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多,但詳述仔細。
[美豬美牛開放幾點評析]
(長篇論述,小心服用)
(網誌功能好像暫時無法使用因此暫貼於此)
上週五下午蔡總統召開記者會,宣布將解除美牛美豬進口限制,引起國內一波討論,本篇希望透過簡單論述,對一些問題加以釐清,並兼論美牛美豬開放對臺美貿易協定簽署推展之可能影響。
1. 開放的是含瘦肉精豬肉不是美豬
首先,此次開放的美國豬肉和牛肉,實際上涉及的問題並不一樣。一直以來,我國其實並沒有禁止美國豬肉進口,我國所禁止的,其實是含瘦肉精豬肉,不論其來源國為何,均一概禁止(也就是豬肉瘦肉精零檢出政策)。從統計數據上看,我國2019年早就從美國進口了一萬一千多噸的豬肉,所以根本沒有禁美豬的事情。
實際上,瘦肉精豬肉之所以被概稱為美國豬肉,其原因在於瘦肉精在美國是合法的飼料添加劑,只要其在肉品中之殘留量不超過標準,其銷售即不受限制。此次所謂開放美豬,指的也是我國將制定瘦肉精在肉品中的最高容許殘留量(maximum residue level, MRL),換句話說,蔡總統此次是宣布我國將廢棄瘦肉精零檢出政策,並將允許符合瘦肉精MRL標準的豬肉品進口。(這裡不討論因非洲豬瘟等其他疫情而設的限制)
至於蔡總統表示將依國際標準制定瘦肉精的MRL,其所指的國際標準,則是Codex在2012年針對萊克多巴胺制定的殘留標準(豬肉是10ppb,各種內臟MRL不同,且內臟的MRL較肉部位高。另外須注意,該次萊克多巴胺之國際標準制定有相當之爭議性,僅以微小差異勝出而通過)。
2. 美牛無關瘦肉精,是狂牛症問題
其次,此次美國牛肉開放涉及的,則是因美國過往爆發狂牛症案疫情,導致其牛肉出口受限制。至於含瘦肉精的牛肉,我國早在2012年後,即已允許符合MRL規範的牛肉進口(這也就是所謂牛豬分離政策:允許含瘦肉精牛肉進口,但禁止含瘦肉精豬肉進口)。我國對於進口牛肉所含瘦肉精之MRL,是依據2012 Codex制定的標準(與前述豬肉標準雷同)。然而,由於美國2002年爆發狂牛症,於2003年被國際動物組織(OIE)列為疫區,我國也因為美牛可能帶普利昂蛋白(狂牛症病原),而對其實施進口限制。由於患狂牛病的牛隻,以牛齡30個月以上的牛隻容易發病,具更高風險性,因此OIE 也建議對疫區30個月以上牛齡之牛肉加以管制,且需特別注意包括腦、髓以及帶骨品項的處理。然而,在美國狂牛症疫情趨緩並獲得控制,並被OIE 排除於疫區之後,維持此牛齡限制的必要性自然也不再存在。
此次蔡總統宣布開放美牛,指的是我國將取消先前僅允許30個月以下牛齡牛肉進口之規定,其理由在於OIE已將美國列為可忽略狂牛症風險區域,因此即便是食用30月以上牛隻之肉品,其風險性也極小(OIE也是國際標準制定組織,對疫區之認定及疫區產品之管制,也訂有相關國際標準)。
3. 科學證據原則以及國際標準
此次開放瘦肉精肉品進口容易被誤解的一個部分,在於我國究竟是否有義務遵循國際標準,又或者是否可以自訂標準並採取不同的措施?
首先,對於各類殘留標準是否要遵循國際標準和科學證據原則,實際上乃涉及國際貿易法規範之問題。在WTO成立後,各國已普遍將關稅降低,但同時間,各國卻也有擴大運用非關稅貿易障礙,實施隱藏性貿易限制或貿易保護主義之趨勢。舉例來說,進口國除了可以用關稅讓外國產品變貴,導致其在市場上失去競爭力外,進口國也可以推拖進口品未通過檢疫,沒有經過特定殺滅菌程序,證明文件不足等技術性理由限制其進口。考量動植物檢疫容易被用作保護主義的藉口,並為了避免相關制度被濫用而成為隱藏性貿易限制措施,WTO在食品安全檢驗與動物植物防疫檢疫措施協定(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簡稱SPS協定)下,即要求各國進行限制時必須要有科學證據支持,此就是所謂的科學證據原則。
根據SPS協定,各國在以動植物檢疫需求為由進行貿易限制時,雖然被要求提出相關科學證據,但制度上為了避免每個國家制定的標準都不同,導致各國規定各不相同而有礙國際貿易進行,WTO也鼓勵會員依據國際標準制定其國內標準,並規定倘採用國際標準會員而實施的貿易限制措施,將被認為是為保護其國內動植物生命健康之必要措施。此時,採國際標準而實施貿易限制的會員國,在舉證上即享有一定優惠,不需要另外提出科學證據證明其限制措施的必要性;但倘不願意依國際標準進行規範的國家,WTO也不強迫其採納,只是這時候相關國家必須自行舉證,提出科學證據佐證進行限制的必要性。以對萊克多巴胺實施限制來說,即必須在科學上證明其毒性,危險攝取量,以及為何有必要採取嚴格之限制等。
