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佛系防疫的豪賭
https://linshibi.com/?p=35588
今天帶大家看個門道。重點是,我們要仔細看病毒進世界各國後,哪種防疫措施是最有效的。台灣搶到了寶貴的時間,讓我們可以靜下心來觀察。
建議優先閱讀: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防疫須知
https://linshibi.com/?p=35408
有一個很重要的對照組出來了:英國。這張圖上是各國目前防疫的措施,英國目前什麼都沒做。沒有停課,沒有邊境管制,沒有禁止大型集會,還宣告檢驗蓋牌。為什麼?
#德國總理梅克爾 表示,高達7成德國人口可能感染新冠肺炎,由於目前沒有療法,所以重點得放在減緩傳播速度不讓公衛系統負擔過重。
#英國首相強生 在3月12日的內閣緊急會議決定,抗疫行動即日起從第一階段的防堵進入第二階段:拖延。
背景:
1.新冠是這世代最嚴重的公衛危機,這不是季節性流感,因為大家都沒有免疫力。他比流感危險多了。
2.目前英國僅通報百餘例,實際上可能已有10000人感染。
3.這疾病將會繼續傳播,我會和大家同在,很多家庭將會提早失去所愛的人。
And it’s going to spread further and I must level with you, level with the British public, many more families are going to lose loved ones before their time.
4.之前我們做的圍堵已經幫我們爭取到了珍貴的時間。現在我們要進入下一階段了。進入世界大流行的階段,現在目的已經不是防堵,是在延緩傳播。如果我們可以延長到達流行高峰的時間數週,讓我們的醫療體系可以處理,天氣變熱可能呼吸道疾病也會減少,我們也有更多時間可以進行醫學研究。
5.我們要在對的時間執行政策以最大化他的效果。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在高峰期的幾週中保護老人和有慢性病的脆弱族群。那最危險的高峰期不是現在,可能還有幾週,這視這個疾病傳的多快而決定。
因此:
1.出現發燒或持續咳嗽症狀者(不論旅遊史或接觸史),即使症狀輕微,請待在家最少7天,以保護他人並幫忙延緩疾病的傳播。
2.輕症在家者不逐例診斷了,只會針對已住院還有重症的人做病毒檢查,嚴防院內感染。(意謂從此無法單看英國確診的數字來評估疫情嚴重度了)
3.學校組織的出國旅行活動一律取消。
4.呼籲70歲以上年長者還有慢性疾病者減少外出。尤其不建議去搭遊輪。
5.目前不禁止大型聚會,包括體育賽事。目前科學證據顯示禁止大型聚會對於減少傳播幫助有限。但以後可能會考慮。
6.目前不會停課。此刻停課可能傷害大於好處,但我們會隨時檢討,未來可能停課的時機。
7.請大家一起盡力在此後幾個月保護家中的年長者。政府也會盡力提供幫助。
8.不要忘記洗手!
--------------------
彭博社在記者會後發表評論直言,強森的策略就是讓大部分人染病,進而產生抗體,產生群體免疫力(herd immunity)。
---------------------
#英國首席科學顧問瓦倫斯 在記者會後於訪問中為政策辯護,說這是為了降低和延緩這個大流行的高峰,而不是把他完全壓制。若到了六成的感染率,會幫助建立某種程度的群體免疫力。彭博社訪問的公衛專家說,以英國人口約6640萬來換算,六成表示將有約4000萬人感染,若以致死率2%來算,將造成80萬人死亡。
-----------------------
04b解讀:
1.其實英德兩位首相的發言,背後都是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的思維。傳染病學中,群體中若大部分人都得過病產生抗體獲得了免疫力,這個疾病就不會繼續大流行了。這是有公式可算的,一個R0是3的疾病,大概要三分之二(66.7%)的人都得過後,流行才會趨緩。這也是打疫苗時,預估接種率要達到多高才能防止這個疾病的公式。
新冠疫苗沒有這麼好等,最快可能都要一年半,不順利的話會更久。緩不濟急,所以考慮群體免疫是很實際的想法。
2.學理上雖如此,#但我不得不說英國這是個很冒險的決定。你現在等於就是放手讓這個病傳了。你要怎麼確定自己不會變成義大利那樣的醫療崩壞?要知道倫巴底區其實是歐洲三個最富有地區之一,當地醫療水準不差,重症醫療包括ECMO等是世界的高水準。
3.而且到底得了新冠後有沒有可保護的免疫力,到底會不會二次感染?其實現在應該是沒有100%確定的答案。
4.要延緩傳播速度的話,想停止大型集會是很正常的想法,理論上也應該有效。畢竟我們已經看到了許多案例(韓國新天地教會,伊朗的選舉活動,大阪的演唱會.....)。因此為何要堅持不停辦活動,這點我不太懂。
5.#我倒是支持不停課。我一直覺得這次疫情的決戰點似乎不該是學校。19歲以下不容易得且絕大多數都是輕症,讓年輕人幫助整個群體建立群體免疫是學理上可能會成功的。
真的到社區流行時,是否應該強調的是,不要把病帶回來給老人家,而不是停課本身?義大利前陣子停課,反而造成遊樂園公園爆滿,充滿了帶孫子去玩的阿公阿嬤@@ 延伸思考是,若台灣也真的社區大流行,我們勢必不能像現在還讓老人家整天去排口罩,這是製造群聚的風險。所以口罩2.0很重要!
