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守中 #拚臺北驕傲 #一校一公托
市府應讓想進公托的
都能進公托幼兒園
前天,台北市公立幼兒園放榜。市府教育局統計,今年3至5歲班錄取率約為63%。不過,為什麼還是這麼多家長抱怨抽不到籤?
有個很重要原因,就是3至5歲班錄取優先順序是5歲幼兒優先錄取,基本上就占了九成,剩下一成又被4歲幼兒搶走,請問,那些3歲小朋友該怎麼辦?公立幼兒園對他們來說根本就是緣木求魚。
很多新手爸媽在小朋友2歲時要去搶幼幼班(2歲專班),只為取得直升幼兒園的資格。若沒搶到隔年還要去搶3至5歲專班,運氣差一點的爸媽,要每一年都期待一次放榜,一次次落空,等到孩子5歲才終於得償所望,能讓孩子進公幼。
我這次選台北市長有個很重要訴求,就是「一校一公托」,它絕對不是個選舉口號,而是我認為完全能做到並實踐的事情。
只要把閒置教室拿出來,提供場地與硬體資源,讓有證照的流浪教師、非營利公益團體、甚或民間幼托業者進來經營幼兒園,台北市政府免費提供托兒場地,我只要求民間業者必須將這些省下來的成本換成降低學費,比照公立幼兒園收費即可。
這些閒置教室也可做為日間托老中心,讓爺爺奶奶帶著孫兒女一起去上學,中午還提供一頓營養午餐,立可減輕年輕上班族托老育幼負擔。
有些事情,其實不難,只是看政府有沒有意識到問題與有沒有決心做而已。
我若選上台北市長,這絕對是我第一優先的政策。
#ㄧ校ㄧ公托
#育兒沒煩惱
流浪教師統計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
【2015年爆發的歐洲難民危機,遷徙規模在人類史上前所未見。當時德國總理梅克爾一方面秉持人道主義精神,一方面考慮德國老齡社會需要基層勞工,決定廣開國門接納外來難民,這個決策使許多地方政府一時帶來經濟負擔和頭痛的社會問題。當然也造成德國國內極右派仇外政治勢力迅速崛起。
位於德國北方的漢堡,為歐洲知名港都,同樣領到配額,需要收容八萬難民。但市政府並沒有把問題丟給民眾,任由各種社群媒體以誇大不實的方式蔓延憤怒、不安甚或謡言來主導難民安置計劃。漢堡市設法邀請市民主動參與難民安置計畫,結合地方意見領袖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特殊設計的草根民主參與大數據模型,妥善照顧失去國籍的流浪者,輔導他們就業,讓他們融入德國社會,並且轉化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動能和活力】
{內文}
距離北海一百公里的漢堡,是德國境內最大的天然港,貨物吞吐量名列全球第二十,也是人口僅次於柏林的第二大城。過去一百年來,這裡最為人熟悉的景象,莫過於水上川流不息的船隻、停泊碼頭的大噸位貨櫃、和櫛比鱗次的倉儲設施。然而這些屬於漢堡的標誌,隨著四年前歐洲難民危機爆發,逐漸釋出不同意涵。一場搶救難民大作戰,也讓漢堡成為實踐人道救援的典範。
(FouadHamdan/漢堡難民事務部門市民參與計畫專員)
2015年夏天,有愈來愈多難民湧入這個城市,一度達到每月一萬零四百人的巔峰,光是2015年九月,就創下單月湧入一萬零四百名難民的紀錄,讓整個城市處在極度緊繃的狀態。在這段特定期間,政府馬不停蹄地在各地興建難民營,每週單位以兩倍、三倍、四倍數字成長,只為了避免讓難民在冬季來臨時落難街頭。
Hamdan先生在漢堡城邦政府難民事務統籌部門中,負責第一線溝通和協調。根據聯合國難民署截至2017年底的統計,德國接受了一百四十多萬難民,胃納量全歐第一,遠超過法國的四十萬、義大利的三十五萬、瑞典的三十三萬。開放邊界是德國中央既定政策,但如何執行,卻得由各級政府自行消化,尤其對一個擁有五百萬人口、土地高密度使用的大都會來說更是棘手。面對又急又猛的難民潮,漢堡市政府幾乎是和時間賽跑,先在第一時間趕搭大批帳篷,然後以最大效率過濾所有可用地,佈建只需一週工期就可組裝完畢的貨櫃屋社區,並且展開逐步安頓,為漂泊的異鄉人提供一個遮風擋雨的港灣。
(阿富汗難民)
「(你來德國已經幾年了?)五年了。我從2014年就來了。」
