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敞開心胸歡迎他人的時候,要小心你口中講出的「心底話」。會真心在意你的感受,常是少數,很多人,只是想要找到八卦的題材。
在大一點的辦公室,或者親戚如果比較多,常會找得到,那種喜歡探人隱私,然後轉頭消費他人隱私的人物。如果個人資料經過隱匿,作為通則性的討論,那是還好。
偏偏,都在互有交集的圈子講。常常大家都知道在談的是誰,甚至指名道姓地談,可能私底下把人罵到一文不值,但表面上又以親密的兄弟姊妹相稱。
八卦,或者道聽塗說,傷害性最大的部分,常常是講者自己的拼拼湊湊,不見得是事實,又損害他人名譽。滿足了自己的偷窺慾,卻又種下人與人之間的疙瘩,相處可能因此產生芥蒂。
我以前看八卦雜誌或報紙的報導,剛開始還真以為記者神通廣大,好像真的有能力在人家的客廳、電話裡面進行監控的動作,才寫得出鉅細靡遺的報導。後來才知道,根本就是捕風捉影,當成寫小說那樣,還要加點腥羶色,才能吸引閱聽眾的注意。現在幾乎不看了,因為沒看也不會怎麼樣,對人生的助益不大。
所以,我沒那麼喜歡被八卦,我也不喜歡八卦他人。除非是到外面吃飯,隔壁桌的討論聲音大到你不想聽也不行,或者是半夜隔壁的夫妻吵架,只好當成進行心理學研究的活動。
但是,進入職場之後,尤其是辦公室的人多了一些,真的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譬如,會有比較年長的同事,先跟你用無關緊要的話題套交情,像是養生議題,然後,話鋒一轉,就會探詢你的隱私。感情類的話題,常是八卦議題的焦點之一。
只要我有聊到一些,沒多久,辦公室就會傳遍。其他同事互動的時候,就會以「聽說」開頭,要繼續「關心」還有沒有他不知道的事。
我遇過一位同事,他也真是執著。他每次都問同一類的問題,在茶水間、在走道上、在座位旁,我每次都輕輕帶過,結果,他竟然一問可以問個好幾年,毅力驚人。在我心目中,他是八卦耐力賽的冠軍,八卦已經融入他的血液,可能是他人生的核心價值。
當我真正陷入困境,那些口頭上喊說「關心」我的人,常常沒幾個願意來幫助我,或者根本沒有,還會有落井下石的。所以我慢慢分得清,八卦跟關心的不同,人際關係的運作,尤其在喜歡進行辦公室政治的團體裡,表面工夫常常大於實質。
我確定我在工作場合,曾經交過朋友,但是真心的朋友,能有一個就很不錯。大部分當利益衝突,或者立場不同之後,關係就會開始改變。我也常看到姊妹相稱的同事,公開場合真是感情好到不像話,私底下卻爭功諉過,中間的反差令人害怕。
同樣地,我也慢慢體會到,當有人不斷向你倒垃圾的時候,不見得是信任你。而是他可能每個人都這樣倒,這次剛好輪到你,或者只有你願意讓他倒。
曾經有個朋友跟我分享他的困擾,辦公室的前輩,老是要跟他抱怨。一抱怨就很久,他壓力很大,事情也做不完。
實在好巧,我也有這種經驗。尤其我的工作,實在很容易變成被同事「信任」的對象。有時候,我明示、暗示要脫身,對方還會裝作不理,或表現出更強烈的情緒,希望談話繼續,我不繼續聽,就是不識好歹。
曾經有個同事,很喜歡跟我分享他家裡的事。他分享他的配偶與孩子,有時候還會牽涉到原生家庭,我盡可能提供我的知識,以及禮貌性的關心。可是,常常他分享完了,就準時下班回家,我卻因此要留下來加班,我就慢慢知道,彼此間該有界限。所以我最後很正式地跟同事講,我要工作,請他有些太私人的話題不需要跟我說,並且慢慢跟這位同事疏遠。
沒想到,這位同事還是常常要打斷我的工作,要「分享」他的情緒與經驗。我印象很深刻,他有一次跟我分享看電影的心得,我從頭到尾沒有看他幾眼,我正在忙我的事,他卻能一直講個大半個鐘頭。講的話題常重複,常侷限在他想聊的範圍,又常流於情緒,為了罵而罵,沒有重點,也沒多少事實依據。
又有一次,他接到一通電話,我聽到他大概是跟一位親戚聊天,我尊重個人隱私,沒想要特別聽內容。結果他電話一結束,又要跟我「分享」他親戚的事情,一方面我正在工作,二方面是除了工作,我不是每時每刻都有興趣聽人隱私。我以「太過隱私」為由拒絕,我相信,他的親戚應該也不希望自己的事,跟太多無關的人「分享」吧!
沒想到,或許他真的很想找人講,或許一時之間他拉不下臉,就開始發脾氣。開始指責我不願意分享,沒有感情,他只是想問我問題,我沒有說我正在工作(我正在電腦前打字,實在很難看不出來),我的態度不對,拒人於千里之外…
做人真難!
