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溪國際「竹建築」雙年展》
這是一場永不落幕的「竹建築」展,始於2016年。
參與者包括隈研吾、George Kunihiro、Anna Heringer、楊旭、李曉東等。來自 9 個國家 共12 名建築師,他們打造了18 座「永久性」的竹建築。
竹建築展在日本已經行之多年,在中國除了北京長城公社之一的建築代表作之後,中國建築先走上國際建築路缐,互相競逐缐條,燈光:卻忘記了環境中的污染。
竹建築雙年展地點在中國浙江省寶溪,策展人葛千濤回應地點的選擇:人文基礎、歷史淵源和地理地貌是他選擇這個離上海 650 公里車程的小鄉村的原因。
在2011-2014 年前,中國的混凝土消耗量已超過了美國。意識到這一點之後,環保建築材料之風才慢慢刮起,建築師開始尋找更天然的材料。
四年前開始的竹雙年展結束後,這些建築不拆除,留下來繼續使用。因為「永續」環保,正是這次雙年展的主要核心價值。
這次獲首獎🏆的作品為隱居龍泉。它為國際竹建築文創,開啟了很大的動力。
竹子在東方並不難找,堅韌有力、生長週期短、不必破壞山林、又富有延展性。這些優勢都讓竹子脫穎而出,建築師 Anna Heringer 團隊在建構得獎的隱居龍泉時,特別青睞竹子,大量使用。
Anna Heringer説:比起傳統建築拼命使用泥土、大理石等建材,竹子要坦誠很多,竹子編織的網罩直接成為建築外立面,呈現毫無保留穿透的美感。
每到夜晚,內部的石塊建築發出微光,竹制外殼則如同燈罩,建築物此時就像放大了很多倍的手工藝品。
得到首獎、打敗日本建築大師級隈岩武的隱居龍泉,建造之初即希望能與當地的文化特色有關聯。
寶溪鄉的陶瓷器皿,頗有名聲,這幾座建築的形態就被設計成燒陶制瓷的器具的外觀。線條、弧度,再用於大型建築上。
獲得 ArchDaily 大獎的「隱居龍泉·國際竹建築文創生活村落」,由兩間旅捨和一間民宿組成。(圖片1-14)
製作這樣的大型竹建築並非易事,建造過程考驗竹工匠的手藝,這也為當地的匠人提供了大量的成就感。
當地村民「胖子」和她的「泥牆」匠人組,每次碰到遠道來觀看考察的客人,都會問一句「你覺得這個房子漂亮嗎?」
「這種因為參與項目而產生的認同感,自豪感,正是竹建築雙年展的意義所在。」
策展人葛千濤形容「手工精神構築起了鄉村自覺的鄉土精神」。首屆國際竹建築雙年展想傳遞的正是「場所精神,鄉土建設」。
* 擅長使用在地性材料的隈研吾出現在這次雙年展可以說是「眾望所歸」,他的建築作品向來強調溫暖及自然。青瓷是寶溪當地重要的文化特徵,隈研吾在「竹雙年展」設計了一個當代青瓷藝術館,展示當地文化。(圖片15-20)
藝術館跨溪而建,造型靈感來自當地(壓製成型)的重竹,隈岩吾刻意放大出重竹的張力。
隈研吾主張的「隙間」理念,也因竹的疊排及錯落而呈現。整座青瓷藝術館建築,如呼吸著自然的氣息。
隈研吾認為比起城市,在農村舉辦這樣的雙年展更有意義,「在鄉村做這樣的雙年展,它的意義遠遠超越雙年展本身。」
尤其在中國。他説。
*策展人葛千濤,除了邀請國際大師參與之外,也以「竹橋」自己的作品參展——一座以石頭為橋墩、竹材做成巨型螺旋結構的橋梁。(圖21-23)
「橋的造型語言源於 DNA 雙螺旋結構圖,寓意了竹建築雙年展文化基因的在地性。」
葛千濤本想做一座古代廊橋,但建築師們幾乎全體否決了這個想法:「歷史可以穿越,但無法複製。尋找文化基因,並不只有復古這一條路。」
這座竹橋所處的位置也有深意,它連通著古村落和當代竹建築社區,「在穿梭的光影變化中將傳統引向了未來」。
*中國建築師李曉東為竹產品的研發設計打造了一個「創空間」,建築外立面呈現竹林的意境,建築本身即融於環境中。(圖24-28)
李曉東對於鄉村建築有自己的想法:「鄉村生活應該審視當下環境,因地制宜地發展,而不是一味地複製城市生活。」
*建築師楊旭則在這𥚃,留下了他的遺作。他共設計了兩棟藝術酒店——「花間」和「水間」。「水間」靈感源自寶溪當地的龍窯,如青瓷器皿一般的外形中,龍窯在內部盤旋而上。(圖29-31)
在國際竹建築雙年展正式開幕的前一年,楊旭遺憾離世,成為他最後的遺作。