這個難民社區的座落地Hafen City,是漢堡市近年來重點開發的新市鎮。二十二歲的阿富汗男子Said以有限的英語,解釋自己如何跟著一大群同鄉,花了一年時間,或徒步、或坐車、或搭船,輾轉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在平均容納三百人的每一個難民營裡,房屋結構一律為三層樓建築。一樓通常配給家庭,二樓以上供單身者使用,兩人一室,每層都配置獨立衛浴設備和廚房。在專業建築師看來,這種設計能讓使用者比在帳篷或大通鋪生活時享有較多隱私。同樣住在「單身宿舍」的還有伊朗籍的Hedyeh,兩年前跟著劇團出訪,卻因為莫名政治因素被迫滯留海外,最後與敘利亞女子成了患難之交,擠身在約兩坪大、功能卻一應俱全的空間中。
(JorgNoennig/漢堡數位城市科學教授)
「事實上,這些貨櫃單位屋,不論在設計和製作技術上都是相當高水準的,我自己是專業建築師,主要是設計研究室和實驗室,這是最複雜的建築結構,就我來看,這些貨櫃要容納非常複雜的實驗室,甚至都是沒有問題的,他們的結構就像太空船,具備非常好的工程條件。儘管看起來不如一般房屋美觀,但他們非常容易取得、非常容易佈署、而且相較於建造房屋,組裝貨櫃單位屋的成本很低,因此政府採納貨櫃單位屋,是很自然的政治決定,因為能夠最快滿足緊急需求。」
幾乎每個難民營都有超過二十個以上國籍人士居住,儼然民族大雜燴。事實上,德國近代史上並不乏接納移民的經驗。然而像2015年如此龐大的遷徙,卻前所未見。
(FouadHamdan/漢堡難民事務部門市民參與計畫專員)
「我們碰上的問題是,這批近一百五十萬難民的背景各異,都來自於東方,有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和敘利亞等不同國家,大部分是隻身旅行的男性,而且多半是年輕人。我們碰上的問題是,這批近一百五十萬難民的背景各異,都來自於東方,有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和敘利亞等不同國家,大部分是隻身旅行的男性,而且多半是年輕人。」
「當我們要在漢堡市內找土地搭建難民營或公共住宅時,附近鄰居就會開始恐慌,我們得和他們溝通,安撫他們,讓他們知道難民不會搗亂,不會騷擾居民,請他們放輕鬆。我們讓每個難民社區內的家庭人口佔百分之六十,單身者佔百分之四十,這種安排對單身男子形成非常正面的影響。」
Hamdan先生提到,難民營如今看來平靜無波。然而當初在推動時並不如想像中順利。隨著慕尼黑、漢堡與科隆等地陸續傳出伊斯蘭極端份子攻擊事件,打著仇外旗幟的民粹政治勢力迅速崛起,不少地方社會氛圍從歡迎轉成質疑,輿論也從大加讚揚轉趨保守。
(FouadHamdan/漢堡難民事務部門市民參與計畫專員)
我舉個例子。我們曾碰過十四個非政府組織連成一氣,發起「讓漢堡更好地整合」的運動。這名字取得很聰明吧?可是實際上,這些人彼此都是鄰居,屬於社會中高階級,而且都居住在市內高級住宅區,付得起法律訴訟費,裡面很多人甚至也是律師,這些都不打緊。當我們打算在他們的社區附近興建大型難民社區和高品質公共住宅時,我說的可不是簡陋的難民營,而是整齊的貨櫃屋,可容納五千、三千、兩千人的那種社區,他們一聽就立刻說,絕對不可以,想都別想。期間雙方持續溝通,到了最後他們說,我們其實並非反對難民,只是不想讓家附近一口氣出現五千、三千、兩千人。一個社區至多只能放三百人,而且必須平均分布在漢堡市內,這樣對社區才能更好地融合。
市政府最後不得不向強大選票壓力低頭妥協,接受小型難民營和公共住宅的建議,同時尋求與都市規劃研究機構合作,啟動「為難民找地方(Finding Places)」的市民參與計畫,最後總算圓滿了難民安置問題。來自敘利亞、四十二歲的MutazEnjila是計畫受益者之一。2015年他獨自抵達德國,被迫在難民營生活兩年,靠著濃烈的思念和微薄的津貼度日。
(MutazEnjila/敘利亞難民)
「當時每件事對我來說都很艱困。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你不知道沒有家人在身邊,日子該怎麼過。」
「德國政府一邊協助難民學習德語,一邊輔導難民找工作,這非常重要,因為找工作不容易。」
儘管Mutaz在中東地區已是資深新聞從業人員,有關單位仍鼓勵他參與為期半年專門訓練課程,協助豐富他的履歷,後來順利進入網路媒體擔任兼職記者,報導少數族群在漢堡的動態。期間他好不容易盼到一家五口團聚,一起入住漢堡市西區新落成的公共住宅。政府代為支付每月八百歐元房租,待日後謀得全職工作,或屆滿兩年居住期限才需搬離。人生際遇總是難以預料。翻開舊照片,Mutaz忍不住感慨,自己也曾是有白色洋房、兩輛房車的人生勝利組。