不想聽過於隱私的內容,特別是他的親戚也可能不想自己的家醜隨意被散佈,竟然成為我被怨恨的理由。唉…,人際關係常讓我疲憊,我還蠻能聊,我也很願意聽,前提是,如果我不用工作,有很多空閒時間,而且我也有機會多聊一些我想聊的事的話。
我喜歡跟孩子們聊天,至少,我可以確定他們的認知、語言、心智理論能力…可以因此提升。但是對某些大人,坦白說,可能聊了好幾年,話題都重複不變,不去行動,成長都有限。
我看過一個案例,一位專業的心理治療師,跟當事人談,花了三年的時間。結果,當事人還是停留在抱怨他人的階段,只要一講到自己要努力的部分,就會當作沒這回事,或者有一搭沒一搭。三年,光是心理治療的費用,都可以拿來生活幾個月了。
在我印象裡面,好像沒有什麼宗教或者道德文化,會鼓勵講八卦。討論八卦好像暫時滿足了些什麼,但是對我來說,平靜的價值更高。所以,讓八卦在我們身上止步,多說說好話,讓家庭、人際及社會都和諧一些。
祝福大家!
.
ps. 曾經有位朋友,覺得我把八卦想得太嚴重了。我反問,她喜歡被人在背後八卦嗎?她沒回應!
pps. 其實八卦還算相對中性的說法,八卦、造謠、抹黑,這之間的距離,沒有很遠喔!
ppps. 八卦別人的時候,其實也常講人壞話,情緒上雖然刺激,有助宣洩,但長期來說,無助心情平靜。八卦是一種社交活動,有時會因講小祕密,雙方有拉近距離的假象。這種拉近距離,並不是建立在對彼此的了解之下,這種關係虛幻得多,也易欺瞞、背叛。
.
以上文字改編自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
--------------------------------------------
現正上市中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博客來 https://goo.gl/rHgxZV
金石堂 https://goo.gl/R871Aq
誠品 https://goo.gl/iwdvtb
→誠品年曆小卡(尺寸5.5*6.5cm,可放入皮夾或票卡套隨身攜帶)
讀冊 https://goo.gl/vZ1X3i
海外大眾 https://goo.gl/QEXBcX
→親簽版
.
洪仲清線上讀書會社團
https://goo.gl/yjssfM
同時也有1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暗網仔 2.0,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
消費心理學理論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當你敞開心胸歡迎他人的時候,要小心你口中講出的「心底話」。會真心在意你的感受,常是少數,很多人,只是想要找到八卦的題材。
在大一點的辦公室,或者親戚如果比較多,常會找得到,那種喜歡探人隱私,然後轉頭消費他人隱私的人物。如果個人資料經過隱匿,作為通則性的討論,那是還好。
偏偏,都在互有交集的圈子講。常常大家都知道在談的是誰,甚至指名道姓地談,可能私底下把人罵到一文不值,但表面上又以親密的兄弟姊妹相稱。
八卦,或者道聽塗說,傷害性最大的部分,常常是講者自己的拼拼湊湊,不見得是事實,又損害他人名譽。滿足了自己的偷窺慾,卻又種下人與人之間的疙瘩,相處可能因此產生芥蒂。
我以前看八卦雜誌或報紙的報導,剛開始還真以為記者神通廣大,好像真的有能力在人家的客廳、電話裡面進行監控的動作,才寫得出鉅細靡遺的報導。後來才知道,根本就是捕風捉影,當成寫小說那樣,還要加點腥羶色,才能吸引閱聽眾的注意。現在幾乎不看了,因為沒看也不會怎麼樣,對人生的助益不大。
所以,我沒那麼喜歡被八卦,我也不喜歡八卦他人。除非是到外面吃飯,隔壁桌的討論聲音大到你不想聽也不行,或者是半夜隔壁的夫妻吵架,只好當成進行心理學研究的活動。
但是,進入職場之後,尤其是辦公室的人多了一些,真的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譬如,會有比較年長的同事,先跟你用無關緊要的話題套交情,像是養生議題,然後,話鋒一轉,就會探詢你的隱私。感情類的話題,常是八卦議題的焦點之一。
只要我有聊到一些,沒多久,辦公室就會傳遍。其他同事互動的時候,就會以「聽說」開頭,要繼續「關心」還有沒有他不知道的事。
我遇過一位同事,他也真是執著。他每次都問同一類的問題,在茶水間、在走道上、在座位旁,我每次都輕輕帶過,結果,他竟然一問可以問個好幾年,毅力驚人。在我心目中,他是八卦耐力賽的冠軍,八卦已經融入他的血液,可能是他人生的核心價值。
當我真正陷入困境,那些口頭上喊說「關心」我的人,常常沒幾個願意來幫助我,或者根本沒有,還會有落井下石的。所以我慢慢分得清,八卦跟關心的不同,人際關係的運作,尤其在喜歡進行辦公室政治的團體裡,表面工夫常常大於實質。
我確定我在工作場合,曾經交過朋友,但是真心的朋友,能有一個就很不錯。大部分當利益衝突,或者立場不同之後,關係就會開始改變。我也常看到姊妹相稱的同事,公開場合真是感情好到不像話,私底下卻爭功諉過,中間的反差令人害怕。
同樣地,我也慢慢體會到,當有人不斷向你倒垃圾的時候,不見得是信任你。而是他可能每個人都這樣倒,這次剛好輪到你,或者只有你願意讓他倒。
曾經有個朋友跟我分享他的困擾,辦公室的前輩,老是要跟他抱怨。一抱怨就很久,他壓力很大,事情也做不完。
實在好巧,我也有這種經驗。尤其我的工作,實在很容易變成被同事「信任」的對象。有時候,我明示、暗示要脫身,對方還會裝作不理,或表現出更強烈的情緒,希望談話繼續,我不繼續聽,就是不識好歹。
曾經有個同事,很喜歡跟我分享他家裡的事。他分享他的配偶與孩子,有時候還會牽涉到原生家庭,我盡可能提供我的知識,以及禮貌性的關心。可是,常常他分享完了,就準時下班回家,我卻因此要留下來加班,我就慢慢知道,彼此間該有界限。所以我最後很正式地跟同事講,我要工作,請他有些太私人的話題不需要跟我說,並且慢慢跟這位同事疏遠。
沒想到,這位同事還是常常要打斷我的工作,要「分享」他的情緒與經驗。我印象很深刻,他有一次跟我分享看電影的心得,我從頭到尾沒有看他幾眼,我正在忙我的事,他卻能一直講個大半個鐘頭。講的話題常重複,常侷限在他想聊的範圍,又常流於情緒,為了罵而罵,沒有重點,也沒多少事實依據。
又有一次,他接到一通電話,我聽到他大概是跟一位親戚聊天,我尊重個人隱私,沒想要特別聽內容。結果他電話一結束,又要跟我「分享」他親戚的事情,一方面我正在工作,二方面是除了工作,我不是每時每刻都有興趣聽人隱私。我以「太過隱私」為由拒絕,我相信,他的親戚應該也不希望自己的事,跟太多無關的人「分享」吧!
