什麼樣的能力跟模式,跟那種顯然跟自己合不來的人,好好相處?
所以透過這樣子,這裡就提出兩個很重要的觀點,第一個觀點,就是「適當的距離」。
如果你跟他人在現代的時代裡,你們的差異就會非常、非常的大,哪怕是你覺得,你跟他是同一個同溫層的人,你們只是在某個議題是同溫層啊;出了那個議題之後,搞不好你們對很多事情的認知,也會是完全相反的。
那如果是這樣,那你為什麼一定要跟任何人都聊得來?又或者是,你為什麼要勉強自己,一定要跟任何人都能聊得來?
如果聊不來,保持適當、有禮貌,彼此舒服的距離,它為什麼不能是一個更好的選項呢?
而且進一步來看,如果你把你的力氣,都放在你要「跟任何人都聊得來」;那有沒有可能,當你真的遇到那些值得你好好相處的,或者是你需要跟他好好相處的,反正你沒有力氣跟他好好的相處了?
因為你把力氣都用在,要跟「任何人」都聊得來。
那種跟你價值觀差太遠的人,如果沒有必要的話,你花那麼大的力氣,要讓他喜歡你,這是何苦來哉呢?
再來第二個觀點,就是既然現在的時代,大家的差異就是會這麼大,我們要做的並不是要「說服對方」,或者是把對方拉向自己的立場。
我們要做的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叫做「理解你,但是不等於要認同你」;也就是說喔,你能夠或者是你願意去懂,那個跟你不一樣的人,到底是怎麼想事情?
但是你懂了之後,跟你需要跟他一樣,或者是需要改變自己的立場,要去認同他,不管在情感上還是實質上,這是可以切割開來的;理解不等於認同。
因為如果你做到了這一點,在需要的狀況底下,你仍然可以開啟對話;但如果沒有這麼大的必要性的話,你也不用把你的能量,消耗在好像你自己「必須是一個好人」、好像你必須要「跟任何人都能處得來」。
當你面對人際是這麼的疲憊、這麼樣的無法放鬆跟自在,那你的人際關係怎麼可能好呢?
所以就如同在人生裡面的吊詭,當你想要滿足所有人,那麼你永遠達不到這個目標,而且你會讓自己變得很不快樂;因為你最需要滿足的是你自己,然而你卻忽略了他。
所以或許我今天跟你分享的,並不是提供一個具體的解決方案;但是我常常說喔:「問對問題,會比找到答案來得更為重要。」
我們有沒有在面對人生當中,這個你很在乎的人際關係,先「問對問題」,叫做「我為什麼要跟任何人都能聊得來?」
或許建立起一種理解,但不等於需要認同的能力跟態度,你會過得更自在;你的人際關係反而會更好、更能滋養你的生命。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10月15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
這一門課會用有系統的方法來幫助你,怎麼樣透過看懂、聽懂對方;注意哦!就像今天所談的「理解,但不等於需要認同」。
透過真正的理解對方,並且搭配適當的問句,讓你跟自己在乎的人,達成必要的共識;這一門課,會帶給你決定性的幫助。
然而10月15號,這一門【高難度對話】課程,也是我在2019年的最後一期課程;所以希望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
如果錯過的話,就要等到明年三、四月之後了,希望我能夠在10月15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gId6xs7uDI/hqdefault.jpg)
內在家庭系統 在 NeKo嗚喵 Youtube 的評價
【罐頭小貓以上專用福利】《不再焦慮的深層教養》心智圖
https://www.youtube.com/post/UgyAAoTDlpyRUu4FRzp4AaABCQ
真心覺得就算沒有生小孩也能看!! 畢竟情緒控制真的是人生課題了...