從上述說明應該不難理解,國家雖然沒有義務依國際標準制定規範,但不採國際標準的國家,將負擔沉重的舉證責任,因此倘我國不願意採納Codex制定的標準,而欲對豬肉維持零檢出,此時就必須提出相關證據資料證明含萊劑肉品的危害性,以及為何此不符合於我國所欲維持地保護水準。然而,我國若要維持豬肉瘦肉精零檢出政策,除了在WTO法律下必須證明含萊劑豬肉危害性等之外,由於我國在2012年時已經開放含萊劑的牛肉進口,在此情況下,我國倘維持對含萊劑豬肉的進口限制,就必須面對為何允許牛肉含萊劑,但豬肉不可含萊劑的質疑。雖然我國曾主張國人飲食以豬肉為主,故含萊劑豬肉危害較高,但這樣的說理倘無相關科學證據佐證,恐難服人。
若我國要維持對含瘦肉精肉品管制的一致性,我國在政策上即僅剩兩種選項:
1. 比照美牛,依照國際標準開放含瘦肉精豬肉。
2. 重新宣布禁止含瘦肉精牛肉的進口(統一採零檢出政策)。
對於上述兩種做法,在法律上並無絕對對錯,相關決策取決於政府對食品安全之風險控管,以及我國對瘦肉精使用所掌握的相關科學證據,此亦是蔡總統在談話中提及,我國曾於2012及2019兩次針對萊克多巴胺危險性進行實驗之部分。從我國在進行相關實驗後,仍決定開放含瘦肉精肉品可推知,在相關實驗中,我國或許無法取得在符合特定限額下,攝取瘦肉精必然對人體有害之結論。
4. 開放美豬美牛與臺美貿易協定之關係
幾乎所有的評論和媒體,都把此次開放美豬美牛消息,視為是我國取得與美國展開貿易協定之敲門磚,並對後續臺美貿易協定的締結抱持熱烈地期待。關於美牛美豬開放與臺美貿易協定之關係,我認為可從以下面向思考並觀察。
首先,在過往十餘年間,美豬美牛議題確實是臺美經貿上無法解決的難題,遲遲無法有效解決美豬美牛問題,甚至導致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 TIFA)會談無法順利進行,美國貿易代表署也長期將我國對美豬美牛之限制,列為我國不當實施之貿易限制措施,並表示解決美牛美豬問題,將是臺美進行貿易協定談判之先決條件。換言之,此次美豬美牛進口規範鬆綁後,確實有助於臺美貿易協定洽簽工作之推展,並能向美方展現我國遵循國際貿易規則之能力和意願;此也是蔡總統談話中表示,其樂見臺美經貿展開進一步合作,並希望我國能藉此機會,在產業供應鏈在後疫情時代重整之際,能在美國市場獲得有利布局之意思。
其次,雖然美豬美牛問題解決後,我國似乎取得了與美國洽簽貿易協定之敲門磚,但吾等也不應必然的將美豬美牛問題之討論,與臺美貿易協定掛勾處理。第一,我國在WTO規範下,本就有依循科學證據原則之義務,且也被鼓勵採納國際標準制定相關限制。換言之,倘我國未能掌握攝取瘦肉精有害之科學證據,採取相關限制措施之正當性本就有適法性問題,因此即便不將臺美貿易協定問題納入考慮,我國仍必須對美豬和美牛問題加以處理。
第二,雖然自2016年以來,各界對臺美應締結貿易協定之討論不斷,且在2020年經川普總統簽署生效的台北法案中,美國國會也明確表達支持美國探詢與臺灣增進經貿合作之可能性,但美國貿易代表署卻始終未將台灣列入優先締結貿易協定對象之列。且隨著美國總統大選時間逼近,美方亦正在和英國及肯亞洽簽貿易協定,臺美是否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貿易協定談判,也令人懷疑(須知道,美國過往締結之貿易協定,大多是類似於NAFTA/USMCA或者TPP體例的大型貿易協定)。
相對的,倘臺美間希望在美國總統大選前就經貿合作上快速突破並有成果,臺美間之合作或許未必將以全面性大型貿易協定形式呈現,而可僅包含特定議題之協定,甚至以某種經貿合作協議或宣言形式處理。此或許也是蔡總統在談話和問答中表示:「從現在開始,到真正洽簽貿易協定,還有一段路要走」,且論述上不聚焦於貿易協定的締結,而是表達希望與美方建立穩固合作關係,並希望能在供應鏈重組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之意思。
5. 進口美豬對國內豬農影響有限?
我國開放含瘦肉精豬肉進口,對國內豬農可能產生之影響,相關評論呈兩種不同的態度。其中一部分論述認為,國人習慣購買溫體豬肉,且因美國豬肉畜養及宰殺方式與我國不同,導致豬肉口感較差(有認為是因美國豬未經閹割,另有認為是因宰殺和放血方式不同),因此開放豬肉進口對我國豬農影響有限;相對的,也有認為美豬挾其規模經濟優勢,終將以較低之價格攻佔我國市場,並對我國豬農產生影響。
雖然筆者依過去在美留學生活的經驗,認同美國豬肉在口感上與國產豬肉不同之說法,但卻不認為此即表示國內豬農將不受進口豬肉之衝擊。須了解,雖然我國消費習慣以購買溫體豬肉為多,但此僅限於家戶消費習慣,並不一定適用於營業者。雖然政府強調在開放美豬之餘,將同時透過強制產地標示等配套,使民眾得自行決定是否購買,但此強制標示是否能確實落實,頗令人懷疑。首先,國內使用豬肉之食品品項多元,除了餐飲業常用之肉片、肉排外,舉凡如水餃、餡餅、火鍋丸類餃類等不同食材,均廣泛使用豬肉烹製,即便政府要求應標註豬肉產地,試想民眾食用小火鍋時,是否真的可能要求業者在每個火鍋品項旁均標出肉品產地?路邊的滷肉飯攤,招牌上是否可能額外標示使用的豬肉來源?更遑論我國各類市集攤販眾多,政府又應如何落實相關稽查並徹底要求產地標示?