沒想到,或許他真的很想找人講,或許一時之間他拉不下臉,就開始發脾氣。開始指責我不願意分享,沒有感情,他只是想問我問題,我沒有說我正在工作(我正在電腦前打字,實在很難看不出來),我的態度不對,拒人於千里之外…
做人真難!
不想聽過於隱私的內容,特別是他的親戚也可能不想自己的家醜隨意被散佈,竟然成為我被怨恨的理由。唉…,人際關係常讓我疲憊,我還蠻能聊,我也很願意聽,前提是,如果我不用工作,有很多空閒時間,而且我也有機會多聊一些我想聊的事的話。
我喜歡跟孩子們聊天,至少,我可以確定他們的認知、語言、心智理論能力…可以因此提升。但是對某些大人,坦白說,可能聊了好幾年,話題都重複不變,不去行動,成長都有限。
我看過一個案例,一位專業的心理治療師,跟當事人談,花了三年的時間。結果,當事人還是停留在抱怨他人的階段,只要一講到自己要努力的部分,就會當作沒這回事,或者有一搭沒一搭。三年,光是心理治療的費用,都可以拿來生活幾個月了。
在我印象裡面,好像沒有什麼宗教或者道德文化,會鼓勵講八卦。討論八卦好像暫時滿足了些什麼,但是對我來說,平靜的價值更高。所以,讓八卦在我們身上止步,多說說好話,讓家庭、人際及社會都和諧一些。
祝福大家!
.
ps. 曾經有位朋友,覺得我把八卦想得太嚴重了。我反問,她喜歡被人在背後八卦嗎?她沒回應!
pps. 其實八卦還算相對中性的說法,八卦、造謠、抹黑,這之間的距離,沒有很遠喔!
ppps. 八卦別人的時候,其實也常講人壞話,情緒上雖然刺激,有助宣洩,但長期來說,無助心情平靜。八卦是一種社交活動,有時會因講小祕密,雙方有拉近距離的假象。這種拉近距離,並不是建立在對彼此的了解之下,這種關係虛幻得多,也易欺瞞、背叛。
.
以上文字改編自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
-\-\-\-\-\-\-\-\-\-\-\-\-\-\-\-\-\-\-\-\-\-\-\-\-\-\-\-\-\-\-\-\-\-\-\-\-\-\-\-\-\-\-\-\
現正上市中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博客來 https://goo.gl/rHgxZV
金石堂 https://goo.gl/R871Aq
誠品 https://goo.gl/iwdvtb
→誠品年曆小卡(尺寸5.5*6.5cm,可放入皮夾或票卡套隨身攜帶)
讀冊 https://goo.gl/vZ1X3i
海外大眾 https://goo.gl/QEXBcX
→親簽版
.
洪仲清線上讀書會社團
https://goo.gl/yjssfM
消費心理學理論 在 明太子小姐生活旅遊日記 Facebook 八卦
<等身大>
一週瞬間就過去了,豆感冒了,幾乎一整週都沒去上課。
我一邊陪伴他一邊終於讀完了《覺醒父母》以及《覺醒家庭》兩本書。內容太精采完全不輸宮廷劇或韓劇讓人一直想追下去,每天只要豆一閉上眼睛我就開始讀。
這兩本書的作者是擁有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的喜法莉.薩貝瑞博士。她將從小接觸的東方正念訓練,與西方的心理學加以整合,以她經手過的臨床案例為範例,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談「如何從靈性層面建立與孩子的內在連結」。
一邊讀這本書一邊像是發現新大陸,趁著有機會和豆24小時黏在一起,也實際把她的理論練習實踐了一下。覺得是我目前讀過幫助最大的育兒書,無關管教,無關管理,而是藉著在育兒上遇見的各種情緒,喚醒一直以來遺失的自己。
------------------------------------------------
喜法莉.薩貝瑞博士的主張是
「在教養上遇見的許多難題,問題大多不在孩子,往往都在父母身上。育兒可以是一個很好的覺醒機會,讓父母有勇氣面對那個已經變得陌生的,原本的自己。」
我覺得很有意思,原本的自己究竟是什麼?