請用訂閱代替掌聲▶https://goo.gl/4cGq4T 或者在上方按個喜歡❤,我們下一支影片見嚕(゚∀゚)
工作聯繫請mail💌: aaliyah0919@gmail.com
#不再焦慮的深層教養 #父母 #高敏感 #焦慮 #ShellyChauhan
📚延伸閱讀📚
不再焦慮的深層教養:教養從心連心開始,減輕父母的教養壓力,喚醒內在愛的直覺
作者: 雪莉‧喬漢
原文作者: Shelly Chauhan
譯者: 謝明珊
出版社:大樹林
出版日期:2021/04/15
博客來:https://reurl.cc/WEolvx
📚目錄📚
00:00 爸媽很無辜
00:33 前言
01:09 作者簡介
01:36 書本結構
02:50 父母越來越焦慮的原因
08:58 建立親子之間的連結
11:59 三大情緒系統
12:14 驅力衝動系統
13:54 威脅防衛
15:06 平靜連結
15:34 結尾
===== Podcast #嗚喵備忘錄 =====
pressplay ▶ https://reurl.cc/ldQXZv
apple podcast ▶ https://reurl.cc/N6QDR5
spotify ▶ https://reurl.cc/VXzeR6
soundon ▶ https://reurl.cc/Q3RDb0
KKBOX ▶ https://reurl.cc/8nv75o
===== About 會員福利 =====
每個月75支持我繼續創作(不同國家youtube的可能收費會不太一樣)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byKhmFHIRptrAJMSwS-dw/join
會員限定的FB社團 https://reurl.cc/qGk7q
可以優先挑選我的二手書
可發文跟其他人互動,類似小型讀書聚會
===== About Neko嗚喵 =====
NeKo嗚喵 官方網站▶https://neko-wumiau.com/
NeKo嗚喵 遊戲頻道▶https://goo.gl/L9cqMU
NeKo嗚喵 粉絲團▶http://goo.gl/AybChp
NeKo嗚喵 IG動態▶https://goo.gl/s2zTrA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jIJFvvPlUU/hqdefault.jpg)
內在家庭系統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2020/4/3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2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 2020/4/18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五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se.is/NE3QN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最近喔我觀察到一個現象。認真的朋友在職場上,最常見的挫折感~
那就是「感覺不對、結果不好,而又不知道哪裡做錯了」?所以呢,就算是想要努力,也不知道該努力哪一條啊!
剛好前一陣子,我跟一個雜誌社的朋友互動,讓我對於這一點特別有感,趁今天跟你做分享。
我先簡短的跟你描述一下,這整個事件的脈絡,事情是這樣子…
這個年輕人他是雜誌社的記者,他跟我提出一個「約訪」、做一個專題。他希望我談談喔,關於職場新鮮人的溝通技巧。
而這個記者是少數來信邀約之前,就有先做好我的功課,對我的專長啊、理念啊、經歷啊…各個方面都非常的清楚;而他整體的態度認真又負責,我對他的印象非常的好。
所以呢,基於這樣的好印象,我們很快的就約了訪談的時間,而且呢,整個見面的過程都很開心。對方的提問也滿有水準的,我很愉快的暢談了一個早上。
本來以為喔,這個專題報導,就會很順利的發展下去。但是過了幾天,這個年輕人寫信到我們公司的信箱;表示呢,有一些不清楚的地方需要補訪。
我本來覺得喔,要是有什麼遺漏,要求補訪無可厚非嘛!所以呢,就請我的工作人員先問對方,所謂「補訪」的問題是什麼?我可以事先的做準備,去節省彼此寶貴的時間。
沒想到喔,對方回信的補訪題目,跟原本的約訪主題大相徑庭啊,根本就是另外一篇「專訪」的規格了!
這讓我整個傻眼,滿頭的黑人問號,加上我那陣子實在太忙了!所以請我們工作人員,委婉的回絕他的要求。
不過啊!這個年輕人他沒有放棄,三番兩次的來信,並且再三保證不會占用我太多的時間。那我也看在他的誠懇,於是喔牙一咬,擠出時間跟他進行補訪。
當你聽到這裡,你會以為接下來的事情,就風平浪靜、順利結案了嗎?我很遺憾的告訴你喔,這個海浪還是打上了礁岩!
整個事情是這樣喔,就在我主動的跟對方連繫補訪的時候,我同時動用了三個通訊管道;我想要跟對方明確進行的時間,在什麼時候?我就是很怕他錯過訊息。
但很可惜,對方的反應慢半拍,他沒有在第一時間回覆我,這感覺上喔,像是這件事過二天再處理,也沒關係!
而我就很訥悶,相較於前面的殷殷懇求,他是一天二、三封信,這樣子持續寫過來耶!那些重要性跟急迫感,到底跑到哪裡去了呢?
這種訊息跟感受上面的落差,正是很多人他沒有弄懂的地方,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呈現,到底給別人什麼樣的感受?而有沒有給別人「確定感」?
原本面對這種事情喔,我一向一笑置之,不過我轉個念頭,我看在他在過程當,其實也滿挫折的,而且在動作上喔,又算是很認真。
所以就在他補訪完之後呢,他也想要真正的知道我的看法;在這樣的前提底下,敞開心胸跟他說這整件事的關鍵,到底在哪裡?