此外,此次政府宣布將開放含瘦肉精美豬進口,引起「美國豬肉要進口」的討論,但如前述,多數民眾並不知道,國內早已有不含瘦肉精的美國豬肉進口,且民眾似乎也不曾特別抱怨或反應「有些豬肉不好吃」。從此觀察,要民眾利用口味和標示自行做出選擇,並不一定即能避免國內豬農受到進口豬肉之衝擊。
此次含瘦肉精美豬開放後,倘若美國豬肉產品在價格上較我國豬肉具有優勢,其必然將獲取我國豬肉消費之部分市佔。因此與其強調國內豬農因民眾之消費習慣相不會受到過大衝擊,政府其實應把心力放在思考如何落實並稽查產地標示規範,以及如何協助養豬產業做出調適。
另一方面,國內確實也不應過度放大開放含瘦肉精美豬進口,所可能造成之市場衝擊。首先,從統計數據上觀察,我國在經歷口蹄疫衝擊後,國內豬隻養殖數量以從2012年最高的1040萬頭,下降至2020的550萬頭,生產數量已大幅下降,且因我國今年從口蹄疫疫區除名後,將可再次推動豬肉產品之出口,緩解當前對內需市場之依賴。因此我國養豬業者對於含瘦肉精豬肉的叩關,究竟會受到多少之影響,或許也必須待實際開放後,方能有更精確之估算。
6. 小結
在開放含瘦肉精豬肉進口後,我國應如何協助國內養豬業者,緩解其可能受到之衝擊,並應如何落實標示規範,保障民眾選擇之權利,政府在做成開放決策時,是否有如食品安全管理法要求,對瘦肉精進行嚴謹之科學實驗並做成風險評估,並與社會進行風險溝通,是否有公開相關資料和紀錄供民眾及社會檢視,此均是我國政府必須面對和處理之問題。(關於風險評估之論述,可參考:https://tw.appledaily.com/…/202…/2NZPBMFZO5ERBIKKLY4Q2JYICE/)
對於此次蔡總統親臨火線發表談話,解決延宕已久的美牛美豬問題,為後續臺美經貿合作創造了良好的機會,此一解決問題之勇氣與決心,著實值得肯定。臺美是否能利用此一契機,推動並深化彼此間之經貿合作和夥伴關係,在後疫情時代為我國產業創造有利的市場及競爭環境,將是我國之重要課題。
回首過往十餘年,國、民兩個執政黨對此議題,髮夾彎式反覆無常的時而贊成時而反對,將己身政治利益凌駕於對國際貿易專業之尊重以及對國民健康之保護,導致問題延宕至今始獲解決,此不啻是國內政黨惡鬥最清楚之寫照。在慶幸問題解決之餘,隨著國內部分縣市首長表示將利用地方食品安全條例,對含瘦肉精肉品進行限制,或許下一波的進口牛豬風暴,正醞釀爆發。
[註] 先前文中對30個月以下牛齡要求原因說明有誤,對美國狂牛症疫情爆發時點以及OIE對美國疫區判定論述有誤,目前均已經修正,提醒讀者注意。
[補充] 原則上歡迎理性討論,但若是諷刺圖、政酸、單純貼其他新聞或資料,或其他不相干議題,和對彼此缺乏尊重,我會直接刪文(我的版,我的規則,由我判斷,請尊重)
[補充2] 非現實生活認識的人不會加好友,請用追蹤,公共評論會開地球,其餘仍保留個人隱私
「法律保留原則舉例」的推薦目錄:
- 關於法律保留原則舉例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 關於法律保留原則舉例 在 徐永明 Facebook
- 關於法律保留原則舉例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 關於法律保留原則舉例 在 [分享] 法律門外漢的懶人包- 看板Polic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法律保留原則舉例 在 法律保留原則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法律保留原則舉例 在 法律保留原則舉例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 ... 的評價
- 關於法律保留原則舉例 在 https://www.pttsh.ttct.edu.tw/paper/index.php?dir=... 的評價
法律保留原則舉例 在 徐永明 Facebook 八卦
【莫忘今日許諾 捍衛憲政價值】2016.10.16
時代力量黨團今(16)日召開記者會,公布日前黨團提出的「司法院大法官被提名人十問」問卷,共收到五位被提名人的回應,包含黃瑞明、張瓊文、詹森林、許志雄以及黃昭元,會中也預告接下來一週審查及質詢被提名人時,會更進一步的就被提名人的立場做討論。
時代力量黨團總召徐永明首先表示,五位被提名人都一致認為「憲法第80條之規定是否會對我國引進人民參與審判制度」不會造成障礙;另外針對「年金改革未來若變更給付內容」,五位被提名人也認為需視法律具體規定,但不當然違反信賴保護原則與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
立委林昶佐則提到,「以私法自治正當化祭祀公業條例中之性別不平等是否有當」,除了張瓊文被提名人表示「有規約之情形則認同釋字728號解釋」之外,另外四位被提名人都認為不合憲法保障性別平等的意旨。至於「人民得否以公民投票的方式行使制憲權」,張瓊文則認為應由代議士主要推動,既有的代議士制度就足矣,其餘四位則認同以公民投票方式行使制憲權。
另就「總統得否透過開除黨籍以剝奪立法院院長的資格」,黃昭元強調要從個案來認定,張瓊文則未表示明確的立場,其他三位被提名人黃瑞明、詹森林和許志雄則認為違反權力分立原則。立委黃國昌也補充,當年九月政爭時法學界曾發出聲明提醒馬前總統,其行為已經逾越憲政紅線,自己也當時亦參與連署及抗議行動,暫不論行政院長與總統權力關係的問題,擁有最高民意的總統透過身兼黨主席,將手伸入立法機關,以黨紀處分來剝奪立法院院長立委資格,是嚴重破壞憲法下權力分立的原則。立委徐永明也補充,自己質詢司法院院長被提名人許宗力時,許宗力也明確表示,總統當然可以兼任黨主席,但若透過黨紀來撤換立法院院長就明顯不適當。
立委高潞・以用表示,就備受關注的同性婚姻議題,黃瑞明、詹森林、許志雄都傾向認同同性婚姻,而張瓊文被提名人的立場則與法務部相近,黃昭元則表示有關此釋憲聲請案繫屬於司法院大法官,不回應本題以避免影響審判獨立。就原住民的選舉權及被選舉權限制問題,高潞・以用提到目前制度限制使得都市原住民無法投票居住地的選舉,她也舉例自己也因原住民身份而不能參選區域立委,而被提名人黃瑞明、詹森林和許志雄認同為反民族自決原則,張瓊文則認為無不當限制參政權,黃昭元則表示要透過修憲解決。
另外就「地方政府得否就環境保護事項制定較中央法規更為嚴格之自治條例?」,高潞・以用舉例像是彰化、雲林欲訂定較中央更為嚴格的「禁用生煤及石油焦自治條例」來改善地方的空氣品質,被提名人張瓊文、許志雄認為地方得制定,黃昭元、黃瑞明則認為要透過修法解決,詹森林則表示視個案狀況而定。
立委黃國昌提到,「行政機關得否以行政規則變更法律之適用範圍與內容」涉及前陣子勞動部「七休一」函示的問題,其中黃瑞明、張瓊文及詹森林被提名人,與上週許宗力被提名人的回應相似,認為牴觸法律優位及法律保留原則,行政機關也沒有這麼大的權限,而許志雄及黃昭元則認為要就個案具體判斷。另針對「大法官針對釋憲個案能否於事後更改已公布之意見書」,黃國昌說五位被提名人有三種不同見解,張瓊文被提名人態度相對保守,認為意見書事後可以進行修改。黃國昌也補充,做出裁判之後法官不得再變更或撤銷,除非裁判書有明顯誤寫等狀況,事後則用裁定更正方式處理。未來大法官案件審理法的修正方向,黃國昌表示目前大法官的意見書是具名方式,看不出由哪一位大法官主筆,而黨團會朝向顯名主義的方向修法,呈現出主筆意見書的大法官是哪一位大法官。
有媒體詢問會否因張瓊文立場相對保守而投下反對票?立委黃國昌回應,對被提名人會以整體作為考量,包括對我國憲政制度、權力分立原則和基本人權的問題上,是否有資格進行思考,張瓊文被提名人確實相對較為保守,對未來釋憲上張瓊文被提名人的立場如何,明天下午進行審查和質詢時,會進一步的詢問,也才會就個別提名人適任與否進行評估。
法律保留原則舉例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八卦
【荒野的性格】
不久之前,我將2020年度全國登山研討會的專文題目跟摘要交出去,心裡稍稍鬆了一口氣,但總覺得還有許多空白有待填補,其中之一為:「荒野」是什麼?