我想很多人大概都是到了和我差不多的年紀,發現自己總有些不開心過不去,但又不是很明確的知道自己不開心的原因。有的時候會開始追溯過去,覺得原生家庭留在自己身上的傷痛,時不時就會隱隱作痛起來。你想擺脫它,卻每次遇見同樣課題就得再次面對。
你覺得不解,相信父母不是故意要傷害妳。深信他們許多行為的出發點是愛,可是那些愛卻讓人如此痛,彷彿一生都要跟著你。
也許是一種父母深信的,所以想要植入妳腦袋的價值觀。或許是一層父母看世界的濾鏡,你總覺得這色調不喜歡,但總是調整不過來。
喜法莉.薩貝瑞博士說,大多的親子衝突來自焦慮。
我的孩子的學習如果跟不上同齡孩子,會被社會淘汰的焦慮。
如果我不和其他父母同步更新教養情報,會讓我的孩子與世界無法連結的焦慮。
如果我的孩子不謹慎管教,將來會做出無法無天的事的焦慮。
然而用同一種標準去規範孩子,有可能讓某些孩子陽奉陰違的去遵從或是討好父母,演出他們心中的好孩子。可是這些與「他原本的自己越來越遠」的代價很大,可能會讓看似好孩子的他長成大人後,還是得帶著面具與矛盾活著。
而且以上的這些焦慮,才是讓孩子無法專心學習成長,情緒不穩定的主因。
-------------------------------------------------------
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是「讓孩子如實成長。」
我想了一下豆豆「如實」的模樣是怎樣。他是一個精力旺盛,嗓門超級大。很喜歡熱鬧,情緒來得很快也去得很快。有些奇妙的堅持,頑固的孩子。
老實說我曾經因為他總是會在電車或是公車講話音量太大,或是老是要跟陌生人搭訕,堅持做事一定要按照自己的SOP,情緒來時盧小小而感到困擾。
但令我困擾的不只有這些,只要有人給我育兒上的意見,我就會焦慮到不行。
「他那麼胖,妳是不是都沒在注意營養均衡啊?是不是吃了很多垃圾食物?」
「他那麼過動,是不是都沒在用腦啊!媽媽難道沒有引導他去使用腦袋嗎?」
「他那麼頑固,以後會變成一個很任性的討厭鬼喔!」
讀完了覺醒系列兩本書後,我發現自己一直的育兒焦慮其實只有一個
「我害怕別人認為我是一個失職的母親。」
那些「問題」之所以是問題,其實大多是來自我,或是其他人對他的看法。
--------------------------------------------------------
#麵包店的兩次練習
讀書前和之後,我有過兩次和豆一起的情緒管理練習,很巧的兩次都在麵包店。
第一次我們去了豆豆超喜歡的麵包店,可是店(因為肺炎關系)門口貼了一張「請勿讓小孩入店」的紙條。
「我們去別家店買好嗎?這家店不讓小孩入店呢!」我跟豆豆交涉。
「可是我好喜歡這家店的甜甜圈,我在門口等媽媽沒關係。」豆說。
我有點擔心地把豆留在門口,自己一個人進去店裡買麵包。可是結帳時實在等了太久,豆豆忍不住想要推門進來。
當時一個婆婆剛好推開門時,豆豆就想進來店裡。也許是有碰到婆婆,惹得她很不開心。
「你不知道要讓出來的人優先嗎?這麼沒有教養的孩子是誰的孩子?」
我立刻衝到門口和婆婆道歉,然後討了一串罵。
「像你這樣的母親,就是會教出這種沒禮貌的孩子。請好好檢討自己,不要給社會帶來問題!」
正好此時麵包店的店員也衝上來,跟我說
「肺炎期間請不要讓孩子入店,如果你的孩子無法自制,請不要來我們的店消費!」
後來我帶著一肚子委屈上了腳踏車,眼淚很不爭氣的流下來。覺得這家麵包店的人真機車,婆婆真機車,兒子還堅持要吃這家店的麵包,我好倒霉。
回家豆豆問我說「媽媽我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大家那麼生氣?」
我不知道做錯了什麼,也許不該帶孩子去一家不歡迎小孩的店。
我想豆跟我一樣都感覺驚嚇和委屈,但我不知道該怎麼面對自己的情緒,同時也不知道該怎麼安撫他的。
(現在回想起來,我也許會跟他說,因為肺炎關係大家都很緊張,不是故意對我們發脾氣)
---------------------------------------------------
後來有次帶豆從幼稚園回家時,經過另外一家麵包店。
我們開心的挑完麵包後,才發現我忘記帶錢包。
我很抱歉的跟店員說了我忘記帶錢包,等等再回來買。店員點了點頭,瞬間豆卻在店裡面大哭了起來。
「媽媽!等一下再回來我的麵包就會被買走,我好傷心!」
「不會的不會的,媽媽請姊姊幫我們留下來,媽媽立刻回家拿錢包!」
因為豆哭太大聲,一下子我們就被麵包店的客人眼光包圍了。以前的我肯定覺得很丟臉,立刻把豆給帶走。但是當下我想到了喜法莉.薩貝瑞博士提到的,也許這是個好機會。
「我懂你的擔心喔!媽媽也最喜歡甜甜圈了,如果等一下就賣完了,媽媽也會在店裡面大哭,因為會覺得好傷心。」
「可是我相信姊姊會幫我們留下來的,媽媽今天不小心忘了帶錢包,現在就回家去拿,你不要擔心。」
「哭到你覺得滿意為止沒關係喔!媽媽有時候也會大哭!哭一哭會好很多哦」跳上車後,我跟後座的豆說。
後來回家取了錢包再回到店,豆哭累睡著了。我快速停好車衝進店裡面,店員見我回來立刻拿出剛剛我們打算要買的甜甜圈,然後又塞了另外兩個麵包給我。
「這是我們店的招牌麵包喔!送給妳們吃吃看!」
當下我又差點在麵包店門口大哭,覺得這家麵包店好溫暖。回家我把麵包店姐姐送給我們兩個麵包的故事告訴豆豆,他開心得不得了。
----------------------------------------------------
以前時常在日雜裡面看到「等身大」這個詞,我問枝豆什麼意思。他說可以解釋成等比大,或是不免強的,如實的樣子。
兩次的麵包店經驗,我都是慌亂的媽媽,我承認自己很多時候腦袋不靈光,會冒冒失失,但想想我就是這樣的媽媽。壞媽媽,好媽媽,笨媽媽,可愛的媽媽,都是別人給我的評價。
豆豆三歲半,在情緒管理上還有許多需要練習的部分。壞脾氣,沒教養,都是別人給他的評價。
我們都不完美,但唯有擁抱自己的不完美,接受如實的,等身大的自己,才能放下焦慮,愉快的前行。
和豆黏在一起的日子,我發現自己雖然以前和他黏在一起的時間也很多,但重新回歸找到我自己後,才發現我們兩人的心有了更多交流,他的情緒隨著我一起變得很穩定。
--------------------------------------------
想起以前我因為想讓自己看起來精明一點,有氣場一點,還會故意把眼線畫很粗,想說這樣也許會改變別人對我的態度。
現在想起來覺得很好笑,當時的我大概就是一隻虛張聲勢的,眼線很粗的紙老虎而已。
反而是接受了與正視自己的不足,找回真正的自己,才知道自己與自己,與小孩,與別人,與世界的相處之道是什麼。
我也不期待豆豆和我擁有相同的價值觀,或是迎合別人的期待,符合社會的成功標準。但我願他快樂,永遠不要與自己的心分歧。
寫了好長一篇,因為感觸太深。
晚安。
pic東京持續梅雨季中,心情平靜了,雨天和晴天對我來說一樣如實美好。
上衣/後面綁帶連身褲
骰子包(即將上架)all from Love YA.
