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正義」推動架構
前陣子有一「峰言峰語」近千人的臉書社團,有人很認真的發啓「居住正義」的推動工作,寫了很完整的推動計劃,引發許多人志願響應,目前透過Telegram 整合各方意見。我受邀撰寫了一份「居住正義」推動架構如下。特提供參考,歡迎大家提供意見。
———-
「居住正義」推動架構
張金鶚(清華大學科際管理學院榮譽講座教授)
2020/3/15
1、「居住正義」的理想只是口號,實踐才是王道
太過理想政策,衝擊太大,影響太大,不易落實;逐步漸進政策,才能減緩衝擊,社會各界才能接受,政策才能落實。
但這平衡點拿捏需要社會教育與共識!而且這是要有理論/理想與實務/政治經驗判斷。這個觀念是居住正義能否落實成敗關鍵前題,否則我們內部在居住正義的改革無法形成共識,未來將無法持續運作。
這個想法可參考我在台北市政府與財政部長的落實持有成本「囤房稅」經驗,從學者主張的第二屋以上要累進課税,到市府第三屋以上,到與財政部及立法院的第四屋以上經歷過程。(詳見「居住正義」第二章第3節)
我經過學術界再到政府行政界的最大心得有15字如下供參考(詳見「居住正義」第一章):
「理想要堅持,作法要務實,專業要尊重」
我長期堅持居住正義的理想,房屋應以自住為主,投資為輔。然而為達理想,漸進務實作法,爭取長官、民代、學界、社會各界的支持,認清利益團體壓力,化解阻力。最後還是要多方重視專業者,包括法制、財政、經濟及社會不動產專業的意見,而較不會重視非專業者意見。如此避免意見無法形成共識,關鍵力量無法推動。
附帶一提,從囤房稅可以看到一專業關𨫡是,我強調對建商擁有四戶以上同樣必需累進課税,如此建商新推個案將因持有成本增加而必須面對降價促銷還是堅持房價不降,建商行為將引發中古屋市場,形成風潮。非常可惜這項政策被柯市長一上任就取消了,後來議會進一步加碼,延長建商持有房地產低稅率期限,導致後來房價看跌不跌。
2、「居住正義」的界定
從最基本的住宅,乃至都市發展,再擴大到生態環境,最後到國土使用的合理。我界定居住正義有四個面向:
(1)居住安心(健全租買巿場、沒有欺騙行為、相信市場機制與政府治理)
(2)居住公平(居住負擔能力與擁有房產多寡的垂直與水平公平)
(3)居住保障(自住者負擔能力的合理、保障弱勢及自住權益、住宅補貼公平與效率)
(4)居住尊嚴(保障基本居住水準、提升居住品質與居住品味)
3、居住正義目標
住者「適」其屋(傳統目標是住者「有」其屋)。
其內涵居住者和其居住房屋必須相互適應。這裡「適」包括:「居住空間」的合適、「居住區位」的適宜、「居住環境」的適切與「居住價格」的適中。強調「居住品質」、「居住價格」與「負擔能力」的合理。
4、台灣房市背景:大市場+小政府
他國經驗未必能能夠適應台灣,有些可參考,有些背景條件不同,不能參考。
台灣目前大多數房屋(百分之九十以上)由民間市場所提供,房產私有財產,而政府只有少數的供給能量,尤其公有土地相對不足,無法影響市場。這些和許多歐美甚至亞洲國家有相當差異。當然相關法制及社會文化也有相當不同,「他山之石,未必可以攻錯」!
台灣目前產權結構約有超過百分之八十屬於自有(約有60%只擁有一屋,20%擁有二屋以上,這裡面約有10%擁有三屋以上,這裡面又約有2~3%擁有四屋以上)。另外有不到百分之二十屬於租賃,政府公宅不到百分之一。
5、居住不正義現象
(1)「購屋市場」不合理。房市「三高」問題嚴重矛盾:高房價/高房價所得比、高空屋率、高自有率。
除此之外,不動產業者缺乏職業道德,用誇大不實甚至欺騙手段銷售房屋,讓購屋者不論在價格與品質都不安心!