(MutazEnjila/敘利亞難民)
「那時候我們的生活狀況非常完美,在2010到2011年的時候。」
(SousanEnjila/敘利亞難民)
「我很想念我的家庭,我的回憶,我的大房子,一切的一切,每個地方,我在敘利亞擁有很棒的回憶,但戰爭迫使我們踏出這一步。」
Mutaz現在幾乎能夠自力更生。原本為中學英語教師的Sousan,過不久通過德語高級檢定考試後,也會開始找工作。他們現在的落腳處,是規劃為本地人和移民混居的社區,規模三百人左右。在當地人鼓勵下,一家人生活逐漸恢復安穩,忙著交朋友融入本地文化,學著以正面態度看待人生。
(SousanEnjila/敘利亞難民)
「我們同時也必須為當地人著想,因為是他們幫助我們,提供了庇護,所以我們絕對不浪費時間抱怨。」
(MutazEnjila/:敘利亞難民)
「我們的故事並不因為離鄉背井而畫下句點,故事並不因此打住,儘管過去的痛苦和悲傷仍如影隨形,但我們努力試著讓生活更好。」
協助無數新移民在異地重生,自己擁有德國和黎巴嫩雙重血統的Hamdan先生說,儘管當初將難民化整為零,分散安置的提案,確實讓市政府被迫因此多花了很多錢,但事後想來,這樣的處理確實比較細緻,讓族群之間得以更快更好地融合,降低不必要的社會衝突。猶如漢堡一直是開放的港口,市民們展現出寬闊的胸襟,展現愛與包容,最後也讓移民的多元背景,進一步妝點了市容,增添了城市動能和活力。
流浪教師統計 在 Emmy追劇時間 Facebook 八卦
上週為了準備島抗社的演講,統計了一下各家媒體做的愛中愛華專題,發現在2016-17年台灣媒體做了超多流浪教師西進的題目,超級多,抱怨台灣沒機會、中國高薪什麼的,講得好像台灣要沉島,多少失業教師去中國的樣子。
結果我查了一下數據,國台辦統計目前在中國任教的台籍教師有1660人,這是什麼意思,台灣每年博士班畢業生有三千多人,假設博士生30歲畢業教書到60歲,市場上有30年的博士畢業生競爭者,都不算外國留學生,只算本地博士,況且五年前還有四千多博士畢業生的盛況,也不算,假設每年只有三千人畢業,那保守估計有3000*30= 九萬個博士畢業生有資格在大學教師市場上競爭。九萬個人去中國教書的有1660個,非要講得好像天塌了到底是怎樣。。
在中國混比較久的人就知道,所有的高薪職位都只是一開始,後面你就要吐業績,吐不出來就沒用了,降薪趕人都很常見,對西進教師也一樣,申請研究或跟企業合作,拿經費給學校拆帳才是高校業務最重要的事情,這跟試用業務員邏輯差不多。雖說台灣或美國的大學或多或少也有這個現象,但比較能維持平衡,不會那麼赤裸裸的,你跟黨關係好就有案子做,要去各種拉案。
當然中國一定是職場機會,但我覺得並沒有媒體上講得那麼誇張,反正到了現在各種大實話才出來,也才不過幾年時間,那時候大家好像失心瘋,講也講不聽,現在總算是都清醒了。
————————
在北京大學拿到博士的阿法(化名),大約10年前在江蘇一所國家重點大學任教,她跟學校簽了三學期聘約,之後學校不續聘。阿法說,學校希望她寫論文、爭取政府經費,她當然盡量做,但大陸還是靠關係的地方,「台灣人不可能一下子就被看到」,最後因為沒有幫學校爭取到經費,不被續聘。但令她意外的是,有學生告訴她,學校老師拿著她之前的講義在教課。
長期關心兩岸兩岸學術交流的嶺東科技大學榮譽教授、實踐大學前校長陳振貴表示,去年一位在湖南某大學任教的老師回台看他,說他因為科硏成果少一篇頂級期刋論文,快被開除,希望回台謀職。也有另一位前同事,一開始受聘時年薪台弊800萬元,合約到期換了學校,年薪只有台幣200萬元。他也提醒,到大陸教書要小心避免誤踩兩岸政治地雷。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5119801
中國大陸高校的確存在高薪。對於理工類、高科技背景或所需技術的人才,校方能提供優厚薪資,助理教授年薪35~50萬元人民幣都有可能,有些甚至一個月就有10多萬元人民幣。本薪以外,只要會爭取研究計畫,額外的收入更是可觀。大陸高校教師有分窮老師跟富老師,薪資可以差好幾十倍。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61462
流浪教師統計 在 超扯! 千人搶一正式教師缺三萬多流浪教師未來堪憂 - YouTube 的八卦