其實多數認真的年輕朋友,他都會直覺的把焦點放在「做事」的「事」上面;而少了點心思去考量整件事情「權力到底在誰手上」?到底是「誰有求於誰」?
於是喔,常常造成一種很奇特的狀況,那就是「你沒有錯,但所有人都不爽」!
回到我的例子,為什麼做事之前,要想清楚是「誰有求於誰」呢?他到底「不自覺」的創造了哪些問題呢?
這裡主要有兩個,我來跟大家拆解一下~
第一個部分,那就是「約訪」這件事情來說,很明顯的是他有求於我,他「需要」我的配合,才能夠寫出稿子,這毫無懸念吧!
除非我很需要他這篇報導,然而在這個例子底下,我沒有這樣的需求誒!
所以你想,當你很清楚是自己有求於人,你的補訪問題,有可能是「另外一篇專訪」的規格嗎?
這就像是喔,你請我幫你寫完一張考卷,而又換一張完全不一樣的考卷,讓我再寫一次!我想你應該不會幹這種事吧!
換個題目讓別人再寫,除了很失禮之外,更糟糕的是這樣的舉動,它還會顯現出你是個搞不清楚狀況、不是很專業的人啊!
再來談第二個,就我主動跟他約訪的這件事情。
我們再想想喔,假如你很清楚自己有求於人,而且是對你很重要、又有截稿死線的補訪;你是不是會三不五時的,就看一下自己的手機,看看對方有沒有回覆,應該是這樣吧!
這樣的節奏跟態度,才能夠跟你發出來的「十二道金牌」相符合啊!
而不是讓握有權力的人,基於你前面的認真、負責的態度,體貼你可能會很心急;所以透過電子郵件、臉書私訊,還有LINE親自跟你約時間。結果卻是讓我空等啊!
這就像是教室的馬桶壞了,要是不趕快修好,隔天上課大家都很不方便;所以只要水電師傅願意過來看,時間再晚,我都無條件配合是一樣的。
即使我是付錢的那個人,但不等於我可以拿翹啊,而是我要意識到此刻,到底是誰需要誰啊?
其實弄懂這一點,它更不代表你就需要鞠躬哈腰、卑躬屈膝;弄懂這些是代表你開始長出了智慧。
你客客氣氣的對待水電師傅,只是為了此刻自己的任務、解決眼前的問題;而又不是代表你自己一輩子都要供奉著他。
所以歸根究柢來說,這整件事情我只想強調一點,那就是在職場上,如果你想更融入團體、做事更順利,你就要先搞清楚「權力位子」!
也就是喔,「到底誰需要誰、誰有求於誰」?一旦沒有認清這些,你就沒有辦法判斷,到底該怎麼樣拿捏做事的分寸。
我相信很多認真的人,在茲念茲的,就是可以把事情做好,可是千萬別忘記一件事,你的事情要做好,這中間一定有很多的「人」!
而這些人,有些要配合你,而有些是你要配合他!那你能不能區分清楚,到底你要配合誰?而誰又該來配合你呢?
搞不清楚這層關係的人,常常會以為自己率真又乾脆,應該人緣很好才對啊,殊不知啊,你的判斷標準失誤,就會產生「你沒有錯,但是讓人不舒服」的感受!
這很可能喔,就是你覺得大家都不幫你,這個世界都在跟你作對的最主要原因。
所以呢,當你意識到自己有求於對方的時候,記得讓對方有「確定感」,這就是你的責任!
無論體現在即時的回覆啊、配合對方的規則啊、還是換位思考對方可能會有的感受。
這樣的細膩度喔,學校沒有教,你需要自己想辦法學。有些人呢,用時間跟經驗來學習,這樣很好,只是它的成本很高、而且還不保證有效。
而有些人選擇進我的教室,用有系統的方法,弄懂別人的情緒、理解別人的在乎;並且給予適當、而且有確定感的「回應」。
這些呢,就是在我【人際回應力】的課程裡,會帶給你的前進。
認真的你,如果一直處在「感覺不對、結果不好,又不知道那裡做錯事」的狀態裡;其實呢,你的認真很值得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改變,就先從學習開始吧!啟點文化歡迎你!也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除了今天所提到的【人際回應力】之外啊!我們近期也推出了一門全新的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
我想不管是你的「人際」還是你的「人生」,財務在你的生命裡,都是一個很重要,而且不可或缺的存在。
當你能夠圓滿物質世界的一切,你的心靈世界,和你更想要去的地方,才有背後的支持力量。
【理財心裡學】這一門課,由嘉玲老師擔綱,她結合了「財務」,跟「心理」這兩大領域;她去處理一些你平常在市面上、在市場上,所能夠接觸到的那些理財課程,所不足的地方。
包含我們的過去,到底怎麼影響我們現在的金錢觀?包含我們在面對花費的時候,怎麼樣很細緻的知道自己的內在運作?