(2)「租屋黑市」嚴重。租屋市場地下化、房東逃漏稅、租屋品質惡劣不安全、租屋歧視弱勢者。
(3)房屋「商品化」嚴重。社會大眾多將房屋成為投資為主的商品,失去原有應成為居住消費使用的生活必需品。
(4)世代居住不正義的現象嚴重。1970年代之後出生的年輕人,因為出了社會工作已經過了1990年第三波房市大漲階段(1987~89),當時1987年台北新推個案房價為10萬左右/坪,到1989年房價上漲到40多萬/坪,有四倍之多,這是台灣房價的關鍵轉捩點(即便2003~2014這波11年不合理的房市界氣,台北新推個案房價也從40萬漲到目前約80萬不到,約二倍)!這個是造成現在年輕人不論如何努力都很難達到擁屋夢想的世代居住不正義。
6、社會價值觀的扭曲
(1)有土斯有財(一般民眾傳統認知)
(2)住者有其屋(政府傳統政策)
(3)住房階級(無屋者是魯蛇、多屋者是人生勝利組,透過房屋建立社會價值觀,囤房炒房正當不違法但囤油囤糧卻違法)
7、居住問題根源:市場失靈+政府失靈
市場失靈:供需不透明(資訊問題,實價登錄2.0)、欺騙行為(缺乏業者的職業道德規範以及消費者保障)、獎優懲劣機制不足。
政府失靈:政府查核及糾正市場機制不積極(法制不健全)、官商勾結、民意代表(立法者)本身利益衝突。
7、解決「居住正義」關鍵問題的優先順序
(1)健全房屋市場(回應「居住安心」)
透過實價登錄2.0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資訊透明、獎優懲劣,政府積極查核,業者必須尊守職業道德,不能欺騙,讓消費者有保障;同時透過租屋大戶職業房東的稅務及居住安全稽查,積極解決「租屋黑市」房東不報稅與租屋品質沒保障問題。
(2)住宅去商品化(回應「居住公平」)
透過稅賦及金融的改革,區隔自住與非自住的持有與交易成本,讓自住者的稅賦和金融獲得保障。反之,對非自住者的稅賦和金融都要付出較高成本,降低其投資炒作誘因。
(3)公平效率的租屋補貼(回應「居住保障」)
包括租金補貼、包租代管及社會住宅等多元的租屋協助,讓無力購屋者能夠獲得基本的居住保障。其中政府住宅資源補貼透過公平與效率的準則的重新檢討分配。根據理論與許多實証研究,良好規範的租金補貼最具公平與效率,其次是包租代管,最後才是興建社會住宅。因此檢討住宅補貼的目標是要幫助多少「弱勢家庭」而非興建或有多少「社會住宅」。
(4)居住品質健檢與多元價值觀的都市更新(回應「居住尊嚴」)
建立長期家庭及住宅生命週期的調查研究,建立「家宅履歷制度」,重視「老屋健檢」制度及居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都市更新除拆除重建外,也要注重房屋的整建與維護。強調多元的居住價值與多元的都市更新模式,讓居民有多元的選擇!
8、實踐「居住正義」的策略
找到關鍵解決方案,不宜太多太雜,去蕪存菁,凝聚社會共識,全力以赴集體攻打關鍵要害,先突破幾個關鍵「要點」,然後再形成「連線」突破,最後才是「全面」開啓,讓社會大眾對我們努力推動產生「信心」與「信任」,最終達成居住正義的理想!
P.S.最後一提「居住正義」(天下雜誌出版)一書有許多政策推動的實例經驗可供參考。另外,在我FB粉絲專頁內,特別是媒體專訪及投書,也可提供觀念及學術專業論文的參考。
希望以上意見對「居住正義」的推動有些幫助!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6193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安裝心靈防毒軟體,提升自己的「人際免疫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6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僅剩最...