消費心理學理論 在 暗網仔 2.0 Youtube 的評價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2LjUOH9T9j21GiX8jzytu6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vabPSRIBpwSJEMAPCnzVQ?sub_confirmation=1
我最高觀看次數的影片 (我為何不再拍暗網? 只說一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ihKaqEEQw&t=127s
首支單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SHWB6Ai9Y
我的成長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tp6A6YJE
這位才是真正的網絡垃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lJYDx1GP-U&t=263s
Billie Eilish出賣靈魂的方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fB1S2uy5Po&t=115s
日本最殘酷的直播節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E81OKVX7wc
我受夠了, 我的精神困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Q6uxaQhiS4&t=7s
Uncle roger最不好笑的笑話
Uncle roger最好笑的錯誤
網絡傳記
從前獵人A和獵人B一起進森林打獵. 獵人A突然暈倒. 獵人B打電話求救, 跟接線生講: “我朋友死了, 我可以點做啊?” 接線生就說: “冷靜一點, 我幫你, 你要確定他是真的死了先”
靜了一靜後, 聽到 “bang” 一下槍聲. 然後獵人B説: “好, 之後呢?”
你覺得這個笑話好笑嗎? 根據美國2015年心理學統計這是 ‘世界上最好笑的笑話’ , 意味著 ‘好笑與不好笑’ 是有客觀biu juen.
這樣說: 是否無論在美國, 歐洲或非洲; 説起這個獵人笑話也會引起全場爆肚呢 ?
(Show uncle roger) 那如何解釋到Youtuber Uncle Roger同一條搞笑影片在不同地區會有掌聲和打字道歉兩個極端反應.
大家好又是我暗網仔,
uncle roger最近向中國市場的 ‘致歉’ 信一方被受眾:內地網民,覺得多餘, 另一方被外間覺得行為yuek suen.
(Read story) “I’m not bowing down to anyone. Especially not to all the hate comments I’m getting”
(Tell a bit of the story) 今個月12號uncle roger刪除與一位名Strictly dumpling的Youtuber一起拍的影片. 原因是這位Youtuber曾對中國有批評言論. Uncle roger由海外華人最新代表人物到掉粉.
今天解釋為何比Youtube界任何人uncle roger更不應該“道歉”
(Show how the west ruins rice)
先看Uncle roger如何用1年爆紅, 後看uncle roger如何wuy fan喜劇本身的意義.
[喜劇理論3步曲]
如果廣東地區提 “棟篤笑” 3個字, 黃子華 “你落左妝我仲認得你叫化妝, 落左妝我唔認得你叫喬裝!” 或 “老闆出俾你果份唔係糧, 係賠償” 對都市男女關係及打工仔心態作出
“誇張” 得來
“會冒犯” 某些人, 但
“有共嗚” 的
COMEDY: 喜劇理論 3步曲.
來自古希臘時代的喜劇之王Aristophanes首度創立喜劇3步曲:
1誇張方式: 列如: 主角騎著甲蟲飛上天堂, 來2冒犯在他的表演坐最前排的guen員, 名哲學家, 為3得到被欺壓的小市民發聲.
3步曲流傳到現今所有喜劇表演. 唯一因地區或文化會有所轉變是 “第3有共嗚” 那群人, 通常一goon都是小市民. 即是消費表演的受眾. 即是你和我.
辯駁了 ‘兩個獵人’ 笑話是客觀理論之yu, 亦解釋到sik演Uncle roger角色的棟篤笑表演者Nigel Ng, 如何用jauw笑海外華人刻板印象得到某一Kwun的共鳴.
(Marie kondo Clip)
1991年3月15日出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的Nigel Ng黃瑾瑜, 美國大學畢業後正式在英國開始他棟篤笑生崖. 拿了幾個新人jeung和做了幾個電視節目嘉賓, 成績不算太突出. (Show video )出來短短幾年, 7月嘲笑BBC ‘uncle roger disgusted by this egg fried rice’ 現在爆到二千萬view. 橙色衣服, 說話口音極重而jim suen huk bok的中年大叔型像短期內吸立無限’niece and nephew’ 粉絲.