透過有效的判斷跟花錢的方法,讓你可以越花越有錢,培養出一個富體質。所以呢,很希望你的加入。
詳細的內容,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Sez6IXXp_o/hqdefault.jpg)
內在家庭系統 在 [心得] 愛自己的全部~《擁抱你的內在家庭》 - book - PTT學習區 的八卦
想要了解風行全球的內在家庭系統(IFS)人可以去閱讀,書中也有很多實做,可以讓你一步步更了解這個療癒系統,也更加了解自己的內在。 --. ... <看更多>
內在家庭系統 在 [心得] 閱讀札記:《擁抱你的內在家庭》 - 看板book 的八卦
閱讀札記:《擁抱你的內在家庭》
讀完這本書,我內心感到平靜與幾許對於寫下這篇札記的期待感。書中所探究的主題──
內在家庭系統,英文縮寫為IFS,可以說是近期自己讀到的,最有共鳴的心理學理論。且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能夠具體而微地幫助自己,去驗證與體驗書中概念。同時,在探討自
身的成長脈絡,乃至自己為何成為自己,又有十分清晰的實踐之道,鼓勵人們帶著創意與
深刻的同理心,踏入那段專屬於個體,獨一無二的「自我探詢之旅」。
本書的作者留佩萱,是內在家庭系統(IFS)的治療師,同時也是美國諮商教育博士,在
行文之間,她屢次提及自身的成長與求學、諮商經驗,讓讀者能感覺到她真心實意地分享
著自身經歷與觀點。這樣的呈現方式,可說是為理論與生活本身,架起了一道道溝通橋樑
,論述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識與邏輯系統,而是透過作者的無私分享與訊息傳遞,讓讀者也
能踏入其生命軌跡,靜心地隨之意會與接收,字裡行間溫暖而堅定的意識,相對於灌輸任
何新觀念,這本《擁抱你的內在家庭》更貼近一封邀請函,邀請每一位讀者親身實現,踏
入看似不可及,卻一直都活躍且陪伴著每一個個體的,豐富且具體而微的內在世界。
以下,就書中的章節安排,整理相關內容與對照身為讀者的自己,感受到與想要去回應的
想法與心境。目前的閱讀札記傾向都用如此模式來呈現,雖說有時也想著,直觀式地漫談
讀完當下的心情與回溯部分內容,似乎可以相對簡單或節省時間。然而會在多年之後,又
重新寫起「閱讀札記」,有一部分是想透過與書籍對話,來探究自身的所感所思。若能相
對有條理地呈現,也可幫助日後的自己,在重讀的過程中,拾獲部分現在的自己可能忽略
的想法或感觸,到時候,順著那些新發現,再回頭去找某本書來應證與對照,也不失為某
種閱讀連結書寫與生活的樂趣吧!