消費者行為模式論文 在 Facebook 八卦
#每週Ruby說
今天來談談 《如何預測消費者的行為(1):前景理論》
消費心理學是研究消費者在消費活動中的心理現象和行為規律,
在過去的研究中我們能夠總結出一個結論:
消費者在消費時都不是理性思考的。
因此,
經營者想要提高經營效率、
增加消費效益,
透過消費心理學來預測消費者的行為,
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我會分三個篇幅,
分別簡單講述三種較為常見的消費心理學,
只要能熟悉並掌握其規律,
就有很大的概率可以預測顧客的行為,
並針對這些行為做相對的準備
#前景理論
又被稱為展望理論,由卡內曼與特沃斯基,
在1986年發表論文、
並在200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被稱為行為金融學的四大研究成果之一。
前景理論是講述消費者在不確定情況下的判斷和決策模式,
卡內曼與特沃斯基在實驗中提供兩個方案,
供參與實驗者選擇
方案A:確定可以獲得 30美元
方案B:有80%的機率獲得 45美元、
20%的機率獲得0美元
根據研究結果指出,
即使方案B有較高的期望值,
仍有78%的人會選擇A方案。
之後,他們進行了第二個方案選擇:
方案C:有25%的機率獲得 30美元、
75%的機率獲得0美元
方案D:有20%的機率獲得 45美元、
80%的機率獲得0美元
這次的實驗結果顯示,有58%的人選擇 D方案
這個簡單的實驗讓前景理論總結出五個常見的消費行為:
1. 確定效應:
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利的時候是厭惡風險的,
在確定的收益和賭一把之間,
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收益,
所以多數人會選擇方案A
2. 反射效應:
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的時候是喜好風險的,
在確定的損失和賭一把之間,
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
因此多數人會選擇方案D
3. 參照依賴:
大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考點決定,
舉例來說:「你損失100,他人損失50」
會比「你損失150,他人損失200」
讓你感到更心痛
4. 損失規避:
大多數人對損失比對收益更敏感,
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
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
跟據統計發顯示,
損失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收益的2至2.5倍,
這也解釋了為何在面對收益時,
人們會表現出確定效應的心理狀態
5. 迷戀小概率事件:
在收益或損失很小的情況下,
大多數人會有心存僥幸搏小概率事件的傾向,
這也就是為什麼中樂透的機率微乎其微,
卻又讓人忍不住想買的原因
透過前景理論總結出的五個消費行為,
我們就能針對許多商業行為做出一些總結
1. 利用確定效應與反射效應來操縱人們的選擇,
誘導消費者選擇商家期望的結果,
來降低優惠成本或達成其他目的
2. 透過參照依賴來制定競爭策略和方案(例如價格的錨定效應),
從而誘導消費者做出經營者期望的選擇
3. 避免出現讓消費者感到損失的描述(即:避免損失描述),
例如:你不該說刷卡要加收手續費,
而是告訴消費者用現金結帳有打折
4. 在宣傳時應該要設法打消用戶對損失的顧慮,
例如:保證XX天無條件退換貨、買貴退差價…等
5. 可以善用消費者迷戀小概率事件的行為,
為行銷活動快速帶來大量的人氣,
因此在抽獎活動中,
應該把僅有一名的頭獎與其他所有獎項做出極大的收益差異,
藉此來吸引大量的消費者參與。
#起點娛樂 #超媒體小姐頭
消費者行為模式論文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八卦
《從一起商業團山難,探討台灣的山域政策》
本山難發生於2019年3月,綽號「虎哥」的商業團領隊王詮翔,身為登山嚮導卻疑似判斷失誤,進而造成客戶在裝備不周的情況下不幸滑墜身亡。除了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逝者家屬的不滿更是非常強烈。
最近檢方認為他不專業、無責任感,還意欲透過媒體營造有利於己的輿論,足證犯後毫無悔改,依過失致死罪起訴,求處2年有期徒刑。
根據事後各方資訊所拼湊的現場情況,當時山上有積雪,隊員未配備齊全,他卻說可以繼續登頂,結果一位隊員不幸滑落摔死,其家屬認為嚮導難逃其責,是為起訴之由來。
.
這事可大可小。
對於大眾來說,這就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山難,頂多就是進入司法程序來決定領隊是否要負責任而已;但對於我來說,這一則小小新聞背後的是台灣登山環境長久以來的制度缺失,甚至不少人就連領隊/嚮導以及商業活動的意涵都一知半解,讓我們平白損失了建設性討論的機會。
以下就讓我細加剖析此事,望大家能有更全面的瞭解。
-----
1. 政府未有「使用者管理」觀念
走在步道上一眼望去,我們怎麼知道誰是自組團,誰是商業團?答案是沒有明確定義,但大家一樣都是在使用有限的山屋、營地空間,彼此之間乍看之下別無二致。然而即便沒有數據可供參考,常在熱門百岳路線上活動的山友,都能感受商業團體的存在感有多高。
施政應以數據為基礎,但如果沒有辦法區分這群人,也就不容易以客觀的角度來檢討現行制度。
打個比方,如果我們能清楚知道排雲山莊(全台競爭舖位最激烈的地方)和其他熱門山屋的使用數據為何,長期來看有多少舖位是商業團抽走,多少是自組團抽走,才能依此改善現有制度,例如引入國際上行之有年的商用配額制或特許經營制度,保障公共資源分配上的平等。
究竟該如何應對「假自組真商業」的散兵游勇、層出不窮的人頭戰術、個資盜用、多地申請、連續申請等,國家公園管理處與林務局多半是力不從心。結果?申請到的團體或選擇避不見面,或臨時撤銷申請,讓眾山屋在兢爭最激烈的假日也能出現空位,對於那些長期籤運或網速/手速欠佳的山友來說情何以堪。
這一直是令當局最頭痛的問題,可是我認為只要開始進行使用者分類與數據統計,就能露出一道曙光。但分類的前提是清楚的定義,詳見下面的第2點。
2. 何謂「商業登山」?