UNCLE ROGER喜劇3步曲中的3個組別 3樣表面上都是 ‘海外華人’ (誇張演yik海外華人, 來冒犯海外華人, 給有共嗚的海外華人看.
外國長大的小數民jook常常會因膚色被取笑. 我小時候會聽到: chink, small eyes.
(Gordon Ramsey video) 而Uncle roger表面把華人大叔的kuet點放大 , 但內裡是挑戰白人廚師的權威. 為小so mun jook發聲, 獲keun.
3部曲中被mo fan的其實是白人keun wuy.
表裡不一: 2千萬來自jauw笑華人文化的外國觀眾, 也同時有知道他在做什麼的華人觀眾.
Uncle roger角色前, Nigel第5條片已經chi笑西方國家米飯的包裝. 第6條影片笑澳洲一間大學因怕榴連的味道要疏散. 之後放 ‘wok’ ‘美jing’ 等中國烹調物料與高級大廚 Gordon Ramsey, Jamie Oliver等相題bing leun.
用主觀口味ping好wai的食物, 拉底高高在上的他們.
說到這裡明白uncle roger成功之處也應該更明白‘del片’ 事件為何會害死一個comedian的事業.
Uncle roger的道歉不止不誇張而是過於緊張, 怕 2, 冒犯可以給他更大巿場的人所以3, 無視因以so yuen曾跟他有gung ming的觀眾.
他做了一切令他成功的相反. 他去dou hip的新goon jung最也不是太在乎.
雖然uncle Roger主觀認為自己不是向什麼人底頭.為jan什麼錢或wok什麼名氣. 但真實世界的行為不是一場dung dook笑. 不是你話好笑就好笑. 不好笑就chum muk. 每個人的行為也會被客觀世界去看和poon定好與不好的.
我送給uncle roger最後是: 如果最初我說的那個兩個獵人故事不是用一個笑話來包裝, 而是真人真事. 獵人B是親手殺了人. 在真實世界是好恐怖的, 是需要坐gam的.
Uncle Roger羅傑叔叔違反的原則
羅傑叔叔Uncle Roger道歉違反的原則
2021年羅傑叔叔Uncle Roger道歉違反的原則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jeCBZz_Okk/hqdefault.jpg)
消費心理學理論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評價
#記得打開CC字幕 #亂世用重典 #可能有反效果?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47 【台灣的酒駕現況】
01:52 【其他國家怎麼罰酒駕?】
02:58 【為什麼重罰會有反效果?】
04:20 【酒駕的人都在想什麼?】
05:18 【除了事後重罰之外的其他防治手段】
06:20 【我們的觀點】
07:50 提問
08:02 結尾
08:13 掰比~別忘了訂閱~~~
【 製作團隊 】
|企劃:土龍
|腳本: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夯吉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失控的酒駕,重罰可以解決問題嗎?https://bit.ly/2tiaFey
→ 「為什麼家屬要承擔一輩子的哀傷?」遏止酒駕鞭刑、死刑有用嗎?執業律師這樣看…:https://bit.ly/2UQBHFx
→ 嚇阻理論維基百科:https://bit.ly/2tg15sx
→ 酒後駕駛維基百科:https://bit.ly/2TJUzG2
→ 遏止酒駕 歐盟有撇步:https://bit.ly/2TH5osA
→ 台灣史告訴你「鞭刑沒啥稀奇、亂世用重典不是重點」:https://bit.ly/2WUSXvm
→ 罰更多錢、加重刑責都沒用!酒駕的人到底在想什麼?:https://bit.ly/2WVTcWJ
→ 為何曾經超愛酒駕的日本人,現在都不敢了?他道出背後最驚人原因…:https://bit.ly/2BFbrqL
→ 【日本酒駕】罰一個不夠,可以罰第二個嗎?https://bit.ly/2RUs5HP
→ 酒駕是不是等於「殺人」?–法操經典文章選讀:https://bit.ly/2I3ye4Y
→ 挪威酒駕依身價罰款! 妙齡女富豪要繳台幣91萬:https://bit.ly/2I3ye4Y
→ 「導致最多人傷亡的犯罪」 加拿大史上最嚴酒駕法今生效:https://bit.ly/2TPLZpa
→ 各國國家酒駕罰則。:https://bit.ly/2te8QPR
→ No.8 台灣酒駕罰的不夠重? 各國酒駕怎麼罰?:https://bit.ly/2Ss5wiS
→ 20170405 有話好說 洗大體、掃殯儀館!酒駕為何罰不怕?:https://bit.ly/2TKbtVg
→ 什麼是「酒駕三振條款」?https://bit.ly/2E4n2kv
→ 警政統計查詢網:https://bit.ly/2UQBTof
→ 酒駕傷亡統計:https://bit.ly/2WVLewY
→ 中華民國刑法185-3:https://bit.ly/2E3O9wd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35:https://bit.ly/2Glo2mL
→ 癌男睡不著酒駕!撞死無辜大二生、準新娘 家屬淚崩:https://bit.ly/2RTG1C7
【 延伸閱讀 】
→ 恐怖酒駕「傷亡大數據」!實際人數高出警方統計5倍以上:https://bit.ly/2BtTKu4
→ 從消費者決策行為,來看為什麼酒駕宣導總是無效:https://bit.ly/2DpXpJs
→ 【撲馬想想】 「犯罪減少」的政治語言:https://bit.ly/2WRfIjE
→ 【撲馬想想】從氣爆到豬油爆—台灣還能繼續爆下去嗎?https://bit.ly/2GBWPeI
→ 你想支持增修重刑,何不先支持你的腦袋?https://bit.ly/2teNNwt
→ 我們急需未注意車前狀況的立法—酒醉駕車的微實證考察:https://bit.ly/2titNJf
→ 難想像…車禍發生原因前10大 未依規定禮讓高居第二名:https://bit.ly/2ByIVqx
→ 十大致死車禍主因 94%錯在駕駛人過失:https://bit.ly/2GkWyxy
——
【答案是D,其他】
警政署統計,2017年A1類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員當場或24小時內死亡的交通事故)共1,434件,最嚴重前五名依序為:
1.「未依規定讓車」占14.02%
2.「違反號誌、標誌管制」占9.27%
3.「轉彎不當」占9%
4.「酒後駕車」占5.93%
5.「行人(或乘客)疏失」占4.53%
(詳情可見上面參考閱讀的資料)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xZTf2uI4_0/hqdefault.jpg)
消費心理學理論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10/13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20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Podcast應用裡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Himalaya收聽~https://www.himalaya.com/ekoob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我們每週一到週五晚上7點,準時為你更新,結合心理跟生活的真實運用,每天陪伴你進步一點點,如果你每天都想要有所進步的話,就請你一定要訂閱我們的頻道。
昨天跟大家分享了《匱乏經濟學》裡面的「稀缺心態」。
「稀缺心態」會導致我們進入一種「隧道效應」,同時也會讓我們進入一種「預支」跟「透支」的生命形態。
那除了隧道效應,跟預支與透支之外,稀缺心態還會怎麼樣全面性的影響我們的生活呢?