美國的荒野(Wilderness)不只於法有據,也有劃分明確的疆域,主管機關很容易就能知道什麼區域之內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臺灣的荒野為何,由於缺乏定義,我們還處在個眾說紛紜的階段,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區在定義上頗為接近,但當我們拿著申請好的入園証,行於山友熙來攘往的步道之上,或是在小白花開滿的營地周邊巡禮,不免會產生極大的疑問──荒野,該是長這個樣子嗎?
.
1. 美國的戶外精神核心
精神文化永遠凌駕於制度文化,所以在討論無趣的定義之前,我們不如先講講美國人與荒野的關係。不論你信或是不信、說或是不說,我們腦袋之中的觀念與想法,才是型塑體制的終極力量,以下簡化的內容也是我會在專文中提到的一小段歷史。
簡單來說,要從20世紀初的兩個偉人講起,約翰‧謬爾(John Muir)和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總統,一個是民間人士,一個是政治家,兩人看待自然生態的理念各不同,但起碼在保護環境這個目標上有一些共識。
約翰這一派的環境保護主義(environmentalism)認為,自然之美能觸動人們的靈魂,國家公園該是「休息、啟發和祈禱」的場域,應完整保留某區域的原始狀態,禁絕人為開發與利用;老羅斯福這一派的天然資源保護主義(conservationism),就如同名字所代表的一樣,視天然環境為「資源」,應該妥善保護、管理並讓人類永續利用。
舉例來說,兩者都會同意森林不該遭到濫墾濫伐,但當後者想要建造水壩,為日益增加的地方人口提供穩定的水資源時,前者就會認為此舉無異摧毀自然之美,應該要尋求替代方案。
民生與經濟,環境與生態,遇上這全世界共通的難題,不妨想想,你會站在哪個陣營呢?
.
2. 荒野與獨處權
再來講到關鍵的點:荒野的性格。
美國荒野法(The Wilderness Act)上的定義出人意表的詩情畫意:
「荒野,和人類與人造物充斥的地區相反,在此認定為一塊大地與生態系不受人為妨害的區域,且身處其中的人類純為一介過客。」
由此可以知道為何所有喜歡自然的人,都會希望山林間的人造物越少越好,因為自然與我們靈魂的交流與互動,唯有在環境保持原始狀態時方能深刻。然後,這就要接續到美式荒野的一個重要使命,也是咱們比較不熟悉的抽象概念了:
「荒野提供我們絕佳的獨處機會。」
沒錯,獨處。
這不見得是指一人單獨行動,因為每人的心靈都是獨特的存在,對孤寂感的認知也有所不同,比如說有人會認為荒山野嶺之間與三五好友結伴同行也是種獨處,有人可能夜裡坐公車睡過頭到了鄉間的總站,就覺得四下安靜、荒涼的可怕。
正是這個深植於美國精神文化中的觀念,竟讓荒野中的「獨處」成為受法律保護的公民權利,至今還深深影響著美國國家公園和林務機關的政策。
.
3. 荒野與商業行為的關聯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要在保存荒野性格和訪客的獨處權上取得平衡 (人潮也會破壞體驗),申請憑證往往需要額外付費、接受宣導教育和規範限制,而且一旦園方認為環境有遭到破壞之虞,還會進一步限縮團體大小或禁止商業嚮導服務進入荒野區域。
為何要針對商業隊伍?因為獨處權的另外一面就是「自給自足」的能力。原則上來說,崇尚獨立精神的美國人會希望民眾靠自己的力量領略荒野之美,最大化獨處所帶來的心靈感動,而不是依賴以團體行動為主的商業服務。
如果有嚴格的總量限制,再加上商業嚮導服務是個必要存在,甚至還會採用配額制保障自組隊伍的權益,例如迪納利國家公園和保留區(Denali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的措施。不為什麼,因為美國人的精神文化如此,精神文化又影響了制度,如此而已。
.
4. 結語
獨處的美好對我們臺灣山友來說並不難理解。尤其是只能在周末連假登山的朋友們,應該都能認同「包場」的珍貴──不用搶好營地、不用忍受打呼聲跟噪音、不用懼怕裝備被別人拿走、拍照也不用等前面那人連換七七四十九個姿勢 …
看了我以上的分析,大家應該對於什麼是荒野能有些共識吧。很遺憾的是,以美式的定義來說,熱門健行路線經過之處都不能稱得上是荒野。我們現在擁有的路線,視情況皆需要以適度開發和集中管理來降低人為衝擊──這更是主管機關不可逃避的責任。
過往政府消極的封山封海,出了事就罰錢,將責任推回到民眾「不守法」之上,但情況並沒有好的轉變,如今國賠的緊箍咒隨著山林解禁正式鬆綁,我們是否能看到當局拿出積極的作為呢?