入園證是眾生平等,一視同仁的設計,國家公園對領隊並無資格上的要求,也就是說任何人都能收費帶隊爬山。極端案例之中,出山難還能將責任推回給客戶,甚至呼叫直升機來載受傷的客戶下山,費用全民買單,自己的判斷不周、思慮不嚴、能力不足都不必受到檢討,商譽也缺乏公開透明的機制可供民眾參考。
當然──這是少數極端案例,但少數極端案例偏生容易成為突破同溫層的錐子尖端,長久下來其實會加深大眾對戶外活動的誤解。
承1.,我國對於誰才能「合法」辦理登山行程,非常地曖昧不明,也就是這曖昧不明,給了不肖業者施展的空間。看看現在靠山賺錢的業者們,有多少人成立了旅行社?有多少人以協會之名行營利之實?有多少人假借自組隊名義出團卻從未平攤所有費用?
實務上,資本額動輒數百萬的旅行社不是每人都成立得起,所以他們要不就依附在某旅行社名下「靠行」,要不成立美名為服務山友的協會,要不就以自組隊為幌子來執行業務。這不是業者不想守法,這法本身就是模糊的存在!
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一直都認為應該採取美國政府對國有地上商業活動的定義:凡是任何活動牽扯到利益交換,包括金錢、服務、貨品等,都是商業行為。
對應到我國的律法,這玩意兒叫做「國家公園事業」,但猜測是因為許久以前的官員認為商業登山市場規模微不足道,故沒有積極推動。然而在高山嚮導證與傳統協會退場之後,商業登山活動日益普及,但我國的管理體制,就如同許許多多領域中的政策一樣,依然原地踏步,等待著立法與修法的變革。
或許《登山嚮導服務定型化契約》是個不錯的解法,但就如同本文所述,現在這個行業根本上還存在著許多定義上的模糊地帶,所以可能還有得等吧。
.
□ 國家公園收費簡介
更深一層討論,原則上台灣國家公園向來都是100%公帑支持,2013年政府曾動過收費的念頭,認為支出年年升高,應該以使用者付費換取更好的服務,卻遭到立委抨擊而不了了之,但2015年還是在國發會要求下通過了,顯示高層認同應該開闢財源來應付逐年升高的訪客人次。
近來實施收費制的錐麓古道據推測在去年就為國家賺進了600萬台幣,顯示這個模式不是行不通。雖然目前的案例都集中在觀光型的一日/半日行程上,但若套在山岳型國家公園內的多日登山活動上,以這種方式創造收入讓山屋/營地軟硬體服務、步道養護、垃圾清運等更好,何樂而不為?
.
3. 商業登山,我們付的錢換來的是什麼?
無論是「領隊」或「嚮導」,在大部分如今的登山團體中,就是個拿主意的領導者。有跟過商業團的人,應該能記得隊伍裡走在最前面的嚮導;習慣自組隊的人,也知道隊上誰的資歷最豐富,且眾隊員都願意聽他的話。
然而在90年代,就有前輩觀察到「... 目前我國的登山團隊,對領隊的認識十分淡漠,甚至忽略其重要性,使得領隊的立場變得十分模糊;在另一方面,領隊所應具備的責任感亦漸之消失,逃避責任的風氣反而盛行起來 ...」
以上話語摘自1993年出版的台灣登山百科全書。就連快30年前就這樣了,現在的我們只能更糟,領隊該具備的技術、經驗、品格,對於新生代山友來說是個模糊的輪廓,虎哥也只是負面教材的其中一頁罷了。
我們付錢給人,讓他帶領我們爬山,主要就是因為自身能力不足,所以才交由專業人士管理風險。這就是以金錢交換服務,交換領隊/嚮導的知識、能力、責任,讓我們能平安地回家。
雖然這不代表客戶就免責,但假如是領導者的計畫與決定出了差錯而導致山難,那他即是有失專業,必須承擔或多或少的責任。即便「安全是自己的責任」,但消費者不就是為了保障安全而雇用嚮導嗎?