6.#輕症在家我是同意的,會自己好,不用再去逐例診斷。但如同阿中今天在記者會回答的,這是在醫療體系已經無法承擔時才會考慮這樣做。台灣還在圍堵的第一階段,當然需要逐例診斷還有疫調,要經過一定時間的逐例診斷,建立好自己群體的流行病學會比較放心。你怎麼知道你的國民得了新冠,死亡率和其他國家的數字會一樣呢?這是需要科學研究的。
7.#一切要以保護老人為前提,這點我覺得完全抓到重點。 義大利的大數據資料,小於49歲死亡率是0.1%,其實就是季節性流感的死亡率。讓這些人得病有免疫力,讓老人得到保護。我想英國在想的是這件事。
8.#很多家庭將會提早失去所愛的人,我不知道歐美社會如何,但台灣如果有政治人物說這樣的話,應該都會萬箭穿心吧。
媒體嘲笑,民眾也不支持的 #英國佛系防疫,到底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理智決定,還是一場豪賭?到底是白癡還是天才?可能1~2個月就會有答案。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部落格文章版請見
https://linshibi.com/?p=35588
流行病學公式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八卦
【#讓科學數據說話:一個月本土暴增1萬例,社區疫情怎麼傳播的?高峰過去了嗎?我們用WHO的國際公式算出傳播基數,檢視台灣疫情轉變與防疫效果】
5月15日台灣單日暴增180例本土案例,而後數字不斷升溫,盤旋4、500之間、伴隨校正回歸,及至近日才終於緩降到300以下……全台疫情現況穩定了嗎?疫情爆發到降溫有哪些關鍵?防疫措施降級與否要考量什麼因素?
《報導者》試圖透過數據找答案,根據WHO標準公式,並由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林先和審核,重新以發病日計算,分析從4月底華航諾富特事件、萬華蘆洲雙爆群聚到雙北成疫情重災區,更趨近台灣社區疫情傳播真貌的Rt值變化來看病毒在台灣社區傳播的演進:在雙北地區連續出現的超級傳播事件前,防疫出了什麼問題?宣布三級防疫警戒後,效果如何?從台灣人流的變化來看,是否真有「自主性封城」情況?
「從流行曲線看到,熱區如台北萬華、新北蘆洲的疫情確實好轉,我覺得這歸功於多數台灣人真的很有意識、自律且合作,是很好的防疫典範,」但同時,台灣流行病學會理事長許光宏也提醒不能輕忽放鬆。「現在熱區疫情是掉下來了,問題是,這個往下掉的尾巴要拖多久?還是不一小心疫情就會反覆延燒?」
近日,從中央到地方記者會上,「三級警戒何時解除」的提問不斷出現,然而國際經驗告訴我們太快解封可能再次釀成悲劇,重症率與死亡率也反映著醫院仍在苦戰當中,在疫苗接種率達標前,我們沒有鬆懈的本錢,「傳染病防治的名言是:第一次讓我們當經驗,學了第一次,就不能再犯錯第二次,」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說。
#延伸閱讀
【疫苗解盲幕後:緊急授權標準最後一刻出爐,高端二期成功、聯亞月底揭曉,但得和AZ做療效PK】https://bit.ly/3wiADNR
【COVID-19國產疫苗信任危機走火關鍵──比臨床試驗更需要「解盲」的決策過程】https://bit.ly/3pyEdAZ
#Rt #R0 #covid19 #報導者 #疫情 #防疫 #三級警戒
流行病學公式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
【當全美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正式突破十萬,50州卻正在全數解封,哥倫比亞大學最新研究顯示,若美國能提早一周實施居家避疫措施,將可拯救三萬六千人性命;若提前兩周於3月1號實施封城,病故人數更將能減少八成三,這意味著有5萬4千人可望免於染疫而死。但若將時間拉回三月初,整個美國只有八個人因新冠肺炎致死,任何人想要推嚴格的社交距離或者居家禁令恐怕都難如登天。儘管哥大報告引來川普怒批,但專家提醒,即便是時間上的微小差異,也足以防止最壞的數據發生,在疫苗出現之前,必須戴好口罩、落實社交距離防疫,每個人必須堅定的相信,這樣的改變在每一個時間點都能救你一命。】
{內文}
當全美新冠確診死亡總數正式突破十萬人,USA Today在報紙頭版,刊登了一百張染病死者的黑白照片,這是繼紐約時報5月24號,以頭版刊登出「千人訃聞」後,又一家美國主流媒體以類似方式,紀念死於新冠肺炎的美國人,同一時間,一份最新公布的研究結果,更讓人膽戰心驚,自四月以來因新冠肺炎疫情,美國每天處於垂死掙扎的人數,已比去年同期要增加了10%,此時全美50個州已全數解封。
(佛奇/美國國家過敏暨傳染病研究所主任)