這場國際竹建築雙年展也成為一次啓蒙。在 18 座竹建築潛移默化四年的影響下,當地及上海附近其他幾棟民宿也「返璞歸真」,重新審視在地性材料,把原來的馬賽克牆換成了木板。「這也是文化的反哺,一種審美觀念的改變。」
江文淵建築師作品 在 葉樹姍 Fan Club Facebook 八卦
幸福另一章:
為避免丟變化球給接待單位
決定不輕易取消原訂參訪計劃
在自我健康保護完備狀態下
依約前往台中大里菩薩寺、
纖維工藝博物館、彰化洪易美術館
江文淵建築師設計的菩薩寺
寧靜簡約、各角落俯拾皆美
且有因緣與住持慧光法師請益🙏
纖維博物館見到久違的文化局老同事
10員編制撐起4000坪營運展示空間👍
刺繡藝術家粘碧華作品果然吸睛👀
藝術家洪易花了四年時間改建穀倉
規劃實現擁有自己美術館的大夢想
更大氣度地與國內外藝術家分享空間💕
江文淵建築師作品 在 Facebook 八卦
明天公視首播「建築慢慢紀錄片」110.05.12 昨天下午到誠品電影院看「建築慢慢」紀錄片的首映,現場除了導演,也邀請了紀錄片的主角,四位著名的建築師出席。 江文淵、廖偉立、黃聲遠,曾志偉,四位建築師的作品雖然風格很不同,但是相同的是,四位都用一輩子的時間不斷叩問建築與生命的關係,並且真誠的用建築作品努力實踐自己的思索。 二十世紀美國著名的建築師萊特曾說:「人塑造環境,環境塑造人」,意思是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有能力改變環境,甚至改變地形地貌,但是一旦我們住進去之後,周遭的環境就反過來影響我們,改變我們。 其實這也是當初成立荒野保護協會的起心動念:「只有美好的環境,才會有美好素質的人,因為我們希望保護台灣美好的自然環境,讓後代子孫能在如此的環境成長。」 建築不只是提供我們遮風避雨之用,它對我們的精神與心靈的影響,是真切且鉅大的,我們可以從這四位建築師的信念,看到建築可以帶來的更多可能性。
中央社
https://www.cna.com.tw/news/amov/202105110331.aspx......
民視新聞網
htt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21511W0279......
蘋果
https://tw.appledaily.com/....../5CEH5B7A7BG5HD....../......
鏡周刊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10511insight002/
Life
https://life.tw/?app=view&no=1277565
立報
https://www.limedia.tw/film/20282/
台灣住宅建築獎 https://www.facebook.com/707317762951336/posts/1438823749800730/?d
明日誌
http://www.mottimes.com/cht/article_detail.php......
江文淵建築師作品 在 自然與人共生榮景|江文淵 - 恆隆行 的相關結果
這些微小又確切和人類共享一個地球的生命,既無法在建築藍圖上畫出來,甚至也無法刻意移植到作品中,而江文淵以建築師的身份出發,籌辦環境整合團隊, ... ... <看更多>
江文淵建築師作品 在 Taiwan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Award - 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 的相關結果
作品. 作品名稱若山. 業主半畝塘建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地點台灣新竹縣竹北市. 用途二十層集合住宅大樓 ... 參與者張德昌建築師事務所、江文淵建築師事務所. ... <看更多>
江文淵建築師作品 在 經典作品| 半畝塘環境整合股份有限公司 的相關結果
這段建築之旅上,我們發現許多想找的答案都在土地裡,很多值得分享的奧秘都藏在於自然當中,也進一步在「節氣」的文化裡找到東方傳承許久,卻被現代人遺忘的智慧。 ... <看更多>