4. 虎哥之流能繼續帶隊嗎?是。
以往在傳統協會與大學登山社的體系底下,不適任的領隊會在通盤檢討後被剝奪帶隊的資格,甚至出現死亡山難後還會連累整個組織,遭到警察機關禁止申請入山證一年至數年不等。
現在商業框架底下的失職的領隊/嚮導,或是風評不佳的業者,我們可有任何辦法反制?除了上法庭自力救濟之外,沒有。承1.與2.,就連使用者管理與商業活動定義都不清不楚,這真是談何容易。
於是消費者陷入了一個只能自立自強的尷尬處境。對於大眾而言,誰會知道同行程不同業者的報價上差異會體現在何處?誰能輕鬆查到某業者的風評如何?假設某業者早就聲名狼藉、素有劣跡,為何還能持續穩定出團?我說過了,登山安全不是僥倖的安全,我們都不應該拿命賭在低價團的俄羅斯輪盤。
所以我才在去年登山研討會論文中建議政府(現在的主管機關是體育署)應該盡快確立未經許可在國家公園/林務局轄區內營利是為非法,建立業者名錄,有個基本的列管機制,起碼能夠阻止極端個案繼續帶隊賺錢,以及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這不是反應過度。人命啊。這個時代,寄望跟團的客戶都能對自己負責只是種奢望,總是有依賴度特別高的一群人,甚至人數只增不減,除了長期宣導教育外別無他法;但另一方面,商業管理體制上的革新,是現在就能做的事情,雙管齊下豈不美哉?
以民間發起之嚮導協會等方式來促成有效管理、去蕪存菁,一直以來都有人在談論,但尚無實質進展,我們剩下的解決之道,無非就是讓公權力出手了吧。
.
現在正是「2020脊梁山脈旅遊年」,但政府究竟想不想讓我們陳舊的體制與國際看齊,讓中外訪客都能滿意、安全地完成登山行程?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團結、監督,是我們公民擁有的最強力量。
消費者行為模式論文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安裝心靈防毒軟體,提升自己的「人際免疫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6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僅剩最後"1"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5/04(六)或 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工作坊】~讓你的存在,成為別人想親近的禮物~06/29(六) & 06/3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897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08/1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0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2011年,波士頓大學的巴塞爾,跟吉普斯這兩位學者;他們在《消費者心理學》雜誌的這一個期刊上面,他們發表了一篇論文。
論文的題目非常有意思哦,所以特別吸引我的注意,今天跟你做分享。
論文的題目是「紅牛給你翅膀有好有壞,品牌形象給消費者的雙面刃效果」。
我們知道「紅牛」(Red Bull),它是一個能量飲料;而紅牛這個能量飲料,事實上給人們的品牌印象,是非常鮮明的。
所以呢,這個論文的主題,針對一個知名的品牌,給大家的印象,並且在行為上面,會有什麼樣的影響,自然而然,就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注意。
這篇研究會告訴我們,關於「品牌的印象」會怎麼樣去影響我們的行動、行為模式,並且在下意識之間,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研究做的實驗哦,它用的方法很特別。他是讓受試者,去玩Xbox裡面的一款賽車遊戲,這個賽車遊戲,讓玩家可以自行選擇車子的塗裝。
但是呢,除了塗裝以外,這些受試者能夠選擇的汽車的車款,都是限定在同一款。在性能都一樣的狀況底下,這些受試者,他們能選擇的塗裝,分別是五種品牌的塗裝。
第一種,當然就是這一篇論文的題目「紅牛」。而第二種呢,是一個果汁的品牌,叫做「純品康納」。第三種是大家知道的「可口可樂」。
而第四種,是一個啤酒的品牌,是「健力士啤酒」。然後還有第五種,這第五種上面,沒有任何品牌的宣傳標誌,它只用綠色去塗裝這個車子。
接著他們所找的受試者有七十個,他們的平均年齡是21歲,全部都有玩電動的經驗。
並且在他們開始玩這個遊戲之前,針對這些受試者,對於紅牛、純品康納、可口可樂,跟健力士;這些「品牌印象」跟「親近度」去打一個分數。
舉個例子來說喔,這些問卷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你認為這個商品,具有多少攻擊性?」然後讓他們評分。