接下來談第三個影響哦!第三個影響就是,稀缺心態會導致我們沒有辦法留下任何的餘裕,也就是沒有多餘的「時間」跟「空間」。
其實你不妨想一下,為什麼那些窮人他們會覺得生活特別的累?
其實回到真實的生活現場裡,如果你活在一種「花一塊錢」都要糾結、比較一下;花一點時間都要考慮再三,這個時間用在別的地方會不會更有效?
這樣的一個思維,直覺上看起來好像都是很審慎評估的,但其實如果你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分錢都要進行這樣的執行的話,那會讓你造成很龐大的心智負擔。
而這些心智負擔會消耗你的注意力、消耗你的精力,進一步又強化了你的「隧道效應」,因為你已經沒有辦法再處理別的訊息了!
這種感覺就好像是,你使用手機或者使用電腦,你裡面預備要執行的程式太多,你都沒有去把它刪掉的時候。
有沒有發現,每一次開機、每次關機,或者是每一次執行新的程序,花很長、很長的時間。
甚至於你有一種好像覺得自己的手機,自己的電腦跑不動的感覺!那為什麼會跑不動?就是因為你的不管是記憶體,還是CPU,它都沒有餘裕啊!
就像我們開車在路上,以一般的交通研究來說,如果一個道路的佔有率,超過了85%,它會塞車的幾率是100%的。
因為當車子多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只要其中有一個司機,腳踩了一下剎車,那麼後面所有的司機都會連鎖反應的踩剎車。
你可能有過那種經驗,開車在高速公路上,然後塞車塞了一陣子,你覺得前面一定是有什麼問題,或者是一定有什麼事故。
結果呢你慢慢開,開到了某個階段,你就可以盡情的踩油門,你也沒看到有什麼事故,沒有什麼意外呀!
對呀,因為當那一個區段的車子的佔有率,超過了一定的比例,其實根本不用有任何的事故,就會導致整體的速度放慢下來。
那麼你想想看,在你的生活裡不管是時間、不管是金錢,是不是也是如此?
就像是如果你平常沒有儲蓄的習慣,你平常沒有做時間規劃安排的習慣,特別是幫自己安排休息的時間。
是不是任何的意外,都會導致你的時間或財務,整體的崩潰,這就是因為「稀缺心態」導致你沒有餘裕啊!
那你可能會想那「稀缺心態」導致沒有餘裕,到底是因還是果呢?其實我會覺得它是互為因果的。
因為有很多時候,比如說工作來講好了,你總覺得要把時間塞滿,才叫做有做事;可是呢,我反而在自己的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裡,我有特別提醒!
千萬記得哦,不要以為把時間塞滿叫做「有效率」,真正有效率的人,反而要把自己的休息,把自己的放空,有意識的排進自己的行事曆。
因為我雖然這種時間的餘裕,看起來好像會讓一個人效率沒有辦法提高,但是它帶來的整體的正向回饋,是非常高的。
因為你心中覺得自己可以休息,它就是一種很奢侈的心理感受,它會讓我們覺得自己不用急忙、不用匆忙。
隨之而來的就是,我們會感覺更放鬆、更自在;就算犯錯了也沒有關係,這是一種心理上的奢侈呀!而這樣的享受感、奢侈感,對於一個人的主觀幸福是非常重要的!
其實金錢也是一樣,今天你可以花一筆錢,不用太考慮它的CP值,或者是不用太考慮它的對價關係;在合理的範圍裡,這樣的感受,是不是會讓你覺得自己很棒呢!
所以呢,如果長期讓自己處在「稀缺心態」裡,這真的很容易讓人沒有辦法有任何的餘裕;而這裡面最凸顯的,就是從小到大我們接收的信念。
好像有些人會覺得休息是不好的,或者是好像買一些對自己好的東西,就叫做浪費錢!你沒發現其實不一定是你沒時間沒錢,而是你的信念,導致你根本不可能讓自己留有餘裕啊!
而第四個稀缺心態影響的部分,這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會引發我們認知頻寬的不足,什麼叫「認知頻寬」呢?