且讓我們心中繼續保持著對純淨荒野的憧憬,不要中斷關注的力量,一起看下去吧。
法律保留原則舉例 在 法律保留原則 - YouTube 的八卦

法律保留原則 各種干涉人民自由權利的行政行為不能以消極的不違反法律為已足,尚須有法律之明文依據,故 法律保留原則 又稱積極的依法行政。 ... <看更多>
法律保留原則舉例 在 法律保留原則舉例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 ... 的八卦
法律保留原則舉例 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法律保留原則白話,法律優位原則舉例,法律保留意思在2022年該注意什麼?法律保留原則舉例 ... ... <看更多>
法律保留原則舉例 在 [分享] 法律門外漢的懶人包- 看板Polic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關不確定法律概念VS法律明確性原則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7092002846
1. 所謂不確定法律概念, 係因法律條文係由文字所組成, 而文字本身有其表達之極限,
或是有些抽象之概念, 無法以文字窮盡其意涵, 因此, 准許司法機關就此等抽象概念, 於
具體個案中, 為個別之解釋, 以符合法律規範之意旨. 而前述之抽象概念, 就是所謂的不
確定法律概念. 比方說, 公共秩序, 善良風俗, 就是最典型的不確定法律概念, 因為法條
文字無法很清楚的闡述什麼是公共秩序, 善良風俗, 因此留給司法機關在個案中, 就具體
發生的情形來認定是否違反公共秩序善良風俗.
2. 所謂法律明確性原則, 乃是因為在憲法體系下, 若國家欲對人民之權利予以限制或剝
奪, 必須要有法律之規定, 此即法律保留原則. 如此才能藉以防止行政機關任意以行政命
令侵害人民的權利. 但同時, 如果法律本身的規定仍係模糊不清, 則人民的權利仍無法藉
由法律保留之制度受到保護. 是以不論是法律本身, 或是法律對行政機關制定行政命令之
授權, 都必須符合法律明確性原則, 如此才能充分保護人民之權利免於國家之非法侵害.
3. 綜上所述, 這兩個概念其實是在處理不同之問題. 不確定法律概念是因為立法技術之
限制, 而給予司法機關一定之權限將抽象之法律概念於個案中具體化認定. 法律明確性原
則則是在要求立法機關制定法律時不得以概括之規定而違反法律保留原則之憲法上價值.
是以不確定法律概念自然不會違反法律明確性原則.
4. 舉例: 若法律規定: 違反行政院相關行政命令之規定, 情節重大者, 處三年以上有期
徒刑. 此種規定的前段就違反法律明確性原則, 因為到底行政院的行政命令內容為何? 將
完全視行政院之規定而定, 這樣會使人民權利受到嚴重不可預期的侵害, 所以違反法律明
確性原則. 而後段的部分, 所謂情節重大, 到底怎樣才算情節重大, 就是屬於不確定法律
概念的範圍, 可以由司法機關於個案中具體認定.
法律保留/優位原則
https://tw.myblog.yahoo.com/tw-ayang/article?mid=580&next=579&l=f&fid=18
法律保留原則:
*法律保留原則指對於"重要事項",交由法律來訂定。只要在條文裡,最後有看到(以法律
定之),就是法律保留原則。子法不能逾越母法"我國法律的最高母法即為中華民國憲法。
所以有句話叫"任何法律與憲法砥觸無效"。
*涉及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保留給法律來規範,沒有法律授權行政機關即不能合法的作
成行政行為。蓋憲法已某些事項保留給立法機關,須由立法機關以法律加以規定。
*涉及人民權利義務重要事情,行政機關也不可因法律無規定,就自己另訂一套此即稱為
「法律保留原則」,法律保留亦可謂為某些重要之事項應由法律加以規範,不得逕行以命
令為之。
*就依法行政原則而言,法律保留原則,乃積極地要求行政行為須有法之依據,在法律保
留原則下,各種干涉人民自由權利的行政行為不能以消極的不違反法律為己足,尚須有法
律之明文依據,故法律保留原則又稱"積極的依法行政"。
法律優位原則
*法律優位係指法律對於行政之優越地位,以法律指導、支配行政,其目的在防止行政行
為違背法律。
*此處所稱之法律,不僅包括形式法所規範之憲法、法律、法規命令、自治規章及條約等
成文法,亦包括實質法所規範之習慣法、判例、解釋、法理等不成文法,換言之,行政行
為不僅不得違反法律,亦不得違反平等原則、比例原則等一般法律原則。
*法律優位原則係要求行政行為消極地不違背法律,故亦稱為消極之依法行政。
*對於法律授權給行政機關訂定行政規則,基本上是採法律優越原則。而法律保留原則是
針對重大事項,例如侵害人民自由權之類的。
1.法律保留是:
人民的權利義務及政府機關皆由法律定之,行政機關不得以行政規則定之。又稱積極的依
法行政。
2.法律優越:下位階的法令規則不得抵觸上位階的法令規則,命令抵觸法律者無效。又稱
消極的依法行政。
3.憲法保留:乃是憲法上特地保留某些事項,必須由憲法來規定而不能由立法機關透過立
法來加以規範,即已以憲法明文規定者,不得以法律限制或推翻之。
憲法保留之事項非透過修憲不得變更之,因此保障更高。亦有解作「憲法保留」其實就是
人民保留不肯授予政府的權力。其中如民主憲政基本原則、國民主權原則等更是修憲之限
制,不能變動。
信賴保護原則
https://tw.group.knowledge.yahoo.com/law-study/article/view?aid=69
行政程序法 §117
違法行政處分於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原處分機關得依職權為全部或一部之撤銷;其上級
機關,亦得為之。但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得撤銷︰
一 撤銷對公益有重大危害者。
二 受益人無第一百十九條所列信賴不值得保護之情形,而信賴授予利益之行政處分,其
信賴利益顯然大於撤銷所欲維護之公益者。
行政程序法 §119
受益人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其信賴不值得保護︰