如果這個品牌,完全不具任何攻擊性,就是一分;而非常具有攻擊性,就是七分。
這個問卷的結果,發現這四個品牌之間的親近度,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呢,「紅牛」這個品牌,在「能量、速度、強勁、攻擊性」這四個項目裡面,所得到的分數,都明顯的比其它的品牌,還要來得高。
於是呢,研究者就做了一個假設,他們認為喔,如果受試者受到車子的外觀,就是「品牌印象」的影響的話;那就表示他們在操縱各種不同品牌塗裝的車子,他們的賽車成績,也會有不同的變化。
然而這個的實驗的結果,印證了研究者的假設。他們發現喔,這些參與實驗的人,只要是開著塗成「紅牛」的車子的時候,這些受試者的成績,呈現很極端的狀況,也就是不是「大贏」就是「大輸」。
但是操縱其它三個品牌,或者是那個只有「綠色的塗裝」的車子的時候,成績則呈現中庸的狀況。
所以我們回顧一下,「紅牛」這個品牌,因為它在能量、速度、強勁跟攻擊性,這四個項目得到的分數比較高。也就是大家覺得這個品牌,是充滿這些特質的。
所以,當你在開著這個品牌塗裝的車子的時候,是不是就會採取比較冒險的開法?而冒險的開法,事實上就會讓你的成績,要不就是一馬當先,或者是在關鍵的時刻,因為冒險而能夠取勝。
再不然也會因為冒險,而讓你犯下很嚴重的錯誤,讓你可能一下子,變成了最後一名;所以,就會有這種「大好」跟「大壞」的成績結果發生。
那麼,今天跟你分享這樣的研究的用意,到底在哪裡呢?
其實喔,如果你是我們長期聽眾的話,你應該知道,一直以來我會很強調,不管我們面對任何人、任何事,我們的主觀意圖是如何?
如果我們忽略了自己「呈現的印象」,也就是像在這個實驗裡面「品牌的印象」,它真的會造成一些影響。如果你忽略了這一點的話,你可能對於很多他人的反應,就會錯誤的歸因。
你可以想想看喔,如果你在人們之間的普遍印象,是在能量、速度、強勁跟攻擊性,這四個部分都是比較高的分數的話;那麼你的人際關係,是不是就是「大好」跟「大壞」呢?
喜歡你的人、吃你這一套的人,覺得你這一個人太有意思;但是不喜歡你的人,是不是可能完全的跟你做對,再不然就是敬鬼神而遠之。
當然了,談到這裡也有一個爭論。很多人就會想,難道我要活成一個很平庸的樣子嗎?如果你問我,這裡面的區分跟關鍵在哪裡?
我會認為喔,其實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品牌印象,真正會產生問題的,並不是你的這些特色,就像是剛剛強調的能量、速度、強勁跟攻擊性。
會產生問題的都在於,明明你帶有這樣的特色,但是你自己不知道,甚至於你還「否認它」。
所以,其實談到這裡,今天有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就是我們給他人的印象,其實就是我們的「品牌標誌」。
而第二個重點呢,就是你有沒有認清「你的品牌標誌」?還是,其實所有人看你像是「紅牛」,但是你一直覺得自己是「純品康納」呢?
那你想想看,很多痛苦、很多不理解,或者是很多挫折感,是不是就是因為這樣子而發生的呢?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4月1號,推出了一門新的線上課程,是由嘉玲老師擔綱的「人際斷捨離」。
我想在人際裡面,我們除了要能夠有意識的,呈現自己的「品牌印象」之外,那麼你還會有另外一個功課;就是當有一些在你生命當中出現,造成你很大的負擔,或者是常常侵犯你界限的人,出現的時候,這時候你該怎麼辦?
你怎麼樣能夠把一些不健康的關係斷捨離,而活出自己生命的清爽自在呢?
嘉玲老師會透過「人際斷捨離」這一門課,帶給你嶄新的發現。並且一步一步用具體的做法,來幫助你活出你想要的自在感。
關於「人際斷捨離」的詳細課程內容,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連結。我很期待在這一門課裡,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消費者行為模式論文 在 消費者行為特性 ::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 的八卦
基礎,重點如下:.1.消費者的角色與輪廓:說明消費者的多重角色,以及如何描述消費者。2.消費者行為的意義與特性: ...,2.哪些情境因素影響消費者購買?3.商店應如何佈置 ... ... <看更多>
消費者行為模式論文 在 比亞迪仰望U8 正式上市車價人民幣109.8萬|中國大陸車廠多 ... 的八卦
中國大陸車迷對高端汽車品牌的迷思,有時候比起台灣車迷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比亞迪仰望品牌要如何說服 消費者 ... 模式 ,讓兩側輪胎以相同速度、相反方向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