代理代課老師,也就是俗稱的 流浪教師 ,現在是越來越多,根據 統計 ,國中小代理老師,在110學年度高達三萬多人,受到少子化影響,加上年改上路, ... ... <看更多>
流浪教師統計 在 我們都能挖掘- 流浪教師ptt - Chase1 的八卦
... 教師陳翌昀96.12.21 全國教師會選聘網各縣市教育局網站. 貮.實習準備流浪教師?還是趁早轉行? 代理代課老師,也就是俗稱的流浪教師,現在是越來越多,根據統計,國中小 ... ... <看更多>
流浪教師統計 在 [國小] 「流浪教師」紛紛上岸都會區國小職缺- 看板studyteacher 的八卦
「流浪教師」紛紛上岸 都會區國小職缺吸引力降低
教育部近年要求降低代理教師比率,111、112年度開出國小正式教師職缺都突破4000人,
代理教師紛紛「上岸」。此外,近年教育部要求各縣市給足12個月薪資,代理教師選擇任
教地點也更為務實。在上述原因影響下,部分縣市出現代理教師難尋的狀況。
台灣過去曾有「流浪教師」問題,許多人苦苦尋覓不到正式教職,只能四處代理、代課,
尋求「上岸(考到正式教職)」的一天。不過,近年隨著師資培育系所減少,師資生培育
量大減,情況已有所改變。
其中一個改變關鍵是教師員額控管政策,過去因少子女化,中小學面臨減班壓力,不敢釋
出太多正式教職,而是傾向以代理教師填補人力。110年度代理教師比率一度達到15.5%
,也就是每6.5個教師中,就有1人是代理的身分。
監察院曾於111年8月曾糾正教育部,指代理教師工作內容與專任教師幾無差異,權益卻未
受保障,導致「免洗筷教師」的現象。且代理教師高流動性,往往使教學難以連貫,在最
嚴重的偏鄉地區,學生甚至年年都要適應不同導師。
教育部於111年度起,為改善上述狀況,於一般性補助款考核項目新增「教師員額控留比
率」項目,引導各縣市逐步降低代理教師比率,以不超過8%為目標。據教育部提供的最
新統計數字,111學年度全台員額控留比率中,國中代理教師比率為9.69%,國小為11.14
%,已呈現逐步下降趨勢。
員額控留情形改善下,縣市釋出更多正式教職。根據教育部統計,民國108到110年度全台
釋出的國小正式教師職缺,總數都在2000名上下,但111年度提升到4191名,112年度則是
4218名,連續2年開出超過一倍的名額。
不過,這也讓台北市今年許多學校,在開學之際仍為找不到代理教師著急。北市教育局副
局長陳素慧日前受訪分析原因,指向教育部控管各縣市國中小代理教師員額比率,各校開
了很多正式教師缺額出來,吸引許多代理教師回鄉任教。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則提到另一個原因,北市代理教師的待遇以前比較好
,但近年教育部要求各縣市都給足12個月薪資,讓教師選擇任教地點時,回到務實考量。
侯俊良也提到,全台除了少數較偏遠縣市,代理教師完全是依照學歷起薪,其餘包括台北
市,沒有教師證、大學學歷的代理教師,起敘薪點都矮2級,加上學術研究費也會打8折,
每月薪資少了約新台幣5000、6000元。
一名不願具名的年輕教師表示,在台北市擔任代理教師,如果沒有教師證,起薪可能不到
4萬元,但市區租房子保守約須1萬元,一個吃不飽的便當就要價100元以上。相對之下,
鄉下的職缺雖然薪資差不多,但物價較低,且不像都會區有太多「恐龍家長」,條件當然
較吸引人。
教育部以文字回應指出,近年國小教師職缺涉及的因素很多,除了員額政策改變,也包括
區域學齡人口增加、教師退休等。透過教師甄試招考,只是各縣市補足教師的策略之一,
還可透過教師介聘、公費培育等方式。
教育部表示,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每年都會召開教師員額控管會議,考量少子女化下人口變
動、教師員額控留比率等,引導地方政府穩定釋出教師名額。
https://reurl.cc/4okeOK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5.148.2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udyteacher/M.1693639590.A.643.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