Part 1 你的內心,住著一個大家庭:擁抱內化的經驗,看見內在的豐富
一開始,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擁抱你的內在家庭」,我直覺地想到,書中要談論的議題,
會不會是跟「原生家庭」與「內在小孩」有關?實際翻開後,看到內在家庭的定義,其實
是活躍在自己的內在世界的,一個又一個尚待被發掘的「部分」或說「角色」們,而這些
具有不同面貌、性格的角色們,都與個體的成長背景密切相關,仔細發掘的話,往往能見
證個體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樣子,絕非一夕之間所造就,其中多有因防衛機制使然,特意被
忽略或遺忘的兒時經驗,甚至成人後的任何創傷經驗,都有可能內化為某種幽微卻又隱含
於個體之內的「人格」。
在第一部分,作者帶著讀者們認識了「內在家庭」,邀請讀者們將自己的內在,想像成一
個「家」,裡面居住著各式各樣的「部分」。可以說,那些內在家庭的成員們,分屬於個
體的某些情緒與意念、想法,就像一個家庭裡,有不同的家人生活在其中,那些內在的部
分,也共同維持起個體的內在家庭,支持著個人面對生活中的各式考驗。
這樣一個看起來抽象,卻又貼近個體的生存經驗的概念,能夠幫助個人以更開放的心態,
來探索自身的內在運作機制。在這近似於開場白的第一部分裡,作者也提供了兩個「探索
內在」的書寫練習,同時又在某一個章節或段落之間,邀讀者先暫停閱讀,於事先準備好
的筆記本中,即時記下當下的所感所思,回應書中提到的觀點與問題。一開始我有些不習
慣這樣的閱讀模式,卻也在跟著書中提供的練習,實際對照並寫下己身思緒與個人經驗後
,更能心無旁騖地踏入書中世界,同時感受到與書中所提及的一些說法,擁有實際且可貴
的連結。
Part 2 走進內心,認識內在家庭:同理每個部分,關照內在的孩子
來到第二部分,跟隨書中的「探索內在」書寫練習,我也更深入自己的內在世界,裡面不
乏「管理員」與「救火員」所組成的「保衛者」,他們所要保護的正是某一段時期的「我
」,所遺留下來的未及處理與跨越的創傷或挫敗經驗。在IFS的觀點中,個體的內在並非
單一心智系統,而是擁有比想像中多更多的豐富內在人格,那些人格各自承擔著某一部分
的經驗與應對之道,就算有些人格採取世俗所不容的激烈手段,像是犯罪或自殘等負面行
為。其出發點都是為了保護曾經無助的個體,為何與從何發展出那些理念與面目、性格各
異的內在部分(人格),正是IFS密切關注的議題所在。
形塑管理員與救火員等分別用有條理的價值觀或非理性的成癮行為、脫序演出,來維護內
在系統的合理運作的保衛者的,正是內在家庭系統中一至多位「流放者」。他們分屬不同
年齡段,對應個體曾親身經歷,卻以為終究埋藏在歲月的流逝中,那些其實都被壓縮、保
留在個人的內在的兒時經驗,抑或成人後也往往會遭遇各式各樣,在事件發生的當下,難
以去應對與處理的考驗與挫折,都可能被內化為內在的某一部分。由於是個體下意識不願
觸及的創傷或負面情境,那些背負個人經歷的內在部分,就被流放並封藏在內在的某個角
落,同時為了不要被輕易地觸碰到,進而引發並重演事件發生當時的負面感受,內在系統
亦順應當時的情境,發展出所須的保衛者,用來防止當初的悲哀於下一個關卡重蹈覆轍。
書中也提到,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微妙關聯。也就是說,個體如何對待自己的內在,往
往也會反映到其對待外在世界的方式,那是方方面面相互影響,同時有自覺的話,也能從
中得到更多理解自身與調節人際互動的新發現。其中的核心應當還是與療癒內在小孩,也
就是被保衛者所隱藏與確保其不被觸動的流放者有關。好比說,我是一個對他人的批評指
教特別敏感的人,在我閱讀此書的過程中,也不斷地探詢內在的這一部分,回溯著兒時被
父親不斷指責的負面經驗。掩護內在那個「怕被罵」的流放者的,是看似理智的「好辯者
」,他認為真理越辯越明,喜歡花時間跟人解釋自己的想法與處境,有時還會越辯越起勁
,認為自己是被不如意的生涯耽誤的辯論奇才。
其實話說回來,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成長脈絡與觀念養成,就算我曾經害怕被父親責備,
如今也已長成性格還算穩定的三十多歲成年人,當我透過那位好辯論的管理員,逐漸與縮
在角落,不斷檢討自己的言行到底如何出了錯,那年紀大約七或八歲的曾經的自我縮影聯
繫上,我只是陪她在角落待一下下,讓她感受到有人陪伴的溫暖,我知道一廂情願地把她
從瑟縮的角落拉起,要她去面對現實的考驗,不一定是她所需要與能夠承受的。有時覺察