一 以詐欺、脅迫或賄賂方法,使行政機關作成行政處分者。
二 對重要事項提供不正確資料或為不完全陳述,致使行政機關依該資料或陳述而作成行
政處分者。
三 明知行政處分違法或因重大過失而不知者。
訴願法 §80
提起訴願因逾法定期間而為不受理決定時,原行政處分顯屬違法或不當者,原行政處分機
關或其上級機關得依職權撤銷或變更之。但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得為之:
一 其撤銷或變更對公益有重大危害者。
二 行政處分受益人之信賴利益顯然較行政處分撤銷或變更所欲維護之公益更值得保護者
。
行政處分受益人有左列情形之一者,其信賴不值得保護:
一 以詐欺、脅迫或賄賂方法,使原行政處分機關作成行政處分者。
二 對重要事項提供不正確資料或為不完全陳述,致使原行政處分機關依該資料或陳述而
作成行政處分者。
三 明知原行政處分違法或因重大過失而不知者。
行政處分之受益人值得保護之信賴利益,因原行政處分機關或其上級機關依第一項規定撤
銷或變更原行政處分而受有損失者,應予補償。但其補償額度不得超過受益人因該處分存
續可得之利益。
比例原則 / 正當程序原則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52100534
正當法律程序原則:
釋字第四八八號解釋文謂:「……基於保障人民權利之考量,法律規定之實體內容固不得
違背憲法,其為實施 實體內容之程序及提供適時之司法救濟途徑,亦應有合理規定,方
符憲法維護人民權利之意旨;法律授權行政機關訂定之命令,為適當執行法律之規定,尤
須對採取 影響人民權利之行政措施時,其應遵行之程序作必要之規範……。」足見「正
當法律程序原則」除要求該程序形式上須符合憲法優位原則、法律優位原則、法律保留原
則、法律明確性原則、具體明確授權原則,實質上尚須符合比例原則、平等原則、誠實信
用原則、信賴保護原則、徵收補償原則等「實質法治國原則」,如此所為之程序規定方屬
「合理」,據此規定所進行之程序方屬「正當」。具體言之,可列舉以下幾方面作說明:
1. 在訴訟權方面,其本身內涵即包括正當法律程序之要求,例如法院裁定罰鍰之處理程
序應以法律定之(釋字第二八九號)﹔懲戒程序應採直接審理、言詞辯論、對審 及辯護
制度,並予以被付懲戒人最後陳述之機會等(釋字第三九六、四四六號)﹔軍事審判需具
有獨立、公正之審判機關與程序,並不得違背憲法第七十七條、第八 十條等有關司法權
建制之憲政原理(釋字第四三六號)﹔訴訟救濟應循之審級、程序及相關要件應以法律為
正當合理之規定,予當事人申辯及提出證據之機會,並由 憲法第八十條所規定之法官斟
酌事證而為公平之裁判(釋字第三九三、四一八號)等。必須符合此等程序要求,方可謂
與憲法對訴訟權之保障無違。
2. 在人身自由方面,除依法宣告戒嚴或國家、人民處於緊急危難之狀態,容許其有必要
之例外情形外,原則上實體法及程序法規定內容均符合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如此 方具實
質正當性。換言之,就實體法而言,如須遵守罪刑法定主義;就程序法而言,如犯罪嫌疑
人除現行犯外,其逮捕應踐行必要之司法程序、被告自白須出於自由 意志、犯罪事實應
依證據認定、同一行為不得重覆處罰、當事人有與證人對質或詰問證人之權利、審判與檢
察之分離、審判過程以公開為原則及對裁判不服提供審級 救濟等為其要者(釋字第三八
四號)。
3.在接近使用傳播媒體權(屬言論自由之一環)方面,倘媒體之報導或評論有錯誤而侵害
他人之權利者,受害人即可要求媒體允許其更正或答辯,以資補救(釋字第三六四號)。
4.在集會遊行自由方面,人民於主管機關限制其集會遊行自由,乃有權依正當法律程序陳
述己見,以確保其權利(釋字第四四五號)。
5. 在財產權方面,徵收土地在計畫確定前,應聽取土地所有權人及利害關係人之意見,
俾公益考量與私益維護得以兼顧,且有促進決策之透明化作用(釋字第四0九 號)﹔而
銀行法、信用合作社法及金融機構監管接管辦法所定之各種措施,除須明文規定作成處分
前在如何情形須聽取股東、社員、經營者或利害關係人陳述之意見 或徵詢地方自治團體
相關機關(涉及各該地方自治團體經營之金融機構)之意見,尚需明文規定各種與該受接
管之金融機構攸關的重要事項,均應斟酌股東或社員大 會決議之可行性,並應考慮該金
融機構能否適時提供相當資金、擔保或其他解決其資產不足清償債務之有效方法等事宜,
如此該規定方符合正當法律程序之要求(釋 字第四八八號)。
6.在大學教師工作權方面,其升等資格之審查,除應有法律規定之依據外,主管機關所訂
定之實施程序,尚 須保證對升等申請人專業學術能力及成就作成客觀可信、公平正確之
評量,始符合憲法第二十三條之比例原則。是以各大學校、院、系(所)及專科學校教師
評審委 員會,本於專業評量之原則,應選任各該專業領域具有充分專業能力之學者專家
先行審查,將其結果報請教師評審委員會評議。教師評審委員會除能提出具有專業學 術
依據之具體理由,動搖該專業審查之可信度與正確性,否則即應尊重其判斷;評審過程中
必要時應予申請人以書面或口頭辯明之機會;由非相關專業人員所組成之 委員會除就名
額、年資、教學成果等因素予以斟酌外,不應對申請人專業學術能力以多數決作成決定(
釋字第四六二號)。
7. 在服公職權方面,除了公務員之降級或減俸需經公務員懲戒機關依法定程序方得審議
決定(釋字第四八三號)外,其免職處分之作成,亦應踐行正當法律程序,諸如 作成處
分應經機關內部組成立場公正之委員會決議,委員會之組成由機關首長指定者及由票選產
生之人數比例應求相當,處分前應給予受處分人陳述及申辯之機會, 處分書應附記理由
,並表明救濟方法、期間及受理機關等,設立相關制度為妥善之保障(釋字第四九一號)
因此,「正當法律程序原則」除可將之定位為違憲審查之實質審查基準外,尚可將之視為
訴訟權之內涵,更可將之視為所有基本權之程序保障功能與制度保障功能所必然,足見此
等「程序正義」之要求乃頗受到重視。
比例原則(可融合所有原則)
釋 憲實務於個案中就比例原則之適用,雖甚少明白揭示或嚴格遵守比例原則三階理論[9]
,但就解釋文或解釋理由書的論證方式加以觀察,仍不乏蘊含比例原則之考 量者。有關
比例原則之論證過程,根據釋字第四七六號解釋,乃可區隔為目的正當性、手段必要性、
限制妥當性等三個階段,雖此三個階段在本質上乃互通,且次序 上可對調,惟在論證過