它就是我們所有、所有認知能力的總和,包含我們去計算權衡,包含我們去關注一件事,包含我們決策去執行,甚至於是抵抗誘惑的能力,這些都是我們的認知頻寬。
就像是前面舉的例子一樣,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我們心智的CPU。
你可以感受一個情境噢,你手上正在忙一件事,同時有人找你講話,而這個時候旁邊的電話又響了;然後你發現你後面正在燒開水的水壺的聲音,也發出了煮沸的聲音,請問一下這個時候,你能夠同時做好這些事嗎?
可是呢,有很多時候,我們總覺得自己可以同時做好很多事。所以呢,你同時應付別人、同時眼睛在看螢幕,然後還瞄一下你的手機響的那個畫面到底是什麼?
然後腳呢,同時往後走,你會發現這樣的狀況就是,你每一件事情感覺上都做了,但是沒有一件事情做得好!
然而久而久之呢,這一定就會傷害我們對於長期真正重要事物的規劃。什麼叫做「長期規劃」?
在財務上面,就包含有意識的儲蓄,有意識的去理財,然而對個人而言,就是有意識的去學習,去運動、去健身。
可當你的認知頻寬還不夠的時候,你可能都會在忙於這些表面的事物,所以那些投資未來的事情,要麼你就根本不在乎,要麼就是你理論上知道要在乎,但是你實際上根本沒有去做。
所以呢,它會造成一個很矛盾的現象,理論上來說對一個窮人就是沒有錢,可是你會發現,他們要麼就是太過在乎錢,要麼就是太過不在乎錢,而且我遇到蠻多的是太不在乎錢!
怎麼說呢,先不管他們表面上的認知如何,回到他們的行為,你會發現這些進入財務惡性循環的。
常常是透支他們的信用,常常是衝動消費、衝動購物,常常是把錢花在短期的享受,而不是長期的投資!這就導致他們的債務永遠沒有還完的一天,而且是惡性循環,越來越糟。
那如果體現在時間的管理上,你會發現這樣的人,他們理性上都知道,他們要專注在最重要的事。
可是他們通常在實務上,就會關注太多的事情,而關注太多的事情,因為自己的恐懼,而恐懼就是稀缺心態,又會導致他們認知頻寬嚴重不夠。
所以呢,在他們的心中,再茲念茲的都是那些沒有做完的、應該去做的,或者是很急迫、有壓力的那些事,這就是心理學裡面講的「蔡尼格效應」。
那些事情一直縈繞在他們的心中,那也因為如此,他們根本沒有足夠的頻寬去處理真正重要的事。
於是更容易出現錯誤的決定,然而在錯誤的決定之後,又會導致他們的時間跟財務更加的稀缺。
聽出來了沒有,其實當你沒有給自己餘裕,當你把自己的認知頻寬全部佔滿了之後,那只是讓你有一個好像「你很努力」的錯覺,就像我常說的,你無論做任何事情,你不能讓自己只是很努力而已。
你要讓自己很清楚知道,你為什麼做、你為何而做?而當你做它能得到什麼,並且去檢核是不是真的能夠得到。
然而這一切的動作,都需要你在心中要先「留有餘裕」,而且要能夠留下你的認知頻寬。
然而當你聽到這裡,你可能也發現了,這一切的結果好像跟我們內在一些很核心的信念是有關的。
沒有錯!其實我們的信念,都受到我們過去的經驗,還有原生家庭的影響。
尤其是我們在面對財務的時候,原生家庭到底在你的心中種下什麼樣的信念?這個是你需要好好的認真看待的。
如果你沒有發現這些,或者是你沒有好好的覺察這些的話,你會發現你可能很看不慣自己父母親,面對財務的方式,然而你很有可能就複製了他們的行為。
又或者是你的父母親真的很有錢,可是你因為自己內在的一些功課沒有穿越,你會反其道而行,從此討厭錢。
可是你的理性上,又知道自己必須要好好的看待錢,然而你的行動怎麼樣就是做不到,我相信置身其中的你一定很辛苦吧!
所以呢,這些稀缺心態,導致我們信念跟行為的因果關係,我覺得它們真的很重要!
然而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給自己一個機會去看看,自己在面對金錢面對財物的時候,你的核心信念到底是什麼,而又怎麼來的?
並且從中找到適合自己調整的方法,用很實際的,不管是記帳啊,財務規劃,讓自己活出一個更富有的人生。
其實如果你想要在這方面前進的話,我很鼓勵你可,以加入嘉玲老師的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
尤其是【理財心裡學】哦,到6月30號的晚上12點前,都可以用1399的優惠價加入學習。
我想無論你的功課是面對財務,還是更廣大的人生怎樣活得富有,這門課都會帶給你很大的幫助。你加入了嗎?歡迎你的加入~
然而更希望你透過我們這一系列的分享,讓自己開始活得更好,活得更自由;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們製作的內容,除了YouTube之外,我們也有Podcast的頻道,你只要在Podcast的應用裡面,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你就可以訂閱我們,也記得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我們需要你用具體的行為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提到的【理財心裡學】,相關連結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期待你的加入。
也期待你能夠把握6月30號1399的特別優惠,那麼今天就跟你聊這邊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FkTywkfLtU/hqdefault.jpg)
消費心理學理論 在 行銷心理學、消費者心理英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八卦
以心理學家Meichenbaum認知行為改變理論(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 為基礎,透過趣味活動與討論,探索自身壓力情緒來源,調整自我內言,重新找到適合自己面對與 ... ... <看更多>
消費心理學理論 在 行銷心理學、消費者心理英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八卦
以心理學家Meichenbaum認知行為改變理論(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 為基礎,透過趣味活動與討論,探索自身壓力情緒來源,調整自我內言,重新找到適合自己面對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