到某一部分的自己,然後看看其在害怕或抵制著什麼,適度地給予同理與支持,就是展開
自我療癒與修復那些傷痕的重要關鍵。可以說,個體對於外界的不滿或對於關係、情感的
需求,都能從內在慢慢地釐清與調節,在充分同理與認識自身狀態的情況下,找回在面對
自身需求與他人反饋之間,彈性且不輕易被誰人動搖的平衡機制。
Part 3 成為「自我」領導者:真實的自我,擔起內在的家
踏入此書的第三部分,討論的是每個人都擁有的美好本質,那就是具有人性的光明面,且
能溫柔接納各式各樣的他人與自己本身的「自我」。在IFS的創立者里查‧史華茲所著的
《沒有不好的你》,自我被翻譯成「真我」,亦即「真實的自我」。無論是「自我」或者
「真我」,都是指個體的良善本質,近似於從那些經驗中昇華,不再被經驗所束縛,將累
積的各式「重擔」卸下,轉而用某種輕盈而踏實的姿態,重新面對曾以為無法去面對的生
命本身。
由自我領導的內在家庭系統,就如一台巴士,主駕駛位置是由個體的「自我」擔負起司機
的責任,副駕駛與周邊的位置,就坐著各式各樣已經被充分認識的保衛者們,後座則是一
群釋放曾讓其困居其中的創傷經驗,也就是卸除所有內在的重擔,如今無憂無慮也不再被
保衛者藏起來的流放者,已是被接納與理解的「內在小孩」。由自我所駕駛的巴士,將駛
向整個內在家庭系統,都可接受且能相互支持旅程所需的新方向,沿途遇到的風景與人事
物,將能充分彰顯其意境與清晰的特質,人與人的相處不再是透過各式保衛者或被觸發而
陷入僵持狀態的流放者。
當人人都處於自我領導,相互之間的同理與溝通將不再是難題,而是真誠而自然流露的好
奇與關懷,如同書中提及的「神奇廚房」,當一個家能充分自給自足,每個個體都能觀照
並愛護自身每一個內在部分,人際關係將不是相互索取或投射自身匱乏之處,唯有理解同
時接納了自身的每一部分,方能透過更完整的自己與油然而生的愛,開放而自由地認識世
界,也讓世界認識那一個獨一無二的,你自己。
Part 4 現在,你可以重新回家了:回到真實的自己,療癒生命本身
「回家」是一個蠻溫馨的意念,於IFS的觀點中,每一個人也擁有屬於自身內在的家。如
此一來,可說是充分肯定個體的完整性,人與人之間並非拿來相互完整,更重要的是分享
個體無獨有偶的生命經驗,讓每一段關係都是自由且流動的,透過與他人的互動與交流,
能夠豐富彼此的視野,同時又能回到各自的旅途中,尊重彼此的單獨又不減相聚之時的喜
悅之情。
有時,一段關係的建立與結束,都是來自於某些自身仍未釐清的吸引力法則。連同微妙的
投射作用,在生活中往往觸及各式不一定有抒發或宣洩管道的情緒、意念,而在IFS觀點
與實踐中,這些都與內在系統有關,無論是影響更廣泛的繼承重擔,牽涉整個家族乃至國
族的創傷經驗;或者貼近個體的成長經歷,連同原生家庭或社會化的過程中,所面對的各
式重擔,都能在充分覺察與耐心引領自身去看見,那些內在部分所扮演的角色與其生成原
因後,賦予那些曾經有所執著的內在角色全新面貌。
那不一定輕鬆寫意且少不了矛盾掙扎的過程,正是個體重新認識與理解自身的必經之路。
正如「我是誰」這在哲學與心理學中,都不乏討論與研究的古老議題,當個體重新認知自
身的內在部分,並回歸真誠良善的自我,用包容與尊重的出發點,支撐起自身所擁有的內
在家庭系統。人們更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是誰,不再需要活在他人的定義,或自身曾經被
影響的一至多個經驗與相應而生的防衛機制中。理解自身何以成為自身,同時包容他人之
所以為他人,就算因了解而分離,卻也不必因誤解而耽誤彼此的一生。
閱讀的過程中,我也隨著書中的練習,留下了與內在系統對話的紀錄。就算寫下後僅重讀
一至兩回,還是有與自身內在重新連結的感動,我想若日後回顧那些文字與段落,依然能
感受到內在部分所傳遞的各式訊息吧!站在自我探詢的角度來看,IFS真的是很吸引人的
理論與實踐之道,同時也盼望能夠將那些對理論本身的興趣,逐步運用在現實生活中,接
納與尊重自身的內在系統,並且專注於整合那些曾經相互衝擊的內在部分,帶著完整的自
我,一趟又一趟展開與周遭有所連繫同時不互相束縛的豐富旅程。
卓敬檸/2022.06.27 01:5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82.199.3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56266753.A.F45.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