程中,為強化論證的精緻度,實仍應經過此三階段的檢證,始能提升解釋的正確性與可預
見性。茲分述如下:
1.目的正當性:此又必須符合以下要件:
(1) 目的具「正當聯結性」(合目的性):即國家行為的手段必須能達到目的,必須嚴格
踐守「不當聯結禁止原則」。
(2) 目的合乎「公益原則」:有關「公益」的界定,並非「量」的問題,而係「質」的問
題,亦即宜定位在憲法整體價值體系上,此時除了不確定多數人本身的利益可謂 為公益
外,透過民主程序決定的少數人利益亦為公益。申言之,此等公益價值經由民主程序,乃
明文規定於憲法的一般公益條款(憲法第二十三條)及特別公益條款 中,並交織成憲法
整體價值體系。透過實證化(民主程序)的過程,除可使抽象的公益概念更為具體、明確
、可預見外,亦可因充分的溝通妥協而獲致一個比較符合 多數價值的公益概念,更可強
化此等公益決定的民主正當性,足見公益概念的實證化,實有其必要性。故在探求目的是
否合乎「公益原則」時,除應觀察是否與一般 公益條款及特別公益條款相符外,尚需佐
以憲法整體價值體系作界定,如此方可提升其正確性。
(3) 目的合乎「實質法治國原則」:該當目的不僅形式上須符合憲法優位原則、法律優位
原則、法律保留原則、法律明確性原則、具體明確授權原則,實質上更須符合平 等原則
、正當法律程序原則、誠實信用原則、信賴保護原則、徵收補償原則等,如此方可謂合憲
合法。倘目的本身即不具合憲合法性,該當國家行為理當應予違憲之 非難。
2.手段必要性:係指選擇予人民權利最少侵害的方法,即「儘可能最小侵害原則」。此時
亦有第二重或第三重審查之問題,茲分述如下:
(1)倘若目的係涉及與國家資源分配攸關的社會基本權或專業屬性較高的基本權(例如財
產權或其它經濟自由),則應採行合憲解釋原則,在手段不具必要性之際,重新返回目的
項尋求另一個目的再行審查,直到審查結果能為政策目的為合憲背書為止,否則即屬違憲
。
(2)倘若目的係涉及生命權、平等權、人身自由、訴訟權或精神自由時,則應採行「違憲
解釋原則」,只要該手段係予基本權非最小之侵害,違憲即屬成立,此時即無第二重或第
三重審查之問題[10]。
3. 限制妥當性:即「狹義的比例原則」,係指不可予人民過度之負擔,亦即要妥善運用
「利益衡量原則」、「交互影響原則」、「實踐調和原則」,審慎謀求法益間的 最大調
和。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就此等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衝突或基本權衝突之案件,乃傾向否認
基本權間具優劣位階效力,而肯定其具同等價值,其論證方式,乃採 取下列方式:第一
,考量系爭基本權在當今之意義(時代意義)、重要性、實質價值與主客觀功能﹔第二,
考量系爭基本權在本案件、案型之意義﹔第三,考量系爭 基本權之行使於具體個案中對
第三人或公共利益所造成衝擊之大小﹔第四,妥善運用「利益衡量原則」、「交互影響原
則」、「實踐調和原則」,針對個案進行分析 與評價,必以最大調和的方式達成結論,
以達雙贏效果[11]。我國釋憲實務在限制妥當性的階段從事利益衡量時,論證態度與精緻
度並不一致,惟綜觀歷年解 釋,仍可尋出一些蛛絲馬跡:
(1)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衝突時:一般來說,大法官在從事利益衡量之際,其最終目的乃
在於謀 取彼此間的調和,例如各種信賴保護原則及徵收補償原則的考量,即在謀求社會
利益與個人利益的調和。但既謂「衡量」,即有「比較」的意味在其中,此時則需有 一
「判準」可循。按釋字第三九二號解釋理由書謂:「……憲法規定本身之作用及其所負之
使命,則不能不從整體法秩序中為價值之判斷,並藉此為一符合此項價值 秩序之決定。
人權保障乃我國現在文化體系中之最高準則,並亦當今先進文明社會共同之準繩。作為憲
法此一規範主體之國民,其在現實生活中所表現之意念,究欲 憲法達成何種之任務,於
解釋適用時,殊不得不就其所顯示之價值秩序為必要之考量……。」足見吾國憲法整體價
值體系係以人權保障為最高準則,而人性(格)尊 嚴之維護與人身安全之確保,又為我
國憲法保障人權之基本理念(釋字第三七二號),故利益衡量之判準,即可將之定位在人
性尊嚴與人權保障上。申言之,倘遇社 會利益與個人利益衝突時,誠然各種利益的目的
、價值及相互間的衝擊、影響均應作考量,惟在判準的抉擇上,仍應根據人性尊嚴、人權
保障加以衡量,並作出利於 基本權的解釋結果[12]。
(2)基本權發生衝突時:基本權是否有等級之分?就吾人針對吾國釋憲實務之觀察,基本
權根據 其事物本質之不同,雖有保障密度之差異,但此係根據實質平等原則所為的合理
區別對待,並非意謂基本權間即具等級之分。申言之,基本權的性質如具內部性,即 採
絕對保障主義,如具外部性,尚需斟酌其對於他人基本權、社會秩序或公共利益的影響程
度,而有不同的保障密度。此外,違憲審查密度之寬嚴,係根據基本權之 事物本質及國
家機關之功能結構而來,故不能因為對生命權、平等權、人身自由、訴訟權或精神自由採
取「違憲解釋原則」或較嚴的審查密度,即謂其優位於與國家 資源分配攸關的社會基本
權或專業屬性較高的財產權或其它經濟自由。基本權既無等級之分,則在建構其衝突解決
模式時,蘇俊雄大法官於釋字第五0九號[13] 解釋所提出的協同意見書,可謂最佳的典
範。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10030601810
1、刑法的原則是禁止習慣法(為什麼要禁止習慣法)及甚麼是禁止類推?
刑法必須在罪刑法定主義的原則下來運作。所謂罪刑法定原則,也就是關於做甚麼行為會
成立犯罪以及要判甚麼樣的刑罰,必須由法律明文規定。目的是為了要保障 人民,不然
甚麼樣的行為屬於犯罪都由執法者決定的話,人民不就都活在恐懼之中。所有執法者的執
法,必須依照法律的規定而為,比如普通竊盜可判五年以下刑 期,依照罪刑法定,法官
就只能判五年以下的刑期。
若上面的敘述你了解的話,為什麼刑法要禁止習慣法就可得而知了。因為習慣法並非罪刑
法定原則所謂的法律,所以原則上要禁止習慣法。
禁止類推,簡單的說,就是不可以拿別人的蘿蔔來填自己挖的坑。如果某個行為刑法沒有
規定要處罰,而在其他法律有類似的處罰規定,但你還是不可以拿其他的法律規定來作為
處罰的基礎。因為只要是犯罪,就必須以刑法的規定為主。
2、甚麼是否定絕對不定期刑?