美疾管局已經派出更多人力來協助我們進行確診 隔離及追蹤,我覺得狀況會越來越好,我們有能力做到(控制疫情)這點
美國到底有沒有處置不及 應變太慢,美公共電視PBS資深科技醫療記者,近來花了很長時間,企圖解答這個多數美國人心中的共同疑問,如果從三月初就開始採取封城等,更廣泛的隔離措施,美國遭新冠肺炎奪命的人數,是否會大幅降低。
(PBS科學醫療特派記者/Miles O'Brien)
試圖模擬大流行病是非常複雜的工作,因為它呈現指數級增長,並與人類對其做出的判斷相悖,基本公式是,他們會先查看誰容易感染,誰暴露於病毒,誰被感染及誰正在康復,然後他們根據移動性數據,也就是手機移動數據進行測量,藉以了解社交疏離及庇護所的狀況,根據這些數字和相關性,基於美國在這裡實際發生的情況,他們回溯了過去,並假設在該國,如果更早建立那些遵守社會限制時的移動模式
他援引哥倫比亞大學最新模式稱,川普總統是在3月16號限制旅行避免群聚,紐約市長白思豪則在3月15號宣布停課,紐約州長古默的居家避疫令,也是在3月22號才正式生效,若美國能提早一周實施居家避疫措施,粗估將可拯救三萬六千人性命,光是紐約就可以減少1.75萬死亡人數,若提前兩周於3月1號實施封城,病故人數更將能減少八成三,這意味著有5萬4千人可望免於染疫而死。
(Jeffrey Shaman/哥倫比亞大學流行病學教授)
我們的評估認為,大多數的死亡都應該可以預防的,甚至是超過50%都可以避免,到五月三號前,如果我們能提早一個禮拜採取(封城隔離)行動,這些死亡總數都可以大幅減少
死亡數整整拉低一半,乍看之下讓人瞠目結舌,但PBS資深科技醫療記者Miles O'Brien也提醒,若將時間拉回三月初,整個美國只有八個人因新冠肺炎致死,在這個時間點,任何人想要推嚴格的社交距離或者居家禁令都難如登天,因為這類嚴厲做法,只是為了確保醫療體系不致於瞬間崩潰,推估模式並沒有將其列入考量,以韓國為例,它們雖然是所謂超前部署的最佳範例,但它們之所以能在很早期就進行廣泛檢測,追蹤調查接觸史,有效降低了感染人數,如今得以全面復工,也是因為疫情一開始,就爆發新天地教會的大規模群聚感染。
(Jeffrey Shaman/哥倫比亞大學流行病學教授)
我認為既然每個人都無可避免會被感染,如果我們真的要控制住這種病毒,或者在美國以類似方式讓感染數字下降,換言之,每天不會有兩萬個新增個案,而是每天只有兩百例,我們就將處在類似的狀況下,也就是可能可以以相對較長的時間控制住疫情,同時給我們自己開發治療藥物及有效疫苗更多的機會
哥大這篇研究企圖證明早期非藥物干預措施,對控制大流行病傳播的重要性,尤其是當新冠肺炎疫情還未散去,各國紛紛開始解封之際,防疫指南顯得更為迫切,但以美國為例,總統川普早期唯一做的事,只有針對中國封關,如今防疫指南更是形同具文,當下的川普受不了別人「提醒」,尤其是那些打著「科學」「數據」的說法,更是形同與他為敵。
(記者VS 川普/美國總統)
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分析說,如果封鎖或社交距離能夠較早實施,該分析說,幾乎所有失去的生命都可以被挽救,然後《紐約時報》記者發表了一條推文,暗示您應該對這些死亡負責。(你知道,這真的很無恥,我指的是這些從虛假新聞媒體及一些自由主義機構所看到的內容,哥倫比亞是一個自由無恥的機構,會這樣寫是因為所有迎合他們的人都在我之後幾個月跟進,但他們最初還說我們不應該關閉它(中國邊境) ,看到了這份報告,哥倫比亞大學會這樣做是很可恥的,因為他們與一小群告訴他們該做什麼的人一起玩)
川普把矛頭指向批評他的哥倫比亞大學,事實是類似報告近期如雨後春筍,不約而同都呼籲盡早做好防疫舉措,即便是時間上的微小差異,也足以防止最壞的數據發生,他們憂心各國在解封後的每一天,都可能如三月的美國,在未來付出極大代價,正如《紐約時報》所言,電腦模型無法捕捉特定個人的命運,但每個被感染並於後來表現出症狀的死者,都有一個名字 代表他所在之地,背後有著屬於他的故事,在疫苗出現之前,重要的是戴好口罩 落實社交距離防疫,每個人必須堅定的相信,這樣的改變在每一個時間點都能救你一命。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點閱【完整版】2020.05.30《文茜世界周報-歐洲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XoYdgXbWJU
流行病學公式 在 111公衛師-流行病學|公共衛生師歷屆考古試題 - YouTube 的八卦
志聖公衛#公衛師#國考00:00 111公衛師命題配分趨勢02:46 申論題1 自殺防治-研究設計/資料蒐集/評估指標08:09 申論題2 監測及評估指標/誤判的原因13:34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