所謂絕對不定期刑,就是刑罰沒有上限也沒有下限,一個沒有上限及沒有下限的刑罰,你
會怕嗎?比如說殺人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話,那是十年到多久?如果沒交待,這對
人權是重大的侵害。(我國刑法規定有期徒刑最多可到二十年)
3、甚麼是從舊從輕主義及甚麼是從新從輕這2種有何不同?
4、從舊主義及從新主義及從輕主義這3種有何不同?
這兩題就和新刑法第2條第1.2.3.項有關了。簡單的說,我犯法的話,是要依舊的刑法還
是依照新的刑法去論處,但不論是依照舊的還是新的,最後只要是對我有利的,就必須優
先適用,所以基本上兩者並無不同,只不過是法律人喜歡玩弄文字的把戲罷了。
5、刑法第3條及第4條函意?
這兩條是屬地主義的規定。也就是只要是在台灣的領土內犯法,都可以拿我國的刑法來作
為處罰的基礎。
6、刑罰與犯罪有何不同?
犯罪是行為,所以通常稱犯罪行為。刑罰是對犯罪行為所給予的處罰,例如判幾年刑,罰
多少罰金等等。在適用上,先要有犯罪,才會有刑罰,也就是一個人要先犯了罪,才會受
到刑罰的處罰。
7、空白刑法與附屬刑法有何不同?
簡單的說,一個完整的刑法法條,應該是「作甚麼行為,要處罰甚麼?」而空白刑法是不
完整的法條,它是將「作甚麼行為」或「要處罰甚麼」規定在別的法律裡面。
附屬刑法則是,在不屬於刑事法的法律中,出現了刑罰規定的法條。例如政府採購法屬於
行政法領域,但裡面卻出現了刑罰規定的法條。
信賴保護原則
https://0rz.tw/0UkWk
信賴保護原則乃在保護人民對於國家正當合理的信賴,人民因信賴特定行政行為所形成之
法秩序,而安排其生活或處置其財產時,不能因為嗣後行政行為之變更而影響人民之既得
權益,使其遭受不可預見之損害。行政程序法第八條規定:「行政行為,應以誠實信用之
方法為之,並應保護人民正當合理之信賴。」
信賴保護具備要件
信賴基礎:即國家行為。
信賴表現:即人民安排其生活或處置其財產。
信賴值得保護:人民之誠實、正當,並斟酌公益。
無消極要件存在:例如無國家預先保留廢止權利之情形。
法益保護原則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11508734
社 會共同生活中,無論為個人、社會或國家均存有所謂之生活利益。凡以法律手段而加
以保護之生活利益,即稱法益。由於對較為重要之法益的破壞,或對於一般去益 較為重
大之破壞,將足以減低個人之安全感,並危及社會之安寧秩序,故乃以刑罰作為制裁法益
破壞行為之法律手段。因此,刑法之功能乃在於法益保護,亦即保護 法益不受他人非法
之侵害。
民法三大原則:
1.所有權絕對保障原則2.契約自由原則3.有過失方有責任原則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6121309397
契約自由原則(freedom of contract),是近代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近代意義上的「
契約自由原則」,可以追溯到1804年頒布的《法國民法典》。其意義為個人之間的契約關
係,應根據契約當事人的 自由意思決定,而不得受到國家的干涉。契約自由原則的內容
包括:是否締結契約的自由(締約的自由),與誰締結契約的自由(對像選擇的自由),
訂立什麼內容 的契約的自由(內容的自由),以何種方式訂立契約的自由(方式的自由
)。又不僅契約如此,即使單獨行為,如遺囑,亦是如此。因而此一原則遂發展為「私法
自 治」原則。
過失責任原則,即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若非出自故意或過失,縱使有損害他人,亦不負賠
償責任。換言之,即唯有對自己故意或過失行為,始負賠償責任。至於對他人之侵權行為
,則絕對不負責任。故亦稱「自己責任」原則。
所有權絕對原則乃根據法國人權宣言第十七條而來,即個人私有財產之所有權,為神聖不
可侵犯的權利。其行使固有自由,其不行使尤有自由。而行使自由則包括行使之方法,行
使之時期,行使之後果等皆聽其自由,任何人不得干涉而言。後為法國民法所沿用,發展
為「私有財產尊重」原則。
近代變革
契約自由原則與所有權的絕對化,過失責任主義等三項原則,共同構成了近代資本主義社
會中商品自由交換的基本保障。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高度發展,過分強調尊重個人意
志,會造成壟斷企業對社會的支配,造成貧富懸殊、社會對立等問題。因此, 對於三大
原則原則的反省和批判也日益強烈。時至今日,法律思想已由個人本位進入社會本位。而
從以前極端重視個人自由,變成以公共社會福利為前提。此三大原 則亦修正為:
契約自由之限制,由於契約自由之實現,必須人人於經濟上皆立於平等地位而後可。否則
社會地位低下的,及經濟上的弱者,不免於契約自由的美名下,為社會地位優越者與經濟
上的強者所壓迫。其主要限制方法有:締結契約加以公法監督、扶植經濟上的弱者使之團
結,以謀集體自衛的方法。
所有權社會化,即認為私有財產制度,是將社會物資信託於個人,其目的在使其利用,而
不在使其所有。故所有權之行使與否,均須以社會全體利益為前提。因而其行使於否,無
絕對之自由。積極的限制如權力濫用之禁止、誠實信用原則,消極的限制如時效制度等。
* 給我自己的懶人包 ^^
ps. 簽名檔有我的fb ^^|
--
oodh 進入守備狀態
接著覆蓋一張蠶絲被 結束這回合
https://www.facebook.com/buzz.huan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42.72.25.36
※ 編輯: oodh 來自: 42.72.25.36 (12/16 01:41)
※ 編輯: oodh 來自: 42.72.25.36 (12/16 01:5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